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百货近年扣非净利润(单位:元)
巨兽捕食开始行动之前,总是已经蛰伏很久。在南宁百货当了多年“二股东”的宝能系,欲一击而中拿下这家广西百货公司的控制权,不过,原第一大股东为巩固控制权已开始反击。宝万之争尘埃落定后,关于宝能系一场新的股权争夺战大幕拉开。
12月4日,南宁百货公告称,深圳市北部湾持有南宁百货的(600712)2291.2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21%)被拍卖,竞价成功者为南宁百货的第二大股东南宁市富天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4.65%的股份)。
加上这次竞拍成功的股份,南宁富天持股数将占南宁百货总股本的18.86%,将超过目前的第一大股东南宁沛宁(持有公司18.26%的股份)。
南宁富天为宝能系旗下控制,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钜盛华)100%控制的孙公司。
12月21日,宝能控制的南宁富天对南宁百货去函称,公司已收到揭阳市法院送达的执行裁定书,深圳北部湾持有的南宁百货2291万股股份,归南宁富天所有。
深圳北部湾持有的南宁百货股票在12月3日、12月4日起就开始被拍卖,也正是从此时起,南宁百货股票相继创下10个涨停。
事实上,从2014年起,宝能系就通过投资上市公司的路径,开始布局商品零售行业,新京报记者统计,4年间,宝能系曾经先后成为过合肥百货、天虹百货、大商股份、广百股份等公司的前十大股东。
一向被形容为“低调”的宝能系,在资本市场布局的还有地产、汽车、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新京报记者统计,自2012年前海人寿成立以来,宝能系以其为重点投资抓手,前后成为过A股上百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与南宁百货类似,对于南玻A、中炬高新、韶能股份,宝能系也是蛰伏多年后出手取得的控制权。
看似“低调”的宝能事实上一向大手笔,清仓也十分干脆利落,其布局过很多造车上市公司随后又精准退出。到了今年,令宝能系一战成名的投资万科已经尘埃落定,在获利数百亿后,宝能系已经不再是万科持股超5%的股东。
宝能狙击南宁百货看中啥?宝能系最多时入股7家A股零售业公司
南宁百货的控制权之争,硝烟弥漫。不过竞拍南宁百货股票后,南宁富天当时回应称,“截至回复函件出具之日,没有谋求公司控股权的计划。”
南宁百货为广西老牌的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旗下在南宁、贵港、贺州等地拥有多家直营门店。南宁百货此前的第一大股东南宁沛宁为当地地方国资控股企业。数据显示,南宁百货2015年-2018年已连续四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截至2019年9月底,南宁百货资产总计18.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权益合计10亿元,固定资产8.53亿元。在公司2019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固定资产中最有价值的为房屋及建筑物,报告期末账面价值10亿元。
此次南宁富天持股数成为第一大股东,南宁沛宁也立即宣布,即将与南宁市国资委控制的南宁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南宁百货2.94%的股份)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结成一致行动人关系,以维持控股股东地位。但南宁沛宁与南宁农工商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后12个月内无进一步增减持计划。
早在2015年,宝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年年”就成为南宁百货前十大股东之一。2019年4月,前海人寿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富天投资,5月完成股份过户等手续。
2019年12月25日,新京报记者致电南宁百货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目前南宁富天对“没有谋求公司控股权计划”的回复中显示的就是“截至回复函件出具之日”。而此时间之后是否会狙击南宁百货的控制权,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在布局南宁百货的背后,是宝能系在2014年起就开始布局零售业,这几年间,宝能系陆续进出的零售类上市公司包括合肥百货、天虹百货、大商股份、广百股份、重庆百货等多家企业。
2014年第一季度,“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华泰组合”新进成为天虹股份的第4大股东,持股比例占天虹股份总股本的1.03%。随后的时间里,前海人寿不断增持天虹股份股票,截至2015年6月底,天虹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第4、5、6大股东均为前海人寿或旗下保险产品。
2014年第三季度,同样是“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华泰组合”,新进成为上市公司合肥百货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了4.35%。在上述前海人寿保险产品减持合肥百货股票后,前海人寿直接以公司身份再次入股合肥百货。截至2019年9月底,前海人寿为其第二大股东。
天虹股份、合肥百货均为老牌的零售类企业,天虹股份在旗下有“天虹”、“君尚”等品牌,在多地开设了购物中心,商场重点布局在华南、华中地区。合肥百货在安徽合肥、蚌埠、铜陵、淮南等地也多有布局。
宝能系集中布局零售类上市公司,是在2016年三季度末,宝能系同时投资7家零售老牌上市公司。
2016年第三季度,前海人寿除位列上述南宁百货、天虹股份、合肥百货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外,还新进成为广百股份、大商股份、百联股份、翠微股份4家零售类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
