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彭镜陶)春节假期将至,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准备了一份年味十足、诚意满满的“文化大餐”,其中有川北皮影、木版年画等文化体验项目。广大市民可以到蒙藏学校旧址,参与这场精彩纷呈的新春盛宴。
2024年第一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将河南和四川两地的文化精华搬进展厅,向观众展示甲骨文、豫剧、木版年画、唐三彩、三星堆、九寨沟、川茶等两省的文化符号。观众可在此拓印甲骨文、体验汴绣,也可以观赏藏戏、品尝四川小吃。以下是具体文化项目的名称及时间:
川北皮影互动体验:川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远溯两汉。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备受人民的青睐。观众可前来亲身体验世界级非遗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 图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10:30-10:40,14:30-14:40 ,15:30-15:4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夹江年画互动体验:夹江年画是四川省夹江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夹江年画题材丰富,主要内容包括神像、门神、山水花鸟、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也不乏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观众可前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制作属于自己的夹江年画。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11:00-11:10,15:30-15:40,16:30-16:4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品尝四川特色美食: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丰富的物产、人群的交往造就了多滋多味的“川味”,比如四川腊肉、泡菜、南溪豆腐干、自贡冷吃兔……观众在感受四川文化时可免费品尝四川特色美食,感受特色“川味”。
四川泡菜。 图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10:00,14:30(具体情况随参观人数情况而变化)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彝族歌舞表演: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
时间:2月14日、2月15日10:00彝族歌舞表演(民歌+舞蹈),11:00彝族祝酒歌(歌唱表演+现场祝酒体验),14:00彝族红裙舞,15:00彝族歌舞表演(民歌+舞蹈)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品茗藏茶:根据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馆、双流彭镇老茶馆等传统老茶馆风格,特别布置了民族服饰换装体验和四川老茶馆休息区域,观众可在此处享用盖碗茶、功夫茶、酥油茶及各色四川特色小吃,观看茶艺表演,参与酥油茶制作体验,参与民族服饰换装体验、拍照打卡留念。展馆以一杯暖茶、一碟小食、一把竹椅、一张方桌,为大家提供冬日最温暖、最具特色的四川问候。
成都茶馆风格的茶室布置。 图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洛阳牡丹茶、香体验:洛阳牡丹是河南省洛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闻名天下。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花茶是以丹凤牡丹鲜嫩花瓣为原料,古法炮制,观众在品茶养生之余能欣赏国花绽放之美。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09:00,14:3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开封汴绣互动体验:汴绣是我国著名的绣种之一,具有“书画情结”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2008年6月7日,汴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观众可在此观看汴绣技艺传承者现场刺绣。
绣工指导体验者尝试汴绣。 图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09:00,14:3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朱仙镇木版年画拓印: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种,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画样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观众可现场体验木版年画印刷。
朱仙镇木版年画。 图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09:00,14:3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传拓技艺体验:传拓,又称拓印,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一张张精心制作的拓片留住金石记忆,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观众可现场体验拓印技术。
时间:2月2日(小年)起,每日09:00,14:30
