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创业的关键要素,你知道多少?#
新手进入餐饮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准备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群、他们的需求和偏好。
2. **商业计划**:编制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包括目标设定、市场定位、运营模式、财务预测和营销策略。
3. **选址**:选择合适的位置,考虑人流量、竞争情况和周边环境。
4. **菜单设计**:设计一份吸引人的菜单,考虑菜品的多样性、创新性、定价以及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
5. **团队建设**:建立一个具有经验和专业素养的管理团队,确保高质量的服务和食品。
6. **营销策略**: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包括线上打卡营销、线下促销活动等。
7. **成本控制**:注重成本控制和货品管理,确保运营效益和盈利能力。
8. **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餐饮业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劳动法规和环境保护等。
9. **持续学习**:餐饮业竞争激烈,需要持续学习和改进,参加培训课程、行业展览和专业交流。
此外,新手在开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没有大局观意识、缺乏规划和准备、以及在问题出现时才去解决问题,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新手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流程思维,了解开店的各个步骤和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减少踩坑和降低成本。同时,新手应该专注于某些方面达到高标准,而其他方面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class="pgc-img">>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2016年,盒马鲜生的诞生为传统零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超市餐饮化得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此后,永辉、新华都、家乐福等企业均在此有所布局。这个过程中,争议也长期存在,其中不乏“超市餐饮化是一个伪命题”的判断。
相较于七年前,当下超市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结构变化、消费渠道丰富等因素都在改变大众消费习惯,迫使传统零售企业不得不“转型求生”。这样的背景下,销售商品由生到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就餐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共识。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判断,超市餐饮化将成为传统零售企业的一条必经之路。“超市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餐饮化建立新的盈利模式。”他说道。
就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不少超市不断丰富加工商品品类,在卖场增加了现场加工、堂食区域,为消费者提供各类轻食、快餐、小吃等。今年,山西美特好开出的“美特好外卖超市·山西大排档”则是超市+餐饮的全新业态。
相应地,餐饮对于超市的价值也在逐步体现。在采访中,雅斯集团董事长杜晓宜,将雅斯超市业绩仍能保持增长归功于餐饮化带来的差异化竞争力。江苏一超市负责人表示,今年超市整体业绩下滑达到35%,但餐饮板块仍保持增长。在零售业更加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超市餐饮化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普遍趋势。
超市餐饮化并非新概念,但问题从“做不做”转变为“如何做”时,则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定位与价值。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进行了多方采访,梳理出了消费需求变化、企业经营现状以及餐饮化的难点与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还原超市餐饮化的真实图景,为从业者提供经营参考。
经营现状
超市餐饮化是指超市在卖场中提供即食餐饮品类与现场堂食区域,将餐饮融入超市经营中。
