气森林气泡水饮料 资料图/IC
“别让年轻人跑了”,无糖市场开启围猎赛。
“0糖气泡赛道又来了一位强劲玩家。” 3月中旬,朱丹蓬在朋友圈记录下行业变动。作为食品产业分析师,玩家扎堆进场显然已非新鲜事。
这位“强劲玩家”便是手握大单品“脉动”的饮料巨头达能。今年以来,气泡水行业依旧“热闹”。新品牌东方鸿鹄斩获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水中茅台”农夫山泉加码非传统碳酸赛道推出新品,网红企业元气森林持续扩充产能,第6家自建工厂将落地江苏太仓……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当前大众熟知的饮料品牌几乎都有气泡水业务,甚至连海底捞也推出了气泡水,被市场猜测这是欲做“火锅界的元气森林”。
事实上,无论是赤藓糖醇的涨价、投资机构的大笔“撒钱”,还是众多企业的积极布局或跨界,都在侧面印证一件事,气泡水已成为近年来饮料市场的明星赛道之一。
目前,国内的气泡水行业尚处初级阶段,跑马圈地进行时,随着业内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快速推新也在驱动市场持续扩容。“假如气泡水市场有更多企业入局,有可能蚕食部分传统碳酸饮料份额,或者挤占果汁等其他类别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表示。
争夺Z世代味蕾
Z世代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气泡水的绝对主力。
“为什么喜欢喝气泡水?”贝壳财经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气泡水爱好者,都有着各自的理由。
“我的减肥圣水。每次好想吃甜食或者喝奶茶软饮的时候,喝一口气泡水,就感觉好像有满足感了。一种代偿行为。”
“因为是我爱豆代言的。”
“瓶子好看。口味太多了,可以频繁尝鲜,我就是喜欢追求新鲜感。”
所谓“非传统碳酸饮料”,即除了可乐、雪碧、芬达等之外,以气泡水、新式碳酸饮料为代表的饮料类型。近几年,以气泡水为主的新式饮料,带动了更多“非传统碳酸饮料”的广泛崛起。
其中,元气森林开启了风味气泡水行业0糖0卡浪潮。
贝壳财经记者自元气森林方面了解到,在品牌成立前期,其先成立了研发中心,以0糖0脂0卡为敲门砖,圈粉追求健康的消费者。
赛道已然开启,资本闻风而动,但姿态谨慎,纷纷选择先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入局。而元气森林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天使轮、A轮、B轮、多轮战投……最新报道显示,成立尚未满6年的元气森林,估值已超百亿美元。
今年1月,元气森林发布《2021年元气森林气泡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气泡水的半壁江山,几乎是由95后喝出来的。”
抓住年轻人的胃,成为吸金利器,老牌饮料企业自然跻身新赛道。
2019年,娃哈哈便推出气泡水——“泡泡嗨趴”,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是16岁至25岁的学生人群,宣称“不添加蔗糖,饮用无负担”。2020年,KellyOne推出的“生气啵啵”苏打气泡水上市;2021年,王一博出任“生气啵啵”全系列代言人。
农夫山泉气泡水除了“0糖0脂0卡”标签,还主打“0山梨酸钾”。据了解,2011年,农夫山泉引进搭建了国内最早的微生物控制难度比碳酸饮料更高的log6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用于旗下东方树叶、茶π、NFC果汁、苏打气泡水等饮料的生产。截至目前,农夫山泉拥有无菌生产线数十条。
“近年来,随着气泡产品消费逐步升温,以各种果味为主的新口味不断涌现,为消费者带来新鲜口感。”东鹏饮料在其2021年年度报告中提到,“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气泡水以高偏好度获得90后饮料偏好榜单第一名。各种创新气泡水品类相继推出,如气泡果汁、气泡乳、气泡茶等,丰富口感叠加,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销量快速增长。”
今年3月,手握脉动大单品的达能官宣入局气泡水领域,推出新品“灵汽”,宣称“0糖0山梨酸钾,叠加三种维生素”。