地点: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体验区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天是“八一建军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为辖区的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及其家属送去了节日的慰问。近年来,华阳街道高度重视双拥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7月27日,在天府新区举办的“朝前走”——天府新区2020年“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双拥工作先进个人”“最美退役军人”颁奖仪式暨庆“八一”活动上,华阳街道摘得多项荣誉,其中,华阳街道办事处、天府新区人民医院被授予“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华阳街道办事处职工廖青、天府新区人民医院职工贺宇琪被授予“双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曾焕荣、王翩翩、袁玉德、罗明四、邓晓宏、余应太、陈嗣思、徐淑英、田华、李宗全、陈东等11人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1.曾焕荣,男,1932年生,四川隆昌人,中共党员,1951年6月入伍,1951年9月入朝参战,1952年12月第二次入朝,1978年9月转业,1992年11月退休,现定居在华阳正北中街。1951年10月18日入朝参加战斗,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6-7月参加金城反击战,配合野战军攻击敌人要害,在这次战斗中再次荣立三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颁发的军功章1枚;1953年底,他奉命回国,195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曾先后任战士、通讯员、文书、司务长、指导员、后勤副处长等职。1978年转业后先后在石油单位担任供应科长、党支部书记、行管科长及生活服务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
2.王翩翩,1970年生,1987年11月入伍,2016年3月退伍,服役于武警警官学院。曾在武警总部司令部射击队从事射击专业训练,参加多次国际、国内重大比赛,199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先后获得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三八红旗手”、武警部队“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到武警警官学院任教后,坚持从部队现代条件下执勤、处突和反恐实战需要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路子,为部队输送多名优秀射手。参与编写《对劫持人质犯射击训练研究》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制作的《共同科目类教学软件》之射击篇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参与编写的《轻武器射击》为当年武警院校统编教材。
3.袁玉德,67岁,1974年12月入伍,1985年12月退役,曾服役于35105部队。197年3月30日在中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作战,被评为一等功。
4.李宗全,48岁,1990年12月入伍,2017年12月退役,曾服役于四川省公安厅警卫局。2008年8月28日在抗震救灾中荣立二等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李宗全同志作为车队主持工作的副队长,沉着冷静,头脑清醒,反应迅速,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一系列抗震救灾警卫任务,赢得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警卫局车队在李宗全同志的组织指挥下,参与完成一级警卫任务多达15批次,二级警卫任务高达42批次,三级警卫任务多达17批次,安全保卫任务更是高达280批次。警卫任务涉及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阿坝州等市州各个重灾区和甘孜州,视察点580余个,任务行程近185000公里,均做到安全无事故。
5.罗明四,61岁,1979年10月入伍,1995年7月退役,曾服役于56015部队。1990年3月10日荣获二等功1次。1987年11月上旬,112团接到中央军委命令,配属37师参加老山战区对越作战。全连官兵经历了20个月艰苦卓绝的阵地战斗,打退了越军多次进攻和渗透作战,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尊严,完成作战任务,在老山战区作战期间,罗明四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雷场,深入到各阵地各哨位,做好政治思想指导工作,主动配合连长做好军事指挥工作。在作战期间,打退越军的进攻数十次,粉碎越军特工偷袭近百次。由于在作战中工作出色,37师给予罗明四同志记二等功一次。
6.邓晓宏,54岁,1984年1月入伍,2018年7月退役,曾服役于原78616部队。1988年毕业于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专业,三十年来,立足本职岗位,圆满完成了负责装备技术保障工作。足迹遍布云贵川藏。组织并参与的某型炮兵营连射击指挥系统装备试中修;领导并参与的某型炮兵群(团)射击指挥系统保障资源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编写的17种技术资料已经面向全军出版发行,研制的保障设备向全军配发。为该型装备形成保障能力做出了显著贡献。2000年被评为军区第一届“学习成才标兵”,并荣获第四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2001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03年被评为全军“学雷锋标兵”;并当选为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荣立三等功、2001年荣立二等功各一次。