广百股份旗下最为知名的就是广州百货大厦,大商股份旗下有麦凯乐、新玛特、千盛等百货连锁,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河南等地;百联股份旗下有永安百货、东方商厦、联华超市等;翠微股份旗下的翠微百货、当代商城也在多处布局。
2016年年底,宝能系已经在翠微百货、百联股份、广百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2017年3月底,宝能系也消失在大商集团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6月底从天虹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
这并非是宝能系放弃在百货零售领域的布局。重庆百货2018年度报告中,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保险产品华泰组合新进成为重庆百货第3大股东。
如今在宝能集团的布局里,零售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布局板块。12月25日,新京报记者在宝能集团官网看到,公司的“民生服务”板块中,宝能已经布局了仓储式会员店、精选潮时尚、便利店3大零售业态,旗下有悠宝利、万麦等品牌。
12月25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立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内一些老牌零售类企业背后大多为国企背景,较难“甩包袱”转型,很多经营(现状)不好,不过公司有较多物业资源。同时,现在国家正推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也给这些民营资本提供了寻求高回报率机会。
8年间进出上百家上市公司,万宝之战成名后遭遇“滑铁卢”
对于“菜篮子”工程起家的宝能而言,百货从来不是核心狙击点。
新京报记者统计,自前海人寿成立以来,前海人寿即以深圳钜盛华为重点抓手,前后现身于超120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上述公司所处行业遍布地产、物流、零售、食品、医药等领域。
1992年,姚振华创立宝能,在1993年主导深圳的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发家。后来宝能借助深业物流的发展迅速扩大体量。在2010年4月,宝能旗下的深圳钜盛华受让ST湖科(现在的大晟文化)股权,宝能系控制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当时ST湖科的公告中介绍姚振华称,其“1992年进入深圳工作,先后涉足物流、食品、建材、金融、房地产、商业、农林业等行业领域”。当时宝能系旗下产业主要为深业物流,深业物流有着深圳市龙头物流园。
2010年6月以来,深圳钜盛华、姚振华弟弟姚建辉控制的银通投资及创邦集团,多次买卖深振业A的股票,在此后多年陆续举牌,截至2014年6月底持股比例合计超过15%,位居第二大股东。后来在2014年底,宝能系大举撤退,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也不再位于深振业A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
除去此时宝能在资本市场的两次动作,宝能重要的变化,就是2012年创立了前海人寿。
2012年2月,前海人寿成立,随后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前海人寿就迅速在深圳、广州等地设立了7家分公司。
从2013年开始,前海人寿的名字开始现身在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单之中。在2013年底,前海人寿及旗下保险产品分别出现在*ST中绒、浙江交科、江特电机、ST天成、物产中大、凤凰股份、环旭电子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
这时的前海人寿买入卖出极为迅速,截至2014年3月底,上述7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已经不再有前海人寿的名字。相反,这一个季度的时间内,前海人寿新进成为1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其中不乏格力地产、华发股份、世荣兆业、凤凰股份这样的房地产企业。
2014年第二季度,前海人寿再次从一些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又新进成为东方通信、天健集团、峨眉山A等公司的前十大股东。
这样频繁的买入卖出,截至2014年底,前海人寿在3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现身。2014年度,前海人寿相继在4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出现。
2015年3月底、6月底,前海人寿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相继减持。2015年7月,前海人寿开始买入万科A股,随后多次举牌,一路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的“宝万之争”持续长达一年的时间,宝能系也由此被更多人熟知。
2016年12月5日,保监会叫停了前海人寿万能险新业务。2017年2月,保监会公布处罚决定,前海人寿有向保监会编制提供虚假资料行为,给予姚振华撤销任职资格并禁止进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2017年6月,深圳国资委下属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这也为“宝万之争”暂时画上句号。
2018年起,前海人寿开始陆续减持持有的万科股票。2019年12月19日,万科发布公告显示,深圳钜盛华、前海人寿在今年11月27日至12月19日合计减持万科A股股票约5.65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5%,截至目前,钜盛华和前海人寿合计持有股份占万科总股本的比例已低于5%,达4.9999998%。
一路清仓的背后,宝能系投资上市公司也不再如此前密集。截至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包括前海人寿、深圳钜盛华的A股上市公司分别有23家、17家、18家。
