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朱松梅
外卖配送员常凯最近有了新身份——社区青年汇的店长。5月10日下午,社区青年汇在朝阳区崔各庄乡费家村开张,专门服务于新就业群体,开闭店时间也随小哥们的作息而定。
从北门走进费家村,步行百余米就能看到青年汇。室内近100平方米,划分为学习交流区、热饭就餐区和咨询会谈室。
全市首家小哥青年汇为什么建在费家村?崔各庄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费家村方圆0.68平方公里,毗邻大望京,约有6000多名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居住于此。
近年来,写字楼和居民区陆续建成了小哥加油站等空间,可提供歇脚、充电等服务。“这些空间大多扎根在工作场景,但费家村的青年汇则更多地聚焦生活场景。”朝阳团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年汇不仅是小哥的加油站,更是会客厅、成长营。”
今后,青年汇将向新就业群体提供爱心餐食、公益理发等服务。以爱心餐食为例,只花10元就能吃到荤素搭配、自助管饱的晚餐。“青年汇就建在村里的主路上,是我们回家的必经之地。”顺丰快递站长李建胜说,一天的繁忙工作结束后,能来这里吃口饭,跟同行们唠唠家常,是很大的慰藉。
“小哥服务小哥”是这家青年汇的最大特色。费家村的青年汇总共有两名社工,店长常凯是美团外卖的骑手,另一位社工董婉秋也曾是骑手和志愿者。
29岁的常凯已经在费家村住了三年多。他告诉记者,青年汇中专门开辟了一块“心愿墙”,将邀请大家写下愿望,由社工汇总记录之后对接资源。目前已计划开展小哥学历提升、暑期儿童托管等特色服务。
程晨 摄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我在杭州创业已经有12年了,尝过了很多衢州菜馆,但最惦记的还是衢州街头的那些小吃,那才是家的味道。”在杭创业者林小龙最近在杭州城北的万达金街开了一家衢州风味的特色小吃店“衢隆味”。
这是他第一次涉足餐饮行业,却在开业的十多天里,成了万达金街上的网红店。每天中午、晚上店里食客爆满。
这里面有什么秘诀?
今天中午,小时新闻记者就在林小龙的“衢隆味”当了一次代理店长。
1】没有手艺的临时店长只能干跑堂
匆匆忙忙担心出错
城北的万达金街,可以说是附近一带的美食一条街。这条街上光衢州菜就有至少3家,但中午饭点的时候,整条街上,“衢隆味”的人气一点不输其他两家老店。
中午12点,小时新闻记者换上店里统一的工作服,戴上口罩,系上围裙,加入了店里忙碌的行列。
食客入店后都是自助点单的,而所有小吃和菜品都是现点现做的。不会手艺的记者,只能做起了跑菜小哥。
不到12点半,店里就坐满了,晚来的客人就要等座了。
来店里就餐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在附近的写字楼和产业园上班的。“他家的衢州小吃很地道的,同事推荐我们来的。”三四名白领小伙,趁着午休跑出来寻觅食。
“口味确实不一般。”嘬了一口衢州鸭头,温州小伙小关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他说过瘾。
店里的小吃采用的是明档制作和送餐的。
记者主要负责卤味档口的取餐和送餐。
卤味档口是最忙碌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店里目前有20多种卤味,除了大家最熟悉的衢州鸭头、兔头、鸭掌鸡爪外,还有卤豆腐干、猪耳朵、鸭脖、鸭翅等等。
最忙的时候,记者送完一趟回来,档口师傅已经装好了7、8份不同的卤味,看一眼订单,就要准确地送到食客的餐桌上,挺难。不过,还好,边上的跑堂小哥一直在指点,还会帮忙分担一些订单。送餐一个多小时,有些单子记者耽误了点时间,但没有出错。“你还有点做餐饮的天赋嘛。”体验结束时,老板林小龙半开玩笑地说。
忙碌的店里,有第一次来品尝的,也有从开业吃到现在的老食客了。“他们家主打的衢州小吃,既划算味道又好,种类也多,比下馆子来得方便。”钱姑娘说,最近她几乎每天到店里报到,每次点上三份小吃,就吃得饱饱的了,而且还天天不重样。
老板林小龙说,目前店里就有七八十种衢州风味小吃和衢州口味菜。“这些小吃就是衢州人从小吃到大的。”
其实,体验中,小时新闻记者觉得最艰难的就是,这些小吃实在太香了,看得人太馋了。以干饭人自居的记者,在送餐中,真的流了不少口水。
2】为什么这么快就成为网红
和小吃口味一样正宗的是店里的人
“正宗!”是所有食客给“衢隆味”小吃的统一评价。“比起好吃,我更喜欢这个评价。”林小龙说。
跑为了“正宗”这两个字,林小龙在衢州当地走了不少乡镇、村落,把一批村里小吃做得最好的叔叔阿姨带到了杭州。
