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奶茶加盟骗局揭露:5800多名加盟商被骗4.4亿!明星代言也牵扯其中!奶茶加盟行业一直以来都备受创业者的喜爱,因为它看似简单又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然而,在这个热门行业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骗局。最近,一起奶茶加盟合同诈骗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加盟行业的关注。这起案件涉及到全国5800多名加盟商,总共造成了4.4亿余元的损失。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甚至还牵扯到了一位知名明星。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黑幕,看看奶茶加盟行业背后的真相。据最高检揭露,这个奶茶加盟骗局始于2014年,一家名为A公司的企业开始进行餐饮招商加盟活动。随着时间推移,这家公司将自己的网络中心等部门拆分成了29家关联公司,形成了一个名为A集团的统一运营系统。然而,这个A集团并没有实际的运营能力和相关资质。他们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频繁更换品牌,并以虚假的招商加盟方式骗取加盟费。
在招商过程中,A集团采取了虚构奶茶品牌影响力、虚构运营能力、提供虚假授权和聘请明星代言等手段。而对于加盟商的正当运营需求,A集团只是敷衍了事,导致大量加盟商经营失败。为了逃避退款义务,A集团还转移了资金。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其中还牵扯到了一位知名明星。最高检指出,这位明星曾代言过涉案的品牌,但他未能尽到审慎义务,存在过错。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明星代言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他们是否应该对自己代言的品牌负责?事实上,在这起案件之前,上海警方已经破获过一宗类似的奶茶店诈骗案。这些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奶茶加盟行业中的骗局并不鲜见。许多创业者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和高收益,盲目加盟,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因此,对于想要加盟奶茶行业的人来说,选择合适的品牌和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起奶茶加盟骗局中,最高检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他们加大了追赃力度,冻结了涉案资金并查封了相关房产。同时,他们还督促被告人在检察环节主动退赃。这些措施给受害人一定的安慰,也向不法分子发出了明确的警示。然而,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盟商自身也需要更加警惕,审慎选择加盟品牌。在选择加盟时,切勿被虚假的品牌影响力和运营能力所迷惑,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了解相关权益保障措施。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打击奶茶加盟行业中的不法行为。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加盟行业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环境。总之,这起奶茶加盟骗局揭示了行业内的黑暗面,暴露出加盟商被骗的风险。明星代言的责任也值得深思。创业者在选择加盟品牌时,需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类似的陷阱。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个问题,您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声音。首例“套路加盟”诈骗案公布,马伊琍涉案品牌“茶芝兰”代言引争议。
这个案件揭示了一个行业的黑暗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明星代言的质疑。在这起案件中,马伊琍成为了焦点人物,她的道歉和代言费退还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同时,最高检公布的案件细节揭示了快招公司的典型特征,引发了对快招公司的关注和思考。这起案件给予了快招分子有力的震慑,让他们意识到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那么,什么是快招公司?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这起案件的主角马伊琍因代言涉案品牌“茶芝兰”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这两起案件看似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起“套路加盟”诈骗案。最高检公布的上海市首例该类案件确定了这一点。前后公布的案件是同一例,这也意味着马伊琍就是其中的“某明星”。众多网友曾对马伊琍的道歉表示质疑,认为她只是口头道歉而没有做出实质性表示,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然而,根据最高检的描述,马伊琍在微博道歉时已经退还了代言费。这一细节也说明了马伊琍的一些努力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起案件的典型性在于它揭示了“快招”行为的本质。长期以来,快招公司一直有恃无恐,因为即使与加盟商发生纠纷,双方往往只被认定为合同纠纷,而刑事责任很少涉及。然而,上海的这起判例可能会给快招分子带来震慑,因为他们真的有可能会被判刑。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公司算作是快招公司?根据最高检披露的案件细节,上海犯案的快招公司“A集团”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他们缺乏运营能力和相关资质;其次,他们频繁更换品牌,以躲避法律监管;第三,他们虚构了若干奶茶品牌的影响力、运营能力或提供虚假授权;最后,他们对加盟商的正当运营需求漠不关心。这些特征也是几乎所有快招公司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后三点,简直就是快招的DNA。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快招公司也在不断进化。这起案件对快招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然而,仅仅依靠司法手段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应该加强监管和规范,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以免成为快招公司的受害者。此外,明星代言也需要更加谨慎,不仅要考虑收益和知名度,还要对代言的产品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遏制快招行为的发展。综上所述,马伊琍涉案的“套路加盟”诈骗案引发了公众对明星代言的质疑和对快招公司的关注。这起案件揭示了快招行为的本质和典型特征,给快招分子带来了震慑。然而,单靠司法手段可能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明星代言也需要更加谨慎,充分了解和评估代言产品。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打击快招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你认为如何有效应对快招行为?
