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芳曼
临近春节,人们摩拳擦掌准备“买买买”。今年不少商场客流量明显回暖,一改过去的冷清,周末结账台前甚至排起长队。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实体零售发展态势良好,重点监测的2700家典型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去年我国网上零售额突破7.2万亿元,同比增长32.2%。
从几年前的“线下线上冰火两重天”,到如今趋于“线上线下比翼齐飞”,我国零售业何以出现这样的转变?在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中,中国零售业又会铺展怎样的图景?
网上销售再创新高的同时,实体店告别“闭店潮”,线下零售企稳回暖
1月23日中午,北京朝阳区静安中心大厦一层的购百特便利店熙熙攘攘。放心午餐、进口零食、养生饮品,成了周边上班族青睐的新选择。“比起以前,现在的便利店商品更丰富、环境更卫生、买单更简捷。便利店既能解决午餐,又能饭后逛逛,感觉挺好。”附近一家银行的职员李伟良说。
“小而美”的便利店风生水起。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有关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总体景气指数为71.28,环比第三季度上升2.03。纵观2017年,便利店季度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便利店的火爆是我国实体零售回暖的缩影。在经历一段“闭店潮”的调整期后,国内实体零售逐渐找回状态,从便利店到大商场,从销售量到利润额,都呈现明显的回稳向好态势。
企业赢利能力增强。2017年,典型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0%和7.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5和11个百分点。
主要业态经营回暖。典型企业分业态数据显示, 2017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6.2%、3.8%和2.4%,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6、3.3、1.9和2.7个百分点。
“去年,我国零售企业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创新贡献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零售业回稳向好态势基本形成。”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负责人说。
实体店回暖了,电商也推出新玩法,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李晓供职于上海浦东新区某证券公司,老家在湖南农村。以往春节前,他都忙着采购年货,返乡途中手拎肩扛大包小包,“想多带点稀罕东西给爸妈。”而今,电商进了农村,送货上门,李晓平时就能给老家爸妈买全球各地的商品,过年时可以轻装返乡了。
线上线下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很多人看来,零售业的线上和线下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几年前我国出现的实体店“倒闭潮”,有人将其归因于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分流效应”。看似“势不两立”的线上线下,如今为啥开始齐头并进?
“线上线下不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才是市场法则。”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厉克奥博认为,几年前线下零售遇冷,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电商身上,更不是说线下彻底没有市场了,这只是零售领域自发的一场良性竞争和革命。线下零售经过及时调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仍具备独特优势,有望重新赢得消费者追捧青睐。
线上线下价格差距缩小,是消费回归的首要因素。春节临近,北京朝阳区望京某外企员工蔡威想添置点新物件,挑来选去看中一款最近流行的戴森吹风机。蔡威先到网上查,发现该吹风机的价格为2900多元,但需要预约,一时半会儿收不到货。他又来到单位附近的一家电器商场,没想到价格比网上便宜几十元,还能当场取货。“以前我总觉得,实体店比网上贵。现在商场和网上价格差不多了,我愿意到商场买,毕竟可以面对面交易,心里踏实。”蔡威说。
“中国线下线上零售正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任国强认为,线下零售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转型升级;线上电商也在向线下渗透,加速对线下企业赋能,线上线下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零售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业态创新和运营能力持续增强,解决消费痛点、提升消费体验,才能获得发展。“无论是线上零售还是线下零售,都逃不开这条基本规律。”
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思维”后,零售业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体验大幅增强,也促成了二者“双升”。
发展新业态。零售企业积极打通线上线下和上游下游,促进多业态、跨行业、聚合式、协同化深度融合。比如,缤果盒子、淘咖啡等探索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提高购买效率;永辉超级物种店推出“超市+餐饮”新模式。
试水“一站式”。零售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实体店、无人店、移动终端、PC端、电视购物平台等销售渠道。阿里联手百联、银泰、大润发,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物美联合“多点”打造“自由购”平台,使消费者实现便捷高效的一体化购物。
重构供应链。零售企业积极推进供应链向生产端延伸,压缩成本,以需定产,完善了冷链物流和生鲜供应链。
渠道向下沉。零售企业加快向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和农村市场的渠道扩张。京东推行“京东超市百城行”活动,苏宁计划在农村开设1000家苏宁易购直销店。
