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惟一
70年关山飞度,70年惊鸿一瞥。新中国成立70年来,风云竞逐的时代,脚步不停的人们,共同组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国意象。
“60后”是吃苦耐劳的一代人,他们参与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以不舍昼夜的奋斗,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传奇。出生于1964年的李志顺,是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垣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钓鱼台侯派国宴菜掌门宗师、百年老字号“二合馆”传人……一路走来,他秉持着匠心与信仰,潜心传承豫菜和国宴菜,并把它们推广到全世界。
李志顺(中)和徒弟方西栓(左一)、张永涛(左二)、王晓亮(右二)、李洪彪(右一)
经历丨从豫菜到国宴菜
清代末年,长垣有一家老店“二合馆”,馆里有名的灶头便是李志顺的爷爷。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二合馆变成了“人民食堂二部”,随着时间的推移,祖辈传下来的老店名也渐渐被人遗忘。
1979年底的一天,爷爷对15岁的李志顺说:“咱们李家世代从厨,到你这一代也别断了。”在长辈的安排下,李志顺进入县供销社开的“实验饭店”当学徒,度过了3年清苦的时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83年,李志顺作为熟练工被招进了中原油田接待处招待所。1988年,中原油田筹建驻京办事处,李志顺被派到北京,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侯瑞轩大师,并被收为关门弟子。
1996年,李志顺辞去公职来到钓鱼台国宾馆,追随侯瑞轩大师重新当起了学徒,用三年多时间系统地学习国宴菜的制作。在他看来,国宴菜和豫菜渊源颇深,“师父在钓鱼台担任首任总厨时,和老一代厨师们一起结合中餐各菜系和西餐的烹制技法,上取宫廷珍馔佳肴,下汲民间风味小吃,促成了钓鱼台国宴菜这一菜系。侯大师是长垣人,学豫菜出身,因此国宴菜里有豫菜的灵魂,整体风格符合豫菜‘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特点,可以说豫菜是国宴菜形成的主要基础”。
浓缩了中国饮食文化精髓、符合河南人口味的国宴菜,能否让中原人民不出家门就能品尝到?李志顺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国宴菜带回河南。2001年,李志顺筹备多时的颐志堂国宴酒店在郑州安钢大厦开业,侯瑞轩大师亲自坐店任技术指导,轰动了当时河南餐饮界。2002年,酒店搬迁至郑州未来大道,改名颐顺轩,经营国宴菜和经典豫菜。
2013年,李志顺在郑州市经三路河南省文学院内开店,重新拾起了家传老字号——二合馆。坚持每日吊汤,根据传统二十四节气配餐,沿用豫菜“八大作”操作流程,传承篦扒、葱椒炝、铁锅涨、糟熘、托烧等传统豫菜技法,秉持“把厨业当事业,拿菜当命来做”的理念……这一切,只为不负师父的嘱托,不负百年二合馆的招牌。如今,二合馆已开设经三路店、天泽街店、港区店三家店。
交流丨向世界展示中国菜
一份原汁原味的中国菜里,有山川河流稻香,有故园乡关家国。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滋润着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田,让中餐走向世界,是李志顺的梦想,也是全球华人的梦想。
2002年,李志顺被国务院侨办委派到意大利培训当地华人厨师,推广中餐文化。这次远行让他印象深刻:“国外的华人厨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基本功不扎实,菜品为了迎合当地口味也做了很大的改变。”李志顺在意大利传授厨艺的同时,也不断传达着自己的理念:“中餐需要国际化,需要推广传播到全世界,但不能到了意大利就变成意大利中餐,到了美国就变成美国中餐,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头换面成为‘四不像’。华人厨师要有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餐即使在国外也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保留传统经典,才能更好地立足。”
