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宇浩
不久前,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起了一则“寻人启事”——面向全国,寻找曾经参加过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的年轻人。
征集启动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当事人”的应征信息,还有不少一直关注少年文学之星的热心粉丝发来线索,帮助我们联系上了多位当年的少年文学之星。
在此之前,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已经接连对话了慈琪和李依庭。今天,我们将继续跟简铭和杨程两位当年的“文学之星”聊聊,看看文学写作给他们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小时新闻:现在还写文章吗?主要写哪些方面的文章?写得怎样?
简铭:文章,称不上……偶尔写点随笔心得而已,只能算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更多的是学习上的一些发现和探索。
第二排右一为颁奖典礼现场的简铭
杨程:现在因为科研压力,不怎么写文章了。大一大二的时候还写过些小说,但是自己都不是很满意。可能因为生活过得比较顺风顺水,没有什么沉郁愤懑需要抒发。生活的确是写作的源泉,还有一个就是高考语文的压力。仔细回想一波,可能高三的时候就是这辈子的文学素养巅峰了。感谢我获奖时的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感谢郑燕明老师!
前排左二手举奖杯者为杨程
小时新闻:平时阅读吗?主要看哪些书?有什么建议?
简铭:阅读的习惯自小保留到现在,高中阶段学习比较忙,几乎没有整段的时间来好好看书,但学习间隙翻翻就当休息娱乐。看的书也很杂,物理学类的偏多一些,其次是文学类的,人文地理历史杂志也看。我个人觉得,读书不必刻意,不存功利,不去计较习得的多寡,享受阅读过程,喜欢的书,我可能三遍五遍地反复看,艰涩难读的,也会半途而废,随心随意。
杨程:阅读,主要看科研相关的书籍,跨学科的书籍,如经济学原理等。还会看些短篇小说以及公众号的时评等。建议大家随性而读。
小时新闻: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对你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学写作对你人生的意义?
简铭: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是我人生第一次参加的省级比赛,那时的我还是懵懂无畏,以为天赐妙笔,可以生花。如今回想,那也许是我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每天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天道酬勤之收益,“星光”可能天赐,然而追光少年则需要日日拔足不懈怠。因热爱而生发,而坚持,继而孜孜不倦,不负初心,方得始终。
简铭近照
杨程:我记得获得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是在高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语文成绩似乎有了buff加成,好像再也没掉下过120分。面对写作更加自信,也更愿意去读去写。获奖这事也成为了我们同学之间拿来揶揄的梗,戴高帽,开玩笑等,极大地舒缓了高三单调和沉寂的备考压力。长辈们读了我的这篇小说以后,感慨万分。
不过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在他们眼中似乎不再是那个啥也不懂的黑黝黝的小屁孩。非常感谢这个征文比赛,推动了我,让我沉下心来将我想记录的想写的给写出来了。如果没有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可能这个想法会沉寂在我的脑海中,被其他事情湮没。我比较下里巴人,文学写作对我人生的意义,感觉没有那么不可或缺,但是它伴我走过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杨程近照
简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曾获得第八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在他看来,“虽在理科学习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文学却已然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滋养我的精神世界,丰盈我的内心。”
杨程,现在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工学博士,曾获得第五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当时的征文主题是“冷与暖”。“现在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叫做《钢筋混凝土与烛》,写作动机很单纯,就想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父母这一代的故事,致敬他们这一代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年三伏天,在被酷热逼的只想钻进空调房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这大夏天,古人都怎么过的啊?网上冲浪半晌,目光被白居易的一首诗吸引——“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 class="pgc-img">>中国古人喝茶几无定式,其方式亦随岁月更替而不断改变。宋人喝茶多设茶席,其后这形制日渐式微,除了僧侣的茶寮,多数中国人并不置专一茶室,即便是士大夫亦有偶设茶寮的,也往往与书斋相连,其功能则多为煮茶所用。这时候,中国人最好的喝茶处所,士大夫在庭院,隐士在山野,文人在书斋,乡绅在厅堂,百姓在饭桌。
