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找出一种美食能够打败火锅串串
那大概就只有烤鱼了
< class="pgc-img">>焦香滑嫩的鱼肉,咸鲜入味的汤汁
咕咕噜噜冒着热气和香气
配上一碗刚蒸好的热米饭
直接引爆味蕾~!
新乡这家店
根本就是在挑战我的自制力!
? 烤鱼(清江鱼、黑鱼)
主打菜式不多,味道却让人着迷
……
端上桌的时候真的惊艳到了
咕嘟咕嘟的冒着鱼香味的气泡
视觉和嗅觉双重诱惑!
雪白细嫩的鱼肉配上香辣可口的调料
随心所欲加些蔬菜与鱼共同炖煮入味
看着咕嘟咕嘟不断冒起的泡泡
勾引得肠胃中的馋虫蠢蠢欲动!
厚实的鱼肉整块夹起,沾满红色汤汁
看着就受不了惹!吃上一口
满心满眼都是大写的满足!
刺激味蕾的同时,真让人大开食欲~
每一口鱼肉都是销魂的浓香
香辣的味道永远挑逗着我们的心瘾
< class="pgc-img">>混着汤汁,平日饭量小的小编也把一碗米饭消灭掉。
><>几年烤鱼慢慢的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烤鱼,有老牌烤鱼也有新式烤鱼,叫上三五个朋友,点份烤鱼,就着啤酒,那日子别提多美了
烤鱼有的店确实做的很好吃,但有的就差强人意了,新乡有很多种烤鱼,也有很多种烤鱼店,像比较传统一点的老式烤鱼,名气比较大的花千代烤鱼,还有地摊的烤鱼、还有最近比较火的纸上生煎鱼,这些大嘴以后会一一给小伙伴们推荐出来
今天给小伙伴们推荐的这家是从他家刚刚进入新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去吃了,记得当时第一家店是在新悦城旁边开业的,距今天已经两年多了,后来在学院路,五一路又陆续开了两家分店,如果去吃过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就是醉巴鲜烤鱼
在没有这家店之前大嘴和朋友们吃烤鱼的话大部分都是去宝龙的花千代烤鱼,后来去过这家后发现味道也不错,然后就慢慢的改到来醉巴鲜烤鱼了。
来这家店的原因很简单,这一家的味道一点也不差,而去过花千代吃过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花千代烤鱼去吃的话基本没有3.5斤以下的鱼,一斤鱼4 50块钱,就是两个人去吃一次平均要花200块钱,对于拖祖国后腿的大嘴来说,虽然好但也不敢贪吃呀,只能默默的走开,土豪可以无视
大嘴第一次来这吃的时候发现竟然还有2斤的鱼,两个人点几个涮菜100多块钱也能吃饱了,对于是吃货的大嘴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呀
无辣不欢的大嘴最喜欢点麻辣味的烤鱼了,现在烤鱼店一般只有三种鱼,草鱼(价格便宜,刺多,但是比较入味)、黑鱼(价格偏贵,刺很少,肉比较劲道,鱼头很小基本没啥吃的想吃鱼头的慎重考虑)、清江鱼(价格和黑鱼一样,同样少刺,肉比较嫩,点的比较多)
外焦里嫩,吃的又麻又辣,但又想接着吃的感觉爽歪歪有木有
这个才是自己拍的
店员服务挺好的,鱼快好的时候服务员会过来给鱼浇汁,拍了一个准备浇的照片,没好意思拍服务员,大嘴还是很害羞的,把鱼挪到一边,用滚烫的汤汁浇到鱼身上,让鱼肉更加入味
他家的烤鱼有七八种口味,比如麻辣的、酸菜的、番茄的、剁椒的等等,大嘴最喜欢的是麻辣和酸菜的,除非朋友不能吃辣,一定就是麻辣味的
这个是拍的别人点的酸菜的
这是套餐里的涮菜,煮过鱼的汤汁还是非常入味的,吃完鱼涮点菜再下一份手工面,妥妥的
>京曾经流行过很多美食: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京城的红焖羊肉,后来遍地都是的羊蝎子、水煮鱼……但没有一个能火爆过小龙虾:从2000年左右开始,北京的每个夏天几乎都被小龙虾主宰。前不久五一小长假湖南长沙的网红小龙虾馆排号七千人的新闻,就已经宣布小龙虾的旺季已经来临。
◆ 红焖羊肉
