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白山市立足实际,提出了必须走以生态为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确立了全面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的“一谷一城”发展战略。
白山市全面建设“一谷一城”具有怎样的人文根脉,近日,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白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董新春向记者讲述了白山市“一谷一城”建设的历史文化渊源。
清代的封禁之地 神秘富饶的地方
自大清入关后,长白山区一直是皇室的祭品、贡品的主产区域,严禁任何人“染指”这一神奇富饶之地。在清代200多年的封禁期间,原临江、濛江(今靖宇)、抚松、长白一直处于林莽逶迤,山兽成群,参珠遍地,榛荒草蔓,鸟兽天堂的原始状态。也可以说,从1682年开始,白山地区就已经实行了严厉的禁止森林采伐、矿山采掘、狩猎鱼渔、农耕牧畜的封禁保护政策。这里的东北特产,每年由清廷内务府下设在吉林的打牲乌拉总管负责采捕、储藏、运送和呈进等。路经途中,各地官吏如遇贡车,不论职级多大,品位多高,都得停车下马,低首弯腰,恭候侍立。向皇室交献贡品,由翼领等官员率打牲兵丁护送到北京内务府。
打牲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的总称,乌拉为江河之意。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即,统辖打牲渔猎部落,办理皇室、宫廷所需东北特产的机构。其辖区南至长白山,北至黑龙江,辖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白山地区属打牲乌拉总管的核心辖区,内有那尔轰、濛江、汤河口、塔甸子、猫耳山、三岔子、大通沟、北老岭等卡伦(卡伦为打牲乌拉总管的下辖机构,类似今天的管理站、所等)。自1657年至1911年,打牲乌拉衙门共有总管36任,统领的打牲兵丁一直保持在4000人左右。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辖区与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同称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在存续的254年中,长白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凡皇室需用,皆为贡品。如,鹰等飞禽,虎、鹿、野猪等猛兽,有蜃、鳖、鲟鳇鱼、细鳞鱼、鳌花鱼等水产,有小米、稗子米、铃铛麦、高粱米、荞麦等农作物,还有人参、蜂蜜、松籽、蘑菇、松茸等特产多达200种以上。
1903年《白山黑水录》中所指:“长白山之森林,遥望其状态,苍苍郁郁,若黑云横天,际数十里,不见崖溪,进入林中,数千年古木老树,若巨蛇横溪,白日若晴,虎狼跳梁,麋鹿腾踔,菁叶深邃,幽溪潺湲,疑在太古之世。”
1934年《临江县志》记载:“临江物产以木材、山参为最;煤炭、五金诸矿亦随地发现”“虎,临江深山中极多,猎者‘得’之售于市价者最昂”“狼,常盗失家畜,因境内有虎豹威压之故,为害轻于内地”。
《临江林业局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采伐到最高一棵红松木高达56米,根部直径达2.14米。
《东北之经济资源》记载:东北的森林中,针叶树300多种,阔叶树亦有20多种,总计可有350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约有80多种。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多有针叶树,而阔叶树则多分布在较低的山地中。《三岔子林业局志》记载浑江流域的树木高达20米,根部直径大多在1米以上。
据《通化县志》记载,民国年间,通化、临江两县每年可出木耳百万斤之多。
1908年7月,安图县首任知县刘建封踏查鸭绿江后对朝鲜木把在江中炸鱼情形作过这样的描述:“韩人每用炸弹置江水深处,鱼吞之即响,声如洪雷,鱼皆昏迷,自浮水面,每一击多则千余斤,少则百余斤、四五十斤不等。炸弹形同鸡卵,铜炮炸药隐于内,外用蜂蜜、白面、芝麻合成为丸,能击江鱼,亦能击山兽。”
当时,白山江河里的水生动物异常丰富,尤以鱼和蛤蟆最享盛名。除了鲫、鲤、鲶、鳌花、重唇等鱼外,还有栖息在冷水中的鲑鱼、鳟鱼、细鳞鱼等。