达能的入局,虽存在不少出手太晚的质疑声音,认为其恐再难以占据消费者心智。但更多解读称,玩家扎堆,也证明气泡水还没有到存量竞争的时代,仍有较大的增量空间,而达能的入局或许预示着,气泡水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跑马圈地进行时,研发竞速、产能扩张
热钱涌入,入局者越来越多。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气泡水相关企业现存2040家,近几年每年的新增注册量维持在上百家:2017年新增303家、2018年新增315家、2019年新增501家、2020年新增516家、2021年新增201家。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虽然前几年碳酸饮料增长已经放缓,但元气森林把气泡水从碳酸饮料里细分出来,主打的是“无糖”和“健康”,当元气森林向传统碳酸饮料发起挑战,并且以“0糖0脂肪”这样的概念,以及小清晰风格吸引了消费者,确立了品牌定位。这个细分品类无疑更获得年轻人喜欢,得到快速增长,推动了碳酸饮料产业发展。故此会有其他品牌跟进入局。
“假如气泡水市场有更多企业入局,增加新概念和新的营销培育,可能某种意义上会做大这个蛋糕,气泡水有可能蚕食部分传统碳酸饮料份额,或者也挤占其他类别,比如果汁的市场份额。” 伍岱麒表示。
想要站上风口的并非只有老牌巨头,奈雪、喜茶等新品牌同样试图分杯羹。
“目前国内的气泡水消费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业内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快速推新驱动市场持续扩容。”奈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入局者越多,竞争越激烈,也在倒逼整个产业快速升级。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气泡水市场快速立足的元气森林,虽然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随着竞争升级,企业目前也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是产能,另外便是质量的再一次升级。
2月底,贝壳财经记者自元气森林方面获悉,公司第6家自建工厂将落地江苏太仓,重点布局长三角地区。元气森林方面告诉记者:“江苏太仓工厂占地面积120亩,预计规划6条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产能可达10亿瓶。”
元气森林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饮品行业的研发门槛而言,因行业、企业发展水平、阶段而异。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用户第一。对元气森林的研发来说,真正的壁垒就在于深挖用户需求。
在奈雪看来,自家产品能够获得消费者喜爱,主要原因是“口味上的成功创新”。
“我们在深耕气泡水业务时,最看重、花费最多时间精力的就是对产品的打磨,我们会担心消费者体验不好,比如气泡是否够绵密、经过运输瓶体是否会变形、如何平衡气泡与果味的口感。对此,研发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对气泡水的二氧化碳气容量进行梯度研究(从3.0-4.0倍),并在90后用户中多次进行口味测试,最后筛选出适口性最好的含气量配方。”奈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内风味气泡水崛起,已然成为健康化、弱风味、重触感的新式饮品代表。
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气泡水定位横跨包装水及碳酸饮料,2025年销售规模有望超过300亿元。此外,2021年尼尔森品牌及消费者U&A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碳酸饮料销售规模达到580亿元,增长率达到11%。其中非传统碳酸品类占比达到18%,仍低于西欧的31%、美国的50%、日本的42%。也就是说,中国的非传统碳酸饮料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朱丹蓬认为,当0糖气泡赛道竞争进入深水区,谁能洞察年轻人需求,谁最有可能在未来健康化的饮料市场中冲出重围。饮料市场的主角永远是年轻人,尝新则是每一届年轻人的特点。既要好喝、有用,还要好看、好玩,这对品牌实力无疑是一大挑战。
“造富潮”下:网红养成存B面,0糖0卡是健康牌?