新零售、新思维,2018年线下业态发展将再次迎来新机遇
“中国零售业要保持创新势头。”任国强说,中国消费人群更加细分,任何创新都必须想清楚瞄准哪个人群、针对哪些痛点、提升什么体验,“博取眼球、缺乏运营支撑的创新,难以长久。”
乐信集团首席执行官肖文杰认为,中国零售业应朝着品质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的方向努力,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渠道并存是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购百特连锁便利店首席执行官王宸说,线下开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店,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开实体店,一切都是流量经营、服务升级、数据化消费,将会形成线上线下品类错位、服务互补的形态。
苏宁云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被唱响的新零售,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线上、线下以及物流打通,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展示、销售、售后等全过程进行升级。“这不仅是中国流通提速增效的好路径,也是对未来零售生态与世界零售格局的重塑。”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把2017年称作未来零售的元年,2018年就是未来零售的深化年,还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新项目、新概念快速落地、集中爆发。在互联网赋能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背景下,线下业态必将再次迎来洗牌发展的机会。
“也要注意到,零售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厉克奥博说,无论是线下拥抱线上,还是线上布局线下,都离不开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合理的监管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应进一步规范税收、工商等方面的监管,减少线上线下零售的制度成本差异,为电商和传统零售的长期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辽宁大连某高校学生王雨辰是一位网购达人,多年的网购经验让她练就火眼金睛,能分辨出哪些网店是“刷出来的好评”。尽管如此,她偶尔还是会被“高仿货”摆一道。“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假货制造、流通等环节加强对电商的监管,并加大对失信电商平台的惩处力度,让消费者更轻松更放心地享受网购。”(记者 王珂)
过一段调整期,在我国网上零售保持快跑的同时,线下零售也逐渐找回状态
实体店为啥回暖了?(经济热点)
制图:张芳曼
临近春节,人们摩拳擦掌准备“买买买”。今年不少商场客流量明显回暖,一改过去的冷清,周末结账台前甚至排起长队。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实体零售发展态势良好,重点监测的2700家典型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去年我国网上零售额突破7.2万亿元,同比增长32.2%。
从几年前的“线下线上冰火两重天”,到如今趋于“线上线下比翼齐飞”,我国零售业何以出现这样的转变?在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中,中国零售业又会铺展怎样的图景?
网上销售再创新高的同时,实体店告别“闭店潮”,线下零售企稳回暖
1月23日中午,北京朝阳区静安中心大厦一层的购百特便利店熙熙攘攘。放心午餐、进口零食、养生饮品,成了周边上班族青睐的新选择。“比起以前,现在的便利店商品更丰富、环境更卫生、买单更简捷。便利店既能解决午餐,又能饭后逛逛,感觉挺好。”附近一家银行的职员李伟良说。
“小而美”的便利店风生水起。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有关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总体景气指数为71.28,环比第三季度上升2.03。纵观2017年,便利店季度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便利店的火爆是我国实体零售回暖的缩影。在经历一段“闭店潮”的调整期后,国内实体零售逐渐找回状态,从便利店到大商场,从销售量到利润额,都呈现明显的回稳向好态势。
企业赢利能力增强。2017年,典型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0%和7.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5和11个百分点。
主要业态经营回暖。典型企业分业态数据显示, 2017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6.2%、3.8%和2.4%,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6、3.3、1.9和2.7个百分点。
“去年,我国零售企业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创新贡献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零售业回稳向好态势基本形成。”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负责人说。
实体店回暖了,电商也推出新玩法,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李晓供职于上海浦东新区某证券公司,老家在湖南农村。以往春节前,他都忙着采购年货,返乡途中手拎肩扛大包小包,“想多带点稀罕东西给爸妈。”而今,电商进了农村,送货上门,李晓平时就能给老家爸妈买全球各地的商品,过年时可以轻装返乡了。
线上线下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很多人看来,零售业的线上和线下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几年前我国出现的实体店“倒闭潮”,有人将其归因于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分流效应”。看似“势不两立”的线上线下,如今为啥开始齐头并进?
