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流水账。
花了188块钱买了20片林清轩的面膜。我前两天脸上涂乳酸膏把脸给涂过敏了,刚好我试用了一下林清轩的面膜,效果还不错,所以打算再买20片接着贴,争取让它早一点好。
我今天早上喝的是禧九的杂粮粥,中午吃的是禧九的豆杂面。这几天基本上每天都会吃禧九,不过最喜欢的还是烤肠。后来喝咖啡的时候不小心把咖啡洒到我羽绒服的袖子上面了,想着今年再添一件波司登,它今年新款还挺好看的,有一个冰川绿,穿着挺显白的。
< class="pgc-img">>我在试穿冰川绿那件衣服的时候刚好来了一对情侣,男士让营业员给他找了一个燕麦色的,他的尺码在穿。接着我就跟她讲,我说你帮我看一下冰川绿还有没有,就是我穿的尺码(告诉她尺码是多少了)。她说应该有。我说好的,那你帮我去找一下我试一下。
< class="pgc-img">>我想着要合适就给它今天直接买了就拿走了,毕竟一件羽绒服2899也不便宜。因为我上一件是在网上买的,她也没有必要帮我去拿来的意思。我在那里呆呆的看了半天,她也还是没有要帮我去拿。后来我就走了,我想着可能看上去像是没有消费能力的人,后来我又在网上重新下了一单。
记得点赞关注。
有人问我:我想邀约客户,但是客户总推脱很忙,拒绝见我,作为销售,我该怎么办?还有人问:我跟客户在微信上没聊几句,他就不理我了,怎么找他,他都不理我,怎么办呢?
先别往下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三种观点:
- 1,我要死磕到底,想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让客户接见我,然后努力把这个客户成交了,花费再多的时间都值
- 2,这个客户很有意向的,我每天去他公司坐等,他总会来公司的,我就不信见不到他
- 3,抽身撤回,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发新客户身上
如果你是销售人员,你会同意哪一种观点呢?
有一句俗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这句话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做销售,最怕什么?
最怕没有客户,对不对?
店大为什么欺客?
我的店很大,不缺客户,你爱买不买
客大为什么欺店?
我是你店里最重要的客户,你的店里客户就那么几个,如果你不服务好我,以后我就不来了,看你的生意怎么做下去?
讲一个我们做地推销售的故事;
我们主要推广一个帮助实体店做营销的平台,所以需要每天出去,拜访实体店老板
2019年12月份,我们到达南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脉,完全靠我们一家一家的陌生拜访;
我们的销售员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销售员走进一家店,对营业员说;你好,请问你们老板在吗?
营业员说,我们老板出去了,可能到中午回店里;
销售员:哦,那好吧,我等他一会;
等了一上午,老板终于来了,跟销售员聊了几句;
销售员自我感觉,这个老板还不错,有希望成交,于是第二天又走到店里,打算跟老板继续聊一下,结果
老板又没在,继续等,每天就是这样循环,一天下来,最多只能走访三四家实体店;
晚上大家回到家,我给大家做日总结,听完大家的汇报,我说:
大家今天辛苦了,看见大家的干劲十足,我很开心,同时呢,我发现大家工作的一个问题:
也许是我们刚到南宁,客户完全是新开发的,所以大家心里着急,总想着尽快成交几个,所以大家对每一个有一点意向的客户,就紧追不舍,甚至不惜花时间去等客户。
但是,你们有没有感觉?这样做销售效率很低,每个人每天只能拜访三四个客户?
做销售第一件事就是“筛选”,通过大量的拜访客户,筛选出真正有意向的客户,然后重点进行成交;
因此,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从明天开始,每个人每天至少拜访15家实体店老板,然后筛选出意向比较大的老板,由我重点去谈;
对那些总见不到面的,总是挑刺的,脾气不好的,干脆不理他,因为这种人成交前难伺候,成交后更难服务
客户的数量越大,我们就越容易挑选出容易成交的客户
所以,当有人问我,客户不搭理我,该怎么办?
我直接回答;他不理你,你也不去理他呗,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开发更多的新客户上面
就像你喜欢的女孩子,她不理你,你去找更多的女孩子搭讪试试,也许能遇到一个比她更好的女孩呢,哈
人性本贱,你越上赶着追她,她越端着架子,对你爱答不理的;你去追别的女孩,她会找你问,为什么追我追了一半不追了?