小小一瓶气泡水,捧红的不仅仅是几个品牌,带火的也不仅仅是一个赛道,行业“造富潮”下,惠及整个产业链。
早在元气森林走红时,A股“元气森林概念股”坐上过山车,包括保龄宝、丰原药业、奥瑞金、珠海中富等。
“减糖大势所趋,元气森林捧红赤藓糖醇。” 天风证券分析师表示。
保龄宝是功能糖行业龙头,据公司观察,目前在应用赤藓糖醇的终端产品中,元气森林等新锐饮料品牌旗下的0糖、低糖饮料率先得到大力推广并受到广大注重健康的消费者的青睐,0糖、低糖饮料的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初见成效,给同行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传统饮料品牌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娃哈哈、达能、达利、东鹏特饮等也在迅速布局0糖、低糖饮料市场,为后续进入0糖、低糖饮料市场的连锁品牌如喜茶、奈雪等对赤藓糖醇的使用起到了带动作用,促使中国的赤藓糖醇市场爆发。
3月16日,保龄宝对外表示,消费者控糖意识提升,蔗糖消费5年来趋缓,年均复合增速不到1%,低糖或无糖产品平均复合增速为20%以上。全球蔗糖消费量增速放缓,甜味剂替代蔗糖正普遍处于快速深化阶段。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早在2月,三元生物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当天收盘价为128.01元/股,总市值超过170亿元。
三元生物是国内较早开始工业化生产赤藓糖醇的厂商,客户包括农夫山泉、元气森林、可口可乐、喜茶、今麦郎等。
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1月至6月,三元生物的赤藓糖醇平均单价依次为14946.66元/吨、14989.64元/吨、14897.44元/吨、18659.39元/吨。
2018年至2020年,三元生物赤藓糖醇的毛利率依次为36.86%、43.63%、42.16%。
气泡水行业不断释放红利的B面,是大众对宣称0糖、无糖或代糖饮料是否真的更健康的质疑。
中国营养协会会员、营养师王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市面上的无糖饮料,并不一定做到100%无糖。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无糖。换言之,假设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含糖量低于2.5克,商家就可以标榜为无糖饮料。
“所以,无糖饮料也不可以多喝,喝多了,照样糖摄入量超标。”对于无糖饮料对健康是否有危害,王佶表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无糖饮料,使用的是代糖。根据研究数据,代糖摄入过量,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对甜味的敏感性减弱,导致摄入更多的糖分以及导致部分人群出现肠胃反应。
“当然,适量饮用代糖饮料,对人体没有危害,反而可以帮助一部分人逐步戒糖。”王佶称。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国外的一项研究通过长期随诊发现,同样喝碳酸饮料,喝无糖胖的人更多,得糖尿病的人更多。
“这是一个心理学,也就是说,我觉得我喝的是无糖的,我就多喝几瓶,那么,喝多了这些无糖的,即使你的糖分比有糖的饮料摄入量要少,但是它里面刺激食欲的一些成分,照样会引起你想吃其他东西。也就是说,你只是替换了饮品,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那么肥胖的发生风险是高的。” 陈伟分析。
陈伟表示:“我们现在是这么评判的,0卡0糖的饮品比有卡有糖的饮品是更健康更安全的,但是它与我们自然的水相比,仍然是不健康的。”
另外,气泡水玩家混战之时,还存在用专业术语玩文字游戏。
去年7月,上海市消保委点名“生气啵啵”,指出其主打宣传语中的“2.5倍气泡”,其实“是在用一个专业术语忽悠消费者”。所谓2.5倍气泡,其实是一个专业术语,根据《碳酸饮料(汽水)》国家标准,这只是二氧化碳气容量的容积倍数。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关于2.5倍的气泡到底厉不厉害,专家说,比如汽水在生产出厂时会往里注入二氧化碳,因为在储存密封期间,气量也有一定损耗。但在保质期的最后一天,一款合格的汽水也应该含有1.5倍的气容量。专家还表示,可乐的含气量也有近4倍。因此,2.5倍含气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阎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
<>过大半年的思考,经过几次反复,最终在上个月5号,老李把开了5年整的奶茶店关了。这一个多月来,他时常会念叨当初开业时的风光——当天卖了9000多元。
开业是2012年10月1日,国庆节。地点在一个大型商圈地下一层的入口处。这个地段无敌好,一是商圈人流量旺盛,二是公交车站和整个商圈的入口位置。