“线上线下不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才是市场法则。”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厉克奥博认为,几年前线下零售遇冷,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电商身上,更不是说线下彻底没有市场了,这只是零售领域自发的一场良性竞争和革命。线下零售经过及时调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仍具备独特优势,有望重新赢得消费者追捧青睐。
线上线下价格差距缩小,是消费回归的首要因素。春节临近,北京朝阳区望京某外企员工蔡威想添置点新物件,挑来选去看中一款最近流行的戴森吹风机。蔡威先到网上查,发现该吹风机的价格为2900多元,但需要预约,一时半会儿收不到货。他又来到单位附近的一家电器商场,没想到价格比网上便宜几十元,还能当场取货。“以前我总觉得,实体店比网上贵。现在商场和网上价格差不多了,我愿意到商场买,毕竟可以面对面交易,心里踏实。”蔡威说。
“中国线下线上零售正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任国强认为,线下零售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转型升级;线上电商也在向线下渗透,加速对线下企业赋能,线上线下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零售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业态创新和运营能力持续增强,解决消费痛点、提升消费体验,才能获得发展。“无论是线上零售还是线下零售,都逃不开这条基本规律。”
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思维”后,零售业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体验大幅增强,也促成了二者“双升”。
发展新业态。零售企业积极打通线上线下和上游下游,促进多业态、跨行业、聚合式、协同化深度融合。比如,缤果盒子、淘咖啡等探索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提高购买效率;永辉超级物种店推出“超市+餐饮”新模式。
试水“一站式”。零售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实体店、无人店、移动终端、PC端、电视购物平台等销售渠道。阿里联手百联、银泰、大润发,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物美联合“多点”打造“自由购”平台,使消费者实现便捷高效的一体化购物。
重构供应链。零售企业积极推进供应链向生产端延伸,压缩成本,以需定产,完善了冷链物流和生鲜供应链。
渠道向下沉。零售企业加快向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和农村市场的渠道扩张。京东推行“京东超市百城行”活动,苏宁计划在农村开设1000家苏宁易购直销店。
新零售、新思维,2018年线下业态发展将再次迎来新机遇
“中国零售业要保持创新势头。”任国强说,中国消费人群更加细分,任何创新都必须想清楚瞄准哪个人群、针对哪些痛点、提升什么体验,“博取眼球、缺乏运营支撑的创新,难以长久。”
乐信集团首席执行官肖文杰认为,中国零售业应朝着品质零售、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的方向努力,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渠道并存是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购百特连锁便利店首席执行官王宸说,线下开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店,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开实体店,一切都是流量经营、服务升级、数据化消费,将会形成线上线下品类错位、服务互补的形态。
苏宁云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被唱响的新零售,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线上、线下以及物流打通,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展示、销售、售后等全过程进行升级。“这不仅是中国流通提速增效的好路径,也是对未来零售生态与世界零售格局的重塑。”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把2017年称作未来零售的元年,2018年就是未来零售的深化年,还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新项目、新概念快速落地、集中爆发。在互联网赋能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背景下,线下业态必将再次迎来洗牌发展的机会。