7.余应太,66岁,1970年12月入伍,1982年1月转业,曾服役于52932部队。1976年在部队任排长时因带领部队完成战备修建任务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92年和1993年因完成治安防范和打击破案任务突出分别两次受到成都市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在武侯公安局工作时,因配合党委带领全局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突出,被省公安厅前后记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其中荣立三等功和二等功的原因是配合局党委班子狠抓队伍建设,积极抓好分管的工作,带领全局很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8.徐淑英,47岁,1992年9月入伍,2000年8月退役,曾服役于武警水电三总队。2000年9月转业到成都市金牛区五块石街道办事处,2015年9月任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2019年12月任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作为女同志,徐淑英巾帼不让须眉,以军人的拼劲儿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攀高争先、敢打必胜的军人作风,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在抓经济工作上,创新服务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推动成立 “华阳商会”,打造“广都·智库”“天府菁蓉大厦”等创新创业平台,举办“论道华阳”“华阳(深圳)便民服务生态圈宣传会”等营商活动,推动华阳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以来,徐淑英带领全街道干部职工,坚持“双线作战”,创新实施复工复产“三送三查”专项行动,推动防疫措施在社区小区、企业楼宇、建筑工地、车站等重难点区域落实落细;率先开展“2020华阳欢乐购”活动,深入推进“援企稳岗、融资便利、租金减(免)、法律援助”四项服务,扎实开展“问需解难”行动,5月华阳商区代表成都成为全国最火“夜经济”商区之一,菜蔬街户外消费模式被央视报道。在抓城市治理上,坚持精细化治理,创新党建引领、商家自治、群众监督模式,补短板、聚合力、绣品质,精准实施“一路一策”综合整治,打造顺河街、通济桥等微绿地11处,打造天顺街、丽景路、美岸路等3条广都历史文化街区,推动华阳街道丽景路南段、美岸路三段(东)、滨河路二段获得成都市最美街道称号,城市形态、生态、业态逐步改善,市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9.田 华,44岁,1994年12月入伍,2017年3月退役,曾服役于武警警官学院。2008年7月荣立二等功1次,并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5.12”大地震发生后,本来没有担负战备任务的田华同志,临时接到抗震救灾的命令后,顾不上安顿好因车祸正在住院的妻子和刚满6个月的孩子,立即于当日15时随学院第一梯队赴都江堰参加抗震救灾,在中医院、聚源中学等地连夜拍摄了大量音像图片资料。13日,随学员一大队110名官兵率先挺进震中映秀,路途中陷入泥石流,险些遭遇不测,奋力自救方才脱险。到达映秀后,立即赶到映秀小学、映电宾馆等救援现场,在废墟上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拍摄了官兵奋不顾身、全力施救的感人场面。初到映秀,他抢拍了8岁的李博涵、12岁的张春梅、被埋100多小时的小学生尚婷等在官兵的全力施救下重获新生等感人场面。21日,主动请缨加入学院派出的小分队,作为“22勇士”之一,穿越“死亡之路”,到达耿达、卧龙,全力搜救被困伤员和群众。期间,他在塌方不断、断水断粮的情况下,靠喝雨水、吃野竹笋为生,翻越30多条冲沟,历时7天,全程记录了“22勇士”在震后的深山峡谷和原始森林中搜救4名重伤员、9名被困群众和17名大学生的英勇事迹,留下了300多分钟的珍贵画面,在电视台播出后在军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6月5日,在随部队进山完成进村入户任务,返回映秀途中,突遇暴雨,不慎跌入石缝,造成右腿膝关节撕脱性骨折,仍坚持在一线工作,返回成都做简单检查后,第二天即投入新的工作之中。抗震救灾期间,田华同志所拍摄和采写的20多条新闻素材、专题片、稿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和《中国青年报》、《人民武警报》播出或刊载,有力地宣传了武警部队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10.陈嗣思,34岁,陈嗣思同志于2009年入伍2011年从部队退役,曾服役于68241部队。2015年扎根社区工作至今5年,期间荣获街道优秀社区工作者、基层治理先进个人、“五美社区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党委副书记,陈嗣思和社区一帮人连续工作65天、平均每天坚持工作14小时以上,对小区住户进行了4轮地毯式摸排,累计走访住户22984户,企业、个体商户共548家,涉及居民4万余人,走访率100%,保障疫情期间辖区和谐稳定,实现无一例确诊病例、无一例疑似病例。凭着对辖区居民的关爱与责任、对党无限的忠诚与信念,陈嗣思同社区一帮人放弃春节假期,无法兼顾自己的小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职责上,用自己的坚守与担当筑起一道保护居民的社区防线。
11.陈 东,49岁,1990年12月积极响应国防需要,应征入伍云南35207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英雄团,之后调任云南边防部队,先后参加森林灭火,边防换防,武装押运,禁毒扫毒等军事活动,政治合格,军事过硬。1993年12月光荣退伍后在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先后在外科、保卫科、急诊科等工作,2005-2007年担任保卫科科长,在医院“二甲”评审,后勤安全工作得到上级部门一致好评。2008年在华西医院期间参加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工作。2010年、2014年、2019年分别在太平中心卫生院、邛崃固驿镇医院、太平中心卫生院下乡援建帮扶,帮扶工作成绩得到当地医院认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疫情就是命令,身为一名党员、医生、退役军人,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投入到新冠发热门诊一线工作,并顺利完成党组织及医院和科室交给的工作和任务。