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在拼多多上的店铺
叫“铝合金天沟建材”
8月9号那天
他跟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签了拼多多店铺运营合作合同
运营服务期3个月
服务费用是7800元
后面手写了一行字
说是“首付三千元短期操作一个月”
徐老板:做了大概五天,一点效果都没有,店铺一点数据都没有,全部都是零。
记者:那三千它有没有答应你,要做多少业绩?
徐老板:答应我先做一个月,起码每天店铺,后来的数据一天比一天好,慢慢地会起来。
目前徐老板在拼多多上的这家店
因为超过30天无订单
已经被标记为“沉默店铺”
说是全部商品流量受到影响
但“分享商品给朋友
成交一单即可激活店铺”
徐老板:后面又叫我交三千八百块钱的那个刷单的钱,刷访客。
记者:刷单是不行的吧?
徐老板:对啊,他刚开始没有直接说刷单,后来我发现他这个,就相当于刷单的一种,就是刷访客、刷流量。
徐老板介绍
杭州易恩还拉了一个店铺沟通群
群里有8个人
周二也就是13号那天
群里一位叫“棕棕”的跟徐老板说
“看下,计划今天你能推动了吗?
提高店铺的排名
带来店铺的自然流量”
徐老板问:“找人去我店铺逛逛吗?”
当时对方回答:
“不是逛逛,搜索、浏览、点击等等
这样一系列的动作。”
徐老板又问:“不下单有用吗?”
对方回答“有点
昨天在会议室也跟你说的
下单那就是S单,没有用”
徐老板又问:“这个计划是刷访客吗?”
对方回答:“不是的。”
徐老板还提供了
他跟对方对话的一段录音
徐老板提供的录音:现阶段来说,成功率最高最省钱的方案,你又觉得不相信,对吧? 然后你要按照你的方法来做,你又要我们做出多好多好的效果。
徐老板:问题他前面,他根本就没有给我说清楚,你懂吗?
徐老板提供的录音:那你这个月你的推广花费,你控制在这么多就好了呀,对不对?
这段录音有好几分钟
但记者仔细听了一遍
对方没提到什么刷单或者刷访客
记者:他从头到尾没有说让你刷单?
徐老板:没有刷单,他没有明确地说。
记者:他说按照他们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徐老板:指的是找几百个人,到我店铺里面去点击,逛一下,就是搜那个关键词,找几百个人。
杭州易恩的工作人员
也就是沟通群里那位“棕棕”认为
徐老板未免太操之过急了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我们实际服务才三天,中间还有一天是我们周日休息的,实际上差不多才两到三天。我们合同签的是一个月的,不可能说我两天给他一个月的效果。
记者:那你们有没有答应他,业绩会越来越好?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我们没有承诺任何东西,合同在不在?有合同的呀。
记者:口头有没有承诺过?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也没有承诺过。
记者:那后来让他又再交三千八的费用?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那是他店铺的推广费,他给他自己店铺花的推广。
记者:他的原话说是,你们说要找几百个人去点击。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没有,推广,我们是跟他讲得很清楚的,在合作之前就跟他说过,店铺要做推广引流,对不对?
这位工作人员解释了录音中
他提到的“成功率最高最省钱的方案”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我们是做排名跟直通车两种。
记者:微信聊天里面讲到“S单”什么意思?
杭州易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棕棕”:那是他问我们要不要,我们说了不需要。
“S单”什么意思
这位工作人员没具体解释
不过他说
“刷单”这个说法
一直是徐老板自己在讲
他们没说过
徐老板说
他的诉求是把已经交的三千元退回来
至于三千八
他是不可能再投入了
“棕棕”的同事:服务了大概三四天左右,做了图,人员的话去做了一些数据的统计,然后做了一些方案之类的。因为才做了基本上的话,做图,然后上架才能去推广。
记者:那能不能这样,就是你们把已经帮他做的服务的,这些费用扣除。
“棕棕”的同事:已经协商了,但是他要全退。
公司说会跟徐老板再聊聊
记者就先告辞了
之后徐老板给记者发来一段录音
前半截都是跟那位“棕棕”和他的女同事在聊
后面又来了一位负责人
徐老板提供的录音:我姓苏,我是这边的运营总监,反正店铺都是我管。然后我大致跟你讲一下,这个推广费为什么是这样花。你可以理解为,比如说我今天我在街上,开了一家奶茶店,对吧?一开始没人来我奶茶店看,那有一些老板,他会说我找点小年轻,到我奶茶店门口排个队,每天比如说30个人50个人,在我奶茶店面前排队。
徐老板:那这不就是刷访客吗?
徐老板提供的录音:对呀,是刷访客,刷访客违法吗?
