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宜宾观察 罗顺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12月7日一早,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蓉来到红茶精制加工车间和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的施工现场查看进展。这两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车间只需要不到10位维护人员,建成后能给公司带来超过十万斤干茶的深加工能力。
俯瞰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的茶田。 罗顺 摄
车间的前身,是1951年中茶公司在筠连设立的红茶技术推广站。那一年,站长戴心镛在筠连县城天上宫首次演绎红茶制作,川红工夫由此诞生。1956年,四川省筠连茶厂正式建成,后来其生产的“金黄白露芽茶”被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送到北京。到1985年,川红工夫已经走出国门,获得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0年,在筠连长大,长期在江浙从事纺织贸易的陈蓉看到县政府的招商推广,决定回乡做大川红工夫,专注红茶生产。“彼时市场需求发生转变,国内红茶消费兴起,经过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红茶产业有潜力。”陈蓉回忆,当时现实也很“骨感”——由于缺乏本地龙头品牌,本地茶企失去了提高附加值的主动权。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艺师段新友也表示,川红工夫曾经面临名声在外,但缺乏品牌的尴尬,大部分茶叶作为原料输出到国内,被包装成其他品牌。在国内“滇红”“祁红”“闽红”竞相发力的环境下,“川红”迫切需要一场“突围”。
利用川红工夫历史文化基础,以醒世茶业为代表的筠连本地茶企决定首先打出特色品牌。一方面针对消费者打出覆盖各类消费群体的红茶品牌,塑造川茶新名片。另一方面对外销售茶叶初加工产品,对接饮料制造企业和线下奶茶门店,瞄准新中式茶饮,把产品卖到街头巷尾和国外市场。
以醒世茶业为例,2009年推出“黄金白露”这一主打品牌后,公司又陆续针对细分市场推出“醒世的茶”和花式红茶,分别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和女性群体。此外,今年起,公司还与浙茶集团“牵手”,达成战略合作,并将橄榄枝伸向大众覆盖面更广的饮料公司和奶茶连锁门店,供给原料、共建实验室等一系列合作已经提上日程。
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的茶田。 罗顺 摄
“消费者业务方面,我们的培育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红茶领域的竹叶青、四川茶叶的第二张名片。”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专班组长雷敏说,筠连也在企业业务方面支持茶企增强供应和包装能力,提高在商用市场的支配地位。
“突围”的“底气”,更多来自茶园。位于筠连川红特色小镇核心区的银星村是“亿元村”,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2.2万亩茶园、13家优质茶叶加工企业。目前全村茶叶综合产值已经达到6.56亿元。
“底气”要足,少不了多产业支撑。茶企不断扩大加工能力的同时,银星村也在依靠茶园谋划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12月8日,在银星村的八一茶山上远眺,四周同样繁忙——山下的茶产业园初具规模,近处的骑行道已经投入使用,远处的民宿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正在建设中的红茶产业园配套项目。 罗顺 摄
围绕红茶生产加工,银星村红茶产业园还推出沉浸式体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扩大产业基础。“以前游客来了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可惜了这么美的茶园。”雷敏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产业园将融合发展的“两大核心”确定为川红工夫-筠连红茶综合服务中心茶艺楼和筠连红茶茶里民宿,分别是游客来到产业园的“第一站”和“歇脚处”。
龙头企业打响品牌,茶产业园拓宽经营模式,筠连县围绕红茶产业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随之带来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茶叶产量高了,还更好喝了,茶园用上了智慧化、无公害防治系统,茶叶的销路也越来越广。”筠连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均说,茶叶的变化得益于筠连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红茶研发平台,改良红茶品种,配套建设红茶质检中心和研发平台。
未来可期。产业园建成投运后,筠连县银星村干茶生产能力预计突破2500吨,提供茶叶种植、加工、茶艺、科技、餐饮等就业岗位1万个,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综合产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2万元以上。
段新友说,以筠连县为代表的川红工夫主产区,借助全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春风”,正在快速提升种植效率、管理能力和加工水平。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继续支持四川工夫红茶产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川红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开发一批特色产品。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日来临,奶茶饮品逐渐火爆。现今市场流行的奶茶店有:喜茶、贡茶等,不少人面对高额的加盟费而退却。自己想开一个店,只能学个技术,面对众多的奶茶培训班,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挑选。
学饮品,选奶茶培训班,肯定是要选择大品牌学校,在宜宾,现目前最大的品牌就是宜宾新东方烹饪学院。学院用有32年培训经验,还是上市企业,凭借多年的烹饪经验,培养了数万学子,他们到学校都学得一手好厨艺。
< class="pgc-img">>其次,选奶茶培训班,还要看学习环境,宜宾新东方为热爱饮品的学生打造,来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感受不到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学奶茶开店培训技巧,最重要的还是要找一位优秀的老师,许多奶茶的技法,只有老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实际操作,反复演练,学生从旁观看,再实际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技艺。
当然,要说学习,这边建议,最好就是到学校来实际参观,真实感受学习氛围,才能了解一所学校真正的含金量。在宜宾新东方,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奶茶技术,所采用的的都是真材实料的原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学成,开店成功。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文 宜宾观察 罗顺/图、视频
加工竹笋的盐水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制成工业盐、废弃不用的竹笋头能制成对糖尿病人友好的“笋米”……5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宜宾长宁的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探访一家竹笋加工企业的加工新场景。而这家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竹笋加工企业背后,是一家有30余年历史,年产60万吨盐类产品的宜宾丰源盐业有限公司。
俯瞰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眼下,春笋上市接近尾声,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8条生产线运转不停。每天,来自长宁及周边地区的数十吨鲜笋,在这里被加工成笋干、笋衣、笋丝、腌笋、酸笋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超市、饭店。得益于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艺,8条产线在笋类生产旺季仅需要200余名工人,是同等规模普通笋类加工企业用工数量的一半左右。
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
自动化的生产线背后,是公司依托盐业生产基础,自主研发的盐水循环利用体系。竹笋加工过程中使用过的淡盐水,被运输到附近的盐业加工车间制成工业盐,在这一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淡水被重新注入盐井,再生产出竹笋加工需要的淡盐水。“这种方式产出的工业盐并不算多,但避免了盐业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污染。”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王犇告诉记者。
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内的生产车间。
循环利用的思路也被应用在竹笋加工过程中。过去,占竹笋重量近四成的笋头往往因为不具有直接食用价值被丢弃,如今,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尝试利用笋头中的膳食纤维,研发制作新型食品——笋米,外形和大米相似,但实际上由笋类膳食纤维和大米、淀粉等成分混合而成,具有烹煮方便、糖分含量低的特点,适合糖尿病人或减肥人士食用。
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
为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四川丰泰吾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笋头等“废弃成分”制成的笋类膳食纤维,将其添加到烘焙糕点和奶茶饮品当中,增添笋类风味的同时减少糖类添加,生产出竹笋口味的奶茶、蛋糕等产品。
王犇透露,接下来公司将从生产端着手,与电子科大等科研院校联合研发自动化分拣装置,进一步提高竹笋加工的生产效率。未来,公司还将争取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研发力量,创造出更多健康、美味的竹笋加工产品。
笋米产品。
老盐厂投身新赛道,背后是化工企业基于环保考量,立足长宁竹笋生产基础做出的转型判断。长宁县现有竹林73.1万亩,面积居宜宾第一、全省第五,年产竹材70万吨、竹笋10万吨,是世界竹种基因库、中国竹子之乡。2023年,长宁县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超110亿元,带动竹农人均收入超4000元,竹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