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跑外卖我还觉得挺新鲜的,店里环境只有那么大,有时候一跑出去我就感觉很有新鲜感。”徐俊笑着说。
徐俊的老家在四川省简阳市贾家镇,来北京做海底捞外送员已经6年了。
徐俊每天的工作从消毒开始,“按照规定的流程,洗手,量体温,喷杀酒精消毒,戴好口罩和网帽,这些都完成后,才能进入操作间。接单后,就开始打包了。”
“我们的派单系统、APP这些软件,都是跑在阿里云上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外卖员,谈起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数据化系统,徐俊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以前客人下单可能需要打个电话,然后通过人工客服下单,现在都是通过系统自助下单,随时都能操作,还可以提前预定。”
“无论客人从海底捞APP下的单,还是从微信或者其他订餐平台下单,我们都是通过阿里云上的派单系统很快接到单子,然后备餐员就会马上备餐,备餐员和送餐员各一张单子,挨个逐一核对。”他说,“核对完之后就开始打包装箱,我们送餐员马上送餐。”
据徐俊介绍,通过阿里云派单系统工作,一般一张订单从接单到送出,平均需要5-8 分钟的时间。而每个站点受位置、天气等各种因素影响,每天的订单量都有变化,“我一天最多能送出去20多单。”他说。
海底捞首席信息官邵志东回顾了海底捞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历程,“数字化既是发展问题又是生存问题,是业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在驱动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底捞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系统,包括点餐收银、会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等136个系统。“但是在2016年之前,所有这些系统都不是部署在云上,而是在传统IDC机房里的,扩展困难,故障率较高,容易遭受攻击,造成网络拥堵。”
2016年,海底捞开始将核心业务系统陆续上云。2018年,海底捞和阿里云合作搭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移动中台的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升级了海底捞超级App,重构了会员体系。同年,海底捞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智慧餐厅,采用了自动配锅机、智能传菜机器人和智能厨房管理系统。2019年,海底捞的订餐排号系统搬上云端。到2020年,海底捞将自动配锅机和智能传菜机器人推向了数百家门店,同时,将后勤行政系统也上云,从前端到后端所有核心业务系统将全部上云,海底捞至此全面实现了“云上捞”。
阿里云技术人员称,阿里云的产品已经深入到餐饮行业,为该行业深度定制解决方案,融于行业的方方面面。
据介绍,阿里云海量弹性高并发的产品能力,可以支撑餐饮商家的系统在高峰期不会因为大量业务并发而“宕机”;而在低峰期,弹性伸缩则帮助餐饮商家节约成本;阿里云的 AI、IOT能力,可以帮助餐饮企业门店升级,引进智能设备进入餐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强客户体验。通过阿里云的中台能力、业务在线化与决策智能化与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消费者更好地链接。
在阿里云看来,零售化、智能化的雏形已经出现,展望未来,餐饮业态肯定会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关注数智化转型,从系统、硬件、AI等领域全面投入,而这正是阿里云的优势,阿里云的达摩院、平头哥、IOT等技术部门并已经将新技术落地,为未来数智化餐饮行业的发展做好了准备。(陈听雨/文)
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香港近年在多方面加速融入大湾区的发展,餐饮零售业也同样需要与大湾区城市保持更紧密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丰富香港消费业态、推进零售科技的落地应用、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重新擦亮香港“购物天堂”的金字招牌。
证券时报记者 罗曼 卓泳
一大早从深圳湾口岸过关,半个小时后到达深圳南山中心区,开始一天的吃喝玩乐深圳游,近半年来,家住香港元朗的王先生和家人经常以这种新的模式度过周末。2023年以来,香港市民掀起了一股“深圳热”。但与这股热浪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曾经是内地人“购物天堂”的香港,却在消费市场中稍显逊色。
以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为例,尽管访港游客达到143.6万人次,但本地及旅游市场消费仍较2018年同期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约为3400万人次,较2018年巅峰时期的5103万人次减少了33%,且罕见地被全年香港居民5300万人次的北上纪录反超。
内地旅客访港人数减少、在港消费模式转变等,都令香港本地餐饮零售业在疫情后复苏缓慢。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1月零售销售按年升幅放缓至0.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6.9%,该协会的会员单位反映今年生意额较疫情前仍有两至三成的差距。
香港政府统计处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底的三个月,与先前三个月比较,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额销货价值下跌3.2%,而经季节性调整的零售业总额销货数量下跌3%。香港餐饮零售业界人士表示,香港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转型升级、大力推广本地特点亮点、紧密与周边城市交流合作,重振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
品牌餐饮做起
外卖生意
家住香港元朗的王先生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小孩来深圳游玩新目的地。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很少会在香港过周末,因为深圳湾口岸过关极其方便,过关后就带着小孩去各大商场转悠品尝美食,“每次来深圳都会安排很满的行程,消费太划算了。在香港吃一顿泰国菜人均消费大概在400港元左右,在深圳可能不到一半。”王先生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餐饮业正面临人流量和入座率不足的情况。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旅游旺区尖沙咀、旺角、佐敦等一带,不少餐厅上座率都不高,即使在中午12点饭点时间,商场内的一些餐厅也只有少量客人进出。