截至2019年9月底,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有前海人寿、深圳钜盛华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4家,另外前海人寿位于华海药业、普利制药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之中。此外,深圳钜盛华旗下的中山润田投资为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姚振华为中炬高新实际控制人。
宝能造车:“广撒网”与“精准退出”
细细梳理宝能系在资本市场上留下的痕迹不难发现,宝能入股的上市公司,大都与公司规划发展的业务紧密关联。和曾经大举布局零售业务一样,宝能在地产、汽车等领域也曾“广撒网”,最终多数却都“精准退出”。
在宝能集团官网上介绍的“产业布局”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高端制造”,也就是宝能汽车产业。这一矩阵,包括宝能汽车、南玻集团、中炬高新、韶能集团等企业。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布局汽车行业以来,宝能前后曾经入股过的A股上市公司与汽车相关联的多达19家,其中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有7家。
早在2013年下半年,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华泰组合就出现在上市公司江特电机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彼时江特电机主营特种电机业务,在2010年其就进入锂电池产业,还专门设立特种电动车辆事业部。在2014年,前海人寿还参与认购江特电机的增发。
2015年江特电机宣布发行股份收购资产,又在9月宣布收购九龙汽车。但与此同时,前海人寿也在减持江特电机股权,截至2015年6月已经不在江特电机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
2014年第一季度,前海人寿新进成为众泰汽车的前十大股东。2014年底,前海人寿还成为庞大集团(*ST庞大)的前十大股东。众泰汽车主营业务为汽车整车生产制造,庞大集团主要做汽车经销,均是较为知名的企业。在2015年底,前海人寿已不在庞大集团、众泰汽车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
上述3家公司的现状不佳。江特电机在收购九龙汽车的2016年度,九龙汽车就开始无法完成承诺业绩,今年12月,江特电机宣布折价甩卖九龙汽车。庞大集团在2018年8月公开承认资金紧张后,一度陷入退市危机之中,目前仍在重整阶段。众泰汽车2016年后销售毛利率也一降再降,2018年以来收入利润出现双降局面。
■人物
从“炒房”到造车,姚振华频现身,与多地政府合作
作为宝能系的掌舵人,姚振华199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双本科专业(工业管理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毕业。来到深圳打拼后,姚振华还做过卖菜生意,但其曾经“卖菜”发家史细节却鲜为人知。宝能官网上,也仅披露了当时起家的“菜篮子工程”。
被外界评价为低调的姚振华做起事来大刀阔斧,用深业物流公告中披露的话说“在深圳创业二十五年,其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对于姚振华来说,在资本市场以野蛮人身份一战成名,又收获甚丰就是2015年底的“宝万之争”,这被看做是姚振华的最大手笔“炒房”,其剑走偏锋的凌厉的操作手法也招致巨大争议和监管部门关注。在2017年2月遭禁入保险业10年后,姚振华的身影投向了汽车市场江湖。
翻阅宝能集团官网不难发现,姚振华在2017年以前留下的公开足迹极少。最为密集的,就是其在2016年8月、9月相继现身南方科技大学的两次活动中。
被禁入保险业10年后,姚振华与各地政府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起来,姚振华看起来也不再低调,而是开始大手笔投资。
2017年6月,姚振华在贵阳与当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与西安西咸新区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宝能集团将在西咸新区投资800亿元;9月,姚振华又会见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一行人,双方签署投资协议,宝能集团拟在蔡甸区投资300亿元。
2017年11月,宝能集团再与昆明政府签署投资协议,约定宝能集团拟在昆明建设5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等。
2017年12月底,宝能集团战略投资观致汽车。紧跟其后,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动工,该项目总投资300亿,奠基仪式上姚振华公开讲话表态,要“用10年-15年时间将宝能汽车打造成为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汽车集团”。
随后的2018年度,姚振华频繁现身在宝能汽车相关的活动中。2018年3月西咸新区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开工,姚振华现身;4月姚振华陪同专家代表团参观观致汽车常熟工厂;5月姚振华还现身德国——宝能集团拟在德国设立欧洲汽车工程技术中心;8月宣布宝能汽车将与博世合作。
2019年3月,在宝能集团召开的27周年庆大会上,姚振华发表讲话称,“期望通过进一步自我变革,进而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12月底,宝能即将接盘长安PSA50%股权的消息再次传出。姚振华的大手笔,仍在继续。
新京报记者 李云琦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范锦春
戴志康被宣布刑事拘留,到新沪商联合会“营救戴志康”的请求文件曝光,戴志康没有任何“保释”的迹象。与此同时,这份“请求文件”疑问颇多,例如连“取保候审”都表述成了“保释”。除了文件内容值得推敲之外,新沪商联合会官网未发表任何声音,甚至新沪商联合会官网都无法打开。
新沪商联合会是谁?
