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火锅店要上市了!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2亿美元。若成功上市,捞王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后第三家火锅上市品牌。
捞王属于捞王(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成立于2009年,2010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公司注册于2015年,创始人之一、董事长为李裕成。与川渝火锅的爆辣红汤不同,捞王为粤式火锅,以煲汤、菌汤、海鲜等“清新养生”风格为主。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0年收入计算,捞王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餐厅,占有1.7%的市场份额;并在整个中国火锅餐厅市场中排名第四。
截至目前,捞王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餐厅,在台北开设了1家,所有餐厅均为直营。
对比来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全球门店数达到1597家,中国内地有1491家;呷浦呷浦集团旗下共有1077家呷哺呷哺门店和149家湊湊门店。捞王的门店规模与凑凑接近。
业绩方面,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呷哺呷哺和捞王营收分别为200.94亿元、30.47亿元、6.467亿元,同期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9652万元、-4992万元、2145万元。
和君咨询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告诉时间财经,捞王的知名度,相对呷哺呷哺、海底捞而言不是很高,它选择上市有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考虑。尤其是近几年创业板实行注册制以来,中国餐饮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资本竞争时代,捞王也是不进则退,它选择港股,可能是因为港股上市更加快捷。
人均消费超海底捞
捞王目前经营捞王、锅季和捞王心灵肚鸡汤三个品牌,其中旗舰品牌捞王锅物料理以粤式火锅为主,适合家庭、朋友和同事等聚餐场景,捞王锅物料理业务板块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锅季属于套餐和快餐品牌,聚焦一人食的消费场景。捞王心灵肚鸡汤,一家为少人聚餐提供快捷便利的用餐体验的快速休闲餐厅,代表我们在零售业务方面对满足年轻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探索。
捞王认为,多元化品牌策略对公司的持续成功至关重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粤式火锅餐厅将是火锅餐厅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品类,中国所有粤式火锅餐厅自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3%,增速超过其他类型火锅餐厅。预计到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的市场规模将从630亿元上升到1285亿元,占中国整体火锅餐饮市场的15.1%。
作为粤式火锅领头羊,捞王的店面数从2018年的75家增至2021年6月的130家,2018年至2020年每年净增店面18家、18家、32家、今年净开5家。
招股书显示,捞王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为建设2号中央工厂提供资金;在全国乃至全球开设新餐厅,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计划开设约32、49、75和103家餐厅,主要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其他城市。
对比来看,捞王增长较为保守。在扩张方面,2017年到2020年,呷哺呷哺门店总数从759家升至1061家。海底捞更是在今年上半年净增299家店面。
营收方面同样如此,2018年至2020年分别营收8.71亿元、10.95亿元、11.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8.90%。海底捞2018年、2019年的营收增速均超50%,呷哺呷哺同期增速接近30%。
但捞王在毛利方面有相对优势。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捞王毛利率为65.6%、65.1%、63.1%、63.8%。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毛利率为57.7%,呷哺呷哺毛利率62.75%。
其毛利率高与人均消费分不开。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捞王的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分别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1年上半年为123.9元,较2020年同期的130.1元有所下滑,但仍高于同期内海底捞的107.3元和呷哺呷哺的62.2元。
翻台率超呷哺呷哺
作为连锁餐厅,其高增长是资本最为期许的,门店数、客单价、翻台率共同构成了火锅连锁店的增长引擎,同时这三者也容易相互掣肘。
以海底捞为例,公司的客单价变化不大,2021年上半年的顾客人均消费为107.3元,2020同期为112.8元,2019年顾客人均消费为105.2元。
翻台率和门店数是海底捞一直努力的方向,新开门店显然是最直接的。海底捞创始人此前张勇称,“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海底捞也曾将翻台率做到了5以上,但张勇此前透露,当海底捞翻台率达到5以上的时候,消费者要等1个小时,影响消费者体验。后来公司摸索觉得降低翻台率到4.5比较合适。