当时这个商圈地下一层加上地面三层,一共也就8家奶茶店,包括coco、A咖、泡沫剧、大卡司等,还有几家自创的品牌。
开业当天做活动,半价,当天卖出了1600杯,四个员工根本忙不过来,临时老李叫来了老婆和这个商圈的一个朋友,营业到晚上11点多,关门时全都累瘫了。
现在哪家奶茶店一天卖出去1000多杯是件很吓人的事情。放在5年前,这种事也不算稀罕。当然这不是常态,常态是经常一天卖出五六百杯。
老李的奶茶店是自创的牌子,之前他加盟了一家品牌,加盟后那家公司总部垮了,没地方进货。
他对面是一家叫摩娅咖啡的饮品店,天天羡慕别人家生意好,羡慕没多久,自己的店就关门了——没地方进货,就没有货卖。
后来他在这个城市饮品原料批发集散地学会了进原料,就自己鼓捣出一个品牌来。但是害怕做不好,就一边在一家公司上班,一边兼职开出了自己的奶茶店。
自从国庆节开业后,他的店周一至周五基本维持在4000多元的营业额,到了周末就在7000-8000元打转,这种好日子竟然持续了3年,一直到2015年年底。
老李算了一笔账,这家店正常情况下,一年可以给他60-70万左右的纯利润。他的店杯单价约在9元钱,房租是每月1.4万元,8个员工轮班。
当然,从开业开始往后,营业额总体是逐渐降低的,只是这个数据比较缓慢,直至2016年情况急转直下。
在2015年年底前,这个商圈奶茶店数量每年逐步递增。每一层都会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
Coco开了几家店,蜜雪冰城开了几家。当然,他的店也逐步增加到了5家,仅仅这三个品牌就在这个商圈达到了十几家。
数量增加必然平分蛋糕。老李的地下一层这家店逐渐降到平时3000多,周末5、6千元。
不过值得庆贺的是,由于生意好,陆陆续续他开出了20多家加盟店。并且在2015年,他从公司出来,专门开设了自己的品牌总部,慢慢走向了规模化。
情况急转直下在2016年。这一年,地铁开建,入口被打围,商圈新增了三个入口,公交车也换了停靠点,地下一层整个商圈瞬间失去了活力。
靠近这个位置的coco也有当初年营业额300万急转直下成百万店。而经过几年的恶性竞争,该地段的房租每年呈精神分裂式上涨,某品牌店年租金竟然高达100万,这里面还有一些狗血故事。
不过,老李地下一层的房租却降低到了1.1万元,但是他的店2016年平均日营业额已经降低到1500元,6个员工轮班,每个月亏损几百元或者上千元。
这种情况在2017年继续恶化。今年营业额已经降低至每月2万元甚至不到,员工数并没有减少。
去年开始,老李就一直盘算要不要关店,好在开设总部后,总体盈利还不错,用来反哺这家创始店。
但是今年亏损继续扩大后,逐渐呈现每个月净亏损达到1.3万元,在坚持10个月后,上个月5号,经过与其他人商议,最终决定关店撤退。
老李说,他忍不住要哭。尽管他已经不再依靠这家店赚钱,但是作为起家的根据地,这种情感让他难以释怀。
如今这个商圈及周边的奶茶店数量已经到50多家了,每走几步就是一家饮品店。老李介绍,生意最好的是1點點、coco和蜜雪冰城,他们分走了70%的营业额,余下的30%被几十家奶茶店分食。
客观地说,多数奶茶店都是在维持,根本谈不上赚钱,只是烘托出了这个行业虚假繁荣的泡沫而已。
“逛街的人也没有以前多了,下班后都回家抱着手机玩,饿了就点个外卖,饮品这种业态属于寄生业态,只有街面繁荣才会导流消费,逛街的人少了,店面却倍增,生意怎么会好得起来?”老李指着不远处一家1點點奶茶店说。
为数不多的饮品消费者又被这种强势品牌劫持了,普通饮品店如今到了洗牌阶段,下面几年欢喜的少,悲伤的多。
不过,老李的品牌目前也成了气候,面对竞争,多少还是有一些胜算,“最可怜的是,那些外行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公司哄骗着加盟了,最后亏得认不得爹妈。”
老李关下卷帘门的时候,他身后的其他品牌奶茶店正按部就班地做着买一送一的国庆节活动。
两家新开业的奶茶店请来了促销人员穿着笨重的熊大熊二的外套,做着摇摆的动作见人就发宣传单,路过的人加紧走几步,像是见了瘟神一般。
江湖见红,杀声一片。
>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杨良,36氪经授权发布。
文丨杨良编辑丨顾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用“水大鱼大”,形容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态势。
大意是指中国的市场规模像汪洋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而市场中的各家企业,就像水中的鱼一样,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必然会产生规模巨大的企业。
将这句总结置于微观产业也同样成立。
以茶饮行业为例,2017-2019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8.75%。2020年喜茶完成C+轮融资,估值超160亿元;2021年奈雪的茶完成C轮融资,估值20亿美元。
不过与激荡并存的是,茶饮行业的分水岭正在逐步形成,行业的准入门槛正明显上升,具备竞争优势的品牌开始探寻更大的星空。
