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最热的电影非《八佰》莫属, 电影开头的一幕就让人惊恐不已,一边是黑暗恐怖、死气沉沉,而河对岸则一派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一明一暗,一静一动,战火因为租界的存在,只烧到四行仓库,这种巨大的反差被一位寓居上海的日本作家目睹了。上海租界内外判若云泥的“魔幻之境”,1924年,这位日本作家出版了见闻录《魔都》,这也是“魔都”一词首次在历史中出现。
上海的魔性就是在同一个空间里有三个世界:地下的平民世界,陆面的中产世界,楼顶的老板世界。魔都折叠在外滩这些百年的建筑中,呈现了上海昔日的繁华,战时的跌宕,今日的昌盛。
和平饭店是上海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现在也依旧作为建筑本身发挥着能效,90年后依旧是亚洲最豪华的酒店。
01 外滩昔日的繁华,和平饭店的缔造者
1. 沙逊大亨的发家史,从鸦片转型房地产,当时坐拥5000个马云的资产
沙逊家最早的一代人是巴格达排犹的时候,从中东逃出来的,大卫·沙逊被迫携年迈的父亲和全家老小乘着夜色,以化装、贿赂的手法逃离了巴格达。老父亲在逃亡中去世了,大卫·沙逊成为一家之长。
当时有一个先知说,让他们往孟买跑,1832年全家迁往英属印度的港口城市孟买定居,不久后就加入了英国国籍。
1833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法案,英国商人可以直接对华贸易。精明的大卫·沙逊敏锐的察觉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全力将英国的棉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大发其财。
鸦片生意是这个家族对中国的原罪,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近一半的鸦片就是沙逊家族的。
和平饭店的缔造者,维克多·沙逊——大卫·沙逊的曾孙,生于1881年,青年时代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时因左脚负伤而致残,人称“跷脚沙逊”。又因其为世袭准男爵,中外人士称他为沙逊爵士。
上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于是维克多·沙逊决定把经营重点从印度转移到上海,并准备亲自在上海“大干一番”。
< class="pgc-img">>
1923年维克多·沙逊第一次来到上海。然而使维克多·沙逊一战成名的还是他在房地产方面经营的巨大成功。
维克多·沙逊在1925年起开始兴建高楼大厦。首先兴建的是沙逊大厦(和平饭店的前身),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维克多·沙逊在当时建造的时候,坚持沙逊大厦要成为远东最高楼,尖顶占整栋楼的1/4,对标当时印度孟买的泰姬玛哈,建成东亚的泰姬玛哈。
饭店落成以后,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解放后,饭店于1956年重新开业,起名和平饭店。
高晓松在晓松说里曾说,沙逊家族在民国时期,曾在中国赚走1亿8千万两白银。
这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庚子赔款都快把满清榨干了,也就是4亿5千万两。
如果按这个算,按大清GDP算,沙逊家族赚走了现在的至少10万亿人民币。
1000个李嘉诚挤在一起,才勉强够得上沙逊的脚趾头。
5000个马云挤在一起,才能达到1000个李嘉诚的高度。
沙逊发财后,财大气粗,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1934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外滩建造一座当时远东最高的34层楼的银行大厦。该银行大厦就造在沙逊大厦旁,地基打好了,沙逊出来说话了:“这是英租界,在我旁边造房子不许超过我的金字塔顶(即沙逊大厦屋顶)。”官司打到伦敦,中国政府只能将银行大楼改为16层,比沙逊大厦低30多厘米。
维克多·沙逊当时气焰嚣张,对远东最高楼的痴迷,可见一斑。
2. 和平饭店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由知名的公和洋行设计建造
英商公和洋行1868年创办于香港,当时中文名叫巴马丹拿。联保大楼完美落成后,公司立刻在楼内设立办事处,并根据上海文化习惯取了“公和洋行”这个好名字。
建筑师威尔逊带领公和洋行在“远东巴黎”大展宏图。继有利大楼的成功之后,公和陆续完成了外滩天际线上最壮观的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13号海关大楼和20号原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等建筑,堪称当时上海最大也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