如何避免成为韭菜:揭示快招公司和明星餐饮的陷阱餐饮加盟行业的快招公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其背后隐藏着商业模式不成熟和门店模型未被市场验证的问题,给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面对这些快招公司时,如何避免成为韭菜成为了创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揭示快招公司的特点及其背后的陷阱,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快招公司的特点在于推崇速度,他们追求快速融资、快速宣传、快速招商、快速加盟、快速开店。这些公司在合规性上看起来并没有问题,但其门店模型的成功与否尚未经过市场验证,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这些快招公司的营销手法高明,甚至有部分公司打出上市的口号,吸引了早期的投资人和品牌方赚取了利润,而最终受损失的往往是加盟商。面对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知道应该远离快招公司,不被骗,不被割韭菜,但在现实中,一般人很难辨别对方是否是快招公司。
在签约的那一刻,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被割韭菜的一员。因此,我们只能尽量提高辨识能力,尽量避免交学费、踩坑。除了快招公司,明星餐饮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领域。许多加盟商可能是冲着明星而去加盟的,但在明星代言的品牌中,有些是利用人们对明星的信任进行欺诈,而明星本人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马伊琍因未能尽到审慎义务而被认定存在过错,而李维嘉、陈赫、关晓彤等明星也被加盟商集体维权甚至告上法庭,导致明星形象和口碑受到极大的损害。然而,加盟商也不能完全免责,他们自己也有责任。他们明明是要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开店,却将赚钱的希望寄托在个别明星身上。这样做只会让自己不断冒险,尝试着用有限的资金去追逐不确定的成功。因此,加盟商也需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那么,面对快招公司和明星餐饮的陷阱,如何避免成为韭菜呢?首先,创业者们需要提高辨识能力,不要被快招公司华丽的表面所迷惑。
要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门店模型是否经过市场验证,是否有成功案例作为支撑。同时,也要注意留意快招公司的宣传手法,不要盲目相信华而不实的承诺。其次,创业者们要理性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充分评估自身的能力和资金情况。不要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加盟商在选择明星餐饮项目时,应该关注整个品牌的实力和运营情况,而不是只看重明星的代言。要慎重考虑风险,并对自己的决策负责。避免成为快招公司和明星餐饮的韭菜,需要创业者们提高辨识能力,不盲目追求速度和名人效应。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充分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门店模型是否经过市场验证。此外,创业者们应该注重自身的能力和资金情况,不要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稳妥地进行餐饮加盟创业。总结起来,快招公司和明星餐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陷阱,创业者们需要保持警惕并提高辨识能力。
要理性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充分了解公司的实力和经验,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创业者们也要关注自身的能力和资金情况,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承诺和代言。只有坚持理性思考,注重项目的长期发展,才能真正避免成为韭菜,在餐饮加盟创业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最后,如何培养创业者们的辨识能力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快招公司和明星餐饮的诱惑?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追星还不如打赏直播间?明星远离餐饮,餐宝典给出的建议是远离明星!近年来,追星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爱好,一些粉丝们为了能够接近自己心目中的明星,甚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然而,你可曾想过,与其这么追星,还不如去直播间打赏呢?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打赏,足够你做一回“榜一大哥”了,这样没准还真能跟明星见上一面。但对于餐饮创业来说,却是另一回事了。在餐宝典一直坚持认定的观点中,远离明星是餐饮创业的好事。