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间「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突然火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秋日里的第一杯奶茶
温暖了很多人
当然,也有人“翻车”了
< class="pgc-img">>@敬常闲谈;「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从字面上看,就是说秋天在这个慢慢变冷的季节,对自己魅力的不自信女性从“想要”一词,可以看到有一杯热乎的奶茶让人心里特别温暖。希望在意你的人,看到你发的消息,或者主动发你 52 元的奶茶钱,让你能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从此事可想而知,那些商家也是煞费苦心,就为多卖一杯,让没有本来没有那想法的女孩跟风也敢于参与进来,让本来好好的情侣,夫妻们等女人们为了所谓生活仪式感来找男性朋友的“事---麻烦”。
< class="pgc-img">>从此来看这一现象,大家都明白了,这几年,一些商场以及商家门店,为了促销,恨不得天天都是节日,节日不够,在给制造一些。厉害。眼看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对了还有十月一,不知道还会出现些什么梗?
< class="pgc-img">>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敬常希望有缘人能明白;简单的一句话,就让人寒透了心,平常的一件事,就让人领悟了情,总在一瞬间长大,却付出了无数次伤痛的代价,就在一秒钟放下,却经历了那么多无所谓的挣扎。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所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不做作,不敷衍,不世故,就没有心灵上的负累,身体才不会感到有所负累,跋涉、伤心、离别、孤独的煎熬,让我们身累心苦;纷扰、是非、虚伪、无助的牵绊,让我们烦恼徒增。只有眼睛纯净的人,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
近,被抖音上一些“爱情观”惊到了。情侣在一起吃东西,男生要把最好吃的部位留给女生吃,自己默默吃掉不好吃的那一部分,显示出自己有多么多么爱女朋友。比如吃草莓,女生吃草莓尖尖,男生吃草莓屁屁。女生:草莓屁屁好吃吗?男生:好吃女生:那你要多吃点……比如吃蛋挞,男生啃完蛋挞边边,把蛋挞心留给女友。“他说他爱吃蛋挞边,但其实我知道,我爱吃的他都不爱吃,虽然比我小,但却处处宠我像个大男人!”@抖音并衍生出一大波男朋友食谱梗:蛋挞边边、草莓屁屁、菠萝梗梗、樱桃棍棍、苹果皮皮。甚至还有,男生剥橘子把外面的一层干皮拨下来自己吃,橘子给女友吃: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样的行为,你说是爱的表现,可我看到的却是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的卑微。一盘水果就不能两个人吃完整的草莓?一盒蛋挞就不能两个人你一个我一个,吃到最后一个男生舍不得吃把它留给女生?如若不然,那以后是不是会出现:“我吃西瓜你啃西瓜皮”“我
吃辣条你舔辣条袋子”“我喝奶茶你喝我剩下的口水到最后,你的男友不是你的男友,而是你的“剩饭收割机”。有的女生,为了测试男友的忠诚度,用自己的微信小号去勾引男朋友,看对方是不是能上钩。 更有甚者,直接安排自己的闺蜜睡在男朋友身边,然后观察男朋友的反应:
约吃饭时,女生让自己的闺蜜和男友穿情侣装,当场“抓获”:
还有一些抖音毒鸡汤,更是气人,就像那句所有人都听过的:“为你花钱的人不一定爱你,不为你花钱的一定不爱你”听上去好有道理,但仔细想一想,却经不起推敲。不少营销号为了带货,直接写“男朋友不送即不爱你”类似的文案去带节奏,而评论区多是跟风的情侣。就像之前很火泡泡机,那玩意就是商家为了清库存而宣传,除了凹造型,根本没有别的用处。但是最后却被一抢而空,因为很多女生认为:只要男朋友不给买,就是不爱自己。前一阵子立秋,朋友圈又迎来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结果就衍生出来的秋天第一只口红,第一只包包,第一个红包……不少人纷纷跟风,要男友给自己买秋天的第一个包,还拍视频炫耀:“所有的跟风都希望被宠爱,你拥有秋天的第一个包包了吗?”朋友圈更是一大批人在秀红包:“奶茶不奶茶的不重要!反正秋天的第一个红包是收到了!足够买一个秋天的奶茶了”所以她们定义了这样一个真爱公式:不发红包=不爱=不幸福发红包=爱=幸福 很多女生,羡慕视频里情侣相处的方式,开始忽略自己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也忽视了对方爱自己的方式。她习惯把网络上各种网络观点,当作恋爱中的金科玉律,不分状况的套用爱情公式,一味的用他人的观点来处理自己的爱情。就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日常被无限放大,被无数次拿来对比。知乎上就有一个男生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女朋友看到抖音上的视频之后,就总是拿他跟视频里的小哥哥比:“你没有视频里的小哥哥帅气”“你没有人家会撩人”“你送礼物没有人家浪漫”“人家能为女朋友一掷千金,你为什么不行?!”知乎@菠萝啤随便一搜,网上便炸出来一对被抖音毒鸡汤害到分手的。贴吧@dfweaw贴吧@8and24可抖音上很多这种毒鸡汤,就是号主为了赚取流量而刻意造势的。这些“刽子手”不惜颠覆人们的三观,去博取网友们的眼球。看似实用的鸡汤,早已沦为裹着蜜糖的砒霜。很多痴迷于偶像剧恋爱模式的女生,就会无形之中被这种毒鸡汤洗脑,然后跟风模仿。她们直接把那些观点,当作金科玉律一样放在自己身上使用,无限放大自己和另一半之间的问题……当你的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视频里的”恋爱模板“时,你会觉得你的爱情和生活统统比不上别人。一条短短15秒的视频,极有可能成为压死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但霍霍了自己,也害惨了另一半。每个人爱人的方式都不一样,一味地拿网络上的“定律”去试探、揣测或者猜忌自己的男友,对他们而言,本身就不公平。
