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
为了保住现金流、保住员工、保住门店,
餐饮业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时速”。
< class="pgc-img">>于是,
餐饮老板们抓紧时间上架外卖,
可是却发现,米没了。
< class="pgc-img">>铁打的米饭,流水的菜,
对于大部分的餐厅来说,
没有米饭等于没有了灵魂。
可是又有哪个供应商会给
前途未卜的餐厅补贴和优惠呢?
< class="pgc-img">>不过,
就是有人愿意当逆行者,
他拿出千万补贴,
为复工复产的餐饮企业,
献上一份大米的力量!
疫情之下,他逆行而上补贴千万元
时间回到2月21日,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当日印发《广州市关于推动餐饮业有序复工复业的指引(试行)》。按照该指引规定,接下来,广州全市11个区均可恢复提供餐饮堂食服务。
< class="pgc-img">>恢复堂食首日,广州某商场小食街空空如也
按道理,
餐饮老板们都在为复工“摩拳擦掌”,
但实际上,
70%的餐饮企业都决定“按兵不动”,
原因无他:
疫情未定,
前路未卜。
开也难,不开也难,与餐饮行业打交道多年的龙米家联合创始人林晓烽理解目前餐饮业的困境:门店流量锐减,外卖流量腰斩,年前备货、人力资源、租金大量损失,而在接到一个餐饮老板的电话之后,他决定为餐饮行业出一份力。
< class="pgc-img">>龙米家联合创始人林晓烽
“那天,一位餐饮老板对我说,现在就算做外卖,也提供不了米饭,存货几乎用完了,好米太贵,现金流又难以支撑,哪家供应商又愿意给前途未卜的餐饮企业补贴和优惠呢?”林晓烽对记者说道,“在加入龙米家之前,我做了7、8年与餐饮相关配套服务行业,也明白疫情对餐饮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这样下去,中小企业恐怕撑不过3个月。作为中上游企业,龙米家必须为餐饮企业做点什么!”
在与创始人姜丰以及其他联合创始人商议后,当晚,龙米家便发出了一份《龙米家致全体餐饮人一封信》:“针对广东餐饮市场调整了供应价,原价每500克10元的龙米稻花香五常大米降至每500克5元。”
< class="pgc-img">>据了解,目前龙米家与太二、绿茵阁、海底捞、榕意、椰客等20多个餐饮品牌、超过700家餐饮门店保持着深度合作,在《致餐饮人的一封信》发出后,还与九龙冰室、功夫客、湘满楼、利港城、牛B火锅、嘉宴葵苑酒家等20多个餐饮连锁品牌进行对接,在复工复产后,进行全面的合作。
< class="pgc-img">>与龙米家合作的餐饮品牌
要知道,
龙米作为真正的稻花香2号五常大米,
成本价就高达每500克8元,
而龙米家却宁愿优惠千万元,
都要让这些餐饮企业用上好米。
< class="pgc-img">>“其实做这个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餐饮人打气,增强信心。一碗好米,更能温暖人心。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在困难时期,我们就应该站出来,彼此互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能让更多有力量的人前进。疫情终有消散之际,餐饮是民生行业,全社会的进步推升餐饮专业化,这个趋势与进程不可逆。疫情只是偶发性事件,不可能打断历史的进程,当下餐饮的需求只是被暂时压制,如果疫情得到相对控制,整个餐饮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关键时刻不涨价,而且主动用大量的补贴、优惠来帮助餐饮企业渡过难过,合作共赢,才是我们龙米家所要追求的东西。”
龙米家年产2.6万吨 不愁吃不到“真·五常米”
所谓,铁打的米饭,流水的菜,无论是京、川、鲁、粤、湘,都离不开一碗软糯香甜的白米饭。清朝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开篇就说:“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一语道出了米饭是国人的民生之本的天机。
< class="pgc-img">>而在广州,
有人说,
广州可以没有“米其林”,
但是广州人却一定不可以没有“靓米”!
从前,广州人爱吃丝苗米;后来,又开始追捧泰国香米;现在,又迷上了来自东北的五常米。毫不夸张地说,五常米已经成为了很多中高端餐厅的标配!
