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这篇文章是我在某次点餐时引发的一个思考,主要从产品的拆解维度对菜单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建议(如果时间急可以先看最后的建议)~
导 言
每次站在奶茶店门前,或者坐在餐厅盯着菜单犹豫不决,都容易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失去信心,总怕没有选到最好吃的招牌菜,挑到最好喝的奶茶,担心没有能够在通览全部可能性后找到最优解。
时常吐槽,为何一些商家在设计菜单的时候,不能听取一下「选择困难症」患者的心声?如果是我设计的话,要怎么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点单需求呢?
本文将从产品思维架构(即用户需求场景出发到用户体验要素)的角度,讨论商家在设计「菜单」产品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最后给出了几点切实的脑洞建议(核心)。全文结构如下,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01 问题结构
商家和用户「点菜」这一选择性购买行为发生时,「菜单」作为一个展示商品及服务的品类细则,充当了重要的媒介功能。
「菜单」是点菜流程中的第一步,也是点菜流程最关键的直接影响因素。菜单设计的好坏对商家和产品的品牌形象、点餐效率、用户评价等直接挂钩,甚至和翻台率、营收率都有着因果关系。
鲁迅曾经说过「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沟通行为」,而良好的菜单设计,正是搭建起了商家和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
从用户的角度,菜单是用户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收集商家及产品的信息,找寻并获取所需产品或服务最优解,从而完成消费需求的满足的工具。
而从商家的角度,菜单设计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展示产品或服务特点,并有效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减小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最大利润。
因此,商家在设计菜单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用户对于获取信息、产生决策、完成行为全流程的需求和痛点,而且也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优化产品的搭配展示方式以提高利润。同时也要尽力推广自身品牌效应,为后续复购提供机会。后文将会以实例进行展开介绍。
02 菜单现状
现有菜单可以从「行业」和「场景样式」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2.1 行业角度
从行业的角度,菜单狭义上主要指餐饮业及以餐饮为主的零售业,展示食品信息的品类清单。菜单是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展示途径,而菜单的多样性也是在餐饮行业中最能体现。
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原有线下货架的形式不再适合线上,产生了通过菜单对商品进行详细展示以供用户挑选的需求。电商产品的菜单,更强调对商品的分类归纳,常常以「大类区分+信息流」的形式进行展示。而电商产品的菜单,相比传统餐饮行业只能从商家到用户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也更多地强调用户主动搜索和商家推荐相辅相成的关系。
菜单在广义情况下,可以认为是产品、服务或一类具有相同来源或属性的事物的展示清单。因此在其他行业中,也会引入菜单的概念。比如Windows系统中的操作菜单栏,游戏中的选项菜单等等,其实核心在于将信息进行有序合理地排布、提供展示、供使用者选择。任何满足上述这三个条件的传播媒介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菜单。
2.2 场景
2.2.1 线下场景
线下场景是菜单最早出现,也是最频繁出现的场景。以餐饮行业为主,线下菜单可以根据展示媒介的材质、种类及形态进一步划分,其中纸质菜单和展示板菜单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菜单形式。
纸质菜单一般可以分为封装复用型和一客一用型。封装复用型是较为传统的形式,上到高档饭店,下到平民小馆都很常见,而一客一用型菜单是近些年才较为流行的形式,通常以网红餐厅等集团型连锁餐饮公司为主,通过一次性图文并茂的纸质菜单便于用户选择。
二者相比,封装复用型菜单好处在于节约成本,并且可以通过精致的菜单包装为用户提供丰富完整的菜品展示;坏处在于点餐前菜单往往需要人工进行分配,有时照顾不周会让用户产生负向情绪。同时用户翻阅过程中较难作出全局决策,看过的菜很容易忘掉,看到新菜后又不知如何决定。尤其在聚餐等人数较多的场景下,点菜效率会大大降低。
而一客一用的菜单优点在于,给用户一种“完成点菜任务”的错觉,一支笔即可对点菜效率大大提升,上文中说的聚餐场景下,也会让大家点的菜一目了然,迅速决策。缺点就是较为浪费,并且对于菜品较多的饭店,一张纸不能完美展现全部菜品的样态和详细信息,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决策时长。
