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锅里的沸腾,是舌尖享受高潮的开始。
朔风一次又一次吹散满树枯黄的残叶,寒冷侵袭向人们不断传达着讯号:“凛冬将至”。寒意除表现在体感温度上外,还体现在我们午后觅食的时间、频次更早也更多了上。对中国人来说,面对寒暑冷热,吃是应对消解的最好方式。
夏天太热,我们靠冷饮续命,冬天太冷,我们自当靠火锅自救,尤其近年人气持续上升的「打边炉」,凭借着一锅锅出色的汤底,拯救了多少每日忧心于“脱发、失眠、猝死”的 90 后养生“中年”。(最好的例证莫过于京城排队数小时才能喝上一碗热汤的行运打边炉)
不过,「打边炉」究竟是什么?吃不胖天团今天围炉而坐,给你边吃边「港」!
打边炉的二三事
打边炉,一个说出来自带几分格调的词汇,其实说白了就是广东人的火锅(岭南地区的火锅更为确切)。为什么会有如此生僻奇怪的称谓?
一种说法来自于《清稗类钞·卷十三·饮食类》中的记载:“广州冬日,酒楼有边炉之设,以创自边某,故曰边炉,宜于小酌。其食法,略如京师之生火锅,惟鸡鱼羊豕之外,有鸡卵,盖粤人已知鸡卵之蛋白质矣。”即一个姓边的人发明的吃法。
另一种说法则是和容器有关。有人认为打边炉应是源于旧时的“打甂炉”,“甂(biān)”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甂,似小瓿(bù),大口而卑,用食。”
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容器相同,吃法一样。特别是这“打”字,据说是因为以前人们拿着长筷子围着以炭火加热、红泥制成的小炉而吃,筷子在锅中涮物时不免会碰到炉边发出声音而取自这种自带声效的吃法,简单来说,「打」=「涮」。
不管怎样,对岭南地区人来说,边炉是他们冬日里仅有的漏洞,倘若没有这暖人得味的饮食方式,只靠暖炉、棉被、羽绒服度过,是不足以抚慰人心的。
打边炉的江湖风云录
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版本的火锅,可是谈到港粤地区的「打边炉」,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起不少港片、港剧里经常看到很多江湖大佬喜欢在火锅店里谈判,一面是台上炭炉星火中的汤底鼎沸喧腾,一面是台下各方大佬暗流涌动、剑拔弩张,随时都有可能“爆炉”掀桌开打。
其实,打边炉潜藏在影视剧里的江湖符号在现实中也可见端倪。岭南地区,作为一个美食横行的地带,打边炉自然也分门派,有着各自的江湖地带。像广府派,多以鸡煲类为主,代表大佬「猪肚鸡边炉」;潮汕派,则是牛肉火锅为主,代表大佬自然是「牛肉边炉」,但当地还藏着「卤水边炉」,外地人鲜知;顺德派下花样多,毋米粥为「粥底边炉」的代表、「豉汁边炉」算小众代表,不得不提的,则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江湖大佬——「清水边炉」,即是元老级边炉,也是所有边炉需要敬重的,毕竟他才是站在边炉鄙视链顶端的江湖人物(这也是打边炉的最高境界)。
不过除了上述门派外,近年从香港地区杀出一匹黑马,横贯南北,叱咤风云,称其为香港人的火锅是远不够的,唯有顶配版的火锅才对得起其身份,此方大佬便是「花胶鸡」。
所以,此次我们的测评对象便是这集江湖气、网红人气集一身的港式边炉——「花胶鸡」。
知识点:
众所皆知,港粤地区的人“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他们尤为钟意汤水,所有粤菜餐厅中,菜品可以有空缺,但这老火靓汤是万不能少的,粤菜大厨很乐于把心思花在熬煮汤水上,而如今风靡全国的各色高汤类边炉便来源于此。
「花胶鸡」除了花胶之外,一般还会配搭不同的食材与老鸡共同熬制,例如提色金丝瓜、增稠的猪蹄、提鲜的火腿等等,有的还会加入枸杞、党参、黄芪等等食药财,也有完全野生熬煮的,颇为厉害。
以下测评你将看到:
● 测评说明和餐厅清单
● 测评维度和打分说明
● 敲黑板划重点
● 10 家港式打边炉
● 榜单「打」出炉
测评说明和餐厅清单
来自香港的「花胶鸡」边炉,因近年养生大潮的兴起,加上人们对「打边炉」的追求火热,一时成为火锅类中人气美味。从网上信息粗看,这锅浓郁的鸡汤大概是两年前开始北上,从上海一路飘香到北京。尤其是行运打边炉,从去年年底开始就火爆京城,直至今年,排队势力依然锐不可当。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决定发起本次测评,想看看京城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吃到花胶鸡,尤其是不用排队也值得一吃的。
