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消费升级来了
#经济规律解读# #通胀的那些事情# #你如何看待通胀#
三季度会议结束,央妈所发出的信号相当明确,意在降低储蓄并拉升物价。在通胀时期,普通人的最佳应对之策仅有两种。接下来的内容与每个人的钱袋子息息相关,建议加以标记并反复观看。3
首先来解读一下此次的信号,降低储蓄易于理解,通过降低利率,期望众人能将钱从银行取出用于消费,同时降低贷款成本,以促使大家更有动力去投资那两辆拉动社会经济链条运转的“马车”。然而,促进物价低位回升这一信号却稍显反常,以往的说法通常是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而这一反逻辑的背后实则蕴含两层含义,最直接的便是通胀具有放大 GDP 名义增速的效果,进而传导至企业利润,对经营预期和投资扩产意愿起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能够刺激发展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此消息传出后,大家会意识到手中的钱将越来越不值钱,一部分人为对抗通胀,会将手中的钱置换成资产。而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保值资产并不多,绝大部分仍会流向房地产,这是否也是一种曲线救市的方式呢?从此次释放的信号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适度通胀必然是常态。
常有人言,理财的目标收益即跑赢通胀即可。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操呢?在此给出三个应对通胀的建议。其一,保住现有的财富。一般而言,新印发的钱多以贷款的形式发放,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获得贷款后都会用于购置资产,如生产用的设备、厂房,个人的按揭买房买车。因为在通胀的大背景下,持有大量现金愈加危险,多数人会寻求长期保值的优质资产,然而贷款也存在门槛,需有抵押物。实在无法提供的话,还有一些无风险资产门槛更低,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在此我也不避讳,没有比储蓄险更好的选择了。手中有几千块便可入手,保值时长大于超长期国债和房产,复利达 3%至 4%且持续终身,这是能最大限度将现金资产化的方式。请记住,这仅仅是抵御通胀的第一步。
其二,调整家庭的消费结构,避开通胀的重灾区。参考美国 21 年 30 年最强通胀可以发现,在不同领域,涨价幅度各异。不少美国家庭选择调整消费习惯,其中近半数不约而同地选择减少外出就餐。仅这一个动作,便避开了四个涨价的重灾区。首先,不出门就无需使用汽车和汽油,不下馆子就不必承担餐馆转嫁于消费者的原材料、天然气成本;避开受通胀影响严重的消费品,便能将其带来的损伤降至最低。不过,这些涨价最猛的地方反而会成为投资的热门。在通胀期间,除了保值避险资产,热钱通常会涌向通胀受益型的行业以追求增值。比如,典型的有资源类行业,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因开采成本提升加之供不应求,往往是涨价的先行者;还有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如农产品。其实在我国近代,以及德国津巴布韦都曾发生过恶性通胀,均揭示了同一真相,即物价疯涨时,粮食才是硬通货。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识别出通胀周期来临的蛛丝马迹,多数人都是后知后觉,沦为追涨杀跌的韭菜,这就需要我们多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的投资环境注定愈发凶险,风险投资与保底投资中应首选后者。我也常说,3%至 4%的储蓄险或将成为这个通胀周期最后的红利。参考隔壁岛国,未来 3 至 5 年降至 2%甚至 1%都有可能,到时再上车,实际意义便不大了。所以,提前锁定利率也是应对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至于具体如何锁定利率,我已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方案,可留言锁定利率领取。
本期内容至此结束,期望大家的资产都能稳健增值。咱们下期再见。
我的观点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普通人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央妈释放的信号表明,经济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资产配置。同时,提升自己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通胀带来的影响。在选择投资产品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不要盲目跟风。此外,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控制开支,也是应对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源:经济观察报2023-06-21 刘劲、段磊/文
经济的需求来自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从长远角度看,消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投资是为了增大产能,而更大的产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所以,从本质上讲,投资也是为了消费。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巨型经济体,虽然对外贸易永远重要,但经济的主体在发展成熟后一定是来自内需,来自消费。本文将讨论消费领域面临的四大课题: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互联网队零售的影响以及金融对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
消费需求不足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市场(社销零售总额2021年和2022年分别是美国对应数据的87.8%和85.3%)。新冠疫情这几年,消费数据波动较大,2020年和2022年社销零售总额都出现了下滑。疫情后,消费者信心也还有待恢复。