《鸡(吉)林旧郎录》载:“松花江产鱼颇富,其鲟鳇鱼最大。”成鱼体长七八尺至一二丈长,最大者有二三丈长,体重可达一二千斤。
1905年至1914年,中日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高管职员、日本人彼末德雄记述了公司高管们在浑江的探险经历:“我们爱好打猎,经常到临江县、抚松县的森林地带。我们的猎物中常有虎、熊等猛兽,有一年就猎有猛虎和熊二十多只,豹二只,貂十五只……在林中露营,夜间树叶发出声响的地方时常看得见一些亮点(野兽的眼睛),一群一群地在移动……”
《抚松县志》记载:1929年,抚松县输出野山参2183.4斤,人植园参37.8万斤。
中国人参主要生长在长白山区,如抚松、靖宇、长白等县,其采参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白山采集、加工人参至少已有1700多年。
地名背后的典故 生动形象的传说
从白山各地的地名由来看,以野生动植物的名字流传下来的地名有长白县虎洞沟、马鹿沟,抚松县马鹿沟、大马鹿沟、狍子圈、雕窝砬子,江源的小马鹿沟,还有浑江的黑瞎子沟(黑沟村)、野鸡背、红土崖老虎山、板石黑熊沟、板石老鹰沟,临江桦树的“熊掉沟底”、黑瞎子沟,闹枝(松雅)沟等。这些地名范围地域面积大、流传时间久,说明在清朝封禁期间,这些地方的马鹿、黑熊、东北虎等野生动物众多。
马鹿沟:因马鹿多而得名。据长白县一位老人讲,1952年冬季的一天早晨,这位老人看到十八道沟岗顶的松树林里,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冒出一股股热气来。老人好奇地走过去,刹那间,静卧在松林下的数百只马鹿腾空而起,顶着雪花一溜烟似地消失在远方的十九道沟山谷中。十九道沟又称马鹿沟。
黑菜楼:因所处鸭绿江边有座形似高楼的山峰,山峰前后柞树、榆树繁多,盛产木耳(俗称黑菜)。1908年长白设治时,在此建立流筏“排窝子”和艚子码头。放排的与上下船的人聚增,逐渐形成村落,故取名“黑菜楼村”。另外,十九道沟附近的大、小葡萄沟,都以当地盛产山葡萄而得名。
虎洞沟村:清光绪初年,丹东“兴隆料栈”(木材站)在七道沟伐木时,木场有个姓杜的郎中(中医)曾被虎崽挟持到七道沟支流的老虎洞去为母虎治病传为佳话,后来,人们把这条支流取名“虎洞沟”。1909年,在此沟建村时,便取名为“虎洞沟村”。
闹枝:现为临江市闹枝镇。因沟内松树茂密,松鸦、野鸡、飞龙鸟成群结队,在树隙间飞串,从早到晚整天闹闹轰轰,人称闹枝。
珠子河:系濛江上游河段,在清朝因盛产东珠而得名。清朝官员胸前佩戴的朝珠,多为东北河蚌体内所生的东珠。东珠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朝廷把它定为用以标识皇室王公贵族以及朝臣官员等级的饰品,是地位、品级的象征,也含有崇敬先祖、怀念先祖功业之意。
八宝栏子:相传,早先有一跑关东的农民在此挖参、采蘑茹。有一次上山挖了一棵八品叶的山参(山参长出二个叶未成参时叫二夹子、四个叶至六个叶就成参了,八个叶就为宝了),卖了很多钱,因此,取名八宝栏子。
海青岭:位于仙人桥南端的抚松县与原临江县的交界处。“海东清”是鹰的一种,也是极为俊敏的珍禽,辽代产地在松花江上游和朝鲜北部山区。“海东清”是女真用于进贡辽朝的主要贡品之一。相传早年海青岭林区这种珍禽极多,此岭原称海东青岭,后来简称海青岭,也就是今天的南岭村所在地。
狍子圈:清朝把长白山封为“禁地”,吉林打牲乌拉总管派兵丁驻扎在抚松县南甸子的老营沟,负责给朝廷采捕长白山的珍禽异兽、名贵药材。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向皇宫运送贡品不是件容易事儿,特别是狍子肉,从抚松到北京好几千里路,得走好几个月,很难保存好。于是,打牲兵丁和当地猎户就在离老营沟三四里的东山上设了个狍子圈,方圆好几百亩地,四周用松木夹起围栏,形成天然的狍子饲养场。等到大雪封山以后,把狍子宰了,肉和下货冻成冰坨,用爬犁运到京城。后来,抚松镇老营沟和狍子圈就成为地名,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曾经的“皇贡”物产 独一无二的“品牌”
打牲兵丁采蜂蜜时,往往跟踪黑熊,黑熊经常在哪棵树下转悠,哪棵树的树洞大多有蜂巢,打牲兵丁便将树木伐倒,取出蜂蜜装入用兽皮做成的袋子里。然后,他们把蜜蜂再引入另一个树洞,让蜜蜂在里面继续筑巢酿蜜。现在,长白十九道沟的一些蜂民,仍利用这种办法来饲养山蜜蜂,采集山蜂蜜,每斤价格要比普通蜂蜜高出十几倍。
封沟养蛙、封山养鹿、截水养殖珍稀冷水鱼类,现已成为山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利用河蚌饲养珍珠,业已获得成功。
