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吃货们而已
有些美食不到冬天
就吃不出最滋润的感觉
火锅
冬季吃火锅
更是一种温暖
屋内是红艳艳火辣辣的火锅
毛肚、鹅肠、酥肉、黄喉…
冒泡的红油,升起的热气
没有什么不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烤红薯
入冬以后
经常能在阜阳的大街小巷看到卖烤红薯的
冒着热气
诱人的香气总是让人挪不动步
趁热撕开有些焦糊的外皮
满眼都是焦黄的地瓜瓤儿
尝一口香甜无比
最甜不过烤红薯~
烤肉
刚烤好的五花肉
和着酱料和生菜放进嘴里
才称得上是幸福的时刻
而这也是吃货们抵御寒冬的秘密武器
胖 是对冬天的基本态度
浓郁的香味和鲜美的味道
可大大提高食欲
羊肉汤
冬天是喝羊汤的好时候
街边的羊汤馆个个爆满
切好的羊肉和羊杂一盆盆摆在一旁
锅里热乎乎得冒着热气
这样的天气喝上一碗羊肉汤
瞬间能温暖整个冬天
糖炒板栗
糖炒栗子也是阜阳人的心头爱
一到冬天
满大街都能闻到板栗的香气
好板栗必须要具备以下特征:
好剥、软糯,不粘壳
趁热吃 又香又糯
糖葫芦
小时候的糖葫芦顶多也就有山楂和山药两种
现在的种类就多了
什么泥猴桃、橘子、香蕉的都有
表皮还撒了芝麻和花生仁做点缀
小布最喜欢的是带枣泥的口味
鸭煲汤
老鸭汤滋味鲜美
鸭肉酥烂鲜醇,还能滋补养生
冬天喝老鸭汤,暖胃又暖身
寒冬季节,约上三两好友
来一锅鸭煲
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当然
在这冷冷冷的冬天里
一杯奶茶也是很多小伙伴们的最爱
不过小布提醒
小伙伴们近期出门
注意保暖最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够度过一个香气扑鼻的冬天
小布也去吃美食啦
阜阳发布综合
编辑:阜小布
有荆芥的夏天,少了那份河南魂
一到夏天,咱河南人心里头就有那么一股子念想,那就是荆芥。小布那天气预报一播,我就知道,这夏天啊,又得跟荆芥死磕到底了。为啥?因为对咱河南人来说,夏天要是没了荆芥,那就跟吃火锅没蘸料,唱歌没伴奏似的,总觉得少了点啥,心里头空落落的。
你瞧那荆芥,绿油油的,叶子边缘还带着点小锯齿,看着就让人心里头舒坦。别看它外表普通,一到夏天,那就是咱餐桌上的明星。老一辈的人都说,这荆芥啊,是上天赐给河南人的宝贝,解暑又开胃,夏天吃它,比啥药都管用。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暑假,太阳火辣辣地照着,热得跟下火似的。那时候家里没空调,就靠一把大蒲扇和一碗荆芥拌面过夏。我妈从院子里掐一把新鲜的荆芥,用清水一洗,那叶子上的水珠儿还挂着,绿油油的,看着就诱人。然后切点黄瓜丝,拌上面条,撒上点蒜末、香油,再抓一把荆芥扔进去,用筷子那么一搅和,嘿,那香味儿,能飘出二里地去。
吃上一口,荆芥的清香、黄瓜的爽脆、面条的筋道,还有蒜的辛辣,各种味道在嘴里头炸开,那叫一个痛快!那时候,一碗荆芥拌面下肚,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淌,但心里头那个爽啊,比喝了冰镇汽水还过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夏天有了空调,有了冰箱,但那份对荆芥的热爱,却一点没少。每次回老家,第一件事儿就是去院子里看看那几盆荆芥长得咋样了。要是看到叶子黄了,或者长虫子了,那心里头比啥都着急。赶紧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一番,再喷点杀虫剂,生怕它们有个闪失。
荆芥啊,在咱河南人心里,那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出门在外,不管走多远,只要一想到家里的荆芥,心里头就暖洋洋的。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正好是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有一天晚上,同事拉我去吃夜宵,说是有个新开的面馆,味道不错。我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子熟悉的香味儿,走近一看,嘿,竟然是荆芥拌面!那一刻,我差点没哭出来。赶紧点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味道,跟家里的一模一样,仿佛一瞬间,我就回到了河南,回到了那个充满荆芥香味的夏天。
而且啊,现在荆芥还玩起了跨界。什么荆芥奶茶、荆芥冰淇淋、荆芥沙拉……这些听起来有点“另类”的玩意儿,在河南却大受欢迎。特别是那个荆芥奶茶,我第一次喝的时候,心里头还犯嘀咕:这荆芥跟奶茶能搭吗?结果一尝之下,嘿,那味道还真不错!荆芥的清香和奶茶的醇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奶茶的丝滑口感,又增添了荆芥的独特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荆芥的流行,也引起了不少外地人的好奇。他们一开始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有点怪,但一尝之下,立马就被征服了。有的外地朋友还专门跑到河南来,就为了尝一尝正宗的荆芥。他们说啊,这荆芥的味道太特别了,既有薄荷的清凉又有柠檬的酸爽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香让人一吃难忘。
在我看来啊这荆芥不仅仅是一种食材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纽带它让河南人在炎热的夏天里找到了清凉和慰藉也让外地人通过它了解了河南的文化和美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小确幸”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回归本真。
所以说啊没有荆芥的夏天对咱河南人来说那真是不完整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心中有爱有对家乡的思念那么荆芥的味道就永远不会消失它就像一首永恒的歌谣唱响在每一个河南人的心中。
轻人“拍了拍”618:我没钱了...
