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不营销。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社交营销方式成为了当下餐饮业必备的营销法门。
< class="pgc-img">>“没有人流量,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建立越来越难,没办法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营销效果越来越差……”
就传统营销方式看法,红餐网记者采访了将近20位餐饮人,归纳了上述答案。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新兴的社交营销方式逐渐成为了餐饮商家必争的营销阵地。
当下有哪些热门的社交营销方式,又有哪些优劣势?
01
短视频营销
把虚拟的流量转化成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2018年,要说最火的短视频营销方式,非抖音莫属。
抖音短视频营销因其超低的门槛,几乎零成本的资金投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营销神话,一跃成为营销界最闪耀的新星。
事实上,抖音只是社交短视频的一个典型代表,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短视频消费的巨大市场。
相较于早期的长视频和微电影,短视频更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于移动阅读场景的需求,比如饭后睡前、上卫生间时、上班通勤路上、朋友聚会等。
据企鹅调研平台数据显示,饭后和睡前,人们在使用抖音或快手的比例分别为64.1%和62%。
< class="pgc-img">>根据QuestMobile大数据监测,近一年多以来,像快手、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美拍、秒拍等几款社交短视频应用的月活跃用户持续增加。
< class="pgc-img">>由此可见,随着几款社交短视频应用的活跃用户和用户粘性的增加,各行各业的企业正抓住这样一个渠道开展社交营销,各大餐饮品牌也不例外。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社交短视频的出现,让餐厅线上和线下的流量得以融合,而虚拟的流量也转化成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今年1月, “一杯可以占卜的奶茶”答案茶在抖音上迅速走红,从一月开业到三月,凭借抖音短视频,答案茶在短短两个月疯狂圈粉35万。上个月,答案茶更名“1314”,并获得了2000万融资。
通过社交短视频,餐厅还能很好的和粉丝实现互动,并吸引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拍摄短视频并上传,实现二次传播。
红餐网(微信号:hongcan18)记者调查发现,像海底捞的新吃法,coco奶茶的新网红点单法,已经成功引发了众多消费者去打卡模仿,并且通过抖音拍摄短视频进行上传,让餐厅实现二次传播。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小火锅甚至还在外卖平台上设置了“网红抖音吃饭”的新栏目,以便更好地吸引顾客关注。
< class="pgc-img">>从以上案例可以发现:社交短视频,不但让营销变得更为立体和生动,同时帮助餐厅更加全面直观地表达商品内容、品牌信息以及有特点的促销活动。
短视频本身具备很强的互动特性,可以在餐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情感交流的桥梁,更好达到共鸣,最终帮助餐厅达到病毒式传播的营销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短视频正步入一个红利期,投放的企业不多,关注度也高,营销投入产出比较好,对所有的餐饮品牌而言都是一个利好阶段。但是在短视频营销面向的受众地域广、范围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短视频营销转化率也是餐饮老板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之前,趁红利期还没有消失,各位餐饮人也要思考清楚,在营销过后,你的品牌留给消费者的还有什么。
02
双微营销
10亿用户,流量却逐渐被淡化
2013年, “双微营销”成为了中国社交营销的标配,大部分社交营销都围绕着微博微信极其形成的KOL生态进行。
如今,中国社交媒体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下,微博和微信两大APP在社交媒体生态系统里霸占了头部位置。相关数据显示,双微合并用户已经超过10亿。
< class="pgc-img">>像奈雪の茶,在去年9月东莞新店开业时,借助微信朋友圈广告,获得了不错的流量。
① 借助微信朋友圈广告自定义原生推广页,展示店面环境和特色产品,由此强化特有的品牌形象;
② 利用微信的巨大力量,通过卡券推广,配合一键领取优惠券以及微信卡券的自动提醒功能,成功吸引大量用户领券并且到店核销。
为期两天的朋友圈广告,为奈雪の茶东莞店带来了26万的曝光量,销售额超过2万元。
