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青年报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居民提供的生活环境图。
7月16日,上海宝昌路棚户区居民出门晾衣服。他们在两栋房子间拉一条绳子,解决晾晒需求。不远处是高楼大厦。王烨捷/摄
7月16日,一位上海居民向记者介绍自家的新卫生间。周冠伶/摄
7月16日,弄堂里的下水道口,此前,常有居民将大小便倒入这里。周冠伶/摄
上海宝山路街道一户人家,厨房隔出一半空间,改造成了卫生间,告别手拎马桶。宝山路街道办事处供图
7月16日,上海宝昌路棚户区居民向记者介绍电马桶的管道设计。管道中流动的是经电马桶处理过的厕所污水。王烨捷/摄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居民提供的生活环境图。
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一大烦恼与马桶有关,关于这一点,知道的人并不多。
每天清早,一手拎着木制马桶,一手提着马桶刷子,从弄堂沿着大小道路走到化粪池,一边同邻居打招呼,一边卖力地刷马桶,这是30多年前沪上生活的日常,上海人口中的“手拎马桶”时代。
时至今日,上海仍在努力甩掉这只马桶。今年7月22日,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区对外宣布,提前8个月完成了一份五年规划里的某个旧区改造目标,其中包括:累计完成5200多只“手拎马桶”改造,基本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
在上海最著名商业街淮海路附近的法国梧桐深处,家住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年轻人毛豆(应受访人要求化名)对此眼红极了。他和邻居们仍离不开手拎马桶。
倒马桶的路上,他们会自觉穿着整齐打扮体面,悄无声息地路过网红小店,路过话剧艺术中心,也路过时髦的夜店和酒吧。他们的脚下是中国的“寸土寸金”之地。
“城市棚户区、旧里的改造,是长期困扰上海的最大民生难题。”上海市督察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办公室原副主任、上海市信访学会理事严惠民说。他研究了数千件信访卷宗后发现,与马桶作斗争,一直是上海民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信访矛盾最为集中的点。
一言不合,直接一个马桶扣在头上
从1991年启动第一阶段城市住宅建设更新改造算起,跻身全球最发达城市之列的上海,已经与马桶斗争了30年。
2000年左右,上海喊过“消灭马桶”这个口号。当时,贯穿上海黄浦江西岸各种核心地段的苏州河沿线一片恶臭。一个重要原因是,沿岸棚户区居民每天在河里刷马桶。
“那时候,信访矛盾不断,老百姓遇到信访干部上门,一言不合,直接一个马桶扣在信访干部头上。”严惠民说,“消灭马桶”是当时最大的民生福祉,“所有人都嫌弃苏州河,都不愿意住到苏州河边下只角。”
20年过后,苏州河沿线遍布星级酒店、高档住宅、高端商场,恶臭没有了,房价蹭蹭地往上攀,“苏州河畔”成了开发商卖楼的“核心卖点”。
但是,“消灭马桶”远不是喊一句口号这么简单。城市的复杂性、居民的多元需求,远超人们的想象。
上海市静安区,正在推进一项“一平方米卫生间”工程。政府出资,按照户均约2.5万元到3万元的标准,为住在二级以下旧里、仍在倒马桶的居民免费安装一种电马桶——与抽水马桶相比,电马桶能将粪便打碎,使之可以通过狭窄的管道。
“二级旧里”,指的是旧式里弄内房屋承重墙厚度为10寸、非承重墙厚度为5寸的房屋。“二级以下”,顾名思义,还不如二级旧里。
上海的二级以下旧里,分为“成片型”和“零星型”两种。成片型二级以下旧里,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以上,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建筑面积占地块内居住房屋面积的70%以上。静安区宣布完成了全部“成片型”二级以下旧里的改造,剩下的,还有“零星型”。由于不成片,零星的“老破小”动迁过程相对迟缓。
“不装马桶!坚决不装!”这是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新汉兴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贝毅在早期推广“一平方米卫生间”时听到最多的话。他记得,一位70多岁老人每次都把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施工队队长骂出门。
