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菜慢、顾客埋怨、员工急眼……很可能是你的餐厅排班出了问题。
本期《开店100问》,就带你看看那些员工少效率高的餐厅,都是怎么“聪明”地排班的?备战小长假,这份排班表你用得着。
”
■餐饮老板内参孟蝶发自上海
先来看两个场景
1
用餐高峰期之前,员工或站或坐、无事可做玩起手机。
2
用餐高峰期,服务员在为一桌客人点单,另外两桌客人呼叫要纸巾、加啤酒,可服务员分身乏术。
很多餐厅都能看到这两个场景。因为餐饮的特殊性,员工真正高效工作的时间,最多也就6个小时,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待命状态。
员工待命状态时,餐厅付出了人力成本却没有收益。员工超负荷工作时段,又容易造成员工抱怨、服务质量下降、效率降低。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合理的排班系统,可以让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工作,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离职率,随之降低企业招聘、培训成本,提高用工效率。
01
|基本姿势|
常见的几种排班制度
▼
一班制:一天内员工同时上班、同时下班。
优点:工作时间内没有交接班。
缺点:工作时长较短,一般适用于后台服务的行政、后勤人员。
两班制或三班制:目前餐厅最常见的一线人员排班制度,员工分成早晚两班或早中晚三班,每班工作8小时。以普通中餐为例,早班主要服务午餐高峰期,晚班主要服务晚餐高峰期,中班在午餐高峰期前到岗,补充服务午晚两餐的高峰。
优点:较好地满足餐厅运营和预准备工作。
缺点:班次增多,需要进行排班整体协调。
平衡式上班制:这种排班方式较灵活,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不一定需要达到8小时,可在一周或一月内调整平衡,平衡后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即可。
优点:人力配备可与工作量相匹配,保证在营业时间内有充足的人力。
缺点:管理较为复杂,员工上下班时间无规律,需要随时进行协调和管理。仅适用于兼职员工或补充服务的员工。
弹性工作制:近几年引入餐饮业的新制度,把员工上班时间分为核心工作时间和弹性时间。核心工作时间内,员工必须到岗,一般是3至4个小时;弹性时间内,员工可在管理人员协调下自由选择上下班时间,两部分时间相加达到8小时即可。
优点:既能满足运营高峰的需求,又给员工足够的时间自由支配。
缺点:管理协调工作量大。
02
|划重点|
教你几个衡量人效的公式
▼
餐饮业所追求的“人效”,较多是在关注“人均产值”。
人均产值的常用计算公式为:
云食传媒联合创始人李林虎介绍,中国餐饮企业的管理有不少是借鉴了麦当劳、肯德基的管理模式,而大多数餐饮企业的排班系统也都是从麦肯排班系统演变而来。
尽管目前餐饮业态丰富、品类众多,门店运营时间长短不同,但有基本的排班注意事项是通用的。
点击看大图更清楚哦
首先餐厅要确认岗位标配的数据,一般分为服务组、生产组、管理组,以岗定人。
“以岗定人”,是从运营角度考虑需要哪些流程、哪些岗位,根据运营需要设定岗位,能者上、庸者下,避免员工消极怠工,是一种较为科学、便于管理的用人方法。
而具体排班时,需要参考几项数据——
营业额、客流量(部分餐企还会参考客单价)。根据这几项数据进行排班预估,根据餐厅岗位安排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员工,在恰当的时间和岗位,实现最佳人效、使顾客和员工都满意。
排班管理人员进行营业额和客流量预估时,一般可参考之前三周或四周的数据,结合其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以普通中餐为例,一般以营业额为参考数据进行人均产值(人效)评价:
这个工时还可细化到每个小时,即:
不同餐企、品类的人均产值各有高低,以普通中餐为例,人均产值在75元至100元。
如果低于75元,则人效偏低,可进一步调整排班制度。如果高于100元,则人效较高,需要观察员工是否超负荷工作、是否影响工作效率和状态。
03
手把手教你排班步骤
▼
04
可节省人工成本的小技巧
▼
1、采用分班制度
久如香品牌市场部总监张春云介绍,可以安排员工将每天的工作时间分段,比如午晚餐的歇业时段可以让员工不上班或安排少量员工值班,节省工时。
比如主营午晚餐的中餐、正餐店,在两顿饭时间的歇业时间可以让员工下班休息,保证运营时段及时到岗即可。
2、使用兼职工、小时工作为正式工的补充
比如两班制的餐厅,在午晚餐高峰时可聘请一些兼职工、小时工补充忙时的用工需求。这样既能满足高峰运营所需,又不必增加正式员工所需的劳保和福利待遇。
但使用兼职工、小时工等计时员工需要注意培训,尽量让计时员工也能熟练工作。
如果企业培训能力强,还可以参考麦肯的小时工制度用工。
3、一人多岗
对于按照岗位定员或设备定员的员工,在工作时间有时会出现无事可做的情况,可以考虑一人多岗。
但使用一人多岗时,也要安排轮岗工作学习,掌握一人多用的技巧,进而提高人效的提升,还要注意不同岗位之间的动线,以方便、高效为重。
4、以奖励机制,促使员工主动满负荷工作
通过技术培训和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劳动定额,从而使同样的工作量由较少的人员完成。但要注意员工不可超负荷工作,疲劳作战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真老陕创始人郭青杰说,尤其是快餐类门店,从上午开始运营到晚上打烊,员工很容易疲劳上岗,在制定机制时也要注意分别制定工作量或工作时间的上限和下限。
5、根据客流量错峰上下班
对于生意火爆、全天高效运转的小店,可以选择根据客流量安排员工错峰上下班。