据了解,除了奈雪の茶外,像蛙来哒、鹿谷制茶、王品牛排等餐饮品牌均使用过微信朋友圈广告,通过线上传播,给线下门店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 class="pgc-img">>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移动社交网络开始多元化,双微营销也开始步入瓶颈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譬如内容形式受限、覆盖面受限、圈层传播受限等等,再加上图片、问答、长短视频、长短文章、直播等新营销手段和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企业的选择更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双微平台的流量被淡化。
03
线上+线下的社群营销
让品牌链接用户
社群,是通过某种社交平台聚焦在一起的群体,他们有着相同的认知以及文化认同。
在互联网思维里面,最重要的营销就是让消费者有“参与感”,所以社群的最终目是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强调的是“互动”二字。
< class="pgc-img">>例如产品类社群,餐饮商家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包括让群成员推荐自己喜欢的菜品口味、新品内测等。总之一定要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让成员参与其中,把线上线下的入口打通,这也是社群的存在意义。
餐饮行业里,伏牛堂就是社群营销的翘楚代表。
2016年,伏牛堂从家乡文化“霸蛮”出发,强调地区文化,并且依托精准的人群定位(伏牛堂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和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在北京各个大学创办了60余个伏牛堂社团,社团的主题是卖粉。
通过卖粉,这些社团会经历品牌定位、品牌策划、内容运营等一系列过程,同时伏牛堂也会把创业逻辑、运营逻辑教给社团成员,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收获感。
此外,伏牛堂还会组织大量的社群线下活动对接铁杆社群用户,并根据他们的爱好组成了篮球、登山、摄影等将近50个兴趣小组。当然除了在周末组织线下活动外,伏牛堂有新品上线、产品品鉴,也会组织社群用户召开线下见面会。
在高峰时期,伏牛堂吸引了100多万粉丝。
由此可见,社群营销是顾客沉淀的很好途径,可以通过会员服务收集顾客反馈、进行新品内测、新品预热等。通过媒介与用户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来增强品牌黏性,进而促进销售。这也是品销合一的过程。
然而,社交营销也存在一定弊端,毕竟不是所有的餐企都能像伏牛堂一样,通过社群互动是人和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的统一 。
< class="pgc-img">>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很多餐饮人在经营社群时,大多只会通过发红包等形式激发成员关注,却没有深挖用户的需求和兴趣点。
久而久之,社群留下来的除了一大波僵尸粉外,还有就是对餐厅一点价值都没有的用户。
在餐企策划营销活动中,短视频营销、微博微信营销、社群营销等社交营销方式各有优点,也各有弊端。
那么,餐饮要如何抢占先机,选择一个合适的社交营销方式?餐企现在所面临的营销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
6月28日,由红餐网主办,HOTELEX北京展组委会、 红餐商学院联合承办的主题为“营得先机,餐见未来”的“第19届红餐大会?2018中国餐饮营销高峰论坛” 将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厅举行。
届时,关于餐企目前所面临的一切营销难题将有了答案。
>女生要去了解女生喜欢什么,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餐饮营销也是一样,要分析客户的行为特点,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行为分析。只有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我们才能知道从哪里提升客户的认知价值。
我们把消费行为按照购买商品的过程,分为购买前、购买中、使用前、使用中四个环节,每个环节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合起来才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价值的全部。
< class="pgc-img">>
首先,购买前,消费者是受众。受众就是接受商品信息的人,一般在这个环节,大家为了吸引客户到店,会进行广告轰炸,由于轰炸的太多,客户出现茫然和遗忘的特点。
先说茫然,试想一下,当我们走在一条都是广告牌的商业街,如下图所示。
< class="pgc-img">>
你会有什么反应。
估计先是楞几秒,然后茫然的被五光十色的照片吸引,早已眼花缭乱,只好边走边看了,根本不知道要选什么。
客户进店前是这样,没有想选商品的时候也是这样,被各种商品信息轰炸,不是坐电梯看电梯广告就是被手机各类的开屏广告,依旧处于茫然之中。
< class="pgc-img">>同时,也因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太大,遗忘成为另一大特点。
