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新华社沈阳12月19日电 题: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新华社记者
隆冬的东北大地,银装素裹,万物储藏,正在蓄积新的能量。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公告,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东北三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极端天气等挑战,今年产粮逾2865亿斤,收获了自2004年以来的“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在大国粮仓中持续贡献着东北担当。
东北连年丰收背后,是黑土地上新科技日益涌现,协作链层出不穷,新农人意气风发,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乐农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通过传送带将玉米转运至存储仓(2022年11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品种,科技煮香“中国饭”
寒冬时节,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内正在进行一场“大考”,几百个品系的稻穗一字排开,研究员郑文静和团队成员忙着数粒数、量穗长、看米质……一穗一穗过关。优胜的品种将在明年春天进入“试用期”,开始新一轮的考核。
一粒良种,来之不易。今年10月,沈阳新民市马糖坊村传来好消息,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稻种“辽粳419”亩产达788.8公斤,实现增产130多公斤。望着丰收的稻田,村民们喜笑颜开:“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业振兴,是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
在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展示培育的玉米种子(2022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去年年初,吉林省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共收集保存作物种质资源2946份,为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基础。辽宁、黑龙江也陆续出台政策,鼓励科研院校、种业企业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种业市场活力满满。
创新在加速。“原来培育一个水稻品种需要5年,现在2至3年就够了。”黑龙江省庆安源升河寒地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员臧大鹏说,他们与科研院所共建工作室,预计明年新参试报审的品种将达43个。
品种在增多。辽宁省自2016年为品种审定开通绿色通道,每年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从原来的几十个增至300余个。吉林省2年内审定通过了500余个玉米、水稻和大豆新品种。
规模在扩大。10多年前,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还是一家种子经销商,近年来已实现年生产玉米种子6000万斤,品种推广覆盖全国26个省份。
农民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分拣收获的玉米(2022年11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种优则物丰,粮安则民安。在黑龙江省富锦市,许多种稻大户之前引进日本品种,这几年纷纷换成既能抗病抗倒伏,单产产量也高的国产种子。
广袤的东北大地上,一台台智能农机奔腾辗转,一架架植保无人机空中作业,一项项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新技术接连运用……“中国饭”因科技含量而煮得更香。
新协作,让东北粮搭上时代“快车”
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院内,堆成小山的玉米在阳光照射下,金黄耀眼。这家集产、供、销经营模式于一体,带动3000多名农民抱团合作的合作社,是东北农业创新协作的典型代表。
依托土地广袤、平原较多的优势,东北三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东北人探索种、管、收、储、运等环节的新协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东北粮搭上时代“快车”。
在沈阳辽北七星米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驾驶铲车对收购的水稻进行攒堆(2022年10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数字赋能,资源聚合在增强。
吉林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地块的农业气象信息。“现在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勇说,利用农业农村“云平台”,他们夏季科学种田、高效管理,秋季调度农机、检测作业轨迹,冬季监控储粮、下达发运任务,照顾到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北大荒集团,无人种田、无人收割等智慧产粮方式已大量应用。今年秋收,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应用的无人驾驶割晒机,可在农田里自动前进、转弯、倒车,作业流畅高效。洪河农场技术员赵华宇说,5G、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撑粮食生产的合力。
