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个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决不允许1点点倒闭!这个曾经的奶茶界网红鼻祖,如今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和热议。
< class="pgc-img">>1点点奶茶的兴起,曾经让我们领略了其独特的口感、创新的营销策略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它最红的时候,1点点成为了年轻人们口中的热议话题,排队购买的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1点点奶茶的热度逐渐冷却。新的网红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1点点则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被消费者所遗忘。其中,产品创新不足、市场策略失误、消费者口味变化等因素都对其造成了影响。
面对1点点的困境,公众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有些人表示遗憾,认为这个曾经的网红品牌应当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我看来,1点点奶茶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兴衰,更是反映了当前网红经济的某些问题。首先,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很多企业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创新,导致品牌无法长久维持。其次,消费者的口味变化也是影响网红品牌生存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其市场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把责任归咎于企业和消费者。社会对于网红品牌的过度追捧和炒作,也是导致其兴衰的重要原因。许多网红品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流量,却忽视了自身真正的价值和实力。这种短视的行为,使得很多网红品牌无法长期发展。
因此,对于网红品牌1点点的兴衰,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和商业模式。在追求新潮和热点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产品的品质和创新。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网红经济的监管和管理,引导企业注重产品的内在价值和创新,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 class="pgc-img">>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像1点点一样,敏锐地抓住市场的机遇,同时也能够持续地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同时也要注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地消费不盲目跟风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爱的奶茶爱好者们,今天我们来聊聊那杯曾经让人疯狂,如今却渐渐失去光芒的甜品饮料——奶茶。你们常喝的奶茶多少钱一杯?是不是也跟随着网红的脚步,一路高歌猛进呢?今天的主角,是曾经奶茶界的领头羊,1点点。
回忆起那段“一杯难求”的岁月,1点点奶茶几乎成了年轻人的集体记忆。那时,排队就像是一种时尚,一种对年轻活力的认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1点点似乎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去年11月,甚至有“1点点要倒闭了”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虽然官方辟谣,但这个曾经的奶茶界顶流,确实不再像以前那样火了。
为何1点点奶茶不火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品牌老化”。在风口上翻滚的奶茶市场,新品的推出就像是品牌的“定时炸弹”,不断带来新的爆炸点。然而,1点点在这方面的表现,却是越来越慢。2018年无新品,2019年仅一款新品,直到2022年虽有七款新品,但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里,这样的速度显然已经跟不上消费者的脚步。
再来看看营销策略。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茶饮品牌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没有人讨论。1点点在营销上的乏力,让它逐渐失去了话题性,也就失去了市场的关注。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排队的长龙,也就没有了曾经的辉煌。
然而,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全是坏事。这是市场在发出的信号,提醒每一个品牌,不进则退。1点点的现状,或许能够成为其他茶饮品牌的前车之鉴。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惊喜,才能保持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的奶茶消费者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可能,这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喜好的机会。是不是每一次的选择,都只是跟风而已?是不是也该尝试一下市场上那些不那么有名,却同样用心在做好每一杯奶茶的小众品牌?
最后,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你认为1点点奶茶为什么不再火了?你还会继续选择1点点吗?还是已经有了新的最爱?一起聊聊看,也许在这个讨论中,你会发现更多关于奶茶的乐趣和新趋势。别忘了,每一杯奶茶,都承载着我们的甜蜜记忆。
