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开业六个月的饭店,就业这样关门大吉了,自己看着都扎心疼。我们见证了它的选址、装修、试营业、营业到今天关门,中间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黯然收场,关门停业。
这个店是几个年轻人合伙干的,当初选择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在背地里讨论,说他们太年轻了,连地方也不考察一下。果然年轻人干事儿就是年轻,头天看了地方,第二天就签了租赁合同交了房租,第三天,装修公司就开始工作了,就这样一个月后开始试营业了,一个礼拜后正式营业,开业当天,甚是热闹,请的模特当迎宾,请的歌手表演,老板的朋友也都来捧场了。我们又再议论,难道是我们低估老板的实力了?结果,第二天就凉了,二百多平的大厅,坐了两桌,看着就就吓人,可能是刚开业的原因吧,养养就好了。结果天天如此,房租一天一千块钱,人工加水电,每天三千。这个是我们跟他们经理聊天得知的,每天营业额两千左右,有时候一桌没有,偌大的客厅天天如此。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没错,当时我们就预言,这个店最多一年,整不好半年就关门,果然不出所料。
所以说,现在不能投资重资产的行业。而且做事之前一定要考察好市场,考察好地角,不能盲目的投资,身边这就血淋淋教训,六个月,一套房没了,可惜啊!
月 19 日,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绿茶集团 ")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这已经不是绿茶餐厅首次冲刺上市。早在这之前,绿茶餐厅已多次递交招股书,均未如愿上市。
如今,继续重启IPO之路,绿茶餐厅能迎来理想结果吗?
绿茶餐厅,何以在“美食荒漠”中突围?
杭州被认为是“美食荒漠”这件事,似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一词条,甚至多次造访微博热搜。
然而,绿茶餐厅正是诞生自美食荒漠杭州。
绿茶餐厅的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夫妇,曾于2004年在杭州西湖附近开设绿茶青年旅舍。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相处后,他们发现,融合菜最适合大多数顾客。
于是,夫妻俩开始钻研融合菜,并推出烤鸡、火焰鸡等受顾客青睐的江浙地区特色融合菜品。2008年,他们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出第一家绿茶餐厅。
据了解,绿茶餐厅还采取“末尾淘汰制”,当期销售量最低的菜肴将被移除菜单。
菜品成为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而平价与环境也共同成就了绿茶餐厅的发展。
王勤松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绿茶餐厅是收着“50元的人均”,花着“500万元的装修费用”。
绿茶餐厅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多个主题空间,其中包括龙井船宴、春风秋月、水墨江南、万松书院、西湖盛宴。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美景围绕、氛围感十足的餐厅里用餐,无疑是一种享受,而这也成为绿茶餐厅的一大特色。
菜品可口、餐厅环境怡人,同时绿茶餐厅的整体价格趋于平价。报告期间,绿茶餐厅的客单价分别为60.5元、62.9元和61.8元。
凭借着菜品、平价、环境三大优势,绿茶餐厅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网红餐厅”。
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餐厅在全国共开设382家餐厅,覆盖国内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以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2021年-2023年,绿茶集团实现营收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35.89 亿元,对应的经调整利润分别为1.38亿元、2521.6万元、3.03亿元。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在人均价格50元到100元的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按餐厅数量排名,绿茶餐厅位于行业第三;按收入排名,绿茶餐厅位于行业第四,市占率为0.7%,行业前三分别为西贝莜面村、小菜园和太二,市占率分别为1.1%、0.9%和0.9%。
餐饮行业从“热”到“冷”,绿茶餐厅上市“未知数”
然而,“网红餐厅”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叩响港股大门,却未得以进入。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绿茶餐厅依然是在和机遇、挑战同行。
早在2013年,路长梅接受采访时就透露,绿茶的平均翻台率为6-8次,在大本营杭州更是高达12-14次。
2014年,王勤松曾提到,“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最高是7次。4次应该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果达不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再来看绿茶餐厅当下的翻台率,“4次”的确达不到。招股书显示,2018-2023年,绿茶餐厅每天的翻台率分别为3.48次/天、3.34次/天、2.62次/天、3.32次/天、2.81次/天、3.30次/天。
高翻台率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这并非绿茶餐厅一家的现象,而是行业整体的情况。
2018-2023年,太二的翻台率分别为4.9次/天、4.8次/天、3.8次/天、3.4次/天、3.5次/天、4.1次/天,也呈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2021-2023年9月底,小菜园的同店翻台率分别为3.4次/天、2.9次/天和3.4次/天,相对绿茶餐厅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这和餐饮行业当下的环境有较大关系。行业已经过了高速增长的热闹期,逐渐趋于冷静。