搜寻发现,目前北京有做花胶鸡的餐厅在 10 家左右,于是,我们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家完成此次测评。清单如下:「潮味星厨」、「拾發打边炉」、「行运打边炉」、「靓堂打边炉」、「111号打边炉」、「港记牌坊打边炉」、「鲜入唯煮港式火锅」、「小红袍香港私房火锅料理」、「阿易婆港式火锅」、「囍凤楼」。
测评维度和打分说明
本次测评一共分为「汤头」、「底料」、「肉质」和「涮物」四个维度,其中只取前三个维度的分值总和以计算平均分后的结果得出(取小分数点后一位),满分为 10 分,心水指数与分值大小成正比。最后一项因各家食材不一,仅以简要文字提供参考,不纳入计分。
汤头:一锅「花胶鸡」的灵魂所在,可以说此边炉的成败全靠这锅汤。汤底得是以老鸡为原料提炼而成,伴以猪骨、猪蹄、火腿等熬制为佳。颜色自然、气味诱人、入口鲜香适口是不错的。共同的高汤出场,颜色清亮、气味诱人,喝起来鲜香适口是不错的。
底料:看不同餐厅提供的锅底配搭,物料丰富且有品质的是值得推荐的,还能适口且味道得体就更完美了。
肉质:主要以鸡肉为主,因为煮汤的缘故,能够在牙齿间得到不柴而合宜的咀嚼为佳,咀嚼起来有肉香自然是出品不错的。
涮物:看菜单选点每家店的招牌涮料,食材新鲜、吃起来没有异味或符合食材本身的口感特性的,或味道特别而引人喜爱的是推荐的。(本项不计分值)
?? 敲黑板划重点
1. 本次测评中,大多数店中,鸡汤熬制的原料多以广东当地清远鸡、三黄鸡为主,且多为老鸡,但鸡肉本身还是会有差别,具体可看每家的测评内容。
2. 汤色每家店不同,有的自然清亮淡黄色,有的则是金黄色,后者一般为添加有机时蔬,如海南金丝瓜辅助制成,具体内容唯大厨得知。
3. 花胶,即鱼鳔,也称鱼肚、鱼胶,算为海中营养颇丰的食材,据闻是含有很丰富的胶原蛋白,吃一顿其熬的汤相当于做了面膜。不过,花胶种类很多,个头不一,因此价格不同,但尺寸越大一般价格越高。在此,天团提醒,目前市面上昂贵的“金钱胶”来自黄唇鱼(2006 年已被 IUCN 列为“极危”物种,国内为二级保护动物),呼吁大家理智食用和消费。本次测评中也没有涉及到任何昂贵物种。
4. 「花胶鸡」吃法顺序:先喝汤??吃花胶、鸡肉??加汤涮海、河鲜??涮肉类??涮蔬菜类,此法适用于各类边炉。注意:加汤后的汤底不能再饮用了,无论原汤或高汤。
5. 除了「港记牌坊」真的没有什么服务可言外,其他家的服务都算是还不错的。
10 家港式打边炉
01
潮味星厨·花胶鸡火锅
6.3 / 10
花胶鸡火锅(118)
人均:120
地址:外交部南街悠唐国际B座3层303A
汤头(6):汤底浓稠,有鸡汤的香味,咸度适中,整体无功无过。
底料(6):小锅分量为花胶+响螺片+两只虾,味道常规。
肉质(7):半只鸡,鸡肉还算能咀嚼,且有香气,淡淡土鸡感。
涮物:「双拼黄金芝士虾球和油条虾」,算是好吃的港式打边炉必备;「牛上脑」,嫩。
?? 鸡肉和底料单独盛盘后放入。锅底分大(278)、中(178)、小(118),即底料的分量不同而已。本店在用餐后会送一份米粉供入锅做捞饭吃。
02
拾發打边炉
6.7 / 10
王牌花胶浓汤鸡煲(228)
人均:267
地址:中骏世界城E座3层
汤头(8):鸡汤吊得很浓,很香醇,有淡淡党参味?BTW,汤里骨渣略多。
底料(7):鱼肚和花胶(这不是一样东西吗?观察是新鲜和干货的区别?),干花椒的胡椒味略重,不过量很多。
肉质(5):选用走地鸡(因为标配鸡没有了),肉质巨柴(全部拿去煮汤了还是刚跑完步的鸡?),但是肉香不错。
涮物:「首创鬼马脆肉鲩丸」,有点点鱼骨,肉质弹韧有劲,不过马鞭草的独特味道显得妙不可言;「翠丝水莲」,脆嫩,虽然没什么特别,但挺好吃。
?? 大份 268、小份 168,秋季还有特别限定款。换走地鸡需要加钱,半只 48 元、整只 88 元。
03
行运打边炉
8.2 / 10
金牌花胶鸡煲(288)
人均:280
地址:三元里街16号
汤头(9):鲜香可口,有火腿的香气,咸度稍高一点点。
底料(8.5):花胶滑嫩,鲜味不错,响螺片也很脆嫩。
肉质(7):标配三黄鸡,肉质还算嫩,肉香一般,与走地鸡对比的确有分别。
涮物:「菊花牛肉丸」,鲜嫩味淡,陈皮、葱碎和马蹄碎的融合像包子馅,但黑胡椒又杀出重围;「客家佬鱼滑」,香肠碎和木耳碎混杂有叉烧味,还算 OK;「真係有芝士牛肉饺」,芝士盖过了本身的平凡。
?? 三元里店推荐中午到场,排队不会太猛。三里屯店就只能看君好运了。