从那时开始,向世界传递中餐文化的梦想就在李志顺心里扎了根。十几年来,他先后前往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参加交流活动,推广中餐;与中烹协副会长边疆一起赴联合国总部,为“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活动进行前期对接和准备,把中国非遗饮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作为中国厨艺精英联盟(现为中烹协厨艺精英委员会)主席,多次牵头带领联盟成员赴西班牙、日本等国家进行厨艺和文化交流,扩大了中餐的影响,加深了外国人对中餐的认知度。
2015年8月,李志顺受中烹协派遣前往朝鲜参加“中华美食节”活动。侯瑞轩大师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政府派遣至朝鲜培养高级厨师,并为其领导人服务两年时间,正因为这段渊源,中烹协、外交部门特意选派侯瑞轩的关门弟子李志顺作为总厨师长,参与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举办的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为30多个国家的大使制作中餐、表演厨艺,把中华美食文化传播到国外,活动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朝鲜料理协会领导带领5名资深厨师专程前往郑州二合馆考察学习。侯瑞轩师徒与朝鲜这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缘分,也成为一段佳话。
李志顺和师父侯瑞轩,与香港两代美食作家之间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侯瑞轩曾前往香港表演制作钓鱼台主题国宴,并结识了原《星岛日报》总编、著名美食作家陈梦因。今年4月,陈梦因的儿子、美食作家陈纪临及其夫人方晓岚带领香港美食品鉴团到访郑州,两次品鉴二合馆,并邀请李志顺前往香港交流烹饪之道。9月,李志顺应陈纪临夫妇和香港中华厨艺学院的邀请,赴港讲学、交流,并带领徒弟制作了“从豫菜到国宴”主题晚宴,受到了香港美食界的一致好评。
酸辣乌鱼蛋汤
传承丨倡导学徒制,让行业有信仰
关于传承,李志顺有自己的思考:“我是学徒出身,二合馆也一直坚持学徒制。我认为以师带徒是最有效的传承方法之一,因为烹饪技术需要长时间磨练,只有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技艺精湛的厨师;同时,老师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很多学徒十几岁入行,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帮他们树立行业信仰和对职业的敬畏心,找到一个清晰的方向并为之努力。现在由于传统学徒制的没落,很多厨师心里没有了根,只是把这个职业当作赚钱糊口的工具,很难沉下心来成为真正的匠人。”
李志顺的徒弟张永涛、王晓亮、刘红利已跟随他20年,如今都是河南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在国家级比赛屡获特金奖、金奖,其中刘红利刚被评为中国注册烹饪大师,成绩斐然。这些年他们也各自带徒,秉承“师徒如父子”的理念,在工作中积极做好传帮带,邵亚彬、王北京、马允等徒弟已小有所成。四代传承,桃李满园。
作为河南省餐协常务副会长、中烹协厨艺精英委员会主席、郑州市餐协监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志顺始终关心着整个行业的发展。201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烹饪工作室,2015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又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定期开班培训,已成功举办27期,获得省级非遗项目“长垣烹饪技艺”传承基地称号。此外,李志顺还兼任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系的外聘学术带头人,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的外聘指导大师。“我之所以倡导学徒制,并坚持做社会教育,就是想让厨师们找到正道,有信仰,有方向,整个行业才会更好。”
2018年、2019年教师节,二合馆主办了两届河南省师徒传承论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文化情怀,都在师门传承里。师门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匠心和信仰。”李志顺说,“推动师徒传承,是我下半生必须干好的一件事。”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沈晨
标一世,郁馥尤弥。
在了解二合馆历史传承和厨艺品质的人心中,二合馆不单单是心仪的一家餐饮门店,她更是一个豫菜知名品牌,一处烹饪艺术场所,一种饮食文化符号。
