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有两条比较值得关注的热搜,一条是易烊千玺弃编了,
另一条是沈阳王澄澄用沈阳紧急救援直升机拍抖音……
关于易烊千玺的背景我们此前扒过了《易烊千玺,被骂上热搜,开始脱粉了》,
今天咱来扒一扒王澄澄。
王澄澄何许人也,竟然能在“坑爹界”占据一席之地?
抱着这个疑问,我上网搜了一下。
好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尿!我必须要承认,没把她列入“坑爹界”,是我的失误。
说到坑爹,在本年度,她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王澄澄是抖音上的一个网红,现在有三百多万粉丝,每天主要的内容就是炫富。
炫她一天的花费就要15050元。
< class="pgc-img">>炫她一个人住400平米的大房子。
< class="pgc-img">>更牛逼的是,炫她拍个段子,都能动用警用直升机。
< class="pgc-img">>前有露小宝奔驰大G逛故宫,后有王澄澄警用飞机拍段子,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啊。
我瞠目结舌地看着她们秀,觉得自己跟她们根本没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炫富炫到底,就是炫父。
就在前两天,王澄澄终于按捺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把她的牛爹晒在了网上,众人恍然大悟,
哦耶,原来她的爹地是辽宁省的一名领导干部。
< class="pgc-img">>后知后觉的王澄澄慌了,急忙发言撇清跟父亲的关系,
说自己22岁开始创业,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这些都是自己亲手挣来的。
< class="pgc-img">>说到自己创业,王澄澄还真没撒谎,据当地媒体报道,22岁的王澄澄刚从新加波留学回来,随手就投了500万开了一间奶茶店……
< class="pgc-img">>貌似很正能量的报道,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好,先不管这500万是从哪来的了,咱就说创业。
王澄澄从22岁开始卖奶茶,到现在一共卖了4年,其中有3年都被疫情覆盖了,别人的奶茶店是倒闭的倒闭,关门的关门,可我们的王澄澄同学都收获了什么呢?
一栋400平的豪宅,一辆保时捷跑车,外加2亿的身家。
奇才!商界奇才啊!
巴菲特来了都得磕头膜拜,直呼内行!
面对老百姓的纷纷质疑,官方也给出了通报,主要就是回应了警用直升飞机的事,称公司经理鲁某未经批准擅自同意其拍摄,目前已将鲁某撤职。
以下视频来源于量子派,时长01:43
据警方的通报称,王澄澄31岁,父亲是沈阳公安局巡警支队某中队教导员,科级干部。
王澄澄2017年开始创业,2021年结婚,老公姓赵,是一家企业法人代表。
< class="pgc-img">>从王澄澄爆出的父亲照片看,其父是典型的东北老大哥形象,
说实话并不像坏人,退休时级别不算高,懂行的都清楚这个岗位不至于翻天覆地,要不就乱套了。
< class="pgc-img">>01
王澄澄的瓜,起得快,消得也快。
第一时间删号,第一时间公布身份,第一时间开除通飞的经理。
看起来,瓜貌似蔫了。
但,实则不然。
这个事件,网友分可为两拨:
一拨希望查出个激动人心的实锤大瓜,一拨认为只是为了拍小视频的炫富行为。
对于后者,在小视频风靡的当下,确实有可能。
什么豪车豪宅,2亿身家,一天消费1.5万等等,完全都可能是为了拍小视频需要杜撰出来的。
但是:
