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打响白酒与冰淇淋、咖啡的跨界融合“第一枪”后,加入中药材的饮品、冰淇淋也悄然出现在市面上。近日,“38元一个中药冰淇淋卖断货”登上热搜。对此,有消费者称:“这是要一边止咳化痰,一边冰到咳嗽?”
奶茶和冰淇淋加入中药材后,拥有了“养生”概念,但它是否真能做到美味养生两不误?8月13日,有医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产品往往噱头大于功效,建议消费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品。
把中药汤加入奶茶
15元一杯的“瘦瘦水”大卖
阳光炙烤的三伏天,年轻人想要喝一杯冷饮解暑,那喝加入中药材的奶茶会不会健康一点?
8月13日,记者来到成都市春熙路附近,开在某大型药房内、主打“药食同源”的中药奶茶店,不断有消费者前来点单,偶尔还有外卖小哥取货。和别的奶茶店不同,该奶茶店前台摆放着山楂、茯苓、玫瑰等药材。
该店的产品就是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中药奶茶饮品。记者发现,有诸如“熬夜水”“暖暖汤”“焕颜茶”等系列的养生茶,其中15元一杯的山楂陈皮“瘦瘦水”最畅销,最贵的人参燕麦饮一杯需要38元。店内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店5月才开业,目前已在计划第二家店的落地。
“中药养生是大趋势,很多消费者喝此类饮品是为了代替奶茶,店里的产品都是针对大众体质的配方,有一些养生功效。”该店工作人员介绍,中药奶茶的做法是将“药食同源”的药材熬制成药汤,再加入牛奶、小料等做成果茶或奶茶,为了兼顾口感有热饮和冷饮。
15万元开家店
最快一个月就能回本
“我们的产品足够新颖又有噱头,现在全国有66家店,咨询客户很多,有些微信我都没时间回。”一名中药冰淇淋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的加盟生意火热。
除了中药奶茶,中药冰淇淋也突然成为新赛道进入市场。据报道,在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的冰淇淋门店中,“药膳冰淇淋”备受追捧,一些中医药科研机构也在发力。比如,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推出中药雪糕,分别具有驱寒、饱腹和健脾功效。
记者在销售人员给到的加盟资料中看到,该中医药冰淇淋品牌,就拥有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利背书,其中一款冰淇淋产品,成分为蜂蜜、干姜、西洋参、黄姜等,称其适应手脚冰凉的人群,所有冰淇淋的售价在18元-28元。
“现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商比较多,加盟费有5.8万元、8.3万元两种,加上代理费、装修费,开一家店大概需要15万元,回本周期快的话一个多月,慢的话两个多月。”该销售人员还表示,中药冰淇淋每一种口味对应一个经方,商家不需要有医药资质。
多家药企入局
全国已有超过30个品牌
今年以来,多家中医药企业开始走精细养生、即刻滋补路线,将三七、藿香、柴葛等中药材与眼罩、茶饮、酸奶、冰淇淋、咖啡等结合,推出特色产品,“中药+”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
比如,有媒体报道,在最近某个行业展会上,扬子江药业展台展示了龙凤堂黄芪咖啡,将其明星产品黄芪精与咖啡相结合,黄芪精有健脾补气功效。
8月9日消息,长药控股在互动平台答复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下属子公司宁夏长药良生已推出多种茶饮及药食同源产品,包括以道地枸杞、黄芪为配方养肝茶15种,祛湿茶20种,八宝茶9种以及压片糖果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品牌专注于提供这类产品,包括“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和“百草间”等。其中,“陆藜· 开了个方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00多家门店,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四川等20多个省份。而“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个省份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周卓玥 综合宗欣
医生解读
噱头大于产品功效本身
中药冰淇淋、中药奶茶之所以火热,是甜品消费市场充分竞争下的一种创新,商家捕捉了市场的细分领域和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但食饮品加上中药概念后,是否养生也“变了味儿”?
