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种草平台上,一人食“小火锅”热度飙升,话题热度高达1.2亿人次。
29.9元、9.9元等极具性价比的价格,也让许多吐槽“月薪两万吃不起一顿火锅”的网友们,可以实现“一个人的火锅自由”。虽被戏称为“穷鬼套餐”,但不少消费者还是在小锅的高性价比中找到了满足感。
价格实惠的“小火锅”确实顺应了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核心诉求,但其走红的背后更是有着火锅行业从服务、产品、场景再到价格等多个方面不断“疯卷”的推波助澜。
九派财经注意到,今年以来,火锅赛道乃至其他餐饮品牌,都纷纷瞄准“小锅”市场,推出“小锅”产品,以求在“疯卷”的赛道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1】火锅赛道“疯卷”
近期,“火锅赛道已经卷到next level”的话题被热议,一些网友惊呼“火锅店居然已经这么卷了吗?”
火锅赛道到底有多卷?据餐宝典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4中国火锅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除2020年外,近5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不断提高,预计在2024年突破1万亿元。2023年火锅企业的注册量是其吊销量的2倍多。为了在拥挤的火锅赛道中脱颖而出,各类火锅品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前,海底捞凭借“服务优先”理念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并实现大规模扩张。从早期的踩到顾客后蹲下为其擦鞋、抢着为顾客倒水到现在的免费美甲和唱生日歌,“服务好”已经成为人们提及海底捞时的第一印象。
在海底捞试图用“服务优先”构建自己品牌护城河的同时,巴奴等火锅店又试图通过“产品主义”来吸引顾客。巴奴火锅店的标语“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更是让“食材品质过硬”成为巴奴的标志。巴奴后续推出的“新西兰冰鲜毛肚”、“蔬菜月月新”计划也是对“产品主义”这一细分赛道的不断深耕。
除在产品质量上深耕,产品种类也被火锅品牌们玩出花样。涮类菜品从早期几十款丰富到现在的几百款,凤爪、皮蛋豆腐、小酥肉、慕斯蛋糕以及自制啤酒等非涮类菜品也相继上桌。锅底也从最早的川味麻辣锅演变为鸳鸯锅、九宫格锅等,东北的酸菜、云南的菌类、广东的猪肚鸡甚至台湾的奶茶都被火锅店融入自己的锅底,各种口味只有顾客想不到,没有火锅门店做不到。
在服务和产品已经被卷至天花板时,场景又成为各个品牌发力的新方向。为了顺应顾客“足不出户也能吃火锅”这一场景需求,海底捞推出外卖业务。大斌家串串火锅则主打“一人食”场景,将部分4人桌改为1人桌,并打出“孤独小火锅”“一个人的火锅自由”等标语。
直到近期,火锅行业又将竞争的方向转为价格。九毛九旗下怂火锅的部分门店张贴出“认怂公告”,称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一向以品质著称坚持不卖套餐的巴奴火锅也在去年年底推出套餐,并通过会员权益的方式赠送菜品。泓姐火锅甚至推出9.9抵100元的代金券,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2】“小锅”市场沸腾
然而,无论这些传统火锅如何“疯卷”,其人均消费价格始终徘徊在70-120元上下。根据智辰大数据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仅为39.1元。这意味着即使一些火锅品牌已经进行多轮降价、降低就餐门槛,但依旧有许多消费者被挡在门外。
在传统火锅几乎已经卷无可卷之时的低价小火锅又渐渐成为行业内新一轮的关注焦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小火锅品类发展报告2024》显示,近五年小火锅企业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华东地区小火锅门店的数量更是占据了其火锅门店总数的近30%。
各大知名火锅品牌也纷纷入局小火锅赛道,尝试推出各类小火锅产品。海底捞在去年推出30多元的下饭火锅菜,小肥羊玩起了旋转小火锅,锅底10-15元,最贵的肉类仅为15元一盘。
非火锅品牌看到小火锅产业的发展势头也推出了小火锅类产品。老乡鸡将火锅和快餐模式结合,推出了售价不到40元的小火锅;南城香也推出了多款肉类、蔬菜类小火锅,蔬菜锅仅需20元,顾客还可以选择添加8元的毛肚、4元的鱼豆腐、两元的宽粉以及部分不限量的蔬菜;甚至连以日式牛肉饭为主要产品的吉野家都卖起了小火锅,还定期推出火锅套菜买一送一的活动。
原本就主打小火锅的品牌也借势扩张,继续占领下沉市场。2015年创立的仟味一鼎小火锅近年来快速扩张,在全国已有600多家门店。此外,围辣小火锅在2023年也开设新店280多家,总门店数量突破800家,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量占比高达70%。据媒体报道,桃娘下饭小火锅门店的上座率高达9成,且会在2024年加速拓店。
除门店的快速扩张,小火锅门店极短的回本周期也侧面反映了当下小火锅行业的热度。仟味一鼎品牌招商部人员告诉记者,一家刨除房租投资成本在14万元左右的门店,回本周期仅为3-6个月。
【3】再度翻红,能火多久?