< class="pgc-img">>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眼中,茶与柴米油盐同为生活中的必需,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担当着“礼”的功能,即便在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待客时也要奉上一杯清茶。
< class="pgc-img">>如今,在这个连空气都充斥着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人们终于有了让时间放慢、让生活放慢的念想。于是,他们试图凭藉茶被赋予的清淡雅致、隽永绵长的特质,来获得心情的平复和精神的解脱,从而抵达一种潇洒豁达、飘逸超然的人生境界。
< class="pgc-img">>其实,会喝茶的人是深知人生况味的,他们不羁于世俗的牵绊,更愿意关注的是一朵花开、一丛草长、一片云起、一声莺啼。在那个空间里,于一杯、一杯又一杯中,他们品出的是生活的情趣和优雅、生命的丰富与高贵。
< class="pgc-img">>古有记载,苏东坡汲江水煎茶,注重活水、活火。这个“活”字,便是茶道关键。茶要活,水要活,生活更要活,不是麻木的活着,而是要活的有生气。
如今高楼大厦林立,人们马不停蹄的忙碌,忙着忙着,似乎只剩下了“生”,而没有了“活”。不如将手里的事暂时放下,找一座心仪的城,去寻一个小茶馆。
< class="pgc-img">>或是如果可以,开间茶馆,无需太复杂,一切只为自己喜欢。一把古琴,几幅字画;一些雅植,几件家具;或三五茶客,或一人一书,让时间慢下来,静静闻,细细品,任悲喜流淌,任尘嚣渐远,那一刻,便是最好。
1、成都「 拙茶 」茶店
< class="pgc-img">>如果你走进一家茶店,告诉老板你要买龙井、碧螺春或普洱、大红袍,老板说没有,你会不会觉得奇怪?
成都小南街的拙茶就是这样的一家店。
< class="pgc-img">>“拙茶”主人赖小霞师从台湾茶人李曙韵。
2008年,在台湾学茶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四川,在成都市中心开店。“拙茶”主要推广台湾的优质乌龙茶与茶器,甚至经营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台湾气息。
< class="pgc-img">>拙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
“大巧若拙。”真正优美的东西,不需多加修饰,自然就是最美。茶也一样。台湾茶生长于纯净的山中,山中更有不少古茶树。自然古朴,朴质近拙,这是“拙茶”的一重含义。喝一杯茶,随着茶汤,似乎把一座山的天地精华、云气雾气一起喝进了身体。
< class="pgc-img">>拙茶入门处,一扇木格屏风下放着石缸,一缸清水中,三尾金鱼灵动地游走着。
分明是动态的画面,在生趣盎然中,却让来客感觉无比澄静,想起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 class="pgc-img">>转过屏风,当你以为将看到琳琅满目的茶叶时,发现看到的却是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或素洁,或拙朴,风格各异。这些陶器很多都出自台湾陶艺大师蔡荣佑和简铭炤之手。
< class="pgc-img">>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美丽作品。
一件柴烧陶器摆在面前,能在它的表面观察到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以及木柴燃烧灰烬产生的落灰釉。其质感粗犷自然,色泽深沉内敛,一派古雅之风,正合了拙茶“拙”的格调。
< class="pgc-img">>店里的陶瓷器物,如果有客人喜欢,可以买走,没买走的,安放于两面墙壁,就是这间茶室里最好的装饰。
不同季节,店里也会摆放不同的插花。一如现在,便有数枝腊梅插于陶罐之中,一些散落的浅黄梅花,被随意地撒在木桌上的茶具四周,更添了一种古雅淡远的诗意。
< class="pgc-img">>店主的先生叫黄柏彦,专业是机电,最近两年,黄先生迷上了一项新手艺――锔瓷。直白地说,就是把破了的瓷器重新修好。
< class="pgc-img">>此事的缘起,是他送了一个瓷器茶杯给太太,太太很喜欢,但喝茶时意外摔破了这只杯子。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开始打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破碎的杯子补好。后来找到山东一个锔瓷匠人,当他看到被修补好的杯子时就觉得太神奇了,自己也要学。
< class="pgc-img">>起意之后,很快他便在一本叫《台湾茶具》的书上了解到一位锔瓷大师――王老邪。
王老邪是别号,本名叫王振海,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对他精湛的锔瓷技艺做过专题报道。趁着王老师到台湾授课的机会,黄柏彦很快通过朋友结识了他,并拜为师父。
< class="pgc-img">>“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锔瓷技艺,即在裂开瓷片的裂缝两侧对称钻孔(并不钻穿),然后使用金属丝(锔钉)固定。
在旧时,专门有锔瓷匠人以此为营生,穿梭在街头巷尾讨生活。
< class="pgc-img">>本是一门高明的传统工艺,但随着现代生活的演进,锔瓷与那些匠人一样消逝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然而总有少数几个人,在今天仍然将它拾起,在实用性淡化之后,变成了一门艺术。比如拙茶的男主人,黄柏彦。
这不仅让人想起《老子》中“大巧若拙”前面的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锔瓷”不正印证了这一哲理吗?