《2024年餐饮企业发展报告》提到,2023年,受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餐饮业投融资整体热度呈下降趋势。
这一年,餐饮披露投融资事件125起,较2022年的156起减少约两成。同时,从已披露的融资金额来看,2023年中国餐饮业披露的总金额处于近5年的低位,接近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据羊城晚报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有十来家餐饮相关企业已启动上市进程或正在寻求上市机会。预上市餐企“排队”途中多数卡壳,部分排队企业申报材料甚至多次失效。可见,餐企抢滩上市“遇冷”,情况并不乐观。
但行业并非没有机会了。整体来看,投资者更倾向于看好成熟企业。
上述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餐饮业战略融资轮次的占比近10%,相较于2022年同期的4.95%有大幅度的提升,投资者对于布局成熟企业的意愿明显增强。
这就又回到绿茶餐厅本身的竞争力上了。
在餐饮行业中,绿茶餐厅称得上是一家成熟期餐饮企业,在资本市场具备不小的竞争力。但这还远远不够。“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绿茶餐厅接下来的重头戏。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绿茶餐厅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及168道新品。可惜的是,这些新品反响平平。
而随着各大餐饮品牌力推低价套餐、推动餐饮市场“平价化”,绿茶餐厅的“平价优势”也难逃冲击。原来的品牌利器,难免缩减优势。
招股书中,绿茶餐厅提到,此次IPO的募集金额,将用于“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补充运营资本”。
眼下,餐企上市挑战重重,如何让品牌持续更具核心竞争力,或是绿茶餐厅接下来的突围看点。
本质上,这是一个网红餐厅的“长红”问题——如何让优势换代与持续。
本文源自伯虎财经
时7年,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机器人餐厅Zume披萨宣布倒闭!
这家融资50亿美元(约350亿人民币),采用机器人制作披萨外卖的独角兽公司,终究没能熬过“七年之痒”,成为了又一个机器人餐厅的失败案例。
< class="pgc-img">>这不禁令餐饮人感到困惑,机器人餐厅明明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何始终难以令消费者满意?
麦当劳CEO克里斯·肯普钦斯基可谓一语中的,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机器人代替人工,适合上新闻但在餐厅里现阶段不实用!”
纵观失败的机器人餐厅案例可以看出,宣传噱头大于实际用处的机器人餐厅,终究无法在餐饮市场上站稳一席之地。
机器人餐厅Zume披萨是何方神圣?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个周六晚上,你和你的另一半在讨论晚上吃什么。你们可以选择出门去餐厅,但是忙碌了一周的你们肯定更愿意在家里吃。这时候,你点开Zume应用,选择经典口味披萨。几分钟之后,热腾腾的披萨就会送到你家门口。
这是硅谷初创公司Zume为我们描绘的愿景,这家公司使用的不是类似Domino’s或Pizza Hut的商业模式,而是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负责大部分的披萨制作。Zume的优势在于,它的机器人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完成披萨制作,其他员工则可以腾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
< class="pgc-img">>Zume将这些机器人命名为Marta,它们并没有完全取代人类的作业,而是负责披萨制作中相对机械和枯燥的部分。例如,挤酱和将披萨放入烤箱等流程,就由机器人完成,而人类则负责揉面团和将成品送到客户门口。
< class="pgc-img">>“我相信,明年3月我们的厨房自动化将达到80%的水平,”Zume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茱莉亚·柯林斯(Julia Collins)表示,“人类要做的活就是质量控制和送货,我们会在披萨送出去之前做最后的检查。”Zume的目标是要做“餐饮界的亚马逊”。
餐饮业的亚马逊和特斯拉
一辆漆成鲜艳蕃茄红色的披萨车开出了山景城的披萨工厂。这是Zume最辉煌的时刻:软银以20亿美元的估值,对它进行了3.75亿美元的投资,一时间,它变成了人们口中的餐饮业未来的亚马逊和特斯拉。
但它也不是一家普通的披萨店。在CEO Alex Garden的宣传中,Zume高管来自Comcast、星巴克、Lyft、强生,阵容强大,履历熠熠生辉;它更多的是一家非常有科技含量的初创企业,“涉及用机器人和自动化颠覆食品行业,融合机器学习、大数据、定位、物流管理、智能烤箱等技术。”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接到披萨订单后,Zume会在货车里把披萨烤完,给用户送过去。披萨制作的大部分流程由机械流水线完成,只配备少量员工辅助。每台外卖车有6个烤箱,每辆车每个小时可以烤120个披萨,使用户可以吃到新鲜出炉的披萨。
< class="pgc-img">>但Garden还表示:“ Zume的魔力在于,它能够在人们下单之前,预测到他们要下的订单。”
Zume相信,这种货车移动厨房不仅可以做披萨,还可以做酸奶、沙拉,可以向全美和全世界复制模式。
一些颇有噱头的科技,大量的资金,估值飙涨的企业,改变全球餐饮行业的愿景——是软银投资企业的配方了。
< class="pgc-img">>所以,去年12月,传出消息称软银有意向对Zume进行另一笔投资,使其估值达到40亿美元。要知道,拥有上万家门店的必胜客,价值才85亿美元。
但在软银的眼里,这笔投资完全值得:Zume是未来的亚马逊和特斯拉,前景广阔,涉及到新型零售、食品消费、供应链管理等等亟待科技颠覆的行业。
不过这个披萨曾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吃过的人都觉得不好吃。
经历四年,奉上最后一块披萨,宣布倒闭
在经历了伟大的四年之后,他们奉上了最后一块披萨,宣布倒闭。餐饮,还是离不开烟火气!