1926年,公和洋行设计了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大楼,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0号,也是上海第一幢抛弃古典风格的高层建筑。
从1926年4月破土兴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南京东路和外滩的外墙使用花岗石。
新沙逊洋行利用大厦的大部分楼面开设了一个顶级的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沙逊大厦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6年以后饭店名称改为和平饭店。
沙逊大厦那典型的装饰艺术主义风格曾引起上海滩的轰动,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一直是外滩一个醒目的标志。
3. 装饰艺术派风格:法国装饰艺术Art Deco的机械美
Art Deco兴起的19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 科学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人们开始追求享乐。
1925年,法国巴黎举办了一次大型的艺术展览,展示当时最新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名为“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这里的“Arts Décoratifs ”即是Art Deco的词源,装饰艺术运动由此开启。
爵士乐、电影、时装、舞台剧、前卫艺术、大型博览会和来自古埃及、日本的异国情调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从而促成了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蓬勃发展。
1929年时候的西方,装饰艺术派建筑刚刚兴起。沙逊大厦,是当时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院派的设计手法。从体型、构图,到装饰细部,都已大幅度的简化。顶部19米的墨绿色方锥体,是外滩建筑的历史折点,它标志着外滩开始从新古典主义,向装饰艺术派的转变。
沙逊大厦占地4622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建筑平面呈A字形,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料均由英国伦敦道门钢厂出品。
大楼标高77米,地上部分13层,地下1层。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饰面的建筑。
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
大厦以东面作主立面,主屋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椎体瓦楞紫铜皮屋顶,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点。金字塔顶的上下沿和四脊纵长楔形抹角均以红色刷饰,使塔面轮廓更加清晰。
“十里洋场,落尽繁华”, 和平饭店的塔楼顶上冠以墨绿色金字塔铜皮屋顶,把Art Deco艺术装饰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02 上海战时的跌宕,后沙逊时代
1. 沙逊的落寞 :和平饭店被日本人占领时期,作为日本司令部
维克多沙逊深知,家族的成功依赖于英帝国的庇荫,他的金融抱负,不仅仅在于做一个生意人投资家,更想着对宗主国英帝国的效忠。
1935年由于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维克多·沙逊抛出“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简称“镑券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但因遭到中国人的反对而搁置。
这一次失败对维克多沙逊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此刻他突然知道了,英帝国已经日薄西山,与他曾祖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刻他已萌生退意。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后,上海租界的地位岌岌可危,沙逊开始陆续将资本转移国外,大量抛售各附属企业和投资关系公司的股票。估计第一次撤退转移的资金要超过一千万美元。