不过,要想万无一失,恐怕还得做到一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追星还不如打赏直播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播行业也随之兴起。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而粉丝们也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向明星表达自己的支持和喜爱。打赏的金额越高,获得的关注和回应自然就会更多。相比之下,追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而且并不能保证能够接触到心仪的明星。因此,打赏直播间成为了一种更快捷、直接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与明星互动。然而,对于餐饮创业来说,明星远离餐饮是一个好事。虽然一些餐饮品牌尝试与明星进行合作,通过明星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这种合作并不总是成功的。一方面,明星的代言费用往往是非常高昂的,对于小型创业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明星效应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长久的商业价值。消费者更多的是被明星本身吸引,而不是对餐饮品牌产生真正的兴趣。因此,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远离明星可能更加明智。餐宝典一直坚持认定的观点是远离明星。
他们认为,餐饮创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品质。无论是什么样的明星代言,如果产品本身不过关,消费者也不会持续关注和支持。因此,餐宝典建议创业者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而不是盲目追求与明星的合作。追星固然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快乐和满足感,但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远离明星可能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打赏直播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追星的愿望,还可以通过与明星的互动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回应。而在餐饮创业中,餐宝典一直强调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性,认为远离明星可能更有利于创业者的成功。因此,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远离明星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餐饮创业中,远离明星能够让创业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明星代言固然可以带来一定的曝光和关注,但这种关注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者。相比之下,通过打赏直播间可以直接与粉丝互动,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从长远来看,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可能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因此,远离明星可能是餐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综上所述,追星还不如打赏直播间,但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远离明星可能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餐宝典一直坚持认定的观点是,干餐饮一定要远离明星。远离明星能够将创业者的精力集中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支持。因此,对于餐饮创业者来说,远离明星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那么,你对于追星和餐饮创业中是否远离明星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海市首例“套路加盟”合同诈骗案判决结果公布,69名被告人被判处十四年六个月至三年一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10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案例,上述案例就在其中。
图据IC photo
2014年7月起,被告人金某、刘某某等人成立A公司从事餐饮招商加盟活动。为牟取非法利益,2018年起,金某等人将A公司的网络中心、话务中心、运营中心等部门拆分成立29家关联公司,升级为A集团统一运营。通过A集团以“快招”形式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加盟费,在此过程中形成以金某为首要分子,各层级人员较为固定、分工明确的犯罪集团。
