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黄哲程 吴婷婷 应悦)11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规定,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将受限,单位和居民不执行垃圾分类将面临处罚。
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如何?记者探访发现,街道小区多数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有街道引入智能化设备降低居民分类投放难度。还有企业实施无垃圾桶化办工,三个月垃圾减量超50%。多数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垃圾分类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环卫集团工作人员正把小区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运输车。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1
智能垃圾桶自动为垃圾称重积分
11月25日上午,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新怡家园3号楼前,年过六旬的孙奶奶来到小区智能垃圾桶站,按响了扶手上的呼叫按钮。10多米外,垃圾分类指导员韩瑞香手上的电子表震动起来,上面显示着发出呼叫的垃圾桶站位置信息,她小步快跑来到了孙奶奶身边。
“几个月前小区引进了这个智能垃圾桶,我刚开始学,就请指导员教我怎么积分。”孙奶奶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她家专属的二维码塑料牌交给指导员。韩瑞香把二维码对着垃圾桶一刷,桶盖自动打开,同时垃圾桶身上的屏幕立即显示出了垃圾桶类型、是否已装满、桶内温度等信息。
孙奶奶把厨余垃圾倒进对应的投放口,并将塑料袋投入其他垃圾桶。在她操作的同时,智能垃圾桶已经完成了垃圾称重,并为孙奶奶的账户积了分。如今,她的账户上已经有800多分。
引入智能垃圾桶以后,指导员韩瑞香感觉到参与垃圾分类的年轻人变多了。“年轻人工作忙,很多人怕脏,有了智能垃圾桶以后,扔垃圾全程不需要碰垃圾桶,指导员下班了他们也能自己积分,很方便。”
智能化是崇外街道垃圾分类的一项特色。今年4月,崇外街道在新怡家园首次试点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目前智能垃圾桶可以分类收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其中有害垃圾进一步细分为灯管、化妆品、电子垃圾等数个投放口,可回收垃圾细分为塑料瓶、金属、纸张、织物等。
居民用家庭垃圾分类账户对应的纸质或电子二维码,在智能垃圾桶上扫码,完成分类投放后即可积分。在智能垃圾桶站对面摆放着一个积分兑换橱柜,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垃圾袋、扑克牌、纸巾等。
目前,积分兑换奖品已经成为北京市多数垃圾分类小区通行的鼓励方式。在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朝阳区劲松五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站点,并且配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东直门街道还开设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居民把纸盒投入智能垃圾桶的可回收物投放口。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2
街道引入大数据“监管”垃圾分类
在日常垃圾分类顺利实施的背后,是多个街道在管理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去年7月崇外街道在东城区率先使用了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系统,对街道小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等全程监控。
新怡家园的每个垃圾桶上都装有一个小黑块,这是垃圾桶的“身份证”。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介绍,垃圾运输车通过扫描芯片,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实时监控各类垃圾产生量。
街道工作人员李羿在笔记本上远程操作监管系统,查看街道垃圾分类信息。系统以数据、图表等形式汇总了每天街道各类垃圾投放、收运情况,甚至每辆垃圾运输车的行车轨迹也能被实时监控。记者在屏幕上看到,11月24日,系统记录崇外街道共分出厨余垃圾14141.9公斤,其他垃圾2827.26公斤,餐厨垃圾3595.3公斤。他介绍,这些数据还会同步上传至市区两级系统平台。
目前,垃圾分类已经覆盖崇外街道全部12个社区,街道每月厨余垃圾分出率基本超过20%,居民参与率达到54.74%。
与崇外街道类似,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小区引入“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用大数据分析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小区的绿色生活馆内有一块电子屏,显示的数据信息包括每天回收各类垃圾的动态、正确投放率、各类垃圾占比等。