千百年以来,长白山人参无论是产自天然的野生山参,还是经过培育而成、进行人工栽培的园参,都在我国、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负有盛名,独领风骚。抚松人参、长白蜂蜜、长白山鹿肉、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松花江细鳞鱼、鸭绿江花点鲑鱼等,一直是打牲乌拉总管例进的清朝皇室贡品,至今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1913年,濛江撤州改县,举行县府成立仪式。前来参加庆贺的日本采木把头在濛江以奉票四元、日币两元一颗的价格买了一些珠子河出产的珍珠。回到日本后,经东京商行鉴定,属天然珍珠极品,一颗竟值一百二十日元。日本采木把头原以为珍珠只能产自海上,从没有听说过河中能产珍珠,更没有想到濛江珠子河会出产这么好的珍珠。
木把在流放木排时,一旦木排搁浅,排夫只能在岸边点起篝火取暖过夜,饿了,就用木棍穿上江鱼烤着吃或用铁锅炖野兔和树鸡肉。肉吃完后,再用山菜、蘑菇来涮锅。排夫捉鱼的方法也很独特,经常点燃松树明子夜间照鱼,排夫把火把插在木排缝隙中,手执刨勾,蹲在木排上,鱼一到夜间便浮上水面,靠近火光静伏不动,排夫准确地向鱼背一刨,就可以把鱼扎死。钓鱼的方法也很别致:有的用老鼠皮缝成假老鼠当作钓饵,用钢丝做成独钩,能钓到几十斤以上的大鱼;也有的用獾子毛扎成飞蛾,拴在鱼线中间,两个排夫趴在木排上,拽着鱼线的两头,抖动鱼线,那假飞蛾便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静伏在水中的鱼儿误认为真是飞蛾来了,便跃出水面,把“飞蛾”连同铁钩一起吞进腹中。再就是拦河截流捕鱼。选择两端连着河水的稳水支流,在下端入河处用鱼网拦上,将河里的鱼群赶入支流,再将上端水源处垒坝截断水流,等到支流干涸后,即可在河床“拣”到大量的鱼。排夫往往专“拣”二斤以上的细鳞、鳌花、重唇等味道鲜美的鱼类。最后,打开水坝,撤掉渔网,将剩下的鱼再放回河里。冬天要想吃鱼,木把们首先选好河段,用板斧将冰面砍个口子,有时水已冻干,即可直接拣到鱼和蛤蟆(林蛙),木把称为“砸干锅”。如果还有水,就把操捞网伸进水中,向固定方向搅动,使水形成定向旋流,然后再逆方向急速下网,就可捞到很多鱼、蛤蟆(林蛙)和蝲蛄(龙虾)。
神奇的人参故事 独特的木把文化
长白山是满族先民“龙兴”之地,长白山布勒瑚里湖是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诞生的“圣湖”。“仙女”佛库伦吞食神鹊衔来的人参果而孕,是满族族源神话的代表。长白山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和灵魂的归宿地。《抚松人参故事选》塑造了众多的“人参精”形象:人参姑娘、人参娃娃、人参爷爷等,堪称是长白山文化的奇葩和瑰宝,而享誉国内外。流传至今的长白山民间歌谣、故事,还有采参习俗、“放山规矩”以及木把劳动号子等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长白山厚重而独特文化标识。《吉林通志》记载,“三月十六日,山神庙会,各参户聚资演戏,且有宰牲以祀者。”可见规模之大。
祭祀山神老把,体现白山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长白山区第一大节。“木把节”定在农历三月十六,因为这天是“老把头”的生日。关于“老把头”的传说,一种说法“老把头”是山东莱阳人,名孙良,独自一人闯关东,到长白山挖人参,因迷路绝粮饥饿而死。在临死前,咬破手指,在石壁上写道: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蝲蛄,使我伤心不伤心。嗣后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
孙良死后变为保护穷苦人的山神,经常化作白胡子老头来搭救“麻达山”(指迷路)的人,并点化他们挖取人参、脱难下山。“老把头”这个名字在长白山人的心目中享有着崇高的威望,并奉为极尊之神。
也有人说,“老把头”是第一个从关里来关外闯山的,给伐木、干“山利落”(挖参、采蘑菇、狩猎等)的人开了个头,所以才尊他为神。
木把不仅崇拜山神,还崇拜一种叫“豺狼狗子”的动物。说他是山神爷老把头的看家狗。它是肉食动物,牙爪尖利,体形较小,善于跳跃,爬树赛过家猫,叫声好似巴狗。据说山里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也怕“豺狼狗子”,与老虎相遇,它们会群起而攻之。十只八只豺狼狗子一宿就能把一只老虎吃掉。