金某等人在A集团不具备运营能力及相关资质的情况下,通过自营或与王某某成立东某公司等合作,采用短期内频繁更换品牌的方式对外招商加盟。招商过程中,A集团通过虚构20余个奶茶品牌影响力、虚构运营能力、提供虚假授权、聘请明星代言等方式诱使民营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签约,骗取加盟费。为掩盖诈骗真相,A集团对加盟商的正当运营需求敷衍了事,导致大量加盟商经营失败,在产生加盟纠纷民事诉讼后,又通过转移资金的方式逃避退款义务。至案发,A集团累计骗取全国5800余名加盟商4.4亿余元,造成大量加盟的民营小微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2021年3月15日,某加盟商就东某公司诈骗奶茶品牌加盟费一案向上海松江区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受理后通过民事裁判查询发现有众多加盟商存在类似情况,经审查认为,虽然从个案角度看,形式上表现为加盟合同纠纷,但大量同类纠纷反映出东某公司存在签订加盟合同后恶意违约骗取加盟费的行为,具有合同诈骗的犯罪嫌疑。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制发《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并建议公安机关对与东某公司存在合作关系的A集团一并进行侦查。公安机关于2021年3月22日决定立案侦查。
由于本案涉案人数多、金额大、证据材料繁杂,且在罪与非罪、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认定上存在重大分歧。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报请上海市分院共同研究论证焦点问题,逐一厘清法律关系,同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一是查明犯罪手法,引导公安机关从海量电子数据中提取A集团“傍名牌”招商的网页快照、虚假授权书以及各品牌加盟合同中梳理查证出加盟环节均存在虚构运营团队、推广服务等“套路”。二是查明履约意愿和能力,引导公安机关梳理人员结构,查实A集团系由同一班人马不断更换公司、品牌、地点经营,完成招商后即消极应对,通过与知名品牌加盟流程进行对比,证明A集团开展加盟的虚假性。三是明确取证方法,针对被害人数多、分布广、取证难的问题,及时引导公安机关采用被害人自述、调取民事判决书等方式固定证据。
据介绍,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坚持打击犯罪与追赃挽损并重,协同公安机关全面查明涉案资金去向。一是加大追赃力度,引导公安机关冻结A集团涉案资金4000万余元、查封房产10套,督促被告人在检察环节主动退赃近200万元。二是拓宽挽损渠道。松江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某明星为涉案品牌代言未能尽到审慎义务,存在过错,据此,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向该明星所在经纪公司制发检察建议,从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提出建议。经纪公司遂主动退还代言费,该明星通过微博向社会公众道歉并作出停止代言的声明。
2022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以合同诈骗罪对金某、刘某某、王某某等69名被告人陆续提起公诉。
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对金某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对刘某某、王某某等其余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三年一个月不等,并处相应罚金。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判决已生效。
据了解,这起案例入选了10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表示,这批案例都是检察机关近期办结的案件,从涉及的检察履职环节来看,有监督立案及监督撤案的立案监督案件,惩治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提起公诉的案件,通过企业合规整改作出不起诉的案件,依法抗诉改判的案件,以及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一体化履职的案件;从涉及领域来看,涉及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惩治,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污染环境犯罪企业合规整改,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的判别,以及数字赋能推动行业治理等方面。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潘莉 责编 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今,人们对居住环境健康要求日益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甲醛污染问题,格外受到大家关注。也正因如此,一些商家就动起了歪脑筋,在甲醛检测上动手脚。
住进新房头晕胸闷 除醛效果是真是假?