实际上,小火锅并非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1998年,呷哺集团便将“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引进大陆,而后又打造出火爆全国的平价时尚连锁小火锅品牌“呷哺呷哺”。但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场景的升级,高端大火锅渐渐赢得消费者的偏爱,平价小火锅则一度销声匿迹。
现如今,迎来“第二春”的小火锅不禁让人好奇它的再度翻红究竟能红到什么程度,它能够重现往日的辉煌吗?
这通常取决于小火锅所扮演的角色是火锅行业的新方向,还是传统火锅的补充。
从目前来看,小火锅的角色更多是后者。一名海底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火锅等下沉产品的出现并不是餐饮业为了挽救并替代传统的相对高端的餐饮业务,而是针对不同场景对原有基础业务的一种补充。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中国的火锅赛道经过了近15年的高速发展和高速扩容之后,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红海周期。小火锅等低价火锅的出现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的核心诉求,也符合了整个行业下调利润、提高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火锅将成为未来火锅行业的主流。在火锅行业疯狂内卷,不断洗牌的节点时刻,入局低价小火锅等赛道只是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的策略之一。“有的企业会对价格及利润率进行调整,但也有的企业会采取以品质为主的战略,坚持原价甚至涨价。”朱丹蓬说。
数据也反映了小火锅赛道的天花板,据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小火锅品类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7月,门店数量突破百家的小火锅品牌占比不到1%,超过80%的小火锅品牌门店数量在5家以内。
九派财经实习记者刁肇捷 记者闫平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伯虎财经,作者 | 刘萍
消费降级的时代潮水,最终涌向了火锅界。头部品牌利润暴跌,敲响了行业洗牌的警钟。
8月2日,呷哺呷哺集团发布半年报预告,显示其预期收入约为24亿元,同比减少约15.9%;将录得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而上年同期录得净利润2.12亿元。
呷哺呷哺扭盈转亏,主要受累于整体市场大环境消费呈疲软态势且消费降级,导致餐饮客流到店意愿低迷。
而就在不久前,九毛九集团增收不增利,就提前释放了火锅行业内卷严重的信号,即使其主动降价,翻台率仍然下降。
据九毛九集团公布的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30.64亿元,同比增长约6.4%;预计净利润不少于0.67亿元,同比下降不超过69.8%。其中,旗下的怂火锅业绩受损最严重。消息一出,股价下滑近5%。
问题来了,降价还是破局的好方法吗?
01 价格战下,没有幸存者?