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居民每月可以免费领取两卷垃圾袋,垃圾袋上印有二维码。后期清运垃圾时,如果发现有垃圾投错,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袋垃圾是谁投放的,并通过小程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扣分。
也有社区在前端投放方式上作了更多尝试。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园社区是朝阳区第一个试点“撤桶撤站”垃圾分类方式的社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
社区卫生环境因为撤桶得到改善。居民贾大爷说,没有实行撤桶撤站时,小区内垃圾桶数量多,夏天经过垃圾桶边,“孩子们都捂着鼻子跑”,现在社区的蚊蝇、臭味少多了。
在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看来,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技术,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居民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
11月25日,指导员韩瑞香帮助居民孙奶奶操作智能垃圾桶。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3
企业无垃圾桶化办工登街道“红榜”
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民习惯养成的过程。如今,众多企业、餐饮单位、学校也已经加入垃圾分类队伍。
今年10月,朝阳区六里屯街道组织辖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超市、餐饮单位成立社会单位垃圾分类自律协会。街道每月发布一次垃圾分类“红黑榜”,得分较高的列入“红榜”,予以表彰奖励;得分较低单位列入“黑榜”,进行约谈和查处。
曾入选六里屯街道“红榜”的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六里屯街道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企业,也是街道内首个试行无垃圾桶化的社会单位。
11月25日下午2时50分,保洁阿姨推车来到5层,收运员工们分好类的垃圾。方案设计师刘女士把桌上的一小桶餐巾纸倒进保洁阿姨的“其他垃圾”袋,又把一叠用过的A4纸放进“可回收垃圾”桶。像刘女士这样每天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公司员工们的日常习惯。
维拓设计党委书记李振龙介绍,楼内员工办公区域,甚至董事长办公室也没有垃圾桶,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由保洁阿姨到每层定时定点分类回收垃圾,只收其它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员工快递不能进公司,在楼下收完快递后需将快递盒扔到公司外的可回收垃圾桶,外卖剩菜和包装也要自行扔到公司东侧的垃圾桶站。
“一开始员工们非常不适应,觉得太不方便了,通过不断宣传引导,大概两个月后大家逐渐就接受和习惯了。”李振龙回忆,开展垃圾分类后,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在单位食堂吃饭,公司的外卖减少了。垃圾分类试行三个月来,公司内的垃圾减少了至少50%。
新怡家园智能垃圾桶屏幕上显示居民投放的垃圾重量,以及可以获得的积分。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4
餐厅按需定量烹饪 让垃圾“瘦身”
餐饮企业由于餐厨垃圾产量大,也是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一些餐饮单位在垃圾源头减量上想出了各种办法。
“冷荤”“面点”“切配”……每个垃圾桶都有专属“名字”。“其他垃圾”也并不是一扔了事,塑料、泡沫等都要全部归入标有各自分类的垃圾桶。在华天凯丰餐厅所服务的某食堂的垃圾分类存放处,16个垃圾桶整齐排成两排。自从进行了垃圾分类,餐厅存放餐厨垃圾的地方再也没有了异味,环境也更加整洁卫生了。
餐厅以前就实施垃圾分类,不过与现在相比“粗放”很多。餐厅负责人刘吉桐回忆,过去垃圾分为三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厨垃圾。现在餐厅将三大类再细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纸箱、废塑料油桶、废瓶罐三种,不可回收垃圾分为废塑料,其中包括保鲜膜、塑料袋等,泡沫、废纸、碎玻璃四种,餐厨垃圾则是残食和厨余垃圾两种。
扔垃圾时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垃圾扔进去了,可垃圾桶周围粘上了不少污物。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华天凯丰餐厅特意出台了一条硬性规定,要求保持垃圾桶清洁,倾倒之后保证垃圾桶密闭,垃圾不得溢出桶外。
除此之外,餐厅还有不少配合垃圾分类的规定。餐厅的九类垃圾每日清运一次,由一家垃圾回收企业的不同部门分类回收,回收企业将它们加工成肥料进行再利用。
餐厨垃圾最大的问题是体量大,这需要在减量上下功夫。为此,餐厅为每一个部分都配备了专门的垃圾桶,哪个部门扔了多少垃圾,一看垃圾桶便一目了然。“我们每天都有原料量记录单,废弃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里,我们会计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门控制原料成本,垃圾量自然就减下来了。”