淞沪会战后,和平饭店被日本人占领时期,作为日本司令部。各国特务都喜欢来这里,因为和平饭店南通北达,方便脱身,成为了重要的情报交换场所。
2.沙逊被迫逃离上海:解放后,和平饭店被国有没收后,作为上海陈毅市长的办公楼
1945年抗战胜利后,虽然沙逊大厦重又回到他的手里,维克多·沙逊意识到,他在中国的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948年4月,他将上海的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上海只留下分支机构,并大量压缩上海业务,大量出售房地产产业和华懋地产公司股票,进行第二次撤退。
这次撤退后,沙逊家族开始逐渐淡出上海,至解放前夕,除没有卖掉的房地产外,维克多.沙逊已将绝大部分资金抽逃国外,并将新沙逊洋行迁至巴哈马列群岛的拿骚。
上海1949年后,进入一个新时代。
内战胜利后, 和平饭店被国有没收,1952-1956期间,作为上海陈毅市长的办公楼。
从华懋饭店到和平饭店
1956年春,有一支苏联舰队访问上海,为解决当时涉外旅馆的不足,接待好访沪的苏联海军官兵,市里决定恢复华懋饭店的业务。当时,刚好有一个世界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就议定把华懋饭店改名为和平饭店,隶属于上海市府机关事务管理局。饭店于1956年3月8日开业。“和平饭店”四个字是潘汉年所题写。
1958年10月31日 ,因沙逊洋行积欠巨额债务,以产抵债,其中国内地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
1959年4月,维克多·沙逊以77岁高龄与他的陪同护士39岁的伊芙琳·巴恩斯结婚,两人都是初婚。
1961年8月25日,沙逊死于拿骚,一个外国冒险家终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3.解放后,锦江集团建造和平饭店-南楼,以艺术中心为主
1906年建造的南楼
现在的和平饭店南楼原名汇中饭店,兴建于1906年。七层高(包括屋顶塔楼)的建筑在当时是上海第一高楼。
汇中饭店大楼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馆股份有限公司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投资兴建。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六层混合结构。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司各特,设计单位祥泰洋行。
司各特原是马礼逊洋行的创始人---英国工程师马礼逊的助手。他出生于印度,在英国受正统建筑教育,1889年来华加入马礼逊洋行,1902年以后开始主持业务。设计了汇中饭店以后,名声大振。
建筑风貌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底层外墙以花岗石贴面,上部各层饰白色面砖,楼层间和最上二层窗间墙均用红色清水砖装饰,部分窗框 配以弧形或是三角形长楣。
1956年并入和平饭店
改建后,和平饭店南楼正式更名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与和平饭店北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幢总共六层的历史建筑内,有整整两个楼层被改建为18个工作室,供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此生活并创作,唯一的要求,是艺术家在离开时,留下一件于入住期间创作的艺术作品。目前,已有15位来自全球各地包括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入住,其中有作曲家、画家、摄影家等。
03 中国今日的昌盛,化身奢华型酒店
1. 修旧如旧,已存其固
2007-2010 北楼大型修缮
2010年7月28日,历经三年修缮,耗资5亿港元,已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滩标志性建筑、曾有“远东第一楼”之称的和平饭店正式恢复营业。
翻新后的饭店虽然中文名称保留了“和平饭店”,但英文名称却更改为“Fairmont Peace Hotel”(费尔蒙和平饭店)。装潢典雅的客房及套房将现代化科技和最为奢华舒适的住宿设施相结合,为您呈现无与伦比的酒店之旅。奢华套房或极品套房可尽览黄浦江及外滩万国建筑美景;闻名遐迩的九国特色套房记录了旧和平饭店的不朽传奇。
2019年,8月1号,和平饭店90周年,整只和平鸽重达一吨,由1580片琉璃拼起来的,是和平饭店的镇店之宝。
而和平饭店中,最辉煌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自然是那个“丰”字形的交叉点上的圆形穹顶,这处八角形大堂的美妙穹顶,是自然采光,依据当天光线的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光感。但是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之后,就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沉浸式美感。