< class="pgc-img">>2、上海「 艮上 」茶室
< class="pgc-img">>“艮上”是由主理人方圆的父亲取自周易八卦。“艮”为山,性刚,在上,且方圆祖籍也恰好是山东;而“上”则是取自“上善若水”,还有上海之意。以山为背景,上善若水,稳固而又灵动。于是自然形成了“艮上”这样一个独特又禅意的店名。“艮上”音同“跟上”,同时也是表达向上的态度。
< class="pgc-img">>2017年初,主理人王方圆在这栋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式三层建筑里创立了艮上。
< class="pgc-img">>经过半年时间的改造,曾经的毛坯房变成了如今以原木色系为主,并设有电梯的三层空间。
< class="pgc-img">>一楼是茶室,茶叶出自方圆叔叔家的茶园,客人在这不会经历与友人喝错水杯的尴尬,因为这里没有一模一样的茶具,一件件都是方圆在旅途中人工背回来的。
< class="pgc-img">>二楼是服装配饰和生活周边,方圆希望客人们能像在家里一样自在放松,所以店里设有很多她自己设计的沙发座椅,拐角处设有 VIP 更衣室,是有点类似日本商场里的试衣间,铺上地毯,并准备好拖鞋,让客人在舒适的空间里试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 class="pgc-img">>三楼是生活和艺术沙龙空间,会举办以“学术探讨、文化沙龙、艺术画廊、艺术交流、创意生活、时尚发布”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交流,来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先锋空间。希望“像远山一般”拥有包罗万象的广度与深度,给人们思考的时间,可以填补都市人精神上的空缺,去探讨关于城市与个人、传统与潮流、创新与坚守多元的话题,对生活保持最本真的温情和敬意。
< class="pgc-img">>与古朴的茶室不同,艮上走的是时尚路线,非要说和传统茶室的相似之处,似乎也只有那点缀其中的绿植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在这里品一壶好茶。
< class="pgc-img">>当中式传统茶道遇上充斥着黄铜、大理石和原木的简欧设计风,本来就已足够独特。店家还用考究的英式茶具,冲泡着精选的中国传统茶叶,也是中西结合的范本了。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甜点,从口感到味道再到造型,你说它是一家专业的法式甜品店也不会有人惊讶。
< class="pgc-img">>在这绿植环绕,精美时尚的环境中,拿上一本书,点上一杯茶,就这么静静的待上一天都不会觉得无聊,这样特别的茶室自然要亲自坐上一坐。
< class="pgc-img">>3、台中「 茶米店 」茶馆
< class="pgc-img">>亲自焙茶,才能成就满意的茶汤风味,茶米店自我期许是“茶的厨师”,用自己的手艺将台湾茶推向精品的高度。
< class="pgc-img">>每周五晚间的深夜茶馆,则是茶米店特别为台中的夜晚保留的饮茶空间,无限品饮的精品茶,犹如一场味觉的分享派对。
< class="pgc-img">>在茶米店外,常能透过大片落地窗看到店主蓝大诚翻弄茶叶焙茶的样子,通常只能在茶园茶乡里见到的画面,而今却在台中街头撞见,蓝大诚说:“焙茶不只为了让茶叶能长时间保存,也能增加茶叶风味、降低刺激性。”
< class="pgc-img">>就像有些咖啡店自己烘豆一样,茶米店也希望通过自己焙茶,为客人奉上最完美的茶汤。
< class="pgc-img">>茶米店主人蓝大诚与赖郁文夫妻经营茶米店10多年,一直以来贯彻的理念就是寻访对土地友善的茶园,并处理好每一个制茶细节,将每款茶背后的故事传递给大家。
< class="pgc-img">>蓝大诚笑言:“喝我们的茶身体是舒服的,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呈现一杯纯净无负担的茶汤。”