徐颖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吃货,“不光我一个人,我们一家子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刚上小学的徐颖就跟着爸妈吃过不少顿流行一时的红焖羊肉。“大概1995年左右吧,那时候西城的赵登禹路到丰盛胡同,几乎一条街全是卖红焖羊肉的餐厅,那会儿的火爆程度放到现在也是现象级的了。”后来,经历了羊蝎子、水煮鱼、烤鱼,徐颖觉得很多人能“独宠”小龙虾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外来菜”不多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道河南新乡特色的红焖羊肉以其浓厚的味道风靡一时,据说当年很多人看到红焖羊肉馆火爆后还特意去产地求秘方,一个方子不花几千块钱求不来。红焖羊肉的配料里还加入了红枣、枸杞,美味同时还像极了药膳。吃完了肉,汤还能涮茼蒿、面筋。
火了几年之后,进入2000年,红焖羊肉就没那么“红”了。“首先是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儿,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总觉得还是‘缺油水儿’,大家也都觉得肉菜才是‘横菜’,所以红焖羊肉才会火。”
◆ 羊蝎子
那时候走在街头,会不时地发现各种“X一锅”“XX一锅”的羊蝎子火锅店。尤其快到了冬天的时候,各家羊蝎子火锅店门口都出现了排队等位的景象,热乎乎的吃肉、涮菜,这种符合北方饮食习惯的菜品在北京十分吃得开。
各家餐厅除了普通锅、精品锅,还有清汤、红汤的汤底可以选择,都是羊肉、都可以涮各种菜品,从红焖羊肉到羊蝎子,最明显的是肉多肉少的变化。生活的富足让人们对“肉”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反而是“戴着塑料手套,从骨头里抠出肉的感觉才有滋有味。”所以,“实在”的红焖羊肉“一夜之间”就被羊蝎子火锅打败了。后来,羊蝎子还演化出烤着吃的新吃法,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专门吃羊蝎子的连锁店。
◆ 东北菜
不少人还记得,北京曾经流行过一阵东北菜。那时候很多餐馆都一派东北农家院装修风格:墙上贴着大花被面般的墙纸,很多包厢座位被包装成“热炕头”的样子,更是用收购来的爬犁等作为装饰,服务员也都一副村里“翠花”“二柱子”的扮相。各种乱炖、杀猪菜、血肠、大棒骨都成为当时人们心中淳朴、实惠的象征。很多人认为,这与赵本山、二人转等“东北风”的火爆不无关系,“感觉”和“氛围”都成了餐饮必不可少的附加值。
◆ 川菜
再后来,刺激的麻辣口味征服了人们的味蕾,水煮鱼、烤鱼,还有四川、重庆的火锅成了很多人外出就餐的首选。川菜最早在北京人的印象中只有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在日常饮食、外出聚会中占比并不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川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巴国布衣等川菜馆走起了文化路线,装潢让人觉得有种穿越回蜀地的感觉,让人们耳目一新。同时,火锅也撑起了北京这边川菜的半边天,从最开始的皇城老妈到现在的海底捞,与北方的铜锅涮肉相比,川菜火锅更火辣、更刺激,更是诞生出大龙燚、小龙坎等大批网红级火锅店。
◆ 小龙虾
北京的小龙虾最早盛行于簋街。1999年,7张桌子的胡大饭馆把南方的小龙虾带到北方,在2003年“非典”也没有闭店,给了不少人在特殊时期一个交流、聚会的机会,很多人也是从那时候起爱上了小龙虾。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一大盆水煮鱼或者烤鱼端上来,大家要么闷头吃,要么聊三句话看两次手机。好久不见的朋友本来是因为想聚会而吃饭的,结果最后成了为了吃饭而聚会。”这是不少人对聚会的描述,而只有小龙虾,让人们觉得聚会回到了“初心”:“加班晚不怕,即使吃了晚饭再来一顿小龙虾夜宵也没问题,吃小龙虾很容易把工作忙碌的朋友召集起来。小龙虾端上桌,大家不会因为吃耽误了聊,可以慢条斯理地一边剥一边聊。”而剥虾占用了双手,手机自然就被放到了一边。小龙虾真的解放了“手机奴”,让朋友从网友回归到现实。
新京报记者 王萍 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图片来源 老城一锅官网截图、胡大饭馆供图、海底捞官网截图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