“衢州卤味最有名的就是‘三头一掌’了,我在老家做了30多年了。”店里的卤味出自傅文昌师傅之手。他的卤味里放着54种香料,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我卤的鸭头、兔头不单单是衢州风味的辣,味很香,吃完嘴里还会回甘。”
以前,傅文昌的招牌“眼镜鸭头”,可是衢州龙游人从小吃到大的。两年多前,他关了自己开了30多年的小店,退了休。“当时很多人劝我再开下去,我感觉年纪大了,吃不消了。”
傅文昌说,之所以选择再出山,是被林小龙打动的。“小林来我们家找过我还几次,他说,很多在杭州的衢州年轻人都很想念家乡的味道,想把正宗的衢州小吃发扬光大。”
同样,在店里做小笼包的叶素琴阿姨也和傅文昌一样,想把家乡的味道,带到杭州来。叶阿姨做的小笼包,皮薄馅大,口味极佳。
“我们家从我爷爷辈,就是做小吃的,传到我儿子这代,有很多很多年了。”叶阿姨今年60岁,在老家还有一家店开着。
“我们是来帮小林的。”这是店里制作小吃的叔叔阿姨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在他们眼里,他们不是来打工的,而是来帮一个衢州小伙完成梦想的。
3】有个姑娘晚上8点多来吃饭
一口咬下去,眼眶红了:“这是妈妈的味道”
忙碌的餐点过后,店里的阿姨们包起了衢州传统的清明粿。
“现在的艾草是最好的,馅的选料是衢州寄来的。山上跑的土猪肉、自家晒的笋干、自己种的辣椒……这才有衢州味道。”阿姨们包得很仔细。“店里的粿味道要好,卖相也要好。”一位阿姨说,这些天里,遇到了不少来店里吃饭的衢州老乡,年轻人居多。
“他们比我的孩子小一点,特别是晚上,看到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吃饭,蛮心疼的。”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前两天她给一个小姑娘端菜过去,小姑娘吃了一个米粿,眼眶都有些红了。“她说,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阿姨说,那个姑娘来的时候已经蛮晚了,快晚上9点了,看起来人不大高兴,也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她点了米粿、衢州炒粉干,还有一份水晶糕,我给她拿过去,她咬了一口米粿,就想哭了。”阿姨说,那个时候看得她都有点心疼:“年轻人打拼不容易,这么晚了也没吃上饭,要是家里妈妈知道的话,肯定要心疼的呀,希望这些从家乡来的味道,可以让她好受一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国网娱乐7月17日讯湖南卫视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节目《中餐厅》第二季即将播出,踏上法国科尔马小镇的土地,开启新一季的美味交流之旅。餐厅开张在即,不少人满怀期待,但有一个人却颇感压力。虽然在上一季中就担任店长,体验了餐厅经营的完整过程,从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本季继续担任店长的赵薇,还是感到压力满满,她又将如何接招?
餐厅全员到达科尔马后的第一天,薇店长带领大家去超市进行了一波疯狂大采购,随后回到餐厅进行了第一次试菜。合伙人们小试牛刀,初露厨艺,似乎都对自己的首次作品非常满意,开始畅想开业后生意火爆、大排长龙的场景。但薇店长心里却总是压着块石头一般放松不来:超市很早关门,导致无处采购食材,明天已经预约要来吃饭的人就有将近30个,目前已有的食材到底够不够吃呢?五个人首次配合,是否会拥有十足默契?他们到底能不能应付在法国的首次开业呢?这么一想,你是不是也和薇店长一样,开始暗暗担忧?那就到节目中去找答案,看看五位青春合伙人能不能玩转餐厅!
而本季节目将中餐厅从泰国搬往法国,根据薇店长的细致观察,法国人对于“吃”这件事更有耐心,法国菜往往上的很慢,这为合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用那么着急完成,而是可以精雕细琢,悉心烹饪,更好地保障菜品味道。此外,薇店长还决定在餐厅经营步入正轨后,确立主厨人选,建立奖惩制度,至于惩罚措施嘛,“惩罚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想知道薇店长的更多小故事?想了解她在第二季会有何不同表现?好奇她能否引领餐厅走向“科尔马第一”?敬请关注即将播出的《中餐厅》第二季,更多精彩等你来,一定对你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