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宁波13家好吃的披萨店来了,肯定有你没吃过的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注微信公众号“吃货小通”,不定期吃自助餐。查看宁波更多好吃地方!==============今天美食达人来推荐宁波好吃的披萨了。不要说

<>

注微信公众号“吃货小通”,不定期吃自助餐。查看宁波更多好吃地方!

==============

今天美食达人来推荐宁波好吃的披萨了。

不要说你对披萨的印象还停留在必胜客……

醒醒,宁波还有这么多好吃的店!

快收藏起来啦~

DONPAPA

PIZZERIA东巴巴

地址鄞州区 天静巷166号(明天广场)

电话 15967897895

这是我目前吃到的宁波最好吃的一家薄底披萨店了。复古的红色裸砖设计,开放式的落地窗露台,英伦风的沙发木箱和抱枕,简单地透着几分随意。

这家的烤鸭披萨好吃到惊为天人。烤鸭切片很厚实油爆爆的,鸭皮又烤脆脆的,鸭肉吸收了芝士的浓香鲜嫩多汁,每一口都是惊喜和满足。

另外意大利肉酱面也是超赞的,面条劲道,肉酱香浓鲜咸入味。

格兰披萨餐厅

地址 鄞州区 嵩江中路540弄44号(和邦大厦C座对面)

电话 0574-83073803

大概是宁波最小的披萨店!两个店主受留学时打工启发,回来开了这家店。中午11点开门,店里已经坐满人了,披萨要等很久,最好提前打电话订一个。

铁人披萨,“据说,把土豆、牛肉磨成泥以及揉面,都需要大量时间。搞不好老板是觉得这活儿得铁人才能完成,所以起名铁人比萨。”来店必点这一款,不过要趁早,基本上11点半就全部卖完了!披萨上的土豆泥和牛肉很搭,还有淡淡芝士香,披萨边酥脆的,厚薄也刚好。

Con Gusto

康客食都

地址 江东区 百丈东路909弄8号(兴业银行后面)

电话 0574-89118011

虽然中文名字比较俗气地理位置也比较隐蔽,但是美轮美奂的地中海设计风格着实令人惊艳,原来是出自加拿大设计师之手。主厨是地道的意大利厨师,确保了正宗的意式风味。大部分服务员都是诺丁汉的留学生,只会讲英文,难怪就餐的好多老外。是不是逼格很不一般。

推荐他们家的鲜虾披萨和腊肠披萨(肉食吃货就是喜欢荤的重口味),饼底非常薄,厚厚的芝士绝对是芝士控的最爱,再铺上十足的鲜虾或腊肠,慢慢的意式风情只有尝试了才知道。

另外,他们家的芝士蛋糕好吃到没朋友。

Glo London

高乐英

地址 江北区 羊山巷38号

电话 0574-87496663

目测是甬城唯一一家英式餐厅至少我只知道和吃过这一家,坐落在西洋风情独特的老外滩。暂且不论英国料理多么黑暗,至少这家英式餐厅的披萨绝对不能错过。

风情西西里披萨和海鲜披萨,两款披萨色彩搭配都非常诱人,食材运用也是毫不吝啬铺地满满当当。肉食吃货推荐风情西西里披萨,有着意式腊肠的咸香和嚼劲。海鲜披萨是洒满了厚三文鱼和新鲜的芒果条,深海公主与热带王子的奇遇记。

另外,他们家的几款甜品都非常赞。

潮·LOUNGE

地址 海曙区 月湖盛园盛园巷8#

电话 0574-55330000

座落在民国风浓厚的月湖盛园,第一次认识这家店是在盛夏的灯火阑珊处,精致奢华的装修风格仿佛穿越到30年代的上海大公馆。

独立的一栋洋房,超喜欢二楼的露天阳台,宽敞的软榻,洁白的纱幔,选个阳光温和的下午,是否有种海岛度假的错觉

这家的大厨据说是南非索菲特挖回来的,西式料理得心应手。推荐好吃的海鲜披萨,118RMB,经典的薄披萨。分量很大,三个女生吃吃足够,海鲜材料丰富,竟然还有两只肥硕的蟹腿啊,海洋的鲜味,芝士的香味,夹着脆脆的薄底,口口都是满足。

菲滋意式

休闲餐厅

地址 海曙区 东渡路55号东门银泰百货7楼 银泰百货全部店铺

电话 0574-87092166

平时经常会光顾的一家餐厅,几家分店人气也是一直很旺,饭点基本都是要排队的节奏。很喜欢他们的两款薄脆披萨和三款浓汤,价廉物美非常亲民。

意式香肠薄脆23RMB,腊肠的咸香和菠萝的清甜在浓郁的芝士中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薄,脆,咸,鲜,香,甜,各种滋味在舌尖。

工社咖啡

地址 海曙区 开明街326号

电话 0574-87074219

身处闹市,却有自己的文艺和小清新。虽说是咖啡馆,但是美食众多,叫咖啡餐吧不为过。喜欢二楼靠窗的沙发座位,采光极好,阳光暖暖,且看室外的人潮车涌,慢慢消磨午后时光。