在2月11日也是大年夜,奈雪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冲击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为何要抢跑上市?高端茶饮的生意好做吗?茶饮企业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茶饮的底层逻辑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言:“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在消费品行业,这一底层逻辑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彭心在深圳卓越世纪开出了奈雪的首家门店,主推茶饮和软欧包等产品。喜茶则在2012年就已然成立,主要产品为芝士茶、奶霜茶、水果茶等系列。
虽成立时间有所差异,但两者的爆发期均在2016年前后。一个典型证明是,喜茶于2016年8月完成亿元A轮融资,而奈雪在两个月后也同样拿到天图资本的亿元融资。
无论是奈雪还是喜茶,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更好的产品及服务供给,更人性化的消费体验,更有设计思维导向的用户交互过程,激发消费者更多的消费需求。
新式茶饮在这一过程中做的最大创举,就是将奶茶这一传统饮品,升级成了年轻人的轻奢生活方式。从更大范围来看,抓住Z世代的泡泡玛特、完美日记等,均概莫如是。
除了奈雪、喜茶之外,蜜雪冰城也是茶饮行业不可忽视的头部力量。
在奈雪招股书中,不难看出品牌A和品牌E分别代表着喜茶与蜜雪冰城。
与新式茶饮的高客单价不同,蜜雪冰城2块钱的冰激凌、4块钱的柠檬水,更多满足了广大县域级城市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毕竟我国仍有6亿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
图源/奈雪的茶招股说明书
高端现制茶饮和中低端茶饮两大分类,也彰示出如今茶饮行业的两大主流发展路线。
一条是主打一二线城市,饮品价格在30元左右,基本是直营模式,占据商圈等优质物业位置;另一条是主打三四线下沉市场,饮品价格在10元以下,基本是加盟模式,主打低价。
这两条路线都已孕育出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而中间价位带的竞争尤为激烈,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品牌。
赔本赚吆喝?
虽然新式茶饮已经出现了诸多代表性企业,但外界一直好奇其经营状况究竟如何,从奈雪的招股书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究竟。
先说盈利情况。据招股书披露,奈雪成立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亏损6973万元,2019年亏损3968万元,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2751万元。
当然对消费新品牌而言,短期盈利与否并非资本市场的主要关注点,长期的快速增长才是获取高估值的关键,而在这一点上奈雪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餐饮企业的营收=进店人数*转化率*客单价。
其中的核心变量进店人数,主要取决于时间和空间。消费者购买茶饮的时间基本集中于下午茶时间,而空间则取决于门店的接待能力,两者皆易达到上限。因此传统餐饮企业想要增加营收,只能多开店。
奈雪也不例外,翻阅其过往的营收及门店数量情况,不难发现其营收增速基本与门店增速一致。
通过大量开店跑马圈地,奈雪的高速扩张还将持续。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其门店总数一共有422家。而招股书中透露,奈雪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再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门店。
来源:招股书
但奈雪的风险也正隐藏于此。先不论快速拓展后人才管理是否跟得上,以及疫情对2020年业绩造成多大程度影响,其单店模型在过去几年已悄然发生变化。
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奈雪单店订单量与销售额均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前三季度,其单店销售额为2.01万元/天,相较于上年同期的2.89万元大幅下滑了30%。
奈雪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主要是由于我们继续在整个网络中开设新的奈雪茶饮店,令现有奈雪茶饮店的访客量及订单分布更均衡”。
来源:招股书
单店营收下滑的同时,同店利润率也在减少。2019年前三季度,奈雪同店利润率为21.8%,时至2020年,这一数字变为12.6%。
奈雪的药方
对于以上问题,奈雪也正尝试解决,PRO店正是其第一招。