客户也是这样。所以,与客户平起平坐,是一个销售员成熟的标志
其实,解决绝大多数销售的疑难问题只需要 5 个步骤:
列出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进行验证—— 解决问题;
还是拿这个问题举个例子:
1;列出要解决的问题
客户不理我,不重视我怎么办?
2;分析问题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是不是我没有了解他的需求,就开始讲产品了?
是不是我说的话没有引起他的兴趣?
是不是客户的要求太多了,太难伺候了?
是不是客户认为,我们不能解决她的问题?
3;提出假设
假如我这样说会不会更好?
假如我这样问他是不是他更有兴趣?
假如我不去主动找他,会怎样?
4;进行验证
以后,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用这些方法验证一下,是否真的效果好
5;解决问题
验证了,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以后就用这种方法对待不理我的客户,百试百灵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你啰嗦半天,也没给我出一个管用的方法啊,我的意向客户本来就少,不认真服务好,怎么提升转化率?怎么有业绩?按你这态度我不得饿死吗?
其实说白了,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成交率上;而我把时间放在引流,积累更多潜在客户上面
仅此而已
<>为星巴克的常客,经常观察他们的日常运营。
我发现实地观察,比读100本管理书籍都管用。
列四条有意思的现象,和你分享一下。
< class="pgc-img">>开始前,先问四个问题,看你是否知道?
1. 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模式和别家不一样,顾客都被要求横向排队,而非竖向?
2. 为什么星巴克陈列柜里的“依云矿泉水”,几乎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3.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买,干坐在星巴克,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你?
4. 为什么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1
降低焦虑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过程
星巴克设计横向排队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所有顾客都是面对工作区。
这样,他们能看到工作人员的忙忙碌碌,一杯又一杯调制而出的咖啡,意味着自己那杯也很快来临。
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反之,你回忆一下竖形排队时的心情,大家都会焦急的望向柜台,心理不停的嘀咕,怎么这么慢?
< class="pgc-img">>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塞车时,你会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一探究竟。
但是,就算你看到塞车的原因,难道路面情况会好一点吗?当然不能,但你心里会好受些。
再比如,曾有个实验,电梯里不显示楼层的变化,里面的人焦虑感立刻上升了很多。
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都统一盯着门上变化的楼层显示,那就是在消除焦虑感。
< class="pgc-img">>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
是的,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就会因此获得了一种控制感。
这在现实中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就可以考虑如何把内部运作的流程向客户展示,这会极大的提高客户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比如,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全透明的,就是让顾客看到整个过程;
再比如,为什么“得到”会把内部例会内容公开,让所有用户看到?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嘛。
如果你是个职场人,领导给你布置个工作,你就一定要记得在过程中时时汇报,不要总想着把事搞完后,有了结果,再给领导一个surprise。
领导不需要惊喜,只需要控制。
2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先揭晓答案,星巴克摆放“依云矿泉水”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
“依云矿泉水”在星巴克一般标价20多人民币,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20-30上下。
所以,“依云矿泉水”只是个陪衬,由此在向你传递一个潜台词:
你看,一瓶水都卖20多,我20到30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这种现象在营销领域很常见,《经济学人》杂志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家杂志社想推出网络版,于是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做了两个方案:
一、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二、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用户大多会选择56美元的网络版。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纸质版的没人买,于是又请来一位营销大师,这位大师给了三个方案:
一、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二、购买纸质版125美元;
三、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选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一招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你留意一下手机话费套餐,就会发现确实存在陪衬者,只为你做决策方便。
< class="pgc-img">>这种“陪衬机制”的底层原理,就是诺贝尔得主卡尼曼所揭示的: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
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其实很多。
比如,你给领导写报告,如果时间充足,第一稿可以糙一点,因为无论怎样,领导看完都会提出意见让你改,所以第二稿要憋足劲,搞得完美一些,对比之下,比第一稿好那么多,通过率自然也高;
再比如,如果你是女孩,找闺蜜逛街,就不能找和你姿色差不多,要找比你差一点的,道理你自然懂。
“陪衬机制”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的机会,只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了。
3
经营如做人,都不要太势利
十几年前,良叔和几个朋友谈事,就近找了个星巴克,但我们几个都是一喝咖啡睡不着的主,所以什么都没点,只是干坐着。
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我以为是撵我们走,连忙站了起来。
谁知,她笑了笑说:没关系,你们坐,你们坐。我只是看到桌了上有点污渍,来擦一下。
这下让我感觉挺不好意思,于是点了几杯咖啡含量极低的“摩卡”。
< class="pgc-img">>那是我第一次喝星巴克的饮品,却对这家企业顿生好感,成为日后的忠实拥趸。
本来以为,是那位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最近有件事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良叔经常在深圳书城星巴克写文章,而且有个御用宝位,安静、景色佳,可最近一直被一名流浪汉占据。
是的,你没看错,真的是名流浪汉,很年轻,但头发几乎能挤出油,整天一身油污满身的衣服。
一连两个月,都占据我的宝位,而且什么东西都不点,只是坐在哪里,看手机里的动画片,一待一上午。
但是,工作人员对他却置之不理,甚至在店内分发免费饮品时,也给他也分一小杯......