无人机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一块稻田中作业(2022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代管代储,种粮服务在增多。
黑龙江北安市赵光村有耕地2.43万亩,今年2.2万亩全程托管给了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从播种到收获,作物生长全程都由公司负责,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每亩大豆由此增产六七十斤,农民纯收益由此增加不少。
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玉米堆上忙碌(2022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整省推进,开展“垦地合作”,今年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超3000万亩。
在吉林省梨树县,7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可安全储粮超12亿斤,占全县玉米产量近三分之一。“这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存粮‘无地方、无设施、无技术’难题。”梨树县商务局仓储规划科科长宫军说。
——“订单”生产,供需链条在增密。
在辽粮集团的合作粮库沈阳法库县秀水粮库,工作人员正组织2000吨玉米陆续入库,准备春节前经港口发往南方用粮企业。“这是农户在春播前与南方用粮企业签订的保底收购订单。秋收时,粮食直接就近送达指定粮库,协同交通部门运往南方。” 粮库相关负责人李东说,订单式生产让东北粮搭上了“快车”,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农民驾驶农机播种大豆(2022年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吉林省种粮大户侯刚今年也与当地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售粮协议。“现在是物流、储存、烘干等企业联合为农户服务,小农户直接对接大市场,农民增收更有保障。”
新农人,挖掘“黑色宝藏”新潜能
今年夏汛,辽宁个别农田积水偏多,植保成了难题。法库县的梁日鹏操作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来回穿梭,一天就完成200亩田的打药作业。
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梁日鹏,2016年看准了农业服务的潜力,成了3万亩耕地的贴心“管家”。“我们讲究的是科技种田,平均每亩地要比传统种植增产200斤左右。”梁日鹏说。
新农人有技术,有视野,有魄力,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或挖掘黑土潜力,科技种田实现增产;或直播带货,扩大市场知名度;或打通产业链条,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在沈阳市康平县方家屯镇东小陵村,农民将封装好的小米装箱(2022年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陈雨佳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上官地村,当地是优质“石板大米”主产区。陈雨佳辞去工作回乡,从抖音直播带货,到扩大有机种植面积,再到养殖稻田鸭和稻田小龙虾……陈雨佳干得风生水起,今年承包的200亩有机稻田,插秧前就被认购一空,预售款接近400万元。
近年来,吉林省先后出台多个专项政策文件,多方位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支持。
呼唤“雏雁”归乡,也让“头雁”当家。2022年,辽宁启动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已培训1.4万余人,通过考核的学员将有机会享受农业信贷、高职入学、市场对接等帮扶。2021年,该培训班约有80位农民获得高职扩招录取资格。
“现在种地不能蛮干傻干,要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头脑。”辽阳市种粮大户何峰说,他去年在培训班上了解了一些水稻高产品种,今年试种效果很好,每亩增产200多斤。
12月7日,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24名农民评上了初级职称,成为全县首批乡村技术员。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一级调研员刘献说,他们有的是种了半辈子地的“好把式”,有的则是懂新技术的大学生,都担负起向村民传授技术的重任。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顺利村,农机在进行大垄整地(2022年10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土地上这些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粮食生产新农人,既实现了自我,也带动了乡亲,更谱写了希望。(记者王炳坤、邹明仲、武江民、薛钦峰、黄腾)
视频记者:高铭 司晓帅 魏蒙 邵美琦 董宝森
海报设计:殷哲伦、赵丹阳
源:人民日报
广东英德特色产业助脱贫
茶香悠悠富农家(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骤雨初歇,粤北英德山区暑气蒸腾,茶农们在层层梯田间缓缓移动。