对于纸质菜单,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点就是中式和西式菜单的区别。中式菜单多半都有图片实例作为参考,而西式菜单更多地是以文字形式进行展示,标明菜品的名称及原料,很少有图片。
在欧洲点菜的时候,常常被全是文字没有图例的菜单所困惑,我想这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西餐的样式和烹饪方法较中餐少很多,中餐对食材进行形态上的改变较大,所以只是提供食材原料无法完全展示出中餐成品后的样态。个人是比较喜欢中餐的图片型菜单,在食堂里即使不会说中文的外国留学生,也可以指着菜单点菜,较为方便。
纸质菜单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展示板,通常出现在门店较小、菜品单一的餐饮店中,比如奶茶店、街边苍蝇小馆等。这类展示板菜单成本最低,通常以「文字+价格」为核心,较少介绍产品的详细信息。此类菜单维护成本不高,有增删菜品直接以打补丁的形式粘贴即可。
而后衍生出来的以液晶显示器替代纸质版或塑料版,进行菜品滚动介绍的菜单。比如麦当劳Coco都可的背景墙等。这些菜单更多以展示特定单品为主,电子切换的模式很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常常配合详细品类菜单使用,起到针对性营销宣传的作用。
2.2.2 线上场景
得益于电商、外卖、餐饮系统电子化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菜单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并通过一系列联动的配套服务,减短用户从决策到成单的时间,同时便于商家进行管理。
从形态上讲,线上菜单主要分为「信息流」和「分类展示」两种。「信息流」通过源源不断或有限条目的商品展示,为选择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信息,同时点击进入后的纵向展示,也可以让用户更了解所选商品,便于决策。如逛淘宝时的「猜你喜欢」,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菜单形式。
而「分类展示」则是通过将商品进行整理归纳,增加分类标签,便于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例如外卖点餐时,左侧可以选择大类,右侧再展示对应商品,便于用户决策。
线上场景的菜单具有一下三个优点:
- 一是便于增删,比如手机点餐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按钮进行增删操作,一些餐厅支持多人同时点餐,更好地减少了决策时间;
- 二是便于核算,线上点单后更容易算出总的消费金额,通过信息的反馈来便于用户对已有决策进行修改;
- 三是便于后续处理,电子菜单往往连接着后台更深层次的处理链,在点单完成后订单会传到下一系统,便于商家进行处理、配送等操作,效率更高。
03 产品角度设计菜单
在聊过了菜单的形态和分类后,我们来看看用户和商家在使用菜单时,到底在想些什么?菜单设计的核心痛点是什么?下边将从产品经理的思考维度来展开说明。
3.1 用户+场景+需求
3.1.1 用户
首先来看看使用菜单的用户,无疑是具有点餐或购买需求的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又可以按照年龄、性别、收入等进行进一步地分层。
年龄方面,年轻人对于菜单信息量的学习速度是完胜中老年人的,因此在面向年轻人的店铺,比如奶茶店,通常会采用更密集的菜单形态,配合以扁平化的设计,从而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对于中老年人在点菜时,更倾向于看到图片形式的展示,并且决策时间往往会更长,对于价格也更加敏感,因此价格信息在菜单中需要鲜明地标出。
性别方面,男性对于繁杂种类商品的决策能力往往弱于女性,女性更擅长通过细节的比较来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商品,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搭配固定模式。因此在主要面向男性用户的商店或网站中,如京东,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类搭建,便于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同时,菜单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根据对男性和女性的差别,进行差异化设计,比如在菜单上标注「女生特供」、「男宾专享」等品类,形成性别差异性化的引导。
收入方面,对于价格敏感性用户,更应该在菜单及商品设计时预留出优惠力度,并突出其价格优势,从而做到引流。比如麦当劳的套餐,其实并没有便宜多少钱,但是把优惠价格写的很大,让价格敏感性用户有种买套餐就是占了便宜的感觉。同时如果在向价格敏感性用户销售高配版产品时,菜单上需要标明与低价版产品的详细差异细节,便于用户进行决策,同时也便于体现出贵有贵的价值,「怂恿」冲动消费,比如iPhone官网上对于不同配置的详细对比。
3.1.2 场景
看完用户,我们来了解下常见的使用菜单的场景有哪些,可以从商家类别、线上线下、使用人数三个层次展开。