如果视线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就未免太肤浅了。
虽说豪宅豪车什么的都可能是杜撰,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
500万的创业启动资金。
在沈阳的官方媒体报道中,说得很明白,王澄澄从新加坡的大学毕业后,回家乡沈阳创业。
官方报道中说得很清楚,创业金500万。
大家的疑问是,这笔钱哪里来的?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恐怕是没有能力拿出这500万的。
一个刚入社会的大学生,貌似也不会有人一出手就借她这么多的。
那剩下就只有一个可能:
王澄澄家里拿的钱,或者男友拿的钱。
我们不知道王澄澄的母亲从事什么职业,赚钱如何。
但仅凭王父一个警察,不贪不收,一下拿出500万,并非易事。
有人说,工作十几二十年,攒下一部分,再找人借一些,凑个500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十几二十年,当然能攒下一些。
可是别忘了,这十几年,王父还有一个大负担,要持续供女儿海外读书。
据沈阳官方媒体报道,王澄澄在新加坡读书整10年,从初中到大学。
异国他乡读书,比起国内,费用肯定要高很多。
凭王父的收入,持续10年供女儿留学,虽不至于断供,但担子并轻松。
另外还有家庭开支,如果还有多余钱攒起来,并凑够几百万,谈何容易。
所以综合来看,这500万创业金到底出自哪里,就是一个大疑问。
对这个问题,官方不应该避而不谈。
当然,如果是男友拿的钱,就另当别论了。
02
最惹眼的还是她多次动用直升机拍小视频,有点儿炫耀特权的意思。
本来那个直升机就喷绘有警徽警用标志,人们怎么能不跟你一个三级警监的爸爸联系在一起。
当然了,
这些都在警方的通报里得到了澄清,直升机是民用的。
只有在执行特殊任务的时候才由警方租用,这个也说的通,
但是说服不了观众啊,就算是民用的,你要不是有一个三级警监的爸爸,民用的人家也不让你靠近啊,别说多次拍小视频了。
我也想拍直升机,除非是看见天上飞过去的,
我望着空中拍两张,放朋友圈炫耀一下,最多配个文字,飞机,我看见飞机了。
近距离拍摄,还要那么多人配合,我是不敢妄想的!
最后,这个民用直升机公司的总经理被撤职了。
许多人说,见过坑爹的,还没见过坑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的,这是坑总经理啊。
当然撤了一个总经理依然不能平息人们的合理怀疑。
人红是非多啊,有人就扒出来王澄澄美女在网上炫富的视频,要说一个小姑娘,爱慕虚荣,喜欢炫耀,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她炫耀的有点太刺眼了,首先她晒出了她400平米的豪宅,以及豪宅里古朴典雅昂贵的装饰品,
这400平的豪宅,在沈阳没有上千万也得大几百万吧!
< class="pgc-img">>还有人扒出了王澄澄小姐姐的座驾,一看就是豪车,
这个车我没有见过,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库里南,跟一个人的名字一样,
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竟然是劳斯莱斯的一款,国内售价780万元起,怎么落地没有个千把万也下不来吧!
这王澄澄小姐姐的名车豪宅是真的亮瞎了我这没有见识的双眼啊!
嗯,还是很值得炫耀的!
还有,如在2022年7月10日发布的视频中,“王澄澄”记录了自己一天的花费,总共是15050元;
乖乖,有钱人的生活我不懂。
反正我觉得今年是挺难的,身边的人觉得今年都挺难的,
上班的工资一直拖欠,做生意的几乎都不怎么挣钱,都是咬着牙在坚持,
很多做实体店的都关门歇业了,省一点儿是一点,不赔就是赚!