04
靓堂打边炉
6.8 / 10
港式花胶鸡煲(298)
人均:222
地址:国际大道芳园西路6号丝路驿站旁
汤头(7):汤汁略浓稠,咸度也多一点,不过鸡汤香味的质地很好。
底料(6.5):有少许花胶吃出细沙粒,响螺片常态。
肉质(7):半只清远鸡,肉香弥散之间带着点点腥气,肉质还算嫩。
涮物:「霜降牛肉」,成像漂亮,口感不错,值得一吃;「徽州乌鸡卷」看着不凡,不过入口算普通;「大阪黑牛滑」,胡椒味稍重,肉质算嫩弹;「招牌丸子拼盘」中虾丸蛋白感略强、花枝丸略咸、牛丸黑胡椒太重,但口感算弹嫩。
05
111号打边炉 6.3 / 10
金汤花胶鸡煲(188)
人均:130
地址:劲松华腾大厦
汤头(6.5):汤过于浓稠,且微微偏酸,不过香味是可以肯定下的
底料(7.5):花胶、玉米、萝卜、胡萝卜,算丰富。
肉质(5):半只的鸡肉味道略淡,肉质略紧实不算嫩,泛微酸和腥气。
涮物:「中山脆肉鲩鱼」挺脆的,但土腥味太重了;「手打牛肉丸」除了陈皮和胡椒味外,还有淡淡五香味?弹度、肉质算 OK。
06
港记牌坊打边炉 5.2 / 10
金牌8小时足火浓汤花胶鸡煲(298)
人均:186
地址:百子湾路 29 号
汤头(5):略浓稠,鲜咸便重,味道虽香,但入口厚重,稠到喝出粉齑感,不太清爽。
底料(6.5):花胶、响螺片常规+有淡淡果味的海参和微微腥的鲍鱼仔。
肉质(4):鸡煮后想被打过一顿一般,部分肉块有淤青一般的乌血,不过鸡肉算嫩的,可肉香几乎没有。
涮物:鲩鱼腩很嫩不过略腥;手打鲜虾滑,算 Q 弹,可是虾线没有处理干净。
?? 小份 298,大份 398。加汤时加得是白汤。KTV 式的火锅店,人气火爆异常,在自带“动次打次” BGM 下吃一锅花胶鸡,可以说是真朋克养生了。环境描述仅供参考。
07
鲜入唯煮港式火锅
8 / 10
金汤花胶鸡煲大(268)
人均:270
地址:东城区金宝街临15号
汤头(9):汤底微黄色浅,吊汤节奏感很强。入口顺滑,口齿留香,甚至有淡淡奶香感。算是减法派,少了贴牌网红港式风情,更像一位淡妆出行姿色可人的女性,似乎是以追求纯色、纯味鸡汤为主的感觉。
底料(8):花胶、响螺片和枸杞,口感都不错,腥味也不大。
肉质(7):半只老鸡,肉香稍微淡了些,肉质嫩,可吃性高。
涮物:「招牌双拼」,加了马蹄碎的鱼丸略咸,但富有韧性,虾丸干净富有弹性,虾味浓。「中山脆肉鲩鱼片」,新鲜,但有淡淡土腥味。
?? 小份(108)为一人份,仅限包房点单,半份 168,大份 268。半只鸡和整只花胶先入汤煮后再帮忙取出分解,配送了白切鸡的姜蒜油碟。
08
小红袍香港私房火锅料理
7.3 / 10
黄金花胶鸡煲(298)
人均:312
地址:王府井大街王府中环西座408
汤头(8):汤色自然浓香,入口鲜气逼人,火腿的芳香与汤底交融,味道同样算是清纯系少女鸡汤派。不过略油且咸味中上。
底料(7):半只鸡两个完整大花胶。
肉质(7):鸡肉很嫩,合口,肉香不浓稍显一般。
涮物:「招牌鬼马虾滑油条」,弹嫩虾肉配酥脆油条,很好吃!「中山脆鲩鱼片」,弹脆感好,浅浅土腥味;「梅菜猪肉丸」的搭配刚刚好;「手打蟹子芝士虾丸」,爆浆芝士很好吃,烫嘴都是享受,芝士非普通芝士。
?? 加原汤 68 元,高汤免费。另外,三里屯中国红街欢迎你,那里是老店。
09
阿易婆港式火锅
5.8 / 10
养颜花轿鸡煲(298)
人均:300
地址:甜水园路甲1号南侧
汤头(6.5):汤色黄亮,略油略浓稠,鸡汤倒是浓郁,但喝起来整体厚重,咸度一般,不够鲜爽。
底料(6.5):半只鸡+整个花胶,常态。
肉质(4.5):非常软嫩,但是完全没有肉香,没有该有的土气感,像是吃饲料的洋鸡一般。
涮物:「自制手工鱼豆腐」,鱼骨没处理干净,味道OK;「和牛芝士丸」,腥气略重,芝士也很一般,没什么主角光环成分。
?? 送了姜蒜油碟。隔壁是吃烤鸭的,两家是一家,时常看到烤鸭路过。略迷。
10
囍凤楼
6.8 / 10
花胶鸡煲(298)
人均:267
地址:大望路温特莱中心A座1楼L101
汤头(8):金黄色的汤头用了有机时蔬熬制而成,香味不错,入口顺畅,鲜味也显得自然得体。
底料(6.5):半只鸡+花胶,常规。
肉质(6):鸡肉算嫩,但香味很淡,疑似冻过的味道。
涮物:「手打四宝丸」,牛肉丸黑胡椒味重、虾丸弹而一般、鲩鱼丸胡椒味下淡淡陈皮味、花枝丸算鲜;「脆肉鲩鱼拼盘」,鱼腩肉厚有弹性,还很脆,鱼片也很脆嫩,且腥味淡。
?? 半只鸡 298,一只鸡 398。没有原汤可加,喝完涮菜都是清汤,不过清汤真的很清,清澈快如水了。这家店的鲩鱼片、鱼腩是处理得最干净的一家!为此打个电话,偷偷加 0.5 分。
榜单「打」出炉
?「冬天必吃榜」?
? 行运打边炉 ?