位于K11商场处的凑凑火锅店的一名大堂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香港餐饮生意不好做,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出现翻台的情况,基本上顾客来了就有座位不用排队。听说很多餐厅都开始学习内地模式做起了外卖生意,连40港元/份的盒饭也会进入IFC(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在香港工作,长期往返深港两地的高女士对香港餐饮业这些年的变化有很深的体会,“疫情之前,我们公司(位于佐敦)楼下的那家酒楼经常要排队,服务员都忙不过来,现在人流量差了很多,而且餐饮品质也下降了。”高女士告诉记者,疫情之后的这几年,她在香港的居住地周边经常会有新开的餐厅,但都是没开多久就倒闭了,“有一家开了很多年的餐厅,去年也倒闭了,现在换了另一家,目前人流量还算可以,但也没有前几年多。”高女士说。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是今年的春节期间,香港餐饮市场都比较冷淡,来港的游客大多以体验式旅游为主,香港的餐饮业整体增长放缓,尤其是中等档次餐厅最受影响。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类香港的餐饮业态相对受到内地游客的欢迎,那就是“冰室”。记者近日走访旺角片区发现,即便是看起来很小、装修比较简陋的冰室,都坐满了人,有些在大众点评中评价较高的冰室,还出现排队的情况,光顾的不少是内地游客。
香港零售科技商会会长苏增慰认为,尽管当前香港餐饮业整体不太景气,但部分具有香港特色的餐饮业态和美食,仍然受到本地市民和内地游客欢迎,香港应继续强化本地特色,吸引更多消费者。
旅游旺区
商铺面临转型
与餐饮业一样稍显冷清的还有零售业。数据显示,2024年1月香港零售销售按年升幅放缓至0.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6.9%。根据香港零售协会调查显示,与正常年份2018年同期相比,受访会员今年生意仍有两至三成的差距。
具体来看,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超级市场货品的销售额同比下跌9.3%,其次为食品、酒类饮品及烟草同比下跌8%;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同比下跌26.2%,百货公司货品同比下跌9.2%,燃料同比下跌14.5%,鞋类、有关制品及其他衣物配件同比下跌8.2%,中药同比下跌20.1%。
记者近期在实地探访中发现,在香港传统旅游旺区尖沙咀、旺角、佐敦一带,每走几步都会有店铺转租或者招租,一般转租类型较普遍的是美妆、药房或者饰品类店铺。
记者拨打招租信息上的业主电话,接听的一名男士向记者表示:“上一家药妆店由于租约到期不打算续租,因为生意不太好。其实租金已经相比之前下降了很多,我现在放租的租金也比市价低10%左右,但放了3个月都没能租出去。”
上述负责管理位于佐敦和上环的商铺物业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她管理的位于佐敦弥敦道旁边的一个商铺,租客是做药妆店的,不到半年亏了一百多万港元,如今租约即将到期打算关店停业。她还表示,位于上环的一个百货广场也有同样的境遇。
“现在租金较疫情前普遍跌30%~40%左右,更较高峰期大跌80%。虽然租金下降,但还是没法覆盖成本。”位于佐敦的一家美联物业房产经纪对记者表示。
苏增慰对记者表示,香港的商铺租约一般为3~4年,如今很多店铺都是疫情之前签订的,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寒冬,即便去年香港已经恢复通关,但游客数量和消费力恢复较为缓慢,零售餐饮业的生意额未见大幅增长,因此租约到期了,不少店铺就选择撤店。
“虽然租金下降,但核心地区的商铺租金还是比较贵的,在经济下行阶段,即便是吉铺,经营主也会考虑做什么业态才能支撑起成本。”苏增慰表示,当前企业确实出手更谨慎,而且,香港现在也面临服务业招工难题,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业内建议
餐饮零售拥抱高科技
作为购物和美食天堂的香港,曾一度深受内地游客的欢迎。但是,如今从各企业主的感受来看,这个美誉却有点褪色。疫情或许只是个“导火索”,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却让香港在消费市场中一点点地陷入被动。
“经历了疫情三年,感觉大家已经更习惯网购了,如果要买海外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海淘,不一定要来香港。”高女士表示。多位香港零售业人士也认为,如今内地游客在港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从以往的购物为主,到如今游览为主购物为辅,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地消费复苏。
此外,在港元汇率持续走强下,内地、香港正从“单向奔赴”向“双向奔赴”模式转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人热衷北上消费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香港客群。在强港元汇率下,港人外出消费意味着购买力更强,花更少的钱来内地享受更好的消费服务。
香港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振兴餐饮零售业,香港政府去年为游客和本地居民推出了“你好,香港!”和“香港夜缤纷”活动,推广夜市购物、娱乐和餐饮体验等举措,但收效甚微。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看法称“香港零售业前景相当困难”,强调政府应当考虑在财政支出上做出调整,即使这可能会对短期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他认为,这是一个艰难但必须的选择,尤其在面对当前零售业的困境时。
记者查询近期发布的2024年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了解到,2024~2025年,香港拨款至发展本地旅游业的预算较去年增长了11.6%,以更丰富的旅游业态吸引各地游客,进而推动本地餐饮零售业发展。
此外,科技赋能餐饮零售业,也是香港发力的方向。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时表示,今年初会陆续邀请餐饮业及零售业的中小企业加入“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并在现成基础数码方案中,挑选合适方案及申请配对资助。据悉,这些方案将集中在电子支付及店面销售、在线推广和客户管理系统三方面。陈茂波表示,预计最少8000家合资格中小企业受惠。
