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想出了这么个有趣的话题的,哈哈。
其实企业里,职位大的,一般都有实权,没实权的,职位一般都不大。不过问题出来了,总有他的道理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 class="pgc-img">>根据《公司法》所规定的治理结构来看,企业的治理结构一般分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四个治理层面。
第一,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是负责董事会、监事会的选举,属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决定公司战略发展方向,重大项目的投资,对归根到底,股东会一年才开一次,闭会期间,股东会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董事长的手中。
< class="pgc-img">>第二,董事会。董事会是一个常设机构,董事会成员都是由股东会选出,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和运作,董事长一般兼任公司法人代表,所以董事长职位在公司最大,实权也比较大。
第三,监事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一样,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和董事会是平级机构。监事会主席一般也是公司正职之一,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运作,保证出资人的资金安全、监督公司日常运营和管理。监事会主席除了监督外,在公司没有任何管理权限,应该说,监事会主席在公司是职位高而最没有权利的人。
< class="pgc-img">>第三,总经理。总经理是由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有没有权利呢?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总经理实际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和决定,负责公司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但是在很多公司,董事长一般都要兼任总经理,很多民营企业,实际上董事长是由老板兼任,聘请的总经理一般只负责生产的组织、运营,实际财务大权和人事使用权,都是董事长在控制,所以这样的公司,总经理实际没什么权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职位大而实际没有什么权利。
< class="pgc-img">>综上所述,从公司治理层面来判断,虽然一般的公司都有三个正职,即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三个正职,但是属于职位大而没有实权的,一是监事会主席,一没财权,二没人事权,属于典型的职位大而没有实权的人;二是总经理,如果董事长比较强势的话,总经理基本没什么实权。
>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的老总太多,一家两三百人的小公司,老总居然有七八个。朋友说,一家公司的老总不宜多,两个就够了。对此我深以为然。
一家公司在创立之初往往只有一名董事长,一名总经理,当然也有一人身兼两职的。“创业艰难百战多”,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董事长无疑是关键人物,往往运筹帷幄,殚精竭虑;总经理则是搭档,是董事长意志的执行者,贯彻执行公司里的各项制度,起着辅佐董事长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董事长负责公司里的全面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两位老总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的局面。两人各管一片区域,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一家公司一名董事长及一名总经理的管理模式,似乎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需要了。于是董事长开始下放权力,提拔任用一大批老总,美其名曰“专职精细化管理“,比如说有生产老总、经营老总、财务老总、安监老总、环保老总……,老总头衔繁多,不一而足。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作为董事来说,因为摊子铺大了,没有一帮得力助手显然是不行的,这也可减轻自己与总经理身上的负担。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过去的农民起义,一旦起义成功了,皇帝自然要加封一批有功之臣,论资排辈,论功行赏,以安抚人心。
但是,一家公司老总多了就真的好么?表面上看,老总们都有自己的分管领域,责任细化能够更好地管理,其实不然,这样的分工削弱了总经理的权威,更加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有困难来临时,各老总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掣肘,甚至互相攻讦,谁也不服谁,谁也不买对方的账。公司事务事无巨细貌似有专人负责,实则笼统含糊,职责不明。这显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违董事长选贤任能的初衷。自私是人性的弱点,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些人往往会不择手段。在职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大家职务相当,工作上如果缺乏相互协作与包容的精神,就只会心生龃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了!
历史上因为胡乱封官鬻爵而导致一个政权衰落甚至瓦解崩溃的事例是有很多的。北宋时期庞大的官僚机构导致了国家积贫积弱,从而走向衰落。太平天国末期,洪秀全竟然一口气封了2700多个王爷,出现“王爷遍地走”的历史奇观。洪秀全想尽办法,开空头支票以笼络部下,好为他卖命,但太平天国大势已去,这种行为更加加剧了政权的土崩瓦解。这样看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官员老总们多了并非好事,只能误国误事,让百姓遭殃,让公司蒙受损失。
回到前面的话题,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老总的确不宜多,两个就够了。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的弊端。很多时候管理不在人多而在于精。两名老总,一位管理前勤,一位管理后勤。自然,这也对公司仅有的两位老总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个人分工协作,由于权力相对集中,可以协调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各部门实行联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综上所述,一家公司老总不宜多,两个就够了!
晓岚的最大官位是什么?他受百姓拥戴只是影视剧的杜撰吗?