鲜入唯煮港式火锅
小红袍香港私房火锅料理
「值得一试榜」
靓堂打边炉
囍凤楼
拾發
测评结束后只觉得打边炉真的很养生,不得不感慨:能把汤喝光的火锅只属于广东人或香港人。(本次测评仅供参考,毕竟每个人的口味和对味道的喜好不一)
谢谢你看到这里,希望你与亲友在天冷之际,围炉而食,享一份得体滋补养颜的暖人美味。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食在秋冬》、《打边炉,大味至淡的围炉而食》、《粤菜烹调法》
文 | 木木
图 | 木木、网络
设计 | Aowu
<>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7期,原文标题《广式打边炉:鲜味悠长》
对于追求食材原味的广州人来说,“鲜”是他们评定火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只有吃清水火锅才是对好的食材最大的尊重。
记者/王梓辉 摄影/刘有志
< class="pgc-img">虽然夏天不是广东人打边炉的最佳季节,但受欢迎的店家仍然不缺馋嘴的食客
>不放调料的一锅鸡
时间已至6月中下旬,广州潮湿闷热的天气让我这个北方人在户外一会儿就用掉了小半包纸巾擦汗,只想躲进室内空调房里不再出来。但在计划的第一家火锅店门口,我却踟蹰不前。
说这里是一家“火锅店”,不如说它更具有私房菜的性质:没有招牌,它就开在老广州巷弄中的一户民居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它对面就是一间公共卫生间。“你可以进去等我,”介绍我来此的广州本地美食摄影师张张无忌在电话中对我说,“就是公厕对面的那个门。”
来广州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打边炉”是否就等同于“吃火锅”这个问题。广州本地的美食饕客们倒不会纠结于此,他们只是不断向我强调,打边炉的具体形态并不固定,这些年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只不过广式打边炉有它自己坚持的东西,这种东西与现在全国流行的麻辣火锅并不相同。而公厕对面的这家“广油鸡”据说可以从某个角度体现出广式打边炉的特点。
在点评网站上,广油鸡因为环境不佳而被戏称为“黑暗料理”。初闻这个店名,我还以为它是一道传统菜肴的名字,心中不禁暗暗叫苦,本来这样的天气就让人不愿沾惹油腥,为何还要来吃一道很油的火锅呢?既来之,则安之。上民居的二楼坐下,这里有五张圆桌,还好有两台空调提供冷气。不一会儿,张张无忌提着啤酒来了,常来这里的他已经点好了菜,一只乌鸡,一只山鸡,再加上只有熟客才能吃到的薄切鸡片。“这里的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张张无忌笑着对我解释。十几年前他第一次来这里吃鸡的时候,这家店还在另一个巷子里,那时他还得坐在街边的小桌子上进食。
< class="pgc-img">对广东人来说,在炎炎夏日,与三五老友在家中开着空调支起一桌清水火锅,既轻松又惬意
>简陋的环境与流传的口碑,怎么看怎么像是标准的“网红店”。张张无忌看出了我的疑虑,让我少安毋躁。不一会儿,老板娘端着一个不锈钢锅上来,放在电磁炉上开始加热。往锅里一看,里面的食材挺丰富的,除了两种剁成块的鸡肉,还有玉米、胡萝卜和苦瓜等几种不同颜色的时蔬。但最令我惊喜的是,整锅汤上面几乎没有一点油花,几近于清水的汤底看上去非常清爽。
煮了将近10分钟后,老板娘过来撇去了不多的浮沫,把一小篮青菜放了进去。看到我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板娘用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还不到时间吃,再煮煮。”我只好悻悻然放下筷子,张张无忌笑着说,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必须要听老板的指令,要不然就会被骂。
又过了大概5分钟,老板娘过来看了一眼,说现在可以吃了。我如蒙大赦般赶紧拿起漏勺捞起一块乌鸡肉放进碗里,用筷子一夹,能感觉到鸡肉的质感很有弹性;迫不及待咬了一口,果然如网上的一些评价一样,肉质完全不柴,牙齿与筷子配合轻轻一撕就能将肉从骨头上分离下来,“如牛蛙肉一般”的口感果然名不虚传。因为想尝尝清汤煮出的原味如何,我特意没有蘸提供的酱料,吃起来倒也有一股清甜的味道,没有一点腥味。
这时一个40余岁的中年人推门进来,走到我们桌边帮我们涮鸡片。只见他拿起一个大号漏勺,像吃潮汕牛肉火锅那样夹起一小堆鸡片丢进漏勺中,一边将漏勺置于锅中间滚沸的汤中,一边用筷子拨散那些鸡片。看着颜色差不多变化了,他也不做声,又走到隔壁桌帮他们调整火力的大小。我问张张无忌这鸡片能吃了吗,他挺自信地说可以吃了,还夹出了一片放到碗中,没等入口,老板在旁边大声喊了一句:“谁说能吃了!”然后过来把鸡片又丢回到了锅里。
我被吓了一跳,但张张无忌倒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好整以暇地给我介绍说,这个中年人就是这家店的老板石广油。我这才知道,“广油”二字既非某个地名,也不是一种烹饪手法,就是老板自己的名字。老板在旁边几桌忙活了一阵,告诉那几桌的客人可以开始吃了,这才走过来跟我们说,他这里的鸡片不同于其他薄切的牛羊肉或内脏等食材,不仅不需要即熟即食,反而越煮越香。