眷茶熙地港店店长安鹏介绍,眷茶的高峰期一般是临近中午持续到接近晚上的时间段,因此店铺采用“每半小时或一小时增加一名到岗员工”的排班方式,员工陆续到岗,工作满8小时后下班,在每天中间时段的客流高峰期保证最充足的人手即可。
你在餐厅排班方面有什么心得?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交流。
>线布置对于餐饮店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其中,动线布置直接关系到顾客在餐饮空间的用餐体验,是影响顾客感知的重要因素,而服务动线可以影响餐厅的服务效率。所以,餐饮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地设计动线?如您有设计需求,可点击头像进入主页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即可
1.移动线路最好呈直线
良好的动线设计,能让消费者快速了解餐厅的布局逻辑,产生舒适舒适的空间感觉,从而放心地在店内走动。所以一般而言,餐厅的顾客移动路线最好是走直线,避免绕来绕去的混乱感,让客人能轻易判断自己的位置状态。而且维修动线一般要求尽可能短,且一个方向的车线不能太集中,否则维修人员在工作时会产生摩擦.碰撞。
< class="pgc-img">>2.考虑开放分隔的作用
店内设有许多功能各异的座位区,包括工作区、休闲区、商谈区等,并可通过区域内的动线设计来体现其出入通道。各式各样的区域主要是根据桌椅来划分。在星巴克,几种高级桌和椅子,包含100多种不同风格的桌椅,更是低级的,固定的稍高一些,咖啡馆式的更高一些,吧台椅子最高一些,各种高度也可以隔断区域。除隔断使用不同的桌椅外,还可以用亮光和阴影间隔来划分分区。
3.重复模拟设计最佳动线
要设计出最流畅、合理、方便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动线,在餐厅规划设计时需要反复模拟餐厅各个部分的功能。在动线设计阶段要进行设计,根据餐厅设计图,由专业人员在现场模拟餐饮服务的几次走动试验,尽量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最后制定出最优路线。餐饮位置.人均消费.不同客人的需要(如餐量和饮食习惯特征.餐台的数量.餐台的大小/形状/流线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餐馆中的顾客流动.服务动线,所以在餐饮空间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甚至在餐厅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4.根据餐馆的经营特点设计移动线路
餐馆不一样.经营菜式不同,服务运作方式各有不同,餐饮企业在设计动线设计时自然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动线需要专门化设计。
统厨房由两三个厨师、两三个切配人员组成,而且一-般还需要有个厨师长统管全局。但是你看了他们的后厨,心里总会觉得疑惑!这么多人挤在这后厨里,效率会不会很低呢?
传统餐厅的后厨效率的确不高,但为什么他们坚持使用这种复杂的人员结构呢?因为餐饮行业归根结底属于服务业,服务业需要的是手艺人,厨师就是典型的手艺人。顾客来餐厅吃饭,不光是为菜品买单,更多的是要享受店家的服务,品尝厨师的手艺比如,精美的菜品摆盘,为顾客定制特殊口味,服务员给顾客讲解菜品的来历和食材的讲究等,这一切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所以传统餐厅从前厅到后厨都必须以人为本。
木屋烧烤的创始人隋政军在一-次 交流中提到,有很多人建议他把餐厅设计成机器人或自动滑行轨道的上菜形式,这样既好玩又节省了人工成本。这个提议被他一口否决,原因很简单:自动化上来,实际上和现在喂鸡上喂猪喂鸟助设备没什么区别,人们来店里就餐是要享受服务的,不是简单吃一顿饭, 所以,从长远来看顾客不会这么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模式。
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有- -段时间,在我们优粮大学的各个微信群里流传着一段视频: 一一个明厨亮灶的餐厅里有几台自动颠锅的炒菜机在工作,旁边的厨师只需要站着,看菜炒好了直接装盘递给窗口就行了。大家纷纷感叹这个黑科技好厉害,降低了厨房的人工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出餐效率。后来我在- -次活动中恰巧结识了这家隶属于一个大餐饮集团的餐厅的负责人,才得知这家餐厅的经营从一开娠就入不敷出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自动化炒菜机,还要明厨亮灶给顾客看,看起来很高端洋气。但是这种让后厨提高效
率的做法只对店家有意义。对顾客来说,没有人在乎菜是怎么被炒
出来的。让顾客看到了自动炒菜机,反而会让顾客对这家餐厅产生
一种冰冷机器 在服务的印象。这导致该餐厅菜品卖不上价,客流量
经验告诉我们:堂食的厨房,只能以人为本>借用同仁堂的一
句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服务行业注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能投机取巧。但是,对于外卖而言,这些就迎刃而解了
(二)米其林餐厅、传统餐厅、外卖店的区别
米其林餐厅、传统餐厅和外卖店交付给顾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后厨也天差地别。
为什么说东京是米其林餐厅最多的城市呢?因为日式餐厅的后厨和前厅一般处于同一个空间, 顾客与其说是在用餐,不如说是在观赏一场精彩的厨艺表演。这样的餐厅,餐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