2023年上半年,怂火锅荣升九毛九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上半年,怂火锅却成了最大的拖油瓶。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怂火锅的顾客人均消费金额为104元,比去年上半年少了17元,是该集团所有品牌中降幅最大的。
去年怂火锅上半年门店只有43家,今年增加至73家,同店日均销售额却缩水了36.6%,降幅超过太二酸菜鱼和九毛九西北菜的总和,而一季度同比下滑了34.8%,表明怂火锅的业绩在恶化。
消费者不买单,怂火锅被迫放慢扩张的步伐。
为减轻业绩压力,九毛九集团表示,将采取审慎的扩张策略,调整年初制定的2024年扩张目标,把怂火锅开设35-40间新餐厅的目标调整为25间。
处境变动之快,与火锅行业高度内卷的环境存在莫大关联,多个品牌采用“9.9元”“免费吃”等模式,试图以低价抢夺市场。
其实,早在2023年9月,海底捞就全新推出子品牌“嗨捞火锅”(后改名为“小嗨火锅”),主打平价火锅,锅底低至9.9元,并调低部分菜品价格,带动海底捞平均客单价降至百元以内。
行业老大此举,让众多品牌产生了危机感,最终在2024年把价格战推向高潮。
今年初,巴奴开始调整价格,平均客单价从1月的144元降到了5月的130元。
继去年通过增加小份菜变相降价,今年5月呷哺呷哺更进一步,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把客单价拉回到60元以内。
同样在5月,楠火锅宣布开启门店3.0时代,推出1.9元的素菜、9.9元的鲜牛肉、39.9元的锅底。
竞争压力面前,怂火锅也主动“认怂”,6月份在门店贴出公告,下调价格体系,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
另外,怂火锅还在社交平台宣传省钱攻略,教消费者“薅羊毛”,诸如“24元DIY三格锅底”、“穷鬼吃怂厂的省钱方法”等帖子,极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连续8年蝉联必吃榜的八合里牛肉火锅,虽迟但到,在7月1日宣布“价格回到10年前”,首次调价涉及精品嫩肉、招牌肥牛、生牛丸、熟牛肉丸、熟牛筋丸、潮汕墨鱼丸等多款热卖产品,大单精品嫩肉从32元下调至28元。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除了呷哺呷哺,火锅头部品牌自去年9月以来,其客单价持续承压,怂火锅力度最大,呷哺呷哺最犹豫。
(主要火锅品牌客单价趋势(同比2023年6月),图源浙商证券研报)
家大业大的一线品牌尚且如此,众多中小火锅店为了吸引客流,在各大团购平台推出“9.9代100元”的现金券,或是9.9元吃腰片、毛肚、肥牛等涮菜的活动,附带小料“免费吃”。
卷了大半年,降价没能给怂火锅带来明显的市场增量,受伤的还有呷哺呷哺,预期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同比盈转亏。
02 实则回归正常水平?
曾经,消费者喜欢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不行的话,就两顿”。于是,火锅店成了最具烟火气的代表之一。
但慢慢的,打工人发现,火锅缓解生活压力的魔法没有消失,可在结账的时候,肚子是饱了,钱包却容易大瘦身。
在此轮降价潮的前几年,火锅界的客单价持续上涨,一顿火锅动辄几百元,让打工人直呼“高攀不起”,感觉遭受了背刺。
某位重庆网友曾一针见血地吐槽,以前两个人吃火锅80元,扶墙出,现在人均100元,还不敢随便点菜。
2023年初,西安一顾客称巴奴火锅18元一份的土豆上菜仅有五片,把“天价土豆”顶上了热搜。虽然巴奴火锅迅速道歉,但同时表示“暂时不考虑降价”,给网友留下高冷的形象。
巴奴火锅2001年创立于河南郑州,对标海底捞。据久谦咨询显示,2018~2020年,该品牌迅速成长,产品也每年提价,爆品毛肚从65元一路涨至78元,人均消费接近200元。
而海底捞也常因为变相涨价,处于风口浪尖。2022年海底捞一边取消牛肉粒、小零食等品类,一边减少菜量,以压缩原材料成本。2023年,还有门店收取8元一位的自助饮料费。
数据显示,前几年海底捞确实越来越贵,客单价由2017年的97.7元,一路攀升到2020年的110.1元,2021至2023年上半年,客单价依然保持在100元以上。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火锅的价格,火锅长期位列餐饮业的第一大品类,是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之一,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局。
居家办公期间,广大消费者第一时间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吃火锅。所以,火锅成为餐饮业率先复苏的品类,需求端带动火锅行业繁荣,给了火锅店老板涨价的勇气,并大举扩张。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火锅市场规模在2020年减少至5268亿元,2021年迎来反弹,达到了5630亿元,2022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达6046亿元,门店数量规模达55万家,稳居餐饮细分赛道NO.1的地位。
如今,风水轮流转,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增强,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不再轻易为高价火锅买单,把火锅行业带到另一个极端。
但对比可知,尽管现在火锅店大降价,消费者还是觉得不便宜。
海底捞2023年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为99.1元,跌至近五年最低水平,但比2017年时的97.7元还要贵,且分量往往不增反减。
呷哺呷哺2023年的客单价为62.2元,而在2011年,客单价仅有35.2元,深得打工人的追捧。
与其讲火锅品牌在降价讨好消费者,不如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对价格过高的火锅表示抗议,逼得火锅店不得不放下身段。
03 靠什么把食客叫回餐桌?