< class="pgc-img">广油鸡的老板石广油正在帮我撇浮沫,因为不放鸡皮,他家的汤底在夏天喝来毫无油腻之感
>夹起一枚烫熟的鸡片,蘸了蘸看着像用普宁豆酱等调成的秘制酱料,带着咸鲜味的鸡片又韧又弹,牙齿咬下去像是在鸡片上跳舞一样,口感极妙,完全不像是用鸡胸这种粗糙的部位片出的。听到我的称赞后,石广油得意地说,这种鸡片不在他的菜单上,是不会卖给生客的。
眼看鸡片涮得差不多了,石广油把电磁炉的火力调到最小,让汤保持在微微翻滚的状态。如此又吃了一会儿鸡肉,他帮我们每人盛了一碗汤。虽然煮了那么多的食材,但淡绿色的汤底仍然清澈,入口之后,鸡肉与蔬菜的味道结合成一股清新的气质流进了肠胃。“你知道吗,我的汤底除了8种食材之外,完全没有调味。”石广油对我说,“你可以到我的厨房里看一看,我已经10年没用过鸡精、味精和糖了。”
< class="pgc-img">涮薄切鸡片是广油鸡的特色之一,烫熟的鸡片弹性与韧性兼具,口感极佳
>食材与火候的追求
“在广州,现在最常见的打边炉就是吃这样的鸡锅,也叫‘生鸡锅’。”广州美食家闫涛告诉我,其方式就是将现宰的活鸡在清水锅底中煮熟,吃完鸡肉后再下入其他青菜和主食。也许是这种吃法需完整经历食材由生至熟的过程,故在粤语中也被统称为“生锅”。按照84岁的香港美食作家王亭之在其最新文集《王亭之谈食》中的说法,吃火锅在广府地区的传统概念中就是吃“生锅”,而“生锅胜在原味”。主要食材并不限于鸡,鱼、牛、猪等肉类均可,全看个人喜好。
但想吃到好的“原味”并不容易,尤其是鸡肉。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为了防治禽流感而逐步出台了禁止活鸡销售、改为统一屠宰的政策,这使得大多数馆子的鸡肉都是经过低温冷藏或冷冻过的那种。对于追求新鲜的广州人来说,这种政策虽然提升了食品安全,却影响到了他们对口味的要求。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当年的调查,有多达66%的广州人“担心”鸡肉的口感变差。而这也是张张无忌选择广油鸡这种“不太正规”的小馆子的原因。“鸡一定要吃现宰的,不是现宰的鸡我就不吃了。”他对我说。
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石广油的鸡为什么能展示广式打边炉追求食物本味的特点。走进他在一楼的厨房,最里面的存储室里有两大只鸡笼,里面大约有五六十只鸡,这些鸡都来自他在广州郊区的养鸡场。那个养鸡场是他和朋友合作建的,除了每天下午5点给鸡喂一次饲料,其他时候都让鸡在围起来的山上自由散养,他觉得这样养出的鸡质量更好。每隔几天,他的朋友会给他拉来几十只鸡,一桌客人到齐了之后,他会从笼子里挑出一只大小合适的现杀现做。为了让汤底清爽,他在去毛的时候会连鸡皮一同去掉,内脏和鸡头等有异味的部位同样被他扔进了垃圾桶,剩下的鸡肉再用快速流水反复冲洗几分钟。
现宰的鸡加上最好的部位,石广油把水烧开后只是凭自己总结的经验,将红枣、薏米、苦瓜等8种食材以季节按不同比例放进去同鸡肉一同炖煮10分钟左右,然后端上桌再煮15分钟左右。我问他为什么不完全煮好了再端上去,这样客人们就不会因为着急动筷子而被他骂了,石广油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只有他自己一个厨师,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效率,也不至于被客人催为什么还不上菜。
因为容量有限,石广油现在只接待微信或电话预约的客人。他还规定每桌客人必须在下单的时候根据人数提前想好要吃什么,不可以后面再补加。如此严苛的服务条件加上他动辄指责客人吃法不对的习惯,他的广油鸡注定了是一个不可复制且难以扩张的模式。
事实上,打边炉的氛围通常是放松的,这也是为什么港片里黑帮们经常会选择在打边炉的环境中谈判。闫涛告诉我,与强调汤底香味的川渝麻辣火锅不同,广式打边炉本身并不复杂,吃的就是食材。“广东人吃火锅最强调的就是食材的火候和新鲜度,我们都是用最好的食材去清水里烫火锅吃。”因此广东人在家中吃火锅要比其他地方的人频繁且简单得多,在广州采访时,一位出租车司机就告诉我,他基本都是在家里打边炉:在市场上买一条现杀的活鱼,回家切成片;再准备一些青菜,烧一锅清水;用熟花生油、生抽加葱姜丝调一个最简单的蘸料,一桌家常但丰盛的打边炉很快就支起来了。
但家常绝不意味着随意。广州美食家鲍汁飞说,广州人打边炉很讲究顺序,因为顺序会影响食材的味道,而这些规矩都是从小在家里养成的。比如菜必须在吃完肉喝好汤了之后再放进去煮,“如果鸡还没吃完就放菜进去,妈妈一定会说你,‘味道都还没出来呢,放什么菜呀’”。
为了体验这种简单背后隐藏的规矩,我来到了曾出现在各大美食攻略上的顺德松记食府,据说这家店最能体现广东人打边炉时对食材和火候的极致追求。所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顺德这个距广州市中心不到50公里的区级行政单位里找到最地道的广府风味。30年前,顺德人潘松兴创立了这家以食材新鲜为卖点的清水火锅店,当时他们一共只有10种菜品,而现在已经有了三四十种。
从菜品数量上看,松记并无过人之处,但当我打开它的菜单时,却发现其中没有太多我熟悉的午餐肉、鸭血等食材,大部分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更别提吃过了。餐厅现在的主事人是潘松兴的女婿灿哥,拿着自家菜单,他给我介绍起了松记各式各样“奇葩”的火锅食材。