居民的想法五花八门,有人觉得,政府出钱改造卫生设施后,本地块更加动迁无望,所以坚决不肯改造,宁可再拎10年马桶,等着拆迁;有人怀疑,政府说不收钱,工程进行到一半或者完工,肯定还会要钱;有人家里总共12平方米,舍不得腾出1平方米;还有的是租户,担心改建后房租大涨。
宝山路街道共有701户“手拎马桶”户,这些住房建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多为砖木结构,分布在8个居民区的9个“零星”地块。不仅说服居民困难重重,就算居民悉数同意,改造方案制订起来也困难重重。701户,每一户的方案都要几易其稿。
老子骗婚,还想让儿子也骗婚吗
有一段时间,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原信访办主任李军民每天在胳肢窝夹着一摞文件袋,在高高低低的棚户区天线下穿梭。居民们见到他,会出来打招呼、反映问题,他总是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叮嘱,有事直接给自己打电话,“不要一点小事就上访”。
他很清楚:不是每一户居民都有强烈的改造意愿,想改造的要上访,不想改造的人也要上访。
在那些饱经沧桑的旧建筑里,千家万户的诉求此起彼伏:早期因为没有卫生设施,许多人找政府反映手拎马桶的苦恼;政府出钱改造,信访部门又会接到邻里之间因为是否安装马桶、马桶装在哪个位置产生的问题投诉,还有人要求“不要改造、直接拆迁”;后期,关于施工噪音、保修问题,又有居民吵着要上访了。
2018年8月,李军民最早接待了宝昌路723弄、731弄23名居民的上访,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改善卫生设施。“我去现场看了,改善需求合理,老百姓确实生活困难。”他回忆,当时宝昌路723弄、731弄的居民全都使用手拎马桶,由于对面拆迁建起了高档小区,他们连倒马桶、晾衣服的地方都没了。
居民李才英反映,最困难的时期,她每天要从家里走到另一条路上的统一晾晒点去晾衣服,耗时大约15分钟;她90岁的老母亲要拎着马桶走出弄堂,到对面的垃圾站去倒马桶。原本的化粪池消失了,居民们迫不得已想出了新招儿——在马桶里套一个塑料袋,每天在塑料袋里解决生理需求,然后拎着塑料袋去“扔垃圾”。
那时候,旧式里弄里,居民的生活状况与一街之隔的高档小区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同一个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内。前者,臭气熏天,每户人家都要在大门上安装一块半人高的挡鼠板;后者,每一扇进出小区、楼栋的大门都有门禁和保安,地下停车库干净整洁,大堂气派,“管家”看门,每平方米房价近10万元。
但臭气并不挑人。这个片区,每家每户,不论豪宅还是“旧里”,几乎都能闻到空气中的怪味儿。
李军民将他调查核实到的情况向上级反映后,2019年年初,宝山路街道701户的“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工程启动。李军民也调到了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做主任,全程负责改造工程。
家住宝昌路735弄的阿华(化名)原本打定了主意,肯定不装电马桶。1986年,二十几岁的他在这间老房子里结婚,如今都已退休了,“房子还没动”。
与他结婚34年的妻子,多年来总拿离婚威胁他,“她说我当年骗婚,结婚时就说这里要动迁、要分房子了,至今没动静。她每天还在倒马桶过日子。”另一头,今年已经32岁的儿子要结婚,没有新房,已经吹了好几个女朋友。
一家3口挤住在13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吃喝拉撒睡,全在这间屋子里解决。有一次,儿子带女朋友上门,对方看到这样的家庭环境,面露难色。他同女孩讲,周围都拆迁得差不多了,我们这里也快了。
妻子听闻,立刻甩过来一个白眼。“不要瞎说了,老子骗婚,还想让儿子也骗婚吗?(拆迁)这事儿还没有明确呢。”
政府出钱改建“一平方米卫生间”,阿华坚决不同意。“我特别担心,政府这么给我们改善居住条件,是不是就不想给我们动迁了?一辈子住在这里了?”他告诉记者,如果为了一个卫生设施,丧失了拆迁补偿机会,那实在得不偿失,“我宁可继续这样住下去,也一定要等到动迁。”
居委会书记贝毅告诉记者,早期意见征询阶段,有关“装了马桶就不拆迁”的谣言四起,居民们互相鼓励着一定要“屏住”——“屏住呼吸”的“屏”。谁家都不动、谁家都不表态的僵局持续了近10天。