在源头烹饪环节,每当用餐高峰接近尾声,餐厅工作人员会大致计算出到闭餐时间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定量烹饪,“这样不仅保证新鲜,也避免了食材浪费。”刘吉桐说。
垃圾运输车显示屏上记录的垃圾数据。
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5
垃圾分类进课堂 孩子成分类小专家
北京各所学校也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目前多数学校都在课堂内加入了垃圾分类教学内容,并开展实践活动。记者从灯市口小学、太平路小学、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了解到,孩子们已经自觉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从学校带回家。
“我家有好几个垃圾桶放不同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个小盒子,专门放废弃电池。”海淀区太平路小学的一名女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将垃圾分类知识设置为校本课重要内容后,越来越多孩子成为家里的垃圾分类小专家。一名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关于垃圾分类现在我得跟孩子学,学校教得很系统。”
学校讲授的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到什么程度?记者梳理发现,校本课程、宣传讲座是很多学校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的主要做法。不少学校还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垃圾,并给予一定奖励。
太平路小学副校长闫志玮介绍,学校2014年开始使用自主编写的3本生态文明校本教材,这些课程主要在综合实践课上教授,不同年级侧重不同内容,一个学期大概有4周时间介绍环保、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朝阳区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2016年起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活动,学校结合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此外,每学期会开设至少两次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介绍,各班级平时也会利用班会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学校不仅把垃圾分类带进课堂,孩子们更是在学校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垃圾分类。太平路小学、灯市口小学设置有贴有不同标签的垃圾桶,比如,纸制品回收箱、塑料制品回收箱等。因为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学生们对如何使用这些垃圾桶非常娴熟。午餐结束后,他们将餐盘里的残渣倒进厨余垃圾桶,擦嘴的湿纸巾、餐巾纸等扔进纸制品回收箱,酸奶瓶等则进了塑料制品回收箱。
灯市口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袁日涉告诉记者,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放置其他垃圾,一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会卖给回收公司,到了学期末,有的班级一个月能换五六百元。
据介绍,学校会将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掉,用于植树养树绿化活动。灯市口小学德育主任刘红联介绍,学校联合附近的公园,组织学生在公园内认养树木。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吴婷婷 应悦
编辑 陈思 校对 郭利琴
源:新京报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日施行。今后,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快递、餐馆、商超、农产品市场都将因垃圾分类而发生变化。
记者探访了解到,不少快递企业、邮局正在推广电子运单,减少废纸产生,快递包装盒也用起了环保材料。有餐厅试点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充分利用食材边角料,从源头减少厨余垃圾产生。在众多超市,免费塑料袋、超薄塑料袋不见了踪迹。有的农产品菜市场内,白菜、大葱不再“连土带泥”。
4月15日,北京东四邮政支局,邮政工作人员在使用免胶带的易封箱包装邮递物品。
快递
纸箱变轻胶带变窄 打包更环保
从过度包装到使用环保包装箱,从“五花大绑”到科学打包法……北京新版生活垃圾分类将全面推广,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快递包装箱正在悄然改变。新条例规定,快递企业在北京市开展经营活动,应使用电子运单和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快递包装箱升级更环保