< class="pgc-img">>可是,
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五常米,
不禁让餐饮人追问:
究竟哪一家的五常米才靠谱?
< class="pgc-img">>据专家称,五常米光泽油亮,质地透明,饱满坚硬有月牙,煮出来味清淡略甜,绵软略粘,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油光艳丽,剩饭不回生。一家专门用五常米做煲仔饭的餐厅主理人刘先生表示,用五常米煮出来的煲仔饭,比用普通的米有更加浓郁的米香气,口感香甜,锅巴也更加香脆,是适合广州人的口味。而煮五常米,水不能多放,白米饭的米水比例 1:1.2煲仔饭的米水比例 1:0.9或1:1,这样煮出来的米饭颗粒饱满,有韧性和嚼劲。
< class="pgc-img">>不过,市面上真正的五常米却少之又少。随着五常米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商家会在东北普通大米里掺10%—20%五常大米,冒充五常大米出售,价格也往往低于真正五常米价格,所以不少行家会说现在市面上吃不到真正的五常米。而五常米的生长周期长,一年一造,产量极其有限,在五常米打开市场之后,供不应求,因此有借五常米名气售米的商家也不足为奇。
龙米家创始人姜丰与日本知名煮饭仙人村嶋孟
而这龙米稻花香,是由龙米家创始人姜丰跑遍国内外,先后出发至柬埔寨、美国、丹麦,日本等20多个国家,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锁鲜和煮饭技术,不仅请教了当地的农夫、农产专家,还拜访了日本知名煮饭仙人村嶋孟,并且在位于于北纬44度零4分至45度26分之间、土壤肥沃的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乡,承包了接近6万亩的优质稻田种植基地。
有机黑土高达2米,全年日照超过2500个小时,从源头保证五常大米的优良品质。经过2年多的筹备,他制定了五常大米的种植收储、有机溯源、精密加工、科学生产的标准体系,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全自动磨米设备,结合最新科技首创充氮罐装生产链。同时,龙米坚持完全自控的原则,从收种、种植、加工、运输都是自家一体化完成,打造出了品质更加优异的五常大米——龙米稻花香。
不过,海南城大椰公馆厨房总管薛松认为,对于餐厅来讲,品质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一种五常米能够保证每期供应的米质量都很均匀而且供应量稳定才是好的米商。
< class="pgc-img">>而龙米家因为全程自控,不仅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品质稳定,产量也有所提升,目前龙米家自营自控的五常米规模达2.6万吨,保证了产量的同时还极具性价比,甚至不少使用龙米稻花香的餐厅愿意用这碗“银米饭”来招徕客人。
只要12小时,“鲜”米就能送到家
龙米稻花香好吃、便宜,而且还有足够的产量,但是毕竟黑龙江太远,如果不能亲眼看到龙米家的产业链,如果不能快速送到餐厅中,谨慎的广东餐饮人是不会轻易信服和选择的。
< class="pgc-img">>为了让一众广东餐饮人了解龙米家的大米生产全过程,他家斥千万巨资,在广州增城打造穗港龙鲜米中心。记者看到,从黑龙江原产地运过来的、还未剥壳的稻谷,通过龙米家的大米全自动生产线,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散发着扑鼻的米香。
餐饮行家刘先生表示,保存五常米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以稻谷的形式保存,这样可以避开香精,防腐剂,霉变,黄曲霉素等,龙米家用这种方式运输大米,用食用级易拉罐充氮的形式保存大米,这样做出来的米饭更加香甜也更加安全。
< class="pgc-img">>据了解,穗港龙鲜米中心是全球第一家全冷链、日处理能力20万单、12小时内送达家庭、餐厅、社区店的超级智能鲜米中心,几乎每天能够全广州的餐厅提供上好的龙米稻花香。
与此同时,龙米家还联合京东云仓在华南地区建立的鲜米配送中心,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全程自动化、数位化、冷藏现磨、保真保鲜、可实现对餐饮、社区周配、月配,提高品质和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服务。
< class="pgc-img">>从稻谷到大米,人类享用5500年。
从大米到鲜米,龙米家历时3.5年。
为了让千家万户吃上一碗好米饭,
龙米家从没退缩,
积极主动去做活动、推销、产出内容,
并坚持不涨价,
用一碗米饭温暖着人们的心。
图文 | 龚智南
部分图片来源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彭柔琪
这里你可以在涮火锅的时候,直接从地里拔出蔬菜,清洗一下放进锅里面,吃到最新鲜的食材
这个集农业、文旅、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体的起步区已初步呈现
清澈的溪流从脚边静静淌过,丝丝薄雾缭绕田间,清脆悠远的鸟声叫醒了林盘中的村庄,勤劳的农人挎着竹篮采下挂着露水的黄瓜。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走进位于都江堰市聚源镇的国家农业公园,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苟光耀老人感觉熟悉又陌生。“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农村老家吗?荒芜杂乱的水漕地不见了,环境完全变了样!”东看看,西瞧瞧,一路沉默少言,看着世代生活的地方已大变样,苟光耀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作为成都市重点项目,国家农业公园是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的核心项目之一,规划占地面积约11520亩,分三期进行,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这个集农业、文旅、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体的起步区已经初步呈现。“舒展记忆里的天府田园画卷,寄托浓浓农耕乡愁,国家农业公园营造出大美田园场景,将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践。”
