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6月1日上海进入
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
家政企业的订单开始恢复
不过,经历本轮疫情
上海家政市场悄然发生变化
出于安全考虑
相比钟点工
住家阿姨缺口很大
“单子等人”现象突出
“一老一小”的家政服务刚需
亟待破解
总算上岗了
有了工作生活才有保障
“上有老下有小,居家以后就没有收入来源。一直在渴望复工。好在,家政企业给予我们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保障,否则难以生存。”家政服务人员陈婉婉说,因为孩子已上大学、老人也都退休能自理,因此复工后她选择了住家保姆的岗位。
目前,她已顺利通过面试。“主要负责带一个20多个月大的宝宝,住家,兼顾家务活。月收入能达到万元。”她说,对于及时复工上岗、靠双手挣钱养家,她感到有些激动。
受疫情影响,家政企业一度“举步维艰”,如今,此前压抑的市场需求正在企稳反弹,也让陷入困境的行业看到了希望。
长宁区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爱君家政负责人夏君介绍说,“6月1日开始,我们就正式复工了,这两天的订单量不但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甚至有几天一度出现了‘爆单’现象。”
家政人员返乡
造成了短时“用工荒”
“行业复工了,订单来了,但是我们也发现突然‘缺人’了,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的‘用工荒’。”闵行区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华新说,受疫情影响,在闵行地区,一部分家政企业可以说遭受“重创”,因承压较大、部分企业或要面临一定的“关店潮”。而正处在艰难的恢复期的家政行业又面临新问题:行业复工了,但却招不到合适的人、特别是35岁至45岁年龄段的劳动力。
华新说,“需求量比较大的,比如说母婴护理、为老服务。居家养老的家政服务员一般年龄层稍大一些,母婴护理则对家政员的年龄、包括学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疫情以来,一部分家政员选择了提前返乡,人员的流失率达到了50%,但短时间我们又无法即刻从客地招募人员,因此复工时我们反而有些人手不足。”
金文家政总经理孔静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特别是养老单,过去是百分之百成交,如今四五张需求单,最后只能落实一张。”
因为“单子等人”,导致能够上岗的家政员也很挑剔。
孔静介绍,比如,要求雇主能够提供独立房间、独立卫生间,独立房间要带电视机,甚至还要带WiFi;如果是照顾老人,要求一对一,不附带烧饭、打扫等其他家务劳动;老人要求生活能自理,“如果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者雇主家里人口多,居住条件差,还要附带做其他家务的,家政员就会挑一挑。”
单子等人背后的原因还有这些
出于安全考虑,最近上海雇主家庭改钟点工需求为住家服务需求,也是住家阿姨紧缺的原因。金丽家政公司总经理方金翠说,过去他们的单子中,钟点工和住家是五五开,现在80%的单子都是住家需求,20%是钟点工。
“钟点工收入比住家要平均高出三到五成,人也自由。但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我们正在尽力说服钟点工及时转岗住家。”方金翠说,“住家服务风险比较小,收入也稳定。一些前期由于封控,损失比较大,还要承担房租压力的阿姨经过说服,愉快地接受了新的岗位。”
而雇主方面,家政员年龄要求在45岁以下的心理预期,也是单子不能成交的原因。“目前市场上最紧缺的就是45岁以下的家政员,为了能够及时成交,建议不妨放低对家政员的年龄要求。”孔静表示,家政服务也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照顾老人,需要有一定护理经验,做事细心,对老人有耐心。“50-60岁的家政员,如果在经验和性格方面有优势的,雇主也不妨放宽对年龄的‘刻板’要求,那么成交可能就会大些。”
为家政企业纾困解难
“家政行业复工复产以来,也面临一些新的难题,我们积极关注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为家政企业纾困解难。”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张丽丽表示,上海市家协将积极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一是为部分面临困境的家政企业争取房租、增值税税收等成本的减免,二是解决业务量逐步恢复后的“缺人”问题。
张丽丽说,“原先上海的家政服务员多数来自安徽、江苏等地,接下来,我们会鼓励企业从更多省市招募家政员补充市场,逐步恢复‘元气’,提升行业凝聚力。”近年来,上海积极从贵州等地引进家政员,充实上海家政队伍。
企业也在解决现实的问题,金丽家政表示,将为来沪有志于做住家服务的家政员免费提供一个星期以内的住宿,并适当减免中介费等。“对于愿意转岗做住家的家政员,我们还提供免费岗前培训,以便让他们能够更快适应住家生活。”
综合自劳动报、上观新闻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
来
深圳疫情牵动了大家的心
社会各界
都在为抗疫做着自己的贡献
医护人员冲锋在前
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
默默奉献
而我们的街坊们也在尽己所能
希望生活的城市能早日结束疫情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
2020年疫情期间
深圳有一位女房东主动为租客减租
被网友称为“最美女房东”
最近
这位“最美女房东”又出手了!!!
