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提示
近来,消费者反向选择低评分餐厅的现象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表示,一些“高分店”令人失望,而一些“低分店”反而带来了惊喜。消费者舍高就低显示出,网络平台信用环境有待净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
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与朋友小聚的栾女士,选择就餐地点前,都会在网上浏览信息,看看网友的推荐与评价、餐厅的图片和评分等。“有时候按照餐厅评分去找,吃了之后觉得味道一般,有些评分低的餐厅反而有惊喜。”
跟栾女士一样,开始留意低评分餐厅的消费者正在增加。近来,“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少数消费者抱着“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的心态“挤爆3.5分餐厅”,低评分餐厅“逆袭”,更多是由于消费者频频在“高分店”踩雷,而“低分店”提供的菜品反而超出预期。消费者反向选择低评分餐厅,也显示出网络平台信用环境有待净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
低评分餐厅也可以很好吃
互联网改变着生活,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选择。刷手机找信息,是很多年轻消费者聚餐前的“固定动作”。在陌生城市和不熟悉环境就餐时,消费者更依赖于“小屏”上的评分推荐。
“有时候不知道要吃什么,就会上网看看大家都推荐什么。刷到低评分餐厅,以前我会直接划走。现在吃得多了,感觉高分餐厅不一定香,低分餐厅也不一定差。”栾女士说。
“评分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也不能绝对地去看。”经常在外就餐的张先生说,“元旦假期,我打开手机一看,附近绝大多数餐厅的评分都挺高的,很难选。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有一家我吃过的餐厅,味道挺好,但评分只有3.9分。”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都表示,网络平台的评分存在失真,一些低评分餐厅并不像分数呈现出来得那么差。
“我们家楼下的一家火锅店评分还不到4分,但超级好吃”“这家餐厅因为不维护评论被埋没了”“看到评分只有3.5分,心里还在打鼓,吃了以后觉得远超期待”,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勇闯”低评分餐厅的经历。
那么,这些餐厅为何评分较低?记者走访发现,一些餐厅有固定客群,销售渠道稳定,并不依赖线上引流招徕消费者;一些餐厅的菜品口味不差,但店内装潢简单、服务没有亮点,也导致评分不高。此外,一些餐厅确因菜品、环境和服务水平等不能尽如人意,导致评价较低。
高评分不一定就是高品质
“评分相当于网络曝光率,有高评分才有高曝光,更容易被消费者看见。”2024年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营着一家餐馆的牟先生对记者说,餐厅非常需要包括通过评分进行展示和引流。“不做流量,评分比同地段或同类型餐厅低,消费者会选择到店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在网络平台上积累好评,一些餐厅会通过赠送餐点、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写好评,平台为鼓励评价设置了奖励,如赠送积分等;一些餐厅会邀请美食博主等到店体验,制作探店类短视频,达到引流的目的;部分餐厅还会通过专业的运营方式达到“刷好评”的目的,花销虽多但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写50个字的好评,可以获赠一杯标价58元的芒果绵绵冰,感觉像是赚了。只要不是太麻烦,我还是愿意配合的。”张先生说,在餐厅就餐时,他经常被要求晒图片、写好评。
高评分是否意味着高品质?消费者意见不一。有消费者认为:“评分高的餐厅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去评分低的肯定更容易踩雷。”也有消费者质疑,部分餐厅的评分有“灌水”的嫌疑,“一些新餐厅的开业时间不久,评分竟然有4.8分”“有些评价,图片和文字都很完美,有点刻意”“有些网红餐厅排队时间长,噱头大于实质,就餐体验不佳”……
网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
“我去过相同品牌在不同地段的餐厅,味道和服务都差不多,为什么评分能差很多?”栾女士觉得如今网络平台上的评分越来越失真。不再盲目相信网络好评的她,现在也会留意网络评价中网友给出的差评信息。“如果一家餐厅是老店,只是评价少、评分低,差评里没有‘硬伤’,我是愿意去试试的。”她说。
网络平台评分失真,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餐饮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很难不受到当下营销潮流的影响。线上展示很重要,我们也希望有更合理的评分机制,而不是被评分和评价完全裹挟。”牟先生说,餐厅评分高低之间,确实掺杂着非客观因素。
“注水的评分会让分数失去参考意义,也不是餐饮企业维持长久发展的正道。由食材、口味、服务等要素构成的品质、形成的口碑,才是企业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哪怕营销再好、评分再高,只要品质不佳,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针对网络平台评分乱象,监管也在发力。此前,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刷单炒信”不正当竞争案件中,就包括南京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刷单套餐”案;在安徽蚌埠,一家餐厅也因为“好评返现”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办。
业内人士指出,在整顿净化市场的同时,应尽快改进和完善餐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评价和展示机制,让有品质的“宝藏店铺”得到应有的分数,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来源:工人日报