二合馆,有着132年的发展历史,是河南餐饮界知名的“老字号”。
第7代掌门人李志顺先生是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长垣人。在河南乃至中国烹饪界,他早已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的个人工作室是河南省餐饮界唯一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曾是河南省餐饮界唯一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撰文 | 何晖
01/
“二合馆”132年的恩义情深
二合馆是清末光绪16年也就是1890年李志顺祖上在长垣县开的老馆子,迄今已有132年历史。
虽然是李家祖上一百多年的基业,但自“文革”起二合馆就一直在外漂泊,直到2013年才理顺,2016年才顺利回归。
2018年,河南省商务厅公布的第7批老字号名单,61个品牌中,二合馆位列第一。
目前,二合馆正在申报“中华老字号”。
孤标一世,郁馥尤弥。二合馆的故事很动人。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长垣当地有位名叫伦修伍的老先生,他生于1856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六年。34岁也就是清朝光绪16年时,伦修伍在长垣创办了二合馆。
1932年伦老先生去世后,由儿子伦高峰继承家业并传承家父伦修伍的烹饪技艺。
伦高峰系当时长垣名厨,并被业界推举为厨师行业老会首。
当时二合馆地址在长垣老县衙东隔壁路北,也就是县城东街。老人家养育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李志顺的家爷爷李凤鸣便是伦家的大女婿。彼时,爷爷只是伦家的帮厨,老掌柜看这孩子勤奋俭朴、忠厚善良、待人有礼又肯吃苦学艺,就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李凤鸣。
伦家家风文雅儒素,也是坦诚敦厚之辈。老掌柜过世后,儿子伦明经、伦明理便和大女婿李凤鸣三人共同经营着二合馆。
据《长垣县志》记载,二合馆在民国时期已是多年生意兴隆的老馆子。兄弟三人齐心合力,把二合馆经营得有声有色、顾客盈门,用现在的话讲,生意很是火爆。
一直到1958年,公私合营后“二合馆”归为国有,被改成“长垣小吃门市部”,后来慢慢就销声匿迹了。
社会不断变革中,兄弟三人四散分开各自讨生。伦氏家族因家风纯正后人有从政也有做了学者,只有大女婿李凤鸣的后人一直没有丢掉厨艺传承。
李志顺是李凤鸣的孙子,从小跟着父亲李友谅为乡亲邻里料理红白喜事宴,耳濡目染并样样拿手。
文献载明:李家面点、卤味、小吃在长垣当地堪称一绝。
1979年,因不愿手艺失传,家人送李志顺去当时长垣名店“实验饭店”学徒。
1988年,又送他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拜长垣籍名厨“国宝级”烹饪大师侯瑞轩为师,学习国宴菜、经典豫菜。
2000年,在恩师侯瑞轩的帮助下,李志顺回到河南郑州开设饭店,注册公司为颐顺轩,这是他从恩师和自己姓名中各取的一个字。颐,是立志要凭自己的厨艺让师父颐养天年。
那年,李志顺重新打出家传老字号二合馆。
但,彼时的二合馆并不在自己手中。他发现,“二合馆”被周口扶沟一家不在厨界的公司抢注了商标。
跋山涉水呕心沥血宵衣旰食鞠躬尽瘁后,2013年“二合馆”商标终于回归。2021年,“二合馆”老字号最终获批。
半个世纪梦寐不忘的二合馆始终是游离于李志顺身外且深藏于他心中的痛,止痛,便是注册商标的所有权及商标专用权依法收回。“二合馆”老字号和“二合馆”商标与颐顺轩企业名称实现三者合璧。
02/
第7代传承人的家国情怀
事实上,顾客心中的二合馆和李志顺心中的二合馆意义并不相同。
在了解二合馆历史传承和厨艺品质的人心中,二合馆不单单是心仪的一家餐饮门店,她更是一个豫菜知名品牌,一处烹饪艺术场所,一种饮食文化符号。
而在李志顺的心里,“二合馆”背后是祖辈李家爷爷与伦家奶奶血浓于水的爱情与亲情,颐顺轩则是他与恩师侯瑞轩恩义相连的师徒情。
二合馆的正本清源,是他作为第7代传人把中华美食发扬光大,让豫菜国宴走向世界的重要责任,是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民族发展的家国情。
二合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植入了情谊、感恩的基因。从1958年“二合馆”流落民间到2013年依法回归,再到百年老字号正式颁授,整整55年。跨越时空55年,这样的基因今又以更加宏大的格局表达和回馈。
归根、溯源、继承、保护,二合馆的故事,李志顺的故事,已然被重新定义。正本、清源、叶茂、流长,传承中华老字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祖辈和恩师“把厨业当事业,拿菜当命做”更是李志顺始终不变的初心。
何谓豫菜?何谓国宴?何谓匠心?何谓传承?