第一次吃烤鸭披萨就是这家店,推荐烤鸭披萨和熏肉披萨,均价58RMB。分量很大,薄底,芝士浓郁,两三人分享也足够。

厨师是胖乎乎的90后男生,擅长多种异国料理创意料理,譬如好吃的墨西哥玉米饼做的比墨西哥餐厅还好吃n倍,还有西班牙Tapas风味独特。

Caffe Bene

21码头店

地址 海曙区 丽园北路1540号(青林湾21码头3号门)(21码头)

电话 0574-87485914

之前一直对Caffe Bene这个品牌好感度略低,不过这家位于青林湾21码头的加盟店倒是彻底改观。原因是这里令我流连忘返的美味披萨。

推荐火腿芝士披萨,香肠芝士披萨,12寸,68RMB。

确实是很薄的底,但是由于铺得食材实在过于丰富,满满的都是青椒红椒芝士香肠火腿等等,导致饼底无法承受之美味,必须带上商家贴心配送的一次性手套手抓着吃才不至于过于狼狈。披萨汤汁丰沛,各种蔬菜汁肉汁和芝士无比鲜甜。

Cafe Design

呼吸自然

地址 江东区 桑田路867号(近海洋公园)

电话 0574-87472062

几次经过都被看似荒凉的门头望而止步,偶然相识才知晓什么叫别有洞天。最是喜欢靠河的窗边,枝繁叶茂,时光清浅,静谧悠然,宛如世外桃源。

这里不只是咖啡店,还是几个设计师的创作聚集地,每一处摆设都自成风景,腔调十足。

这家的薄底披萨同样是材料十足,推荐香肠披萨,圣女果的清甜,奶酪的香甜加上赏心悦目的美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法思乐咖啡

地址 江东区 世纪东方广场65号(广场外)(世纪东方银泰百货对面)

电话 0574-89089955

第一次爱上薄脆披萨就是因为吃了他们家的三只小猪披萨,个头不大一人一个刚刚好,价格也非常实惠,只要25RMB。

Maan Coffee

漫咖啡

地址 海曙区 和义路102弄1-2号,1844艺术生活中心内

电话 0574-83868611

一度被戏称为甬城的装逼圣地,亦或是灯具市场。全玻璃墙面设计确实逼格颇高,琳琅满目风格迥异的各类灯饰还确实像那么回事。身处和义大道,价格亲民,所以一直人气爆棚。

第一次吃到这家薄脆披萨倒是颇为意外。其实这家自称烤牛肉圆饼,32RMB,菲兹式的小份薄脆披萨。饼底真的是嘎嘣脆,各种材料混合着芝士都烤得焦焦脆脆,口感独特又非常美味。

汉迪披萨

地址 海曙区 丽园北路866号恒茂商业广场内一楼93-95号(y)

电话 0574-27871818

分量挺大的,9寸的汉迪特制披萨45RMB,两人能吃撑。虽然饼底有点肥厚,不是我喜欢的薄脆,但是胜在芝士丰厚,用料十足,满满的火腿肉,橄榄圈,红绿甜椒和猪肉粒。

Frank Pizza

弗兰克匹萨

地址 鄞州区 后庙路62号(甜蔻对面)

电话 0574-88062727

蒙古姐妹花经营的披萨店,肯定是别家店没有的西域风情。披萨品种繁多,口味独特,决计有众多很多你从未见过的味道,譬如香辣的川香牛肉披萨等。只是皮比较厚,类似必胜客的面包饼底。

日光浴的懒猫

作者简介 美食红人,十足的小资"吃货"。有句话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日光浴的懒猫而言,饮食才是其大欲。

本文来源:东南商报

==============

搜索微信公众号“吃货小通”(xiaotongnb0108)有惊喜,不定期报名吃自助餐!想知道更多宁波好吃地方,可搜索公众号“吃货小通”

今年是海明威诞辰120周年,公众号“海螺社区”特别推送滕威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的讲稿,以表纪念。本讲稿是根据滕老师数次课堂录音整理并由讲者修订而成,本文为讲稿第一、二部分内容,为编辑选摘。

2017年滕威老师于哈瓦那Floridita酒馆

“钢铁直男”不可复制的一生

海明威是我本人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首先吸引我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人生经历。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边上的Oak Park,橡树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医生,这位医生胆大心细,业余喜欢狩猎一类的阳刚彪悍的运动。他一心想把海明威从里到外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不遗余力地对海明威进行男性教育和气质塑造。但海明威的妈妈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给小海明威穿过小女孩的裙子,还热衷于培养他音乐、绘画等艺术才能。他妈妈可能更希望他长成一个中产阶级的文化精英,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妈妈一直希望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所以总把他和姐姐伪装成双胞胎姐妹。显然父母的教育在海明威的身上产生了分歧。

我读海明威的传记,感觉终其一生,这种分歧始终没能在他身上得到弥合。一方面,表面上好像是他父亲占了上风,所以他按照父亲设定的轨迹亦步亦趋:三岁就有了第一根钓鱼竿,是父亲送给他的礼物;十岁开始吸烟,而且有了第一杆猎枪,爸爸教他射击;十二岁开始喝酒,而且喝的是那种劣质whisky;据说十三岁就有了跟女人上床的经验;十四岁开始学拳击。谁要敢怀疑海明威不是真爷们,他肯定会恼羞成怒。