< class="pgc-img">>从一开始只是单纯销售茶叶和茶艺课程的空间,到后来可以预约品尝主人泡的好茶,直至2017年底店主终于能在这处空间亲自就近焙茶,茶米店自己焙的茶,与茶农用烘焙机制好的茶,差别在哪里呢?
< class="pgc-img">>“我们用的是传统的焙笼,单点加热,火源稳定,穿透性强,能让茶叶的干燥分布更均匀。”赖郁文解释道,“以做菜来比喻,我们用传统焙笼就好像炖菜,能更入味。”
< class="pgc-img">>蓝大诚也说:“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茶的厨师,希望能用我的手艺将茶表现到最好。”
< class="pgc-img">>以对待精品的心情侍奉茶叶、茶汤,茶米店的坚持或许源于两人的生长背景。
< class="pgc-img">>蓝大诚的父亲专精茶叶知识、辅导茶农产业,赖郁文的母亲则是茶艺泡茶老师,两人结合发挥家学专长传递茶文化,甚至更进一步为台湾茶找到另一条精品路线。
< class="pgc-img">>茶米店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冲泡讲座课程,课程上会通过表格,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为一款茶的香气、甜度、风味、滋味、口感、尾韵、平衡、干净等等来评分,并细细体会茶的前段、中段、后段味道。
< class="pgc-img">>“我希望每个来上课的人都能真的学到东西,而不只是玩玩体验一下而已。”蓝大诚说。因此茶米店的讲座课程一次最多只收6名学员,才能照顾到每位学员的差异,确保上课品质。
< class="pgc-img">>蓝大诚对待课程的严谨态度,就像对待茶叶一样,然而却不要因此而对茶米店心存敬畏,裹足不前。周五晚上九点开始茶米店固定会延长营业时间到凌晨,不需要预约就可以前来享用蓝大诚夫妻俩泡的茶。
< class="pgc-img">>“我们希望能为台中的夜晚保留一处安和的饮茶空间。”蓝大诚说。咖啡师、侍酒师、厨师等职业是味觉相关领域的人最喜欢这时聚在这里品茶,平常最多不到十人的小小空间里,周五晚上的最高纪录曾一次容纳三十多人。
< class="pgc-img">>“有的人也会自己带点心来配茶,”赖郁文说,“然后我们就是一直泡茶一直泡茶没停过。”除了喝茶,蓝大诚自己私藏的咖啡豆,也会在这个时候手冲分享。周五晚上的茶米店,犹如一场味觉的分享派对。
< class="pgc-img">>寻茶,焙茶,奉茶,专注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是茶米店始终如一的坚持,也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台湾茶的美味故事才能一直被看见。到茶米店饮一杯茶,仿佛也饮进了台湾茶文化。
< class="pgc-img">>4、韩国「 日常茶饭事 」茶馆
< class="pgc-img">>景福宫的西边地区——西村,是韩国传统和近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日常茶饭事是位于西村通义洞的传统茶馆,正如西村地区的特征一样,这是一家将韩式传统融入现代人生活方式这件事变成日常的茶馆。
< class="pgc-img">>日常茶饭事意指“吃饭品茶之事即是每日之事”,茶馆位于景福宫石墙对面的综合文化空间“保安旅馆”,正如建筑名字般,这里曾是旅馆。
< class="pgc-img">>1942年开始营业后,这里曾迎接了数不胜数的旅客,徐廷柱和金东里先生也曾在此居住,并创办了文学同仁刊物《诗人部落》,是一处拥有深厚文化历史价值的地方。
< class="pgc-img">>但这里终究还是没有战胜无情的岁月,由于经济危机于2005年倒闭。2007年,这里以综合文化空间再次诞生。