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经常感觉记性不好,明明刚看的东西,怎么转个身就忘了。其实不是记性不好,而是接受的信息太多。据统计,现在人每天的信息接受量是1897年的160倍。近10年产生的信息比过去100年都要多。
基于消费者在受众角色的遗忘和茫然特点,所以,需要通过刺激和放大购买理由增加品牌记忆。
针对茫然的解决思路主要是刺激消费欲望,有两个方式。
一是激发本能反射。
我有个朋友年级不大得了胃病,工作太忙没精力治疗,一直被折磨的够呛。有天在高速上开车,看到一个胃病的广告,胃酸胃痛就到胃泰。本来长时间开车,脑子蒙蒙的,结果立马机灵了。回来给我分享,说要把他们公司的广告语也改了。一定要对症下药,刺激客户。
好的广告一定是刺激特定群体,让他本能发生反应,但同时如果没有被胃病折磨的人看到这句话就不太有反应,本来一家店的客群也是有针对性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我们的客户。
二是放大购买理由和优惠信息
九锅一堂以前的广告语是“能喝汤的酸菜鱼”
太二酸菜鱼,“酸菜比鱼好吃”
突出核心卖点,让客户在第一时间就能接受到商品的价值,刺激消费欲望。
另外,好的刺激广告最好可以加上优惠信息,便于降低客户的决策成本。
以牛肉面为例,客户在选择要去店面消费之前会经历四个心里变化。
1、注意——中午了,看到一则面馆的广告会瞟一眼;
2、兴趣——牛肉面看起来很有食欲,引起兴趣;
3、欲望——超大块牛肉搭配手擀面,有吃的欲望,又担心会太贵;
4、行动——特价10元,不好吃不要钱,试错风险极低,去试试。
所以在放大卖点的同时,最好加上优惠信息。例如,下图。
< class="pgc-img">>
针对遗忘主要是重复信息和精准传播价值点。
< class="pgc-img">>
上面两家店你会选择去哪家,如果不考虑地域饮食差异,多数人可能会去第二家,因为你压根不知道第一家是干啥的,感觉更像是家咖啡厅。
第一家的名字是韩寒开的餐厅叫“很高兴遇见你”,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声灭迹了。
而第二家,非常清晰的传达了牛肉煲的价值点,并把核心元素牛,用牛角的形式放大,形成品牌记忆点,降低客户的遗忘率。
这是客户在没有到店之前,以受众的身份感知企业价值的过程中,重点是集中传递品牌价值点,刺激客户到店,形成初步的认知价值。
客户到店之后,角色从受众转化为购买者,典型特征是选择困难。
当你进入一家店看到这样的菜单会在怎样,大概率会站在餐台前看上半天不知道选择什么。
< class="pgc-img">>
即便是把菜单换成这样,你也会犹豫不知道吃什么。
< class="pgc-img">>
还有很重要一点,多数餐厅都会有口味比较好的招牌菜,也会有口味一般的菜品。如果客户第一次吃的是口味一般,或是相对较差的菜品,那么他对店面印象就不好,复购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在这个环节,不管是出于解决客户选择困难,还是为了让客户吃到更好吃的菜品有机会复购,都应该帮客户下决定。
例如下图,放大单品购买理由和价值,全店集中力量只推荐一款爆品,一点打穿,形成品牌认知价值。
< class="pgc-img">>
或是这样,给到客户一个不超过三个选择,并且明确清晰的购买理由和价格,降低选择成本。
< class="pgc-img">>
另外,从餐厅利润的角度也应该帮助客户主推产品,同样是消费100元,不同产品之间的利润是有差异的,作为餐厅的经营者肯定希望客户多点利润高的菜品,那么就需要从菜单设计、产品包装、宣传物料以及店员推荐话术入手,明确主打菜品,辅助客人下单。
点完单后,客户角色从购买者又变成了体验者。体验者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是期待。
不管吃大餐还是随便吃顿饭,人潜意识都希望花一分钱得到两分的体验,因此在体验环节,最重要是给到客户超预期的体验。
整体的价值塑造思路是,从环境、菜品、服务三个角度出发,打造三好餐厅,分别通过4D管理、菜品标准化和标准化服务流程三大系统的持续改进店面,提高体验感,增加客户的复购率。
< class="pgc-img">>
受文章篇幅的影响,三大系统的角度后续展开分析,在次不进行说明。
关于如何让客户超预期举一个小例子,下图是我们在湖北服务的餐饮企业,客户如果有生日、满月、搬迁等宴请的,餐厅会免费帮客户布置会场。这一点很多商家都在做,但不同点是我们要求在争得客户同意之后,可以额外赠送一条横幅。
< class="pgc-img">>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过生日,你看到餐厅如此精心帮你布置,上面还有孩子的名字,你肯定会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毕竟朋友圈炫娃是大家的习惯。
老人过寿这样布置,作为儿女是不是也会发朋友圈,谁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孝顺,平时孝顺父母不好炫耀,担心被人说是假孝顺,此时有图有真相,发朋友圈即炫耀了还不显得张扬,难得的好机会,谁会拒绝呢。
客户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其实都是在帮店面免费打广告,而商家付出的成本只有横幅的几十块钱(气球可以重复用)。客户得到了超预期的体验,商家也获得了免费的宣传,皆大欢喜。
客户最后一个角色——使用之后的传播者。传播者的心理特点要么是炫耀,要么是抱怨。通俗的讲,要么说你好,要么说你不好。
上图就是客户在说你好,而有的时候,客户因为服务、菜品、环境的问题,也会说餐厅不好,但更多是不知道好与坏。
需要强调,不是客户不说好,而是不知道如何说你好,你好在哪里。
问大家两个问题,请合上手机沉思几秒。
1、一句话给别人介绍店面的优点;(为什么是一句话,说到了别人记不住!)
