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我在想,如果用火烧50万,可以烧多少年?
一天烧100块,可以烧14年,一天烧300,可以烧4年多,一天烧500,还可以烧2年多...
但是我被朋友拉去投资餐饮,却仅仅半年就烧光了,辛辛苦苦干超市五年存下的50万…
餐饮投资热,烧焦辛苦钱
我觉得,在中国十个被朋友拉去投资做生意的,起码有九个人投资过餐饮,为什么呢?我相信逃不出这三个理由:
一、中国有14亿人口,民以食为天,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餐厅,还有什么比餐饮更朝阳的行业吗?
二、餐饮利润高,在制造业只有个10%的利润就了不起的年代,一个外卖小哥月薪可以破万的行业,论利润丰厚,还有什么行业比得上做餐饮?
三、餐饮行业门槛低,存在太多傻子赚钱的故事,当你听到你们村“王二狗”这种水平的人靠餐饮发财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刺激你的吗?
于是乎,那些做装修的,做物流的,教书的,做公务员的......就等着朋友一句话,都纷纷把钱扔进了餐饮,最终大部分都烧焦了,真正能赚到钱的屈指可数。
而我自己,是做超市起家的,同样都是面对大众消费者,超市跟餐饮算是表亲关系了,所以我曾以为自己会是个例外,会成为餐饮投资的成功者之一,这样我得瑟起来可以更高调,可惜我最终没有逃过失败的厄运,短短半年,就把自己五年起早贪黑做超市赚到的50万亏光了。
今天,就跟大伙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亏掉这50万的?
项目介绍
项目一:以色列咖啡馆
地点:惠州惠城区麦地某酒店二楼
项目发起人:小舅子,原在惠州某酒店做,有一些餐饮资源,在看到朋友投资咖啡馆赚钱后,拉我投资,我出钱他出力。
项目投资:50万
项目介绍:咖啡店开在一家国内知名四星连锁酒店的二楼,与一家养生馆采取联营的模式,即共享两千方的铺面,咖啡店作为养生馆的休息室,等同于店内店形式。
因主打一款以色列咖啡豆,所以取名“以色列咖啡馆”,装修风格带异国风情,装修花费了20多万,请了一名咖啡师,三四名服务员。
结果因养生馆生意差,没能带来客源,而租金人工费用高昂,最终半年后跟养生馆一起转让,我投资的50万,仅仅拿回10万。
项目二:牛排杯
地点:深圳东门某商场四楼
项目发起人:一个兄弟,原在某装修公司做IT采购,15年炒股赚钱后下海创业,第一次创业做电子烟不成功,牛排杯是第二次创业,拉我与另外两个兄弟入股。
项目投资:启动资金20万,四人合股各出5万,平摊股权,后各追加三至五万不等。
项目介绍:牛排杯项目非加盟,采取自主运营,店铺面积约30方,无转让费,装修设备花费约10万,采取堂食+外卖,设店长一名,请了四名员工,两班制。
后因商场四楼客流量少,亏损半年后关门。
餐厅投资失败经验分析
这就是我的两次餐饮投资经验,两次都是短短半年全部亏光。
钱亏光后,我也乖乖地跑去房地产公司上班,过了两年朝九晚五的生活,加上自己慢慢学习了一些餐饮知识后,复盘自己的两次餐饮经历,我得出了这四个教训。
1、投资零经验的人,成功概率等于买彩票。
一个餐饮项目,三个月不能扭亏,半年还不赚钱,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我投资的两个人,都只有“餐饮小白”的经验值,而运作这两个项目需要他们三个月内从入门到精通,即学即会,迅速盈利,现在想想,我当时是不是以为自己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啊?