价格战的威力已经显现。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火锅赛道近一年新增约21万家新店,但净增长只有约6.8万家。
财报显示,去年全年,呷哺呷哺集团关闭了114家门店,分别为99家呷哺呷哺门店及15家凑凑门店,导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1.65亿元。
对此,呷哺呷哺解释,关闭这些门店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
因涨价而吃的亏,呷哺呷哺可能最懂得。
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曾凭借超高性价比广受欢迎,并因此于2014年荣登“连锁火锅第一股”,比海底捞早了整整4年。
但上市后,呷哺呷哺离初心越来越远,2014年-2023年,其每年都在提价,客单价由44.4元,升至62.2元,涨幅超过40%。和2011年的35.2元客单价相比,涨幅更是高达76.7%。
在火锅行业降价大势下,今年1月呷哺呷哺还在逆势涨价,锅底除了原味锅和寿喜锅没涨价,其余锅底涨价3元,自然又引得网友吐槽。
涨价背后,是呷哺呷哺做的高端梦,努力向海底捞看齐。
2016年,呷哺呷哺进行品牌转型,推出高端子品牌凑凑火锅,以“火锅+茶饮”模式为特色,试图填补小火锅以外的市场空缺,开店速度一直保持较快的节奏,2019年曾平均每13天就开出一家新店。
结果,想赚的利润没赚钱,反而掉进亏损泥潭。2022年至2023年,凑凑火锅分别亏损7110万元、295.7元,而2023年呷哺呷哺集团是盈利的。在财报中,该集团承认,凑凑火锅还是卖贵了。
呷哺呷哺本来可以好好享受平价市场的红利,却为了难啃的高端市场,流失大量用户,实在不划算。
毕竟,在呷哺呷哺苦攻高端市场时,一批小火锅品牌趁机崛起,2023年,围辣小火锅开出了超过280家门店,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锅更是一口气开出了超300家门店,反映了平价依然具有巨大的机遇。
反观呷哺呷哺羡慕的海底捞,其对价格力显然清醒得多。
在2020年客单价达到110.1元的最高点后,海底捞意识到消费者负面评价变多,便开始逐步降价,2023年进一步降至99.1元。
经历了2021年亏损41.6亿元的阵痛,海底捞2022年实现净利润约13.73亿元,2023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至44.95亿元,同比增加174.6%。
但对于企业而言,光降价显然不行。
“品牌们声称‘降价不降质’,显示出对供应链管理的自信。强大的供应链不仅能帮助品牌降低成本,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品牌应对价格战的重要武器。”有业内人士表示。
2022年,海底捞实行“啄木鸟计划”,放缓扩张速度,并优化供应链,减少采购成本。2023年,其通过提升预制成品菜占比,继续压缩原材料成本。
其他玩家比如怂火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九毛九集团透露,转让“那未大叔是大厨”、“赖美丽酸汤烤鱼”,集中资源经营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多管齐下,迎合市场变化。
04 写在最后
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之滨的酒城泸州小米滩。船工们用各种蔬菜加以辣椒、花椒等调料在瓦罐中煮熟食用,以驱寒祛湿。
对于这个萌发于市井的美食而言,能消费的起、想吃就吃和美味同样重要。
费降级的时代潮水,最终涌向了火锅界。头部品牌利润暴跌,敲响了行业洗牌的警钟。
8月2日,呷哺呷哺集团发布半年报预告,显示其预期收入约为24亿元,同比减少约15.9%;将录得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而上年同期录得净利润2.12亿元。
呷哺呷哺扭盈转亏,主要受累于整体市场大环境消费呈疲软态势且消费降级,导致餐饮客流到店意愿低迷。
而就在不久前,九毛九集团增收不增利,就提前释放了火锅行业内卷严重的信号,即使其主动降价,翻台率仍然下降。
据九毛九集团公布的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30.64亿元,同比增长约6.4%;预计净利润不少于0.67亿元,同比下降不超过69.8%。其中,旗下的怂火锅业绩受损最严重。消息一出,股价下滑近5%。
问题来了,降价还是破局的好方法吗?
价格战下,没有幸存者?