新沪商联合会成立于2008年,是由在沪知名民营企业和工商界的精英人士组成的民间商会,商会打破了地域和行业壁垒,聚集了一批商界精英和社会名流。现有1000多家会员企业,遍及全市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复星集团、杉杉集团、鹏欣集团、证大集团、亚商集团、绿地集团、磐石基金、CXC创投、红杉资本、易居中国、红星美凯龙、申通快递、携程旅行网、均瑶集团、源星资本、旭辉集团、中锐集团、永达集团、银都集团、零点集团、嘉御基金、中房置业、恒大集团、骏合集团、致达科技、小南国集团、月星集团、春秋航空、三盛宏业、鹿鸣谷、商海通、海银集团、长乐集团、云锋投资、辰野投资、嘉诚投资、瀚叶投资、华澳投资、振龙地产、报喜鸟集团、三湘印象、七匹狼等企业。
此外,在证大集团25周年庆祝大会上,戴志康念了一连串名字,这些人都是对证大曾经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戴志康特别提到,“在证大创立之初给予支持的大师兄张志平。”
张志平与戴志康有着怎样的过往?作为新沪商联合会的创始轮值主席的戴志康又与新沪商联合会的资本大佬们有着哪些资本故事?
“地产只是玩票,金融才是老本行,金融本质就是杠杆。”戴志康此前的一句话体现了其对金融和杠杆的热衷,但杠杆也让戴志康潮起潮落并最终跌落神坛。
创业初期
张志平还创立了海南金融的多个“首个”,首创中国第一个房地产投资券怡和房地产投资券。
资本市场是了解戴志康的一个关键词。
2019年上半年,戴志康突然高调宣布重返A股市场。他在微博上表示,A股市场将迎来一轮长期牛市,并且将“掀翻”2015年前一轮牛市的最高点,即5178点,这让业界颇为诧异。
有媒体报道,今年3月7日,戴志康在其位于上海浦东石楠路上的证大集团会议室,向某渠道方进行过一场A股长期前景和产品发行的路演。戴志康称其早已在A股市场中“重金入场”,并建议渠道方今年在向客户方进行投资理财建议时,着力推介A股股票资产。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并未查询到戴志康有关投资A股的消息。
在业内,戴志康一度被认为是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高手。
1964年,戴志康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1981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85年,他又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后,戴志康顺利进入中信并担任行长办公室秘书。
1990年,在海南大开发的背景下,戴志康去了海南,后加入海南证券。1992年11月20日,证大公司注册成立,戴志康在大师兄张志平的支持下,开始创业。被戴志康称为大师兄的张志平,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和海南证券董事长。
而张志平、张高波和戴志康,堪称海南早期金融改革的重要人物。
创业之初,张志平为海南省证券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高波为海南证券交易中心原理事长;戴志康为海南富岛资产管理公司原总经理。而此前,张志平还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金融管理司升至副处长后,到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挂职。
1991年开始,张志平主导了海南省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革,根据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料显示,海南省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1994年变更为1亿元。张志平还创立了海南金融的多个“首个”,首创中国第一个房地产投资券怡和房地产投资券;创立了全国第一批老基金之一的富岛基金;承担中国第一家溢价发行股票的承销工作等。
对于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张高波,其与张志平、戴志康并非同学关系。其历任海南省省长秘书、海南省政府政策处副处长、人行海南省分行金融市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证券交易中心理事长。
戴志康正是受张志平的邀请,才以海南省证券公司基金部经理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海南创业并创办富岛基金。1992年5月,富岛基金成立,实收资本金6000万元。其
投资顾问公司是海南证大资产管理公司,后更名为海南富岛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富岛资管”)。值得注意的是,富岛基金和此前张志平创立的首只怡和房地产投资券有着同样的发行范围,即围绕金融房地产。
根据工商信息显示,富岛资管的法定代表人是张志平,直到2003年1月,法定代表人才变更为时任海南省证券公司董事长的文哲。
张高波则于1993年低调成立东英金融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东英金融”)。根据东英金融网站介绍,集团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于中国香港,是一家“专门提供国际投资银行服务”的公司。目前东英金融子公司包括东英亚洲有限公司、东英亚洲证券有限公司、东英金融有限公司和东英资源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东英金融官方显示,1996年,张志平加盟东英金融,并担任集团主席。其实,在同一年,张志平刚刚履新中国证监会首任机构监管部主任。对于为何短暂任职便离开证监会,至今仍然是个谜。不过,张志平任职东英金融仅四年,便让东英金融成为当时香港最活跃的保荐人之一,2000年保荐的上市公司占当年全港上市公司8%。