环境美 水漕地变大美农业公园
“就是这条沟,它还在这里!”沿着修缮一新的绿道走进园区,苟光耀一眼便认出了曾经那条让他“又爱又恨”的老对手。“灌水田的时候它是小帮手,遇到丰水期就成了下黑手。”指着沟渠,苟光耀告诉记者,这条沟渠水系发达,又衍生出许多分支,因此这一片也变成当地人眼中的水漕地。“晴天还好,到了雨天,简直担心水都要灌进家门口。”
顺着苟光耀的指引,记者看到启动区里的确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环绕着展示中心潺潺而下。“这条小溪,我们没有改变它的任何流向,只是对它进行了整治,让水质变得更加清澈。通过‘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弯截角’的治水古训,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雨天内涝的问题。”都江堰市棸源镇双土社区书记仰柯告诉记者。
在启动区现场,一眼望去,青青田园间还有一座座下沉式的木头亭子,名曰“问稻亭”。“这个亭子里为大家准备的将是火锅、烧烤、素食等稻田餐饮,非常具有特色。”仰柯介绍,稻田餐饮是以稻田经济产业链进行串联的餐饮项目。游客不光可以在田园里体验绿色蔬菜果瓜的采摘种植,还可以在“问稻亭”里品尝火锅、烧烤等。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吃着鲜美的火锅,更为重要的是你还可以在涮火锅的时候,直接伸手从地里拔出蔬菜,清洗一下放进锅里面,吃到最新鲜的食材。”仰柯告诉记者,这里将顺应季节规律,在约50亩的农作物栽种区域,大规模种植辣椒、白菜、火龙果、猕猴桃、嘉宝果等生态经济作物,兼备景观与经济价值。
除了打造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多样化消费场景外,启动区的3、4号院子也正在建设中。仰柯介绍:“这两个院子是我们稻田教育系列项目的锐丰书院,通过农户的老房进行改造,将涵盖文化教育、农创产品、休闲生活等业态。建筑形态以川西民居为主要风格, 保留川西林盘自然的风貌特色。”
产业兴 依托电商平台受益倍增20%
“形态美了,还要有产业支撑。”仰柯告诉记者,依托国家农业公园自建的电商销售平台——“云端上的农庄”,聚源镇本土的“鑫洪运”猕猴桃、“聚源红”生态水稻、桂桥大闸蟹、环山绿壳蛋、贵妃“醉酒”等农特产品进一步拓宽了销路。该电商平台通过向工会会员、集团公司客户推荐,将藏在深闺中的优质农产品赋予了品牌和温度,提升了产品效益,形成了“公司推广营销品牌、合作社抓质量品质保障、农户多元收益参与”的互利互惠模式。
“依托电商平台,去年猕猴桃收入增加了20%!”都江堰市洪运猕猴桃合作社社长程洪福告诉记者,过去每到收获的季节,猕猴桃的行情价格每天都在不断变化,于是合作社与“云端上的农庄”电商销售平台开展合作,通过分拣、包装、品牌营销后,收益往往能比批发价高20%以上。“去年,合作社网上销售达到50余万元,今年这个数字一定还能涨。”
记者手记——
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
天府田园,堰下花溪,林盘水乡……一个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点位正从蓝图走向现实。都江堰国家农业公园通过水系廊道贯通、农田产业连片、林盘提升再造、农旅景田融合的开发打造,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平台,依托优势产业资源,整合品牌农业IP,实现金融赋能,重点培育都市休闲农业,绿色健康订单农业,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林盘康养度假、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新零售等融合的居游共享型农业公园发展样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国际化不只是“高大上洋”,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重新认识乡村生态价值,大美乡村形态正成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关键。本报记者 李萌 摄影 刘永豪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农产品成为扰动国际通胀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由于猪肉价格同比下行明显,上半年,食品价格整体下降0.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但是,目前的情况增长发生改变。首先,“猪周期”的重启,使猪肉价格呈现上涨压力。此外,尽管国际粮食价格冲高回落,但未来走势尚未明确。
从我国来看,农产品对下半年通胀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贵荣指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7.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其中小麦产量2715.2亿斤,增加25.7亿斤,增长1.0%。