美国评论家马斯克·伊斯特曼曾讽刺他“缺乏成年人的沉稳自信”,是“在胸口上粘假毛”的男人。海明威后来遇到对方,不但把自己和对方衬衫都撕开,比一比谁的胸毛是真的,还把对方按到地上暴揍一顿。但是,我感觉这种很阳刚糙男的气质只是他的表象,他一直努力去扮演、适应“男子汉”这个角色。在海明威的作品当中,他好像不断地在教育和说服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男人,哪怕是有困难有压力。所谓“重压之下优雅的风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写下的这些金句可能更多地是想说服自己吧。

大家都知道海明威最后是自杀的,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自杀,有的投河,有的开煤气,有的卧轨,可是海明威的方式最决绝,他是把猎枪伸进自己嘴里,然后开枪自爆头颅。当他妻子发现的时候,他的大半个头都炸飞了,只剩下下巴那一块儿,他的牙齿、血肉和碎骨飞溅满地。这真的是极端残忍的自杀方式。其实海明威的父亲也是自杀的,以前他觉得父亲自杀是很懦弱的逃避,后来慢慢觉得“死亡是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他父亲生前曾经讽刺他说,你可能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父亲用一把手枪打穿了自己的脑袋,海明威就用猎枪轰飞了自己的头颅。似乎至死都在争这一口气——我比你强。

多说一句,后来海明威的妹妹、弟弟、孙女都用各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四代人逃不过的宿命,因此一度被称为“海明威魔咒”,与另一个被“诅咒”的美国家族——肯尼迪家族“齐名”。但与肯尼迪家族不同的是,海明威家族成员并非死于意外,而是会遗传的“躁郁症”。海明威的孙子约翰曾经写了一本书《Strange Tribe: A Family Memoir》 ,讲述了从海明威的祖父到海明威的孙辈四代人不得善终的“魔咒”。回来我说,我觉得海明威一生都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努力扮演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甚至比父亲更强大的男人、一生都在试图战胜阉割焦虑,这种焦虑在他的人生和创作中都是显而易见的。

年轻的海明威

不过话说回来,海明威虽然死得惨烈,但他62年的人生简直可以用“无与伦比地精彩”来概括。甚至有人说,海明威的人生比他作品要精彩。我们知道海明威是新闻记者出身,他恐怕是20世纪文学史当中最早也最善于利用媒体自我炒作的作家,他是20世纪作家当中罕见的super star。用今天的话叫“流量担当”。因此,很多同行看不上他,可能觉得他太过招摇。20世纪很多作家要么离群索居,要么行迹缥缈,最起码也要跟大众传媒保持距离。比如福克纳、塞林格,都是这种神秘主义处世方式的杰出代表。而海明威则完全不同,他不仅是新闻记者,他把自己活成了“新闻”。

库尔特·辛格在《海明威传》里说,“海明威具有个人主义倾向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像着了魔似的热衷于战争和革命,并亲身参加过五次。他喜欢女人,先后娶过四个。在打猎、捕鱼、斗牛和击剑方面海明威都是能手,他寻求冒险,而且总是如愿以偿。世界就是他的舞台,暴力则是他永久的同伴。”他第一次离家远赴一战中的欧洲战场时,其实就是红十字会的一个救护车司机,有一次他被派去送补给,结果途中被炮弹炸伤。后来经过大大小小12次手术,从身体里取出了据说227块弹片,还有很多遗留体内拿不出来。他因此获得了嘉奖,而这段经历也成就了他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

1918年,一战中受伤的海明威

后来又参加西班牙内战,加入国际纵队。虽然西班牙内战的起因今天看来非常复杂和多元——具体大家可以看看斯坦利·贝恩的《西班牙内战》这本书——但佛朗哥一旦接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支持,他就不再是维护天主教的西班牙国内的一支军事力量了,而成为法西斯帐下部队。海明威本来就对西班牙这个国家情有独钟,当西班牙共和国宣布成立,“热爱共和国”的海明威便“在政治上始终一贯地站在她一边”,为了捍卫共和国,他献计献策,出钱出力,虽然身为战地记者但经常跟战士们一起冲锋在前线。1938年国际纵队无奈撤离西班牙,海明威是最后一批离开的战士之一。西班牙内战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他还为伊文思的纪录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脚本和解说词,完成了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剧本《第五纵队》,创作了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丧钟为谁而鸣》。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海明威

二战时,海明威也没闲着,留下了非常多的传奇。摄影师卡帕,也是曾经参加过国际纵队的左翼战士,曾经在自己的二战回忆录《失焦》中写过,“海明威夹着苹果白兰地,军用夹克里塞着手榴弹,还煞有其事地配着汤姆森冲锋枪。”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本不该亲自参战,但他组织了一个游击先遣队,活跃在前线。盟军进入巴黎之后,海明威独立解放了两个著名的地方,一个是莎士比亚书店,一个是丽兹饭店,前者有书,后者有酒,都是海明威的挚爱。这两个地方在战前就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大家感兴趣去读《莎士比亚书店》和《旺多姆的丽兹》这两本书,里面不仅讲到海明威还讲到很多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活跃在巴黎的那些著名的文人墨客,当然海明威自己的《流动的盛宴》也是不容错过的。