我问一名工作人员,这人什么都不点,一坐两个月的人,你们也不赶走,为什么?
她说:“这是公司规定,只要在店里坐的人,都是顾客。”
这句话,还是小小颠覆了我对经营的认知。
< class="pgc-img">>放眼多数的餐厅、茶饮,很少会让你白坐,没一会儿店员就会问你要喝点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不要,对方马上会说:
“不好意思,不消费不能白坐。”
哪怕当下一个顾客也没有,店家也会下逐客令。
这就是格局不够大,只把真正花钱的才当顾客,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消费者。
人家坐久了,多数人都会花销,这不就有转化率了吗?
就算别人不消费,最起码也给商家攒个人气啊,路过的人看到你热火朝天,就有进来的冲动。
你看就是这样,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不要太势利。
< class="pgc-img">>人这一生很漫长,说不好谁会成为你的贵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刚刚离职,就被很多同事拉黑。
我觉得那些同事真的好傻,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什么时候都适用。
良叔以前在500强时有个习惯,但凡有离职的同事,我都会发个信息,道声别,说声保持联系。
因为这些出去的人就是一个个窗口啊,他们在外面混得如何,不也给你个未来做个参照吗?
< class="pgc-img">>后来出来创业,就是得到了一位离职同事的帮助,他几年前创业做培训。我是踩着他的脚印一步步走来,还真省了不少劲。
所以,我老妈以前说“人缘是攒出来的”。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就像星巴克的理念,来的就是客,现在不消费,但终究有了消费的机会。
4
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
去年过年期间,我在欢乐海岸星巴克,旁边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娃,她衣着华丽,穿金戴银。
只是她嗓门大了些,一直大声呵责那俩熊孩子,引来很多人侧望。
没一会儿,其中一熊娃把饮料打翻了,那妇女又尖叫起来,给了娃两巴掌,娃哇哇大哭。
妇女气急败坏的对着柜台大声:“服务员!服务员!快拿抹布过来啊!”
结果,柜台内的几个工作人员,没一个理她。
于是,她走向柜台,对着最近的工作人员嗓道:
“服务员!我叫你呢,你装着没听见吗?”
那女孩环顾左右,一脸懵懂回到:“我不知道你在叫谁?我们这儿没有服务员,只有咖啡师。”
妇女威胁到:“你怎么这种服务态度,不想让别人再来了吗?”
女孩微微一笑说:“请便”。
亲眼看到这一幕,心里默默给那女孩点赞。
日常中,你也会发现,星巴克的服务员,不,咖啡师,不像海底捞那般的热情,当然也不是冷冰冰,而是和你平起平坐。
< class="pgc-img">>他们不会因为你是顾客就刻意讨好你,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曾说过,企业内部从来不称呼“店员”或“员工”,而是称“伙伴"(Partner),就是想让每个人之间是彼此尊重。
这种人性文化,也许就是咖啡师们不太热情,却又恰如其分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我极讨厌很多企业崇尚的“狼性文化”,而且“狼性文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狼狗文化”。
怎么说呢?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纪律的统一性像狼,但又有希望员工对待公司的忠诚度像狗;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竞争的进取心像狼,但又希望员工对待客户的迎合度像狗。
这一会儿狼性,一会儿狗性的,员工不分裂吗,为啥就不能让他们拥有“人性”。
我的MBA管理学教授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可,他说:“管理就像教育小孩,身体力行大于说教,你对员工啥样,员工也会对客户啥样。”
想想也是吧,你一嘴的仁义道德,却对员工百般苛刻,你还能指望员工对客户好到哪里?多半是能骗一个算一个。
最后,吃亏的到底是谁?
所以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无论经营还是管理,无论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员工,都还是回归本性好些。
不能因为员工身处底层,你就飞扬跋扈;也不要因为客户手握财源,你就媚颜百献。对人实实在在,把该做的做好,比啥都强。
也别在鼓吹什么“狼性文化”,这个年代更需要的是“人性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