目前担任天府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肛肠科病区副主任兼肛肠专业主任,从事肛肠专科、胃肠肝胆外科医疗及教学工作已达二十余年,工作兢兢业业,一直以一名退伍军人的形象和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深得到广大病员及家属和医院好评。同时承担成都市、四川省多个肛肠学术专委会委员;并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中发表多篇论文,现成功审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华西社区报记者 刘福燕 街道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网络平台看非遗纪录片,在电商平台购非遗好物,看非遗展、买非遗文创、体验手工艺乐趣……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在11日前后组织各地开展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获得广泛关注。
非遗之美网上赏
口技传承人在直播中模仿各种声音,网友评价“一开口便是整个配音团队”;木梳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高超技艺,走红网络……在今年“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中,抖音发起“非遗奇遇记”活动,非遗传承人、网络达人、非遗协会等广泛参与,分享非遗故事、独特技法和传统文化,赢得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
2022年“云游非遗·影像展”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8家网络平台共同承办。各视频平台开设视频专区,汇集23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等,进行公益展播。各平台还推出“赏中国精彩技艺”“非遗藏品季”“焕新非遗计划”等主题活动,向大众展示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等,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
在酷狗音乐平台,国风音乐十分流行,其中非遗元素处处可见。网友留言:“古朴的词,婉转的曲,处处是非遗之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平台是年轻群体聚集和活跃的重要平台,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充分考虑年轻群体的特点和喜好,鼓励年轻人广泛参与,通过“随手拍”“云上传”发现和记录身边的非遗,支持网络平台策划“非遗潮我看”等主题直播活动,邀请90后青年非遗传承人代表来分享在现代生活里的非遗传承新创意,向年轻群体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共同守护非遗文化。
非遗好物带回家
在2022年四川南充非遗购物节直播间,仪陇客家牛肉制作技艺传承人介绍着自家的特色产品,成交量迅速上升……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南充的多项非遗首次参与非遗购物节,客家牛肉一日销售1.35万件,销售额达70万元。
今年的南充非遗购物节创新开展线下实景场景直播带货,并设置了限时购、福袋盲盒等活动。6月6日至7日,线上观看总人数达2246.5万人次,线上销售额达836万元。
2020年以来,为推动非遗保护,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司局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支持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
“两年来,非遗购物节已经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消费品牌活动,既促进非遗传承,还能够让人民群众尊重、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形成更加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非遗购物节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全国7500多家非遗产品店铺参与,涉及非遗项目4000多个,吸引各大网络电商平台参与。
一个传承人+一个非遗项目+一个非遗案例+一条文旅路线,在2022年“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中,浙江省采用“云探店”直播形式,聚焦网红传承人,助力非遗实现可观可赏可购可用;河北省非遗购物节通过超低折扣、百余商品、舌尖体验,让群众可以就近体验消费……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非遗购物节活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展、一销、一秀、一传”,5月3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北主会场——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首届非遗时装秀开幕,将湖北省对非遗的活化利用展现得淋漓尽致。6月至8月,湖北全省100多个项目、470多种非遗产品全部实行优惠展销,有的优惠幅度达50%,以此扩大消费、助力文旅企业发展。
湖北非遗时装秀精选汉绣、堂纺叠绣、大冶刺绣、枣阳粗布、阳新布贴、华容土布、英山缠花等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由10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系列精品服饰进行展演。
国家图书馆首次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举办活动,115部纪录片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技艺水平。“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也于日前启动。
“全国各省(区、市)在今年遗产日前后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2400多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