二战期间的海明威

关于海明威在二战,近些年还浮现出的一个说法是,他可能是个双面间谍。他在古巴招募了一支间谍小分队在太平洋海域上活动,搜集德国或日本海军的情报。当然,他召集的所有的小分队的成员,除了酒鬼就是乞丐,要不就是无业游民,所以很有自知之明地将这支队伍命名为“骗子工厂”。他让CIA相信他有能力提供独家情报,于是CIA跟他合作,并对有效情报提供报酬。但有效的不多,因为大多数情报是他添油加醋创作出来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军官和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雷诺兹有一本“耸人听闻”的书,《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这本书曝光了他在跟CIA合作的几乎同一时期也曾受到苏联内务部的招募成为苏联间谍。《间谍:克格勃在美国的兴衰》一书中也提供了史料证明了这一点,但据作者之一、前克格勃成员瓦西里耶夫说,海明威能力有限,没有提供一次有效情报。所以我感觉海明威基本上是把间谍身份当作一种冒险来经历的,没太当回事。但他这么作妖,也带来了后患。FBI头子胡佛非常讨厌他,也有海明威专家认为海明威之死与胡佛的步步紧逼有关。胡佛怀疑他与卡斯特罗有来往,对他实施过24小时秘密监控。

海明威与卡斯特罗

海明威确实见过卡斯特罗,也同情古巴革命。他也习惯自称“古巴人”。他在离古巴最近、美国大陆最南端的key west小岛有家,在哈瓦那郊区也有家。2014年夏天我去了key west,2017年秋天去了哈瓦那,都专程去海明威生活过的地方打了一遍卡。

2014年滕威老师摄于佛罗里达Key West海明威故居,六趾猫墓地

这就是海明威浓墨重彩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从不掩饰我是海明威的迷妹。但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这是很难以内在化的一种情感。因为很显然,海明威是个“直男癌”,对他而言,女人如酒,都是诱惑,都是享乐。四次婚姻还有曝光的和隐秘的各种艳遇和暧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行走的荷尔蒙。我们今天要讲的《白象似的群山》,据海明威的传记作家考证,背景就是海明威第一任妻子第二次怀孕的时候,海明威的那种复杂的心理——不想要这个孩子。但事实上他后来不仅没有留下这个孩子,也很快跟妻子离了婚。

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上一讲我们大致了解了海明威的人生,这一讲来勾勒一下海明威所处的文学史语境。提到海明威,文学史上一定会牵出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大家以后在文学史考试也会经常考到。但这样的一个文学史概念其实并不具备多大的描述性和概括力,换句话说它的定义力是非常微弱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团体、没有一个宣言说我们是“迷惘的一代”,它事实上源自一个玩笑,一个带有讽刺的、戏谑意味的玩笑。

当时海明威在巴黎游历的时候,那里有很多他这种从美国来的文学青年,他们围绕在一个女人的身边,这个女人叫斯泰因,斯泰因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犹太女人,她非常喜欢文学,所以她的身边集结了一些这种文学青年,然后她经常资助他们。另外一个中心是伊兹拉·庞德,这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派诗人。斯泰因和伊兹拉·庞德对当时的这些小青年影响非常大。一战时这些年轻人从美国远赴欧洲,他们本来是抱着保卫世界民主和和平的理想来的,但是他们到了欧洲之后,发现这不过是帝国之间争霸和瓜分这个世界的一种肮脏的、为了肮脏的政治目的的一场战争,与他们原来的那种理想主义的信念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他们感到失落,感到愤怒、感到被欺骗,那么这种迷惘的情绪,这种甚至有一点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的一种情绪在当时那些在欧洲的美国青年人当中弥漫,他们普遍地酗酒,声色犬马。

海明威有一次陪斯泰因去修车,到了汽车修理部,有一个小工磨磨蹭蹭,技艺不精,搞半天车也修不好,斯泰因就很愤怒,就去向修理铺的老板投诉,那么老板就很生气,就说这个小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大概就是骂他们除了混日子,什么事都不会干。斯泰因听了这话以后,就对海明威说,“你们也是迷惘的一代”,“所有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你们对任何事情都缺乏敬畏之心,你们活得醉生梦死……”这其实是对海明威这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嘲弄,所以海明威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字,他当时就顶嘴。

后来海明威就在出版《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在书的扉页上引用斯泰因的这句话,写着——“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他引用这句话其实是想说,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在一战中经历了什么。结果这个反讽最后阴差阳错地变成了一个正面的概念来命名海明威这一代年轻人,这找谁说理去。所以我经常跟你们讲,每个概念都有它生成、流传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去做一个知识考古,这个概念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被生产制造出来的,又在怎样的情境下进行了传播,它的传播路径是什么,那么它被接受的语境又是什么,这过程中有哪些变形、重写……而不是像高中那样,教科书上有个概念就把它背下来,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中注意。