捞王的翻台率一直较海底捞要低,但2021年的数据要高于呷哺呷哺。巅峰时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门店翻台率高达7次/天。但总体来看,呷哺呷哺主品牌翻台率从2018年的2.8次/天降至2020年的1.8次/天,子品牌凑凑的翻台率从2019年的4.1次/天下滑至去年的2.9次/天。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捞王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0(次/天)、2.5(次/天),2021年上半年为2.4(次/天)。惠誉称,海底捞翻台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新餐厅的稀释,新餐厅往往在上升期的翻台率较低,并蚕食现有餐厅。
据捞王招股说明书,捞王已在华东市场外的其它城市开设捞王锅物料理门店19家,覆盖北京、深圳、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等地。上述新开门店大多数都能够在开业1至2个月之内达到盈亏平衡,一般平均现金投资回报期为13个月。这颇为投资者提振信心。(北京时间财经 陈世爱)
期捞王赴港上市,吸引了市场一众目光,在疫情仍然反复的大环境下,餐饮行业压力重重,这家公司此时冲刺资本市场,为行业带来了些许暖意。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是一个永续经营的产业,自古以来就有之,同时其也是相对门槛较低的行业,入行简单,市场潜力巨大,充分满足投资领域“长坡厚雪”赛道的定义。不过即便如此,这个行业仍然只有少数品牌能够成为行业领头羊,而能够成功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的更是寥寥无几。
那么,此次冲刺港交所的捞王,究竟有何特质不惧行业的压力和市场的震荡逆势而行?资本市场将愿意买单吗?
1、最燃赛道,资本缘何争相入局?
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聚焦的餐饮服务市场,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几经波折,然而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个行业始终是不容忽视的水大鱼大的赛道。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餐饮服务市场,餐饮年收入由2016年的3.6万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19年的4.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3%。尽管在2020年初在疫情影响下有所缩水,但整个市场2020年的收入规模仍然达到了4万亿元。
餐饮行业细分门类众多,涵盖中餐、西餐及其他餐饮,中餐在国内毫无疑问居于领先地位,其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9万亿元增至2019年的3.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5%,而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以及行业本身的增长韧性,市场预期2025年中国中餐市场收入有望进一步增至5.8万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3.3%。
再进一步细分到中餐的菜系,火锅所占市场份额最大,是最受国人欢迎的菜系。2020年,在中国内地的所有菜系中火锅占据中餐市场份额的14.1%的份额。同时火锅也是中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预期2025年的规模将增长至8501亿元,2020年至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2%,高于整个中餐市场的复合增速。
而火锅在内地市场也有三大品类,包括辛辣的川式、健康的粤式及多肉的京式,其中捞王所属的粤式火锅,在几大品类中增速最快。数据显示,粤式火锅餐厅行业的收入由2016年的546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7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6%,预计到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行业的规模将达到1285亿元,占到中国整体火锅餐饮市场的15.1%,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3%。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从行业背景不难看出,捞王处于整个餐饮赛道中的核心区域,且市场发展速度最快。
我们知道餐饮行业由于门槛相对较低,市场格局也较为分散,大量餐饮企业更多的是夫妻公婆店,而随着消费升级,特别是疫情下人们对餐饮品质、健康、安全的需求提升,更愿意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买单,连锁餐饮的市场潜力不断被放大。在这一趋势之下,主打“健康”理念的连锁餐厅捞王成为显著的受益者——公司实现了快步增长,占据了整个粤式火锅市场头部地位。但即便如此,按2020年收入计,粤式火锅前五大参与者也仅仅只占到总市场份额的约5.0%,由此可见行业未来的整合潜力也非常巨大,而这也正是捞王作为头部梯队餐饮企业的机会所在。
再关注到近年来整个餐饮行业的趋势,资本的频繁入局将这一赛道不断推向风口浪尖。特别是线下餐饮中一些细分品类愈渐成为投资机构热衷布局的方向,部分餐饮品牌初露锋芒。
这背后一个很大的逻辑也在于,在这个容量巨大的赛道之中,标准化作为餐饮品牌发展的核心已经愈发受到重视,也为品牌的持续经营和扩张带来了机会。过去餐饮行业往往困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扩张之中很难形成持续的口碑效应,同时供应链上面临一系列痛点,导致鲜有餐饮企业能够持续做大做强。而随着资本进入到一些容易标准化的细分领域,其复制能力和连锁潜力不断打开,行业也迎来了爆发期。
毫无疑问,火锅作为天然具有标准化优势的餐饮细分品类,在资本的助力下品牌更具有做大做强的潜能。而这也就不难理解,捞王上市的意图所在。
而在这一逻辑之下,关注餐饮品牌的发展潜力和扩张优势,则更应该聚焦在公司的品牌实力、服务能力、供应能链能力、管理体系等,那么捞王的表现如何?