从头部开始,猪牙肉是最奇怪的一种,这部分肉来自猪的口腔与脸颊之间,大致就是猪的牙龈根部;牛脷坑来自牛舌,但特定指牛舌根底部与喉咙相连的部位;竹肠则是猪小肠连接猪胃的那一小节,也就是猪的十二指肠。“100头猪都没有一斤,我们每天五六千头猪都产不出100斤。”至于像猪肉滑、鲮鱼滑这样相对常见的食材,松记在不同时节也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猪肉滑在夏天是用纯瘦肉制成的,在冬天则会放入肥肉脂肪增香;而鲮鱼滑只有北风起了才做,我这次去就无福享用。
如此种种特别的食材让松记成为体验清水火锅的极佳去处。“我们这种清水火锅也被人家称作食材的‘照妖镜’。”灿哥很自豪地说,“食材一旦不新鲜,很容易就被客人发现了。”一锅清水端上来,里面果然只漂着几片胡萝卜,灿哥也坦诚说加胡萝卜主要是为了“好看一点”。
见水开了,我正准备客气一下,想站起来主动把一盘鲫鱼片下入锅中,灿哥一把拉住了我,向我指了指墙上的一块牌子:请让服务员控制火候。灿哥告诉我,松记从成立的时候就是由服务员帮顾客烫食材,因为不同食材的火候和时间都是他们长期总结出来的。
一位年轻的服务员走到桌边率先拿起了猪肉滑,用汤匙将肉滑分成一粒粒下进滚水中,等了大概两分钟左右,他把火关掉,将煮好的肉滑捞出分到每一个碗中。肉滑用牙咬下去,似乎只有用“弹牙”这个泛滥于食评中的词才最合适形容,非常饱满丰盈,口感绝不逊于一般的虾滑。我问服务员是否是依据时间来判断成熟度,他说他们主要的判断标准是食材颜色和外形大小的变化,“都是依据经验来判断,没有规定好的时间”。
“有人说我们松记没有大厨,但我们每一个服务员都是‘小厨’。”灿哥补充说,“因为我们每个月都要培训三次,告诉他们不同食材在火候上的区别,还要试吃,让他们知道合适的口感和老的口感之间的区别。”他记得自己2000年刚来松记当服务员的时候,最多可以同时帮六桌客人烫食材,就是要对食材与火候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
依次看着服务员将肉滑、鱼片、牛脷坑、竹肠等食材按滋味由浅至浓的递进顺序依次下入锅中,随时调整火候,再把煮好的食材放入最简单的熟油生抽葱姜汁内蘸一下。不同的食材虽然口感各不相同,比如肉滑弹牙,竹肠脆爽,牛脷坑有韧性且充满奶香味,但吃完所有食材放下筷子后,“鲜”成了记忆中这桌火锅的最佳注解。
因为对食材和服务的高要求,松记用了30年的时间也才在顺德和广州开了4家店,连就近的深圳也因为成本因素让他们顾虑重重。“因为我们卖的不是鲍鱼这种食材,所以价格也不能调得太高。”灿哥对我说。这种高要求既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他的观察,广州现在经营类似传统清水火锅的店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人花高价采购同样稀缺的食材,但“松记”30年的品牌更能令食客信赖。
< class="pgc-img">滋粥楼的大厨正在过滤白粥中的米粒,滤好的米汤就是粥水火锅的汤底,不需再添加任何调味料
>传统的新变化:粥水火锅
这些年,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打边炉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鲍汁飞告诉我,广州地区虽有悠久的打边炉历史,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的说法,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年,物质资源比较匮乏,打边炉重新兴盛起来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这个过程中,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对食材和火候的追求,这也是广式打边炉的灵魂所在;而变化主要体现在锅底上。
相对奢靡的港式风格当然是其中一类,这些年广州也出现了不少如番茄牛骨锅、黑松露锅等以汤底材料和味道为卖点的新式打边炉,这类餐厅相对来说更受年轻人的欢迎。但很多传统食客并不认同这样的吃法。王亭之虽然就来自香港,他也对本刊说,用调好的高级汤底打边炉,会使得食材丧失其本身的味道,“鱼肉吃不出鱼肉味,羊肉和牛肉也变得没有了分别”。
相比之下,粥水火锅作为一种近些年出现的汤底,在继承了广式打边炉重视食材原味的传统上,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之处。顺德籍厨师郑洪昌告诉我,粥水火锅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才大约出现在顺德的,在那之前,喜食生滚粥的顺德人当然也会在家中用滚烫的白粥煮各种食材来吃,但并未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打边炉的形式。直到90年代末,腰包鼓起来的顺德人对吃的追求愈发精细,终于有人想到:既然我们会把生的食材放到白粥里煮熟来吃,那可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米滤掉,直接用温润的粥水来打边炉呢?