木把为什么崇拜“豺狼狗子”,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天,有个木把被老虎咬伤,昏迷不醒,一只豺狼狗子一直守在木把身边,为木把舔舐伤口。木把的伤口很快结疤好了。三月十五这天晚上,木把看见附近的木墩上坐着一个看不清脸的人,对木把说:“晚上只要脱下靰鞡鞋,狗就会撒尿,老虎就不敢靠前。明天三月十六是我的生日,我回去了。往后,豺狼狗子就留这儿啦。”木把一听,赶紧跪下磕头,再抬头,木墩上的那个人不见了,只有那只豺狼狗子趴在木墩子上。有了豺狼狗子的保护,木把从此可以放心干活了。
正因如此,老虎吃人,豺狗吃虎,相对地保护了人,所以木把在山里打小宿或是搭戗子,都有意识地把靰鞡鞋放在门外,只要豺狼狗子到此地洒上一泡尿,任何动物嗅到后,都逃之夭夭,木把们可以安心地睡大觉。这个故事反映白山先民对人与大自然生物链的初步认识。
一首反映狩猎人生活的歌谣:“大风天,大雪天,风雪刮得直冒烟。刮风我去打老虎,打了老虎做衣衫,又挡风,又防寒,还戴一身老虎斑。”
“大雪天,大雪天,大雪下了三尺三;黑貂跑到锅台后,狍子跑到房门前,貂皮做件老皮袄,长白山上不怕寒。”
“关东靰鞡实在好,张着大嘴光吃草。满脸尽皱纹,耳朵不老少。穿上暖烘烘,绑上它就跑,不怕泥来不怕水,翻山过岭去挖宝。”
“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鹿茸好像杈巴树,虎熊獐鹿满山跑。”
总之,白山历史上一系列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优势,构成了“一谷一城”建设的文化根脉。
专家简介
董新春,男,1962年出生,曾任临江市委秘书长、市委办主任,长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等。2009年7月,任吉林省白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白山年鉴》主编、《白山市志》总撰稿人。2016年2月,担任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长期担任吉林省地方志专家团成员。
肃人过年,
离不开的二十种美食,你吃过几种:
过年的是美食的大展示。不论是交通不便的过去,还是物流发达的今天。过年吃什么?怎么吃?不仅考验主妇们的手艺,更考验者主妇们的智慧。
从腊月初八到正月二十三,从腊八粥、腊八饭到煎饼、油饼,甘肃人过年的二十多种美食,你吃过几种,还记得几种?
1.如意甘肃,一方水土一方美食
美食是一个地方文化和物产的最佳融合,也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佳解释。有什么样的地域,就有什么样的人,也就诞生出什么样的美食。甘肃东西长,南北狭窄,形如如意,又如一头奔跑的九色鹿。有多种地形地貌,就有多种的过年美食。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之地。巍巍祁连山,自西向东,横贯甘肃河西走廊。从甘肃最东端的合水县太白乡,到最西边的甘新边境,经度相差16度,长度达1520公里。从最南端的甘肃文县范坝乡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中蒙边境,横跨1655公里,跨越10个纬度。甘肃也是距离海洋最远的省份之一。
巨大的地理跨越,多种复杂的地貌。将甘肃划分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6个大的地理板块。甘肃地理地貌,涵盖了沙漠、戈壁、冰川、雪山。三千里甘肃大地上,复杂多变的地理地貌,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居民的鲜明个性。
在以前,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之时,人们过年的规程,大体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却是各不相同,展现了年节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如今随着交通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年节习俗正在逐渐趋同,最终导致许多年节习俗逐渐消失。
年节习俗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彰显一个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鲜明的特质。
我们来看看,甘肃人过年的二十种美食,究竟有哪些?