2、把餐饮创业等同于厨艺创业。
以前的“餐饮创业”更准确的应该叫“厨艺创业”,不过是把烹饪这门手艺进行变现,比的更多是谁的东西好吃。
但这几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餐饮创业这条路上来了更多的人才,BAT出来的做餐饮,搞营销策划的做餐饮,搞供应链的做餐饮。
随着跨行业的高端人才涌入,给餐饮业带来了质的变化,现在做餐饮,不但需要懂厨艺,还得具有互联网思维,知道怎么从线上引流,怎么运营外卖平台,搞点新媒体营销等等。
现在“餐饮创业”这个内涵已经变了,光想出品做好,剩下的靠口碑发酵,这种成功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发生在这个时代。
3、选址失败满盘皆输。
餐饮是直面消费者胃口的生意,所以距离的便利性,几乎可以说是决定餐饮项目的成败。
而我投资的两个项目都是在当地的繁华的商业街的“隐秘”地方,一个在酒店的二楼,入口是酒店大堂的安全出口,旁边就放着一个指示牌当招牌,另一个则在步行街的四楼,商场入口在街道中间不显眼,在商场里面又只有一个电梯上四楼,人流量少之又少。
如果说餐饮选址,又“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的话,那么我这两个项目的选址可以称之为沙漠,简直寸草不生。
4、没有复议权、没有退出机制。
我们第二个项目的股权结构是,四个合伙人各出资五万,平摊股权,其中一个朋友A全权负责运营,我们仨只有分红权。
在当初选址时,我已提出异议,认为四楼人流少,牛排杯更适合做街铺。但是我只有分红权,决策权不在手,也没有复议权,所以明知是错,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错。
而在亏损三个月后,我本已对项目感到无望,但是其他几个朋友都追加投资,我碍于情面,又只能硬着头皮追加投资,因为我们没有商讨过退出机制,什么都是跟着情面走,结果是又多亏了几万块。
餐饮投资的三点经验
作为在餐饮投资中亏了50万的人,除了总结自己所犯的四条错误,如果你让我现在再去投资餐饮项目,我会怎么选择呢?我有三点经验总结:
1、看透机会的“点线面体”。
这里先抛个书包,阿里巴巴的曾鸣提出过一个“点线面体”的战略定位框架,他把一个经济体比作是一个商业生态网络,这个网络里面是由“点、线、面”三者构成的。
举例来讲,如果把外卖市场当作一个商业生态网络,那么美团外卖、饿了么就是一个“面”,而各种早午晚餐,下午茶,水果等食品形态构成的是一条产品“线”,而每个餐饮商家,外卖小哥就是这个生态中的“点”,正是这三个“点、线、面”,构成了外卖市场这个“体”。
在同一条步行街的两家餐厅,以前的竞争形式是,大家都是这个商圈的两个“点”,“点对点”的竞争比的是东西好吃,价格便宜,我就赢了。
但是今天这个商业形态,“点”可以自由选择依附在什么样的“面”。
同样这两家店,一家靠步行街的人流获客,另一家可以选择靠抖音引流,一个依靠的是线下商圈这个“面”,另一个选择短视频这个在崛起的“面”,同样的生意,你选择在不同的“面”,带来的影响就会千差万别。
其实在牛排杯失败之后,这个朋友A还在继续倒腾餐饮,去年他见到一家卜卜贝火锅做得好,也开了一家,这次他拉入投资,我却婉拒了。
除了没钱以外,是他拉我入股的理由:一是卜卜贝火锅是个新兴品类,二是那家店做得不好吃,生意都那么好,我有信心做得比他好吃,生意肯定会好过他——这还是一个“点对点”竞争的思路。
后来,我特别研究了那家卜卜贝火锅店,却发现不同的结果。
那家店不仅在美团上推广,找了美食大咖在抖音上面引流,我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这家店还跟一个租房平台合作,在租房app上找流量——这就是通过寻找崛起的“面”给点赋能的案例。
现在我们去判断一个餐饮机会,不能只看东西好不好吃,店铺位置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靠看它依附的什么样的“面”,是沉沦还是上升的“面”,因为一个“点”做得再好也改变不了趋势这个“面”。
果然,朋友这个卜卜贝火锅这个项目,东西真的比那家店好吃,然后三个月内又倒闭了。
2、投资源,慎投机会。
现在被人拉去投资餐饮,大都是说有一个机会多好多好,现在就是缺钱,等你投资。
当你也认同他这个“机会说”,头脑一热,钱就投了,唯独忘记一点,那就是资源,你没有审视一下你们的资源结构是否够得上这个机会。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你的实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吗?