近日,居民李大爷拎着一兜北京特色食品来到东四邮政支局,工作人员查看了食品的包装情况,确认符合寄递要求后,从身后拿过来一个纸箱子表示:“您用这个就成,这个箱子比较轻,而且硬度也够。”
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拿的纸箱子比市面上有些纸箱薄很多。东四邮政支局营业班班长陈晨解释说,这种纸箱是两层瓦楞纸材质,“以前咱们用的快递箱好多是五层瓦楞纸,不环保,没必要用那么多层。”
陈晨表示,现在的快递包装箱做了技术创新,轻薄、环保,但质地却非常坚实,可以说是一种升级版本。
除了使用环保纸箱,邮政部门在打包胶带的使用上也有讲究。国家邮政局提出过明确要求,胶带应使用宽度在45毫米以下的窄胶带,这被称为“瘦身”胶带。陈晨说,以前的胶带宽度大约有50毫米,“别看就减少了5毫米,对环保可是大有裨益,可以减少快递垃圾。”
陈晨介绍,将胶带“瘦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更科学的打包方法。“以前打包基本上就是用胶带将纸箱‘五花大绑’,现在不同了。”
记者了解到,根据纸箱的不同大小,打包方法不一样,既节省胶带,又能把纸箱粘严实。比如1、2号包装箱比较小,采用“一”字形封装方式,3-5号包装箱较大,采用“十”字形封装方式,6号和7号包装箱最大,封装方式一般为“井”字形。
使用电子运单方便快捷
早些年消费者寄快递都需要手填纸质的运单,这种纸质运单分为三联,消费者一联,快递公司留存一联,还有一联要贴在快递包装上。纸质运单最大的缺点是比较浪费,每寄一次快递就留下一张纸。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市民,他几乎每天都会寄两三个快递,在使用纸质运单的年代,他存了好几百张运单纸。
如今寄快递简单多了,包括中国邮政、顺丰、韵达等均开通了手机下单服务。消费者用手机填写快递信息一键下单,待快递小哥上门取件后,消费者无需手动填写任何信息便可完成收寄过程。
陈晨说,如果有市民想自己把物品送到邮政发快递,同样也可先在家里通过公众号填写相关信息,随后手机上便会收到一个条形码。到邮局后,市民出示条形码,工作人员用扫描枪一扫便可完成信息录入。
记者从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底,北京市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99%。
废弃纸箱可实现循环利用
纸箱的循环使用也开始推广,记者从多家快递公司了解到,在快递营业网点均设有纸箱回收处,市民可以将不用的纸箱放在这里,以实现二次利用。在东四邮政支局记者就看到了这种纸箱回收处。
回收处设置有一个绿色的箱体,分为纸制品回收口和塑料回收口。在纸质品回收口的格挡内,记者看到不少用过的纸箱,有些纸箱看上去还非常新。陈晨说,这些废弃纸箱大多是市民自己扔进去的,“对于那些比较新的纸箱,如不影响其二次使用,我们也会推荐给市民。如果是那些已经破损的纸箱,我们就直接回收了。”
此前国家邮政局提出“绿色快递”理念,对邮政和快递企业在电子运单使用、胶带使用、包装箱回收等方面都提出要求。记者从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底,北京市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99%,81%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循环中转袋使用率76%,邮政营业网点环保包装箱覆盖率100%,1600余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设置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
4月14日,新川面馆月坛店,师傅将厨余垃圾倒进处理设备。
餐厅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并从源头减少
作为厨余垃圾生产“大户”,北京的餐饮企业如何做到垃圾分类?按照新规,达到一定规模并具备就地处理条件的餐饮单位,应建设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记者近日走访部分餐厅了解到,除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单独收集厨余垃圾,已有商家试点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厨余垃圾处理后可减量80%
在新川面馆月坛店,新川面馆负责人席刚刚演示了厨余垃圾处理过程。将从厨房出来的菜叶、果皮以及回收的残食倒进塑料筐,分离汤水,把竹筷、塑料勺、骨头、瓶盖、纸张等物品挑出扔进其他垃圾桶。控干后的垃圾倒进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粉碎、挤压处理。几分钟后,榨干水分的食物残渣就从出口钻出来。记者注意到,120升的垃圾桶中大半桶的厨余垃圾,处理后只装了一个盆底。“处理完的垃圾重新倒进垃圾桶,再由专业的公司上门收走。”
席刚刚介绍,以新川面馆疫情前的正常经营时段来说,早、中、晚餐全天能接待7000至8000人,产生的厨余垃圾能装满两大桶120升的垃圾桶,经过处理的残渣不到1/3桶,这样测算,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能减量80%。而且在垃圾处理设备内部,油水和残渣会自动分离,厨余垃圾变成残渣,油水顺着管道流进隔油池。
“物尽其用”提高食材利用率
在老字号同和居饭店月坛店,记者看到前厅和厨房指定的垃圾回收处都贴有垃圾分类投放指南。
同和居还通过提高食材出成率和利用率来减少厨余垃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该店每日接待消费者数千人,食材使用量很大,为减少浪费,店里发动厨师不断进行菜品创新,提高食材利用率。如常见的食材笋,笋身做成干烧冬笋,笋尖做糟熘三白的辅料;再比如,将雪梨挖出来的球做成醉雪梨,将其余部分熬成雪梨银耳汤。