2、劲敌环绕,捞王“真香”背后的扩张潜力
火锅作为国人外出就餐最受欢迎的选择,其标准化运营和高度可拓展性决定了火锅类连锁餐厅更大的增长潜力。然而这个领域可谓劲敌环绕。从品类来看,川式火锅就占据了整个火锅市场的6成份额。尽管川式火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其口味相对火辣重口,粤式火锅则以清淡滋补为主,更为重视食材的原汁原味。结合全国吃辣地图和抖音搜索相关数据不难发现,捞王所处的粤式火锅类别的地域拓展性实际上更强,特别是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也更有望引领风尚。
(来源:中国天气网)
从地图亦能看到,在东部、南部经济更为发达的沿海地带“养生”、“不辣”特征的粤式火锅的受欢迎程度也会更高,而这也奠定了相关连锁品类未来在这些区域能有更强劲的扩张动能。
(来源:巨量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从微博粉丝数量来看,捞王似乎也更具有吸粉潜质,其粉丝量多出海底捞近70万,并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来源:微博截图)
快速拓展的潜力与捞王不俗的业绩表现相互得到验证。
招股书显示,捞王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收入分别约为10.95亿元、11.25亿元、13.00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7991.5万元、6744.1万元、1396.0万元。可以看到公司营收实现快步稳定增长。
当然,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公司在利润层面看似并未有较好的表现。究其因由,实质上这与整个行业大环境不无关系。以海底捞为例,其去年的财务报告显示,海底捞的亏损达到38亿左右,相当于每天亏损金额达到千万元。行业巨头如此,更遑论更多夫妻店,中小餐饮企业的经营窘境。
进一步结合关店率数据来看,辰智餐饮数据库数据显示,2019年可以说是近5年来中国餐饮业最景气的一年,开店率远高于关店率;而到2020年疫情爆发,整个餐饮市场则呈现高开高关的状态,这也说明一部分“抄底”心态的人正踊跃进入这一市场。然而到2021年,餐饮业的关店率已经高达60.9%,这也意味着在2020年疫情期间新开的大部分门店都没能活过2021年。可见近几年餐饮企业面临的巨大的发展压力。
(来源:辰智餐饮数据库)
由此来看,捞王在如此大环境下仍然实现了盈利与扩张,足见其经营实力所在。招股书同时显示,截至2022年3月4日,捞王已在中国内地30个城市开设了149家门店,及在中国台北开设1家门店。门店数量由截至2019年1月1日的77间增加至截至2021年底的148家,再到目前的150家。
在面对餐饮业三高一低趋势时,即原材料成本走高、人工成本走高及租金成本走高,净利率走低三大痛点时。捞王能够实现稳健的扩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其连锁经营模式下,在上下游议价能力、供应链布局、数字化发展、资金等多方面构建了更强劲的优势。这也使其能够快速出圈。
而在连锁化的经营能力下,也为其打造餐饮生态平台的打造带来了契机,尤其是当前餐饮行业面临的零售化、互联网化、数字化、轻资产化等趋势,这也将进一步打开其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捞王在零售行业已经打造了第二增长曲线。
作为一家坚持产品为王的餐饮企业,捞王凭借强大的产品力,有更多向外拓展的机会。在2020年捞王战略性地推出零售业务,通过与当地及国际商超合作,销售即食产品。在此模式下,覆盖全国的商超合作伙伴,配合捞王既有的150家门店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热度,让其无需投入过多的营销,即可在强大的品牌和产品优势助力下,实现对零售市场的快速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这些大型商超物流合作伙伴的门店数量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增加,这也为捞王的零售产品进一步面向市场、开拓客群、打响品牌知名度带来了更多支持。同时得益于产品力、品牌等优势,捞王即便在疫情之下,会员数量也实现了快步增长,展现出其所布局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的会员系统已有超过930万名会员。
目前捞王正积极投入资源发展零售业务,该业务分布的收入亦直接体现在公司报表之中,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未来将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引擎所在。