这一概念起源于意大利超市Eataly。这一超市成立于2007年,其打造的“超市+餐饮”模式,目前已经成为欧美、日本等超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日本为例,超市销售的即食品类占比已经达到10%—15%,涵盖主食及各类菜品。陈立平则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深加工为日本超市带来了较高的利润,部分折扣店的净利润能够达到4%。
“现场加工制作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解决方案,在欧洲的卖场中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欧洲超市餐饮化的速度超过我们想象。”陈立平说道。
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国。国内超市餐饮化起步较晚,尽管15年之前雅斯超市就已经在此有所布局,但直到盒马鲜生出现超市餐饮化才被业界广泛关注,因此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公开数据显示,超市加工品类平均销售占比不足10%,即食餐饮占比则更少。
但近年来,国内超市也呈现出了与国外相同的趋势,从业者对于餐饮化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现在在一些决策上,餐饮的优先级已经高于其他品类了。因为超市中只有这一品类在保持增长。”江苏苏州一超市负责人说道。
一方面,超市增加了现场加工品类。销售商品由包子、馒头以及熟肉、凉菜为主,拓展到炒饭、炒菜、麻辣烫、现制水饺、手工面、盒饭等快餐上,甚至有企业尝试引进当地的特色小吃以及知名餐饮品牌。超市定位开始从单纯销售食品到解决消费者一日三餐问题。
安徽一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表示,公司从2019年开始布局餐饮部分,目前餐饮销售在加工品类中的占比达到25%。
另一方面,增加现场加工区域和堂食区,也成为不少超市的改造方向。而改造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明厨亮灶和现场加工氛围,强化门店餐饮属性,让消费者愿意到店“吃饭”。
近期大润发针对上海泗泾店、怀德店进行的改造试点,其改造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在卖场增加了透明加工间。雅斯超市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近期将一家2000平米门店的餐饮区域面积从二百多平米,扩大到四百多平米,预计未来还将扩大到1000平米。
基于此,陈立平判断,相较于社区生鲜店面积在1500平米能够容纳现场加工空间的超市,未来将更具优势。
定位变化
在具体经营方式上,超市餐饮化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
在定位上,超市间出现了分化现象,多数超市将自身定位为社区食堂,主打极致性价比。据了解,超市销售产品均价较餐饮企业便宜至少10%。而雅斯超市推出了7元包谷饭。江苏某超市也打出了9.9元吃饱饭的套餐,“有消费者愿意跑几公里来我们门店吃饭,沟通后发现原因就是我们足够便宜。”该超市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也有企业选择走专业化餐饮路线。例如,新疆合家乐超市在门店销售海鲜、烧烤、涮肉等品类。但对于多数超市而言,高端餐饮路线很难走通。
超市在专业人才、就餐环境等方面很难与专业的餐饮企业竞争。“消费者想要吃到高端或特色的餐饮,第一选择一定不是超市。2019年,我们开始尝试做餐饮。当时引入了云南米线、锅盔、鲜榨果汁等多种特色餐饮,但一年后只有炒饭和炒面活下来了。这也说明,超市只能做基础的民生商品。”
从经营目的看,超市此前将餐饮化看作控制生鲜、熟食损耗的一个手段。但随着餐饮对卖场重要性不断提升,超市则更多从消费需求出发,希望从即食餐饮本身获得业绩增长。
在日本零售研究者王琦看来,通过餐饮化降低门店损耗属于认知误区。“在发展初期受制于能力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从长期来看,卖得不好扔掉才是更好的选择。”他说道。
“之前我们做餐饮是为了解决生鲜动销问题。但当想着熟食的转换时,每天能够提供的菜品也非常有限,顾客的体验非常不好,销售也很难上去。后面我们发现,超市依然需要遵循餐饮的逻辑需要高品质的食品和更为丰富的选择。”有超市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从生产方式看,超市餐饮化不再单纯依赖现场加工制作。目前,商品通常会在超市加工中心完成加工,配送门店后再进行简单处理后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人力投入较大、产品标准化无法保证的问题,同时现场加工部分又能保证“烟火气”,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新鲜度、品质的信任感。“加工中心投入使用后,绿篮子餐饮部分的人效从600元提高到了800元。”他继续说道。
而江苏一超市则选择使用现有的预制菜品牌替代原来的现场制作。据了解,今年调整后,该超市餐饮成本下降了40%,这一部分开始由亏损转向盈利。
在经营模式上,从联营转为自营成为企业的主要方向。“现在行业基本形成共识,加工品类从联营到自营是一条必经之路。”山东松筱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刘国军说道。