1998年,富岛资管的一个投资决策让戴志康寻觅到了下一个发展转折点。而此时的富岛资管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仍是张志平。1998年,戴志康用自己的证大发展从富岛基金那里花了3500万元将“湖畔花园”买了过来。结果,“湖畔花园”销售非常好。戴志康后来回忆称:“当时海南投资无非就是土地,投了之后往往烂尾,于是找了个人来打理这些地。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绿城掌门人宋卫平。”
戴志康在股票市场和地产板块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富岛基金在杭州投资的地块湖畔花园,更是让戴志康获得了之后在上海扎根立足的事业基础。
与此同时,东英金融也同样开挂。据东英金融集团网站的资料统计,自1995年至2002年12月底,东英金融集团共参与融资活动78次,融资金额达448.4亿港元。其中包括方正(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
不过,2002年,随着富岛基金与兴沈基金、久盛基金合并组成久富基金,富岛基金的历史到此结束。而张志平也从2003年开始担任香港上市公司东英金融执行董事兼主席,开始全力倾注东英金融各项工作。
“纵观证大的历史,创立之初,我们是一家投资公司,20多年来,我们在金融投资方面,规模实现数百倍的增长,先后成为国内私募基金和P2P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引领者。证大从基金理财起步,先后拓展到私募、信托、小额贷款、艺术品投资理财、P2P互联网金融等形式,发展成为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公司。”戴志康2017年12月26日在证大集团25周年大会上如是总结。
借壳上市曾与绿地复星联手
戴志康曾对媒体宣称,公司要投资80亿~100亿美元“建设成南非的陆家嘴”。
从2000年开始,证大集团多次在浦东拿地,并相继开发了联洋社区、水清木华、大拇指广场、喜马拉雅中心等多项目。已经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12年的戴志康重返资本市场。“借壳上市”成为戴志康未来两年内的主要工作。
2001年6月30日,时任国中控股(0202.HK)董事的贺学初联手林卫东,组建Giant Glory财团,以7000万元代价收购香港“南华系”的四海互联网(0755.HK)90%的股权。贺学初作为Giant Glory的大股东,持股40%。四海互联网原名四海旅游,早年其创始人梁海因为无力清偿债务,控股权被券商斩仓出售给“南华系”的上市公司南华策略(0175.HK)。南华策略后改名南华信息科技,其通过全资拥有的Universal YieldLimited公司持有四海互联网16.9亿股,约44.5%。
与此同时,证大希望到香港借壳上市,通过中介机构,戴志康结识了贺学初。通过协议,戴志康从Giant Glory其他股东手中购买了Giant Glory的36%股权,但贺学初仍持有40%股权。2002年3月四海互联网另一全资子公司BestEast向证大的水清木华公寓项目注资2000万元,完成全部注资后,水清木华的股本结构为证大发展18.75%、戴志祥拥有56.25%、Best East拥有25%。
2002年5月,四海互联网再次配股集资1.12亿元,用于购买上海证大的房地产项目。2002年7月,四海互联网改名上海世纪控股,戴志康成为大股东和首席执行官,贺学初还是主席。根据当时的公告显示,2002年9月29日,上海世纪控股全资附属公司Ample Century
以7000万港元购置证大置业黄苏东、朱南松、戴志峰三位股东的65%股权,证大置业股权结构变更为:上海世纪间接持股65%,证大发展持股35%,证大置业变身中外合资企业。
2002年11月,顾卫军将其在Giant Glory拥有的24%股权分别转让给了贺学初和戴志康。这样,贺学初和戴志康也就各拥有Giant Glory股份50%。2002年11月23日,贺学初辞去了主席职务,戴志康成为上海世纪控股主席。2003年3月,戴志康收购贺学初持有的Gi-ant Glory50%的股权,这样戴持有Giant Glory100%的股权。Giant Glory共持有上海世纪16亿股,50%的股权则是8亿股,按照每股0.05港元的价格,作价4000万港元。同时,Giant Glory与Peak Smart签署协议,前者购入后者同意出售的5亿股上海世纪股份(每股0.05港元),总共耗资2500万港元。这样戴志康通过Giant Glory持有上海世纪的股权由16亿股(37.18%)增至21亿股(48.72%),根据香港有关法规,超过30%之后,必须实行有条件全面要约收购。
2003年4月22日,全面要约收购完成,总计收到4.09亿股份之有效申请,占全部股本的9.44%,这样戴志康拥有的上海世纪的股权约58.16%。就这样,历时一年多,戴志康的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完成。后来,上海世纪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由此,证大地产十年黄金期正式开启。
虽然一度将万科作为学习对象,但是戴志康多年后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学不了万科,也学不了
雅居乐。”戴志康的成功在于他纯粹地从消费者角度探求人们内心最本真的需求,去理解如何做房地产。通过赋予楼盘人文气息,把房子营造成家园,让人“诗意地栖居”。
但是,2010年让戴志康的地产路不得不再次转型。
2010年2月1日,上海外滩8-1地块拍卖,戴志康看中了其背后的价值。但是,雄心虽在,缺钱却是现实问题。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证大系银行存款及净资产总额仅为不到30亿元,后来新记者杂志在2013年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戴志康只拿得出约10亿元,还有接近36亿元的土地款缺口和3.6亿元的土地契税及分期利息,并形容支出利息相当于每天向黄浦江扔10辆宝马车。更紧迫的是,如果宽限期满还不能缴款,土地就有被收回的风险,戴志康必须寻找“外援”。由此,戴志康的“朋友圈”复星集团和绿地集团开始现身助力。