日,台湾奶茶品牌1点点在社交媒体上被频频讨论。先有网友发帖“感觉1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了”,微博话题“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登上热搜。后有1点点官博紧急辟谣,某社交媒体上“我决不允许一点点倒闭”话题又成为热门。早在2011年,1点点以上海为起点进入大陆市场,因免费加料、台式奶茶味浓等特点广受年轻人喜欢。而近年来,茶饮业竞争激烈,随着新兴奶茶品牌的不断出现,口味上新频率也越来越高。有数据统计,仅2023年9月和10月两个月,有47个连锁茶饮品牌共推出了355款新品,老品牌能否守住市场份额需要时间的检验。
1点点要退出奶茶界?2020年至2022年新开门店逐年下滑
近日,“一点点要退出奶茶界”的话题,引发网友讨论。
△网友的发帖与评论
10月30日,有网友发帖称:“大家有没有觉得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了,我发现我居然一年没点过了。”不过,帖文下“一点点有群沉默的死忠粉”的评论,点赞达3.5万,还有不少网友表示:“真的,我不知道喝什么就点它。”11月10日,微博话题“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登上热搜。
△1点点辟谣
当晚1点点官方微博下场辟谣,称“假假假!谁说点点要倒闭了?!点子11.15还要官宣大型联名活动呢”。而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我决不允许一点点倒闭”的话题又成了热门。其中一条帖子点赞数上万,有超5000条留言。
△网友发帖
有网友称“每次可以免费加小料,不允许你倒闭”“一点点没有代餐,喝不腻一点点家的冰激凌红茶、奶绿、奶青”“一点点还一直做公益保护小动物,助力流浪猫狗”。
△网友评论
虽然,不少网友表达了对1点点的喜爱,但是单从门店数量上看,1点点确实在放慢脚步,新增门店数量有所减少。窄门餐眼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其新开门店数量分别为764、497、287家,很显然在逐年减少。截至2023年10月,1点点新开门店数为55家。
11月13日下午5点左右,现代快报记者来到1点点(太平南路店),消费者不多。而离这家店100米左右的茶百道,人气相对来说好一点。“大家都是图新鲜感,现在奶茶品牌层出不穷,口味也卷得很厉害,还有联名营销活动什么的。”消费者徐女士说。
△1点点(太平南路店)
家住下马坊地铁站附近的程女士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下马坊4号口附近新开了一家1点点。“因为每天从那边路过,当看到挂上1点点logo的时候,我确实有点诧异,毕竟1点点是老的网红品牌。而且马路对面的一条街上,奶茶品牌很多,比如茶百道、百分茶、雅克雅思、CoCo、七分甜、蜜雪冰城、马伍旺、霸王茶姬等。”
现代快报记者从1点点奶茶官网上获悉,目前1点点在中国大陆有3218家门店,其中南京有114家。记者注意到,其官网显示,截至10月1日 ,1点点全国已开业地区新增十堰、荆门、永州、营口四地,此外,一点点也在不定期上新新品。
2011年,1点点以上海为起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因其免费加料、台式奶茶味浓等特点受到大量消费者欢迎。2015年左右,1点点在网络上走红。然而,随着茶饮赛道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本土兴起了“果茶”风潮,如喜茶、奈雪的茶等,频频出现排队数小时的“盛况”。再之后,奶油顶、讲究茶底的“鲜奶茶”获得追捧,如霸王茶姬。“奶茶不怎么健康,我一般喝得频率也不高。但有次我在路上,看到有人拿着霸王茶姬的包装袋,看上去很像奢侈品,就起了好奇心想去尝尝鲜,感觉新网红奶茶品牌很注重品牌形象和品牌营销。”徐女士告诉记者。
奶茶界新品层出,各领风骚弹指间
近年来,网红奶茶品牌接连不断出现,一派“岁岁年年款不同”的景象。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奶茶界的“卷”。
在红餐大数据监测的连锁茶饮品牌中,仅2023年9月和10月两个月,有47个连锁茶饮品牌共推出了355款新品,其中9月新品数量高达194款,环比增长16.2%,10月新品数量回落至161款。其中,新品最多的细分种类为奶茶类,9月、10月共推出了128款新品,占近两月茶饮新品的36.1%;其次是水果茶,两月共推出了89款,占近两月茶饮新品总数的25.1%;纯茶类9月、10月共推出66款新品,占比达到了18.6%;而酸奶/奶昔类、咖啡类、其他类近两月新产品数量分别为25款、17款和30款。
此外,各大新茶饮企业纷纷加大跑马圈地力度,力争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导致这个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年底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约48.6万家,比2020年年底37.8万家,增长率超28%。其中,门店数量较多的品牌主要有蜜雪冰城、古茗、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等。
有分析指出,当前新茶饮赛道竞争同质化,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不同形式的“特价促销”活动,降低加盟门槛以迅速扩大门店数量。尤其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要市场出现“爆款”茶饮,各品牌都会纷纷跟进迅速推出相关产品。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奶茶相关企业39.39万家,近十年,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我国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达近十年峰值,新增11.02万家,同比增长3.76%。受市场竞争、利润空间缩小、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2020年后,我国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有所减少。截至目前,今年我国新增5.81万家奶茶相关企业,其中,前10月我国新增5.68万家奶茶相关企业,同比增加4.14%。从区域来看,广东现存6.11万家奶茶相关企业位居第一,江苏、广西分别现存3.45万家、3.22万家奶茶相关企业,位居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奶茶相关企业TOP10中,南方省份占8成。
现代快报+ 记者 王新月/文 徐洋/摄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