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网约车司机的政府协商会议视频。
一个网约车司机高呼:
“现在的打车价都不到1块钱一公里了!大家都没有钱赚,行业怎么能好?”
自无人驾驶进入出租车行业以后,很多司机更加战战兢兢,生怕哪天连“一块钱”的价格都保不住。
可在另一边,餐饮人的日子更不好过。
在过去一年,中国的餐饮行业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9.9送到家门口”的道路。
咖啡连锁店中,从瑞幸到库迪,纷纷祭出9块9大战。
新茶饮里,2.9元的蜜雪冰城,3块的茶百道,2杯15的喜茶……
快餐连锁中,和府捞面降价30%,必胜客把披萨的价格降到了19-29元,肯德基、麦当劳的基础团购套餐经常只要10元左右。
在美团平台中,价格战的火药味浓烈。
9块9一盘小炒黄牛肉,19块9的重庆烤鱼,39块9三斤大龙虾还送饮料小食,89块9的四人套餐……
还有让人质疑人生的“拼好饭”,1.9元新客试吃,5.9元吃饱吃好……
算上配送费,这明显是不赚钱的。
可即便如此,一线城市中参与“拼好饭”的商家,依然有百十个。
除了正宗烧鸡公、黯然销魂饭等不太知名的品牌外,还有永和大王、正新鸡排、书亦烧仙草、七分甜、三米粥铺这样的行业头部。
拼好饭之所以便宜,理论上是因为平台通过用户集中下单,提高了出餐效率,同时骑手集中配送,进而降低三方的成本。
但考虑到食材和人工成本,如此低的价格,很难说有商家能够盈利。
降价的确能够促进消费,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总收入为26243亿元,同比增长7.9%。
原来很多不吃外卖的人,都被超低的团购价所吸引。
一位在北京工作,“靠外卖为生”的95后打工人直言:
“比以前点外卖能便宜将近一半,每个月至少省大几百!”
而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今年一季度,美团拼好饭日均单量已经接近500万单,是2023年第四季度的外卖日均订单量5700万单的10%。
但在另一边,餐饮业也掀起了创纪录的“关店潮”。
红餐网的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1-6月,已经有超过100万家餐厅倒闭。
这是2023年全年倒闭餐厅的总和。
餐饮业越来越难做了。
从平台的反馈看,对于越发低价的团购,用户、骑手、商家都有怨言。
用户这边是反馈质量问题:便宜是便宜,但吃了总是拉肚子,份量和质量也是不敢恭维。
骑手这里,配送不及时,提点费用低,一个月下来,跑的单子更多了,但赚的钱更少了。
商家这里,更是感觉窒息: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前期的亏本销售,根本无法从后期的餐量上回补。
等价格一恢复正常,用户不仅不买单,反而去看价格更低的新品去了。
以瑞幸为例,瑞幸去年二、三、四季度的经营利润率分别是18.9%、13.4%和3%。
今年一季度是多少?-3.6%。
与此同时,月平均交易客户数还从去年四季度的6244万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5991万。
组织力优秀的大平台都是如此,中小商家呢?
9.9元外卖送到家的背后,能赚几个钱?
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只能想办法偷工减料,把成本降到最低,保证自己还有点利润,避免“完全给平台打工”。
在实体线下的经营中,商家也遭受来自低价竞争的困扰。
房租不怎么降,材料费还在涨。
思来想去,只能降一降员工的工资。
今年六月,咖啡品牌Manner两天曝出三起店员和顾客的冲突事件,事后调查中,多位业内咖啡师都表示理解:员工压力太大了!
不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而且收入还下降,餐饮人已无力付出更多的情绪去劳动。
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餐饮店“不降价没生意,降价没活路”的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平价化”似乎看不到尽头。
大规模补贴的低价产品难以为继,很快就会陷入入不敷出、转盈为亏的窘境。
大的环境如此,降价潮已经是一个全行业的问题。
零售业有盒马带头降价,汽车行业有比亚迪“杀疯了”,电商行业有“全体学习拼多多”。
但即便如此,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以上行业的销售GMV都是在下滑。
针对网约车行业,还有司机能申诉政府,请求缩限无人车的运营,提高统一起步价。
但餐饮业呢?
面对没有行业壁垒的市场,根本没有办法申诉,只能硬扛。
从历史看,日本的消失三十年,走出了优衣库、萨莉亚这样的低价品牌。
在这个时间节点,要想活下去,只能做大多数人的生意。
但是,无底线的低价并不是解法。
真正的解法还是两条:
一,降低非产品之外的成本。
产品品质保证依然是品牌活下去的核心,降价一定不能降质量。
很多老板为了短期利益,通过偷工减料、过期食材、预制僵尸食材去找补。
但一般情况下,不出几个月就会因为各种差评被用户彻底抛弃。
所以,降低成本不是降低品质的成本,而是降低品质之外的成本。
比如服务员能不能少一点,店面更小一点,老板多勤快点,餐厅动线更合理高效一点,单品量更少一点?