贝毅决定找一家人做“样板间”。这家人,不能是居民小组长、不能是党员家庭,家里还不能有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而是要一户平时有点儿咋咋呼呼、喜欢呛人的直爽人家。李才英被挑中了,她家就在阿华家附近,90岁的老母亲每天还要拎马桶,改造愿望强烈。
李荣军和贝毅都向李才英保证,改建与拆迁没有关系,且每一家都有单独的设计方案,保证每一家都满意。施工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全都找贝毅解决,他的手机号向所有居民公开。
贝毅的手机,从此以后每天接到各种电话,直到今年7月,“一平方米卫生间”工程收工7个月,他还一直接到马桶保修问题的咨询,“现在平均每天接三四个保修电话。”
政府还应不同居民的要求,“顺手”在各家的不同位置帮助搭建了露天灶台,接入自来水管和水池。
每一户的改建,阿华几乎都去看过。他最终也同意了改建,“我家现在整个房间里,条件最好的就是卫生间。老婆现在不用每天早上去倒马桶了,心情也好点了。”
看这些管道,你就能知道改造到底有多难
给砖木结构的老房安装卫生设施,比建新房要难得多。这些老房,墙面薄、楼板薄,一家挨着一家“粘”在一起,当弄堂外有汽车驶过,楼上的人家还会“抖一抖”。每家都要腾出1平方米来建卫生间,无论建在哪里,都会影响上下楼和两隔壁的邻居。
居民阿华、周鹤林、老杨等几个懂点儿工程的老邻居聚在一起,在居委会指导下筹备了一个“施工督察组”。不管哪家施工,督察组一定会派一个人去现场督工。
“我以前从大伏天开始洗冷水澡,一直到冬天,每天都在弄堂口的阴沟边上赤膊,太难看了。现在国家给出钱造卫生间,我出一份力应该的。”剃头师傅出身的周鹤林最关心解决洗澡问题,他当起了志愿者,还帮忙去别人家里游说。
泥水匠出身的老杨至少去了50户人家督工,发现了很多隐蔽的问题,如今在弄堂里颇受街坊邻居的尊敬。“一户一策,每家人家的设计方案都不一样。”他见证了“一平方米卫生间”的改造全程,他可以根据遍布在房屋外侧、边侧、上方的各种管道,辨别出这些管道分别通向谁的家。“看这些管道,你就能知道改造到底有多难,七拐八绕,最终全都通向化粪池。累死人的事儿。”
复杂的管道也通往复杂的人心:有的人家好不容易选好的“坑位”,准备开工了,楼下邻居冲上来要打人,他选的“坑位”刚好是楼下的“餐桌位”或者“床位”,邻居死活不让开工,“你在楼上大号冲马桶,污水哗啦哗啦从我家饭桌旁管道流过,怎么行”;有的人家住在三楼,要从陡峭、发霉已经变软的木梯子往上爬,工程队队员畏难了,把马桶扛上去太危险,从窗外吊上去又有邻居提意见;还有人扛到底,就是不装,把所有前来游说者全都往外赶,门一锁,假装家里没人。
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旧里老百姓的水深火热
上海与马桶的斗争,孜孜不倦。1991年至2006年的改造,被称为“365危棚简屋改造”,当时改造了各类旧住房1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48万户。后来拆迁成本快速上升,根据统计,2007年至2017年改造旧屋77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1万户;2017年至今,政策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毛豆家就是上海要“留”下的部分。那里地处淮海路周边,与一些老洋房等历史风貌建筑交错在一起。房子外表经过涂装十分漂亮,是游客“打卡”圣地,内里却是砖木结构,连安装电马桶的条件都不具备。
这些老旧房屋成不了片,其间穿插的老洋房又是保护建筑,无法拆迁。改造就成为居民们最大的诉求。一楼居民可以在下水道边拎一桶热水、一桶冷水兑着洗;但楼上的居民还要再备一个空水桶,用来盛放脏水,“都是木地板,没法建卫生间”。
毛豆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不错的单位做行政工作,新房子是买不起的,但邻居老人目前的生活,令他特别担心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3楼的奶奶,每天爬着陡峭的楼梯上下,前阵子她动了个小手术,连保姆都请不到。”毛豆说,眼瞧着保姆来了四五个,看到这里的环境,都婉拒了工作,“他们都惊呆了,竟然还要倒马桶,他们农村都用上抽水马桶了。”
毛豆告诉记者,政府多次派人上门研究改造事宜,眼见着一拨儿又一拨儿专家摇着头离开。这里曾是上海的“上只角”地段,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老浦东、老闸北等“下只角”地段的房屋都得到了拆除或者改建,而市中心的旧里却成了难点。