如果我们翻看机器人+餐饮的历史会发现,其实这组搭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餐饮人对机器人的探索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
从2015年到今天,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为龙头,杭州、长沙、重庆等城市也都陆续机器人餐厅陆续开业,不少拥有机器人的门店都火爆一时,消费者甚至愿意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一睹风采。
之所以机器人餐厅在餐饮业长盛不衰,一方面是因为猎奇,另一方面则是餐饮业这些年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
△餐饮是需要人去服务的行业
餐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还有高流失率,迫使餐企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方案。其中,24小时不用吃不用喝,不用发工资和买社保的机器人成为了他们探索的方向。
同时,机器人还具有操作高度标准化,更高效安全的特点。
(1)食品安全。从现代人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来看,机器人操作会大大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人们会越来越注重外出就餐的自身和食品安全,机器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消费者的顾虑,这也是未来解决食安问题的一大方法。
(2)新奇。即使在今天,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点依然非常诱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全智能餐厅,怎么能不让人心生好奇呢。
(3)高效。正如前文介绍的,千玺集团的机器人餐厅最快能够做到20秒出餐,这对很多餐企而言十分诱人,特别是快餐、简餐等特别注重高峰时段效率的品类,能大大提高翻台率,也就意味着营收的增加。
△机器人被誉为餐企未来的重要人力解决方案
(4)降低错误率。出单错误、上错菜的问题一直在给餐饮老板们“惹麻烦”,但只要有人,这样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使用机器人,不仅让前厅的错误率降低,也会减小后厨压力,降低后厨的错误率。
(5)未来餐饮。通过这次疫情,很多餐饮人已经意识到,未来的餐饮一定是智能化、数字化的,从后台采购到送菜上桌实现去按数据化,机器人可以成为链接终端和前端的关键部分。这也是近期机器人资本市场向好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机器人餐厅有这么多好处,尽管随着5G时代来临,餐饮+机器人的组合应该更有用武之地,很多机器人餐厅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2010年,济南某自助火锅店首现机器人送餐。
2011年,深圳、上海两地出现可炒菜的机器人。
2012年,济南机器人餐厅关闭,并陷入传销风波。
2015年重庆有一家大排长队的机器人火锅店,其传菜机器人是圆滚滚的卡通熊机器人,很多顾客冲此而来,周末更有不少父母带着小孩来体验。但它早在一年多前便已关门。
一家在2017年开业、吸引了很多媒体关注的机器人自助餐厅,也在去年关门歇业,小区安保人员说:“好像是亏了几百万元,就没做了。”
2020年1月有媒体走访了长沙街头的6家机器人餐厅,结果是3家已经倒闭,1家退出,1家正在装修升级,1家正常经营的餐厅中,也仅有1台机器人在运营。
肯德基曾经也在一些门店试用过餐饮机器人,后来停掉这个项目,这是因为机器人功能太单一,性能不稳定,又容易被玩坏,最后发现还是人类服务员好用。
总结:
总而言之,机器人作为智能产品在未来的餐饮中一定占有巨大比重,但就目前其产业的发展情况、成熟度、产量而言,尚不足以支撑在餐饮业的普及。
餐饮老板们不用对其如临大敌,但需密切关注其发展,及时跟上,用好这些智能化工具,提前预定通往未来的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