2.腊八饭,腊八粥。甘肃人过年的第一道美食
进入腊月,等过了腊八,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了。按照讲究,过了腊八过,就可以打扫卫生,收拾东西,准备过年了。
那么,腊八节吃的腊八粥、腊八饭,就是甘肃人过年的第一道美食了。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比较早了。《燕京岁时记》中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是关于腊八粥的记载。这种习俗,自古延续至今,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习惯。人们熬煮的腊八粥大同小异。
但是在甘肃的另外一些地方,腊八节还有比较独特的习俗。这天,人们要吃腊八饭。这种腊八饭是用扁豆做的,乡亲们俗称扁豆子,看上去泛红色,暗合民间民间流传“赤豆打鬼”的说法。原来古代,每到腊月初八,都要用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民间称此活动为:“赤豆打鬼”。
这种用扁豆腊八饭,流行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一些地方。做腊八饭,讲究一个早,要在腊八当天出太阳之前,就要吃饭。所以,主妇们要在五点多就起床做饭。
腊八饭所选用的食材,都来自于当地。主料扁豆产自于河西走廊,面粉是河西走廊的。这种扁豆,一般在腊八前一日就泡好,或者在干锅中炒一下。这样扁豆就会变得易于煮烂。
腊八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就煮扁豆子。煮好后,按照人们的喜好,分为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下面片,当地民间俗称旗花面,为菱形状的面片。等面片煮熟时,放入盐、少许味精,韭菜、香菜。此时,扁豆面片在绿色点缀下,香味渐渐飘逸。不过,还没有到最香的时候。最后一步,只见主妇们将即将成熟的扁豆饭搅匀。在锅里撒入葱花、花椒,然后,用一勺热油一淋,就听“刺啦”的一声,热油炝出葱花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一锅香气四溢的扁豆饭就好了。还有一种不放面片的,名叫糊涂饭,这种饭要放入提前炸好的麻花。
吃腊八饭还有讲究。要在腊八节这天,天蒙蒙亮时,就要吃完。在许多人童年的记忆中都是裹着被子吃腊八吃的。吃饭的时候,不仅家人要吃。还要在柱子等处,涂抹一下,以示喜庆,以为祭祀各处神灵。
3.灶糖,灶椭椭,祭祀灶爷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预示着过年的氛围,渐渐地浓烈了。人们也更加忙碌了,采办年货,打扫卫生,布置环境,忙个不停。家里养了猪的要杀猪,没有杀猪的,也要早早采买各类肉食。
腊月二十三晚上,人们要祭灶。这是为上天汇报家庭状况的灶王爷饯行。祭灶仪式,隆重而热闹,挂上,请来的灶王画像,要摆上丰厚的供品,有猪头的要用猪头,没有猪头的也要杀只大公鸡,还要摆上早早准备好的祭品:灶糖、灶椭椭,以为祭祀。还在祭灶的时候。
祭完灶后,家人就要分食灶糖和灶椭椭。灶糖是一种麦芽糖,这种糖粘性很强,寓意将灶王爷的嘴封住,只说好话,不能说坏话。灶糖被压制成长条状,或者一个个的小块。吃的时候,掰断就行了。灶糖的味道甜甜的,略微有点过甜,还有点黏牙。传统民俗,总是先敬神,后敬人
祭祀完灶王爷,不仅将灶糖分给家人孩子们,还要吃灶椭椭。灶椭椭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也是祖祖辈辈相传的做法。小时候是奶奶做给我们吃,后来妈妈做给我们和我的孩子们吃。今天早上,我还打电话向妈妈询问灶椭椭的做法。民俗就这样辈辈相传。
灶椭椭的形状,类似于葱花饼,用的却是发面。进了腊月二十日,家家户户都准备蒸馒头,炸油果子。灶椭椭,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道小点心而已。
腊月二十三当天上午,祝福用发好的面,做成拳头大小的剂子。然后,擀开成饼状,摸清油,撒上香豆子粉,再卷起来。入锅后,压成五六厘米大小的圆饼,放到平底锅中烙熟。
精心制作的灶椭椭,外脆里香,一圈一圈剥开,入口香气四溢。它是喝砖茶时的绝配。喝茶吃饼,浓浓的茶,香脆的灶椭椭,驱走了冬日严寒。
4.庆丰烩菜,武威人春节最重要的美食
如今,过年吃饺子的人越来越多。武威人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要吃饺子,而且在饺子中还要包上钱,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年会有好运。