不过,上海正在一点一点啃下这些“硬骨头”。上海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专班负责人徐尧说,“手拎马桶”是上海的民生短板,根据2018年的摸排,全市非旧改地块、无卫生设施的各类老旧住房涉及2.6万户居民。2019年计划改造9000户,实际启动1.1万户;2020年计划再启动9000余户。
徐尧说,2020年上海除黄浦区外,各区剩余的非旧改地块、无卫生设施老旧住房改造工程将全部启动。也就是说,毛豆家位于徐汇区的房子,即便再难,也在2020年启动改造之列。在他身边,上海与马桶的“战争”仍在继续。
曾有一位上海市领导,每年坚持在梅雨季节到弄堂里调研。严惠民记得很清楚,那位领导穿着高筒套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棚户区最深处走,一边走,一边嘱咐身边的区级领导:我们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旧里老百姓的水深火热。”(王烨捷)
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开始办理身份证,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身份编码。
那时在武汉求学的异乡学子们,也纷纷烙下了身份证号为4201开头的武汉印记,4位数字背后,是伴随一生的血脉相连。
而之后的异乡学子,无论是否带有4201的印记,在武汉熔炼几年,多多少少带有了荆楚风韵。
从此,武汉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新冠肺炎肆虐,揪疼游子的心。他们纷纷用笔,怀想武汉的青春,写给青春的武汉。
(30年前的华中科技大学领带夹,异乡学子4201开头的身份证。徐逸曈/摄)
1、4201,伴随终生的生命符号
讲述人:徐文胜,华中科技大学1987级中文系
新冠肺炎还在蔓延中,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山西太原并州路的邮政快递台前,我给武汉的友人邮寄医疗物资,并按规定出示身份证给工作人员。邮递员上下打量了我好几次:4201,你是武汉的?我说不是,我在太原,很多年前在武汉学习过。
身份证号的前四位4201,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武汉就读的大学生与武汉血脉相连的一个公开密码,是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
当时,新思潮鱼贯而来,我们以极大的好奇和热忱迎接它们。我们在欣喜中接纳,我们在迷茫中诘问,我们在懵懂中践行。我们游走于校园,我们狂嗥于旷野。我们在吱吱燃烧的热血沸腾中,执著地追寻理性的滚滚涛声。
我们在“汉”化的语言环境中感受青春勃发的武汉。男男女女大多粗嗓门,呜噜呜噜嘎嘣脆。“么事”、“是煞”、“冇得”等口头禅,很溜,超级“得劲”。我们领略了更多的武汉风情,热干面、汤包、发糕、白云边酒,是曾经的美味;长江大桥下感受“一桥飞架南北”的恢弘。其时,尚未完全开发的生态东湖、磨山植物园,有过啤酒香肠野炊的乐趣;黄鹤楼、归元寺、琴台,留下了与友朋徜徉的记忆。我们融入了这座历史之城、英雄之城、包容之城。也渐渐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的性格:热辣,直爽,聪慧,机变。
毕业离校,一茬茬飘到了天涯海角,飘到了北国风光,飘到了地球的另一半,但飘不出武汉梧桐的庇荫,飘不出浩浩汤汤的长江水一线相牵。
毕业多年后的很多场合,遇到过人们对4201的种种疑惑,似乎把他乡作故乡的尴尬:办理记者证、驾驶证、银行卡、准考证等,工作人员往往抬起头,多问一句——4201,确实填对了吧,嗯哼?等确认两遍,才有些狐疑地收回目光,若有所思地点头同意。
4201,不只是一个数字,它是进入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糅杂、磨合,浸淫到胸襟、思维、价值观和方法论,渗透到血液里。九省通衢的地理方位,告诉我要有五湖四海的平等开放理念;热辣耿直的城市性格影响到我的生活热情和永远的好奇心;与聪慧机变的“九头鸟”生活学习了几年,让我见识了聪明人的勤奋到底有多牛多厉害,更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探索未知世界之无远弗届。4201,给我的青春印迹太多太多。
武汉,就是心中的第二故乡。
默默地祈祷,衷心地相信,4201好起来,好起来,一定会的!!!