不管你情不情愿,随着6月的到来,2020也过了一半了。疫情持续大半年,逼出许多新浪潮,线上办公潮, 裁员潮, 生娃潮、离婚潮,不知是否能迎来“报复性消费潮”。
也许是疫情期间被压抑的购买力短期爆发,从电商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25日,天猫618第1小时预售成交额同比增长515 %,不到半天,成交额已超越去年全天。京东6月1日成交额也同步增长74%。
不过,这种消费潮可以持续多久?我们采访了一些职场人,试着呈现疫情前后消费观的一些改变。
1、疫情前VS疫情后:消费观大赏
疫情前:心大于钱
关键词:千金难买心头好
@晴空
花十几万买一个包包都不眨眼,因为买贵的东西,可以用很久,平均分摊费用更少,如买1000元的鞋与100元的鞋,穿着更舒服,因为贵,自己保养得更好,更耐用,可以穿几年,而不是几个月。
疫情后:最强控手
关键词: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桃子
我现在买东西时遵循的就是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法则:
纠结要不要买这个东西时,就想一下,如果现在有两种选择,送给你这个东西or送给你等额的钱,选择哪个?如果仍然选择这个东西,那就买,如果选钱,那就不买。
疫情前:负债式消费
关键词:谁也阻止不了买买买
@小布
我朋友在奶茶店上班一个月少说也是四五千的底薪,但是她从来就没有存款过,每个月都想办法用各种软件借钱用。
她的消费怎么说呢,就是想要的就一定先买,没钱也要买,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买买买,买一套一千多的护肤品都不带眨眼的,和她对比我觉得我们实在是太不同了。
< class="pgc-img">>@匿名
我同事,卖了旧的买新的,钱不够想办法凑,信用卡花呗拆东墙补西墙,各种赚钱的小渠道都要尝试。
结果最后,3k的月薪欠半年下了7万多,最后征信黑名单,赚钱做啥别人都不信了。
疫情后:现金为王
关键词:神马都是浮云
@国贸Anna
突然之间,我发现之前省吃俭用吃土买的限量版包包、上百只口红、名牌衣服、几十双高跟鞋,百无一用。
原来不买这些曾经认为是刚需的东西,似乎也还生活得挺好,每天只要有食物、家人和手机的陪伴就足够了。
疫情前:凑单式消费
关键词:你以为的省钱,其实都是浪费
@颁布
满400减50永远也凑不齐,每次都是为了减50,最后多花了500,而且每次都是买了一堆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更可气的是,明明当初如果只买最想要的东西,就算不满减也能省很多钱啊!真是想敲开自己的脑袋看一看,当初到底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
疫情后:理智型消费
关键词:该收手时就收手
@嘛哩嘛哩哄
第二杯半价,我一个人或者带着娃出门从来不消费此类产品。因为一杯就够我和娃分了干嘛还要掏钱买一杯来浪费?半价的不要,哪怕免费的都不要。因为喝不完就会造成浪费。
还有买几送一这类的食品,只要只需要吃一个绝不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买那么多谁吃?有些比如泡芙蛋糕真的只是很偶尔吃一吃,因为吃多了会腻。我干嘛要去买那么多,自己吃到吐,钱花得一点都不值得。
< class="pgc-img">>买还是不买,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这句话都是肯定句,而非疑问句,只是以前是“买买买”,现在则是“不不不”。
而这样的改变也不是很难,毕竟以前我们也是过着“1280演唱会门票可以买,128一年的视频会员不行”的生活。
更何况现在这段时期,“做生意的半死不活,上班的发不出工资,这段时间吃了不少老本,还拿什么疯狂。”反正,活下来就行了。
2、大手大脚不见了,钱还是得花在刀刃上
疫情前:
- 知识
关键词:知识到底值不值得付费,这是个问题。
@空空
曾经为了学习一门技能,投资买了一部网络教程。结果半年了都没有时间打开看一遍。
- 时间
关键词:有些人在花钱买时间,有些人花了时间就是省了钱。
@Lily
记得曾经有一次,为了省路费,硬是从广州坐火车去厦门(那时动车还没开),三天旅程居然花了一天在路上,不值得。
- 体验
关键词:能让我愉悦的,都是值得的。
@匿名
我和妈妈去巴黎旅游。我们到巴黎歌剧院门口,排队进入的时候发现门票14欧,结果妈妈硬是不进去,也不让我去。现在我们已经回国,想到这个还是很遗憾。
< class="pgc-img">>疫情后:
- 换新消费
关键词:以旧换新才真香
@black
以前换手机,旧手机的归宿是抽屉,现在才发现,以旧换新省个一两千它不香吗?以旧换新后,5000左右的iPhone11,就只要三千多,我还看到有人用了不到1000块钱换了一台iPhoneX!