郑洪昌目前是粥水火锅店滋粥楼的出品总监,15年前,他作为主厨,和这家店的老板一起在广州成立了以粥水火锅为主要菜品的滋粥楼。十几年过去了,粥水火锅也因为其既传统又特别的风格,成了广式打边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在他看来,粥水火锅的特点就是既能吃到食物的新鲜和原味,又更加润滑、更加健康。“在顺德,粥水都是当饮料喝的,如果有人胃不舒服,也都会找粥水来喝。”郑洪昌对我说。
< class="pgc-img">因为粥水汤底本身的特性,越新鲜的食材越能收到它的增益效果
>继承了清水火锅大道至简的传统,粥水火锅本身的锅底并不复杂。郑洪昌告诉我,他们用的粥水就是一般顺德生滚粥的白粥。在滋粥楼的后厨,他们特意定做了几个直径在半米到一米之间、高度在一米到一米五之间的不锈钢大桶,其中最大的那个桶每次需要用25斤米和400斤开水来煮粥。煮粥的米有5种,最主要的一种米是产自广西的香米,占了80%的比重,其他4种米以小比例增加香气。每次煮粥之前,这些米需要先在水中泡两个小时,然后再放到开水里,水滚之后立刻把火转小,以中小火煮4个小时,其间每半个小时就需要厨师站在桶边拿着大号锅铲反复搅拌一阵。为了方便过滤,他们定做的大桶下方有一个水龙头,厨师只需要拿一个漏网接在一个空桶上,打开水龙头以后,流下来的白粥经过漏网,里面的米粒就被滤出来了。
因为“平平无奇”的汤底,粥水火锅店拼的也是食材。滋粥楼的特长在海鲜,郑洪昌告诉我,他们的海鲜来自广州南部临海的八涌地区,那里有大型的渔港南沙港,他们所需的海鲜每天早上就从那里的码头直接运过来。据郑洪昌所说,因为那里是珠江的入海口,是咸淡水交界处,所以它孕育出来的海鲜比一般的海鲜肉质要更嫩滑鲜甜一些。
同样由服务员代劳,先下贝类,然后是鱼片和活虾,再放其他肉类,最后下青菜,经典的顺序能让清淡的粥水变得鲜甜。蘸料同样是经典的广式风格,只不过郑洪昌在四种基本款上又加入了沙姜,沙姜并不刺激的辛辣味配合生抽和花生油的香味,让海鲜的味道有了催化剂的助推,最大限度地在口腔中释放了出来。
涮完了所有的食材后,郑洪昌特别介绍了他自己腌渍的一种咸生菜,据说是顺德地区常见的一种咸菜,看起来有点像雪里蕻,空口吃起来并不太咸。郑洪昌把一小碗咸生菜倒入那锅仍然呈乳白色的粥水中,加了些之前煮粥的米,搅拌均匀后盛了一碗给我,舀一勺入口,一股淡淡的咸鲜味顺着温润的米粒滑入胃中,为夏日里的一顿火锅画上了恰当的句号。
< class="pgc-img">炭炉煲虽然端上桌的时候已经是做熟了的食物,但因为下方有炭炉持续加热且可以另加青菜续煮,将其算作打边炉
>炭炉煲:清淡之外的调和
在广州连吃了几天打边炉后,虽然清淡的口味并不会让我的肠胃不适,但总归对一个北方人来说有些寡淡。恰好还有时间,我决定在最后两天去试试游走在“打边炉”这个概念边缘的“炭炉煲”,据说这种炭炉煲的口味偏酱香型,至少能调节一下我需要刺激的味蕾。
与其他各式或传统或新派的打边炉不同,炭炉煲究竟算不算打边炉一直没有定论。其模糊之处在于,它本身在端上餐桌前就已经是做熟了的食物。以常见的炭炉鸡煲、牛杂煲和羊腩煲为例,它们在形式上有点像近些年流传全国的“重庆鸡公煲”,就是一锅用酱汁炖好了的肉类放在沙煲里端上桌,再放到炭火炉上保持加热状态。只不过吃完里面原有的食材后,你还可以在里面加水继续煮青菜和面条等其他食物。
闫涛作为美食评论家就认为这类吃法不算是“打边炉”,因为锅里面的食物已经是熟的,由生至熟的状态不是在炭炉上完成的。但另一位广州美食家鲍汁飞则觉得只要是“围炉而食”的状态就都算是打边炉,他告诉我说,打边炉最初的写法应该是“打甂(音‘边’)炉”,而那个“甂”字就是小瓦盆的意思,炭炉煲的样态符合打边炉的本意。美食家之外,我在打车时遇到的本地出租车司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体验一下,想看看这种煲类食物能否带给我如其他狭义打边炉一样的感觉,就是那种氤氲在蒸汽里的、热腾腾的、可以与一锅食物共处一段时光的感觉。
< class="pgc-img">在广东吃打边炉,许多店家会让服务员代替食客烫煮食材,为的是保证不同的食材都能获得最佳口感
>作为一个西北人,我原本想试试广州人吃羊肉的方式有何妙处,可惜时节不对,最受本地人好评的几家羊腩煲店都歇业了。当我在6月最后一周的一天晚上赶到一家羊腩煲店的门口时,只看到他们门前挂着“6月23日开始休息,8月28日重开”的告示。老板告诉我说,他们每年最热的两三个月都不做生意,因为在这种天气下还愿意就着炭火吃羊肉的客人不多。
好在鸡煲和牛杂煲还有些店在营业。鲍汁飞向我推荐了位于广州东郊黄浦区的“牛杂大王”,晚上10点赶过去时,位于夜市一条街上的牛杂大王仍然有十几桌客人,大家坐在并不优雅的半高塑料凳子上,桌上都摆着一个炭炉,炭炉上是一只外表被火熏得黑黢黢的传统瓦煲,不少人正隔着桌子就着这锅滚烫的食物喝着冰啤酒。我也照猫画虎下单,10分钟后,一个盖着盖子的瓦煲端了上来,服务员把瓦煲放到炭炉上,揭开盖子,一锅裹着浓郁酱汁的牛杂和白萝卜在里面咕嘟咕嘟翻滚着。见我只有一个人用餐,服务员特意提醒我说,要经常翻动锅里的食材避免粘锅底。
我先捞出了几块牛杂,里面有牛筋、牛肚和一条带肉的牛脆骨。脆骨有点硬,被我扔到了旁边的空碗里。牛筋和牛肚嚼起来也还有些费劲,我决定放慢节奏,一边搅动锅底,一边慢慢捞一两块上来吃。看到周围不少人都点了一份金黄色的食物放到锅里煮,服务员告诉我那是炸面筋,广东人都喜欢把它煮到火锅里吃,我也要了一份。
服务员看我又加了菜,主动帮我添了些牛骨汤,告诉我可以把炸面筋丢进去了。汤再次煮开后,里面的牛杂经过这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变得软烂了许多,白萝卜也基本都被染成了深棕色,筷子轻轻用力就能夹断它。我一边吸溜着把刚从锅里捞出的热牛杂丢进嘴里,一边还得记着用汤勺搅动锅底,忙得手不能停。再尝一块已经浸满了汤汁变得柔软的炸面筋,牛骨汤的香味和酱香味融合得恰到好处。
时间已近零点,客人也渐渐离去,老板蒲师傅结束了后厨的工作,坐在店门口乘凉放松。他见我碗里还留着几块之前没吃的牛脆骨,很心疼地对我说:“牛脆骨要煮到最后再吃,煮到最后会变得又软又有嚼劲,一开始就吃牛脆骨当然很硬不好吃啦!”