2023年上半年,怂火锅荣升九毛九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上半年,怂火锅却成了最大的拖油瓶。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怂火锅的顾客人均消费金额为104元,比去年上半年少了17元,是该集团所有品牌中降幅最大的。
去年怂火锅上半年门店只有43家,今年增加至73家,同店日均销售额却缩水了36.6%,降幅超过太二酸菜鱼和九毛九西北菜的总和,而一季度同比下滑了34.8%,表明怂火锅的业绩在恶化。
消费者不买单,怂火锅被迫放慢扩张的步伐。
为减轻业绩压力,九毛九集团表示,将采取审慎的扩张策略,调整年初制定的2024年扩张目标,把怂火锅开设35-40间新餐厅的目标调整为25间。
处境变动之快,与火锅行业高度内卷的环境存在莫大关联,多个品牌采用“9.9元”“免费吃”等模式,试图以低价抢夺市场。
其实,早在2023年9月,海底捞就全新推出子品牌“嗨捞火锅”(后改名为“小嗨火锅”),主打平价火锅,锅底低至9.9元,并调低部分菜品价格,带动海底捞平均客单价降至百元以内。
行业老大此举,让众多品牌产生了危机感,最终在2024年把价格战推向高潮。
今年初,巴奴开始调整价格,平均客单价从1月的144元降到了5月的130元。
继去年通过增加小份菜变相降价,今年5月呷哺呷哺更进一步,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把客单价拉回到60元以内。
同样在5月,楠火锅宣布开启门店3.0时代,推出1.9元的素菜、9.9元的鲜牛肉、39.9元的锅底。
竞争压力面前,怂火锅也主动“认怂”,6月份在门店贴出公告,下调价格体系,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
另外,怂火锅还在社交平台宣传省钱攻略,教消费者“薅羊毛”,诸如“24元DIY三格锅底”、“穷鬼吃怂厂的省钱方法”等帖子,极力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连续8年蝉联必吃榜的八合里牛肉火锅,虽迟但到,在7月1日宣布“价格回到10年前”,首次调价涉及精品嫩肉、招牌肥牛、生牛丸、熟牛肉丸、熟牛筋丸、潮汕墨鱼丸等多款热卖产品,大单精品嫩肉从32元下调至28元。
浙商证券研报显示,除了呷哺呷哺,火锅头部品牌自去年9月以来,其客单价持续承压,怂火锅力度最大,呷哺呷哺最犹豫。
(主要火锅品牌客单价趋势(同比2023年6月),图源浙商证券研报)
家大业大的一线品牌尚且如此,众多中小火锅店为了吸引客流,在各大团购平台推出“9.9代100元”的现金券,或是9.9元吃腰片、毛肚、肥牛等涮菜的活动,附带小料“免费吃”。
卷了大半年,降价没能给怂火锅带来明显的市场增量,受伤的还有呷哺呷哺,预期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净亏损约2.6亿元至2.8亿元之间,同比盈转亏。
实则回归正常水平?
曾经,消费者喜欢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不行的话,就两顿”。于是,火锅店成了最具烟火气的代表之一。
但慢慢的,打工人发现,火锅缓解生活压力的魔法没有消失,可在结账的时候,肚子是饱了,钱包却容易大瘦身。
在此轮降价潮的前几年,火锅界的客单价持续上涨,一顿火锅动辄几百元,让打工人直呼“高攀不起”,感觉遭受了背刺。
某位重庆网友曾一针见血地吐槽,以前两个人吃火锅80元,扶墙出,现在人均100元,还不敢随便点菜。
2023年初,西安一顾客称巴奴火锅18元一份的土豆上菜仅有五片,把“天价土豆”顶上了热搜。虽然巴奴火锅迅速道歉,但同时表示“暂时不考虑降价”,给网友留下高冷的形象。
巴奴火锅2001年创立于河南郑州,对标海底捞。据久谦咨询显示,2018~2020年,该品牌迅速成长,产品也每年提价,爆品毛肚从65元一路涨至78元,人均消费接近200元。
而海底捞也常因为变相涨价,处于风口浪尖。2022年海底捞一边取消牛肉粒、小零食等品类,一边减少菜量,以压缩原材料成本。2023年,还有门店收取8元一位的自助饮料费。
数据显示,前几年海底捞确实越来越贵,客单价由2017年的97.7元,一路攀升到2020年的110.1元,2021至2023年上半年,客单价依然保持在100元以上。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火锅的价格,火锅长期位列餐饮业的第一大品类,是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之一,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局。
居家办公期间,广大消费者第一时间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吃火锅。所以,火锅成为餐饮业率先复苏的品类,需求端带动火锅行业繁荣,给了火锅店老板涨价的勇气,并大举扩张。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火锅市场规模在2020年减少至5268亿元,2021年迎来反弹,达到了5630亿元,2022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达6046亿元,门店数量规模达55万家,稳居餐饮细分赛道NO.1的地位。
如今,风水轮流转,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增强,追求更高的性价比,不再轻易为高价火锅买单,把火锅行业带到另一个极端。
但对比可知,尽管现在火锅店大降价,消费者还是觉得不便宜。
海底捞2023年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为99.1元,跌至近五年最低水平,但比2017年时的97.7元还要贵,且分量往往不增反减。
呷哺呷哺2023年的客单价为62.2元,而在2011年,客单价仅有35.2元,深得打工人的追捧。
与其讲火锅品牌在降价讨好消费者,不如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对价格过高的火锅表示抗议,逼得火锅店不得不放下身段。
靠什么把食客叫回餐桌?
