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钱就下了一次馆子,真划算!”最近,很多市民都在热议“免单”这件事。自5月8日起,“惠民行动·超级免单节”启动10天,在永州掀起了一股全民消费的热潮。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 class="pgc-img">网友晒出的免单账单
>“我们店子加盟免单节以后,单店业绩已经从3000元提高到了7000元!这是这个活动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改变,确确实实为振兴永州实体门店经济,助力复工复产贡献了力量。“这是来自店家的心声。
部分商家发朋友圈截图
>< class="pgc-img">后台数据显示:7天引流97桌
>据了解,惠民行动·超级免单节对品牌实体店带来的收益明显:醉百合国宴东安鸡加入超级免单节,日营从3000突破万元;钢管厂串串火锅也从3000提升到7000;味尚餐厅7天引流97桌……活动后台数据显示,目前花199元购买免单卡的会员已经突破500人。估计随着口碑的传播,将会很快滚动发展到1000人。
< class="pgc-img">联谊交流会
>据组委会透露,此次免单节活动,作为指导单位的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也在时刻关注其效果,并给活动组委会提出新的要求。
“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消费升级,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为商家带来业绩,这是活动的核心,必须拒绝一切套路,如果商家在消费者上门消费的时候,有不诚信行为,就要果断清退。”
这是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一位领导的指示。事实证明,活动虽然有一些商家退出了,但是更多的商家正在加入。
网红直播夜
>“从昨天开始,我们已经启动了第二波招商,而且正式启动了走进社区的大幕,计划将社区商超、便利店纳入共享共赢的体系,让活动焕发更大的活力,让更多永州市民享受免单的快乐!”活动组委会一位负责人如是说。该名负责人还表示,除了进军社区,根据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下一步还将走近职工单位。
体验过免单的朋友都说好
>“总之,现在活动效果和活动影响这么大,我相信这次免单节活动,还可以在积极引导消费、助力永州实体店复工复产这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月29日,一品红披露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9.13亿元,同比下滑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45.83万元,同比下滑77.33%。7月底,一品红在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投标中违约遭重罚,或将使今年业绩陷入更糟糕的境地。股市方面,一品红股价低开低走,盘中创下14.58元/股的年内新低,截至今日收盘,股价15.18元/股,下跌3.31%。
上半年三类产品毛利率全降
一品红主营业务产品包括特色儿童药、创新慢病药等。目前我国儿童药品种和类别少,剂型短缺,用药规范亟待提升,仍有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除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外,儿童药给药方式、药品味道、药品剂量、用药频次等临床需求更为精细。在儿药领域,截至8月29日,一品红共有25个儿童药注册批件,病领域共有63个慢病药。
医药制造是一品红最核心的板块,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8.83亿元,占总营收比为96.78%。其中,儿童药收入、慢病药收入分别为5.02亿元、3.17亿元,均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分别为36.25%、13.64%。其他产品实现营收9361.89万元,同比下滑15.9%。三类产品毛利率也分别下滑3.35%、16.56%、31.29%。
按季度来看,今年一季度,一品红营收6.23亿元,同比下滑13.01%;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滑9.53%;另据证券之星数据,一品红今年第二季度营收为2.9亿元,同比下滑47.31%;归母净利润-5405.38万元,同比下滑157.61%。
针对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一品红提及,营收下滑主要受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及内部业务调整所致。随着营收和销售费用率下滑,报告期内销售费用也同比下滑49.47%,为3.16亿元。
2014年-2023年的十年里,一品红的营业收入从7.93亿元逐年攀升至25.03亿元;但2022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收不增利,分别下滑5.29%、36.49%。不过2023年在业绩短期承压的情况下,分红比例创历史新高,每10股分红2.1元,分红比例54.54%。
国元证券研报在分析一品红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业绩时指出,一品红2023年利润端同比下降,与公司研发投入增加、折旧增加以及部分投资的企业亏损有关。2024年一季度慢病药收入端同比下降,主要受行业政策影响所致。
在研发方面,加速创新转型的一品红,今年上半年自主研发投入1.43亿元,同比增长9.5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为15.63%。截至8月29日,一品红共有各类在研项目129项,其中包括创新药项目10个;有26个项目/产品在备案或待审批阶段。
创新药布局上,其在研1类新药AR882胶囊在开发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适应症,Ⅱ/Ⅲ期临床试验在国内正式启动。7月,一品红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物APH01727片(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拟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
集采违规遭重罚,对业绩影响几何?