但实际上,中国的“消费不足”是一个长期现象,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一组数据:以消费在GDP支出中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合计占GDP的54.1%,低于美国的82.5%、德国的73.8%、日本的77.3%以及主要可比国家。并且,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现下滑的现象(1990年占比49.7%,2021年占比38.2%)。
第二组数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一般基本是匹配的。以美国为例,1960年以来人均GDP增长23.4倍,人均消费累计增长26.1倍(均为名义增长)。而中国的消费增长则显著落后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1991年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15.8倍,而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消费仅增长6.9倍和8.8倍(均经过通胀调整)。
民众的消费欲望一般总是旺盛的,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消费行为受到收入和财富的约束,或者因为一些顾虑压制了消费欲望,中国这两种情况都有。
首先,民众收入上分享到的经济发展红利相对较少。中国住户部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GNI)中占62%,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分别占23%和15%。相比之下,美国的住户部门在其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约71%,比中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其次,受技术进步、全球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影响,过去几十年,全球主要国家几乎都发生了贫富分化程度加重的情况,也包括中国。而经济学中有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递减的现象。通俗地说,“富人”的收入、财富转化成消费的比率/效率更低,这也对消费的增长有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的消费者还面临一个较大挑战:相当大的收入、财富要花销在住房上。高房价对消费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对城镇居民尤其如此。中国的人均消费和人均的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03年的77.6%下降到2022年的66.5%,其中城镇居民的该比例则下降更显著,2022年为61.7%,侧面体现了这种挤出效应。相比之下,美国的该比例高达95.2%,其它发达国家一般在70%至90%之间,如法国为84.8%,加拿大为80.5%,日本为71.8%。
第四,对医疗、养老等保障的担心会抑制消费的意愿。民众倾向于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除上述因素约束或压抑了民众的消费行为,中国对“高端消费”的遏制,也结构性的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形成了负面影响。
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规模、格局和消费者行为在过去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演变,对理解中国当下、未来的消费市场趋势变化有参考意义,因其中反映了一些社会消费演进的普遍性规律。
过去几十年,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受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大致概括为:消费者更有钱了,消费者更有时间了,(相当部分国家)消费者更老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其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下降。以美国为例,从1959年到2022年,食品和服装在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从19.4%和8.0%下降到7.4%和2.8%,这正是经济学中“恩格尔定律”所描述的现象。
另一方面,消费者会把更多钱花在“非基本”的“升级”属性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上。美国相同时期的娱乐和医疗健康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从1.9%和4.7%分别提升到了现在的3.5%和15.7%。
六十多年里,美国居民消费总额年化增长6.6%。显著跑赢这个基本盘的细分消费领域包括医疗保健(8.6%)、教育(7.8%)、金融服务和保险(7.7%)、娱乐产品和服务(7.6%)等,而食品饮料、服装、家具家居、汽车等都跑输基本盘。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当然,消费升级也体现在消费者对每一类商品的品质都不断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产出效率的提升,人们工作时间变短是一个普遍现象。1950年时,英国、法国和日本国民的平均年工作小时数都超过2000小时(英国2184小时,法国2294小时,日本2335小时);到了2021年时则都逐渐减少到1500小时左右(英国1497小时,法国1490小时,日本1607小时)。
韩国人曾经工作非常拼命,1980年时达到了惊人的2864小时,但现在也降到了1910小时。