价格战的威力已经显现。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火锅赛道近一年新增约21万家新店,但净增长只有约6.8万家。
财报显示,去年全年,呷哺呷哺集团关闭了114家门店,分别为99家呷哺呷哺门店及15家凑凑门店,导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1.65亿元。
对此,呷哺呷哺解释,关闭这些门店的原因是大多数产生亏损,多数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
因涨价而吃的亏,呷哺呷哺可能最懂得。
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曾凭借超高性价比广受欢迎,并因此于2014年荣登“连锁火锅第一股”,比海底捞早了整整4年。
但上市后,呷哺呷哺离初心越来越远,2014年-2023年,其每年都在提价,客单价由44.4元,升至62.2元,涨幅超过40%。和2011年的35.2元客单价相比,涨幅更是高达76.7%。
在火锅行业降价大势下,今年1月呷哺呷哺还在逆势涨价,锅底除了原味锅和寿喜锅没涨价,其余锅底涨价3元,自然又引得网友吐槽。
涨价背后,是呷哺呷哺做的高端梦,努力向海底捞看齐。
2016年,呷哺呷哺进行品牌转型,推出高端子品牌凑凑火锅,以“火锅+茶饮”模式为特色,试图填补小火锅以外的市场空缺,开店速度一直保持较快的节奏,2019年曾平均每13天就开出一家新店。
结果,想赚的利润没赚钱,反而掉进亏损泥潭。2022年至2023年,凑凑火锅分别亏损7110万元、295.7元,而2023年呷哺呷哺集团是盈利的。在财报中,该集团承认,凑凑火锅还是卖贵了。
呷哺呷哺本来可以好好享受平价市场的红利,却为了难啃的高端市场,流失大量用户,实在不划算。
毕竟,在呷哺呷哺苦攻高端市场时,一批小火锅品牌趁机崛起,2023年,围辣小火锅开出了超过280家门店,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锅更是一口气开出了超300家门店,反映了平价依然具有巨大的机遇。
反观呷哺呷哺羡慕的海底捞,其对价格力显然清醒得多。
在2020年客单价达到110.1元的最高点后,海底捞意识到消费者负面评价变多,便开始逐步降价,2023年进一步降至99.1元。
经历了2021年亏损41.6亿元的阵痛,海底捞2022年实现净利润约13.73亿元,2023年净利润大幅增长至44.95亿元,同比增加174.6%。
但对于企业而言,光降价显然不行。
“品牌们声称‘降价不降质’,显示出对供应链管理的自信。强大的供应链不仅能帮助品牌降低成本,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是品牌应对价格战的重要武器。”有业内人士表示。
2022年,海底捞实行“啄木鸟计划”,放缓扩张速度,并优化供应链,减少采购成本。2023年,其通过提升预制成品菜占比,继续压缩原材料成本。
其他玩家比如怂火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九毛九集团透露,转让“那未大叔是大厨”、“赖美丽酸汤烤鱼”,集中资源经营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在产品、渠道、品牌等方面多管齐下,迎合市场变化。
写在最后
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之滨的酒城泸州小米滩。船工们用各种蔬菜加以辣椒、花椒等调料在瓦罐中煮熟食用,以驱寒祛湿。
对于这个萌发于市井的美食而言,能消费的起、想吃就吃和美味同样重要。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本文源自伯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