< class="pgc-img">>“好吃莫过于饺子”的确饺子是许多人喜欢的食物,然而在武威农村人们过年除了吃饺子以外,还要吃做上一大锅庆丰烩菜。 庆丰烩菜是武威人过年最重要的美食。
庆丰烩菜的制作,非常有讲究。做烩菜之前,先要做青粉。所谓的青粉就是用祁连山内二阴地区生长的青豆【豌豆】或者小扁豆,经过筛选、清洗、浸泡等多道工序,然后磨成糊状。这个过程大体类似于做豆浆的过程。等豆子全部磨成浆后,装入大缸中沉淀,等水粉分离后,把粉装入纱布中滤干,就成青粉(就是一种淀粉)。使用时将青粉充分溶解到水中,然后放入开水锅中,成为青粉块。最后将青粉块切成排骨状的块。制作烩菜时,煮好肉汤,烩入丸子、炸好的洋芋块、豆腐、莲花菜、黄花菜 、木耳、海带等。
在武威农村人家,每家都要做好半缸庆丰烩菜,数量要让全家人以及来拜年的亲戚吃过正月十五。
青粉烩菜是武威人过年招待客人的“主力”,不论是自家人,还是来的客人,都呈上一碗庆丰烩菜,然后拾上炸的金黄的油果,雪白的大馒头,把丰收的喜悦和来访的客人一起分享。
青粉烩菜谐音庆丰汇财,有庆祝丰收,兴旺发财之意,同时这种烩菜制作简便,营养丰富,老少咸宜,故而过年吃青粉烩菜成为武威人的一道风景。
5.腊月三十手工长面,长长久久过大年
过年美食,不仅仅是大鱼大肉,更是心意的表达。无论穷富,过节的心情是一致的。
过年美食中,尤其重视大团圆氛围的营造。无论城乡,春节前十多天,各家就着手准备过年的美食了。再困难的家庭,年三十的一天都要蒸些白面馍头,供正月的三天“年” (初一至初三)食用。
在甘肃,地域不同除夕晚上,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的“团圆饭”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臊子面” (即长面条),又称“团圆饭”、“宽心面”;也有吃炒菜、“扁食”、“饺子”的。在过去,人们生活不富裕的时候,多吃臊子面。如今年夜饭,就是千变万化了,有传统的臊子面,也有饺子,还有人家在酒店,订好年夜饭;还有的人家吃起火锅,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红红火火。
大年三十的臊子面,象征着长长久久。有人这样记述:“手工面臊子面,制作有讲究,选用上好的麦面,提前两、三个小时用温盐水和好,放在盆里用湿布捂严。等面筋透筋出,拿到案上七揉八滚,三十二个翻轱辘,再来九九八十一个团团转,面光了,手也困了。”
把面团暂时放下,捂住,回头做臊子,切好萝卜丁、豆腐丁、肉丁,再切好“九菜”,即黄花、木耳、油煎鸡蛋薄饼、大葱、香菜、海带菜等等。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这样既好看又好吃
选铁锅一口,注清油,先炒肉臊子,再放入葱姜蒜配料,最后加入准备的木耳、鸡蛋、黄花菜、底菜入锅,炒香,并根据需要再行调味。最后加汤,一锅臊子汤就好了。
团圆饭,有菜没菜,臊子面必须要有。不过菜也很重要,一般条件好的家庭做12道菜,象征一年的12个月。按照古老习俗,吃菜还有不同的讲究,鸡象征吉祥,吃鸡时要将鸡头留下,意为“有好兆头”;如鱼象征吉庆有余,吃鱼时要将鱼头留下,意为“有余头”;芹菜象征一年之中要勤快;葱象征聪明;;蒜象征过日子会算计;青菜、白菜象征一年清清白白。
晚上十二点前后,自然要吃饺子。在甘肃的一些地方,初一早上吃饺子;初五日,俗称“破五”,城镇人早上吃饺子,意为“咬破五”。农村人早上吃荞面搅团,取意“粘五福”。
6.初五的搅团,一年平安顺利
以前,兰州也有这个习俗,称之为初五吃“糊涂搅团”,意思是吃了这个搅团后,一年就能平安顺利。
初五后,人们可以出门了,妇女们就可以回娘家走亲戚了。从正月初六开始,甘肃各地的社火都出来了,对农耕民族而言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也就来了。
搅团是甘肃各地常见的特色美食。 用麦面、荞面、玉米面、高粱面等,均可做出风味不同的搅团。搅团的做法比较简单:先将水烧开,然后放入切片的洋芋,等洋芋快熟时,再一把把将面粉均匀撒入锅中。一边撒一边搅动,等三根筷子,搅不动为宜。荞面、玉米面、豆面加白面等搅团的做法和洋芋搅团的做法,大体一致。
搅团的吃法,可以浇臊子汤,也可以单独和盐、醋、油泼辣子汁子,葱、韭菜汤,蘸着吃。也可以配以炒酸菜,炒洋芋丝,凉拌胡萝卜丝、萝卜丝等。
有讲究的人家,也可以把这些菜全部摆上,吃个够。
甘肃各地过年的美食,还要制作传统的大碗菜:蒸扣肉、炸丸子、炸带鱼,做夹沙,做甜饭;自然也少不了,炸麻花、馒头花卷、油包子。天水的酒碟,陇西腊肉,陇东土暖锅,河西羊肉垫卷子,陇南碗碗菜彰显着甘肃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
同时,甘肃过年美食,还有一些古老的规程,有些美食,必须按节日制作:正月初七日长寿面;大年三十正月初五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一些地方,正月里还要制作血肠;正月二十三,补窟窿,要制作各种煎饼油饼,纪念女娲补天; 立春后三十天为惊蛰,要吃鸡蛋醪糟。