今年2月,成都的杜兰和9岁的儿子搬到装修过的新房,担心甲醛超标对孩子身体有影响,她在搬家前花费2990元购买了全屋甲醛检测和治理服务。
杜兰回忆,春节前,她通过某短视频平台浏览到北京森家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官方账号的带货直播,便在网上下了订单。记者从北京森家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取了一份内部宣传资料显示,该公司自称在全国有1200多家加盟商,室内治理面积累计达500万平方米,为50多万个家庭提供过除醛服务。此外,该公司对外宣称,森家系列产品经“中国室内环境协会分析检测中心”检测,24小时除醛率高达96%。
今年1月13日,森家环保指派给成都加盟商陈强接单,对杜兰家的主卧、次卧、儿童房进行了甲醛检测,根据2023年2月1日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陈强给杜兰出具的检测数据单显示,3个房间的甲醛检测结果均为“不合格”,当天就给她家进行了甲醛治理。2月18日,按照服务约定,陈强对杜兰家进行了复检,检测结果均为“合格”。至此,她才安心在新房居住。
直到儿子出现胸闷气喘的症状,医生又检查不出明确病因,杜兰才开始怀疑是不是室内空气出了问题。今年5月份,一名从事甲醛治理行业的朋友了解到她的经历后,建议她再次给房屋做甲醛检测,并为她安排了检测人员。
杜兰将那份有CMA认证的检测报告提供给森家环保后,对方建议她通过网购平台以“订单拍错了”为由申请退款,他们即会同意退款申请。
治理无效?加盟商无法确定药剂实际效果
第三方四川川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检测数据,远高于森家环保给杜兰家治理后检测出的甲醛数据。那么,杜兰家的除醛是不是无效除醛呢?对杜兰家进行甲醛检测和治理的,是森家环保加盟商之一陈强。他表示,作为代理商,虽然总部告诉他,公司提供的除醛药剂的除醛效果能达到“24小时除醛率96%”,但其实并无法确定那些除醛药剂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杜兰家开展的甲醛治理,可能是一种“无效治理”或者说是“假治理”。随后,记者采访了多位森家环保的代理商,多位代理商表示,他们不仅无法确认除醛药剂的除醛效果,在接受森家总部培训或承接线上派单业务时,还都被指导过如何调控检测数据,让甲醛检测超标,借此引导客户购买甲醛治理服务。
检测仪含隐藏页面 甲醛含量基数被调高
7月7日,记者在森家环保官方网店购买了一次“全屋甲醛检测”服务。次日,在他抽取空气样本期间,记者打开他带来的检测仪发现,在检测仪的一个隐藏页面中,甲醛含量的基数已被设置成了“+0.03”。森家环保的一名加盟商告诉记者,如果检测人员将基数设置为“+0.03”,无论真实数据是多少,检测结果都会高出0.03mg/m3,借此引导客户购买甲醛治理服务。2023年10月,薛超成为森家环保在河北省雄安新区的加盟商。7月26日,薛超告诉记者,他接到了森家环保总部派的一个治理订单,客户线上购买了2879元的“120平米上门除甲醛套餐”,其中包含甲醛检测和治理服务。
7月27日,记者在检测现场看到,薛超检测的一间卧室的甲醛浓度为“0.021mg/m3”,符合国家标准。随后,薛超给森家总部一位讲师打电话,询问该如何处理。
陈强(化名)是森家环保加盟商之一,对杜兰家进行甲醛和治理。他表示,自己刚加盟时,几次没有调高甲醛检测数据,导致检测结果不超标,就遭到森家总部领导的严厉批评。
根据陈强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负责人曾告诉他,“当时派单的时候,就跟你说了,如果没有办法按照总部的要求去做,就没办法继续派单了。”“机会不是一直有,说了很多次,你都做不到。你的订单不超标,客服人员没法转化治理,大家也都不推荐派单给你了。”经记者证实,与陈强聊天者正是森家环保的工作人员。
数据可以人为调控 “超标”才有治理费可赚
不久前,记者以加盟商名义在森家环保总部接受了培训,培训现场,所谓的讲师演示了如何使用检测仪和显色液两种方式,实现调控检测数据,把检测单转化为治理单。
7月17日,在森家环保北京总部办公楼里,记者以加盟商名义接受了一名讲师的内部培训。
森家环保主管市场业务的负责人王武表示,在进入客户家检测后,要想办法放大客户的“甲醛焦虑”,比如跟客户展示一些宣传资料。说着,他打开了一本资料手册,手册第一页就是某呼吸病学学者和某室内环境治理专家谈论室内环境问题的受访截图,“甲醛”“白血病”的字样被标红放大。
制造“甲醛焦虑”诱导客户购买甲醛治理服务
专家介绍,此前我国室内环境中的甲醛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木板、涂料、胶黏剂和处理剂等化学类建筑材料产品。
近年来,室内装饰领域的相关国家标准越来越严格,促使各种新材料、新产品不断创新,替代传统脲醛胶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装饰行业和家具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以适应政策要求和消费者环保理念的提升。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也正逐渐从源头上促进室内甲醛污染现象的改善。
但是,一些开展环保治理的公司出于盈利考量,仍然还在利用10年前、20年前的信息和概念,恶意制造“甲醛焦虑”,通过不规范的检测方法,诱导消费者购买甲醛治理服务。这些“假检测、假治理”,不仅不可取,也极大地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亟须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整治。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