03
这是坑爹的节奏。
网友们疑心更重了,一路深扒。
王澄澄的真实名字为王宣澄,辽宁沈阳人,在新加坡读大学。
大学毕业后,响应沈阳“三引三回”号召,返回沈阳,为家乡做贡献。
刚回到家乡,王澄澄就财大气粗地在家乡投资了500万元创业。
< class="pgc-img">>面对波浪滔天的网络恶评,王澄澄为自己辩解:“我不知道评论区为什么是这样的,我只是觉得父亲让我感到光荣。我什么都没露,就是不想让大家过多的猜测。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就够了。”
她对外宣称:“车、房、是我自己的,我自己有公司,有企业,22岁以后没有管家里要过一分钱。”
炫富已经够招致仇恨了,更愚蠢的王澄澄,还极力证明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拥有一切。
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22岁开始创业,26岁事业大成,居住400平毫宅,开着保时捷跑车,每日花销超1万,身家超过2亿的创业成功精英。
物质上碾压别人,还要当一个励志白富美。
王澄澄既贪婪又恶心。
我以为王澄澄创业玩得是什么区块链、人工智能高科技项目,原来就是一个奶茶连锁店。
她以为人人都能开喜茶暴富,如今她开的奶茶店已经倒闭关门,连公司都注销了。
王澄澄就是一个十足能作的拜金女,全靠关系和难以说清的权力庇佑,没有什么个人能力和学识,也没有创业水平和智慧。
她一边厚颜无耻地炫富,一边不着边际地证明自己的励志,却全被网络无情地拷打。
从炫富到炫父,王澄澄沿着郭美美的那条路,一路狂奔,把其父和警方,都直接拉进了一张惊天的舆论洪流中。
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有钱人的世界,一般人不懂。
炫富是有钱人的热闹,普通人只是过客。
但一旦涉及不均、不公和权力寻租,就必然引发民意的山呼海啸。
04
王澄澄一直强调其22岁就独自创业。
可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王澄澄有没有骗我们?
用王澄澄自己的话说,她是白手起家于“一杯钻石奶茶”。
我们通过“爱企查”查到了这家奶茶店(全名叫沈阳一杯钻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详细情况。
正好是2017年注册,注册资本正好是500万。
这与媒体宣传王澄澄的情况高度吻合了。
不过现在该公司处于注销状态。
< class="pgc-img">>爱企查显示,沈阳一杯钻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有两个股东,一个是王宣澄,另外一个是沈阳迩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而沈阳迩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沈阳一杯钻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占比高达70%,王宣澄只占股30%。
这个充分证明,王澄澄之前撒谎了,她根本没有投资500万经营奶茶店。
< class="pgc-img">>我们再查这个沈阳迩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不仅证实了其确实投资了一杯钻石,
还发现了该公司最大股东叫赵伟,占比高达50.05%。
< class="pgc-img">>然后再继续查这位赵伟先生的信息,公开资料显示赵伟旗下有9家企业,
主要涉及珠宝、美容美发、企业管理咨询等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疑问。
就是这位赵伟先生与王澄澄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是夫妻关系?
因为警方的通报中提到了王澄澄的老公也是姓赵。
假如这位赵伟是王澄澄的老公,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说得通了。
别人命好,找了一个富豪做老公。有这么一位有钱的老公,坐豪宅、开豪车、关系广、门路深,一天消费30万,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理解了。
这也能够澄清,这一切确实与她的警察爸爸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这里必须很正式地说,王澄澄欺骗了广大网友特别是粉丝的感情。
因为她在网上打造的人设是一个单身女士,是一个靠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功人士,她所炫耀的一切都是自己打拼的财富。
而事实的真相是,虽然有王澄澄自身的努力,但更离不开那位成功富豪老公。
或许有人说,王澄澄可能就是玩标性质,玩够了野够了,心也就收了,就会回去生孩子,然后安心的在家相夫教子。
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这个视频揭露的真相,让我惊呆了。
,时长02:40
原来,这位阔太太,真的是把网红当做事业来干啊,这也太拼了吧。
话说,人家富太太都这么努力地当网红挣钱了,我们这些屌丝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当然,我更震惊的是,原来网红圈的套路这么深,原来短视频还可以这么玩,真是涨见识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打造人设、都是为了吸粉、都是为了流量。
2017年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小琴回答陆亦可的盘问:我除了能力之外,什么都没有,今天不也成功了吗?
陆亦可反呛她:你确定是能力,不是权力?