7月最后一周,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的违约通知书,将一品红在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投标中的违约情形摆上台面。按照销售数据测算,一品红违约行为造成采购方损失2.66亿元,将全数退回。7月29日,一品红股价大幅下跌17.33%,收于15.5元/股。
据一品红7月27日披露的公告,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联采办”)违约通知书显示,,一品红全资子公司广州一品红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品红制药”)(包括一品红制药授权人)在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投标中存在《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17.4条款的情形,应当按照采购文件约定受到相应处理,并由一品红制药承担给采购方造成的损失。该条款是指投标企业“相互串通申报、协商报价,排斥其他申报企业的公平竞争,损害采购方或者其他申报企业的合法利益”。
按照一品红制药的销售数据测算,上述违约行为造成采购方损失的2.66亿元,一品红制药将全部退回,并主动下调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价格。根据第七批国家集采结果,盐酸溴己新注射液(2ml:4mg)中标企业共有四家,即一品红、石四药、仁合益康、成都欣捷高新。
一品红表示,上述违约退回金额是根据一品红制药2022年至今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的销售数据测算的,对公司相关年度财务造成的影响尚不确定,公司将积极与会计师做好沟通确认,最终以经审计的结果为准。2.66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一品红2023年全年归母净利润(1.85亿元)。
一品红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退款造成的损失,还要面对被暂停半年参与国家药品集采资格可能对未来业绩造成的影响。
据国家医保局8月21日披露的信息,决定取消成都欣捷、仁合益康、一品红制药、石家庄四药4家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原中选企业的中选资格,将上述4家企业及上海旭东海普、江西亿友2家非中选企业列入“违规名单”。包括一品红制药在内的三家企业,被暂停从2024年8月21日至2025年2月20日(6个月)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资格;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作废标处理,各地按非集采品种进行挂网管理。
2023年年报中,一品红曾提及,慢病药产品中的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同比快速增长。国元证券今年5月的研报中还分析认为,一品红新品种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等通过集采实现快速增长,慢病用药新品种有望通过集采实现放量。但随着上述违规遭遇重罚,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的销售收入或已无法实现上述预期。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穆祥桐
两年进口食品增多,客观增加了临期“尾单”。 (IC photo/图)
31瓶意大利、法国进口红酒,折后才一千元出头。一位女士不断叮嘱店员,把酒装箱搬上自己的奔驰车,“我要带去五星级酒店宴客的,口感要好些。”
这家位于北京市区的进口食品特卖店内,花花绿绿的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被卖出了“白菜价”:网上售价8元一盒的泰国泡面10元3盒、7元一袋的40g菲律宾果蔬干卖2.5元……
其中,折扣最高的当属临期食品——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可安全食用和销售的食品。
长期以来,这些“尾货”在流通环节处于监管灰色地带——过期了就得作为动物饲料或垃圾销毁,但总有人想办法让它回流到餐桌。2019年7月,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就查处了一家修改食品保质期再销售的进口商,涉案金额达百万。
实际上,销售或食用临期食品并无问题,厂商清仓降损,减少食物浪费,消费者也收到实惠。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互联网巨头也在靠近这条赛道。2018年7月,以“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也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还有将校园作为首要落地场景的微信小程序善食者联盟等也在开拓临期食品市场。
“做临期食品特卖的平台很多,大多数都死掉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用心在做降低食品损耗这件事。”好食期创始人雷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花花绿绿的进口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 只有卖不动的价格”
泰国海苔、德国啤酒、意大利曲奇、保加利亚果汁……百余种商品连缀成一张世界地图,每款商品临近保质期的情况都不同,短则10天半个月,长则尚有八九个月才到期,以市场价一至五折出售,多数在三折左右。
2019年以来,进口临期食品线下店铺开始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不断涌现,加盟开店模式最受推崇,甚至给出加盟费2万元、保证金2万,2019年7-8月间签合同,赠送1万元货物的优惠条件。
靠近居民区、学校、商圈,是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选址的特征,常客有学生和年轻白领,也有精打细算的大爷大妈。
这是一线城市消费升级趋势里的下沉市场。随着跨境电商的火爆、各种网红零食“安利帖”的推动,进口食品越发从礼品性消费走向个人品质性消费,市场规模和认知度不断扩大。