↓↓↓
这段时间
女房东林萍君出现在义工团队
为抗疫出一份力
每天中午时分
林萍君炒好菜、煲好汤
送到坂田街道的防疫工作人员手中
义工谭女士说
林姐的行为特别暖心
“风很大但是心很暖。送来的是温暖,温暖了大家。”
谈及自己的举动
林萍君说最近深圳出现疫情
防疫人员不分昼夜工作
真的很辛苦
自己也想出一份力
“因为我是坂田的一名义工,一线人员就是我的家人。”
看到眼前
这一道道香喷喷的菜
防疫人员感受到义工们的心意
“很感谢这里的热心的群众,我们不但喝了群众煲的热汤,很暖心,还有小朋友送来花卷。”
大家表示
当地的群众非常热心
虽然很累,但是我们很高兴的
林萍君希望
这次的疫情能早日结束
“我希望这个疫情早日清零,祝大家平安,祝深圳加油,坂田加油。”
人美心善,说的就是你!
其实最近
多地出现本土零星疫情
大家也非常辛苦
有许多像林萍君一样的志愿者
在为抗疫做贡献!
感谢大家!
愿疫情早日退散!人民安居乐业!
来源: 广东公共DV现场
起苏东坡,可谈的似乎有些太多了。我们可能会想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可能会想起书法精品《寒食帖》,可能会想起“乌台诗案”,可能想起的是一块入口即化的东坡肉。这也证明了苏东坡的人生之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
论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为官为人的品格。在杭州为官,他疏浚西湖,修筑流芳百世的苏公堤;在徐州为官,他为加固城墙日夜指挥,以防黄河泛滥,殃及百姓;而在多次遭流放的人生中,生活条件每况愈下,他又总能旷达超然,亲身躬耕,苦中寻乐,东坡肉也因此出现,这种面对生活的心态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派淡然洒脱。
莫砺锋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说:“它的英文版本名字叫做《Thy Gay Genius》……Gay就是愉快的意思,Gen也是,就是愉快的意思,Genius这是一种法语移植到英语中间的词,它的意思就是天才。所以,林语堂这本书它原来的标题如果准确地翻译过来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中国文化史上不止一个天才,但能做到“愉快”的大概只苏东坡一个吧。
撰文 | 三书
不论是否相信前世之说,也不论是否记得,很多人或许都经历过那样的时刻,即莫名感觉眼前的场景在哪儿见过,仿佛就要想起却想不起。这就是前世的记忆吧。就算有前世,前世的前世,芸芸众生大都早已忘记,纵使记得或也无益。极少数夙慧之人记得自己的前世,并怀着虔诚和使命度过今生,宋代诗人苏轼即是其中之一。
1 作为前世记忆的杭州
对于苏轼,杭州不仅是第二故乡,而且是他前世的修行地。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诗人、名妓、高僧”一章写到,苏轼去游寿星院,一进门便觉得眼前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到忏堂,且描述了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树木、山石等,结果证明他所言不误。
宋代人普遍相信前世之说,这种故事并不稀奇。例如黄庭坚在梦中得知自己的前世,张方平游庙时记起自己前世曾是那里的住持,等等。
苏轼前世故事的情节难免经过后人的润饰,然而他本人的确相信自己前世曾是杭州寺院里的僧人。在《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一诗中,他写道: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宋熙宁四年
(1071年)
,苏轼因反对新法,被新党诬告回四川葬父时贩卖私盐。为了避祸,他主动请求外任杭州通判。7月,他出了汴京,先到陈州见弟弟苏辙,再到颍州访恩师欧阳修。11月28日,苏轼抵达杭州。
初到杭州,但他觉得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概因寿星院的经历,苏轼很肯定自己前世就生活在杭州,所以才会有故地重游之感。