商家类别方面,不同级别和定位的商家面向不同的用户场景,因此在设计菜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比如麦当劳、奶茶等快餐型店家,核心痛点是让用户尽快做出符合预期的决定,需要极简菜单品类,并辅助「热卖」、「主推」、「套餐」等形式降低用户决策,同时做到厚利产品的引流。
比如一点点的门店,会有几种季节主推饮品,以吸引人的卡通图文形式用易拉宝展出,使用户在下单时一眼可以看到,形成引导。
而对于一些高档餐厅,菜单设计更具有「品牌」效应,需要更能展现餐厅的高端定位,通常以精美的图片辅以精选原材料的介绍,让用户提升对门店的价值感。
消费途径方面,线下的菜单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直观感受,比如纸的手感、灯牌的色调、展板的排列等,需要让用户在一目了然的同时,增加对商家的好感度。
而线上菜单,因为增加了点击查看详情等更深层次的展示维度,可以通过「简介名称+精美图片+详细介绍」的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因为手机屏幕展示区域有限,线上菜单也需要做好「分类」和「优先推荐」,便于用户在冗长的信息流中失去耐心。对于整个订单系统的联调,包括菜单上对商品上下架的更新也需要做到及时联动,提高效率。
使用人数方面,通常有单人消费、情侣消费及聚会消费等场景。单人消费时,要考虑到用户对决策速度的要求,以及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而对于主要面向情侣的店家,在设计菜单时可以加入「浪漫」元素,以「套餐」、「专属」等概念营造氛围。而聚会型消费具有决策慢、流程长的特点,在菜单设计时,需要更好地满足多人需求,比如多人同时在线点餐就是一个很好的考虑到多人场景的菜单设计。
专属产品、优惠套餐、商家主打等概念和工具,可以在不同场景下,面向不同用户搭配使用。
3.1.3 需求
分析完用户和场景,那用户在使用菜单时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呢?一句话来讲,就是怎样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想吃的菜,并在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购买。总结起来就是「快速」、「最合适」、「买得起」。具体地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对于信息的掌控。用户在拿到菜单第一件事,就是想快速高效地对商家所提供的商品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因此在设计菜单时,需要尽可能高效地为用户展示其所需要的信息,包括:
- 品牌特色:如店铺名称、店铺Slogan、店铺主打、店铺理念、店铺定位等;
- 商品详情:如商品形态、商品属性(辣不辣等)、商品分类(几种型号等)、商品原料等;
- 商品价格:如会员折扣、套餐价格等等。
在展示信息时,商家可以考虑自身定位、所面向的用户对象进行设计,便于不同种类、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快速掌握信息,开始下一步决策。
第二,对于决策的完成。在了解到商家及商品信息后,用户需要进一步进行决策,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 「选的快」:快速做出决断
- 「选的全」: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不错过每一个可能的选择
- 「选的好」:选出全局的最优解,并且可以选到满意的自定义产品
- 「选的省」:尽可能维持在合理的预期价格内,甚至低于预期价格
为解决如何能快速促进用户进行决策的问题,菜单设计时需要将用户的几种决策需求考虑其中,再结合自身品类特性设计合理营销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但有时不同定位的商家只能优先选择两个或三个需求进行重点强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3.2 用户体验要素
用户场景需求分析了用户角度的思考维度,而用户体验要素的层级结构可以帮助从商家角度进行思考。
3.2.1 战略层
讨论菜单时,我们更多地是在讨论表现层的展示,而在战略层面上,商家需要先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进行把控。
首先,菜单设计要符合公司定位。正如上文所说,麦当劳、外婆家、京东、淘宝各自的定位都不一样,在搭建业务时,需要先认清自己的品牌定位在哪里。一般都可以通过一句话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竞品分析等,形成行业壁垒,这是后续确定菜单如何设计前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要菜单设计要满足产品定位。公司价值确定后,需要对不同的品类进行分类营销,比如喜茶旗下的灵感实验室等,会在原有基础产品上,增添限量款试验性新品,对于此类菜单的包装也具有不同的针对性。
最后,要想清整体的商业模式。即用什么引流,用什么赚钱,整个闭环是如何运转。比如火遍大江南北的蜜雪冰城,就会通过2元钱的冰淇淋进行品牌宣传和引流,从而再吸引消费者购买高利润产品,实现盈利。此类菜单在设计时,就要突出表现引流商品,并适当暗示高利润商品,形成闭环。
3.2.2 范围层
在范围层,主要讨论商家如何选择把哪些产品放在菜单上。