而大堂里的四幅浮雕,则是封住了以往酒店的精品店入口,这样的改造在酒店最顶层的屋顶也有体现,原本的圆顶又被还原为了最原始的绿色尖顶。
2.费尔蒙Fairmont集团管理下的和平饭店,9个国际风格套房,277间客房
一想到地标性酒店,很容易就联想到费尔蒙。费尔蒙酒店集团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保护建筑的酒店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班芙温泉酒店,伦敦的Savoy,魁北克市的Frontenac城堡酒店,纽约的The Plaza以及上海的和平饭店。
费尔蒙酒店致力于提供创造珍贵回忆的机会。
从最初的一个规模较小的酒店集团,到1999年Canadian Pacific Hotels集团加入,到现今,费尔蒙已经成长为全球豪华酒店集团的领头羊,在全球超过56个地方拥有产业。
费尔蒙酒店集团将继续在未来几年不断扩大自身的品牌认知度,在更令人兴奋的地方比如开罗、阿布扎比、南非、上海开设酒店。凭借着拥有超过一个世纪的酒店业历程,费尔蒙未来仍将继续秉承创造难忘经历的酒店宗旨。
2016法国雅高收购了Fairmont集团。
< class="pgc-img">>
3.和平饭店龙凤厅堂
和平饭店龙凤厅位于8楼,设计风格在古典中带着时尚,以柔和的黄色灯光为主调,搭配蒂芬妮蓝的墙面,座位则是传统的红黑配色,让新旧的流行文化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契丹金文(原华懋饭店的英文名Cathay Hotel,按英文Cathay的原意,就是西方旧时用来称呼“中国”的,也译作“契丹”)和龙凤顶,塑造出经典奢华的风格及氛围。
龙凤厅的就餐环境也是相当的古色古香,仿佛让人感觉在上个世纪的上海滩餐厅中就餐,常驻上海的史学家Peter Hibbard这样评说道:“这个建筑骨子里透着1930年代的现代和奢华,甚至具有颠覆性。”
龙凤厅供应最经典的上海菜和粤菜。食材讲究,服务周到,复古的精致让你恍惚回到了那年的峥嵘岁月。
4.老年爵士乐队世界闻名
和平饭店的爵士吧也是久负盛名,这里的老年爵士乐队更是一段传奇,这些平均年龄超过70的老爷爷们,穿着礼服,坐在乐器之后,在幽暗的灯光中,奏出悠扬的乐章。
而主唱就在这样的旋律中,用曾经上海滩流行的独特唱腔,《上海滩》《夜来香》《四季歌》《粉红色的回忆》……这支老年爵士乐队演奏着贝斯、吉他、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弹唱着经典曲目,在悠扬的旋律中将人“带进”老上海的那段岁月中。
这支老年爵士乐队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天演出时间最长和世界最老的乐队。
老年爵士乐队的队员们虽然已经年迈,但是都有一颗对音乐的热爱之心,即便刮风下雨,也会执着地向人演绎经典。这一段段经典曲目也成了上海滩上的一张名片,不少人慕名而来,世界各国名流也是他们的座上宾。
结尾:
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她的《成为和平饭店》一书中如此写道:“没有一座纪念碑,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以一种大饭店开放的,单纯的,见多识广的方式,勾连与证明一个个沧海桑田的旧时代,这是任何一座单纯的纪念碑都无法比肩的丰富与真切。”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些百年的建筑承载着一个个故事,也是上海滩最鼎盛时期留下来的产物。
如果我们将外滩的所有这些建筑比作一幅绘画长卷的话,那么,和平饭店南、北楼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一部华丽乐章的高潮所在,它们位于外滩风景线的中心地段,十里洋场----南京路起点。如果从汇中饭店算起,和平饭店已经走过了足足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些岁月中,和平饭店目睹世事沧桑。
和平饭店如果有灵魂,看着房间里面的人起起伏伏,而自己几次三番易主,时光的流逝对建筑而言,就像那些窗上斑驳的痕迹,燕过留痕,他始终立在苏州河的南岸,看着苏州河的北岸日益繁荣。
十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候,大部分都是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和公职人员下馆子,农民下馆子的寥寥无几。在那个年代,说实话:能下馆子的人,非富即贵!绝非普通工,农。农民只能路过,有钱还得要有粮票!
记得有个“工农兵饭店”。 有副对联记得很清:上联:巧理千家事;下联:温暖万人心,横批:工农兵饭店。 店里经营:油条、豆沫、煎包、胡辣汤、小米粥……每天我吃两根油条,大概是,二两两票,五分钱。 三四十年了,回忆起来,还有比较清楚的记忆。