另一家饭店同春园也有不少提高食材利用率的妙招,将鱼身做成鱼片,将鱼头做成砂锅煲鱼头,将鱼尾做成红烧划水,既不影响使用,又减少了厨余垃圾,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方法,店里至少能减少50%的厨余垃圾。
计算“原料出成率”控制成本
“餐厨垃圾”的绿色垃圾桶上标注着“冷荤”“面点”“切配”等具体部门,“其他垃圾”的黑色垃圾桶上标注着“塑料”“泡沫”……在华天凯丰餐厅所服务的某机关食堂垃圾分类存放处,两排16个垃圾桶整齐排列,没有任何异味。
餐厅经理刘吉桐介绍,过去垃圾分类只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厨垃圾三大类,如今细分为9小类,如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纸箱、废塑料油桶、废瓶罐三种,不可回收垃圾细化为废塑料(保鲜膜、塑料袋等)、泡沫、废纸、碎玻璃四种,餐厨垃圾则是残食和厨余垃圾两种。他表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还出台了食堂垃圾分类制度,其中规定“在垃圾倾倒及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垃圾桶清洁,倾倒之后要保证垃圾桶密闭,垃圾不得溢出桶外”,因此分类垃圾桶存放处整洁无异味。
另外,冷荤、面点、切配等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用厨余垃圾桶,每天用了多少原料有记录,废弃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里,“我们会计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门控制原料成本,做到垃圾减量。”
4月15日,东城区光明中街悠惠万家综合超市,厨余垃圾清运员每天用空桶替换超市盛满的厨余垃圾桶。
超市
不提供免费塑料袋 垃圾不混投
新版条例规定,禁止在北京市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明确,塑料袋厚度须大于0.025毫米。记者近日探访发现,不少顾客自备布袋。
约10%顾客购买超市塑料袋
为配合新条例施行,从5月1日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在农贸市场、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场所,对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以及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记者探访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众多商超基本禁用了超薄塑料袋,并有偿提供塑料袋。
在东城区光明中街悠惠万家综合超市,记者看到,超市收银台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为顾客准备了2角、3角、5角三种价格、不同大小的手提厚塑料袋。
不过,上午10点左右前来购物的顾客中,多数人自备布袋或小推车,真正购买使用超市塑料袋的人较少。
悠惠万家光明楼店经理金淑红证实,近期超市每日总客流量1500到2000人,平均每天出售塑料袋约200个,占比10%左右。“少用塑料袋是好事,现在都提倡垃圾减量,塑料袋减少了,污染也就少了。”金淑红说。
厨余垃圾日产日清
金淑红介绍,该超市去年6月起开展垃圾分类。在超市的收货区,墙上张贴了四种类别垃圾的介绍以及垃圾分类责任单位的电话。收货区出口有三个厨余垃圾桶和两个其他垃圾桶,另外专设了一个放置可回收物的铁筐。不时有超市工作人员抱着装满果蔬垃圾的塑料筐,将垃圾倒进厨余垃圾桶内。“最多的就是厨余垃圾,一个绿桶装80到90公斤垃圾,每天大概能装两桶半。”金淑红说。
上午10点多,厨余垃圾清运师傅开着清运车,载着三个厨余垃圾空桶来到超市收货区,将桶擦净后,替换超市已经装满的厨余垃圾桶。这些厨余垃圾将送到东城区南二环玉蜓桥附近的暂存点,最终由北京环卫集团统一运输到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
金淑红回忆,去年超市实施垃圾分类以后,垃圾不再混投,并且每天有专人收运,收货区环境干净多了,“臭味小多了,夏天苍蝇蚊子也少了。”员工们也因为垃圾分类多了一项小福利,超市会用卖可回收垃圾的收入给员工买绿豆熬汤喝。
4月13日,新发地市场,商户正在整理购进的净葱。
市场
鼓励“净菜进京” 推出半成品净菜
新条例提出,北京市要采取措施逐步推行净菜上市。作为垃圾生产“大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何做到垃圾减量?记者来到北京市最大的“菜篮子”新发地市场实地探访垃圾处理情况。
大葱、白菜处理干净再入场
新发地鼓励商户“净菜进京”,目前,大葱、洋葱、大白菜等“主菜”在产地装车时就去掉了多余部分,市场内垃圾总量逐年减少。
记者在新发地市场大葱交易区看到,这里卖的葱有带着部分叶子的,也有只剩下葱白的,都是处理过的净葱。新发地“大葱大王”毛勇习介绍,从产地装车前,大葱就已经加工完毕。处理完的大葱,根上几乎没什么泥土,只有一点根须。
毛勇习介绍,最早大葱进北京都是连土带泥进来的,拉到市场就地加工。“每天下午,交易区扒下来的葱叶子能有一大车。”后来市场提倡垃圾分类,鼓励净葱进京、入场,他们就试着在产地处理干净后运进京,很受消费者认可,尤其是商超,都要处理过的净葱。“现在新发地市场卖的基本都是净葱,只有在每年11月份的冬储菜储存季节,大约有10%左右的毛葱进来,方便市民储存。”
另外大白菜也是垃圾产出较多的农产品,不少人买白菜,习惯性要扒掉表皮一层叶子。现在市场规定,大白菜要先去掉不要的叶子,再进场交易。