今年还在赚钱的餐饮店,大多都有这样的几个共性:轻装修、轻人工、出餐快、翻台快。
在价格不断下降的前提上,要把其他的可变因素压到最低。
大店改小店,商场五楼改到负一楼,能买二手设备就别买新的,删繁就简。
二、更极致的供应链。
在美国,大部分上市连锁餐饮品牌税前净利润率长期低于6%,在日本低于5%,供应链企业净利润率低于2%。
一个餐饮店要想获得长期的绝对利润,一定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才能做到成本领先。
拿近年大火的萨莉亚举例,萨莉亚为了能够解决生菜的价格,他们直接派人帮助农户进行优化种植,从而降低采购的价格。
在番茄树种植的方面,他们甚至规定了要采用高株番茄,让农民可以直接站着收番茄,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极致性价比”的基础就是供应链的能力。
未来餐饮的战场,不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降低盈利欲望,不断优化成本,才能让自己“不怕卷,卷不怕”。
2024,剩者为王!
年我们当地县城的餐饮业出现了一个以前没有的现象,那就是各个饭店都推出了十分便宜的套餐,从99到199元的套餐层出不穷,连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饭店也推出了十分便宜的套餐,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套餐的菜品,也请大家看看这些菜值不值。
< class="pgc-img">>图上的字可能有点小,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188元的套餐包含7个荤菜,8个素菜,2个小吃;99元的套餐包含4个荤菜,4份主食五常大米,1壶热饮;98元的套餐包含4个荤菜,一份饺子,还有一壶红茶。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纳闷,我看店家给出的折扣都是5折以下。今年的餐饮业都内卷的这么厉害吗?需要靠这么打折去吸引人,去留住顾客吗?看这些菜品,我觉得这么便宜都有点不可能了,首先原材料没有降价,人工和房租也没有降价,商家给出这么低的价格,这么大的折扣,究竟是原来的餐饮业利润太大了,还是现如今的餐饮业遭遇了寒冬需要通过内卷来占领市场?
其实,当我们走到大街上如果留心的话,就能看到一种现象非常的明显。原来街上服装店、鞋店是很多的,现在大部分都变成了药店、饭店。我想这和近年来的经济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吃饭和看病是人们的刚需,饭一顿不吃不行,有病了不吃药不行,所以才会造成药店和饭店遍地都是。
今年的餐饮业不好干,我下班回家经常会路过一些饭店门口。晚上7点正是上人吃饭的时候,但大部分饭店却是灯火通明、空空无人,老板在饭店门口抽着烟,几个服务员也坐在餐桌前无精打采,餐饮业的老板们估计也是没办法才干起了这样赔钱赚吆喝的生意,毕竟得把房租和人员工资赚回来吧,要不会赔的更多。
餐饮业内卷严重,其它行业又何尝不是呢?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叫苦叫累,各行各业的老板们抱怨挣不到钱,工人们抱怨薪资长期得不到提升,农民工抱怨找不到长期的工作,农民抱怨社会公共服务没有均等化,学生抱怨老师无休止的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方方面面的人都不满意,大家的幸福感都不高!
我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全球经济大形势的衰退,这个大的形势已经波及到各行各业,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唯有在这样的逆境中,开山阔斧地来一场技术、机制层面的改革,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现状。
前跟不少餐饮同行聊天,其中很多都是餐饮新手,才发现,在他们的观念中,做餐饮,只需要把店开出来就可以了,然后就等着顾客自己上门了。稍微认知度强一点的,会选择去人流量大一点的地方开,但开了之后,也不会去考虑顾客会不会进店。
< class="pgc-img">>所以有些个体户开出来的店,你经过他的店门口,可能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餐饮店,即使知道了,可能都看不出来这个店是卖什么的,你说这样的店,顾客怎么会进店消费呢?有些是将自己的招牌菜弄出来了,但是也不把价格标出来,这不是把顾客在往别人家的店赶吗?
< class="pgc-img">>跟这些新手聊了之后才发现,他们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问到他们说,作为一个新顾客你怎么会进店消费,他们说到的只会是什么好吃之类的,但顾客都不进门,怎么知道你的菜品好吃呢?后来他们才觉得有道理,才想着要去调整。
< class="pgc-img">>有个开面馆的同行的经历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他是新疆人,然后就开了个新疆面馆,店的招牌和装修都有满满的新疆风味,但店开出来之后,一直都没有生意,后来问了一下周边的一些顾客才知道。
< class="pgc-img">>他们看到他店里这个装修都不怎么敢进来,主要是怕店里面的价格太贵了,进来又不好意思出去,怕被坑了,有个甚至说,他前几年就在汽车站进去过这样的一个店,花了三十多块钱,吃了一碗素面,最后虽然投诉了,但也没有什么用。
< class="pgc-img">>就像有网友说的一样:不写明价格不进店。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是以前的消费者了,没有那么好骗,消费前必须明码标价,主打一个真实,这也是现在很多餐饮店都更加倾向于明厨亮灶的原因吧,都是为了能够吸引住顾客吧,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