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6日讯 国家会议中心作为中国主场外交的重要会场,又迎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系列活动,再次以极致服务向中外嘉宾展示行云流水式般完美的“北京服务”、“中国服务”。
4月25日,2019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拉开帷幕。国家会议中心承担了高峰论坛开幕式,企业家大会、12场分论坛、高级别会议等重大活动的服务。此外,将为与会代表、中外媒体记者、工作人员、保障人员提供会议、餐饮、住宿等服务保障。
作为“北京服务”代表,国家会议中心3000余人的服务保障团队严阵以待,贯彻“工匠精神”,一点一滴地在细节上“吹毛求疵”,会场温度、湿度,饭菜口感、卖相,服务语言、手势……每个细微的环节都精精益求精,力争让宾客体验到更便捷流畅、细腻温暖的服务。
层层把关,做到“万万无一失”
本届高峰论坛服务保障工作,相对首届会期更长、强度更大,标准更高。为此,国家会议中心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各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有关部室负责人为组长的16个专项工作小组,为了更快更好地处理关键信息,增强传递效果,提升执行力,专项工作小组启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组长手机24小时待机,做到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小组成员重要信息直接向组长汇报。通过这条最短的指挥链,筹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得更加高效、直接。组长靠前指挥,亲自组织午餐分流压力测试,结束后与相关小组针对测试情况进行研究和梳理细节,过滤风险点,完善分流方案,实现人员分流最佳效果。
此外,针对此次保障工作,国家会议中心相继开展了会议服务、餐饮服务、贵宾服务、客房服务、服务英语、媒体应答、安全管理等141场专项培训。在4月4日和4月17日全要素演练环节,保障团队完整呈现会场、服务、餐饮等方方面面,集团领导亲临会场,实地勘察,亲自体验,检验标准。
“空杯”心态,确保全盘皆胜
近年来,国家会议中心不断发挥场馆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持续提升在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平台效应。从2009年11月开业至2018年年底,国家会议中心累计接待会议、展览、活动共计8655个,其中会议和活动7956个,展览699场,接待总人数超过3500万。场馆圆满承接了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会议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原“京交会”)等活动,以及为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提供服务保障,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服务”、“中国服务”代表。
尽管拥有丰富的服务接待重大活动经验,全体员工严阵以待,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工作作风,对标最高标准,以“零经验”、“第一次”的心态投入到服务保障中。
为确保“高规格、高品质、高标准”的完成保障任务,国家会议中心在上届服务保障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服务细节,实施了景观提升、硬件升级、物资配置、人员培训、会议服务、餐饮服务、菜品创意及住宿服务等专项工作计划。从组织领导体系、服务保障队伍建设、会场布置、接待服务工作等多方面借鉴了首届高峰论坛的筹备经验,更结合“一带一路”主题进行了提升和创新。
打磨细节 画好服务“工笔画”
一个简单的倒茶水的服务可分解为25个步骤;贵宾座位茶几上的茶杯,调整到最易于宾客拿握的45度角……各个岗位的服务人员,严格对标414项服务标准,精心筹备,全力以赴。
多年来,国家会议中心在8000余个会展活动接待过程中,不断将标准进行再提升,服务品质再升华。为了更好地保障高峰论坛,打造更高端专业服务,国家会议中心将VIP服务组更名为“国宾服务队”,从服务人员里精挑细选了11位综合素质突出的服务人员,并进行了高强度的培训及高密度的实战演练。届时国宾服务队将以首善一流的标准服务于与会宾客会务、签约服务等重点保障岗位。
4月11日举行的职工技能比赛是高峰论坛前的一次大练兵,“自助餐摆台”、“贵宾服务”、“会议摆台”、“中、西式茶点创新”、“中式刀工”、“糖艺制作”六项技能比拼背后是参赛者对每一个细节的深耕与研磨。通过技能比赛和成果展示,工作人员得以切实的锻炼,服务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高峰论坛选用的“梅花水晶包”、“伏特加鳕鱼盏”等茶歇小吃正是从大赛中脱颖而出。
严抓细抠,呈现“行云流水”服务