在新发地,洋葱交易也有要求。一位商户介绍,洋葱从产地进京的运输过程中,外皮容易干裂,不少商户觉得卖相不好,以往都会在交易区倒袋、扒皮,交易区管理员要求商户垃圾减量,“进场什么样,出去就是什么样,不允许在交易区倒袋、扒皮。”
半成品净菜减少厨房垃圾
新发地市场总经理张月琳介绍,新发地的垃圾减量分几步走,先把蔬菜可能产生的垃圾挡在市场之外,减少市场垃圾总量,进而为北京市的垃圾总量“减负”。同时,提倡商户推“标准化”农产品;推出半成品净菜,提供给商超、餐饮和机关食堂,市民也能买回家直接炒。
据了解,半成品净菜可直供企业、机关和学校食堂,产品进入厨房后,减少了一些加工环节,厨房面积和厨房垃圾都会减少,综合成本也会下降。
一家净菜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加工的净菜,进入家庭后不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像土豆皮,在家庭里是厨余垃圾,而他们集中处理变成猪饲料和淀粉。(记者 黄哲程 陈琳 吴婷婷 摄影 吴江 吴宁 李木易)
道引入智能设备降低分类难度;企业无垃圾桶化办工,三个月垃圾减量超50%…
11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规定,明年5月1日起,超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将受限,单位和居民不执行垃圾分类将面临处罚。
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如何?记者探访发现,街道小区多数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有街道引入智能化设备降低居民分类投放难度。还有企业实施无垃圾桶化办工,三个月垃圾减量超50%。多数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垃圾分类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环卫集团工作人员正把小区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运输车。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1
智能垃圾桶自动为垃圾称重积分
11月25日上午,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新怡家园3号楼前,年过六旬的孙奶奶来到小区智能垃圾桶站,按响了扶手上的呼叫按钮。10多米外,垃圾分类指导员韩瑞香手上的电子表震动起来,上面显示着发出呼叫的垃圾桶站位置信息,她小步快跑来到了孙奶奶身边。
“几个月前小区引进了这个智能垃圾桶,我刚开始学,就请指导员教我怎么积分。”孙奶奶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她家专属的二维码塑料牌交给指导员。韩瑞香把二维码对着垃圾桶一刷,桶盖自动打开,同时垃圾桶身上的屏幕立即显示出了垃圾桶类型、是否已装满、桶内温度等信息。
孙奶奶把厨余垃圾倒进对应的投放口,并将塑料袋投入其他垃圾桶。在她操作的同时,智能垃圾桶已经完成了垃圾称重,并为孙奶奶的账户积了分。如今,她的账户上已经有800多分。
引入智能垃圾桶以后,指导员韩瑞香感觉到参与垃圾分类的年轻人变多了。“年轻人工作忙,很多人怕脏,有了智能垃圾桶以后,扔垃圾全程不需要碰垃圾桶,指导员下班了他们也能自己积分,很方便。”
智能化是崇外街道垃圾分类的一项特色。今年4月,崇外街道在新怡家园首次试点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目前智能垃圾桶可以分类收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其中有害垃圾进一步细分为灯管、化妆品、电子垃圾等数个投放口,可回收垃圾细分为塑料瓶、金属、纸张、织物等。
居民用家庭垃圾分类账户对应的纸质或电子二维码,在智能垃圾桶上扫码,完成分类投放后即可积分。在智能垃圾桶站对面摆放着一个积分兑换橱柜,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垃圾袋、扑克牌、纸巾等。
目前,积分兑换奖品已经成为北京市多数垃圾分类小区通行的鼓励方式。在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朝阳区劲松五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站点,并且配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东直门街道还开设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
11月25日,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居民把纸盒投入智能垃圾桶的可回收物投放口。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2
街道引入大数据“监管”垃圾分类
在日常垃圾分类顺利实施的背后,是多个街道在管理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去年7月崇外街道在东城区率先使用了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系统,对街道小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等全程监控。