首先,要确定商品的品类范围。对于京东,更多销售的是高质量的标品,定制化程度较低,而淘宝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产品可以选择。因此京东在设计菜单时,会更强调分类。
其次,对于要选好主打的推荐产品。主打产品对于品牌建设、吸引流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菜单中也会占据较为醒目的位置,或用特殊符号标出,便于决策。比如麦当劳线上点单时弹窗所推荐的新品,以及外婆家在菜品后方标注的拇指形状的推荐指数,都是一种引流+加快决策的办法。
第三,制定合适的套餐及优惠。对于价格敏感性用户,或不喜欢选择的怕麻烦用户,可以通过套餐的形式进行展示,一方面突出价格优惠,一方面便于决策。比如美团的优惠团购套餐,以及饿了么部分商家的外卖专送套餐,都是基于此考虑。此类商品在菜单设计时,一般会以置顶的方式进行展示,便于用户看到。
3.2.3 架构层
架构层方面,主要考虑菜单的合理布局,以及整个购买系统的联动方式。
对于菜单的布局,要从商品的范围入手进行考虑,强调重点,主次分明。主要可以通过条目铺陈、分类展示、混合展示等方式进行设计。比如一点点,会把菜单分为找好茶、找鲜奶等部分,便于用户从购买目的入手,快速找到想要的产品。
而菜单的设计在架构上还涉及到与整个订单系统的联动,如何做到实时同步、快速响应,也是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想好的事情。
3.2.4 表现层
表现层方面主要分为表现形式和界面设计两部分。
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参考上一部分中对菜单的分类,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场景和定位的展示方式,展板、封装菜单、线上菜单等等,也可以多种方式搭配进行,如一点点的线上点单+线下菜单。
界面设计方面,菜单在色调、字体、图片、排版等方面需要进行细致地考量,关于设计方面的注意要点讨论比较多,此处不再赘述,核心原则还是要符合商家定位、面向特定对象、满足场景需求。可以参考:
餐饮菜单策划设计学中的“三十六招”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180799
网罗世界上有趣的菜单设计:https://www.shejipi.com/192199.html
3.3 总结
菜单本质上商家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的极其重要的方式,其核心是对商品的选择性导向与展示。做好菜单,首先要做好商品。而做好商品,就需要商家从战略定位入手,思考到目标用户、场景需求,以及完整的盈利闭环,搭配丰富多样的营销工具,以菜单为媒介,实现用户价值和商家价值的双赢。
04 对于菜单设计的建议
基于以上讨论,最后提出几点对于菜单发展的新思路和想法:
1. 转换信息交互方向,由「客户推式」转向「商家拉式」
现有的菜单大多是以商家展示信息,用户获取的方式进行,用户的点单决策完全依靠自身判断和思考,信息处理成本高、速度慢。如果商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引导」,形成拉式点单,将会减少用户决策成本,也更利于商家进行引流盈利。
比如商家设计菜单时,通过游戏式玩法,给出用户几道判断题,如心情如何、想吃什么口味、想花多少钱等,根据用户回答进行菜品筛选,从而完成帮助用户选择,提高趣味性和点单效率。
曾经在线下吃过一家「没有菜单」的新式餐厅,用户只需要提供主题、价位、忌口、菜系等简单选项,厨师会根据用户所选自行发挥,给用户惊喜的同时,也打造了别样的品牌特色,名利双收。
2. 增加个性化程度,实现千人千面
互联网发展至下半场,大数据能力已见效用,产品都在朝着个性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在菜单设计方面,也可以根据用户平时的消费习惯、用户画像等标签,进行品类和展示方式的「千人千面」,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也可以对特定场景,比如电商、外卖等进行「价格歧视」策略,提高收益。
3. 学会做减法,突出重点,同时增加展示的层次感
品类过多且没有重点是菜单设计的大忌,在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减少业务,做到小而精。同时在设计菜单时,也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信息量主次分明地展示在用户可控范围内,比如一张纸、一页界面上面。多品类的商家要做好品类的分类和快捷查找,便于用户快速找到品类。
比如:兰拉面,在帮助用户选择口味时,只通过一张纸,就可以把所有可能性展示清楚,并给予用户足够的自定义空间,提升用户满足感。
4. 采用脑洞形式,增加点单趣味性
对于选择困难型用户,除了积极推荐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新形式进行商品的详细展示,便于其对商品充分了解,较少决策时间,比如在等位时播放某几个特定菜品的视频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游戏等方式,减轻用户决策过程中带来的痛苦。比如日本一家餐厅,通过扭蛋机的形式,为用户决策今晚吃什么。
相亲类软件「左右滑动选择心仪」的交互方式也可以用在决定「今晚吃什么」等场景上,只给予用户简单的Yes or No的选择,便于根据直觉进行选择。
自己画的简单的参考原型
5. 把决策时长分摊到其他流程中
当决策时长在整个消费时长中占比过高时,可以思考将决策时长分摊给其他时长,比如现在较为常见的,在等位时允许用户先点菜。之后是否可以允许用户在家里就可以看到菜单,决定好今晚吃什么并进行预订,从而节约决策时间。