(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记忆,2020年2月给武汉老同学寄口罩药品的单据。徐逸曈/摄)
2、海外游子,魂牵梦萦
讲述人:李红卫,华中科技大学1984级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近期湖北特别是武汉笼罩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阴影下,云天远隔,我痛心不已。我在美国芝加哥积极捐款和募款,想为家乡的劫难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
1984年我从家乡湖北恩施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下花园般的校园,是我到了海外后常常念起的美丽记忆。那时候曾多次辗转电车、轮渡两个多小时,到汉口吃香味四溢老通城豆皮,也在春季周末在碧波荡漾的东湖和绚丽多彩的磨山植物园流连忘返。2018年,我们班毕业30年再次回母校聚会,故地重游,愈加繁华点点,扑面而来的轰轰烈烈的武汉的巨变,充满了春天的朝气,激荡着我的心。 “楚中第一繁盛处”、“ 九省通衢”、“百湖之市”,还有万里长江上的很多个第一……期待武汉的春天回归纪念日,绽放明媚!
(武汉海外学子筹款筹物抗“疫”。赵三火供图)
3、九省通衢,壮士断腕
讲述人:向贵成,华中科技大学1990级机械工程一系
天地无穷尽,人间有旦夕。
衢通九省阻,路断两江迷。
黄鹤悲孤返,白云忿自涕。
伯牙琴断处,日暮哭子期。
(人间烟火黄鹤楼。唐敬平/摄)
4、百年同济,同舟共济
讲述人:霍仟,华中科技大学2008级新闻系
本科期间认识几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学。记得他们总是自豪地讲起“百年同济,同舟共济”。有个男同学,每次提起医学名词或者解剖,我们觉得很枯燥或者害怕,他总很兴奋。
他痴迷医学,说理想是当无国界医生,哪里需要医生,他就去哪里。
如今武汉生病,突然想起了他。医学生本硕博八年连读,今年他应该毕业了吧,不知此刻是否正在前线与病毒斗争。
(武汉校园岁月。徐文胜/摄)
5、在此下锚,一生牵挂
讲述人:闫海育,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1987级机械制造专业
1987年夏天,当时15岁初中毕业的我,带着对青春的憧憬一头闯进“火炉”武汉,在那里开始了四年的船校中专生活。那时似乎没有阴天,空气是可以分泌出蜜的。
我们沿汉江边,走到长江边,高歌抒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一列火车隆隆驶过,我来了,我又走了。
武汉是我青春的起点,又是一只船锚,始终系留着我的牵挂。一场大疫如雨倾盆,我在远方,我又在你的近旁。相信吧,天空的阴霾总会散去,就像相信武汉在我们身上刻下的印记永不磨灭。
(武汉东湖。林红/摄)
6、楼顶星光映着最“潮”的青春
讲述人:陈瑞卿,华中科技大学1984级无线电系
东六舍宿舍里冲一次凉,睡不着,上五层楼顶铺张凉席吹吹牛。微风拂过,群星闪烁天河。后半夜温烫的屋顶慢慢变凉,不知不觉中才能入眠;清晨五点太阳已爬出来,刺眼的光晃得一阵炫目。醒来一看,各个楼顶上都是赤膊的同学,花花绿绿的非常壮观;一摸毛巾被,湿漉漉沉甸甸的,伸个懒腰爬起来下宿舍去晒被子,洗漱完跑步。然后去食堂打饭后,边走边吃去教室。
临近中午时,老师讲性正浓,学生已饥肠辘辘,担心食堂没好菜,于是饭盆叮叮咚咚地掉在了地上。大家会心一笑,老师顿时意会,三言两语后宣布下课,同学们乐哈哈地冲向食堂……正午校园里阿婆卖米酒的叫卖声从耳边穿过。
傍晚天太热吃不下饭时,宿舍同学又结队到关山口吃碗热干面,就着油炸臭干子喝瓶啤酒……时常坐校园梧桐树下石桌旁,学习,汗流浃背。
多年后回过学校,才发现校园是那么美。上学时一门心思学习,并没有特别深切的体会。走遍大半个中国,才发现这里才是让我们心灵安静的地方。
此刻瘟疫肆虐武汉,让我们揪心,每天都在关注着武汉,关注着学校,关注着那些昔日同窗。待风消云散,他日再聚武汉,米酒冰啤一起干!