新怡家园的每个垃圾桶上都装有一个小黑块,这是垃圾桶的“身份证”。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介绍,垃圾运输车通过扫描芯片,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将垃圾桶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实时监控各类垃圾产生量。
街道工作人员李羿在笔记本上远程操作监管系统,查看街道垃圾分类信息。系统以数据、图表等形式汇总了每天街道各类垃圾投放、收运情况,甚至每辆垃圾运输车的行车轨迹也能被实时监控。记者在屏幕上看到,11月24日,系统记录崇外街道共分出厨余垃圾14141.9公斤,其他垃圾2827.26公斤,餐厨垃圾3595.3公斤。他介绍,这些数据还会同步上传至市区两级系统平台。
目前,垃圾分类已经覆盖崇外街道全部12个社区,街道每月厨余垃圾分出率基本超过20%,居民参与率达到54.74%。
与崇外街道类似,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一号院小区引入“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用大数据分析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小区的绿色生活馆内有一块电子屏,显示的数据信息包括每天回收各类垃圾的动态、正确投放率、各类垃圾占比等。
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居民每月可以免费领取两卷垃圾袋,垃圾袋上印有二维码。后期清运垃圾时,如果发现有垃圾投错,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袋垃圾是谁投放的,并通过小程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扣分。
也有社区在前端投放方式上作了更多尝试。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园社区是朝阳区第一个试点“撤桶撤站”垃圾分类方式的社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
社区卫生环境因为撤桶得到改善。居民贾大爷说,没有实行撤桶撤站时,小区内垃圾桶数量多,夏天经过垃圾桶边,“孩子们都捂着鼻子跑”,现在社区的蚊蝇、臭味少多了。
在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涛看来,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技术,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居民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
11月25日,指导员韩瑞香帮助居民孙奶奶操作智能垃圾桶。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3
企业无垃圾桶化办工登街道“红榜”
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民习惯养成的过程。如今,众多企业、餐饮单位、学校也已经加入垃圾分类队伍。
今年10月,朝阳区六里屯街道组织辖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超市、餐饮单位成立社会单位垃圾分类自律协会。街道每月发布一次垃圾分类“红黑榜”,得分较高的列入“红榜”,予以表彰奖励;得分较低单位列入“黑榜”,进行约谈和查处。
曾入选六里屯街道“红榜”的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六里屯街道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企业,也是街道内首个试行无垃圾桶化的社会单位。
11月25日下午2时50分,保洁阿姨推车来到5层,收运员工们分好类的垃圾。方案设计师刘女士把桌上的一小桶餐巾纸倒进保洁阿姨的“其他垃圾”袋,又把一叠用过的A4纸放进“可回收垃圾”桶。像刘女士这样每天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公司员工们的日常习惯。
维拓设计党委书记李振龙介绍,楼内员工办公区域,甚至董事长办公室也没有垃圾桶,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由保洁阿姨到每层定时定点分类回收垃圾,只收其它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员工快递不能进公司,在楼下收完快递后需将快递盒扔到公司外的可回收垃圾桶,外卖剩菜和包装也要自行扔到公司东侧的垃圾桶站。
“一开始员工们非常不适应,觉得太不方便了,通过不断宣传引导,大概两个月后大家逐渐就接受和习惯了。”李振龙回忆,开展垃圾分类后,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在单位食堂吃饭,公司的外卖减少了。垃圾分类试行三个月来,公司内的垃圾减少了至少50%。
新怡家园智能垃圾桶屏幕上显示居民投放的垃圾重量,以及可以获得的积分。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4
餐厅按需定量烹饪 让垃圾“瘦身”
餐饮企业由于餐厨垃圾产量大,也是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一些餐饮单位在垃圾源头减量上想出了各种办法。
“冷荤”“面点”“切配”……每个垃圾桶都有专属“名字”。“其他垃圾”也并不是一扔了事,塑料、泡沫等都要全部归入标有各自分类的垃圾桶。在华天凯丰餐厅所服务的某食堂的垃圾分类存放处,16个垃圾桶整齐排成两排。自从进行了垃圾分类,餐厅存放餐厨垃圾的地方再也没有了异味,环境也更加整洁卫生了。