2020年11月,奈雪正式推出PRO店。其主要差异在于去掉现制烘焙,改为统一配送烘焙产品,采用小店模式,定位高客流区域,融合咖啡,通过智能化设备布局提升运营效率。
其相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奈雪的常规门店选址都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超与购物中心,门店已经相对饱和。所以我们PRO店开始扩大了选址范围,打通了商务和社区场景。”
招股书也透露,未来两年奈雪的新开门店中,预计PRO店占比将达到70%,成为其扩张的主力军。与标准店型相比,PRO店在品类、面积、单店总投入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比如标准店的单店投入约为185万元,而PRO店则仅需125万元。
单店模型的优化是奈雪在前端的重要动作,但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更重要的工作在于消费者难以感知的后端。
悸动烧仙草创始人吴斌曾对亿欧EqualOcean表示:“茶饮行业肯定是短期拼产品和点位布局,中期拼供应链和品牌,长期拼人才的。”
从某种程度上看,新茶饮的竞争其实就是供应链的竞争。当单款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新旧产品线交替的间隙就是品牌最好的超车机会,因此稳定的供应链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供应链层面,奈雪自建茶园、果园、花园等,比如在云南成立了专属的草莓园,以此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并通过自研的供应链系统,为门店匹配最佳用料,实现门店、仓库库存管理一体化基础上的自动订货、自动耗料。
对上游供应链的不断整合叠加规模扩张的优势,其毛利率在未来有望稳中有升。
来源:招股书
隐藏在供应链整合之下的,还有奈雪制定行业标准的野心。
与传统茶饮相比,新式茶饮演变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品创新,即将原本非标的茶产品化,去掉茶的品级、产地、种类标签,并与芝士、水果等结合,使之成为标准化产品。
但这个行业如今仍然大量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彭心也曾坦言:“从上游茶叶采摘、发酵、存储、运输,到制茶的贴杯、铲冰、打杯、挂泡、加奶盖等,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尚未成型。”
2020年11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携手喜茶、奈雪等新茶饮头部品牌,共同宣布新茶饮委员会筹备工作组正式成立。
2021年2月,奈雪联合相关单位主办了《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拟定)启动会。据介绍,奈雪预计2021年完成第一批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的制订,初步拟定为水果茶、鲜奶茶、气泡茶、冷泡茶和奶盖茶五项。
抢跑上市能否放大头部效应?
奈雪与喜茶就像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几乎完全同步进行。
2018年3月,奈雪宣布获得天图资本领投的数亿元A+轮投资;一个月后,喜茶也宣布完成由龙珠资本投资的4亿元B轮融资。2020年2月,业内开始流传奈雪计划IPO的消息;同样是一个月后,喜茶也出现上市传闻。
无论是前端的门店拓展,还是后端的供应链整合,以及构建全流程数字化优势,无不需要充足的现金储备。只有拿到了充足的资本弹药,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梦想。
2003年,携程在美股上市首日股价就几乎翻番。携充裕美元归来的携程在OTA市场几乎全无敌手,到2007年已经占据56%的市场份额,是第二名艺龙的三倍有余。梁建章甚至私下对朋友“抱怨”,“用望远镜也看不到第二名,好无聊”。
如今的茶饮行业也是如此。
当前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期,农夫山泉、泡泡玛特、快手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挥舞着钞票的投资人对消费类企业的热情。
在八千亿规模的白酒行业中,茅台、五粮液的市值均已逾万亿。从这个视角而言,千亿规模的茶饮赛道中,头部玩家的百亿估值似乎也算不上贵。
更关键的是,对于现有的头部玩家而言,资本市场提供的无限弹药将助推其放大头部效应。“强者恒强”,亦是商业江湖中另一条自然法则。
参考资料:
1.《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新茶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2.《新式茶饮行业纵览及奈雪的茶上市前瞻:闻香识茶,奈雪将至》,光大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