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县域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800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常住人口超过80万的县域就有208个。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常住在县域地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都在不断提升。加上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电商等新零售业态的兴起,县城消费市场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 class="pgc-img">>有不少原本只在一二线城市出现的知名品牌,如今也纷纷下沉至三线城市甚至县城开设门店。这种情况下,县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正在与一线城市不断"无缝对接"。
有网友感慨,回到老家后发现,当地已经有了高端商场、网红餐厅、潮玩店等各种让人"目不暇接"的消费场景,几乎和大城市一样。有的县城青年更是花重金购买奢侈品、周末打卡网红店,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
< class="pgc-img">>一线城市的"漂族"们,虽然月工资不低,但扣除高昂的房租、水电、通勤等生活开支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却大不如人。这也造成了县城青年和一线城市青年在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 class="pgc-img">>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县城青年的消费过得如此阔绰呢?
第一,县城的物价水平也明显低于大城市,交通、餐饮、娱乐等费用都较为优惠,让县城青年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消费空间。
第二,一些成功人士在县城安家置业多年,子女得以继承家庭的财富。这为县城青年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使他们在消费上更加从容和放得开。
< class="pgc-img">>第三,县城青年的社交圈相对较小,更倾向于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为了在社交圈中展现自己,他们往往会在奢侈品、网红打卡等方面狂花钱。这种"有钱任性"的消费观念,也是县城青年消费能力超过北漂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县城还出现了一些特色的本土品牌,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也为县城消费市场增添了更多活力。这种"县城青年消费更加阔绰"的情况,也并非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的县域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消费能力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
< class="pgc-img">>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县城青年在家乡也能实现梦想,这依然需要各界通力合作。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让县城充满活力和机遇。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被自己穷笑了"的县城青年,成为真正"过得精彩"的一代人。
果说商家不在保障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计刷高评分,自然是要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近日
有关“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话题
登上热搜
很多网友仿佛遇到知音一般
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
在高分网红餐厅“踩雷”
爱吃的餐厅却只有3.5分的经历
网友称多次遇到商家要求“写好评”
这一现象的大背景在于
一些点评类App存在分数灌水
好评率失真的情况
很多动辄4.8分以上
评论数高达成千上万条的餐厅
并不是靠美味征服食客
而是靠赠送菜品
提供优惠等“盘外招”刷出虚高评价
一网友表示
曾多次遇到商家要求“写好评”的情况
在一家武侠主题的连锁餐厅
服务员很热情
还会送上“武林秘籍”作为伴手礼
口味一般
但商家马上送来两杯免费果汁
并在此后提出了那个熟悉的请求
“能否给个五星带图好评?”
此外
一些餐厅还会直接在座位摆上
“写五星好评送陈皮绿豆汤”等标牌
网友:“3.5-4.2之间最真实”
对此,很多网友表示
“高分餐厅很多都是送饮品/小食/小礼物
换5星好评”
“3.5-4.2之间最真实”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并不认同
“高分的不一定好吃
但低分的一定不好吃”
电子商务法:涉嫌虚假宣传
电子商务法规定
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
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
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
就此而言
不管是通过赠送菜品或给予优惠换取好评
还是以免费吃大餐等形式
邀请大V写下“夸夸文”
都涉嫌虚假宣传
只有对违法违规乱象进行严惩
才能逐渐净化点评生态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做生意,还得是诚字当头
下单前,先看看评分评价
无非是为了多个参考
选个靠谱的商家
说到底
消费者看重的还是产品品质
如果说商家不在保障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而是千方百计刷高评分
那么注水过多的评分就会脱离实际
失去真实性
自然是要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
这句话已经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和选择
应该引起商家的重视
否则
评分高了,口碑差了,顾客少了
岂不是弄巧成拙!
做生意,还得是诚字当头
来源:央广网综合中国青年报
本期编辑:毛嘉淇 陈锐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