餐厅以前就实施垃圾分类,不过与现在相比“粗放”很多。餐厅负责人刘吉桐回忆,过去垃圾分为三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餐厨垃圾。现在餐厅将三大类再细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纸箱、废塑料油桶、废瓶罐三种,不可回收垃圾分为废塑料,其中包括保鲜膜、塑料袋等,泡沫、废纸、碎玻璃四种,餐厨垃圾则是残食和厨余垃圾两种。
扔垃圾时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垃圾扔进去了,可垃圾桶周围粘上了不少污物。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华天凯丰餐厅特意出台了一条硬性规定,要求保持垃圾桶清洁,倾倒之后保证垃圾桶密闭,垃圾不得溢出桶外。
除此之外,餐厅还有不少配合垃圾分类的规定。餐厅的九类垃圾每日清运一次,由一家垃圾回收企业的不同部门分类回收,回收企业将它们加工成肥料进行再利用。
餐厨垃圾最大的问题是体量大,这需要在减量上下功夫。为此,餐厅为每一个部分都配备了专门的垃圾桶,哪个部门扔了多少垃圾,一看垃圾桶便一目了然。“我们每天都有原料量记录单,废弃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里,我们会计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门控制原料成本,垃圾量自然就减下来了。”
在源头烹饪环节,每当用餐高峰接近尾声,餐厅工作人员会大致计算出到闭餐时间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定量烹饪,“这样不仅保证新鲜,也避免了食材浪费。”刘吉桐说。
垃圾运输车显示屏上记录的垃圾数据。
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场景5
垃圾分类进课堂 孩子成分类小专家
北京各所学校也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目前多数学校都在课堂内加入了垃圾分类教学内容,并开展实践活动。记者从灯市口小学、太平路小学、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了解到,孩子们已经自觉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从学校带回家。
“我家有好几个垃圾桶放不同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个小盒子,专门放废弃电池。”海淀区太平路小学的一名女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将垃圾分类知识设置为校本课重要内容后,越来越多孩子成为家里的垃圾分类小专家。一名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关于垃圾分类现在我得跟孩子学,学校教得很系统。”
学校讲授的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到什么程度?记者梳理发现,校本课程、宣传讲座是很多学校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的主要做法。不少学校还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垃圾,并给予一定奖励。
太平路小学副校长闫志玮介绍,学校2014年开始使用自主编写的3本生态文明校本教材,这些课程主要在综合实践课上教授,不同年级侧重不同内容,一个学期大概有4周时间介绍环保、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朝阳区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2016年起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活动,学校结合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此外,每学期会开设至少两次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介绍,各班级平时也会利用班会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学校不仅把垃圾分类带进课堂,孩子们更是在学校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垃圾分类。太平路小学、灯市口小学设置有贴有不同标签的垃圾桶,比如,纸制品回收箱、塑料制品回收箱等。因为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知识,学生们对如何使用这些垃圾桶非常娴熟。午餐结束后,他们将餐盘里的残渣倒进厨余垃圾桶,擦嘴的湿纸巾、餐巾纸等扔进纸制品回收箱,酸奶瓶等则进了塑料制品回收箱。
灯市口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袁日涉告诉记者,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放置其他垃圾,一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会卖给回收公司,到了学期末,有的班级一个月能换五六百元。
据介绍,学校会将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掉,用于植树养树绿化活动。灯市口小学德育主任刘红联介绍,学校联合附近的公园,组织学生在公园内认养树木。
(责任编辑:赵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