格特鲁德·斯泰因

伊兹拉·庞德

话说回来,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也给美国当代文学留下了最重要的文学遗产。除了海明威之外,还包括菲兹杰拉德,大家都知道他的著名的作品叫《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那一代美国人的一个经典之作。八卦一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交往也是一波三折。今天看起来“腐”味很浓,连菲茨杰拉德的妻子都抱怨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像一对情侣。但二人相遇的时候,是菲茨杰拉德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江郎才尽,而海明威的写作渐入佳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不过海明威不断在作品中嘲讽菲茨杰拉德,比如《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可能是二人最终断交的原因。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描述过他们的故事,我爱的演员抖森出演菲茨杰拉德。美国学者莱斯利·M.M.布鲁姆出版的《整个巴黎属于我》将巴黎时期的海明威扒了个底掉,看完以后即使是我这种迷妹也差不多粉转黑了。

《午夜巴黎》里面的海明威

《午夜巴黎》里面的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他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我们看一下PPT,处女作是1925年的《在我们的时代里》,1926年发表了《春潮》和《太阳照常升起》,1927年发表了《没有女人的男人》,《白象似的群山》也是1927年发表的,1929年发表了他的名作《永别了,武器》,1932年《午后之死》,1935年《非洲的青山》,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1964年出版了《流动的盛宴》,1970年是《激流中的岛屿》,是他最后的作品。

海明威坐在书桌前

一般来说,教科书会概述出海明威两个最重要的创作特点,第一个是他的作品经常有非常突出的男性主人公,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硬汉。海明威的作品当中很多男人并不是他们生来就是硬汉,而是他们人生的角色任务是扮演硬汉,好像只有扮演硬汉才能完全地证明自己摆脱了阉割焦虑、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海明威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视为“成长小说”。我还记得吴晓东老师引用过美国学者菲利普?杨的《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中关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论述,“一切美国故事里最伟大的主题,就是天真遇上经验。讲天真的美国人怎样走到外面的世界,怎样遇见与天真完全不同的东西,怎样在路上被打倒了,从此以后便很难再把自己拼起来,回复原状”。

在菲利普?杨看来,美国文学史上的很多经典基本上是描述这样一个天真遇上经验的故事,比如说马克?吐温的很多作品,像《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种历险记(就是讲述)小男孩出门,在路上,然后逐渐成长。所谓成长是什么意思,成长就是你获得了经验,原来那些innocent的东西都不见了。再明确一点说,在我看来,这种成长就是原来内心当中、原来曾经单纯相信的梦或神话破灭了,这个梦是什么?可能就是美国梦。美国梦是个人成功、不断奋斗、不断进取,最后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个人梦想的神话。但这是文化(或说意识形态)建构,现实中能实现所谓美国梦的人可能只是千万分之一。

回到海明威这里来。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当中(书写的)仍然是那样一个小男孩,当他出门,比如他从美国到了欧洲战场,他发现了世事无常,发现了战争的罪恶,但不同的是,他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写出“从天真遇到经验”这样一个成长过程的挫败感之后,又接着写了如何重新站起来。正如他在《老人与海》当中,大家都知道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是你无法打败他,你可以从肉体上把我消灭掉,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变成一骨灰一阵风,但是我的精神永远是站立着的”。在《永别了,武器》当中,他说“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受挫折,而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好”。什么意思?我们的处世哲学是教大家要避重就轻,要知己知彼,不要以己之短去PK他人之长,我们总是要讲究策略,田忌赛马。

但是在海明威那里,他反倒说,什么是你最弱的地方,你就要把它练得最强,如果你最弱的地方都变强,你这个人就无敌了。我举个例子,比如拉美传奇的英雄人物切?格瓦拉。他从小患有哮喘病,不应该做剧烈运动,但他却非要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不但小时候坚持参加各种运动成为运动达人,还骑摩托车漫游拉美,后来又成为游击战士,为社会正义与平等而战。这就很符合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他不是塑造一个成功的硬汉,而是塑造一个如何战胜挫折战胜自我的硬汉。罗伯特?乔丹,还有桑迪亚哥,失败甚至死亡都不可怕,即使在这种极端情境下仍要挺直脊背保持人的尊严,恰如约翰·斯坦贝克总结的,“他对写作活动的影响至深——反正比我能想到的任何人都多。他的写作只有一个主题——只有一个:人跟世上的各种强力(所谓的‘命运’)搏斗,鼓足了勇气去会会它们”。这可能是海明威作品经常入选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原因吧,满满的正能量。

但有的同学又会问了,既然海明威塑造了那么多硬汉形象,而且他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硬汉的形象,那么为什么他最后要选择自杀?对很多人而言,自杀可能是一种“懦弱”,弃世,基督教也是反对自杀的。即使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也不能放弃生命,这似乎是某种共识。因此就世界范围而言,安乐死都是法律和伦理的难题。你们可能看过电影《深海长眠》,死反倒是比较难的事情。我前面讲过海明威多次在战争当中受伤,真的是遍体鳞伤,很多弹片在体内都没有办法取出来,酒精的麻痹作用只是暂时的,五十岁以后身体真的是每况愈下,我想他可能不想像海涅一样,经历八年床榻坟墓的晚年,所以自行了断。不过也有传记作家说他是不堪CIA的压力自杀的。