莫名地对一个地方或一条街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或无端觉得一个陌生人很面熟,但凡有过类似体验的人,我想都会被那无法解释的神秘触动。这种体验超越了有限时空,几乎就要让人瞥见时间的真相。《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写得好,好在不落俗套,大家都夸黛玉标致,赞她聪慧,宝玉只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别人听了自然是不信的,贾母笑他胡说,他说虽然未曾见过,但看着面善,今日只当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远别重逢”,说得岂不更好。
赵孟頫画东坡小像。
2 急雨与醉舟
苏轼与杭州重逢,虽因仕途受挫,却不能不说亦前缘所定。杭州的湖山,杭州的寺院,杭州的众生,都在久候他到来。任通判期间,虽无权为民多谋福利,但他办案公正对百姓满怀悲悯,以及作为诗人的潇洒神韵,都树立了他在杭州人心中神一般的形象。而他本人也在杭州找到了家的感觉。
来杭州第二年,苏轼经常流连于湖光山色,或西湖泛舟,或僧房闲话,或赋诗饮酒。六月二十七日,他和朋友们在望湖楼饮酒,醉而挥墨,赋诗五首,即《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日一场急雨,被苏轼留在诗中。
“黑云翻墨”,雨势之强可见;“未遮山”,雨势之短可知。“白雨跳珠”,雨点之大之急,“乱入船”,雨的兴奋,雨的欢喜,皆可见可感。
卷地风来,雨收云散。多么痛快的一场急雨,助酒兴,更助诗兴!倏然而来,倏然而逝,令人不可言说,但有惊喜。
突如其来的急雨,似乎总给苏轼带来惊喜和启示。《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的也是沙湖道中遇雨。待上到山头,“也无风雨也无晴”,与此诗的“望湖楼下水如天”,急雨过后,天地间空茫澄澈,令他若有所悟。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苏轼写西湖的诗很多,颇负盛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如果说着此诗用美人来比西湖之态,那么望湖楼醉书则传西湖之神。
西湖之美在山容水态,在游鱼荷花,亦在风雨云月。西湖四围寺院林立,放生鱼鳖很多。鱼鳖既被放生,则免于网罟之患,大可悠游逐人觅食。苏轼以禅眼观之,无非法喜。“无主荷花到处开”,无主则得自在,自在故能惬意。
水枕与风船,造语新奇,醉态可掬。舟浮水上,人卧舟中,称“水枕”。风生水起,船随之摇,为“风船”。山本是安定的、静态的,枕水看之则令其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与月徘徊者,是风,是船,是人?此二句不仅画面美,且字字带有醉舟的感觉,读来晃晃漾漾,万境皆空。
醉书的最后一首诗,苏轼写道:“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唐代白居易发明了“中隐”,并作诗加以阐释:“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中隐》)
。如此中隐堪称打发人生的方便法门,简言之,寄身于一闲职,既免却衣食之忧,又不误闲情悠游。苏轼外任杭州通判,在此自称“中隐”,其意非婆娑自得,实在有所无奈。
苏轼《寒食帖》(局部)
3 灯火钱塘三五夜
在杭州中隐了两年零十个月,1074年9月,苏轼离开杭州,移知密州
(今山东诸城)
。次年正月十五,他很怀念杭州的元宵节,写下《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题为“密州上元”,写的却是灯火钱塘,可知苏轼虽在密州,心里想的仍是杭州。他在杭州度过了三个元宵节,那里的繁华之景,灯火之盛,一切如在眼前。
元宵节自汉代起就是京城大都的灯火狂欢节。宋代孟元老在追忆汴京
(今开封)
的笔记散文《东京梦华录》中如此描述:“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而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南宋杭州城的上元节:“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元宵节有灯,有月,灯月交辉。灯中月下,妇人着白衣裳,戴蛾儿雪柳,恍若画中仙子。“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行乐如此,真不知是人间是天上也。
而此时的密州乃一荒僻山城,元宵节无甚可乐,今昔迥异忽令人老。听见击鼓吹箫,循声而去,原是村民在社祭祈年。很快灯残火冷,只剩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如此枯寂凄凉,怎能不叫他怀念钱塘?!