2、我们好,好在哪里。(你说你好,有什么支撑的地方,不能瞎编!)
第一点就是店面的推广语或是品牌口号,比如西贝的“闭着眼睛点、到到都好吃”!如果有人问对西贝的印象,就餐过的人可以轻松回答,人家菜做得好“闭着眼睛点,到到都好吃”,你看是不是在传播店面,而且是最有价值的口碑传播,老带新的客户,还没进店之前,就已经开始增加认知价值。每一个环节加1分,合计是不是离100分就不远了!
尴尬的是,很多店,老板可能自己都回答不上了好在哪里,那么你希望客户出去怎么说你呢。
第二点是店面的价值点,你说你好,有什么支撑啊。
下图是一家烤肉店的口号,非常精准,也非常好记,“鲜肉现烤更好吃”!,支撑点包含三个,产业链直供、精选食材、每日一次配送。客户可以清晰的知道,为什么商家敢说“鲜肉现烤更好吃”!
< class="pgc-img">>
判断推广语或是店面宣传口号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三条。
1、店员用不用;
2、对手狠不狠;
3、客户说不说。
想一想,你自己的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
回顾一下,消费者完整的消费有四个过程,包括购买前、购买中、使用中和使用后,分别对应四个角色,受众、购买者、使用者、传播者。四个角色的心理分别是受众的茫然和遗忘,购买者的选择困难,使用者的期待超值和传播者的炫耀或抱怨。
< class="pgc-img">>
商家只有从客户消费行为的四个过程出发,才能真正提升品牌的认知价值。而不单单是把店面装的高档一些,菜品精致一些。
你装修别人也会装修,你摆盘精致别人也可以做到。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而是洞察消费心理和提升品牌认知价值的软实力。
作者:好学课堂咨询师 - 万应南
<>天,我们聊聊对门店营收影响最直接的环节,营销。
一个餐饮品牌的营销,不应该只是跟在网红店后面依葫芦画瓢的无根之水。
营销是通过餐厅运营的方方面面,把最具品牌特色的一面展示给顾客看,因此,任何一次营销,都应该紧紧围绕着独有的品牌调性展开。
餐饮老板内参 王菁 /整理
01 产品营销:品牌和顾客之间最重要的链接
在内参君看来,纵观今年比较活跃的那些餐饮品牌,在产品营销上最为成功的当属肯德基。除了上新速度在业界有口皆碑,接连不断的新品当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肯德基清晰的产品策略和经营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新品展开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则比其它品牌更显章法。
肯德基的新品呈现出了哪些鲜明的营销意识?