作者:leo,公众号:聚变反应
本文由 @le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class="pgc-img">114期
>< class="pgc-img">>记得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旧金山发布了第一代iPhone,一下子令世人惊艳了世界。简直是太酷了!它没有任何按键,全部操作全靠一块3.5英寸触摸屏完成。最好玩的是,用两根手指在屏幕上“捏”一下,就能调整窗口和图片的大小,就像你真的把它“捏扁”了一样。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触摸屏已经应用十分的广泛,公共信息的查询、企事业办公、工业控制、军事指挥、电子游戏、多媒体教学,甚至餐厅点菜都用ipad。“触摸屏”因其功能不同,可以归入多个的商品编码,因此一些进出口企业在向海关申报中经常会出现归类错误,造成企业“申报不实”风险。为此,今明两天我们就重点说说触摸屏的归类风险。
一、各类计算机自助查询系统、自动销售系统及金融提款、转账系统等用触摸屏
该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是用电压降的方式来找坐标轴,X轴和Y轴各有一对0~5伏的电压来驱动,当此电阻式触摸屏被按下的时候,由于回路被导通,会产生电压降,控制器则会算出电压降所占的比例并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专用通讯端口传给CPU,CPU就会根据模拟鼠标的方式运作算出坐标,然后指示显卡通过显示器输出相应的位置。
由于该商品将触摸位置转换成主机可以识别的X-Y坐标信息,并传输给计算机主机,因此符合《税则注释》关于品目84.71项下关于“X-Y坐标输入装置”的描述,同时根据《税则》第八十四章章注五(三)中的描述:
1、用于或主要用于自动数据处理系统;
2、可以直接或通过一个或几个其他部件同中央处理器相联接;
3、能够以本系统所使用的方式(代码或信号)接收或传送数据。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部件如果单独报验,应归入品目84.71。
因此该商品不论其用于何种商品,均应根据归类总规则一及六,将其按其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输入部件归入税则号列8471.6090(关税税率为0%)。
二、触摸屏玻璃
触控屏玻璃(OGS触控屏)为单片玻璃,使用曝光显影制程在玻璃上制作线路,结构组成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金属走线(metal)、黑色光阻(BM)、高分子有机材料保护层(OC)。
其功能原理:利用光阻蚀刻作用在玻璃上蚀刻出X\Y轴方向线路,X、Y轴线路架构在玻璃的不同表面,其相交处形成电容节点,当手指挤压触摸在玻璃面板上时,触控屏玻璃上的导电线路和人体电场发生交流,产生电流,导通电源。此时触控屏玻璃上带的线路板IC内的感测电路会辨别四条连线上的电流量,将触碰点的XY坐标推算出来,通过控制器将信号传给计算机主机,由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判定。该触控屏玻璃是将触摸位置转换成主机可以识别的X-Y轴坐标信息,并传输给主机。
主要用途:作为人机信息交互界面,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该批货物尺寸为11.6寸,主要成品用途是触控笔记本电脑用。
该商品触控屏玻璃(OGS触控屏)为单片玻璃,已使用曝光显影在玻璃上制作线路。进口后还需进行分切、边缘研磨、印刷LOGO、防污涂层后成为触摸屏成品,用于触控笔记本电脑。该商品为触摸屏的半成品,但已具有完整品的基本特征,根据归类总规则二(一)及六,应归入税则号列8471.6090。
这个时候您该问了,怎么触摸屏和触摸屏玻璃归入一个税号呢?
各类计算机自助查询系统、自动销售系统及金融提款、转账系统等用的触摸屏为四线电阻式触摸屏。该商品作为了自动处理输入部件,那么归入8471理所当然。而触控屏玻璃为单片玻璃,已使用曝光显影在玻璃上制作线路。进口后还需进行分切、边缘研磨、印刷LOGO、防污涂层后成为触摸屏成品,用于触控笔记本电脑。
虽然该商品不是触摸屏,但结合其加工程度,已经具备了完整品的特征。触摸屏玻璃进口前加工工艺包括:大片素玻璃入料、黑色光阻涂布,同时将玻璃分成12块,黑色光阻曝光显影、铟锡氧化物溅渡、蚀刻、金属走线溅渡、蚀刻、高分子有机材料保护层涂布、曝光显影;触摸屏玻璃进口后加工工艺包括:触控屏玻璃切割、OGS触控屏边缘研磨、油墨印刷等、表面防脏污涂层处理、包装出货,组装后可直接用于触控笔本电脑。因此该商品可以按照完整品来归类(总归则二(一)),按照笔记本电脑的输入部件归入8471.6090。
- E N D -
>天来说一下显示器品宣上的各种专业名词,以及在实际使用中有啥影响,顺便普及一下一些得罪厂家的知识点,让大家能识别各种讨论,买到适合自己的显示器!
嗨~大家好,我是飞帆飞帆,一个装修过8套房子以及两千平米办公室的家电数码爱好者!
我相信没有完美的产品,它最少有1个维度会让部分用户觉得是缺点的,如何把产品真实的优缺点展示给大家,确定它是否适合你,是我的分享的目的。
无论广告还是个人体验,努力保证体验真实、客观是我的基本原则,希望大家共同监督!
硬件是为了使用服务的
先说原则。
许多宣传会着重去强调显示器使用的面板、背光源技术等,但大多用户搞不清TN、IPS,也搞不明白LED、mini LED、OLED都有啥区别。买个显示器而已,需要成为一个技术员么?