徐老板:那我问他,他说不是。
徐老板提供的录音:是刷访客,问题是我们不刷单的,两码事,对不对? 你花钱找人来看,这个方法你觉得违规吗?如果你觉得违规,你就不做嘛。
徐老板还给记者通过短信发来一张退款协议
大概内容是
杭州易恩退还两千六百元给徐老板
但双方约定
不得在网上有损对方声誉
否则违约方得向守约方赔偿五万元
这份协议要不要签
徐老板拿不定主意
还打电话咨询记者
记者建议他自己做主
之后记者把情况反映给了拼多多公关部
询问对“刷单”和“刷访客”的看法
平台回复称
杭州易恩并平台官方代运营机构
平台对刷单零容忍
至于“刷访客”
平台认为也算是刷单的一种
因为也属于店铺的数据
开过了,关门了。”
今年饮品旺季,不少茶饮人梦碎一地。
长沙90后女孩文文的奶茶店,熬过了淡季,却在夏日旺季关张了;福建小原的奶茶店,从3个月前的日入过千,到现在营业额直接腰斩……
即便是头部连锁品牌,不少门店的营业额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无数茶饮人在“瑟瑟秋风”中,期待“冬一杯”的到来。
一年13万+茶饮店倒闭离场
“今年奶茶生意不好做”
“附近又有奶茶店关门了”
……
最近,总是听到身边的茶饮从业者感慨,开了两年、一年,甚至三个月的奶茶店,快撑不下去了。
“挣扎过,办法都试了也救不了”,广西的小许在7月底关闭了自己的奶茶店。他说,去年装修时还很热血,准备大干一场,不料从今年3月开始,生意就一月不如一月。
福建的小原告诉我,他的奶茶店开业仅3个月,从最初的日入过千,到现在营业额直接腰斩;湖南一位开店6年的茶饮老板感概:今年的生意很惨淡,完全没有旺季的感觉。
他们的经历并非个例。打开小红书,“开业一年多,赔了5年积蓄”“楼下的奶茶店开了2个月就倒闭”“开业一个月,30万没了”“火遍大街小巷的网红店也扛不住了”的故事比比皆是。
不仅中小门店身陷生死漩涡,业内人士透露,很多连锁大牌部分门店的营业额,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全国奶茶门店总数为431753家,近一年新开门店数超16.7万家,净增长3.5万家,意味着一年13万家奶茶店消失,平均每天有350多个经营者离场。
满怀一腔热血冲进来,最终却负债累累无奈离场,这些经营者经历了什么?
< class="pgc-img">>“熬过淡季却死在旺季”
1、“负债二十多万,关店后感觉松了一口气”
闭店23天后,文文终于把奶茶设备和物料处理干净了。
“6月就感到绝望,7月底关店后,竟感到一阵轻松”,尽管此时她已背负二十多万的债务。
示例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文文的奶茶店去年4月诞生于长沙,临街商铺约50平,是一个自创品牌,主打鲜奶茶和时令鲜果茶,20余款产品均价在13元~18元。
刚开业时优惠活动拉满,生意红火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到半年,客流就越来越少,最近几个月入不敷出。“刚开始赔钱时想再等等看,等着等着,就熬不住了”。
文文告诉我,附近的奶茶店9.9两杯、8.8两杯,甚至3块钱一杯……她根本拼不过。
“关店后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但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每天一睁眼就继续赔钱了。”
2、“关了经营半年的奶茶店,我去夜市摆摊卖茶叶”
南京96后姑娘小苏,毕业后在互联网公司干了3年,因为厌倦了“996”,索性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奶茶店。
示例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小苏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有亲戚从事茶叶生意,能轻松拿到优质原料;另一方面,可以省去一大笔品牌加盟费。
但经营了不到3个月,就感觉不对劲,营业额越来越少。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小苏曾积极与多位茶饮同行交流,后来总结认为,自己卖的产品多为市场经典款的复刻,缺乏明确的自身特色,“同等价位下,大家还是会选择大品牌。”
为了吸引顾客,小苏相继推出多款颜值新品,并且“买一赠一”,但效果并不好。“没有品牌背书,顾客尝新和复购意愿都比较低。”
坚持了半年后,小苏无奈决定退出,“接下来打算去附近夜市摆摊卖卖茶叶”。
3、“5年积蓄化为炮灰,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要回加盟费”
“压力大到睡不着。”山东的奶茶店主徐小凯,最近因为找品牌方退加盟费的事烦恼不已。
示例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2022年底,徐小凯和女友从广东回到山东老家开了一家国风奶茶店,门店选在当地一家商场的负二楼,面积20多平,总投资大概35万,这是他和女友5年的全部积蓄。
“最开始看中的是一个大品牌,但加盟费太高了,所以选择了目前这个”,徐小凯说,加盟之前品牌的招商人员特别有诚意,每次回信息都赶上小作文了,去店里考察讲得也很好,有各种扶持政策、垫资、培训等。
后来按照要求交费开店后,客流量一直很少,“品牌方的态度大转弯,之前承诺的培训、扶持一点没兑现,到后面什么都不管了。”
堂食生意冷清、外卖亏本,今年5月,徐小凯终于扛不住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对方把5万加盟费退给我”。
4、“平时营业额四五百,希望再来一个‘冬一杯’”
相比其他创业者,河北某市的其其在日营业额四五百元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最大原因是店铺是自己的,没有房租成本。
示例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其其的奶茶店面积约40平,开在自家小区附近。
已经经营2年半,刚开始营业额比较稳定,每天能达到1000以上,后来周边的奶茶店越来越多,“霸王茶姬、古茗、茶百道等都来了,顾客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意就不行了”。其其说,目前大部分都是熟客消费,进店的新客越来越少。