50来岁的林观金头戴篾笠,身着蓝衫,双手交错翻动,飞快摘下两把嫩黄茶尖,投入背后竹篓。“打这份工呢,要起早,收工也晚,人是辛苦点,但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也知足啦!”她抬头说道,带着笑容。
安居乐业两相宜
回到几年前,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的林观金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大。大女儿读书,帮不上忙;小儿子患哮喘病,治疗费用高。农忙之余,林观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
2016年,林观金进了村里的茶园上班,日子开始迎来转机。她干活勤快,逐渐成了采茶能手,旺季一天能采80斤茶叶,按每斤两元工钱计,日均收入160元。前年,她攒够一些钱,加上危房改造政策奖补,终于拆掉了漏雨泥屋,建起楼房,“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家里有没有大电视?”“有,65英寸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当然好啦!在家门口干活,有收入,能顾家。”面对记者的提问,林观金答得爽快。她还透露一个好消息:“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6月12日来英德市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电商部上班了。”
勤丰村另一位村民钟贵娣站在茶园购物区档口遮阳伞下,正热情地招呼顾客。“这是枸杞、五指毛桃、胎菊花、鸡骨草,这些玉米、白菜干、百香果、芋头都是自家种的。”说话间隙,她麻利地抓起两袋护肝茶,递到一位游客手里,“请拿好!一包10元。”
与林观金年龄相仿的钟贵娣,2014年家里连遭意外:小女儿不慎大面积烫伤,需长时间恢复治疗;婆婆被狗咬伤;自己得了甲亢。一家人生活全靠丈夫种田维持,日子过得艰难。
2016年,钟贵娣被招进茶园当采茶工,每月有了稳定收入。丈夫则申请政府贴息小额贷款、产业补助,种上了8亩冬瓜、百香果。去年,她辞掉采茶工作,租下茶园一间档口销售土特产品,营业时间灵活。一家人收入逐年增加,踏上脱贫致富之路。
“档口不需要交租金,每个月只交200元清洁费。卖的主要是土特产,还有太阳帽、矿泉水、雨伞之类。一年差不多收入四五万元。”钟贵娣言语爽快。
“穷山窝”变“金山窝”
勤丰村这片千亩茶园距英德城区约13公里,原是一片荒山野岭。2014年,做矿产生意的黎水清看到大健康产业商机,与人合作成立英德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租下勤丰村老江屋村组的沙岗山,垦荒种茶,盘活山地,探索茶业发展新路。为了保证茶叶品质,黎水清几乎天天泡在茶场里,推动绿色种植、规范生产和标准认证。
做大茶产业,黎水清不忘带动村民奔小康。这几年,茶园接纳了200多个贫困家庭劳动力、500多个村民就业,人均年工资3.6万元。同时,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多家农户种植了1300多亩茶叶,并通过电商平台、批发市场、景区摊位、产品展会等渠道销售。公司喜年达天猫旗舰店每售一份茶,就捐出两元给英州红扶贫爱心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户。
“我们称之为‘一地生五金’,即村民流转出租土地获得租金,就业务工获得工资,加盟合作社获得经营性收入,入股合作社获得保底资产性收益,通过扶贫爱心基金获得生产发展资金。”黎水清说,昔日茶场已变成茶趣园,茶业、文旅等一体化发展。去年公司茶叶销售3000多万元,茶趣园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与英州红公司一样,英德市一批红茶企业不再满足于“卖茶”,转型发展“农业+文旅”,产业链延及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园旅游和茶文化传播等领域,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奔小康,让“穷山窝”变“金山窝”。英德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从业人员26万多人,去年各大茶园景点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目前,英德全市1647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78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出列标准。
茶乡山川更美丽
出英州红茶趣园北行,拐过几条深山沟,便见白墙灰瓦的横石塘镇龙华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初心商店”游客盈门。村党总支书记华岳可耐心地讲解:“这里主要销售村民种植的英红九号、一点红地瓜干、黑芝麻糕等,线上线下结合,去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收益都用于扶贫、助教事业。”
隔着满畈稻田,竹桥村小组旧居废墟改造完毕,一栋栋联排小木屋干净整齐,翠竹夹道,古树遒劲。这家民宿取名“竹露清响”,有29套房,3年前由上级扶贫工作队推荐的一家企业创办,主打茶乡生态游。村小组则以土地入股,享有保底收益和递增比例分红,还安排了20名村民就业。
“红茶、红薯、红色旅游,这‘三红’是村民最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建设更是一年一个样。”华岳可说,龙华村是革命老区,位置偏,发展慢,4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过2万元。到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还办起14家农家乐、5家民宿客栈。