< class="pgc-img">>原本只将此建筑作为画廊使用,后来,建筑旁边的老建筑也被拆除,建造了一处艺术空间——保安1942,日常茶饭事就在这座新建筑的一楼。
< class="pgc-img">>进入这里最先看到的是像韩语字母“?”模样的吧台,这种吧台在销售威士忌和鸡尾酒等酒类的酒吧非常常见,但是出现在茶馆里,却别有一番韵味。
< class="pgc-img">>吧台的右侧墙壁由透明的玻璃窗代替,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外面郁郁葱葱的草木,如同来到林间般,令人心旷神怡。
< class="pgc-img">>吧台的后方则是景福宫的石墙路。
< class="pgc-img">>落地窗外能看到景福宫院墙和景福宫西门——迎秋门。
< class="pgc-img">>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使用庆南河东绿茶和庆南河东甘露茶等材料发酵的韩国茶,随着茶一起端出的手工茶点也是具有独特的韩国味道的美食。
< class="pgc-img">>在此点茶品的话,茶艺师将诚挚的为顾客泡茶,吧台空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亲眼看到茶艺师泡茶的过程。
< class="pgc-img">>坐在吧台前看着茶艺师泡茶的过程才会发现,一杯茶水要比我们想象中蕴含的诚挚和所需的时间多很多。
< class="pgc-img">>这样的诚挚通过一杯茶水传递给品茶的人,才会令品茶人更加回味。
< class="pgc-img">>客人点绿茶或者发酵茶时,店里会为客人提供茶具,茶艺师将茶冲泡后,会告诉客人享用茶的方法。
< class="pgc-img">>客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将茶泡至1~3分钟,将泡好的茶倒入茶杯中品尝即可。
< class="pgc-img">>但时间过长或过短时,茶会丢失原本的味道,所以一定要注意泡茶和品茶的时间。
< class="pgc-img">>随着一杯杯茶水下肚,身心也将随之放松。说不定品茶的时间会永远的停留在心中。
< class="pgc-img">>茶馆还提供传统的抹茶,浓郁、甘醇的茶香搭配外脆里嫩的艾糕华夫饼,非常美味。
< class="pgc-img">>这里除了品茶之外,还可以品尝咖啡和美酒。这里聚集了松叶酒、竹筒酒和全州梨姜酒等韩国名酒,此外,还有使用传统酒制作的鸡尾酒。
< class="pgc-img">>5、济南「 百花深处 」茶馆
< class="pgc-img">>济南百花深处是一个可以赏茶、品酒、吟诗作乐,亦有馐肴时馔可饱腹的人文小馆,藏匿于曲水亭街中段,门面小小的甚是不起眼,却是曲水亭街最大、最高的独栋小楼。
< class="pgc-img">>百花深处店内使用的桌椅全都是用百年风化的老榆木门板改造而成的,布满锈迹的铁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 class="pgc-img">>店内的一楼和二楼分布着三个独立的主题房间,分别代表了三种风格迥异的文化。
< class="pgc-img">>其中“朕”主题房间,源自雍正皇帝那句著名的“朕亦甚想你”。房间借鉴了故宫对雍正的系列文创设计,满满的清宫 style,就连吊灯也做成了编钟的模样。
< class="pgc-img">>在 “百乐门”房间,古旧的落地钟、唱片机和风扇吊灯,弥漫着张爱玲思念了40余载的旧上海味道。连桌上的香台都是琵琶的模样。墙壁投射着《倾城之恋》的经典名句,“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 class="pgc-img">>另一个主题房间则有些忧郁了,来源于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Alice。灰蓝色的墙壁,鲸鱼形状的吊灯,海洋元素弥漫在这个名为“鲸歌”的房间。