这一调整的背后则是,超市负责人意识到餐饮化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需要企业长期投入。而联营商则更多考虑赚钱问题,超市希望对经营品类、产品质量、价格做管控,以品类或单个商品带动门店整体销售的目的,很难通过联营商实现。
“现在只有超市自己做起来,这个品类能够真正赚钱的时候再引入联营商共同经营。”有从业者说道。此外,引入知名餐饮品牌,增加门店吸引力也成为超市餐饮化的选择之一。
市场需求
超市对于加工品类的重视,源于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消费需求变化。
过去几年,电商与专业店对超市分类严重,家百、休食等品类销售下滑明显。“蝉妈妈数据显示,抖音“疯狂小杨哥”直播间就卖出了150亿只垃圾袋,这是全国3.5年的使用量。在常规商品上,超市已经完全没有增长空间了。”上述江苏超市负责人说道。这也是其将餐饮优先级置于其他品类前面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以来,超市赖以生存的生鲜市场需求量也在下降。国内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以及独居人口增加导致的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消费者在家做饭成本变高。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一代消费者不会做饭、不愿做饭,寻求更加简便的就餐方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19年到2022年,国内餐饮业的外卖规模累计增长60%,达到9400亿元。按照餐饮50%毛利计算,超市损失了5000亿的生鲜食材和包装食品销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在近期的文章中指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家庭平均人口为2.62人,与2000年前后日本水平基本相同。而2000年至2020年,日本家庭消费中生鲜消费支出占比从35.2%下降到了27.7%。可以预见,国内超市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种变化反映到超市经营层面就是生鲜客流、销售的下降。黔厨鲜创始人吉章远正在规划超市+餐饮的新业态。他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目前门店生鲜基础客流下降达到了10%。因此,企业需要新的增长品类。
此外,超市将重心放在即食餐饮上,也与预制菜在商超的销售有关。过去几年,预制菜在国内快速发展,不少超市也引入了这一品类。但在实际销售中,即烹、即热商品销售并不乐观。
当前,消费者对于冷冻食品接受度不高,认为其安全问题无法保证,更愿意购买新鲜食材或现场加工的食品。同时,受制于成本和工艺,部分冷冻产品的口感无法完全还原。
“在我们的门店开始卖现制手工水饺后,速冻水饺的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某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说道。
另一个问题在于,即烹、即热类商品多由供应商提供,消费者购买时可选择渠道较多。这种情况下,超市很难通过这类商品实现差异化竞争。在采访中,多位从业者表示,上述来两类产品在线上的销售好于线下渠道。
但即食餐饮则普遍销售向好,是超市中仍保持增长的少数几个品类之一。有从业者表示,再寄所在超市在卖场内设置了50个座位,但午餐的高峰时段还存在不够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还为超市带来了客流的增长。“从我们的数据看,餐饮带动的相关消费增长能够达到7%。”江苏某超市负责人说道。
现实困境
尽管超市餐饮化的大方向逐渐清晰,但在实际经营中多数超市仍面临较大问题。
首先,投入产出比低,盈利困难。差异化需要的设备引进、门店改造投入可能达到上百万元,员工数量通常要达到蔬果的2-3倍,人力投入相对更大。同时,即食餐饮的经营需要一定客流作为支撑。但目前,超市普遍面临客流下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损耗问题会更难控制。整体来看,国内超市餐饮化仍然停留在高损耗、低利润阶段。
因此,虽然深加工会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工商品的利润率能够达到40%以上,但是抛开人力、损耗、场地等费用外,现阶段超市盈利依然困难。
在采访中,从业者的共识是,超市在餐饮化上不应该考虑短时间内实现盈利的问题。这也导致了不少企业在尝试布局或转型自营后,因为盈利无望而快速放弃。“我们能看到一些超市的餐饮化做得非常好,但能否盈利至关重要。如果在这上面找不到盈利模式,那么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陈立平说道。
“之前尝试了在门店做即食餐饮,但这个区域只有中午时段有消费,产出过低,所以后面我们就选择了放弃。”四川一超市加工品类负责人说道。