(武汉热干面等小吃。林红供图)
7、杳然黄鹤,归去来兮
讲述人:陆祥,华中科技大学1986级动力系
那个年代逝去已然
褪色的老照片不经意翻翻
我的琴台我的东湖我的喻家山
我的黄鹤我的偶像我的热干面
我的痴梦我的狂想我的青年园
我的野炊我的球场飘过多彩衣衫
水泥墩电影院一场八分钱
梧桐树撒绿茵望不到边
秋叶里漏明月星夜阑干
女教授仙风道骨妙语讲坛
老校长骑单车鹤发童颜
那个年代一去不返
传说黄鹤白云间高楼摩天
轻狂的年少添几许华发鬓边
无悔的青春去几分骚动不安
黄河黄长江长心心念念
苕苕苕冇冇冇哪个祸端
大武汉关鸟笼难得清欢
是唦鼠年里莫非鼠患
不晓得何时候降服魔顽
关山口的小摊上????来一碗热干面
我的大武汉
(从黄鹤楼上远眺。刘伟/摄)
8、水深火热,屐痕处处
讲述人:赵三火,华中科技大学2002级社会学系
我在鄂西北的小城长到18岁,18岁推着行李箱坐着夜里的绿皮火车,四个半小时才到达省会武汉读大学。结束了四年的寒窗苦读,我在武汉一家刚刚创办的报社工作了两年,做房地产记者。而后,我离开了这座城,在深圳已经工作了12年。
在武汉做记者那两年,蹚过武汉的大街小巷:青山武钢一带的红房子,墨水湖旁归元寺的大佛,工地密布的阳逻镇,池莉笔下来双扬原型摆摊的吉庆街,名字洋气的汉口香港路,东湖腹地两排高大的水杉夹着仅有两车道的小路,当年房价还很便宜如今已高不可攀的光谷……人们常常有句话形容武汉,水深火热,水深指代长江,还有是六个西湖大的东湖,火热则是说武汉的夏天湿热难耐,是名副其实的火炉之城。
恍惚间,十二年过去,公交车配备了空调,地铁也已四通八达,这座城已然换了面貌。
2018年国庆长假,我回到了武汉,在雄楚大街上看到了身躯庞大的BRT,终点站写着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有种很科幻的感觉。种种过往,深印心坎。
(华中科技大学老宿舍。徐文胜/摄)
9、解构生命,重启青春
讲述人:邢媛,武汉大学2006级哲学学院
2006年秋始,历经4年,我在不学艺的年龄完成了博士的研学。不再青春的年龄,在武大这座充满青春思想的校园被唤回、激活。
此刻,作为曾经的武汉人,我挂念着师友亲人的健康;作为一名高校的哲学教授,我用理性反思着这场疫情。病毒疫情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看不见的抽象,而是具体化的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而是远隔千里依然共存共生。
我相信智慧的武汉人,会更加走在时代理性的前面,用不竭的知识生成思想的创新,不仅战胜疫情,而且继续唱出这座城市永远的青春之歌。
(武汉樱花。林红/摄)
10、伢儿的“罗汉”不信邪
讲述人:任珏,华中科技大学1997级中文系
蒸糕,是武汉伢儿童年最甜美的记忆,看着木盖子里一次又一次升起的白雾,花多长时间等待都觉得值得。
现在的武汉已经很难遇到推着蒸糕车走街串巷的老师傅了。记得2010年大年初五,我陪母亲去拜财神,在归元寺门口偶遇了那久违的味道。即便是多年后再遇蒸糕,我也会追着拍下照片留念。
母亲说,武汉人的习惯,一是正月初五去归元寺抢头香,接财神;二是在归元寺的罗汉堂数罗汉,哪只脚先迈进去,就从哪边开始数,根据自己的年纪,数到哪个罗汉,就有可能代表你这一年的运气。
武汉人不信邪,他们知道数罗汉、抢头香并不一定真的就是天定的命格,这是他们为希望而寄托的祈愿。就像我此时希望武汉疫情阴霾散去的祈愿一样。
(归元寺门口的师傅做蒸糕。任珏/摄)
11、“热”“ 干”相拥,终成地道武汉人
讲述人:詹凯捷,湖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2005级物流管理专业
2005年9月我只身到武汉求学,刚下火车就被那股火炉般的热浪攻击的差点窒息。热,是武汉给我的“见面礼”。
上街觅食,迫不及待来了碗湖北名吃——武汉热干面。一口下去,果然是干,实在难以下咽。干,便是热干面给我的第一印象。
转眼,在武汉生活了几年,走过了黄鹤楼下的司门口,看过万里长江第一桥,留恋着江滩公园的夜景,也簇拥着看过武大的樱花,在那汉正街上游走,穿梭在户部巷里吃着最好吃的豆皮。武汉,就这样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驾照也在武汉拿到。那天考试,紧张地通过了路考后,我饥不择食的看着满街热干面的招牌,鼓起勇气来了一碗。不知是不是因为太饿了,吃起来竟然不是那样难以下咽。
工作后,也会时常和同事们来碗热干面。一口热干面一句武汉话,我终于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
如今,我的第二故乡正在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捐款捐物,尽我所能。待到疫情过后,再吃一碗那魂牵梦萦的热干面……
此刻,心情难以平复。好像唯有艾青先生的这首诗能表达我的内心——《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监制:马轶群 董博越
策划/文案:徐逸曈
终审:刘君