< class="pgc-img">>七十年代,猪肉平时卖0.73元一斤,收毛猪,有0.49.0.51.0.53斤,到五月端午,055元一斤,中秋节,0.55元一斤 鸡蛋汤两毛钱一碗,羊肉汤两毛钱一碗,一斤豆子二斤豆腐,盐0.14元一斤,孬柴油0.07分钱一斤,好柴油0.09分钱一斤,孬烟0.08分钱一盒,最贵的烟才0.27元一盒,酒0.6毛钱一斤,还是那时候酒好喝,那个时候酒都是纯粮食酒酿造,工人工资70年后矿上掘进工人才三十三块钱一个月,小麦0.22斤,除了开食品站的工人工资外,赚上来的钱全部都得再折(she)出去,那时候一斤猪肉比收毛猪价格多卖一毛多钱,国家食品站还赚多少钱,现在一斤猪肉比买毛猪多卖多少钱,
那时的一餐饭可以记忆到现在,现在的一餐饭估计吃完几天就忘了。那时饭店的菜和米饭可香了!70年我要去参加工作,我母亲。带我和哥哥在公社饭店吃了一顿饭,要了五个菜,炒豆腐,芹菜肉片、鸡蛋汤,白菜排骨,炒豆芽,三碗米饭,只付了不到2元钱。味道好极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当年菜的味道,特别是芹菜猪肉片,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个的味道了。
七十年代,青椒肉,瓜片肉都是二角多,不到三角。清炒肉七角三。豆腐二分四,凭票。酒八角多,也有七角或者五六角的邪味很重,现在倒找钱也不会有人喝。卷烟最贱的八分(混叶牌)其它牌的一般一角六七到二角七八,也有三角以上的。
七十年代2毛钱下馆子,8分钱4两米饭,1毛2大白菜五花肉炖粉条,吃的太香了,肚子吃的“饱饱”的 !馒头3分、糖包子4分、肉包子5分、饺子和面条2角一碗……我们附近的饭馆五元钱包桌~蚂蚁上树,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大概10个菜左右)和年龄小的谈起这事儿,没人相信。面馆吃一碗三鲜面,好吃极了。二两粮票,一角五分钱。七八十年代下馆子吃馄饨那真是香太好吃,大老远就闻着飘来的香味,吃一次是多么的奢侈。在国营饭店吃的阳春面真好吃,后来吃过全国各地的阳春面,吃不出那个味道了。那个年代最高兴跟大人坐火车了,能吃上三毛钱一盒的盒饭,里面有半个咸鸭蛋,几片红肠还有干豆腐还有点青菜,永远的怀念那个年代。
< class="pgc-img">>国营饭店就是没有服务员。自己去排队买菜,当时服务员不送菜到桌上,而叫号后凭票去柜台上取。收钱都收到分。一进馆子那股香味,现在是没有的。没有粮票出门就没有饭吃。那个年代能上馆子的人真不多
< class="pgc-img">>那时没有个体饭店,国营饭店所有食材的定价由相关部门规定,必须要货真价实,没有黑科技,老百姓吃的放心!没有地沟油,没有添加剂,没有转基因,没有预制菜,过去的饭馆厨师都是传承手艺人,做菜讲色香味一丝不苟,食材也很讲究,所以好吃!现在餐饮厨师几个月就学出来,讲的是利润高出菜快,现在的厨师已经不算是手艺人了,别说70年代90年代的厨师跟现在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远了!
< class="pgc-img">>普通工人(二级工为例)那个时候(1970年前)月收入应该在30元左右,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每月八块钱,可以养活一个城市人口 这是中等水平,当时部队普通食堂普通士兵每日的餐费是四毛三分钱,出差差旅费每天两毛五分钱,那个时候很少有冰箱,也没有冷链运输,所以市面上很少见到水产品,只有冬天的时候,偶尔会有带鱼冰冻带鱼出售,水产公司有自己的冷库出售产品的时候,顺便出售冰块,30×40×60公分,所以说如果要是不算海鲜的话,猪肉羊肉鸡肉,敞开吃两块钱也就足够了,算不算大歺我不知道,那时候茅台八块六一瓶,小卖部的散装酒四分钱一两。
< class="pgc-img">>我是1970年进厂的学徒工,工资每月才17块钱,在厂里吃饭,最好的菜才2毛钱,比如:红烧肉,炖丸子,土豆烧牛肉,辣炒羊肉等等,里面有一点菜就1毛,比如:肉片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烧茄子,另外没有肉的是5分一份,比如: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素炒波菜,冬瓜粉条等等。
那时候收入低,消费也低,全国各种物价都是统一价格,地区差别也只有一二分。那时农村青年找对象(配偶),女方根本不谈男方家底,只看生产队的条件好孬,每个劳动日有无三毛钱。兼达小伙是否忠厚朴实,身体健康这就是找对象的标准。那时结婚也不需要彩礼,扯了结婚证,选个日子,男方请人背个背兜或担个挑挑,里面装点烟酒糖果大米面条和女方的两套衣裳,迎过门就算结婚。那时上学也用不了多少钱,小学至初中每学期书本学杂费用最多5元左右,高中自带口粮,每学期书本学费以及柴禾费加起来也不超过10元。每月每生人平助学金1元5毛钱,菜油每生每月3两,副食粮每生1斤半(都是免费)另加猪肉每生每月1,5市斤,每斤7角二。上中专除书本全免。那时条件是差,人们只有带动,没想那么多,所以心理压力也不大。
久不见!