“也要注意到,零售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厉克奥博说,无论是线下拥抱线上,还是线上布局线下,都离不开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合理的监管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应进一步规范税收、工商等方面的监管,减少线上线下零售的制度成本差异,为电商和传统零售的长期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辽宁大连某高校学生王雨辰是一位网购达人,多年的网购经验让她练就火眼金睛,能分辨出哪些网店是“刷出来的好评”。尽管如此,她偶尔还是会被“高仿货”摆一道。“希望相关部门能在假货制造、流通等环节加强对电商的监管,并加大对失信电商平台的惩处力度,让消费者更轻松更放心地享受网购。”(王珂)
媒称,中国的零售店正在迎来无人化的浪潮。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没有店员的便利店相继开业。家电连锁巨头苏宁云商和阿里巴巴集团也已涉足其中,显示出爆炸式增长的迹象。在期待因人工费上涨和电商崛起而陷入苦战的零售店卷土重来的同时,便利性和技术上的缺陷等普及面临的课题仍然存在。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2日报道,广州市出现了无人便利店“F5未来商店”。在约30平方米的店内,实际商品一件也没有摆放。店内只有安装在墙上的触摸屏以及餐饮区。
记者向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妇李女士(40岁)请教了购买方法。首先,在触摸屏上从饮料、点心和快餐等约100种商品之中选出想要的,然后选择结账,扫描屏幕生成的二维码完成支付。
之后,在店后面的仓库里,由机械选出商品送至取物口。从结账到领取需要3分钟左右。“商品数量还很少,但不用在收银台前排队,也没有态度糟糕的店员,所以我经常来,”李女士笑着说。
未来商店由佛山市欧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表示,自2014年起进行了多次试验,2016年底正式启动运营。在广州和深圳共有5家店,争取尽快达到100家。
报道称,在中国,进入2017年后,初创企业的无人便利店不断开店。中山市宾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等地开设了约200家名为“缤果盒子”的店铺。除了广东省之外,在北京和辽宁省等地,新开无人便利店的趋势也在扩大。
中国的支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使得初创企业的商业拓展更加顺利。
此外,中国的大型企业也在涉足无人商店。苏宁8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开设了无人服装店“Biu”。截至2017年11月,已在上海和重庆等地增加至5家。只要下载并注册苏宁金融APP,通过出口处的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即可自动完成结算。此外,阿里巴巴在浙江省杭州市运营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也是在出口处读取商品进行结账。
报道称,中国无人零售店普及的背景是,实体零售店受到电商挤压,正面临顾客减少的困境。实体店因房租和人工费上涨,盈利日趋严峻。既节省空间又能降低人工费的无人店受到关注,其优点包括顾客在收银台前的排队压力减轻,同时运营商还不会收到假币。
在美国,亚马逊正在进行“亚马逊尝试”(Amazon Go)无人零售店的实验。日本JR东日本也将利用人工智能(AI)启动无人商店的试验,零售店的无人化浪潮正在波及全世界。中国在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实用化方面领先一步。
报道称,中国的零售店由于店员服务质量原本就不高等原因,消费者在购物时追求便利性与合理性的趋势突出。同时,对于网上支付的抵触感也很低,无人店今后或将以超过日本和欧美的速度发展。
目前中国的便利店数量多达约10万家。但是,便利店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周边,在地方城市仍是个人商店居多。因此,预计今后无人零售店的开店余地依然很大。据调查公司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无人零售店的市场规模为100亿元,但预计5年后(2022年)将扩大至9500亿元。
报道称,不过,无人便利店的普及仍面临技术层面的课题。记者实际进入无人便利店购物,发现部分想买的商品买不到。广州市内的一家无人便利店,收银台前的入口门却敞开着。虽然设置了监控摄像头,但是防偷盗对策并不完善。
其他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七成的利用者对无人便利店感到满意,回答不满意的人中,83%的人表示“商品数量较少,找不到想买的商品”。34%的人回答“没有自己喜欢的品牌”,还有22%的人回答“商品破损、品质差”。
报道称,中国企业的惯例是“先做起来有问题再改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追求完善的服务。今后,预计无人便利店将逐渐得到改善。其中,能否采取有效的防盗对策以及迅速应对顾客的不满将成为企业在黎明期市场掌握主导权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