3、餐饮跃进,打造属于火锅的长期主义
聚焦公司的核心优势,可从如下几个层面探讨。
首先,餐饮的永续化经营其一离不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加持。正如开头所言,与传统辛辣火锅最大的不同是,捞王是火锅赛道中涌现出的注重健康、品质升级、从烹饪汤中提取精华的特色化品牌,是同品类里少有的能称之纯真本味、天然健康的粤式火锅品牌。公司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形象,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目前,捞王旗下运营及管理了三个自创的各具特色的品牌,即以提供商务、大气餐膳为主的捞王锅物料理,主打一人食概念的锅季,以及为少人聚餐提供快捷便利的用餐体验并迎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快速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
凭借着更符合未来健康饮食趋势的差异化火锅口味,捞王成功将美味迅速传播开来,用其标志化的浓郁汤汁在传统火锅中脱颖而出,成为粤式火锅连锁餐厅里增长最快的参与者,并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这些出色成绩也离不开捞王背后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已建立起来的高度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即可精准把控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是餐饮领域其二重中之重的商业模式。
要知道,餐饮最重要的且能永久抓住客流的是质量和口味,因此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把控需要做到绝对的精准可靠。供应链管理很大程度提高了大型连锁餐厅的准入门槛,这个业务环节将对捞王未来成本控制和永续经营有着极大影响力。
捞王在品质至上的业务模式下,建立出能够快速规模化增长的供应链体系。其规模化的能力得益于集中的食品采购及自动化生产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体系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招股书信息,公司在食品安全及质量方面坚持严格标准,并为餐厅供应的部分食材的研发和生产成功建立了综合设施中央工厂,这也是其中核心的商业模式环节。其采用统一的采购系统集中处理所有采购订单,并采用严格的评估及问责机制,将食品安全纳入店长和厨师长的绩效考核。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超过85%的门店在当地食安部门的实地视察中取得了A级评级,远高于仅10%的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捞王在对供应商的掌控上也更具有话语权,在利益一致的制度建设下,其也确保了供应商的向心力,各方共同为品牌生态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确保了公司在拿货上价格更具有优势,且能保持较为稳定的毛利率。
此外,捞王还通过体系化管理门店和员工,迅速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这一长期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助力公司接触到多元化的客户群,实现标准化食品加工、标准化操作指令和产能扩大,促进规模化增长。
而第三个重中之重的核心竞争壁垒所在便是捞王的数字化建设系统,通过与新技术的融入结合,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精简营运、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这也将是公司未来业绩的新增长曲线。
捞王得益于数字平台的建设成功打入年轻一代的市场,并制定了一系列以核心价值和信念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如与营销机构进行合作、在多个领域与各种品牌进行联合品牌推广以及不断强化与会员系统成员的互动。通过线上私域流量打造,使得捞王迅速提升了品牌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创造了如今的商机。