历数清朝最声名远扬的官员,纪晓岚绝对榜上有名。在各类影视剧中,纪晓岚与不同贪官斗智斗勇,其铁齿铜牙、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影视剧虽然取材于现实,但毕竟有杜撰的成分。
< class="pgc-img">>和珅大权在握,纪晓岚能与其针锋相对,那么他应该也身居高位才是。历史上,纪晓岚仕途究竟如何?他的最高职位又是什么?
< class="pgc-img">>纪晓岚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子,但其仕途并非平步青云,起初进入仕途就颇费周折。在童子试时,纪晓岚就因为其表现优异而被赞为"神童"。
后来,纪晓岚跟随其父入京读书,乾隆八年(1743),他在科试中位列第一。
从小便出类拔萃的纪晓岚也因为这屡次的优异成绩而颇为自满,没成想乡试翻车,仅考取了四等。纪晓岚知耻后勇,在四年后的顺天府乡试中一举夺魁,成为解元。
但是纪晓岚骄傲自满的毛病又犯,导致会试失败。六年后才成功考取了进士,中二甲第四,被任命为庶吉士,正式走上仕途。由此可见,纪晓岚初入仕途也算是一波三折。
< class="pgc-img">>由于文采出众,纪晓岚起初被任命的更多是与书籍编纂相关的职位。庶吉士一职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却是皇帝近臣,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等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后来,纪晓岚因为修《热河志》这一地方志,得以热河伴驾,并且受到嘉奖。其后,纪晓岚更是主持编写了多部书目,他曾功臣馆、国史馆、方略馆等机构的总纂。
当然,这些官职听起来名头响亮,但是并非在政治中心,此时的纪晓岚也算不上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 class="pgc-img">>纪晓岚的职位虽然离政治中心较远,但其官位也有多次升降。在担任了多个机构的总纂后,纪晓岚开始被乾隆看重,甚至曾伴驾南巡。后又被任命为提督学政。提督学政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相当于"钦差",在地方上甚至能与二品大员平起平坐。但是纪晓岚很快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服丧三年,仕途暂时中止。服丧期满后,廷议派纪晓岚担任贵州都匀的知府。
但乾隆认为纪晓岚学问极好,去外省做官不能使他发挥所长,于是将纪晓岚留京。
< class="pgc-img">>既然已被乾隆看重,本该青云直上了,但纪晓岚又两次为人牵连而降官。
卢见曾为清朝一名臣,他曾担任盐运使,但是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了盐民的盐池。卢见曾很快就做出判决,保护了盐民,然而也因此得罪了贪官污吏和不法盐犯,被诬告而入狱。纪晓岚的长女乃是卢见曾的长孙之妻。也正因为这姻亲关系,在得知皇上要人抄卢见曾家时,纪晓岚提前走漏风声。此事后来被乾隆得知,纪晓岚一度被贬到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纪晓岚又被授予编修一职,但是他的儿子却再次导致他被贬。纪晓岚的次子纪汝传由于渎职而拖欠赋税,导致纪晓岚连降三级。这两次降级可以说是无妄之灾,严重影响了纪晓岚的升迁。
< class="pgc-img">>其实,纪晓岚真正在仕途上如日中天还是在晚年,继位的嘉庆对纪晓岚极为看重。嘉庆对纪晓岚的看重,其实情有可原。乾隆六十年(1795)时,决定传位给嘉庆帝。但是他仍迷恋权势,决定传位不传玺。继位大典上却没有得到玉玺,这对于嘉庆而言,无疑是种耻辱。此时,是纪晓岚和刘墉二人在乾隆面前陈述厉害,这才得了玉玺,使得嘉庆帝顺利登基。
当然,嘉庆帝得到玉玺后也未得到帝王的实权,他直到太上皇去世后才开始亲政。但是纪晓岚此举却全了他的面子,嘉庆帝手握大权后也就对纪晓岚十分礼遇。
< class="pgc-img">>纪晓岚最大的官职是协办大学士。他八十大寿时,嘉庆帝曾派人为其送上珍品。
次年,又封纪晓岚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类似于宋朝的参知政事,相当于现代的副国级干部。太子少保是荣誉性官职,以体现帝王的荣宠,只可惜他被任命不久就逝世了。
< class="pgc-img">>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与影视剧中着实有所出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纪晓岚确实做出了许多成绩。除了文学上主持编纂众多书籍外,纪晓岚还曾赈灾灾民,维护妇女权益。
可以说,纪晓岚能为人熟知且敬爱,与他确实为民行过好事是息息相关的,他的受人尊敬并非全是影视剧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