那之所以有那么多面板、背光源技术存在,核心是各种技术都有优缺点,大家各自受众不同,比如:
有的显示器,高帧率、高响应快但分辨率不高,颜色准确度一般;
有颜色准确度一流,分辨率高,但帧率与响应速度就一般;
不同的面板、背光源组合起来,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有的适合游戏党、有的适合设计师、有的适合其他用户。
< class="pgc-img">>色域与色彩空间
红绿蓝三原色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颜色。
那色域就是指,大家用三原色能组成的颜色的数量多少。
< class="pgc-img">>以餐厅举例,大家都有红、绿、蓝三种食材,A餐厅通过不同组合可做3个菜,B餐厅可做出6个菜,用显示器来说就是B的色域要比A的色域更广。
那这时候1号客人(相机1),它需要吃的菜是1、2、3这三款,那刚好,A与B餐厅(显示器)都可以满足它;
2号客人(相机2),要吃1、2、3、4、5这五款,那就只有B餐厅能满足了;
这就是色域范围大的好处,它能满足更多的设备、文件的要求。
< class="pgc-img">>我的明基PD2705U,拥有99%sRGB色域覆盖,能满足目前市面上所有相机、手机的照片在颜色上的需求,按比喻就是:明基这个餐厅(PD2705U),能满足所有客人(相机、手机)各种不同的点菜(颜色)需求。
而关于色彩空间,在显示器来说,我们平时看到的sRGB、NTSC、Adobe RGB等正确来说应该叫做色彩空间。
< class="pgc-img">>它定义了不同颜色的标准,黑是怎样的黑、红是这样的红。
听起来是不是很抽象?
咱继续用餐厅来举例。
< class="pgc-img">>三个餐厅都有“汉堡”但口味各异,于是就制定一个标准,清淡口味标准为A、重口味为B、中等口味为C,人们以后要吃汉堡,只要表达ABC风格即可。
这就是色彩空间,它定义了不同色彩空间下(汉堡的口味轻重),颜色的定义与范围(汉堡的用料、比例与细节)。
< class="pgc-img">>目前市面上,显示器最喜欢标注色彩空间参数的主要是上面的四个,选起来让人很犯愁。
< class="pgc-img">>建议只看上面两个,只要不涉及印刷、不明确要求Adobe RGB需求的生产力工具,剩下所有用户都选sRGB 就好!
有条件的话,建议选 99-100%SRGB色域覆盖的产品,能做到这个水准,那其他标准更不必说。
< class="pgc-img">>当然有一些商家会把色域容积用来混淆,色域覆盖最大值为100%,数值大于 100%是形容色域容积的范围,会导致显色过饱和大家要问清楚哦。
本章小结
在显示器来说:
色域表达了可以显示颜色的数量;
色彩空间,定义了不同色彩空间下,颜色的定义与范围。
百分比指的是不同色彩空间下的色域覆盖率。
专业设计显示器最重要的就是屏幕素质,它决定了色域与色彩空间,也专门针对设计师做了软硬件方面的设计。
请以设计为生产力工具的小伙伴,尽量选择专业设计向的显示器哦。
色准与亮度均匀性
色准简单说就是颜色的准确度。
假设黑色的值为1,显示器实际显示的黑色越无限接近1,就越精准,那这个与1的距离就用Delta E来表达,也会书写为Δ,多种颜色的平均值越接近0 ,显示器色准就越高。
从Delta E数值来说:
ΔE=2,人眼基本无法分辨颜色差异;
ΔE=1,专业级的显示器。
< class="pgc-img">>上图是我手头另一台千元级的显示器在不同亮度下RGB三色的偏离度,横向坐标是亮度,可以看到只有30%-40%与75%-85%亮度下是比较好的,其他亮度下RGB都有一些偏离。
亮度1%到100%,越好的显示器,高色准的覆盖率区间范围就越完整。
啥意思呢?就一个显示器可能就50%-70%的亮度下色准比较高,其他亮度下就一般,好的显示器可能20%-100%的亮度色准都比较高。
< class="pgc-img">>“ΔE<2”、“ΔE<2(平均值)”、“平均ΔE≈2”是目前商家常用宣传色准的书写方式。
没写平均的,很有可能是某个最佳亮度下的得分,大家要注意甄别哦~
< class="pgc-img">>我在用的明基PD2705U,出厂校色平均值是ΔE<2。
大家是不是觉得,似乎也一般啊?这就是专业显示器?许多厂商都标ΔE<1了呢!(没有标注平均)
< class="pgc-img">>我的显示器出厂校色记录
我查看了这台显示器的出厂校色记录,发现平均ΔE=0.3184,又问了另一个同款显示器的同事,他的更夸张,平均ΔE=0.2746!!