海明威去非洲狩猎

其实死亡对海明威来说并不陌生,他非常喜欢“作死”,诺曼·梅勒说,离死亡越近他越有活力。比如去非洲狩猎,像名篇《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就是他根据在非洲狩猎的经验写成的。据说他在非洲狩猎,有一次两天之内经历两次飞机失事,但两次都是奇迹般的生还。第二次失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不行了,报纸已经登了讣告,类似“著名作家海明威飞机失事死于非洲”之类的。但他其实还在医院抢救,昏迷不醒,等他醒过来之后,发现媒体都长篇累牍地赞美他,怀念他,所以他还挺开心,他可能觉得死亡也没那么悲伤吧。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洁音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五部曲”(《算了》《噩耗》《希望》《母乳》《终于》),[英]爱德华·圣奥宾著,邹欢、于睿寅、吴洁静、刘志刚、冯洁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295.00元

“爱德华·圣奥宾儿时遭父亲性侵”,几乎所有梅尔罗斯系列小说的书评都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俨然已成为一种类似标题党的勾当。圣奥宾的经历既典型又与众不同:并非每个人都有魔鬼般的父亲,但这样的经历又的确是心理分析家以及吃瓜看客热爱的主题。由类似经历产生的作品被称为“悲惨回忆录”。圣奥宾曾经吸毒、酗酒、数次进出戒毒诊所,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这是他自己的经历,也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主角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故事。

然而梅尔罗斯小说真正的魅力在语言,具有英国作家特有的苦涩幽默。第一人称叙述者常常自说自话,唠唠叨叨的风格自成一体,无论是毒品重度嗨导致脑中无中生有的多人台词,还是酒精上瘾踯躅徘徊喝与不喝之间的内心独白,或者是在路上看见一位美女可望而不可即时的伤感:“噢,天哪,为什么生活会安排得这么糟糕。为什么他不能直接一把抱她坐在热烘烘的车盖上,扯掉那块假装是比基尼的蓝绿色布条?她想要,他想要。嗯,反正他肯定想要。”而且,在五卷中穿梭,往来帕特里克生活的还有不少能言善辩的人物,尤其是父亲的老朋友,滔滔不绝的尼古拉斯·普拉特,他歇斯底里的口才在第五卷中有最精彩的表现。

小说中的人物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恐怕是不需要努力挣饭吃的上流阶层人士的特征:当你不需要维持一份工作靠别人发工钱,你当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你。帕特里克曾经非常有钱,一位从未晤面的祖母赠送他一笔数百万的遗产,他不知道该如何消化,就把它全部挥霍在毒品上面: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抽屉摸索毒品,最后把这笔遗产的老本都花光了。过去中国有钱人家怕不肖子孙出门赌博,就让他们染上鸦片瘾,因为再怎么抽鸦片,也不会败光家产,然而,到了当下的美丽新世界里,新式毒品一两年就可以耗去百万家资。后来帕特里克必须自力更生养家糊口了,开始学法律,“想以后尽量解救更多的罪犯免于牢狱之灾”。但是我们依旧没有看见他如何挣钱,只是间接地知道有些人一个上午坐在办公室把脚翘在桌上等吃中饭。

我们不妨先把五卷小说的脉络理一理。这个系列写于1992年至2012年,帕特里克的年龄与作者本人年龄相同(1960年出生)。每卷有一两个主题,情节难免重复交叉,类似电视连续剧的闪回。叙述时间从帕特里克五岁至四十五岁,跨度四十年。帕特里克从天真的孩子,到被父亲性侵,到长大成为具有自毁倾向的青年,到三十多岁戒毒后依旧酗酒的两个孩子的父亲,到父母先后去世,最后他与自己和过去的生活达成和解。

第一卷《算了》1992年出版,帕特里克童年的回忆,当时他同父母居住在位于法国南部的别墅圣纳泽尔。

第二卷《噩耗》1992年出版,帕特里克二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去纽约领取父亲骨灰,沉湎于毒品难以自拔。

第三卷《希望》1994年出版,帕特里克三十岁,戒了毒,但毒品和医院账单已经耗去他所有钱财。主要场景是英国上流社会朋友家的一场大派对。

第四卷《母乳》2005年出版,帕特里克四十多岁,结了婚,有两个儿子,在圣纳泽尔度夏,与老年痴呆的母亲关系紧张,母亲想要安乐死,但最后又放弃了。

第五卷《终于》2012年出版,帕特里克已经离婚,母亲亡故,他为母亲举行葬礼,与往日彻底告别。

梅尔罗斯系列起初在美国出版了三卷本(2003年),圣奥宾在一次访谈中说已经同梅尔罗斯“了断”了。他想要《母乳》完全独立于前面三部曲,一开始设置了不同的角色,具有多视角叙述,在男主角、妻子玛丽和大儿子罗伯特之间来回转换。虽然男主貌似与前三卷中的帕特里克不一样,但圣奥宾写着写着就发现这还是一部梅尔罗斯。他建议读者五卷本从头读起,但其实打乱顺序读也很有意思。