惊蛰后,气候转暖,冰消雪化,万物复苏了。
?
< class="pgc-img">>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与大寒,从字面上了来看应该是大寒比较冷,但按照记载来看大部分是小寒节气比较冷,那么,你知道小寒节气是怎么来的、小寒有什么习俗?
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 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南北差异
小寒天气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产农事、生活习俗。农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里已没活,都要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过去,牛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劳力,需特别养护。小寒天气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间多在牛棚马厩烧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谨慎——单独铺上草垫,挂起草帘挡风。讲究的人家会用温水饮牲畜,尽量减少牲畜的体能消耗,预防疾病,并且在饮水中加入少许盐,补充冷天牲畜体内盐分的流失,增强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们到见牲畜舔墙根、喝脏水的现象,就是牲畜缺盐,以舔舐墙根泥土中盐碱、或从脏水中摄取盐分的表现。南方地区小寒节气需要做好油菜清沟、小麦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强冷空气,则在地里洒草木灰、作物秸秆或盖粪等帮助作物度过最冷时节。根据多年农事经验,人们往往会以小寒气候推测来年的气候变化,早早做好农事计划,如山东地区就有“小寒无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云雾天,来春定是干旱年”的俗语。
小寒生活习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然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一天我们要吃什么?
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米粥
大米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一种传统主食,有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最适合在冬天的时候食用。大米的性味甘平,煮成粥来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因此,冬季养生粥绝少不了它。
红薯粥
《本草纲目》中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能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红薯配上小米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喝过之后还有回香。二者的组合更是堪称经典,对消化不好和想要减肥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牛肉粥
牛肉性温和,同羊肉一起被称为冬季滋补的绝佳肉类。牛肉煮成的粥营养价值高,口味独特,可以补脾胃,并且能够强健筋骨。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使身体产生热量。
山药粥
书中说山药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泄泻、肺虚痰嗽久咳之症。而且还有降低血糖,延年益寿等功效,因此是非常棒的滋补佳品。而且以煮粥的形式来食用山药一点也不会破坏它的营养成分,可以起到冬季养生滋补的功效。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寒节气的由来及饮食习俗,小寒节气一定要注意保暖,如果天气冷的话,出门要戴上手套和帽子,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