以上这些降幅都超过30%,相比之下,美国人辛勤工作的状态保持的更长,从1950年的1963小时,下降至2021年的1791小时,也下降了约9%。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休闲娱乐等细分消费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人们空闲时间多了。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的娱乐休闲时间,从1970年的7.2小时提升到2013年的11.9个小时。
有意思的是,娱乐休闲里时间占比最大的并不是体育、游戏等项目,而是一些可以被称作被动、轻度的娱乐休闲项目。
过去几十年,“看电视”一直占据着娱乐时间的榜首位置。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22年美国人仍然平均每天要花2.9个小时看电视。当然现在不少人是通过电视看Netflix或者亚马逊等的流媒体。第二位的是互联网社交和通信(0.5个小时)。结合这前两名的特征,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Tik Tok在欧美的火爆。
随着医疗水平的普遍提升和广泛的生育率下降,过去几十年,很多国家普遍性出现了“老龄化”现象,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刺激了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增长。
上述这些趋势已经或者将会不同程度体现在中国消费市场上。
2003年以来,中国的消费支出年化增长7.9%,服装(5.5%)、食品烟酒(6.9%)等基本消费品已经跑输基本盘,而医疗健康(8.5%)、交通通信(9.1%)则显著跑赢。教育文化娱乐(6.4%)过去近20年跑输,但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增长应可持乐观的态度。
当然,中国的数据和这些国家相比还有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居住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较快,从2003年的15.6%提升到了2022年的24%,是过去20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最快的细项,年化增速达10.7%,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挤出效应”的表现。
互联网对消费市场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对消费市场最直接的影响是带来了销售渠道的巨大改变。2022年,中国在线零售规模已占社销零售总额的27.2%,可以预期未来仍有提升空间。互联网对中国消费渠道的影响,相比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影响要大得多、快得多。
一个直接体现是中国的零售市场巨头几乎都是互联网公司:阿里、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而苏宁、永辉、大润发等中国最大的几家传统零售企业,和电商大平台们的规模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但美国最大的零售渠道依然是沃尔玛,在最大的几家零售企业里面也只有亚马逊是电商,排在第二的位置。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传统零售商有些生不逢时,线下渠道市场尚未建立成熟的时候,互联网时代就汹涌而来了。
另外一方面,中国和美国等国家的零售相关成本结构有差异,也令中国具有发展电商的一些优势,比如低人力成本和城镇的普遍较密集居住,令中国最后一公里的平均快递成本比较低。
品牌显然是理解消费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互联网对此也有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线下时代,很多消费品的“品牌”和其渠道能力有着紧密关系,其品牌能力和渠道能力往往无法切割清楚,品牌方很容易把来自于渠道的优势,误认为是自己品牌力的一部分。
一个典型例子是曾经的女鞋霸主百丽,凭借旗下多品牌女鞋的产品组合和对耐克等体育品牌的代理,其往往能从商场争取到鞋类区域最大的面积、最好的位置、最优惠的租金,一度发展得非常出色,成为备受瞩目的品牌。
但百丽的渠道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被严重削弱后,其市场表现迅速滑落。残酷的市场现实告诉我们:原来其品牌力可能被高估了,并不扎实。
另一方面,线下时代是“大众品牌”的时代,对小品牌是很不友好的。
想象一下,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日化公司,你很难进入大润发或家乐福的采购目录,进去了又发现很难和宝洁、联合利华竞争货架空间。因为大润发们能容纳的供应商、能提供的货架都是有限的,机会成本很高,其更愿意把机会提供给需求量大、能带来更高回报的大品牌。
但互联网也通过“长尾效应”改变了这一点:互联网令服务于小众、个性化需求的小众长尾品牌拥有了生存空间。
金融是促进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文讨论到,收入和财富对居民的消费形成约束。但消费的金融化程度,显然对这种约束可以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消费领域的金融化率并不高。2022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5.2%,而美国为23.9%(数据均采用狭义消费信贷,美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住房按揭,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个人住房贷款)。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汽车消费金融。目前,中国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大概是58%(含汽车金融公司、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各市场参与主体),而英国高达92%、美国为86%、印度为75%。