评论家热衷于发现他的小说中哪些是真事哪些是虚构,然而现实与虚构似乎难以分离。圣奥宾自己从十六岁开始就是瘾君子,他在牛津的导师是曾获得布克奖的著名小说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偶尔去见导师的时候,让出租车在外面等着送他去机场,飞到巴黎或纽约去过足毒瘾。他没有被牛津大学开除,是因为展示过一些文学才能,也因为导师比较善良宽容。他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还企图注射过量海洛因自杀,后来开始心理治疗,戒毒,但接下来开始酗酒,出了肝脏问题才戒酒,最后通过写作得到解脱。他强迫自己写小说,因为如果不能成功出一本书,“那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我不感到害臊或者恐惧的”。即使写作,在他也是一件具有危险性的事情,他喜欢在公共场所写作,因为独自待着进行高强度的精神劳动,会“变得很有戏剧性”。

爱德华·圣奥宾

梅尔罗斯系列的西班牙语版将前三卷命名为“父亲”,后二卷为“母亲”,这基本符合五卷本的主题。评论家认为圣奥宾写出了近期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魔鬼父亲的形象。帕特里克的父亲大卫在他五岁时开始性侵他,直到他八岁时开始反抗,拒绝再对父亲屈服。父亲对性侵儿子并不后悔。“即便说他犯下了罪行,那也是为了教育儿子,也许太勤奋了点”;他仅仅认为自己是“略微过分超越了中产阶级的谨小慎微”。帕特里克痛恨父亲,父亲死后,甚至想把父亲的骨灰直接倒入马桶,混入蛆虫和粪便中,“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地方了”。

圣奥宾自己的父亲生于1906年,号称祖上可以追溯至诺曼征服英格兰时代,来往的圈子不乏名人,著名作家亚瑟·库斯勒曾是座上宾。 “他是有学问的人,但不是什么好东西,”圣奥宾说,“他只有一小块画布,但依然尽其所能施展破坏力。如果把柬埔寨给他,我相信他会成绩辉煌”。他虽然痛恨父亲,但父亲对他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他像父亲一样玩世不恭、毒舌伤人、蔑视女性。也许圣奥宾在某些方面比父亲更糟糕——父亲并未吸毒酗酒至丧失正常功能,不过他“绝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1991年圣奥宾将要出版第一部小说《算了》时,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母亲说父亲曾经强奸他,母亲的回答竟然是“他也强奸了我”。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也出现在小说里。小说中的母亲不但对丈夫性侵儿子视而不见,而且还纵容他侵犯其他孩子。母亲成天同新世纪江湖骗子混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说自己同“超人基金会”的负责人谢默思“前世就认识”,曾经分别是男女修道院院长,有“精神上的友谊”,曾经被误解,并且在当地引起巨大丑闻。圣奥宾自己的母亲罗娜·圣奥宾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人物。他母亲生于1925年,是美国富有的女继承人。母亲同父亲离婚后,开始在各种慈善事业上挥霍家产。她出版过几本书,包括《前世回忆录》,谈到同耶稣一起生活,还有本书有关替代疗法,认为医生没有用,他们开的药会导致疾病等等。看来东西方部分民众在某些事情上的认知倒是相当一致。

小说中母亲要求帕特里克帮助安乐死,这是最为吊诡的一件事情,对他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想给母亲想要的东西,但是难道他自己也同母亲一样想要它吗?他的确暗自希望母亲早死,但是如果出于报复母亲的心理帮助母亲去死,那就是罪恶,以后精神负担吃不消;而且或许更好的报复是让母亲半死不活待在养老院;但是看见母亲在养老院受罪,又觉得最好还是满足她的愿望,因为如果不满足母亲的愿望,那难道不也是恶毒的报复吗?帕特里克对母亲的感情就纠缠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他不理解母亲的行为,想从各方面寻找原因,他发现自己只是父母虐恋关系的玩具;母亲的慈善事业只是寻找刺激,满足虚荣,这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最后他不得不在众人对母亲的正面态度与自己的负面记忆——不负责任的母亲——之间找到平衡。

圣奥宾描写家庭生活的琐碎之处,风格堪比厄普代克。他笔下有对各种当代男女的描述和解剖,在这些男女之间,爱情不存在,只有性的短暂吸引。同富人谈恋爱,“你以为会乘坐私人飞机,结果在餐馆里吃饭他都会打包带回家,或者干脆指望你来做饭”。或许他说出了实情,但实话实说有时的确令人沮丧。他对上流阶层没有什么好话,画像上的贵族“在白痴一般傲慢的神情中找不出任何吸引人之处”。上流社会(upper class)被他戏称为上层外壳(upper crust),跟正能量爆棚的《唐顿庄园》完全是两回事情。他们虚伪、势力、恶毒,夫妻关系充满困境。人们对王室卑躬屈膝,玛格丽特公主也出现在第三卷《希望》中,是一位性格执拗,待人刻薄不顾场合的女人。