为了追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工作的完美呈现,不留下任何遗憾,工作人员预设问题、困难并形成解决方案,开展内部桌面推演、分场景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筹备过程中,国家会议中心制定了各类服务保障方案及应急预案100余项,开展内部桌面推演、分场景演练、应急预案演练50余次。
针对开幕式与高级别会议转场衔接,国家会议中心前后拟定十余版方案,反复推敲、从桌面推演到压力测试、实景演练,最终主会场演练时间均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26日中午的午餐自助是此次餐饮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从高级别会议结束到大宴会厅的转场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转场人流分散,如何以最快的时间合理有序地进行人员分流、指引是场馆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转场“万万无一失”,相关服务人员反复演练,不断优化路线,不仅在关键位置设置指引牌,并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宾客指引路线、维护秩序,缓解用餐高峰时期的人流压力,做好会务保障工作。
针对服务的重点难点,国家会议中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了多支党团突击队。包括60人的会议、餐饮服务突击队;30人的第一党支部转场、引领突击队;10人的大师工作室党员突击队;70人的新闻中心用餐保障突击队。突击队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以咬紧牙关“钉钉子”的韧劲,做好服务保障,再立标杆。
匠心筑梦,打造“舌尖上的安全”
本届高峰论坛参会国家多、地域广、人数多,宾客的宗教禁忌、饮食习惯、口味皆不相同。国家会议中心从食材的严格甄选,到菜品的设计、研发,摆台的制作都精心打磨,关注每一个细节,同时兼顾创新。餐饮团队发挥“工匠精神”,为客人带来舌尖上的享受,并将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餐饮服务演变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向来自全世界的宾客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让参会代表和中外媒体记者吃出新颖、吃出新意、吃出与众不同,国家会议中心餐饮团队制定各类自助菜单69套,茶歇菜单41套,外带餐包菜单 7套。每套菜品都不重样,并将精彩的创意融进每一道菜品。例如,以“古丝绸之路”终点罗马为创意元素的“罗马盾牌酥饼”、代表着茶马古道彰显普洱茶历史和内涵的“桂花普洱茶冻”,以及让人在微醺中领略蔚蓝大海的“伏特加鳕鱼盏”等。烤鸭、水饺、驴打滚、豌豆黄、芸豆卷等京味儿菜品届时也会亮相。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抽测方面,场馆严控采购源头,做到来源可追溯,运输、验收、储存、制作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食品安全双人双责,原材料、成品双留样。
“主题化餐饮”作为国家会议中心的一大创新,也将再次创造热点和亮点,40件高峰论坛特色餐饮摆台, “共建双赢阁”、“方圆天地”等创意摆台都在会期间呈现。最吸人眼球的就是名为“共建双赢阁”的装饰设计,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双赢理念,造型以汉字“共”为基础造型,中间有两根红柱,代表着合作双赢的含义。整体造型效仿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柱和梁”,体现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含义。团队花了4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包含了大小摆件52个,使用了糖面雕、泡沫雕、浮雕、木工制作、手工彩绘、果蔬雕等工艺。创作团队大量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在研习文化风俗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制作。团队先后30多次易稿,单就手工彩绘这一块,反复颜料对色、校对色差,调色就用了80多种颜色。
餐饮团队突破传统摆台制作模式,首次将高科技用于创意装饰中,3D技术打印出来的“丝路光影”装饰,也将在高峰论坛期间亮相,既体现丝路文化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这些餐饮摆台可以在以后的会展活动中反复利用,既新颖巧妙又符合会议的节俭、绿色之风。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家会议中心向中国科学技术馆借用的大雁塔、小雁塔、宋代古海船等11件“国粹经典”展品也将用于餐饮摆台及公共区域装饰。
在这次主场外交服务中,国家会议中心全体员工全力以赴实现“安全运行万无一失,服务接待滴水不漏,力争增光添彩”的总目标,扬国会风采,传北辰精神,亮北京服务,展大国风范,向国庆70周年献礼!(袁梓 王琳/文 国家会议中心供图)