前年,龙华村老党员李亚兆抓住乡村游契机,筹资5万元,创办“老支书农家乐”,请侄儿帮手打理,还邀另一贫困户参股分红。“鸡、鱼、菜都是自家种养的,环保、好吃,游客很喜欢。”年近七旬的李亚兆咧嘴笑道,“全家养鸡、种地瓜和开农家乐,一年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漫步龙华村乡间小道,路面整洁,溪水潺潺。茶乡山川越来越美,吸引一批年轻人回乡。这两年,茶趣园吸引了20多个本地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龙华村基层党组织充实了5名年轻党员。
钟贵娣大女儿江海燕读高中时因家庭困难差点辍学,去年从肇庆学院毕业后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三支一扶”招募,如今在石灰铺镇做扶贫工作。谈及未来打算,江海燕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记者 刘泰山 白 龙 盛玉雷)
消费动态
喜茶新业态喜茶·茶坊正式官宣,开创鲜萃精品茗茶新品类
自11月10日在广州开出首店以来,喜茶的全新业态喜茶·茶坊销售持续火爆,其中招牌产品「宋云涧」单日最高售出超1200杯。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也已经涌现出许多关于喜茶·茶坊首店的讨论和分享,甚至有周边区域消费者为了尝鲜特意跨城打卡。喜茶·茶坊为喜茶回归茶的全新业态。区别于喜茶主流门店的全品类茶饮产品结构,喜茶·茶坊将回归茶本味作为出发点,汲取宋朝茶坊灵感,以“鲜、茶、纯”为特征的创新,开创了鲜萃精品茗茶这一新茶饮的全新品类,同时也是对行业中现有鲜奶茶品类的再度升级,呈现喜茶对于茶更深层的探索和追溯。(关于喜茶,更多内容回顾:喜茶“牵手”FENDI,这波谁都不亏|新消费观察)
麦当劳宣布全球门店扩张计划,2028年中国门店破万
近日,麦当劳宣布最新增长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底将餐厅数量扩展到50000家,迎来品牌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今年11月,麦当劳全球增持金拱门股份时还重申了麦当劳中国正向2028年突破1万家餐厅的目标迈进。此前,麦当劳还曾宣布今年将在全球开设1900家新餐厅,其中超过900家将开在中国。
十月稻田首次公开对外投资「有哥供应链」
北京有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刚刚于港股IPO的十月稻田及北京金链(李剑实际持有),融资后有哥供应链的整体估值达1亿元人民币。据悉,这是十月稻田首次公开对外投资。有哥供应链是国内领先的供应链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其小程序「有哥餐链」包含1000万+餐饮门店信息、10000+源头供应链数据,帮助餐饮供需双方实现高效匹配对接。此外,有哥供应链还开展了短视频矩阵、供应链专业媒体、线上对接会、原产地游学、线下品鉴沙龙等专注餐饮供应链的相关业务内容。
lululemon发布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净营收增长19%
lululemon发布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在第三季度,公司净营收同比增长19% 至 22亿美元,其中北美业务净营收增长12%,国际业务净营收增长49%,中国市场净营收同比增长了53%。lululemon首席执行官Calvin McDonald表示:“在第三季度,我们继续保持了稳健增长,产品创新与社区活动持续收获了全球各地客人的强烈反响。节日季已至,我们对目前的表现感到满意,并将在第四季度服务好我们的客人。未来的巨大机会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也衷心感谢世界各地的优秀团队对品牌的持续热情与坚定承诺。”此前,lululemon国内首个男装快闪空间亮相上海虹桥天地,空间里陈列了秋冬跑步、训练及日常穿着产品,当中包括 ABC 男裤系列和 Wunder Puff 羽绒系列等。(关于lululemon,更多内容回顾:看好中国市场前景,lululemon推出第二款女士运动鞋)
moody首个彩瞳节日礼盒登陆山姆
日前,山姆迎来首款彩瞳节日礼盒,moody旗下「嘿嘿黑节日礼盒」登陆山姆。结合山姆400多万会员的人群画像与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后,moody针对山姆客群推出「嘿嘿黑节日礼盒」,包含LINE FRIENDS系列人气日抛嘿嘿黑60片装、萌趣可爱的限量周边布朗熊镜子手机支架和丘可小废包,打造圆润奶萌的眼眸,点亮节日色彩。据了解,moody自2022年9月陆续进驻全国各家山姆会员商店后,不断将自身产品力、品牌力与山姆渠道优势、零售网络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多样购物体验的新尝试。登陆山姆仅一周,moody GMV突破10万,成为首个在山姆开展路演的隐形眼镜品牌,并一举斩获彩瞳类目销量TOP1。
喜茶发布真茶标准,推动无香精真茶在新茶饮的普及应用
喜茶宣布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市标准院)进行合作,展开“新茶饮高标准茶叶原料应用”研究项目,参与茶产业标准化研究机构建设,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及院校,共同探索新茶饮高质量标准化的相关研究。同时喜茶根据十多年坚持应用真茶的实践经验发布了“真茶标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喜茶展示了其保障真茶品质的细节信息,再次重申拒绝使用香精茶和速溶茶粉的真品质原则,特别强调了不使用添加了香精的山茶花乌龙、白桃乌龙等行业广泛应用的热门原料,严格遵守国标中关于茶叶不能添加香精的规定,始终坚持为用户带去自然香的真茶体验。
乐刻发布新品牌「闪电熊猫」