“从去年冬天开始,日营业额就降到了四五百,除去其他成本根本不赚钱”,其其说,要是租的店铺,她早就扛不住了。
近期生意最好的是立秋当天,“秋一杯”她卖了1918元,其其直言,“希望再来个‘冬天的第一杯奶茶’,让我忙起来”。
< class="pgc-img">>文文、小许、徐小凯、其其的故事让人唏嘘。然而,他们只是万千茶饮创业者的缩影。
从“重回10元时代”,到“4元的柠檬水”、“1元的冰杯”,当前的茶饮市场,头部品牌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对中小品牌无异于“绞杀”,洗牌不可避免。
未来,随着连锁大牌的规模日益扩大,茶饮行业的连锁化率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和专业度越来越高,新手更难入局、更难生存。
如果难以为继,不如及时止损。停泊,是为了更好的启航。
最近喝奶茶了吗?如今,不管是惬意的午后,还是烦闷的加班,不管是朋友们的聚会,还是一个人的消遣,奶茶似乎已经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标配。但一些有心人发现,家门口的奶茶店一直换了又换,热门的奶茶品牌总是一杯难求,热热闹闹的奶茶江湖何以“冰火两重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奶茶是一门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一方面,中国的饮茶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直到今天已成为中式饮品的一个象征,培育了饮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泡茶,奶茶在口感和味道上满足了更多需求,在“茶叶+牛奶”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可能。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超八成新式茶饮消费者每周至少购买一次。传统和潮流的叠加、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共同造就了一块诱人的市场蛋糕。
然而,在奶茶江湖安身立命乃至开宗立派,没有谁敢打包票能成功。并不高的门槛,无法阻挡蜂拥而至的入场者。不难发现,从大城市的摩登大楼,到小县城的街头巷尾,奶茶店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少从未听过的品牌化身为热门的创业项目,一些早期的“老玩家”成功跻身资本和市场的宠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中国茶饮企业总数已经超过30万家。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截至去年停止营业的茶饮企业也超过13万家,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入局者多,出局者也不少,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客观来说,紧缺的市场吸引充沛的供给,市场的饱和淘汰落后的产能,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一条不长的商业街上,坐落着七八家大同小异的奶茶店;一杯刚研制出来的新品,没过多久便被模仿“烂大街”……一拥而上,很有可能带来无序的市场竞争、过度的生产供给,再赚钱的生意也有可能一地鸡毛。更何况,茶饮行业竞争压力大,行业存活率低,再加上头部品牌迅速扩张,马太效应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市场的火热,还是商家的进退,都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必也无需过分担忧。
只不过,尽管哪一家店能存活下来很难界定,哪一个品牌能火也无人可以预言,但总有一些共识显而易见。曾经,俘获消费者味蕾的是奶茶的“甜”:加水果、加芝士奶盖、加雪糕,甚至加面包、加糯米……丰富的用料让人诧异:这是喝茶还是喝粥?如今,打动消费者的很有可能是“健康”:植物基、0卡、低糖等奶茶新品层出不穷,各种组合搭配让人脑洞大开。这是消费观念的嬗变,也是消费潮流的涌动。只有关注市场、保持敏锐,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抓住商机、赢得未来。
还要看到,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奶茶也不仅仅是为了啜一口甜。“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喝了吗”……社交网络上,类似的话语比比皆是。一杯奶茶,正在被赋予更多属性和内涵。或许是聚会同好的快乐,或许是“奶茶自由”的满足,又或是朋友圈里的追赶潮流……正因如此,有的奶茶店在产品研发之外,在商铺装潢上花心思、在顾客社交上出点子,取得了意外的收获。由此对网友的话更有体会:吸引你的不是奶茶店的那杯奶茶,而是那个和你一起喝奶茶的人。
当然,更要守住底线和红线。有的连锁品牌收取加盟费后就撒手不管,有的盗版奶茶以假乱真,还有的不知名奶茶找明星背书却诈骗跑路……即便是某些头部品牌,也曾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损耗消费者信心。必须要认识到,入局奶茶并不是万能的“财富密码”,盲目跟风更是无法制胜。不管规模大小,想要站稳脚跟,还是得用心经营,在品质安全、产品研发、品牌口碑等方面多下功夫。
打造风格鲜明的高颜值店铺,引入烘焙等多元化产品,开发文创等限量周边……现如今,开好一家奶茶店的“花招”越来越多。未来,奶茶和奶茶店还会延展出怎样的想象空间,续写什么新故事?不妨且喝且期待。
这正是:
奶茶江湖,谁主沉浮?
生活时苦,来一杯不?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ID:rmrbpl 文:管璇悦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