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骏 黄葆青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已经完美落幕,这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给杭州的后亚运时代留下太多记忆。开幕式当天,杭州西子宾馆精心准备了一场国际贵宾欢迎宴会,让很多国际友人通过味蕾记住了杭州的味道。
今天,让我们跟着潮新闻记者去看看,一起回顾那场既代表中国,也代表杭州的经典国宴吧。
西子宾馆是西湖四大名园之一,国宾馆之一,建于1927年。2016年曾因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享誉世界。
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月23日中午当天,来华出席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抵达宾馆湖畔漪园码头,由执莲童子相迎共同步入漪园,漪园长廊悬挂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
每个花灯上,都有非遗传承人手绣的运动项目的标志。
水榭亭台间表演越剧《梁祝》名段曲目。
欢迎宴会所在的漪园,展陈着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多件大国重器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
图源:浙江西子宾馆
在欢迎宴会前,漪园吧内为国际贵宾安排了东阳木雕、王星记扇、杭州刺绣、传统手工制茶、宋式点茶、十竹斋木版水印、浙派古琴,七项非遗技艺互动展示。
图源:浙江西子宾馆
宴会厅内,天青长卷、如诗如画、山水登临、韵味悠扬,正面展示着“杭州第19届亚运会欢迎宴会”主题,这些字体都是专门设计过的。
两侧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元素的清雅纱幔,生动展现了“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的省域形象。
餐厅设计师表示,欢迎宴会主题为“钱塘盛宴”席面以“浙山浙水浙条路”为主线,用中国传统山水盆景的营造写意手法呈现,两条青绿色的立体长卷晶莹剔透,光影浮动,一条青色是延绵千里的“浙山”,一条绿色是源远流长的“浙水”,展现由浙江最西端景宁山水,百山祖群峰到杭州钱塘山水,安吉余村再到浙江东部舟山群岛等足迹的“浙条路",长卷妆点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世界遗产,呈现一场穿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旅。
就连餐台摆台的底部,也体现出一个小细节:这里是由19种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看上去就和赛场上的跑道一样,而19条跑道也代表着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
欢迎宴会用的餐具也是以杭州地标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画面以“钱塘潮涌”为主题,以钱塘江“六和听涛”景观作为创意元素,象征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
从潮新闻记者拿到的欢迎宴会菜单上,可以看到菜品充分体现了杭州元素,龙井虾仁、西湖醋鱼、杭州小笼包、杭式葱油拌面,为杭帮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品。
浙江西子宾馆的行政总厨、中国烹饪大师朱启金设计了这次欢迎宴会的菜单。朱启金说,这次欢迎宴会前前后后准备了共10套菜单。
在设计菜单的过程中,朱启金首先需要考虑选用当地的菜色,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优先考虑杭帮菜,同时还考虑了欢迎宴会时间恰好是秋分时节和临近中秋的时间点,需要选用这个时节的食材。
同时,在冷盘和水果的展示上,通过糖艺、雕刻等手段,把中国队在亚运会强项运动项目元素融合进去。这道鲜果淇淋中的桂花糖艺也让朱启金团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此。
主菜中西湖醋鱼,选用的是鳜鱼。在旁边的配菜上还有萝卜雕成的绍兴乌篷船,亚运的扇形标志以及运动员形象,能让外宾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亚运元素。
宴会点心选取了浙江传统名点,一共有四款点心,分别是月饼、荷花酥、莲子糕和定胜糕,都是代表杭州特色的点心,莲子糕还做成了三潭映月的造型。
定胜糕、荷花酥、月饼、莲子糕
朱启金说,国宴通常是一个国家展示其独特美食文化和待客之道的绝佳机会。希望借由这场欢迎宴会,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
7岁的李婷是芜湖市第五届全市职工技能大赛的状元,她的参赛项目是“中餐摆台”。下餐馆吃饭谁都有过,但那些杯盘碗碟背后的门道,您又知道多少呢?