但是今年天气存在极端高温与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况,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后续影响。
从全球来看,平安证券日前分析称,尽管6月中旬以来海外“衰退交易”升温、大宗商品价格普遍调整,但美国、中国6月CPI增速均超市场预期,全球通胀前景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光大银行金融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环境较为复杂,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将对我国消费者物价形成一定扰动,加之国际原油等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需要防范潜在输入性通胀压力。但我国积极应对,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发力,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居民日用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裕,物价稳定基础坚实。
“无论是粮价还是猪价,下半年对于CPI的影响可控。”周茂华指出。
农产品价格“变局”
今年2月开始,居民消费价格中的粮食价格由跌转涨,2-5月环比分别上涨0.1%、0.5%、0.7%和0.5%,6月粮食价格环比持平。同比来看,上半年粮食价格整体上涨2.4%。
具体到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主粮价格稳中有涨,6月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每百斤135元,比1月份涨4.6%,同比高4.5%。
大豆是我国进口最多的粮食品种,上半年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偏强,6月山东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每斤2.75元,同比高14.7%,豆油、菜籽油出厂价同比涨30%以上。
在这背后,是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带动国内粮价有上涨压力。据中银研究,今年以来,全球出现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联合国食品、谷物价格指数均创1990年以来新高。此外,据Wind数据,今年1-6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之谷物指数总体上涨,持续波动,1月为140.65,3月和5月分别为170.13和173.52,6月微降至166.34。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粮食分析师刘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内粮食价格走势在一定的时期内也受国际价格影响,但二者变化逻辑存在差异,价格走势并不完全一致。除大豆的进口依赖度比较大之外,其他粮食品种价格变化的逻辑更多依赖国内的供需关系,进口粮食更多起到补充国内供应的作用,尚不能改变国内的供需关系。
除此之外,刘栋认为天气和种植成本也是上半年粮价上涨的背后因素。具体来看,就天气而言,由于去年玉米收获期和小麦种植期都发生连续降雨,对作物播种、生长和收获造成不利的影响。去年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个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3,多年不遇。且该阶段小麦苗情涨势复杂,增加夏粮生产的不确定性。
就种植成本而言,今年化肥、柴油继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上旬尿素和柴油的价格分别为2897.8元/吨和8568.1元/吨,分别较1月上旬上涨16.3%和16.9%。
刘栋指出,农户种植成本增加明显,对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明显增强,出现阶段性惜售的情况,推高粮食价格。
小麦是上半年上涨最多的主粮品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稻谷、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小麦受生产成本上涨推动和国际市场传导影响,价格恢复性上涨,但涨幅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涨幅。
粮价目前价格趋稳,不过随着“猪周期”的重启,猪价的上涨压力仍存。
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生猪产能恢复正常,对部分玉米、豆粕等需求增加,也是影响粮价变动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在粮食价格之外,上半年猪肉价格触底回升。从居民消费价格数据来看,4月猪肉价格止跌转涨,4、5、6月环比分别上涨1.5%、5.2%和2.9%。
此外,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月2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0.05元/公斤,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36.2%,较3月31日上涨66.7%。