一个餐饮项目的资源结构包括:客户资源、商铺、厨艺、供应链、营销、管理、运营、资金,每一个维度都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结构,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
在合伙人的资源结构中必须全部覆盖到这些点,如果不能做到,想着靠自己摸索慢慢学习,那么我告诉你,你的钱就是这样烧焦的。
现在看回我自己所投的两个项目,表面机会都挺好,但是从开店开始几乎都是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
生意不好了才想到去增加一个招牌,开店一个月还在调试出品,开张第一天员工的手就被门店的割断手筋,做手术花了一万多块......这些都是只投机会,不投资源导致的结果,简称“投机”。
3、公司化运作,别谈太多人情。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5:3:2,或者6:3:1,第一股东不少于50%,第二股东不少于10%。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当第一股东有51%以上的股权对公司才有控制权,你才是这个组织的leader,决策才会有效率。
而对于第二股东股权要大于10%,是因为一个合格的合伙人,他对公司的价值贡献要大于10%以上。不然,你找个合伙人,你95%股份他才5%,你的贡献是他的19倍,那就没有合伙的意义。
最后是要签好散伙协议,中国古话说“散买卖不散交情”,合伙做生意难免会遇到合伙人想要退出的情况,所以提前签好散伙人协议,必须规定退出后股权的处置情况,回购价格,违约条款等,这是避免反目成仇最好的办法。
参某说餐饮创业热,投资餐饮的更热,但大多数的餐饮项目失败都源于头脑一热,所以才有了这几年餐饮行业开100家店,关门100家店的数据。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已经耗尽,以前随便做就能成功的生意,现在或许用尽九牛二虎还未必成功,餐饮业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投资界的第一名言是“贪婪是美德”,但这份贪婪最好是建立在能力和经验的基础上,与每一位餐饮投资者共勉。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kenko,由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canyinj.com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4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大厂人被优化后卖起包子
网友:这样做生意迟早要黄!
逃脱“班味”,许多大厂人仍前仆后继入局餐饮。
最近,《四个被优化的大厂人,卖起了包子》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杭州,四名阿里P7级别员工在被优化之后,凑一起开了家包子铺。这从没做过餐饮的四个人原本在大厂的岗位是HR、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带着“大厂赋能”的思维方式,试图将门店打造成一个跨界融合的综合体。
他们开的这个包子铺将近20平米,装修是黑红色系,除了包子,也卖鸡尾酒、烧鸟,甚至还有书籍。店长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要将包子铺做出“家”的感觉。
除了“四不像”的定位以及繁杂的产品线,还有一个雷点是价格“刺客”,包子9.9元一个,一份肥肠饭售价40元,一份鲍鱼炒饭带两瓶饮料的价格则高达108元。
据报道,该店的自然流量一直不太理想,门店开业后的前两个月,每天靠自然流量,基本只能卖出几十个包子,每个月都会亏五万左右。
但目前几位经营者非常“松弛感”,还表示未来还可能卖更多无关的,有网友吐槽:像极了曾经到处拓展新业务的大厂们。
这种“玩咖”性质的餐饮创业我们看不懂,可能也没什么参考意义,但却反映着“大厂离职做餐饮创业”仍是一个热门选项。
去年轰轰烈烈的开店大军
现在还在坚持吗?