零食已不仅是某种食物,更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会跟小伙伴们在群里分享各种网红零食。”27岁的依依从大学起就入了零食的“坑”,购物车躺着两三百种零食,大多是进口货。
当然,很多食品折扣店虽然琳琅满目,但有些“尖儿货”不常出现在店里,部分门店里的国产食品数量甚至比进口的还多,混着摆在货架上。进口临期食品虽然打折了,但单价仍偏高。
“我最爱的一款意大利榛子巧克力威化,进口超市里250g卖40多,天猫直营店也要28元,在折扣店,15元能买2袋,保质期还剩一个月。”在某线下门店的微信群,一位顾客每隔几天就要问是否有货,等了近一个月。
“并不是市场上没有货,而是太紧俏没有折扣品。”店主如是说。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北京一家进口(含国产)食品特卖店正在全国拓展加盟店,其宣称单店月流水有20万,可获30%至50%的综合毛利。
“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动的价格。”一位店主说。
仅北京朝阳区某街道2公里内,就有2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它们开在大学或小学校门旁,兼售冷饮雪糕,或卖彩票。(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从讳莫如深到更透明
相比线下,南方周末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临期食品”,可以找到相关店铺2891家,销量最高的三金冠店铺:裸价临期特卖进口食品折扣超市创办于2016年1月,目前已有70万粉丝。
但临期食品生意仍属小众,整个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
处理尾单让很多经营者头疼,这源于一旦被发现销售过期食品,经营者要付出的代价极高。按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要求价款十倍的赔偿金,经营者按货值大小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被责令停业甚至吊销许可证。
严苛的过期食品监管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误区:临近保质期意味着食物即将坏掉不能吃,连那些买临期打折食品的行为也被视作“寒酸”。想让临期食品成为一门更透明的生意,对消费者的教育仍需时间。
“我是支持临期食品流通的。只要储存方式得当,食用临期食品完全没问题。”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
多位食品及营养领域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饼干、饮料等预包装食品,即便过期一两个月食用,也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风险,但口感或许不如新鲜产品,比如不够酥脆、果汁沉淀等。
在进口临期食品店里,来“捡漏”的市民沾了光,但店主却显得甚为忧虑。“我们批发的食品,通关手续齐全,没有过期的,但国内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印象不好,不想树大招风。”
“行业和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理解的鸿沟,确实需要去拉平。”雷勇说,好食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食品按照保质期形式来定价,自动倒计时来销售的电商平台,目前有1万个品牌食品厂商、进口商、经销商入驻。
雷勇希望服务那些“聪明、会省钱的人”。据他提供的信息,目前平台上的消费者,有70%是女性,近七成订单来自二线以上城市,是对商品价值辨别能力较强的人群。
客人正在选购进口红酒。(南方周末记者崔慧莹/图)
“尾单”的秘密
事实上,近两年进口食品增多,客观增加了临期“尾单”。
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国(地区)上升到17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达616亿美元新高,已成为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预包装食品界的“尾单”产品来路复杂,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多位知情人的介绍拼出这样一块版图:大型商超将部分临期食品退给供应商调换新货;经销商不再代理某款食品,需要清仓回笼资金;国内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
“经销商的库存成本很高的,不想在电商大平台上砸低价格,就需要我们这种比较小众的流通渠道,我们的商品价格会比网上便宜。”一位经营临期食品的店主说。
针对临期食品的货源和销售路径,南方周末记者约访多家开展相关回收、经销业务的公司或个人,均遭拒绝。有食品业内人士透露,临期食品回收是一门低调却赚钱的“灰色”生意——返厂翻新、拆掉预包装改售散货、卖去餐厅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鲜事。
“一般按零售价的一至两折回收,要看保质期定价,如果时间很近,那肯定连一折都不到。”一家在上海做临期食品回收生意的商贩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自己主要做进口食品回收,有合作的特价商品店,需要看到货物照片和种类数量,再谈回收价。
这些进口食品回收商均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广州等地较多,以周边区域性市场为主,货量大也可全国收货,或以环保科技、电子商贸、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机构形式出现,他们在“临期进口食品”、“临期食品”等贴吧、QQ群等平台上聚集交流,寻找货源和销路。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近十家回收商,其中三家表示临期、过期食品均可回收,临期食品根据保质期定价,但过期品价格极低,1吨饼干收货价也就几百元,做成饲料;橄榄油较值钱,一吨三四千,可回收做化妆品。
一家大型进口食品经销商的管理者也曾遇到有人向他要临期产品,“这些回收商就是在中间赚差价,彼此竞争也很激烈,会通过展会等各种方式来联系。”
因为临近保质期,这些远渡重洋的“高级货”打折促销。(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不会主动标识提醒, 特价总是有理由的”