经过1年多升级改造,在解放碑上空“转”了30多年、承载无数重庆人记忆的“九重天”空中旋转餐厅,近日再次转动,以崭新面貌与市民见面。
如同时光的轮盘,在经历数年停摆后,这个时间最久、也是迄今唯一的旋转餐厅,曾代表了那个年代消费升级、高端餐饮的地标,被重新拉回重庆人的时间刻度。
“九重天”旋转餐厅,位于原渝都酒店的顶端,如同大楼上的皇冠,屹立于解放碑核心商务区,俯瞰渝中、南岸、江北等地。1992年,渝都酒店在解放碑步行街八一路建成时,其地上32层,地下3层的规模,成为重庆早期高层建筑的典型代表。而“九重天”这个名字,也见证了彼时的高大雄伟。
“九重天”旋转餐厅设于酒店楼顶,是当年重庆最高、最早的空中餐厅,其空中旋转的设计,是相当超前的。
时至今日,整个餐厅可360°旋转的独特体验,依然是独一份的存在。餐厅面积800多平方米,可容纳280人同时就餐。整个餐厅90分钟转一圈,客人坐在餐厅内,随着旋转360°俯瞰城市风光。
整幢大楼也成为那个年代重庆的地标建筑之一。刚一开业,旋转餐厅便成为重庆人心中最“洋气”的场所,重庆餐饮界的顶流,人们以到过该餐厅消费为傲。餐厅也迅速成为商务宴请,接持外地朋友的首选之地。当时的旋转餐厅主要经营中餐、粤式早晚茶,仅乘电梯就要收取15元/人,就餐、娱乐另外计费。这样的价格在当时并不便宜,依然还是经常一座难求。
在“九重天”缓缓旋转的30多年间,重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不断刷新城市向上发展的高度,渝都酒店被抛在了后面,日渐沉寂,昔日一座难求的“空中食府”,也被众多不断推陈出新的消费场所掩盖了辉煌。加之内部设施陈旧,虽扼守解放碑黄金地段,但依然在众声喧哗中,渐渐退出了人们视线。
地标建筑、黄金地段、全市唯一……沉寂只是一时的,手握多张“王牌”的渝都酒店不甘心就此沉沦。
2022年,为积极配合解放碑CBD更新辖区内产业楼宇,渝都酒店引入万豪旗下MOXY品牌,开启重庆更新之路。经过一年的重整,大楼“脱胎换骨”,焕新归来。改造后,“渝都酒店”变身为全球知名酒店管理公司万豪国际集团,在西南地区布局的首家MOXY酒店。
虽已更名,但情怀仍在。所以此次改造,空中旋转餐厅得以保留,依然是整栋大楼最大亮点。
“外观仍是飞碟形状,90分钟转一圈。”MOXY酒店总经理黄晓祎介绍到。酒店在保留情怀的同时,也注入了新元素。
与曾经的中餐厅不同,如今变得年轻时尚,现代简约与工业风格相融合的设计,各个休闲区功能、色调各异,成为一个可观赏、可打卡的餐酒吧,游客可以品尝美食和饮品,也可以全天候观景,俯瞰都市繁华。
此外,改造后的酒店集客房、餐饮、会议、办公于一体,打造了兼具摩登与趣味性的360间客房,将旅居空间朝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进阶。
相信,随着酒店的回归,承载了几代重庆人的记忆与情怀的旋转餐厅,将再次成为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亮点之一,在情怀与潮流,怀旧与新奇之间,找到最好的契合点,迎接新消费,助力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加快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甘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