其次,商品标准化与丰富度难以保证。目前来看,加工中心解决了部分标准化的问题。但国内饮食差异化程度较高,不同区域、年龄、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于商品需求不同,这则要求超市需要根据门店客群开发产品。此外,短保商品配送距离也限制了产品的标准化。
在陈立平看来,过于依赖加工中心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研发速度慢等问题。此前日本就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目前国内超市也存在商品固化问题,门店长期销售同一类商品。而品类不齐,商品丰富度不足在多位从业者看来,正是导致超市餐饮化吸引力不足的关键因素。
“再好吃的东西,消费者也不会每天都去吃。举例来说,国内超市在西餐部分只有面包、寿司,但日本则已经涉及汉堡、披萨甚至东南亚、地中海等菜系。”他补充说道。
此外,超市与餐饮在经营上存在的差异,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稳定性不足,国内发达的外卖、电商产业也在增加超市餐饮化的难度。“关键的一点是,超市餐饮化的基础是卖场做好了生鲜等品类的经营。但国内不少超市生鲜经营依然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也很难谈到后者了。”王琦说道。
午11点半,中关村内的各条主街上,从各个公司、机构、事务所中走出的人们,逐渐汇成一道觅食的人流,朝食宝街走去。位于食宝街二期的超级物种里,从水箱里挑好了鲜活龙虾、珍宝蟹、贝类的上班族正在波龙工坊前排队结账,10多分钟后,清蒸、蒜蓉、避风塘风味的海鲜就将端上他们的餐桌。
在超市里坐下来吃饭,是最近几年出现在生鲜市场的新体验,北京晚报记者上周走访发现,盒马鲜生、七鲜、超级物种、T11等越来越多的生鲜超市,都增加了现场加工生猛海鲜、进口牛排等高端食材的档口。
6月13日《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在全市构建广域级、区域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作为传统商业中心的生鲜超市,正积极地发生着改变。
场景1:办公区——超级物种中关村店
瞄准高消费年轻人群
波士顿龙虾:89元/只起
黄蚬子:34.5元/斤
加工费:15/斤至30元/斤(6月18日价)
超级物种背后是传统零售业巨头永辉和互联网巨头腾讯。记者上周二在超级物种中关村店看到,除了波龙工坊,盒牛工坊、鲑鱼工坊也各占据店面一角,提供牛排和三文鱼刺身、寿司、天妇罗等日料的现买现做即食服务。时至12点,占据店面约一半面积的就餐区已经没有一张空桌子。
午餐时间的超级物种中关村店
该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超级物种的实用面积是465平方米,共有84个座位, “全店一天的销售额在7万元到10万之间,波龙工坊是我们的主打服务,每天的客流在200人次左右,客单价在300元左右,在全店的销售额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零售,再次是其他两个工坊,蔬果生鲜是比较低的。零售好的原因也是因为工坊的带动,牛排配红酒、日料配清酒,这都是很自然的。”
超级物种中关村店,鲑鱼工坊的刺身、寿司、天妇罗吸引了不少上班族
该负责人表示,周围的餐厅很多,超级物种的现买现做即食服务定位于差异化:“周围上班族要是吃传统中餐,绝对不会考虑这儿,但要是想吃海鲜、牛排,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超级物种,因为这附近只有一家专门的牛排店。”
超级物种中关村店,顾客正在波龙工坊挑选食材
“超级物种基本都开在三环以内,办公区比较多。如果开在住宅区,人们可能更习惯买好食材回家自己做,而且对海鲜牛排这种高客单价的类型并不是很偏好。”该负责人介绍,“我们店里几乎没有老年顾客,连40岁以上的都很少。我们附近两公里以内没有住宅区,客流主要是附近的年轻上班族,周末也会有一些学生,都比较不差钱,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这些高消费力的客流。”
场景2:高端居住区+办公区+商圈
——T11生鲜超市朝阳公园店
工作日休息日“双丰收”
波士顿龙虾:108元/只起
黄蚬子:28.9元/斤
加工费:15/斤至25元/斤(6月19日价)
在众多“+餐饮”的生鲜超市中,T11是最“新鲜”的一个,它6月6日刚刚在朝阳公园南侧的中央公园广场开业。T11的创始人杜勇曾操盘另一生鲜超市七鲜(7fresh),据报道,T11的T代表Top,11代表在新零售这条赛道上的一心一意。
工作日的T11餐饮区也基本满座
记者在上周三中午来此体验,发现中央公园广场内吃饭的地方不多。在此办公的白领,有的图省事就在便利店买份盒饭,找个角落解决午餐。而有的追求品质,便会前往T11超市。
T11超市在这个工作日中午有个显著特点,零售结账口空无一人,工作人员孤独地等待着消费者。而餐饮区却人头攒动,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绝大部分此时光顾此地的消费者,都是来吃饭,而非购物。
T11工作日中午的零售结账口空无一人