肉价与猪价联动,6月底以来生猪价格涨幅扩大,但近期已有所回落。
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介绍,本轮猪价上涨主要是恢复性、季节性上涨,叠加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
具体而言,从养殖效益来看,陈光华指出,今年上半年猪价总体低迷,大部分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最近半个多月才真正扭亏为盈,价格适当上涨有利于生猪产业持续发展。
从养殖成本来看,陈光华介绍,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涨,一公斤肥猪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元,这对猪价上涨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陈光华还对推动猪价上涨的特殊因素进行解释,即前一段时间随着学校、工厂复课复工,社会餐饮逐步放开,猪肉消费明显增加,拉动猪价快速上涨。同时,养殖场(户)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猪肉进口量减少等因素也造成了猪肉供应阶段性减少,助推猪价上涨。
农产品价格对CPI影响可控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徐学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猪价于7月上旬冲高之后回落,中旬猪价进入区间震荡行情,涨势减缓。
徐学平指出,猪价上涨减缓背后,是猪价从底部快速回归,养殖利润改善,加上政策引导,过度压栏减少,市场猪源紧张现象缓和,叠加生猪供应阶段性偏紧缺乏持续性,远期过度看涨预期降温。另外,盛夏进入猪肉传统销售淡季,屠企订单不断减少,加上利润持续亏损,7月屠企开工率较6月下降明显,收猪需求下降,不支撑猪价持续高位运行。
那么,整个下半年,猪价、粮价将怎么走?
整体来看,周茂华认为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环境较为复杂,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或许波动较大,将对我国消费者物价形成一定扰动,加之国际原油等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需要防范潜在输入性通胀压力。但我国积极应对,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发力,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居民日用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裕,物价稳定基础坚实。
农业农村部指出,就粮食而言,目前夏粮已经丰收,总产量2948亿斤,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单产和质量均有所提高。预计早稻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已过六成;秋粮面积超过13亿亩,长势总体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
周茂华表示,全球疫情反复、地缘冲突、供应链产业链复杂、贸易受阻、异常气候灾害频发等,局部面临能源、粮食危机,全球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仍紧张,多种因素皆可能继续推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国内部分品种粮食价格势必受到一定程度扰动,但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动能整体有望保持温和、平稳,对下半年CPI影响有限。
刘栋也认为结合我国粮食总体供应情况,粮价继续上涨空间有限,整体维持高位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不会增加CPI上涨压力。
具体到不同粮食品类,刘栋认为随着新稻上市,水稻价格或有所调整,但长期看供应充足仍是现状,需求亦难有大幅提升,价格整体或将根据供需短时震荡调整,预计幅度不大; 8月麦价或小幅回暖后再度下跌,9月开始面粉消费增加,麦价将温和上涨,预计在四季度涨至高点3200元/吨。年后面粉进入需求淡季,供大于求,麦价有较大下行风险。
刘栋预测,在无重要利好政策出现的情况下,新玉米上市之前,玉米价格将维持震荡偏弱运行,9月、10月将出现季节性价格低点,之后随着新粮上市,产区售粮高峰多出现在11月、12月之后,玉米价格逐渐进入上行通道。
在猪价方面,周茂华认为,从趋势看,国内需求恢复、养殖成本上升对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从目前生猪供需格局看,猪肉价格缺乏趋势大幅上涨基础,与此前猪肉价格波动不同,国内生猪产能恢复正常年份水平,国内需求处于恢复阶段,并非过热;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裕,保障养殖成本平稳。考虑到基数影响,下半年猪肉价格对CPI有正向拉动作用,但温和的猪肉价格对CPI影响有限。
徐学平表示,下半年猪价处于震荡偏强运行,但高点再提升空间有限。而三季度猪价以弱势震荡为主,对CPI影响较小,四季度预计猪价有一定提升可能,或对CPI带来一定压力,但整体可控。
此外,周茂华提醒,需要防范此前压栏生猪大量投放市场,带来短期猪肉供应明显增加情况。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