去年,腾讯、阿里云、B站、爱奇艺等互联网大厂先后传出裁员信息。例如据腾讯2023年一季度财报,裁员比例接近了10%。餐饮业这样一个看似低门槛的行业,突然变成了“温暖的避风港”,许多大厂人拿着赔偿金入局开店。
他们中有的是自己开店,有的是加盟连锁店,有的是合伙人,有的是主理人。有的是做快餐,有的是做火锅,有的是做烧烤,有的是做咖啡。有的是在一线城市,有的是在二三线城市,有的是在乡镇,有的是在旅游景点。
但去年的餐饮倒闭情况大家也有体会。在价格战、内卷、消费理性的多重高压下,这一年中,有接近136万的注销餐饮企业,隔壁的奶茶店还没认清店名,转天就变成了其他烘焙店……
而今年上半年的倒闭情况只会更惨烈。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逼近”去年一整年了。其中,仅仅第二季度,倒下的餐饮居然有60万家左右。
最近,还有自媒体报道了几位被互联网大厂抛弃的人,从高级时尚的写字楼扎入到餐饮行业中,但这条赛道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其中一位“受害者”加盟的拌面档口短短一个月,就眼看着八万多元补偿金,就像打水漂一样消失,亏损近十万,这是跳入了快招公司的陷阱。还有一位“受害者”试营业了麻辣烫和黄焖鸡都赔钱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卖渔粉,中间倒是拿到投资顺利开了8家门店,但坚持经营到今年4月份,只有第一家渔粉店在盈利,整体亏掉了自己的六十万和投资人的两百多万。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增餐饮企业达到318万家,其中,上半年全国新开了168.9万家餐饮店。而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是131万家,增幅明显收窄,回归到平稳的状态。
但基数仍在那里,而相比去年,内参君还观察到,餐饮创业惨淡的局面已经开始转移到了三四线等或者县城市场。
年轻人返乡做餐饮
成为创业重灾区
“今年的情况是,上半年收进的设备多了三四倍,而且出手周期变长了很多,现在餐饮创业者都谨慎了许多,另外,相比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近年来三四线或者小县城开店的意愿更强。”专业餐饮二手设备回收商狗哥这样跟内参君说。
他表示,现在年轻人离职做餐饮太普遍了,还有直接做餐饮回收的,“我有两个徒弟也是大厂人,一个曾在饿了么,一个曾在小米”。
或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有开民宿的,有做电商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做餐饮店。这最直接的原因是,餐饮业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且现金流快,减少资金压力和不确定性。
此外,受到头部餐饮下沉的影响,下沉市场被认为市场广阔。去年被称为餐饮行业的“下沉元年”,头部餐饮品牌在一线城市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许多头部餐饮企业开始集体下沉,进军二三线城市及小县城市场。这一现象让在被众多餐饮创业者效仿。
内参君总结,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品类和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咖啡和奶茶是最主要的两个赛道。奶茶和咖啡已经有了大量成功的品牌和连锁模式,创业者可以选择加盟,或自助创业。这两类都容易成为社交场所和打卡地点,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GeoQ Data品牌数据显示,咖啡品牌在县域市场咖啡门店总计约5454家。其中,有3700家诞生于2023年一年之中。可见,咖啡正成为县域经济新业态中的明星品类。
2、其他网红属性强的餐饮项目。这些餐饮项目通常具备视觉冲击力和社交媒体传播力,如独特的装修风格、创意的菜品或消费体验,能吸引大量用户打卡、分享。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快速获得曝光和流量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店铺积累人气,迅速扩大知名度。
只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一些去年火了的网红品类,今年疯狂倒闭,比如安徽板面、冒烤鸭、烤鱼等,另外,在下沉市场有个特点是新进餐饮人机会少,市场被一些本地餐饮(当地特色)老店强势占据着,难存活”,这是狗哥观察到的情况。
餐饮小白
死于“理想化”
餐饮行业并非乌托邦,而是一个需要真刀真枪拼杀的战场。据各方面反应,今年餐饮小白入局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还是一些餐饮老炮在反复尝试与挣扎。分析失败原因往往是以下几种:
1. 理想化思维,过于一厢情愿