2010年4月,上海证大公告宣布,上海证大与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绿城置业及上海磐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上海海之门房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复地集团是大股东,拥有50%的股份,其他3家公司拥有50%的股份。
但是,2011年12月29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上海长烨从绿城控股、上海证大和上海磐石手中以40亿元的价格收购外滩8-1地块50%的股权。”这个结果让复星国际不能接受,并最终选择诉诸法律。
受到当时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缺钱的证大集团因为信贷跟不上导致资本碰壁,最终不得不将外滩地王转手。2011年底,证大集团
先将外滩项目50%股权转手给复星,后又联手绿城将剩下50%股权卖给了SOHO中国。
此后,围绕外滩地王的著名官司,让开发陷入僵局。而上海证大并未得到梦寐以求的高杠杆,在无法筹得第二期46亿元土地款的窘况下,证大集团选择将地块股权转让给复星与SOHO。
2013年11月,上海证大宣布以10.61亿南非兰特(当时约合8.38亿港元)收购南非约翰内斯堡1600公顷地块、4平方公里的湿地以及200幢历史建筑。戴志康曾对媒体宣称,公司要投资80亿~100亿美元“建设成南非的陆家嘴”。
“南非陆家嘴”还没建成,2015年2月,戴志康却突然以总价12.507亿港元,将其和女儿戴陌草持有的上海证大42.03%股份,全部清空,正式宣布离开房地产行业。
根据公告显示,戴志康将股权出售给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相当于每股售价0.2港元,比每股净资产净值打了对折。
“我们不留恋现今房地产上的这点涨幅,投资在其他领域涨幅肯定高于房地产,这一点没有什么遗憾。证大本来就不是房地产公司,将来也不是。对我而言,房地产只是‘客串’,是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而这个过程我们已经完成了。”戴志康的这番话,似乎也透露出他对地产留恋,甚至直到去年,戴志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表示:“如果有机会仍然会回到地产业。”
私募第一人再崛起
通过私募“吸金”,戴志康很快从地产投资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无论是归功运气也好,能力也罢,戴志康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还是‘国债327’那次”,而成功的标志则是攫取到丰厚资本。随后,有“中国私募第一人”之称的戴志康转型地产商,起初他仍然凭借文化包装获得了成功,但之后收购外滩楼王失败,亦让戴志康元气大伤。
如果按照戴志康自己的描述,1990年至2010年的创业经历正好是两个10年,10年金融10年地产,从第一个10年来说,戴志康赚得盆满钵满。而对于2010年的第二个金融10年来说,戴志康经历了几次失败,甚至从2012年的那次净值崩盘开始,再到2015年资产被东方资产收购,种种迹象表明,戴志康的资本逻辑出现了问题。不过,嗅觉不再灵敏的戴志康没有选择收场,而是以更加激进的方式进行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因为金融赚到第一桶金的戴志康又将目光投向了金融,二度转型金融,其实已经凸显戴志康“缺钱”迹象。不过,正如准确判断当年房地产春天到来一样,戴志康也准确判断出私募基金的崛起。记者通过梳理证大投资早期发行的私募产品可以看到,证大投资是国内最早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由有私募教父之称的朱南松担任总裁。其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公司总的管理资产逾70亿元,其中阳光私募逾60亿元,海外产品逾3800万美元,国内专户5.4亿。”
证大集团曾在业内被称为“定增大王“,2010年,证大投资管理在朱南松的带领下,旗下金马、金龙、金牛、金兔四只股权基金与天誉投资、上海天臻、上海天迪等“证大系”公司,在定向增发市场上四处扫货。几年的时间里,证大投资共发行了115只私募基金。与此同时,证大集团还与上海彤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彤道投资”)有过短暂“甜蜜期”。根据天眼查平台显示,彤道投资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法人代表为腾冲。无论是腾冲还是彤道投资都鲜有公开资料。
“信托+定向增发”模式,曾经帮助证大投资撬动起巨额资金。然而,伴随着“证大投资旗下某产品账面浮亏近50%”的新闻引发业内关注,这块业务亦成为引爆证大集团资金链的一颗炸弹。
证大金牛增长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期)是由信托公司发行、证大投资担任资金管理方的私募产品,总规模4亿元。
起初的4亿元募资,戴志康几乎全部投向海利得、连云港、旭光股份、综艺股份、成发科技5只股票的定向增发,分别购买了530万股、500万股、450万股、1000万股、12.8625万股。
但是,随后证大金牛增长账面浮亏一度接近50%,也就是说,浮亏最高达2亿元。矛盾随之而来,围绕谁该为证大金牛巨亏买单,投资者、产品发行方信托公司与信托资金投资管理方证大投资均各有说法。
当证大金牛增长净值亏损超过20%时,投资人才听说负责证大金牛增长投资管理的基金经理不是朱南松,而是另有其人,正是彤道投资。
根据投资人向媒体透露情况显示,对于产品风险,直到产品出了问题,投资人才知道其中内幕。“并不仅仅是股票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而是在信托理财产品销售环节被刻意隐藏的产品风险信息告知义务,明明信托募集资金是投向金兔基金(一只全新的有限合伙制基金产品),为何要冠名为‘证大金牛增长集合资金信托计划(1期)’,并用证大金牛系列产品以往业绩招摇过市? 明明是证大投资与彤道投资联合管理投资证大金牛增长,为何在产品推介期间只有证大投资以往业绩的介绍?”不过,最终相关私募基金均正常清算,随着彤道投资转型医疗行业投资,证大系的私募产品也销声匿迹。