“中药茶饮的兴起,一方面表明现在年轻人对健康养生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了年轻人对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认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师蒲秋易说。
“这类产品更多的是营销噱头。比如中医本身不建议吃冰淇淋、喝咖啡,就算加入中药材,冰淇淋的养生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王楷认为,药代茶饮虽好但并非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能随意服用,也不能把中药神话,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品种理性消费,最好是在中医执业医师的指导下食用。
王楷表示,中医里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也就是说有些药物能够作为食物食用,这些药物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食物中只是少量添加,可能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但是像广州凉茶,本身是温热、常温的,或者将中药材做成糕点、粉剂也是可以的。(记者 朱珠 周卓玥)
来源: 华西都市报
轻人的“朋克养生”又出了新花样——中药+冰淇淋组合,一冷一热的搭配引起社交媒体热议不断。“李时珍看了都坐不住了。”有网友说道。
38元一份的中药冰淇淋走红
最先出圈的是上海的一家网红冰淇淋品牌,其推出的中药草本口味的冰淇淋,带动“中药冰激凌卖断货”等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从某团购平台的菜单来看,店内的冰淇淋口味有16种,每种冰淇淋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并标注出草本功效,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
价格方面,双拼(120g)、三拼(150g)、家庭装(500g)价格分别为38元、45元、150元。此外,店内还售有“苦行僧甘梨水”等中药茶饮,均价在20元左右。据店员介绍,门店的产品以冰淇淋为原料,只是混入一点草本增添风味,强调新中式草本、药食同源的概念。
截图自社交平台,网友分享的冰淇淋
多家药企入局“中药+”
今年以来,多家中医药企业开始走精细养生、即刻滋补路线,将三七、藿香、柴葛等中药材与眼罩、茶饮、酸奶、冰淇淋、咖啡等结合,推出特色产品,“中药+”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
比如,有媒体报道,在最近某个行业展会上,扬子江药业展台展示了龙凤堂黄芪咖啡,将其明星产品黄芪精与咖啡相结合,黄芪精有健脾补气功效。
8月9日消息,长药控股在互动平台答复投资者提问称,“公司下属子公司宁夏长药良生已推出多种茶饮及药食同源产品,包括以道地枸杞、黄芪为配方养肝茶15种,祛湿茶20种,八宝茶9种以及压片糖果等药食同源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品牌专注于提供这类产品,包括“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和“百草间”等。其中,“陆藜·开了个方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一百多家门店,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四川等20多个省份。而“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个省份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中药+”赛道走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典》中的物质只有纳入了食药物质目录,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原卫生部在2002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并附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又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要求“产品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王一战向中新健康表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的人适宜的中药配方不同。虽然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中药加食品是否符合这一理念,以及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其药用价值,有待考证。
“尽管中药咖啡、中药冰淇淋以及奶茶雪糕等形式,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养生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吃,吃完这些食品以后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王一战提醒,中药成分的安全性特别重要,包括是否有毒副作用,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以及是否适合特定的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都需要评估。(记者韦香惠)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源:中国新闻网
年轻人的“朋克养生”又出了新花样——中药+冰淇淋组合,一冷一热的搭配引起社交媒体热议不断。“李时珍看了都坐不住了。”有网友说道。
38元一份的中药冰淇淋走红
最先出圈的是上海的一家网红冰淇淋品牌,其推出的中药草本口味的冰淇淋,带动“中药冰激凌卖断货”等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从某团购平台的菜单来看, 店内的冰淇淋口味有16种,每种冰淇淋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并标注出草本功效,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
价格方面,双拼(120g)、三拼(150g)、家庭装(500g)价格分别为38元、45元、150元。此外,店内还售有“苦行僧甘梨水”等中药茶饮,均价在20元左右。据店员介绍,门店的产品以冰淇淋为原料,只是混入一点草本增添风味,强调新中式草本、药食同源的概念。
截图自社交平台,网友分享的冰淇淋
多家药企入局“中药+”
今年以来,多家中医药企业开始走精细养生、即刻滋补路线,将三七、藿香、柴葛等中药材与眼罩、茶饮、酸奶、冰淇淋、咖啡等结合,推出特色产品,中药+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
比如,有媒体报道,在最近某个行业展会上,扬子江药业展台展示了龙凤堂黄芪咖啡,将其明星产品黄芪精与咖啡相结合,黄芪精有健脾补气功效。
8月9日消息,长药控股在互动平台答复投资者提问称,“公司下属子公司宁夏长药良生已推出多种茶饮及药食同源产品,包括以道地枸杞、黄芪为配方的养肝茶15种,祛湿茶20种,八宝茶9种以及压片糖果等药食同源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品牌专注于提供这类产品,包括“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和“百草间”等。其中,“陆藜·开了个方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一百多家门店,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四川等20多个省份。而“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个省份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中药+赛道走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典》中的物质只有纳入了食药物质目录,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原卫生部在2002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并附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又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要求“产品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王一战向中新健康表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的人适宜的中药配方不同。虽然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中药加食品是否符合这一理念,以及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其药用价值,有待考证。
“尽管中药咖啡、中药冰淇淋以及奶茶雪糕等形式,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养生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吃,吃完这些食品以后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王一战提醒,中药成分的安全性特别的重要,包括是否有毒副作用,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以及是否适合特定的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都需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