- 房子、黄金和茅台
关键词:保值才是硬道理
@张小姐
年后我妈陪我买三金,发现她十几年前买的金镯子,现在卖掉还能挣几千块,简直让我大吃一惊!
想想我自己,以前花那么多钱买衣服包包,只穿一两年,然后不是扔就是捐,而我妈这戴了十几年还能赚钱!看来不管经济如何受到挑战,“硬通货”总归是一层保障。
- 孕妇装、纸尿裤
关键词:扎堆怀孕
@小美进
有人说疫情之后,养出了一群胖子,憋出了一群疯子,造出了一波孩子,诚不欺我!
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怀孕了,作为中年老母亲最佩服她们了,考虑到那么多养娃门槛后依旧选择生娃,简直是最强王者!
数消费多样性,还看今朝。疫情后,大家的消费方式似乎被回炉重造,不同年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消费画像。
退休族——银发时髦、电商主力军
随着阿里、京东冲向五环外,以及2个月和孩子们宅在一起接受谆谆教导,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电商主力军,从网上买零食和生活用品。
年轻族——“云”可以解决一切
疫情阻挡得了年轻人想要浪的脚步,却永远阻挡不了他们想要浪的心,云蹦迪、云逛博物馆解放了他们的双脚和心灵。
而且随着快递小哥的复工,所有必备生活物品更是从网上一站式购买。以前四处借的视频会员,现在也开始自己充值了。
3、预计的报复性消费,还会来吗?
2月初随着疫情好转和复工复产,我们也看到许多“买买买”的热搜。
- 烤肉店开业,顾客点菜时直接“来一本”。
- 麦当劳5G桶爆单排队2小时。
- #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中,“吃火锅”获得20万个赞。
一切似乎预示着“报复性消费”快要到来。
然而,不久#海底捞复工后涨价约6%#喜提热搜,大家的反应戳破了这个美好的泡泡。
- “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我还是先报复性省钱+挣钱吧!”
- “我也想报复性消费,但钱包不允许。”
- “报复性消费,拿啥报复?怕不是这些涨价的餐饮店先报复了我!”
随着疫情这只黑天鹅的突然袭击,许多公司似乎也陷入了冰河期,裁员潮、降薪潮一个接一个。
曾以为生活里压根不需要存钱,毕竟“花呗”、“白条”、“借呗”一个比一个方便,然而没过多久,就被这次疫情啪啪打脸,毕竟 “房贷可以延期,但又不会缺席。”
我等社畜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坚持住,很快就要发工资了!”
Spenser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有些东西,压抑久了会爆发,比如情绪;但是有些东西,压抑之后,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消费观。
现如今,在口罩的遮挡下,口红效应也不灵了。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就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高达53%,而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才22%。
< class="pgc-img">>6月1日京东发布的618大数据也能看出,以旧换新、保值换新受到青睐,人们消费更加理性,而且消费者只为最适合自己的商品花钱。
这恰恰证明,可有可无的高消费已被大众抛弃,大家纷纷转向更加物美价廉的理性消费。
在钱包缩水的影响下,许多人都发现其实每天都要喝的星巴克换成速溶咖啡也没差,经常出去撸串约饭的,发现其实自己做饭也挺好,甚至口味都变淡了,21天习惯养成法,不是白说的。
不过随着大家消费观的重新洗牌,也有可能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即降级中的升级,在价格上“降级”,在品质上“升级”,拒绝“炫耀式购买”、“捆绑式购买”,而是回归理性。
就算生活富裕,也仍然把钱花在刀口上,追求简约、平价、高质量。这与经济状况无关,而是消费欲望的降级、消费观念的升级。
作者 / 奥斯特窝头斯基
#消费观即价值观# #网传华为裁员近10万# #裁员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