< class="pgc-img">>店主说: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主题房间,正如墙上的那句 “岁月如冰河,热望如鲸歌”,时间像冰冷的河流日夜不歇,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我们要像 Alice 和她的歌声一样,热爱生命的活着。
< class="pgc-img">>百花深处的三楼是一处开放的公共区域,西侧的一整面花墙,是小仙女们最爱的拍照背景。
< class="pgc-img">>每一个桌上都摆放着一个精致的老榆木小茶台,每一个茶台上面都镌刻着不同的文艺话。不经意的选择了某个位置,仿佛就选择了茶台上要表达的某种情怀,有一种宿命感掺杂其中。
< class="pgc-img">>室内文艺范十足,室外也不甘平庸,绝美观景天台,拍照打卡新地标。百花深处坐拥曲水亭街视野最好的观景天台,从天台望出去,济南老城区古色古香的白墙灰瓦尽收眼底。
< class="pgc-img">>从农村收来的缝纫机,拆掉桌面,换上老榆木门板,便成了全济南独一无二的桌椅。
< class="pgc-img">>傍晚时分,笼罩在落日余晖中的天台开始慢慢绽放出它一天之中最绚丽的姿态,已然成为各路小仙女们的拍照必争之地。
< class="pgc-img">>百花深处的茶并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桂花乌龙茶凝聚了茶香和桂花香,非常值得一试。
< class="pgc-img">>产自浙江桐乡的一级桂花和台湾高山冻顶乌龙搭配在一起,开盖即来的桂花香去除了乌龙本身的苦味口感,更加醇香。
< class="pgc-img">>店内提供六款花果酒:桃花、青梅、杨梅、樱花、桑果、桂花,每一坛酒,都配有相应的古诗词,店里的招牌桃花酿,取《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为名。
< class="pgc-img">>除了香茗和美酒,百花深处还有美味的甜品和简餐可以满足你的口舌之欲。
< class="pgc-img">>小茶馆经营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作为一个小店经营者,谁都想成为那个固定的购买渠道,谁都渴望有这样的客户粘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小茶馆经营生计问题。
茶馆与其他营业场所的最大不同,就是因为其内核是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如果偏离这个主题,把茶仅仅当作一种商品来做,这样的茶馆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就很多成功茶馆的经验来说,对于文化上不断的追求,正是创意的源泉,经营的策略要件。从茶馆的装修、经营、发展、与顾客的交流等等方面来看,茶文化渗透在各个环节中,使茶馆本身就成为一种文化。
有很多茶馆的经营者做茶馆,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对茶的兴趣,确实是当作一门生意。但随着生意的深入,茶文化这个层面是无论如何避不开的。如今,他可以对各种茶说得头头是道,也拿到了各种茶艺师的证书,甚至对书画、古玩等也有了相当的了解。所以,对于初做茶馆的人,最好不要让文化成为你的软肋。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很重要,这影响着整个茶馆的品位与档次。另外,就是要在茶馆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
< class="pgc-img">>营造文化氛围,很多成功茶馆对此颇费心思。就目前来看,有这样几种方式:
戏曲曲艺,在茶馆内精心排演各种戏曲曲艺节目,吸引来宾,弘扬国粹;古典音乐,在茶馆内定期举办古典音乐会,清新幽雅,以乐会友;书画笔会,集结一批喜爱书画的客人,定期聚会,品书鉴画;灯谜春联,在节日期间,举办猜灯谜、书春联的活动,既热闹又应景;