同时,捞王供应链管理中也成功运用数字化系统技术,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甄选标准,通过数字化系统严密监控运输及物流运营,为公司做到高效率运营管理。
可以说,捞王通过打造差异化的品牌、深耕供应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动作构建了在餐饮行业持续向上生长的底层基石,实现了在行业中不断开疆扩土。
4、结语
可以相信,如此别具匠心打造的符合当下多元化、健康化趋势的火锅品牌,将可在竞争火热的火锅赛道之中,杀出重围,甚至有望通过借力资本重塑火锅市场格局,打开这个红海火锅市场新的周期。另一方面,虽然当前餐饮行业遭受疫情带来的重大冲击,但笔者相信,捞王凭借在行业深厚的竞争壁垒,将能够促进其规模化增长,实现业绩的稳步提升,谱写新的火锅传奇。
< class="pgc-img">>虎点睛:在内卷中,寻找破局。
文 | 唐伯虎
火锅上市赛道很拥挤,捞王也来争“第三股”。3月14日,捞王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或将于第二季度寻求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在主板挂牌上市。
在这之前,海鲜火锅七欣天也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争“第三股”依然大有品牌在,但与此同时,火锅赛道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老牌巨头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
在这种情况下,捞王的上市之路又能否走顺,要打个问号。
< class="pgc-img">>切入“粤式火锅”
2010年,捞王在上海成立。截至目前,其在国内共有150家店。招股书显示,接下来计划继续开店,在未来三年内将共开184间新餐厅,分别将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44、60及80间新餐厅。
虽然体量与海底捞等老牌巨头相比不具备优势,但从增速来看,尽管经历着疫情的影响,捞王仍然维持了扩张势头。2019年~2021年,捞王实现营收10.9亿元、11.25亿元和12.90亿元,2021年同比增长15.6%。
目前,捞王占有1.7%的市场份额。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捞王在粤式火锅餐厅市场中依然排名第一,在国内整个的火锅餐厅市场中排名第四。
这种较为稳定的发挥,主要得益于捞王选择了一条别样的道路——从粤式火锅切入。捞王专注粤式火锅,以“有料好锅底,不止猪肚鸡”为口号,推出招牌胡椒猪肚鸡,并且开创了一煲四吃的特色吃法。
(图源:捞王官网)
>在火锅行业中,川渝的辣味火锅依然是主流,在市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但随着周师兄、巴奴等辣味火锅品牌相继获得融资,川渝辣味火锅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粤式火锅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养生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重点关注领域,“朋克养生”、“边喝枸杞边熬夜”一度成为网络热词。据智研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主打养生火锅的捞王也从中受益。
从行业数据也足见粤式火锅的机会之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粤式火锅餐厅行业的收入由2016年的54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7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0.6%。
预计至2025年,粤式火锅餐厅行业的收入将达到1285亿元人民币。
除了切入口选得好,捞王在会员体系上的搭建,也为品牌聚集了一批高粘性客户,由此快速打开品牌名气。
据了解,捞王用几年时间搭建了一套自己的会员体系。招股书透露,捞王拥有超过86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约78.4%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群;会员用户90天内的再次就餐率为13.6%。
并且,捞王在招股书中提到,除会员系统外,公司一般不会在所有的捞王锅物料理及其他餐厅开展任何促销活动或折扣。这也加快了爱好火锅的食客们成为会员的步伐,按捞王自己的表述,这些会员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约60%。