“食品一旦过了保质期,对企业来说就变成了负资产。假设一袋方便面的成本是1元,剪开包装、分类回收得花1-2角,很不划算。”雷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期食品最后的剩余价值是制成动物饲料,不然只能作为垃圾堆肥或焚烧。
麻烦在于,临期食品保质期并不会明显公示。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的多家进口折扣食品门店,均未对临期情况做出标识说明。“如果消费者问起保质期,我们会告知临期,但不会主动标识提醒,特价总是有理由的。”一位店主说。
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即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
按照北京市曾公布的标准,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食品,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如牛奶、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临界期为到期前1至4天。
雷勇则认为,食品行业内把“临期食品”理解为——供应商手里不能进入常规流通渠道(如家乐福、沃尔玛或线上的天猫超市)的商品。比如大多数国产食品保质期一年,一般刚过4个月就超出允收期了,但实际上这时距离保质期还剩8个月。
但在消费者层面,对“临期”的包容度因人而异。有人能接受1个月后过期的食品,有人买到保质期还剩3、4个月的食物,也觉得它“快过期”了。
有网友评论说,网络电商更不会告诉顾客,哪些商品是临期的,总要买回家才知道。还有网友担心自己买到的食品,是否被修改过生产日期,或重新包装以旧翻新。
2019年7月5日,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获举报,查获了一个制售伪劣产品的窝点。初步统计现场查扣的这批进口食品共四千五百多箱,大都是从迪拜、拉脱维亚、英国等地进口。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利晋(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某,将过期的坚果、巧克力等进口食品重新包装,自己印上生产日期通过网络进行销售,涉案价值超百万元,已移送至公安部门,当事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上海闵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回复南方周末记者说,进口食品主要检查企业的索证索票及台账记录,包括海关的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同时需要检查相关食品的中文标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此案中,执法人员在办案现场抓获有员工正在修改伪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纸箱上写着“已改日期”字样。不过,日常生活中甄别被涂改过日期的产品几难实现,“别说一般消费者很难发现,执法者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一位基层监管人员说。
部分门店的国产临期食品甚至比进口的还多,混着摆在货架上。进口红酒、国产白酒也价格低廉。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让吃“临食”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规定,与一些进口食品所说的‘赏味期’(一般指食品味道的最佳品尝时间段的期限)很接近。过期食品没有价格适宜的流通渠道,才会有人铤而走险让它向餐桌回流。”一位专家说。
从食品的原材料采集,到加工、生产、流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巨大的“看不见的消耗”。哈佛大学法学院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联合研究报告显示,有40%的食物是在未被食用的情况下就被扔掉了。
雷勇介绍,相比国外,国内的食品浪费情况稍好,但即便是管控极科学的食品厂商,预包装食品在流通环节受到的损耗率也在1%左右,便利店、快餐店里有包装的新鲜食品,损耗均超过5%。
“全国加起来,每年大概有价值超过1000亿的食品要被销毁,很让人痛心。我们希望用创新的、数字化的模式,提高流通效率,每天为这个行业减少一个亿的损失,一年就是365亿。让顾客买得明白,食品厂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卖得坦荡,不再遮遮掩掩。”雷勇说。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吃临期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有名为“食物银行”的公益项目风靡全球,接受食品经营单位捐赠,为低收入者免费提供食物,目前在上海、厦门等地均有出现。
2019年3月12日,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携手见福便利店,推出“爱心食物银行”慈善项目,首批试点10家,市民可以通过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临期食品。
不仅是临期,过期食品也开始寻找商业路径。中国游客最爱去扫货的日本连锁便利商店之一——唐吉坷德,超出“赏味期”的食物也会有独立货柜销售。201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设的全球首间剩食超市WeFood,2017年在德国开业的超市“好食物”(The Good Food),都专门打折出售各种超过保存期限的食品。
就国内来说,市场规范和消费观念仍需进化。食品安全法规定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不可经营,也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的生产。即便只是“临期”的食品也让很多消费者忌惮。
“买临期食品时,会觉得自己有点儿惨。但仔细想想,打折的性价比更划算。”依依笑着说,一份怕“寒酸”带来的羞耻感仍笼在她心头,“自己买来吃就好,还是不想被别人知道。”
(来源:南方周末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