通过私募“吸金”,戴志康很快从地产投资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热衷投资的戴志康,一度还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与此同时,作为新沪商联合会成员之一的杉杉集团亦浮出水面。在2015年宣布将旗下土地等资产出售后,拥有百年历史的澳大利亚基德曼(Kidman)家族并没有料到,这笔生意会吸引到这么多中国民企来参与竞购。
据媒体报道,总部位于广州的植物油生产商东凌粮油、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上海鹏欣集团以及上海中房置业、证大集团和杉杉集团组成的财团都在争夺这笔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大买卖。民企出海投资已不是新鲜事,但令人关注的是,此番为何一众中国民营企业集体相中了一个澳洲牧场? 分析称,中国竞标者野心的根源是中国庞大的肉类市场需求,特别是牛肉价格和需求一路上涨,推动民企出手争夺海外牧场和肉牛资源。
在参与竞购的中方企业中,一个财团由上海中房置业牵头,主要成员还包括证大集团以及杉杉集团,这三家企业都有房地产的背景。这一财团虽然加入竞购较晚,不过目前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基德曼家族的土地再大,也无法运作房地产项目。这些土地深居内陆,只有150个居民生活其间。这笔生意的主要意义还是资产投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自贸协定的推进以及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已是大势所趋。证大集团曾对外表示,证大在退出房地产业务后,海外市场的消费品以及资本品是其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方向之一。“未来,在快速消费品和食品方面,中国需要向全球进行采购以满足自身民众的需求,这是证大看好的战略领域。”然而,上述行动随着2015年戴志康再度调整战略而“没了下文”。
二度折戟
从承诺兑付到投案自首,戴志康只用了19天。
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兴起;自身环境,几次投资失利。2015年后,戴志康为证大集团重新梳理了三大产业: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大健康。其中金融产业成为证大集团近几年的主业。
对于为什么选择互联网金融,戴志康在证大25年大会上表示:“金融是我们的老本行,2010年重新杀回金融时,我们选择了对创新金融的探索,对互联网金融提前布局。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发展这块业务;同时,我们的P2P平台还要服务于艺术文化和医疗健康产业的消费升级,形成产业生态闭环。在这个闭环里,场景化清晰、风控容易、资金匹配容易,建立独特的证大产融一体化系统是我们金融板块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不过上述战略话音还未落地,证大金服最早推出的“证大e贷网”于2017年已停止运营。此时,正是戴志康涉足商海的第30个年头。
而戴志康也公开表示,自己最想做的还是文化,依托房地产孵化的喜玛拉雅中心于2006年动工建设,2010年正式落成。就戴志康自己而言,伴随着中心的落成,地产板块乃至整个集团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说是攀上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
戴志康于证大25周年大会上表示:“作为地标性的城市人文建筑,这里承载了我们的文化理想,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文化上获得了成功。但作为地产项目,喜玛拉雅中心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可以归结为中心的建设‘太超前’。”那次大会,戴志康用大篇幅讲了未来关于喜马拉雅的设想。
不过随着戴志康投案自首后,喜马拉雅FM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公告澄清,喜马拉雅与戴志康涉案的四家公司无任何股权关系,无任何债权债务关联,无任何业务往来。
另外,证大金融的主要网贷平台“捞财宝”早在2014年就开始上线,根据官网信披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该平台累计交易金额296.38亿元,借贷余额49.96亿元,当前出借人数据28031人,当前借款人数92853人。平台逾期相关数据均显示为0,累计代偿金额为1.96亿元。
今年9月,上海公安经侦部门发布消息,证大在未取得国家相关金融资质许可的情况下,通过旗下“捞财宝”线上理财平台(上海证大爱特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证大财富”线下理财门店(上海证大大拇指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向不特定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案件现在进一步侦查中。最后经证实,涉案人员戴某康、戴某新分别为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及其侄子上海证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戴卫新。
从承诺兑付到投案自首,戴志康只用了19天。