月20日下午,光明区区委书记王宏彬率队来到马田街道松白路与长春中路交会处的光明大仟里,现场调研大仟里招商情况,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听取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基本情况及为开业所做的准备工作。
据了解,光明大仟里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宏发天汇城的重要核心商业,更是光明新区未来的商业新地标。其作为光明区首个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实现了区域中高端商业从零到一的突破,将于9月28日开业。
项目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位于光明新区松白路与长春中路交汇处,举步直达地铁6号线(在建中,2019年通车)、紧邻13号线(规划待建),坐享地铁、干道、公交、客运站四维一体交通优势。
广深港客运专线在旁设公明客运站,新城与主城区之间城际客运繁荣,龙大高速、南光高速、外环高速等贯连各地,城市一体化加速发展。周边骨干网络建设完善,众多出入城区的道路环伺,交通通达性指数较高,能力超强。
光明大仟里周边有多个高品质成熟社区,涵盖多层次、多结构消费人群,消费需求强劲。项目覆盖消费群体达123万,以辐射整个光明新区为基础,吸引本地居民及外来打工人群等全客层的消费群体。项目周边商业氛围成熟,对片区主力消费群有极强吸附力,在片区商业亟待升级的背景下,光明大仟里掌握入市蓝海机遇,相较于附近已有商业项目,光明大仟里在助力片区消费升级的同时,更重塑片区商业新格局。
光明大仟里所在的光明区是广深港经济主轴上的节点、是深圳面向珠三角腹地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位于南山高新区、光明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技术发展走廊,地理位置优越。光明区是深圳四大新区之一,也是最早设立的新区,它作为深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应改革而生,并肩负着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使命,未来将发展为深圳市居住环境最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创新走廊
光明区作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其商业已逐渐从最初的低端商业的零散业态,发展到即将迎来一批新型购物中心及综合体的崛起,如光明大仟里、勤诚达K+PLAZA、龙光玖龙台、光明小镇等,随着这些项目的入市将重塑片区商业格局,形成光明特色的商业消费氛围。
从空间分布来看,光明区的商业主要可划分为两大传统商圈即光明中心商圈、公明中心商圈,另外还有规划在建的“智造高地”凤凰城和“国际化产城社区”科技城两大重点发展片区。光明大仟里所处于的位置就是公明中心商圈范围内。
公明中心区商圈由公明街道、马田等片区组合而成,涵盖了百佳华商场、天虹商场、南星商场、公明商贸城等商业项目,同时该商圈也是传统产业更新、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
随着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近几年兴起了一批如宏发荟、万荟城、光明峰荟等新的商业项目,这些商业项目沿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沿线分布,主要以社区型商业以及配套商业为主。
未来该商圈及周边还将将有腾讯第二总部、华强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绿地产业综合体、上市企业总部园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产业及教育平台崛起,其规划定位不逊于南山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光明大仟里
光明大仟里以打造时尚潮流生活为理念,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将都市和自然、现代与传统、时尚和经典等不同元素融合交汇。光明大仟里立足家庭体验式消费,超70%知名连锁品牌首次进驻光明区,其中按业态面积占比为:主力店29%,零售34%,餐饮27%,配套10%,形成多元业态组合复合型生活空间。
光明大仟里无论是室内外的空间设计还是建筑艺术,都呈现出一处又一处的惊喜场景。木育森林为都市人提供静谧的“天然氧吧”;旋风滑梯让人们回归童真世界,感受冒险带来的无穷乐趣;共享书屋中自由散落的阅读书屋,等待每一个爱书之人来此驻足;屋顶上的“欧式空中花园”,在舒适宽敞的楼顶空间完美呈现人文主题的餐饮休闲街区;立体同层车库设计配合精细化运营管理,配置1116个停车位,使高效停车、便捷购物得以一步到位。
部分信息来源:光明新闻在线 | 赢商网
整理:中原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