出任密州虽是升职,然而比起杭州,日子却难过多了。苏轼在翌年所写的《超然台记》中说:“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密州不但无杭州的湖山之美,且连年蝗旱民生艰难,更让他忧心。此时即使想中隐怕也不能也不忍,想游于物外怕也只得片刻超然。
《苏轼文集》,苏轼著,孔凡礼注解,中华书局 2004年11月版
4 再来已是百年身
当年离开杭州时,苏轼就预知自己还会再来。自密州之后,他先后调任徐州、湖州,在湖州期间经历了御史台案的牢狱之灾。出狱后,接着在黄州度过人生中很重要的四年,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而后又在汝州、宜兴短暂停留,直至被召回汴京,相继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并担任了宋哲宗的老师。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他再次离京。
十五年间,几度大起大落,1089年再回杭州,苏轼已53岁。欧阳修任颍州
(在今安徽)
知州时,非常喜欢当地的民风物产水土气候,那里也有个“西湖”。二十二年后,当他如愿以偿归老颍州,不禁有了沧海桑田的陌生之感。在咏西湖的《采桑子》组词最后一首中,他说:“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苏轼此番归来,一切仍很亲切,湖山如有待,鱼鸟若含情。与欧阳修不同,苏轼不是回来养老,而是出任太守,因此仍是“主人”。他想为杭州做点事,造福百姓。
重游西湖,见湖上菰草丛生,不复当年烟波浩淼,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湖。当时财力严重匮乏,他向朝廷申请拨款,并想办法集资,最终事做成了。他不仅疏浚了西湖,还修建了千古流芳的苏堤,均有诗为纪。
苏轼在杭州写的诗大多旖旎,他自己也说:“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比如这首《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如果说黄州在苏轼的诗词中有男性的阳刚,那么杭州则是女性的柔美。何处无春宵,何处无花月,又何处无歌管楼台秋千院落,但少了湖山,少了杭州独有的气质,就不一样了。花月、歌管楼台、秋千院落,这些事物的感觉加在一起,生出了别的什么,那就是钱塘春宵。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5 个人书写与公共记忆
在杭州任期不到两年,苏轼又被调回京城,不久再次外任,后来更如转烛飘蓬,岭南已远,又之海南。直至三年后放还,客死常州。1091年离开杭州时,他应知此生与西湖永别了。
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八声甘州》寄诗友参廖子。参廖子是僧人道潜,浙江于潜人。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廖曾不远千里去追随他。此词曰: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情至深至诚,则不假修饰,平实话语,自能感人。55岁的人,宦海沉浮,余生几何,此别能不沾衣?然整首词深情而旷达,绝无暮年衰飒气象。这大概是苏轼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地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坎坷却仍能时时旷达处处超脱,最重要的还在于,他的旷达和超脱不是装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世界对于他如同雪泥,雪化了,脚印就没了。他的灵魂是飞翔的,但并不需要飞在云里。任何平凡的小事物,箪食瓢饮,明月清风,山川木石,诗与艺术,都能让他即刻获得自在,都足以让他飞翔。
不论是《饮西湖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还是他回忆中的灯火钱塘三五夜,抑或苏堤六桥、东坡肉等,苏轼的个人书写,早已变成中国人对杭州的公共记忆。杭州曾是他的前世,他的记忆,而后他则成为杭州的记忆。
作者 | 三书
编辑 | 徐悦东
校对 |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