高小琴一脸的真诚:当然是能力了,我一直认为,能力之外的一切资本都等于零。
5年后,在全国网友的追问下,王澄澄眼睛一瞪:
我白手起家。
小镇做题家们,相顾无言,默默低下了头。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一杯奶茶,钱不多,但订单里却包含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消费轨迹。一笔订单不起眼,但如果是一千杯、一万杯奶茶的订单呢?对商家来说,这个后面的用户数据可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商家想方设法用各种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获取用户数据。扫码点餐、会员专享、入群领取优惠等。那么,这些营销手段里有没有对用户数据的过度采集?采集的数据商家有没有进行妥善保管呢?今天我们去上海看一看。
2022年9月的一天,几名男子趁夜色偷偷潜入一家物流公司的办公室,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们不仅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还打起了伞。这些人在电脑上摆弄了一番后迅速离去,似乎既没有盗窃物品,也没有搞什么破坏。然而,不久后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就接到报警,称有人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反诈专班民警石闵超:“被害人是一位叫薛某的女士,今年26岁,平时有一些网购的习惯,她接到了一些冒充客服的网络诈骗,直接案损2万多元。”
据了解,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得手,关键就是他们精确地掌握了薛女士购物时留下的个人信息。那么,犯罪分子又是怎么搞到这些信息的呢?警方后来抓捕了犯罪嫌疑人彭某,据他交代,有人指使他到物流企业上班,借机盗取用户信息,并承诺以每条2.5元的价格购买。随后,彭某利用公司管理上的漏洞偷偷将木马程序植入到公司电脑中,从而窃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
警方侦破的多起类似案件清晰地表明,窃取、倒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是这个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石闵超:“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这么猖獗,主要是犯罪分子拿到了我们个人信息,精准地对我们制定话术、剧本,对我们实施诈骗。”
调查发现,直接窃取个人信息的案件毕竟还是少数,人们碰到更多的是在扫码点餐、停车缴费、房产买卖、商超购物等场景下,被商家索取了姓名、位置、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信息泄露。
互联网安全专家张威:“个人信息泄露主要的危害有两类,一类是黑灰产对个人信息的利用;另外一块是企业在用户信息的滥用上面,获取更多非正常的商业报酬、商业利益,除此以外,也会通过个人信息建立情报体系、树立行业壁垒。”
尽管公众抱怨声不断,那为什么企业热衷于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呢?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何渊:“因为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石油’,尤其是大量的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非常具有诱惑力。”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把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每个人的画像,而这个画像恰恰就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
说到底,数据就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因此,不少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针对这些乱象,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重点聚焦餐饮店、停车扫码、少儿学习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以及租借充电器等八个消费领域。
上海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吴宏鸣:“通过集中整治,提升市民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规范商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履行好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
通过对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快餐店进行明察暗访,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强制或者超范围索取信息。这些现象在餐厅、奶茶店、咖啡店非常普遍。比如,用户明明已经抵达消费场所,仍被告知要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扫码点餐,而在扫码过程中又强制或者以送优惠券、加入会员等理由诱导用户提供姓名、手机号码、位置信息等这些超出点餐范围的需求,否则就无法完成点餐。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既违反了最小必要原则,也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门店越多,产生的数据也越多,有时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会产生87条数据,目前已累计产生超过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位置等个人敏感信息的就达6.7亿条。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通常被用于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个人信息是可以被采集并使用的。但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才行。
据了解,要搭建一个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技术平台,门槛很低,费用也不高。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或技术公司在兜售这种业务。网络安全专家表示,扫码点餐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小商家扫描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则更无法保障其安全性。
那么,这些被商家用扫码点餐、诱导提交等手段收集来的信息是否得到妥善保管了呢?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在保管用户信息时,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知名的奶茶店采集的数据量巨大,根据《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应该按照三级标准进行等级保护,但是这家企业却没有做这些工作。时隔一个月,这家企业整顿得怎么样了呢?