就餐的马先生,挂着公司的工牌,是和同事来此聚餐的,“这家超市体验还是不错的,最主要是现买现做现吃,品质比较高。”与其他“+餐饮”生鲜超市相比,T11的定位看起来更高大上,因为这里有一般生鲜超市比较罕见的空运整条蓝鳍金枪鱼、鲜活黄花鱼、M9+的澳洲和牛等高端食材。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选址时就认准了朝阳公园这一高消费区域:“附近以棕榈泉这样的高端居住区为代表,另外也有写字楼,和蓝色港湾这样的商圈,消费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经常会看到戴着口罩的明星来这里用餐。”记者从店方了解,T11工作日以白领用餐居多,周末则会更多吸引附近的居民。
场景3:近郊居住区
——枣园盒马鲜生、亦庄七鲜
消费群呈潮汐式分布
波士顿龙虾:99元/只起
黄蚬子:19.8元/斤
加工费:7.5元/斤至50元/斤
(七鲜6月23日价)
波士顿龙虾:74.9元/只起
黄蚬子:29.9元/起
加工费:15元/斤至25元/斤(盒马6月22日价)
盒马鲜生的背后是阿里巴巴。上周六下午五点半,位于枣园的盒马鲜生里人头攒动。在海鲜区的入口处,买烹饪好的小龙虾的顾客已经排起了队。家住黄村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一周一直有小龙虾100元3斤的活动,刚好赶上周末,就过来买点当宵夜。陈先生自认自己不属于高消费人群,“我没有在这里吃过现加工的海鲜,买海鲜,也都是自己回去煮”。
周六晚上的枣园盒马鲜生,海鲜现做需要等待60分钟以上
时至饭点,就餐区约100个座位上客率八成,海鲜现场加工柜台的电子屏上显示预计现做等待时间为145分钟,但仍不时有顾客拎着刚挑好的海鲜前来结账加工。“其实没有那么久,但也得1个小时左右,已经忙不过来了。”柜台员工介绍,周末饭点就这样,工作日的出餐时间在30分钟左右。就餐区除了现做海鲜外,还引入了一些其他品牌,如牛排、日料、煲仔饭、四川小吃、陕西面食等,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就餐。
周六晚上的枣园盒马鲜,即使等待较久,依然有不少顾客在此尝鲜
亦庄七鲜餐饮区周末基本满座
七鲜的背后是京东,上周日中午,记者亦庄七鲜看到,餐饮区满座。就像枣园的盒马鲜生一样,同在近郊的这家七鲜,客流呈现明显的潮汐式分布。“平时,我把这里当成超市。周末,当成饭店。”居住在亦庄的科科告诉记者,平时七鲜的餐饮区不会太忙,周末则几乎是全天忙碌。他觉得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时间、二是价格。“平时没空啊,周末才有时间。再说,咱也不可能经常吃海鲜,周末打打牙祭就好了。”科科说,在海鲜大量上市的盛夏,甚至会出现海鲜价格与加工费倒挂的情况,“花蛤最便宜的时候,我记得大概也就三五块钱一斤,我何必花十几二十块钱加工费呢,不如自己回去炒炒了。”
超市餐饮区的酒水相对饭店更便宜
记者发现,与传统饭店相比,“超市+餐饮”也不全是高大上,比如酒水,因为按超市价格销售,就是实打实的给消费者实惠。这几家生鲜超市的科罗娜330毫升装啤酒在7块钱左右,摩登装可口可乐则不到3块钱。
专家点评:“+餐饮”是趋势但存活者少
“超市、便利店、书店、家居都可以+餐饮,跨业态的组合可以带来多赢的结果,但是以餐饮为主业态、用餐饮去加别的就比较难。”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杨青松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表示,“+餐饮”的确是一种趋势。
“盒马鲜生这一类的业态,其实就是食品超市在个别品类上提供一些附加服务,基本都是海鲜、牛排这些高毛利的品类。”杨青松说,超市在营业区域内设置餐饮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只是近两年出现的盒马类业态在档次、品牌上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些不同的体验,“有些老牌超市的餐饮区是为打工人群服务的,而盒马这类店则让人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客单价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于国内诸多互联网、零售业甚至商业地产巨头进军“零售+餐饮”领域,杨青松认为,这种业态只是对现有零售业态的一种补充,绝不会“烂大街”:“在食品超市附加提供餐饮服务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一定是在客流密集的地方做高毛利的品类,对顾客的消费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样才能覆盖厨师、服务人员的成本,而不是像便利店、社区超市一样基本哪里都能开,所以这种店的数量一定是有限的。”
杨青松介绍,正因为选址需要满足高客流、高客单、高消费能力的条件,零售+餐饮的业态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运维成本太高,包括租金、人工、水电,都比传统零售业要高很多,一旦选址不慎,就很难存活:“一个方法是把线上线下的客流结合起来,把线上销售额做起来,弥补线下的成本;第二个方法就是引入其他特色餐饮品牌来分担自己的租金压力。”
对于零售+餐饮业态的现状,杨青松认为算不上好,因为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品牌都是在烧钱赚吆喝,并没有实现盈利:“未来市场上也不可能有很多企业都在这个领域成功,只会有两三家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