二合馆秉承“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风格,每道菜都遵从“珍、野、名、特、鲜、精、养”的理念,坚持传统吊汤,配合二十四节气制定菜谱,将美味与健康养生融为一体。
在二合馆,国宴级的豫菜,豫菜版的国宴,不仅仅是最顶级的饭局,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展示,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更多优秀的食材荟萃,均在一次次的国宴中蜿蜒展开。
她是集饮食文化特色、礼仪文化特色、食材文化特色、养生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国典形式,用浓墨重彩大气磅礴深沉内敛来形容都不为过。
在这里,食客能在一道道精致的菜肴出品中看见更高端的食材变幻,能看见传统技艺中精雕细琢与融合创新的深情对话,能看到个性风采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二合馆的职业装永远是白色,上衣绣着鲜红的中国国旗。
在李志顺心里,厨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只有医生和厨师的职业装是白色的,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厨师是防病养人的白衣天使。”他教育徒弟为天命而活,“三分厨艺,七分食材,要敬畏食材。食材,她有生命,她在用她的命养我们的命……”
李志顺大师进一步向《豫记》阐释,菜品里面有物理有化学有生物有绘画有创意。他认为,厨师不是劳工,不是厨匠。厨师是工程师,是保健医生。厨艺是科学,是文化,是艺术。
二合馆开放式的厨房把对食材的敬畏对食客的尊崇对技艺的匠心呈现得很诚实很全面。
李志顺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更像是美术馆和图书馆。
中国烹饪界称李志顺是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守望者。“他守着的,是故乡传承千年的尚厨之风,家族传承百年的厨艺脉络,师门传承的妙手匠心,内心敬畏的行业信仰……”
03/
百年老字号的精神图腾
赓续精神血脉,构筑精神谱系。
132年,55年尤其是近代的22年,李志顺写就的二合馆犹如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有说不完的典故和讲不完的故事。
李志顺出生于1964年,15岁开始学习烹饪。23岁那年,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侯瑞轩大师。
他跟随恩师一点点汲取国宴菜的营养,深深体会国宴菜的博大精深。侯大师手把手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爱徒。
师父语重心长叮嘱:“把厨业当事业,拿菜当命来做。”质朴的话语有千钧之重,从厨35年间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22年前,李志顺从北京回到郑州开店时,白发苍苍的侯瑞轩大师亲自坐店任技术指导,整个餐饮界为之震动。
他基于豫菜吊汤传统技艺的传承菜品“酸辣乌鱼蛋汤”、“二合佛跳墙”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至今仍是二合馆的镇店名菜。
2005年,李志顺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2019年获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被人社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同时兼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及学术带头人。
李志顺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多家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论,毫不保留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的公益“大师讲堂”已经开设了44期,22年间为行业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两千多名。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做菜很多时候,就在那恰到好处的刹那之间,这全得靠自己的体会和观察,别人是无法描述的。”李志顺倾尽半生将国宴菜的博大精深做到了炉火纯青。如今,选料考究,制作精良的“二合馆”国宴菜早已是河南餐饮界的标杆。
半生坚守,一生无悔。40年春风化雨,谢尽这人间。李志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观念中对厨师的定义。
每当接受采访、参加活动时,李志顺一定会穿上白色的厨师服,这种仪式感里,饱含着他对行业最虔诚的敬畏。
“中原国宴,一人而已。”身上无数光环的李志顺大师早已是中原国宴美食的文化符号,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静默的极目姿态,使他担得起这个美称,他对优质食材和极致菜品的孜孜以求近乎捍卫信仰的圣徒。
刚刚召开的二十大,李志顺深受鼓舞。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恩党的领导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接下来的使命就是继续倡导学徒制,坚持做社会教育,让厨师走正道,有信仰,有方向,让餐饮业变得更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都在传承里。我要把百年传承下来的好东西再完整的传给下一个百年……”对于未来,李志顺大师心中升出几分豪迈——气势喷薄于宇外,抱负藏匿于胸间。
/////////
何晖
资深媒体人,
大河报何晖工作室主任。
中国第一批深度调查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30年,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死罪难逃》等。
< class="pgc-img">>中国烹饪大师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陈伟