某科技企业总经理朱炎:“后续我们已经联系了相关的等级保护单位,基本定在12月份完成所有的保护工作。”
至于点一杯奶茶产生的87条信息,记者在后台数据库上看到了。这些信息大多是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生产信息,而非个人隐私信息,公众不必因此恐慌。跟公众最直接相关的是姓名和手机号码。记者看到,绝大多数人留下的是昵称或者姓氏,而不是全名;至于手机号码,记者随机抽取了一个当天的订单进行检查。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徐御:“中间做了掩码变化,不会把整个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是符合要求的。”
但是很快执法人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手机号码,商家告知是虚拟手机号。这真的是虚拟号码吗?记者立刻拨打了过去,经过确认并非客户真实手机号。据了解,虚拟号码是为了方便商家或外卖小哥与客户联系使用的,可以拨打,但并非真实号码,并且24小时后会自动失效。随后,记者又选取了几天前的订单再次验证,结果所有号码全部失效,并非真实手机号。
此外,隐私权政策也是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隐私权政策,就是信息收集方就如何收集个人信息所发布的声明。简单讲,就是告诉用户采集个人信息的目的、用途以及如何保管等。执法人员发现,不少企业要么没有隐私权政策,要么不完善,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红奶茶店,就没有清晰地告知用户相关内容。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隐私权政策,但过于冗长,用户体验非常不友好。比如某咖啡连锁店的隐私权政策,洋洋洒洒近万字,这让消费者如何阅读?与其说是为了告知用户,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企业自己。
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上海市消保委自7月起针对扫码点餐、停车缴费、少儿培训和共享充电宝等四种消费场景,分别出台了合规指引、自律承诺和合规清单。未来,还将针对房产中介、商超购物等主要消费场景作出相应指引。
不仅上海,近日北京市也发布了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整理出六类违规行为并做出相应规定。国家网信办8月3日发布了《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处理超过100万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每二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数据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石油”,就是指它价值巨大,而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更是优质“石油”,是商家争夺的焦点。但是在消费领域,用户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商家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是采之有界,用之有度,护之有责。如何规范各种消费场景下商家的信息采集、使用行为?如何监督引导商家做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来源: 央视网
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一杯奶茶,钱不多,但订单里却包含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消费轨迹。一笔订单不起眼,但如果是一千杯、一万杯奶茶的订单呢?对商家来说,这个后面的用户数据可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商家想方设法用各种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获取用户数据。扫码点餐、会员专享、入群领取优惠等。那么,这些营销手段里有没有对用户数据的过度采集?采集的数据商家有没有进行妥善保管呢?今天我们去上海看一看。
2022年9月的一天,几名男子趁夜色偷偷潜入一家物流公司的办公室,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们不仅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还打起了伞。这些人在电脑上摆弄了一番后迅速离去,似乎既没有盗窃物品,也没有搞什么破坏。然而,不久后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就接到报警,称有人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反诈专班民警石闵超:“被害人是一位叫薛某的女士,今年26岁,平时有一些网购的习惯,她接到了一些冒充客服的网络诈骗,直接案损2万多元。”
据了解,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得手,关键就是他们精确地掌握了薛女士购物时留下的个人信息。那么,犯罪分子又是怎么搞到这些信息的呢?警方后来抓捕了犯罪嫌疑人彭某,据他交代,有人指使他到物流企业上班,借机盗取用户信息,并承诺以每条2.5元的价格购买。随后,彭某利用公司管理上的漏洞偷偷将木马程序植入到公司电脑中,从而窃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
警方侦破的多起类似案件清晰地表明,窃取、倒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是这个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石闵超:“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这么猖獗,主要是犯罪分子拿到了我们个人信息,精准地对我们制定话术、剧本,对我们实施诈骗。”
调查发现,直接窃取个人信息的案件毕竟还是少数,人们碰到更多的是在扫码点餐、停车缴费、房产买卖、商超购物等场景下,被商家索取了姓名、位置、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信息泄露。
互联网安全专家张威:“个人信息泄露主要的危害有两类,一类是黑灰产对个人信息的利用;另外一块是企业在用户信息的滥用上面,获取更多非正常的商业报酬、商业利益,除此以外,也会通过个人信息建立情报体系、树立行业壁垒。”
尽管公众抱怨声不断,那为什么企业热衷于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呢?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何渊:“因为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石油’,尤其是大量的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非常具有诱惑力。”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把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每个人的画像,而这个画像恰恰就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