不过,人行测算的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63.3%,2023年3月)已经处在历史高位,虽然依然低于美国、日本等国的水平,但已经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和欧元区的水平。
这可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金融发展形成一定压制,这也是房地产对消费挤出效应的另一种体现。但长期看中国消费金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
中国长期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情况较好、出口旺盛的时候没有被足够重视。但对于现在和未来,这一问题的改善正变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以提振经济和民生。
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但有些不同层面的工作可以展开:改善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居民、企业、政府间的分配)中的占比,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税收政策调整等手段促进共同富裕;改善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提升社会保障,改革户籍制度,提升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提升国企效率可以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因为其可以影响上述工作的多个方面:国企体系效率低,会造成社会和百姓通过金融体系和消费市场对国企进行隐形补贴,对老百姓收入和消费形成负面影响;提升国企效率和利润,可以支撑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和税收调整;提升国企对财政的贡献,可以弥补土地收入下滑对地方财政的冲击。
未来,消费结构会显著调整,总体主题是消费升级:一方面,医疗健康、休闲娱乐、金融服务等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但服装、食品等基本消费品则很难跑赢消费基本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每一类消费品的品质要求会不断提高。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消费市场:首当其冲是对消费渠道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对品牌的影响,让品牌和渠道从线下时代的纠缠不清,一定程度上区分开来,让品牌力更回归到设计、质量、技术等这些支撑因素。同时,互联网“长尾效应”也给小众、个性化品牌带来了很好的生存空间。
(刘劲系长江商学院教授,段磊系深之度产业研究联合创始人)
国网财经7月31日讯 日前,中邮消费金融披露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发行公告。公告显示,此次金融债券额的发行规模为15亿元,期限为三年。由此,中邮消费金融的相关经营数据亦在发行说明书及评估报告中披露。
数据显示,最近三年,中邮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56.86亿元、60.48亿元和69.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29亿元、4.43亿元和5.22亿元,2023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93%和17.83%。
从资产规模来看,最近三年末,发行人资产总额分别为444.22亿元、495.53亿元和582.22亿元,最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48%;发放贷款和垫款分别为421.93亿元、464.61亿元和555.82亿元,最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77%。
而从资产质量来看,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末,中邮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31%、3.07%和3.16%。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的评估报告显示,在产品方面,中邮消费金融主营业务为向消费者发放以小额、分散为特点的消费贷款,其开发设计了 “邮你贷”“邮你花”“邮你购”三大产品体系,但目前以“邮你贷”现金借贷产品为主。截至2023 年末,中邮消费金融该类现金贷借贷产品占比为96.19%。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指出,中邮消费金融目前的产品结构及发展路径,与同期首发金融债的苏银凯基比较接近,通过现金贷产品快速起量,借助第三方渠道扩展拓客路径,同时与母行之间开展业务协同。但现金贷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消金公司近年来也注重场景分期类产品的拓展,进而丰富产品货架,降低产品单一带来的集中度较高风险。
在运营上,中邮消费金融采用“线上自营、线下自营、股东协同、三方业务”四轮驱动的发展策略。但从数据来看,三方合作渠道占比最大。截至2023年末,第三方渠道业务占比54.69%。此类业务合作模式主要为分润模式。
中邮消费金融自营渠道包括线上的“中邮钱包”APP以及线下的自营省级营销中心。截至 2023 年末,公司线上线下自营渠道业务余额占业务总额比重为29.25%。
在股东协同方面,中邮消费金融通过互联网端实现中邮钱包与邮储手机银行的双向引流。近年来,其股东协同渠道业务规模与占比呈下降趋势,2023 年末股东协同渠道余额占比16.07%。
“自营能力水平不足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尤其是银行系消金来说,借助母行庞大的渠道及场景优势拓客确实能够形成一大助力,但也需要注重自身客源的积累、自营渠道运营能力的提升,在外部渠道拓客的同时想方设法实现客户留存”,苏筱芮指出。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