21年前,他们一家三兄弟开始做牛杂锅,每天早上从屠宰场进货,清洗干净后放入大锅中开始炖煮,去除血沫和异味后,将不同部位的牛杂依不同的炖煮时间在六七成熟时捞出,再放到自己调好的酱料中煮熟入味。如此做了20多年,蒲师傅只知道自己的食材是新鲜的,至于为什么能从一众牛杂煲店里脱颖而出,他只能归因于“运气好”。
他觉得这样的牛杂煲大概是从广州喜欢吃的卤水牛杂里发展出来的,但用炭火边煮边吃就是比做好盛出来端给你吃的更好吃一些,“一定要不停地搅动锅底,这样才能让酱汁的味道慢慢融进牛杂中”。就这样聊着天,一锅牛杂和另加的炸面筋被我消灭一空。看着瓦煲底部还冒着泡的残余汤汁,我想若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两三好友在微信群中约去打边炉,这样的牛杂煲又如何不是一个选项呢?
>< class="pgc-img">>红红火火的火锅不同,顺德的火锅可以说是火锅界的一股清流,实实在在的清流——白开水,顺德人称之为“打边炉”
< class="pgc-img">>偷懒的就真的只用清水,优雅一点的也不过是放入几块姜片、陈皮、葱段、玉米块等清淡食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何谓“边炉”?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据《广州语本志》解释,因置炉于人的左右,即人的旁边,围炉而食,人在炉边,所以叫打边炉。但是好多人不知道“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甂”为古字,音同“边”。《说文解字》曰:“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汉语大字典》为“小瓦盆”。
< class="pgc-img">>作为粤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顺德菜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讲究通过简单朴实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 class="pgc-img">>没有繁复味道干扰的清水锅底,最考验的就是食材本身的品质!
< class="pgc-img">>这一锅清水就像是食材的“照妖镜”,好的食材只需在清水里走一转,蘸上姜葱豉油那无与伦比的鲜甜,简单而美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打边炉最重要的是食材要够新鲜,不管是海鲜还是牛羊肉,一锅原汤是检验食材新鲜与否的唯一标准,冰鲜过的食材是绝对经不起清水锅的考验!
< class="pgc-img">>一锅清水“打边炉”,清淡无味,却体现了顺德人对“食”独特追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清水打边炉是火锅界里的一个经典,以清水火锅搭配上等新鲜食材,看似简单,但实际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十足。
< class="pgc-img">>味哥我整理了3间老字号给大家,有空可以试试哦!
松记饭店
简 介
始创于1988年老字号,只做经典的清水火锅,主打“四季边炉”松记号称“残废餐”,即无须动手,由侍应处理。就连墙上也会贴好标语,告诫食材把握马虎不得,千万不要自己烫煮,与许多想着省人工的火锅店大相径庭。手打肉球和猪杂都是松记的著名菜式,大家不防一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和祥路3号
电话: 28885203
< class="pgc-img">>奥巴顺
简 介
说到清水火锅,不得不提无骨鱼,而说到无骨鱼那就不得不提顺德奥巴顺饭店,奥巴顺饭店在顺德是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字号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堪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奥巴顺以清水无骨鱼7味为特色吸引无数人打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地址: 勒流街道光大创世纪新川美食街119号
电话: 0757-25669899
< class="pgc-img">>德云居
简 介
德云居藏身于顺德北滘碧江村碧江金楼附近,环境一流,店内风格是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风,由古农村大宅改建经营,保留最原始的乡村环境。德云居把古村落文化融入饭馆的整体格调之中,菜式走的是顺德菜风格。德云居无骨鱼也是非常闻名的菜式,吃饭之余还可以体验水乡文化,是一个不错的就餐地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地址: 顺德区北滘德云街29号金楼(近汀涌桥)
电话: 0757-26391908
想了解更多顺德美食,欢迎加入顺德美食交流分享群:
入群方法:加小编shund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