< class="pgc-img">>首先是“无热点,不新品”。
仔细看肯德基的新品,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不放过任何热点食材和热门节日。
比如,通过上述新品我们能发现几个关键词:抹茶、藤椒、咸蛋黄、榴莲、小龙虾……这些都是最近两年比较热门的食材。
同时,肯德基也不错过任何一个节日,端午节推咸蛋黄鲜肉粽、中秋节推小鲜肉酥饼、万圣节推怪力血饮、腊八有腊八粥……
只跟得上热点当然不够,肯德基还善于自造热点,经常借助热门电影,当红小生进行活动造势。
其次,产品搭配有逻辑。
进行产品营销,毫无疑问是要投入大量资源的,推产品的节奏如何把握,主次怎么搭配,肯德基同样思路清晰。
肯德基将产品分为短线和长线两种。短线产品的目标是引流,可能利润结构并不是最好的,但是新鲜的、有话题的、能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的。
热点新品就是给你一个进店理由。但有一些产品在肯德基是常年不变的,比如香辣鸡腿堡、奥尔良鸡腿堡、烤翅、辣翅、薯条和可乐,从来没有下架过。
这些“常驻将军”才是肯德基利润的基石和支柱,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现金牛产品、战略产品。
更重要的是,推新品本身就是一个试错或者升级菜单的过程,通过市场检验找到一款真正的好产品。比如老北京鸡肉卷和葡式蛋挞,就是从新品里冲出重围成了招牌产品。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频出新品是营销需求,是竞争需求,更是满足利润的需求。而肯德基的新品策略,则能够逼着自己进化、迭代,永葆年轻。
02 活动营销:餐饮品牌的“兴奋点制造机”
一年到头,属于餐饮人的“大日子”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从新年到情人节,从劳动节到端午中秋,再到现在举国欢度的国庆节,凡是消费者出门休闲消费的日子,都是餐饮人绝不会放过的营销好时机。
从前的活动营销逻辑比较简答,到什么日子过什么节,推出一些应景产品和优惠价格,千篇一律。
很快,餐饮品牌开始意识到,活动营销节点争夺注意力的关键,仍然在于品牌自身的调性和活动营销的契合度。
从节日营销到“造节营销”,西贝的操作相当有看头。
由情人节演变而来的西贝“亲嘴节”已经办到了第四年,老顾客已经轻车熟路。延续前几届的活动主题:这次继续“亲个嘴、打个折”。
四种亲法,错位吻66折、法式吻77折、拥抱吻88折、脸颊吻99折。
西贝表示:就餐打几折,取决于你敢怎么亲。
< class="pgc-img">>因为是固定的活动和玩法,在活动前三天西贝各门店店长才开始在朋友圈里预热,用民国作家的撩人诗句在朋友圈里造势,烘托“亲嘴节”气氛。
西贝为什么这么“偷懒”,活动营销模式一成不变?这里面引出了一个思考,活动营销到底是为了塑造品牌,还是蹭热点?
对于西贝来说显然是前者,在亲嘴节的设计和执行上,西贝抓住了两个关键点:重复和聚焦。重复,每一年都是亲嘴打折;聚焦,只做亲嘴打折。
华与华董事长华杉在剖析西贝亲嘴打折节时说,是为了形成“生物钟营销”,到时间顾客就会有行动反射,知道在这一天来西贝过情人节。
做得越少才能越来越精,年复一年,也就形成了新的品牌资产。
03 品牌营销:占领顾客心智的终极武器
品牌是立体的,一家餐厅的产品、价位、装修风格、服务、选址等多个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认知。
这个认知是否清晰,是否切中了消费者对用餐的关键需求点,又是否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示了这些关键点,都决定了一个品牌的长久生命力。
从高手如云的火锅行业杀出血路的湊湊火锅,就是一个优秀案例。正在全国快速扩张的湊湊,预计年底门店数将破百。
< class="pgc-img">>为什么湊湊快速开店,还能保持店店排队?CEO张振纬回答,跟营销策略有关。
因为从一开始,湊湊互联网化的经营模式就决定了它的成败。跟传统餐饮有很大不同,他们从不在传统媒体上大量投入,而是通过设计高颜值的环境和菜品,引发顾客自发传播。
社交媒体传播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地域限制。“火锅+奶茶”的组合定位,加上切中有品质要求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这两个条件使得湊湊处于一个相对垄断的状态,客群非常清晰。
张振纬说,湊湊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想办法讨好女性。
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餐饮消费的决策者大部分都是女性,尤其在湊湊,女性占到整体客流的60%~70%。
湊湊生意好,本质还在于会给女性顾客超出预期的体验。张振纬说,湊湊有一套非常完整基础的流程设计,从顾客进店,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到餐中赠送甜品小食,到餐后ending,每一个关键点都有惊喜。
张振纬说,这其实是他们一种服务策略——“把别人的弱项变成我们的强项”。
而这一部分顾客,在消费市场中也有较高的话语权,通常都是朋友圈里的一些意见领袖,自然地,通过自发传播的裂变效果,湊湊在全国范围的传播和布局上就相对快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