< class="pgc-img">>同事的显示器出厂校色记录
我对此表示深度怀疑,于是拿出爱色丽校色仪测试了一下。
< class="pgc-img">>测得的平均ΔE=0.26。
我对明基这种反向虚标的方式很是疑惑,去问客服,客服答复是:我们能保证每一台产品德尔塔实测值都能小于2,但也会有特殊情况,比如:这台机器生产时很优秀,实测值能够小于0.5,基本情况都能做到小于1,只是会在宣传方面做的保守一些。
你看,目前显示器的厂家确实有一些魔幻,大胆的很大胆,保守的很保守...
而说色准的时候也一直提到亮度,因为亮度与色准是息息相关的。
亮度肯定越高越好,因为长期使用亮度是会衰减的,刚买开30%就满足日用,三年后可能就要开到50%了。
< class="pgc-img">>但显示器的亮度核心并不是多少cd/㎡多少nit,因为现在亮度都是绝对足够的,最难的是均衡性。
如最亮100最暗1,那100到1之间每一个亮度刻度是相同的、平滑的,曲线应该是上图橙色实线。
而目前不少显示器实际亮度曲线与亮度值是没法完全重合的,比如控制菜单亮度调到50%,实际亮度已经达到60%的实际数值了,开到20%亮度,实际值可能35%了。
这是影响显示器灰阶平滑度的主要原因。
< class="pgc-img">>明暗不均(上中、左下、右下)
此外比较严重的还有亮度均匀性问题,有的区域暗一些有的亮一些,也会因此让颜色不准。
亮度均衡性与均匀性,是大部分产品宣传都不提,许多用户不懂的一项指标。但凡有宣传这个卖点的,都是大品牌的优质显示器了。
< class="pgc-img">>我的显示器亮度均匀性报告
比如明基 PD系列显示器,出厂时每一台都会校色并附上检测报告,里面包括了 25个分区的屏幕亮度均匀性和色准均匀度测试,屏幕其余 24个分区跟中心点的色准值偏差越小越好,不符合的直接就没法出厂了,双重加持下完美解决
“色差”“阴阳屏”的问题。
本章小结
色准就是颜色的准确度,而亮度均匀性会影响到色准,这是大部分产品宣传都不提的重要内容,因为许多品牌都做不好这两者间的平衡。
因此,如果是做设计使用,选择显示器一定要看这两个,选择专业大厂品牌的产品,也能更加放心,有出厂校准报告的更是首选标准!
刷新率与分辨率
手机刷新率从60Hz、90Hz再到120Hz的跳转,让许多用户体会到了丝滑的体验。
于是显示器也有各种170Hz、240Hz刷新率的宣传,各种丝滑体验!大家觉得很心动吧?
< class="pgc-img">>但是!刷新率它需要系统、软件、游戏、视频的支持才行。
目前在windows电脑上超过60Hz的,只有极少数的3A游戏大作、与极少的电影。
高帧游戏也需要一流的主机进行配合,没有万元以上基本都没法畅玩,而且高帧率的显示器价格也更高,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需求。
< class="pgc-img">>总结一点就是:
没有高帧率游戏需求的普通用户,60Hz的显示器完全可以满足。
不要被商家宣传的高帧率丝滑感给忽悠了哦!
分辨率决定了画面的清晰度。
< class="pgc-img">>以上图举例,一条斜线无论在放大还是缩小下,20*20的分辨率下明显比10*10分辨率锯齿更小。在同尺寸下,像素越高越清晰,比如1920*1080在19寸上还不错,放到27寸上肉眼清晰可见马赛克。
目前27寸及32寸这两种主流分辨率,我建议大家只上4K(3840*2160)的分辨率(追求高帧率游戏的用户忽略这点)。
< class="pgc-img">>27与32寸在4K下,基本肉眼观看情况跟上面两个差不多,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许多商家在1080P或是2K分辨率产品的宣传页面,做示范用19寸甚至17寸的屏幕来拍摄,看起来自然就很清晰。
如果24寸最好选2K,次之才是1080P。
本章小结
没有高帧率游戏需求的普通用户,60Hz的显示器完全可以满足。
而分辨率,27寸及32寸尽量上4K分辨率,24寸及以下选1080P或2K(游戏玩家除外)。
专业显示器-还有哪一些设计?
护眼,你做对了么?