此前的8月12日,上海证大集团旗下P2P网贷平台捞财宝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因捞财宝存管合作方华瑞银行自身业务调整,华瑞银行单方面决定在2019年8月13日起终止存管合作。新的存管合作开展需要时间,在无存管的情况下,基于合规要求,捞财宝平台停止新增业务。 同日,捞财宝资产端上海证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投资咨询”)方面表示,根据政府监管要求将全体裁员。根据捞财宝相关负责人此前向记者介绍,证大金服旗下的证大投资咨询是捞财宝的资产端导流合作方,向捞财宝推荐借款人信息。 彼时,记者来到证大投资咨询的办公地,办公室内各处张贴着人事部指向箭头,内部员工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得较为突然,员工也是通过早上的企业邮件才知晓。而暂停业务以及后续的回款都要看监管的决定。 8月16日,捞财宝发布公告,称平台成立良性退出专项工作小组,集团建立支持工作小组。戴志康还在公开信中表示,有出借人希望其或集团马上拿出几十亿元现金来代替借款人为大家做兑付,但证大公司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 戴志康还说,证大公司确实在考虑对那些最后因为借款人逾期比较严重导致收到回款较少的出借人进行一定的补偿。过去10年里,普惠金融业务一直是集团的重点布局,证大公司一直坚持投入,按头部平台来打造,但因为这次退出的事情,这种投入反而造成了集团很沉重的压力。 此外,集团除了普惠金融业务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产业,需要一些时间来经营、发展这些产业,保持集团正常运营,只有这样,集团才有能力为平台良性退出提供持续性的保障。 戴志康还表示,证大公司接下来工作的重心肯定也会放在债权资产的还款管理、催收上,但资产处置、回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捞财宝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捞财宝累计交易金额为296.38亿元,当前借贷余额为49.96亿元。 从创业之初到玩转房地产,再到二度步入资本市场,这三段经历戴志康都离不开“贵人”或者朋友的相助,唯独涉足互联网金融,戴志康开始“自己玩”,但终究折戟P2P。
(责任编辑:赵金博)
联社(长沙,记者 黄路)讯,湖南海利(600731.SH)8月10日当天涨幅5.9%,再次刷新年内新高。
同日晚公司披露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0.15亿元,同比增2.8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6 亿元,同比增494%。去年全年,公司净利润为1.01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延续了去年的增势,对此,其证券部工作人员电话中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一是供给侧改革之后,公司量大的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二是募投资金所带来的几个新项目,包括硫双威等陆续投产后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三是内部管理的改革,成本端控制较好。
中报显示,旗下3大产品端价格上涨带来了公司利润的增厚;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幅降低,则是公司营收变动不大,但净利增幅惊人的主因之一,其“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栏显示,本期发生额约为317万元,上期发生额约为8151万元。
湖南海利主要从事化学农药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龙头企业。财报显示,其子公司海利贵溪和海利常德均是国家定点农药生产企业,也是公司上半年业绩主要来源。其中,100%控股的海利常德贡献净利1.32亿元;持股77.42%的海利贵溪贡献净利1604万元。
据了解,国内农化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多承担原药生产,国内农药产量全球第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原药供应国,在全球农药产业链主要处于上游。
湖南海利方面透露,公司坚持以跨国项目合作业务为龙头,VIP客户优先、价格优先、账期优先的“三优”策略,力保外贸基本盘的稳定。
公司从去年就在继续加强与国际农化巨头拜耳公司、先正达公司等的合作,随着硫双威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公司产销进一步增加。
湖南海利董事长刘卫东公开表示:公司基于与拜耳公司硫双威项目的合作成功,根据公司后期战略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加强与农化跨国公司的合作。
另一方面,湖南海利靠着原药的品牌影响力和性价比优势,加强与国内有实力的制剂厂家的合作,在原有品种合作的基础上,公司嫁接新品种业务,扩大销售增量。
中报显示,甲基异氰酸酯类系列产品同比涨幅为0.34%;公司杂环类系列产品同比涨幅约30%;有机磷类系列产品涨幅约15%。
近年安监环保压力下,竞争对手逐步退出,公司的产品逐步上涨。上述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小的企业退出,肯定是减少了竞争对手,公司本身就是全球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龙头,具备较强的价格主导权,主要产品价格涨上去带来的就是利润。
对于蝗虫事件是否增加了行业需求这个问题,公司上述人士表示该话题较为敏感,不方便回答。但据业内人士介绍,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杀虫剂,对蝗虫肯定是有效果的,因为公司主要是原料供应,不是下游的终端商直接面对客户,具体产品用途还是以下游厂家来定。
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湖南海利19年、20年上半年均保持营收、净利双增,股价刷新高,但公司股东之一湘江产业投资因其自身经营发展需要选择了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