< class="pgc-img">>捞王的挑战
不过,捞王,可谓成也粤式火锅,危也粤式火锅
左边是可见的地域壁垒,右边是已经在行业可圈可点的同类玩家,再加之几乎没有护城河的特色,捞王的扩张,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目前,捞王的门店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分别拥有52、38、34家门店,其他地区门店数量均为个位数。这样的分布与地区的口味喜好有着很大的关系。粤式火锅口味相对清淡,与四川、东北等地区的饮食口味截然不同,这也导致,粤式火锅势必面临地域壁垒。
(截图自招股书)
>海鲜火锅七欣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七欣天招股书显示,其总门店256家,其中在江苏拥有110个餐厅,在包括江苏在内的华东地区拥有235家餐厅,在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分别仅有3家和2家。
也就是说,捞王能选择的地区,十分有限。
而从整体的市场份额来看,粤式火锅的体量也并不大。
按风格划分,常见的火锅可以分为四大类:川式火锅、粤式火锅、京式火锅以及其他火锅。其中,辛辣的川式火锅最受欢迎,2020年火锅餐厅市场中川式火锅占比64.9%;接下来是粤式火锅、京式火锅、其他火锅,各自占比分别为14.4%、14.2%、6.6%。
在这种情况下,主打清鲜口味的粤式火锅领域也已有多数玩家“磨刀霍霍”,割据赛道。例如猪肚鸡火锅品牌淼鑫猪肚鸡,大多开在市井的大街小巷,人均消费在50~60元左右。
此外,近年来椰子鸡赛道大热,品牌不断涌现,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全国椰子鸡线上门店数四年上涨60%,跑赢大部分品类,其中,凤园椰珍、椰妹、探窝等椰子鸡品牌已积累一定品牌影响力。椰子鸡火锅正在分食猪肚鸡火锅的份额,取代之成为消费者的又一选择。
虽然捞王有属于自己的备餐柜专利,其汤料配方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整体来看,这样的护城河并不牢靠。对于同行和后来竞争者而言,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差异化,将是极大的隐忧。
< class="pgc-img">>捞王,下一站
从招股书可看出,接下来在业务上,捞王或有三点进攻方向。
除了在做好主品牌捞王锅物料理的情况下,其将发力两个副牌发展。目前,锅季开出两家餐厅,均在苏州,店面面积为165~213平方米,人均消费为99元~109.9元。捞王心灵肚鸡汤也有两家餐厅,分别在上海和苏州,店面面积为190~300平方米,人均消费为101.6元~108.7元。
从副牌的情况来看,其与捞王锅物料理的调性相当,均定位中高端餐厅。伯虎财经认为,未来,捞王试图三条腿走路,或许还需要凸显副牌的更多特色,找到差异化定位与优势,才能吸引更多客户前往品尝。
除了多品牌发展,捞王在招股书中提到,将持续发力零售业务。可以见得,捞王对于即食产品的市场比较看好。其招股书指出,2020年中国即食食品市场规模为2786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6586亿元。
(图源:网络)
>2020年及2021年,捞王即食产品分别产生340万及1120万元收入,占总收入的0.3%及0.9%。不过,要将即食零售变成核心驱动因素,把这一业务做大,供应链的短板必然要补上。
招股书提到,2016年~2020年猪肚和猪肉的平均市场价格出现小幅波动,主要原因是供应短缺。回到捞王身上,2019年~2021年,捞王分别有98名、140名、149名授权供应商,其中,前五大供应商占总采购额的39.1%、44.4%、40.9%。从比例来看,捞王大幅依赖少数供应商,这也反映出其在供应链上仍需进行拓展,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捞王招股书披露,上市之后,捞王拟将资金投入建设2号中央厨房,替代租约期满的现有中央厨房。目前,捞王的中央厨房主要涉及火锅产业链中游的汤品生产。2号中央厨房将加强产业链上游的建设,增设食品加工、以及冷冻食品、零售产品的生产环节。
可以看出,产业链的完整布局是捞王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它对于捞王的全国化布局也意义重大。
业内人士曾分析,“未来的火锅赛道,或将展现巨头熄火、‘新王’登基的进程。”在内卷的赛道中,寻找破局,既是捞王的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来源:
1、不二研究:捞王二闯IPO,谁是“火锅第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