组织茶艺表演、“无我茶会”,或其他一些雅聚活动,让客人真正体味茶中三昧;自创刊物,倡导客人踊跃投稿,抒饮茶之乐之思;创办中小型茶文化博物馆,组织与茶文化相关的展览;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比赛,比如桥牌、围棋等;适当参加公益活动等。都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办法,同时也树立了自身形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茶馆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家小巧雅致的茶馆本来适合搞古琴演奏会,但非要搞个戏台来表演京剧,那岂不是贻笑大方。
< class="pgc-img">>小店选址与定位 ●
(一)社区店:
社区商圈以便民服务为多,而小茶馆呢更多是考虑住在周边的居民不方便在家会客,选择就近找个茶馆坐坐谈点事情。那么这类茶馆一般开在机关单位宿舍或政府大院附近。且多以品牌加盟为主,这样送礼的客户减少试错成本,品牌茶明码标价也能让收礼人知晓交情深浅。
< class="pgc-img">>(二)茶城店:
心想着在茶城开茶馆,目标消费群最有针对性。随着这几年人们对喝茶体验感的提升,很多茶城本身也在升级,茶馆呢也开始注重包厢、二楼雅室的营造。人们带着学习心猎奇心到茶城淘宝,免不了货比三家,接待的耐性是第一要素,而你的专业技能或是好茶品,还能帮着客户对标下他的海淘货,那客户对你的信任度立马拉升几个档。
< class="pgc-img">>(三)工作室:
越来越多工作室选择在三线城市找个带小院的;或是一二线城市SOFO商务区;又或是在高档社区租套房的。这类茶馆私密性好,特别适合做私域,她们有的是自己喜欢茶,去跟着老师学茶而后再小成本分享好茶;有的是在大店上班后攒点客户基础出来单干。
< class="pgc-img">>● 商品结构与选品策略 ●
(一)六大茶类占比:
一定要有主营茶类,比如专注普洱茶、白茶、岩茶两大类。那很多小茶店总想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整体陈列上即凌乱又占库存。通常大家会按金字塔结构6:3:1,自己最擅长的品类6:市场流行3:极小众又可能有需求的1。
< class="pgc-img">>(二)选品法则:
1、总能被满足6:你在自己主打品类里,高中低档都有相应的产品设置,这样口粮茶跟礼品茶等需求都能满足。
2、常常被吸引3:当季流行品,你会发现阳康期间各家茶馆门口招牌“今日新品陈皮白茶”;比如新上市白毫银针,你会加上“头春头采”“福鼎产区”等;
3、偶尔很惊喜1:当你遇到老茶客,或是年老的茶友来店里讨一杯,你正好在泡传统焙火的岩茶,那股熟香马上吸收到他,他会很惊喜的说“没想到流行轻火茶的江浙也能喝到传统工艺啊”。
< class="pgc-img">>(三)陈列动线:
动线自由不拘束是小茶馆的大原则,而一些茶馆呢总是搞得像个杂货铺。
1、品类分区:按不同茶类分区是大多茶馆常用的方式。
2、价格分区:高档品放架子上,随手礼口粮茶放下一排,而当客户下意识想靠近看看包装形态价格时,发现高不可攀。这就直接扼杀了客户购买欲望的第一要素。所以往往茶馆在高层会放些易碎的茶具。
3、场景分区:三年前我在上海的茶馆,大厅有明显的标识,“商务访友”、“接待口粮”、“也可以聊茶”,很快人们就会对聊茶感兴趣,一泡好茶不光可以安静独享,更是高端商务访谈时必不可少的谈资。
< class="pgc-img">>● 小而精,精在哪?●
业精于勤,是像微商一样勤于发朋友圈,最后人家不得不屏蔽你?还是你的产品有特色,茶品就是人品,你底气不足,还与人为善,勤于传播?
我刚创业那会,最常说的就是“只要你给我机会听说讲,我就已经非常感恩了,布道真的是一个人,背着空空行囊默默走在月色清辉的路上”。而人家凭什么愿意听你讲?是你比她懂更多?凭什么你的茶就比品牌茶好?你真能沉下心做市场教育吗?