陈伟,男,汉族,出生于名厨世家,其曾曾祖父陈永祥是清末名厨,曾为慈禧太后操办万寿庆典宴而名声大振,开创了百年陈家菜享誉中原。1986年,陈伟随祖父陈景和、叔父陈长安学习厨艺。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再加天资聪颖和从小的耳濡目染,很快在河南餐饮界小有名气。1990年,他分别在开封及河南省举办的首届“创业杯”青工烹调大赛中夺得第一名,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烹调技术能手”称号;同年11月,在全国青工烹调大赛中获优秀奖,1994年当选为开封市最年轻的人大代表。现为河南名厨世家百年陈家菜第五代传人,中国烹饪大师,高级技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葱烧海参、套四宝代表性传承人,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家菜传承人,餐饮业国家级评委,法国蓝带大中华区名誉主席,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分子美食协会荣誉主席,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企业家委员会,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名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香港李锦记技术顾问,河南“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度中华金厨奖得主,2010年获中华名厨白金奖,中国河南厨艺精英联盟主席,2020年获得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授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任河南鲁班张餐饮有限公司出品总监。
他精通豫菜,旁通川、鲁、粤、扬等菜系主要技法,同时注重技术经验的总结,不断创新菜品,提升技法,以弘扬豫菜饮食文化为宗旨,以打造河南经典豫菜为己任,为复兴豫菜做出自己的贡献。
凭着对烹饪事业的热爱和不断钻研学习进步,陈伟的烹饪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不断获得的殊荣和赞誉,陈伟并没有沉浸其中。他不断学习,积极传播中华厨艺。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瑞建交63周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厅组织了《感知中国》活动,陈伟代表中国表演中华绝技;2013年11月,赴米兰表演中华厨艺;2014年3月,赴韩国汉城表演中华料理;2015年,赴悉尼表演中华厨艺;2017年10月,赴新西兰表演中华料理;2018年,到法国巴黎表演厨艺绝活。2014年至今,他每年带领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菜品五十余道,在河南名厨菜品交流会与河南厨艺精英公益大讲堂中表演经典豫菜百余道,免费传授厨艺、累计授课千余人。
为了传承保护郑州市传统烹饪技艺,深入推进郑州市标准化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实现标准规范化与传统烹饪技艺个性化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陈伟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了《郑州市烹饪技艺 海参捞面》《郑州市烹饪技艺 红烧大鱼头》《郑州市烹饪技艺 烧臆子》《郑州市烹饪技艺 糖醋软熘黄河鲤鱼带焙面》《郑州市烹饪技艺 套四宝》《郑州市烹饪技艺 铁棍山药烧鲍鱼》等11个郑州市地方标准。
2020年2月疫情期间,他带领厨师工作在一线,义务为河南省疫情监测点制作盒饭,为河南省疫情监测点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累计16000余份价值40万元。同时向河南援鄂医疗队捐赠价值2万元的有机大米和5千元的金银花。
< class="pgc-img">>郑州市烹饪标准起草者陈伟大师
< class="pgc-img">>作品:《葱烧海参》
< class="pgc-img">>作品:《套四宝》
< class="pgc-img">>作品:《百子寿桃》
< class="pgc-img">>作品:《海参捞面》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陈伟大师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筹备献礼作品和活动。为进一步搭建高技能人才研究平台,发挥具有绝招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发挥在传承豫菜烹饪技能及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陈伟大师工作室结合自身优势,带高徒,培训学员,组织开展厨艺烹饪技能交流活动——《建党百年·陈伟大师公益大讲堂》。通过公益大讲堂的方式传承豫菜烹饪技能及理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培养输送烹饪技能人才,将烹饪文化和技艺分享给广大民众,以期广大民众在建党百年都能吃上源自河南本土的美味佳肴过上更加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 class="pgc-img">>《建党百年·陈伟大师公益大讲堂》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过去的100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100年,也是风雨兼程、成就辉煌的100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正以坚定、铿锵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在我国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崛起的发展史。从“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到“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与科学保护,中华文明享誉世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目睹党的百年华诞,并参与到献礼活动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所长,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的征途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将齐心协力继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用一腔热忱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文稿编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孟俊峰
郑州职业教育和评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