英语专业毕业 不当翻译学端盘
记者眼前的李婷,一身合体的套装,长发挽在脑后,笑容甜美。可能是工作的缘故,也可能是她本身的性格使然,看上去随和又大方。
有些意外的是,李婷当初就读的是与现在完全无关的专业,“是商务英语,最早还在一个电脑公司上过班”。2009年11月,新百金鹰酒店筹备招人,一直对服务业感兴趣的她前来应试。顺利入职后,本来目标是西餐厅,却被分到了中餐厅。“当时也没有准备,有点心理落差,但很快就调整好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管在哪儿都要努力。”
在餐饮业工作有个规矩,不管如何高大上的学历,刚开始都要从零学起,从最一线的服务员做起。李婷和同事们很快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对口培训。“服务员的工作听起来简单,但真的很有学问。托盘、斟酒、摆台、折口布、上菜、分菜,这是最基础的六大块。”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和客人交流,应对客人种种的要求,“虽然辛苦,但是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短时间内就有成长。”
主位是“笋” 客位是“船”
现在,李婷已经是新百金鹰酒店中餐厅的主管。那些具体的餐前准备和餐中服务,仍然是她谙熟于心的老本行。“客人就餐时,服务员要‘眼观六路’,及时地换骨碟换烟缸。骨碟里的垃圾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烟缸里的烟头不能超过2根,这些都有硬性规定的。”还有斟酒,“白酒是倒八分满,红酒是三分之一,啤酒是两分泡沫八分酒。”上完菜,要站在主人和主宾之间,退一步,报菜名。当然,这些都可以根据客人的实际需要调整。
另外,对于包厢来说,不同位置的折口布花型也不同,既考虑到美观,也便于引导区分。李婷实地指给记者看,主人位的花型又尖又长,是“笋”,正对面副主人位的花型是翻开的,称为“珊瑚花”,主人位旁边的贵宾位花型为“皇冠”,其他宾客的花型是“帆船”。
讲到李婷最擅长的摆台,她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在金鹰酒店,全套的中餐具包含了多个部件,展示盘、骨碟、双格味碟、口汤碗、瓷勺、双头筷夹、公勺、筷子、毛巾碟、分酒器、白红酒杯等。“每样餐具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和顺序,比如说,展示盘底边要与垫布底平齐;勺子放在碗里,勺把要朝左;白酒杯要放在味碟的前方中间……”李婷回忆说,当时培训的时候,一天8个小时不停地训练这些,“摆好又收,收了再摆,反反复复地来,要准确,也要速度。10人一桌的话,摆好不能超过15分钟。”
做服务业 重在心中有把尺
对于几年前的那次技能比武,李婷记忆犹新。除了常规外,还要求选手有设计的才能,自主进行主题布置。“当时的题目是‘江南水乡’。我准备了青花瓷的餐具,餐桌中间还放了小木船、茶壶等水乡元素的物件,营造气氛。”最终,李婷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别出心裁的设计,赢得了冠军。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刚才你说了那么多的规矩,酒要多满、器具要摆得多正,但这些也许客人根本就不在意。摆台时花的工夫,客人不了解也看不到,更不会因为勺把的朝向有什么意见,那这些名堂是不是有点白做了?”李婷一笑答道,“这个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不管客人有没有留意,都要这么做。自己心里有把尺,有职业精神的坚持。”
现在,李婷有时仍会从事包厢的服务,“正常一餐饭,我们要绕着桌子转20圈以上,餐中服务不能断。”她认真地说,这些细节上的考究,正是服务的品质所在。“也许客人没有刻意的感觉,但在无意中已经享受到了舒适和便利。让他们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得舒坦,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记者 程茜 文 吴安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