“在支付、运营、推广等环节运营科技和大数据手段,一方面能让年轻的创业者有机会参与到传统的餐饮零售业中,另一方面也能让经营者更快速、便捷地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顾客的消费体验也会大大提升。”苏增慰表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香港近年在多方面加速融入大湾区的发展,在苏增慰看来,餐饮零售业也同样需要与大湾区城市保持更紧密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丰富香港消费业态、推进零售科技的落地应用,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重新擦亮香港“购物天堂”的金字招牌。
此外,曾俊华认为,香港餐饮零售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仅仅与其他地区在价格和数量上竞争,应该开发和推广具有本地特色和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凸显香港独特的品味和生活方式。他指出,像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米兰等国际大城市,都拥有各自的独特魅力,而香港也应该找回和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
慧餐厅是指通过智能硬件和数字化软件相融合,使数智化贯穿采购、后厨、前厅、食安等餐厅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其中,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提升采购、后厨和前厅工作效率,降低传统餐厅对人工的高依赖度;数字化软件系统打通前厅后厨多系统数据,餐厅经营管理情况仅需查看一张表,同时提供决策分析、助力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大大提升餐厅运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智慧餐厅第一步:智慧餐厅数字化经营管理软件—运营驾驶舱
引入数字化经营管理软件是打造智慧餐厅的第一步。
通过软件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分析和应用,让管理决策基于大数据分析。
构建起从标准菜谱库数字化、智能算法科学排餐、精准化采购、精细化成本核算、决策分析等数字化管理模型,使食材采购、菜品烹饪、前厅销售等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餐厅运营数字化转型,从而更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优化菜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 class="pgc-img">智慧餐厅数字化经营管理软件—运营驾驶舱
>打造智慧餐厅第二步:全自动智能化硬件设备—标准出品、高效运营
近年来AI、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系统正处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阶段,硬件智能化和软件硬件化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智慧餐厅来说,智能化硬件设备和数字化软件系统可以说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软件系统到位后的第二步就是投入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验收称、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收银机等实现精准采购入库、科学排餐、快速烹饪出餐、打菜称重、收银等标准化作业,减少单一重复劳动对人工的依赖,减少出错率、大幅度提升作业效率。
< class="pgc-img">>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前厅后厨智能设备将产生的数据实时传输至软件系统,由软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用户管理消费、饮食健康、科学营养,辅助餐厅运营者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打造智慧餐厅第三步:集成支付方案—就餐体验更智能更流畅
前厅售餐环节是考验餐厅运营水平的试金石之一,排队大长龙的就餐等待足以让用户望而却步。因此,升级改造传统的支付收银方式是转型智慧餐厅的第三步。
目前,扫码、刷脸等移动支付方式已全面渗透进各个领域,支持移动支付的餐厅非常普遍。智慧餐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智能称重机和智能视觉结算台相结合的集成支付方案。
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同时完成自主打菜、称重和计费,生成待支付订单,1秒结算、1秒支付,千人客流也能做到“秒结账、不排队”。自选模式下,可实现一餐吃到多种菜品,即“想吃的都来一点”,营养更均衡,用户就餐体验更智能更流畅、自主性更强。
< class="pgc-img">>打造智慧餐厅第四步:即时反馈与运营调整—提高用户参与度
用户通过便捷的方式即时进行用餐反馈是打造智慧餐厅的第四步。
智慧餐厅通过设置智能反馈终端、开发移动应用(如微信小程序等),用户用餐后可快速评价菜品质量、服务态度、餐厅环境等问题,餐厅运营者根据反馈快速调整运营策略和服务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度、餐厅服务适配度和精准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打造智慧餐厅第五步:践行环保理念,从源头减少浪费
光盘行动、注意节约、减少浪费等理念一直在倡导,但餐饮业的食物浪费不只发生在用户侧。如何从食材供应端源头开始减少食物浪费,是智慧餐厅要做的第五步。
智慧餐厅从食材采购环节入手,通过系统软件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需求量和趋势,制定精细化的采购计划,减少初期食材的浪费;重视用户反馈,及时剔除不受欢迎的菜品,增加特色菜品满足用户需求;自选模式下,用户可自主控制食物种类和食物量,也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
从传统餐厅到智慧餐厅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引入新兴技术和应用智能设备对各个业务环节、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是变化的目标,而不断优化用户就餐体验、提升餐厅运营效率是不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