显示器对眼睛的伤害主要来自以下三点:
1.频闪;
2.蓝光;
3.亮度;
< class="pgc-img">>第一点与第二点,都有专门的莱茵认证,大家选择带认证的就好。
需要强调一点,蓝光本身不会对眼睛造成直接损伤,而是蓝光会诱发大脑对电脑更长时间的使用,这是伤眼睛的核心。
而亮度就非常好理解了,全黑环境下高亮度的用显示器,谁看眼睛都瞎。显示器亮度与环境亮度差距越大,眼睛就越容易疲劳/伤眼。
< class="pgc-img">>这里就涉及到两个内容,一个是显示器的自动亮度调节,一个是手动调节亮度的便利性。
自动亮度调节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与色准等都会有关联,而且拥有这个技术的显示器非常少,目前我仅在明基等少量专业级显示器看到过,这里暂时不展开套路,回头有必要专门开个文说。
这里专门说亮度调节,码字(低亮度)、修照片修视频(中等亮度)、看电影打游戏(高亮度),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亮度,是对眼睛最大的保护。
< class="pgc-img">>再说一下许多显示设备都有提到的德国莱茵认证,其实莱茵认证是一个认证公司,它的认证有非常多,我们常见的低蓝光认证、低蓝光认证、无屏闪认证都是其中的一种,而涉及到护眼的认证就有好几种,许多公司可能就做一种然后就宣传获得了德国莱茵护眼认证....
而且这几年莱茵认证除了很多新的组合,比较出名的是Eyesafe认证。
< class="pgc-img">>莱茵认证有中文页面,具体可以点这里去查询,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型号搜索到获得的认证类型,我自用的这台PD2705U搜索后认证还是挺多的。
< class="pgc-img">>随便点开几个就包含了低辐射、无屏闪、低蓝光等。
大家可以搜索看看自己的/想买的产品,看看都有几个认证。
更好的控制
前面说到,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亮度也不同,所以要经常调节显示器的亮度与模式。
但现在大多数显示器的菜单功能键从位置、菜单逻辑、按键手感都是反人类的设计。
< class="pgc-img">>这一点重点表扬明基的小热盘控制器,它能非常灵活的控制显示器的各项参数,还能有多个自定义色彩模式一键切换,包括不同输入口也能一键切换,配合PIP/PBP 功能实现分屏工作,简直不要太方便。
< class="pgc-img">>比如调节亮度,直接旋转旋钮就可以快速调节亮度比例了。
一台显示器如果同时给多设备使用,比如我一个电脑主机、一个PS5。一个switch三设备输入的,切换非常方便,用过小热盘就再也回不去了。
搭配专业软件
< class="pgc-img">>可以通过官方专用软件进行调节设置、色彩以及桌面分区等,是专业显示器大厂才有的特色。
比如我这台明基 PD2705U,就有Colortalk与Displaypilot,分别有 Win与 Mac版本。
在软件、出厂逐步校准、独家色彩技术的配合下,真正实现了全链路色准,无论是个人使用还是团队协作,不同的电脑与设备之间不需要折腾,就能在创作显示上实现“沟通0障碍”。
人体工学设计
显示器的人体工学有啥?
< class="pgc-img">>可升降、左右旋转的支撑底座。
< class="pgc-img">>甚至竖着也都不是问题。
< class="pgc-img">>还自带线材收纳,方便又整洁。
我自己用啥?
因为有几台电脑,所以我显示器也比较多。
< class="pgc-img">>比如这台明基PD2705U。
< class="pgc-img">>它是27寸的4K显示器,99%SRGB覆盖率,最高60,是我修图、剪视频、码字等生产力工具,使用KVM功能,一套键鼠即可同时控制多台设备,闲时看看B站、美剧、电影。
< class="pgc-img">>PD2705U拥有99%的sRGB。亮度上是250cd/㎡,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在书房修图与码字一般开到35%亮度就够了,再亮一点眼睛就有点受累了。
< class="pgc-img">>关于色准的得分上面已经提到了,出厂校色平均ΔE=0.3184,我自己用校色仪实测平均ΔE=0.26,在软件DisplayCAL这个白点匹配环节,直接红绿蓝完全匹配,不需要额外调节,这是我手上七八台显示器唯一一台能做到这个水准的。
< class="pgc-img">>在护眼方面,明基拥有多项莱茵护眼认证,其中就包括了低蓝光、低辐射、无屏闪等内容。而且搭配操作非常方便的小热盘,可以轻易的在码字、修图、娱乐三种亮度需求下切换,非常方便。
< class="pgc-img">>对于MAC 的用户,有专门的M-book模式+Display Colortalk for Mac软件。
< class="pgc-img">>而明基PD2705U最大的好处就是,同一公司多台明基PD系列的显示器,颜色上是没有多大差异的,保证整个团队工作流的色准一致性和到终端输出的全链路色准,这对作为生产力工具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本文核心还是给大家讲解显示器参数怎么看,以及有哪一些是没必要的,希望能给大家选购显示器带来一定的帮助,选对了,就是对眼睛最大的保护,也是对钱包最大的保护。
那今天就到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