近日,乐刻运动发布新品牌「闪电熊猫」。「闪电熊猫」目前已经在绍兴、佛山两市落地,未来将进入汕头、唐山、莆田、邯郸等三线及以下城市。据了解,「闪电熊猫」在产品上延续了乐刻健身的“小型化”“月付制”“24小时”“好团课”等基因,会员卡单城一卡通用,并实现私教次课与私教包月并存。在门店设计上,「闪电熊猫」包含团操房、器械区、自由训练区、更衣室、公共休息区,为了优化消费者体验,新增了淋浴间。乐刻方面表示,「闪电熊猫」将以引入城市合伙人(加盟)的方式进入新兴市场。今年7月,乐刻宣布了新的增长目标:未来5年进入100个城市,开出1万家门店。
「奈雪的茶」泰国首家门店开业
近日,奈雪首家泰国直营门店在曼谷Emsphere商场正式开业。Emsphere商场由泰国百货零售集团斥资150亿泰铢打造,被认为是泰国世界级高端商场、重要的商业和旅游地标。奈雪的茶曼谷门店开在Emsphere商场首层主入口的黄金位置,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上下复式两层近200平方米的舒适茶饮空间。目前,泰国店提供鲜果茶、奶茶、纯茶、咖啡等四大类共48款现制茶饮及烘焙产品,后续奈雪还将在泰国开出更多门店。
「波司登」发布 2023/24 财年中期业绩,净利润连续6年创同期历史新高
近日,波司登披露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波司登收入同比增长20.9%至74.7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1%至9.19亿元,集团营收和净利润连续6年创同期历史新高。作为波司登最大的收入来源,品牌羽绒服期内收入同比增长28.1%至49.4亿元,占总收入的66.1%。其中,波司登品牌收入同比上升25.5%至44.21亿元,占品牌羽绒服总营收的89.5%。
欧莱雅收购丹麦益生菌研究公司Lactobio
近日,欧莱雅完成对丹麦益生菌和微生物组研究公司Lactobio的收购,收购金额和财务条款暂未披露。欧莱雅集团高级研究部全球主管Anne colonna表示:“Lactobio与欧莱雅高级研究部具有互补性。Lactobio的配方将加强、加速我们对于美容方面的微生物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开发新一代化妆品,在配方工艺中采用创新技术,提供以科学为基础、高性能水平的益生菌产品。”自2021年起,美妆市场“微生态护肤”异军突起,众多企业纷纷入局。今年以来,欧莱雅已完成多笔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
潮流新品
水獭吨吨推出冬季限定口味“车厘子桃桃”果茶
水獭吨吨推出冬季限定新口味果茶车厘子桃桃。据悉,此次新品甄选来自智利南部车厘子,使用鲜萃冻干4.0技术, 0香精0代糖配方,还原车厘子独有的丰沛甜润,一杯果茶能喝到约5颗车厘子,搭配山东春雪水蜜桃和福建清香乌龙茶,入口就能吃到果肉,车厘子鲜甜多汁,果茶清爽不腻。
有创意营销
「野兽派」与「老凤祥」合作推出足金车载香氛
近日,「野兽派」宣布与「老凤祥」合作,推出足金金片车载香氛系列,礼盒内含车载本体、足金金片、车载香片*2 等产品。目前新品已经上市。
投融资快讯
海外外卖生活平台「饭团外卖」完成 4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
海外外卖生活平台「饭团」近日完成4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GrubMarket和凯尔特亚洲联合领投,元璟资本、JSD Capital等中美投资方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吸纳人才,提高运营效率,拓展新市场,以及整合市场资源。2014年,「饭团」成立于温哥华,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北美华人外卖平台里的头部玩家,在北美华人外卖市场市占率高达80%,合作的餐厅约5万家,累计超200万用户,业务版图也从加拿大延伸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覆盖超过50个城市。
食品科技公司「味美优品」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
近日,食品科技公司「味美优品」已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本轮由泰世资本及和智投资联合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食品产品创新迭代、智能设备研发投入。味美优品是一家餐食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主切10元价格带新餐食市场,面向16~35岁的年轻用户,用速冻预包装+无人自助售卖模式,提供时尚口味、便宜价格和快速交付的一人食预包装餐品,产品线涵盖中西式早餐、拌面、汤面、螺蛳粉、酸辣粉、米线和米饭便当等主食,炸鸡、烤串等小吃,以及火锅、烧烤和小龙虾等宵夜解馋产品。
智能指环品牌「玖智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近日,广东玖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智科技」)已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旗下祥峰投资领投,清波基金、高秉强教授个人及旗下Brizan Ventures、老股东西湖创新基金跟投。玖智科技计划将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市场开发,并加大技术研发、生产以及FDA医疗注册方面的投入力度。「玖智科技」成立于2021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王国兴教授以及医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共同创办。玖智科技在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设有研发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生物信息传感与算法等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