或许是出于对“自主掌控命运”的向往,或是希望回归简单的生活,年轻人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激情辞职返乡创业,但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他们可能都低估了餐饮业的艰辛与挑战。
他们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可能并不深入,往往凭借个人喜好或在大城市的经验,认为可以将这些模式直接复制到家乡。或者希望开设一家与众不同、符合自己理想的餐饮店。然而,忽视本地市场的消费习惯、饮食文化和竞争环境,会导致创业初期就走入误区。
2. 缺乏0到1的经验,以及精细化运营能力
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后,发现实际运营与他们想象的轻松和自由截然不同。“虽然当老板,但却比员工干的多,变成了一个人全能,人力、品控、运营、采购、财务、商务、销售、理货、打包、服务员、保洁等等通通都得干”,一位餐饮创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此外,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较低,餐饮经营者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并且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
“有钱去前辈合伙,没钱去餐馆打工。总之先搞清楚这一套流程,再来干餐饮吧。”狗哥提醒餐饮小白们,不要盲目入行,在进入行业之前,起码要对整个餐饮链条有一个感知。
3. 过度依赖新媒体,忽视实际经营
年轻人自以为天生有着“流量”思维,对短视频、直播等营销很熟悉,但这类手段并非万能。许多年轻创业者自认为大厂人掌握了社交媒体运营手段,以为一开直播、发几个短视频就能吸引大量顾客,轻松引流。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餐饮业的本质: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如果餐饮产品本身不过硬,店内服务不到位,再多的营销投入也难以弥补。
4. 没有长期战略规划
年轻创业者往往过于关注眼前的成功,忽视了长期发展战略。“一些年轻人餐饮创业有个特征是短视,他们赚到的钱会都放进自己口袋,没有胆量也没有战略思维说把一部分拿出来,去更多的项目开发或提升”狗哥这样评价。在缺乏长期规划的情况下,一旦市场热度减退,店铺很可能陷入经营困难。
小结
餐饮老板内参、CEO秦朝,曾在《餐饮朝前看》上这样说道:“正面的繁花入眼,也往往会给置身其中的行业人制造假象,尤其是大量不惜拿着全部积蓄盲目进军餐饮的小白。”
尽管餐饮业看似门槛较低,但它同样需要专业技能和市场洞察力。大厂员工转型进入餐饮业,需要放下过往的光环,从零开始学习餐饮行业的运营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本地市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将大厂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直接套用。
餐饮业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充满竞争、快速迭代更新的行业。对它的法则有所敬畏,有所付出,才有机会存活,才有可能发展。
刚开店那会儿,美团过来,谈5个点,不讲价,就当打广告了,还花钱上推荐,最后一年算下来都是亏,但是不做不行,就这两家,垄断啊,现在不进美团了,利润比以前高好多。
< class="pgc-img">>说一说我个人想法,单单抽成也就罢了,还要付费推广,没有推广就没有流量,而且做外卖就跟孙子一样,如果别人看你店里生意好,想搞你给你几个差评你店就要完。
< class="pgc-img">>做餐饮的收入成本构成逻辑你要先搞明白,同时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搞清楚。
如果商家没钱赚谁也不会进美团和饿了么。现在通常餐厅的毛利在50-60%,平台现在一般抽成19%左右,也就是说只要做一单,商家就会有超过30%的毛利,你要是不做,那这30%就没有了。
那实体店房租那么贵,是不是也用以下办法,不断的降低产品的成本,只有不断的拉低产品的成本,才能够让实体店商家的利润变高了。
提升产品的价格将原本10元的价格可能,提升到12元13元左右。比如我在实体店点了一瓶听装的可口可乐,标价3.5元;而我在美团一款可口可乐,大概在2.1或者是两元左右,整整提升了大概1.5元左右。提升产品的价格方式,来提升实体店商家的利润。
< class="pgc-img">>话说回来,在美团卖一单,也是生意,虽说利润低了,但是这是白赚的!美团提的点高,但是你没有交他房租,我要是做生意的话,肯定是美团,饿了全上,这是我的想法。欢迎大家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