不妨看看优质博主@Ethan清醒思考在“送礼物制造浪漫”这个话题中,对女生有着怎样的忠告:“有时候,男性满足你的偏好,并不代表他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心理学上有一个晕轮效应,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比如你爱吃零食,一个男孩送给你一盒你爱吃的巧克力。他在贿赂,你爱吃零食这个口味偏好而已。你被满足的这个偏好,给你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所以你的情绪,就很容易干扰你的判断,让你无视那些真正危险的真相。比如,他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很渣。有人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我觉得很中肯:毒鸡汤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他们以具体的个例,总结出大众化的定律,去迷惑女孩们的双眼。“男友不给你花钱,就是没有把你放在心上”,你信了;“两个人吃东西,第一口没有给你,就是不在乎你”,你又信了;“吵架时,他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哄你,就是不爱你”,你依旧信了;错的不是视频里的情侣,而是屏幕前看视频的你!男女之间的相处,每一对各不相同,何必去“照抄”别人?如果你一定要跟风,非得让男朋友像视频里学,不做就拿一句“不爱我”来否定他,这就是不正确的爱情观。“公式化的爱情观”不应该成为情侣之间相处的唯一模式。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另一半的相处方式。请相信,爱你的人,一定会用他的方式好好爱你~
创 黄逸 香港商报 今天
< class="pgc-img">>昨日(23号),在微博出现了一个热搜话题——#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很快,这一话题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火速点燃蔓延,大家纷纷晒出他人给自己的转账红包记录,上面备注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对于这个突然火爆起来的梗,当时在网上的普遍解释是这样的:
< class="pgc-img">>
据悉,这个话题的出现始于有人在网上贴出了另一半给自己的转账记录,因为前天是秋分,所以爱人请她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随后大众自发性地开始跟风,逐渐形成了这一场大型舆论狂欢。
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也是秋天的第一波韭菜
虽然这一热潮的起源未必是企业的自主营销,但最大的受益者无非是奶茶商。今日就有新闻报道,河南一奶茶店因这一跟风热潮销量增加了三成。
这让这场热潮足以称为一起教科书级别的病毒式营销成功案例。
简单来说,病毒式营销是一种网络营销方法,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营销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而且,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几乎是不需要费用的网络营销手段。
在病毒式营销的概念里,目标消费者自愿提供传播渠道的原因在于,第一传播者传递给目标群的信息是披在广告信息外面的漂亮外衣,突破了消费者戒备心理的”防火墙“,促使其完成从纯粹受众到积极传播者的变化。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一话题,乍看之下你只觉得代表着浪漫、温暖和美好,你不会去思考这背后巨大的广告商业价值,也不会认为自己的传播是在为商家进行免费宣传。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潜在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潜藏的消费需求,通过这一事件,消费者对于奶茶的消费潜在需求被直接而迅速地转化成了显现需求,也就是说,你原本并不会想到要去购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通过这一事件,你会觉得这成为了一个现实需求,对于奶茶的消费就变成了一种显现的需要。
当奶茶重演口红效应的戏码,只是在警醒你,你之所以需要这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来安慰自己,可能是那些更加必要但不廉价的东西你已经消费不起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