< class="pgc-img">>作为一个技术型销售人才,即使你不小心踩了客户一脚,他也不会埋怨。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精”。找一个自己熟悉的茶类,精深研究同行茶品,找到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反复问自己“凭什么找我买茶”?如何提升自己的选品专业水准?做到同城同行再找不到第二家同等品质的茶品等等!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泽青茶道
州网讯 近日,第51届国际物理奥赛国家队5人名单正式出炉!杭州第二中学高三(13)班简铭同学成功入选物理奥赛国家队,将于今年七月赴立陶宛参加第51届国际物理奥赛。先前,简铭已经被保送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
今天杭二中专门为简铭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人们口中“学霸”背后的故事。
去年12月中旬,简铭和其他49位国家集训队选手在清华大学参加选拔考试,一共6场考试,这次考试与以往相比,难度大了很多,前前后后考了五六天。回忆起整个备赛过程中,简铭说感觉压力最大的就是每天高强度的上课,因为老师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内讲完一整本的知识,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虽然压力很大,但是简铭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说,“我很开心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一直以学到就是赚到的心态,不断去学。”
简铭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个月之后收到了入选国家队的通知,他对记者坦言,这个结果让他有点意外。
看到简铭这样的成绩,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孩子肯定对物理有些异于常人的天赋,事实上,简铭的物理之路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
简铭初中在一所公办初中就读,升入杭二中后才正式接触物理竞赛,高一参赛,成绩平平,高二时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复赛,只拿到了省级二等奖,高三时第三次参赛终于得以于入围国家集训队。
“因为杭二中学习氛围比较好,自己还算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吧。”问及他成功的原因,简同学解释道。
为何在众多的竞赛科目中选择了物理,简铭说是因为对物理天然的兴趣。“我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包罗万象,与生活接轨最多,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解释,所以特别有兴趣。”简铭说,“比方说,现在有时看窗外的栏杆,一面显现橙红色,另一面却是蓝紫色,而阳光本身是白色的,是不是很奇怪?但是学了物理就知道,这种现象叫衍射。”
除了物理,简铭还有很多其它的兴趣。比如喜欢球类运动;喜欢萨克斯,曾考到了9级;也学过毛笔字......在班级上,简铭还担任团支书一职,他说自己非常享受为同学们服务。
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它科目成绩也不大会差,发布会上简铭的主教练王世勇说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简铭在课余时间兼顾物理竞赛以外,学业成绩也没有落下。学业成绩基本保持在年级前30名,还拿过学校的“竺可桢奖”,多次获得奖学金。
简铭说,其实竞赛之路很难,因为后来你会发现同行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我也备受煎熬,但是越是如此,就越要坚定,因为我爱物理。
杭州二中奥林匹克学院院长葛晓东和主教练王世勇是将简铭“带进门”的人,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主教练王世勇在采访中说道:“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觉得是一种必然,像简铭学得这样踏实认真的学生不多。上课做题,无论简单的或者难的题目,他都认真对待。将基础知识学习得非常扎实。有些优秀生容易忽视基础,而简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确保他后劲够足。这好比叠砖头,底下几层叠扎实了,才能叠得更高。”
教练葛晓东则认为,简铭成功的关键是将物理竞赛当作一门课程来学,而不是一项比赛,这种平常心非常关键。
其实除了物理竞赛道路上遇到的难题,高考与竞赛之间的选择也曾是摆在简铭面前一项重要的选择。在兴趣面前,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去年强基计划的推行,我们该面对如何权衡竞赛和高考?
杭二中副校长陈钧表示,自强基计划推行以来,很多人认为学科竞赛遭遇“寒冬”,但事实上,强基计划的推出反而是一件好事情,它让学科竞赛去了功利化。
“杭二中一直将竞赛当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学业上的补充,不是当成一条出路,而是当成一门学科去学习,能坚持的下来的学生不仅高考会有所受益,而且这些同学的综合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
对于未来,简铭也有人生初步的一个规划,他计划做物理领域或者工科领域的研究,或者像妈妈一样,当一位老师。“我希望像妈妈一样,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