说到底,数据就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因此,不少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针对这些乱象,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重点聚焦餐饮店、停车扫码、少儿学习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以及租借充电器等八个消费领域。
上海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吴宏鸣:“通过集中整治,提升市民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规范商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履行好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
通过对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快餐店进行明察暗访,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强制或者超范围索取信息。这些现象在餐厅、奶茶店、咖啡店非常普遍。比如,用户明明已经抵达消费场所,仍被告知要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扫码点餐,而在扫码过程中又强制或者以送优惠券、加入会员等理由诱导用户提供姓名、手机号码、位置信息等这些超出点餐范围的需求,否则就无法完成点餐。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既违反了最小必要原则,也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门店越多,产生的数据也越多,有时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会产生87条数据,目前已累计产生超过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位置等个人敏感信息的就达6.7亿条。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通常被用于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个人信息是可以被采集并使用的。但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才行。
据了解,要搭建一个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技术平台,门槛很低,费用也不高。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或技术公司在兜售这种业务。网络安全专家表示,扫码点餐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小商家扫描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则更无法保障其安全性。
那么,这些被商家用扫码点餐、诱导提交等手段收集来的信息是否得到妥善保管了呢?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在保管用户信息时,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知名的奶茶店采集的数据量巨大,根据《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应该按照三级标准进行等级保护,但是这家企业却没有做这些工作。时隔一个月,这家企业整顿得怎么样了呢?
某科技企业总经理朱炎:“后续我们已经联系了相关的等级保护单位,基本定在12月份完成所有的保护工作。”
至于点一杯奶茶产生的87条信息,记者在后台数据库上看到了。这些信息大多是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生产信息,而非个人隐私信息,公众不必因此恐慌。跟公众最直接相关的是姓名和手机号码。记者看到,绝大多数人留下的是昵称或者姓氏,而不是全名;至于手机号码,记者随机抽取了一个当天的订单进行检查。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徐御:“中间做了掩码变化,不会把整个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是符合要求的。”
但是很快执法人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手机号码,商家告知是虚拟手机号。这真的是虚拟号码吗?记者立刻拨打了过去,经过确认并非客户真实手机号。据了解,虚拟号码是为了方便商家或外卖小哥与客户联系使用的,可以拨打,但并非真实号码,并且24小时后会自动失效。随后,记者又选取了几天前的订单再次验证,结果所有号码全部失效,并非真实手机号。
此外,隐私权政策也是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隐私权政策,就是信息收集方就如何收集个人信息所发布的声明。简单讲,就是告诉用户采集个人信息的目的、用途以及如何保管等。执法人员发现,不少企业要么没有隐私权政策,要么不完善,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红奶茶店,就没有清晰地告知用户相关内容。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隐私权政策,但过于冗长,用户体验非常不友好。比如某咖啡连锁店的隐私权政策,洋洋洒洒近万字,这让消费者如何阅读?与其说是为了告知用户,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企业自己。
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上海市消保委自7月起针对扫码点餐、停车缴费、少儿培训和共享充电宝等四种消费场景,分别出台了合规指引、自律承诺和合规清单。未来,还将针对房产中介、商超购物等主要消费场景作出相应指引。
不仅上海,近日北京市也发布了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整理出六类违规行为并做出相应规定。国家网信办8月3日发布了《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处理超过100万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每二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数据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石油”,就是指它价值巨大,而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更是优质“石油”,是商家争夺的焦点。但是在消费领域,用户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商家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是采之有界,用之有度,护之有责。如何规范各种消费场景下商家的信息采集、使用行为,如何监督引导商家做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