但不需要行为绑架
在这一奶茶事件中,大部分的参与者是与爱人一起去完成这场跟风接力的。通过“生活需要仪式感”这一包装阐述,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了衡量自己是否被爱人爱着的一种手段。
商家不断暗示你,让你认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代表仪式感,就代表得到爱,很显然,这只是为了带领你跳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的方式。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对仪式感做出过这样的解读——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仪式感是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行为或方式的,没有人也不应该有人能够给仪式感下定义。
不过,事实上,在这个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主流的时代,走入消费主义陷阱的行为是有很高的自愿度的。唯一区别在于,方式是“我希望你给我一杯奶茶或一个红包,我会为此感到很开心”,还是“如果你不给我奶茶或者红包,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对生活没有仪式感”。
从另一种角度看,这可以被解读为恋爱关系与消费主义的互相捆绑,在爱情的文化里,我们习惯于用付出来证明爱与被爱,快餐时代的来临以及消费主义之风的盛行,都让付出有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花钱。
这样的行为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适当地表露自己的经济实力,在恋爱关系中的性价比是很高的。消费主义与当代的恋人们相互成全,商人通过诱人的消费陷阱从恋人们兜里掏钱,恋人们则把其接纳为一种表达爱的工具。
只忙碌于追逐他人幸福的表象,也许会让你失去感受自己所处在的幸福中的能力。不必用消费去捆绑你的爱人,爱有无数种表达方式。
自愿接受或是拒绝思考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中涵盖的社交需求及尊严需求,人有与身边的人的社交需求,也有让他人认可和尊重自己身份的需求。因此,你会乐于自发地共享和传播那些让自己能够在朋友面前看起来更优秀的事情。
在这一奶茶事件里,大众自发地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中分享自己得到红包或转账的截图,以显示自己得到了喜爱,受人欢迎。而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参与的时候,你就更加容易被激发这两大需求。
对这一心理更简单的概括是,从众。尤其我们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被教导长大的,从众心理更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受到公众舆论及大多数人的影响,个人很容易随波逐流,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而当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有异时,则会产生压力。
另一方面,在这个奶茶事件里,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的快速传播能力是让其能够极大化发酵起来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还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现象,叫做信息焦虑。——当爆炸式的信息增长和个人信息需求的有限接受及吸收水平出现矛盾,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为此感到焦虑。
简单地说,就是当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自己会感到焦虑,除开对不合群的担忧,更多的是怕自己错过别人已知的信息,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当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出现这一风气时,你赶忙四处问询:
而在得知后,一部分人又会陷入上述所说的从众行为中。
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及作祟的从众心理,共同导演了这一场秋日奶茶狗血剧。如今这幕剧已经落幕,但这一定不是最后一场演出。作为看客,有些人选择留下一条朋友圈作为票根纪念。有些人则不然,这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这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否要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如潮水般向你涌来时,只希望你不是被裹挟进浪潮一昧盲从的那一位,而是依然拥有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的那一位。
撰文、编辑: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