圣奥宾对个人精神状况的描述生动坦率,他准确地描写帕特里克在遭遇外界变化时的反应以及狂暴的心情,他关于自杀的胡思乱想,是以浓密的想象对哈姆雷特的扩展:“无疑自杀会是另一段令人呕吐的意识的暴力序曲,锐减的螺旋和越来越紧的绞索,记忆像炮弹碎片那样成天撕扯着你的皮肉。谁知道永恒的节日营地里会有什么样精心琢磨的酷刑在等待着你?这样一想,你简直觉得活着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他对瘾君子生涯的描写极其详细,涉及购买毒品的惊险过程、毒品的五花八门、使用毒品的方式(“那不是针管,是自行车打气泵”),吸毒的感觉包括美妙的幻觉和极度的快感,随后是无尽的不舒适。为什么要反复注射毒品?因为极乐的感觉会很快消散,代之以难忍的绝望感,使人想要再次体验极乐,然而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绝望。而如果戒毒,人会变得丢三落四,“连去趟厕所都会忘记要干啥,直到奔出来才想起忘了撒尿”。

《母乳》曾获得2006年布克奖提名,但最后五名评委中只有一名投票给他,摘得桂冠的是印度裔作家基兰·德赛的《失落》,这令圣奥宾非常不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怨恨,后来他写了《无话可说》,对此极尽嘲讽,小说中一位印度女人谈菜谱的小说居然获得大奖。布克奖同奥斯卡奖一样,都期待作品表达一些“正能量”。五卷小说里面,的确《母乳》最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因为主要的视角是身为母亲的玛丽。作者从她的眼光来观察抚养孩子的重要责任,反衬帕特里克父母的缺乏人性,但同时也试图深入探究他自己母亲的内心。面对一个同样不负责任且同样刻薄的丈夫时,玛丽这个称职的母亲是如何表现的,从而进一步映照他母亲的反常行为。然而在最后一卷《终于》里,我们可以看到玛丽付出的爱与同情在帕特里克眼里并不值钱,他憧憬的未来是同一位貌似纯洁的少女重新开始。人性的复杂,不是道德和价值观的说教能够解释的。

圣奥宾说,“我可以选择讲述真相或者自杀”,着墨重点在他自己永远循环往复的心路历程。也许帕特里克/圣奥宾对父母怨恨太深,无法对任何人产生深切的眷恋,他的作品缺乏深情,只有无边的抱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万物崩解,中心不再”。但他写小说是自我救赎,而不是抒发感情。“我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把痛苦的经历转化为愉快的阅读”,虽然他的笔下没有伊夫林·沃《旧地重游》或者阿兰·霍灵赫斯特《美的线条》那种优美的失落感和对往日深切的感怀,但至少有他同自己的和解。

圣奥宾本人的生活经历与小说情节纠缠在一起,但他的公众形象还是比较清晰的。他1982年在牛津结识后来的妻子妮可拉·舒尔曼,她父亲是加拿大移民,戏剧评论家,母亲则为时尚杂志撰写文章。妮可拉在牛津大学时的社交圈就包括撒切尔夫人内阁成员的儿子,还有著名演员休·格兰特。圣奥宾与她1987年结婚,1990年离婚。离婚后妮可拉迅速再嫁诺曼底侯爵康斯坦丁·菲普斯,育有三个孩子。她著有两本历史人物传记,受到评论界好评。圣奥宾还有过两位同居女友,第一位女友同他育有一女,第二位女友是画家,曾经为著名画家吕西安·弗洛伊德当过模特儿,同圣奥宾育有一子,却取名吕西安。他现在独居,“因为作家需要孤独”,但是与前女友和子女保持良好关系。小说中帕特里克的妻子玛丽是贤妻良母受气包,而圣奥宾自己的前妻似乎更近似于小说中心高气傲的茱莉亚这个角色。玛丽的原型更像是他的第二位女友,儿子吕西安的母亲。

曾有人将圣奥宾与伊夫林·沃相比,阿兰·霍灵赫斯特对他也非常欣赏,曾说过“或许他是这一代人中最才华横溢的英国小说家”。但是伊夫林·沃和霍林赫斯特虽然都描写上流社会生涯,却并不掩饰自己是外来户,而圣奥宾却自视为贵族一员。那么他究竟算不算贵族呢?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一位真正的英国贵族想了很久,最后说,“他属于中上阶层”。

五集迷你电视剧《梅尔罗斯》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2017年10月开拍,2018年5月在黄金时间放映。电视剧的故事叙述从第二卷开始,或许要借用卷福的明星号召力。恐怕正是因为影视,小说才更加广为人知,但是有了影视,人们是否还会去看小说呢?这是我一直好奇的问题。影视深入人心,至少在我,帕特里克的形象就是卷福,再也挥之不去。然而影视无法表现梅尔罗斯小说语言的妙不可言之处。也曾看见有人催促出版社责编,关注五卷中译本何时出版,令人倍感欣慰。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