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 预计2022年至2026年增速在20%至30%左右
堂食预制菜 消费者是否该有知情权?
在一些美食家口中评价一道菜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锅气”。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如今在一些消费者间有了新定义——“菜肴现做”,也就是餐厅不用预制菜。这种撕开包装复热一下就能吃的菜肴从B端下沉到了C端后,才让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换个环境出现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对于使用预制菜,尚无哪家餐厅主动在就餐前告知消费者。
堂食消费者
费时费火的“大菜”可能是预制菜很多人不知情
北青报记者7月30日在一家连锁餐厅内观察发现,餐厅内有部分菜品在下单后,厨师会从冷柜中取出一眼就能看出成品模样的面点、肉类,上蒸箱或者铁板上煎烤,加上配菜或淋上佐料后装盘上桌。
由于该餐厅明厨亮灶,这些操作消费者都可以看到。但是北青报记者在问及就餐人是否认可餐厅使用预制菜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反感,并且其中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吃的就是加工后的预制菜。
对于餐厅使用预制菜的看法,北青报记者也随机采访了50名消费者。这其中明确知道自己消费过的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有近40%的人,但是在这不足20人中,知晓中式正餐品牌使用预制菜的则不足5人。
在对哪些菜肴不可能被“预制”的选择中,50名被访者中除了2人选了“全部均可”外,其余被访者均选了如“东坡肉”“辣子鸡丁”“花椒烤鱼”“佛跳墙”“毛血旺”等“大菜”。但是上述菜肴均有知名品牌的预制菜在售。而这一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如果是速冻包子到店再热,这样的预制菜我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印象中费时费火的‘大菜’、炒菜也是预制菜?”一位被访者表示。
询问餐厅
是否使用预制菜 餐厅大多语焉不详
北青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很多餐厅对自己使用预制菜一事不愿对消费者表明,尤其是一些客单价高的餐厅。
北青报记者在一家知名江浙风味连锁餐厅咨询服务员所点的菜品是否有预制菜时,得到的答复为“都是现做的”。但是,在因某道蒸品口感不佳叫来餐厅负责人询问时,对方则表示,这道口感不佳的菜品是预制菜,可能在化冻时没有掌握好时间才导致上述问题。
在另一家人均客单价超过200元的中高档中餐厅中,服务员也没有对北青报记者询问是否有预制菜一事进行正面回应。不过,该店一道据说需要制作半小时的菜,在点餐后5分钟就上了桌。
在北青报记者过去一周探访的近40家连锁中式正餐、中式小馆和网红中餐厅中,仅有5家的服务员表示餐厅里有部分菜品用了预制菜,其余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有趣的是,一些没有正面回答的餐厅中,还在销售自己家推出的预制菜礼盒。
业内人士
预计未来3年至5年 中国预制菜行业有望达万亿元
北青报记者7月31日了解到,预制菜成了今年食品产业中最热的话题。有机构分析,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2年至2026年预制菜行业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未来3年至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餐饮市场。
这巨大的市场,B端也就是商业客户,占据了约80%。这其中也不乏中式正餐餐厅。有企业公开表示,其菜品实现了95%的预制化。
有餐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餐厅完全不用预制菜的很少,尤其是在商场、购物中心内的餐厅。简单来说,一些并非餐厅特色的甜品、中式点心,工艺相对复杂一些的凉菜,主食类的包子、饺子、汤面等大部分餐厅都会采用预制菜。不仅如此,一些餐厅的部分热菜也会选择预制菜。
“预制菜能解决餐厅很多问题,比如出餐速度、后厨人手不足、连锁餐厅的味道统一等。也有一些餐厅是迫于无奈,比如所在的商业体禁止明火或对后厨有特殊的消防要求等。”该餐饮业内人士表示。
预制菜行业内人士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预制菜不同于“料理包”,是一种中餐标准化、便捷化的趋势。实际上,预制菜大致分为只需要加热的成品预制菜,和需要烹饪的半成品预制菜。一些很费时、费人工的菜肴更多地被企业的“中央厨房”制作成预制菜出现在餐厅的后厨。
“很多连锁餐厅用的是自己中央厨房的产品,为的是食品安全、减废和统一口味。当然也有节省人工的考虑。有的是餐饮品牌和一些大供货商的联合研发。供货商不乏一些上市公司,他们的一些预制菜品质甚至不输给靠着同类菜闻名的餐厅。”该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预制菜的应用,一些耗时耗力的菜肴也更多,且以更优惠的价格走进了餐厅。
建议
律师:应建构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虽然有消费者认为只要安全、快捷,餐厅使用预制菜也可以接受,毕竟享受了相对的便捷。但仍有消费者表示不理解中式正餐餐厅使用预制菜。“快餐里的宫保鸡丁18元,大餐馆的58元,要都是只加热就好的预制菜,我去大餐厅吃饭到底图什么?图它排队等位?图它热菜快?”
预制菜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远不止如此。包括由于使用同一供货商导致的不同餐饮品牌口味趋同的问题;预制菜难对原材料溯源的问题;对冷链要求很高的速冻类预制菜是否严格冷链,进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到餐厅吃饭却没有“享受到”厨师的手艺算不算欺骗消费者的问题等等。
可以明确的是,以目前的预制菜行业水平,如果餐厅不提前告知,消费者很难判断菜肴是现场烹制的,还是用预制菜加热的。
对此,有律师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消费者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因为经营者没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实际上就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是如果以此来维权,消费者本身也存在着举证困难。律师胡钢表示,应建构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多地消保组织也关注到这一问题。江苏省消保委7月29日表示,该委一直关注预制菜市场,近日其与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餐饮协会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预制菜相关团体标准。(记者 张鑫)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广东深圳市民王女士向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她和朋友在一牛肉火锅店就餐,结账时发现每份餐具被收取了3元钱。商家称“餐具本来就是收费的”。而市消委会对此回应称,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否则格式条款的内容无效。
从餐具费到餐位费,从茶水费到酱料费,《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餐饮行业存在各式各样的隐性消费,点餐时店家不主动告知需要收费,结账时却计入账单。北京、天津、浙江、江西等地20多位群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餐饮行业隐性消费由来已久、司空见惯,希望相关部门进行规范、整治。
说起餐饮行业的隐性消费,北京市民李先生仍对去年8月在江苏南京某家餐厅被收取20元餐具费的事耿耿于怀。
“当时餐厅提供了一套碗碟和一条一次性毛巾,我以为是免费的,结账时都没太注意,后来无意间看票据才发现,这两样东西收了我20元钱。”李先生说,这让他感觉“挨宰”了,旅游时的心情都变坏了。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受访群众告诉记者,餐厅提供的收费餐具价格不等,一件收费两三元的居多,也有一件收费五六元甚至更高的;关键是,很多商家在点餐时根本不告诉或提示顾客餐具是收费的。
当然,餐饮店的隐性消费远不止餐具费这一项。据受访群众反映,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隐性费用,包括餐位费、纸巾费、茶水费、服务费、酱料费、烤盘费等。“反正几个人一坐下,啥也没点就已经消费十几元、几十元了。”一位受访群众抱怨道。
茶水收费也就罢了,让天津蓟州的周先生不理解的是,有些餐馆里连白开水也要收费。他说,有一次他和朋友去当地一家餐厅吃饭,餐桌上有一壶白开水,他们顺手就倒了喝了,结果结账时发现白开水收费10元,“餐桌上、菜单上并未标注白开水收费,服务员也没有提示”。
来自浙江杭州的江女士告诉记者,她还遇到过隐性强制消费的情况。当地有家火锅店,她去过多次,有一次结账发现蘸料按人头收费,“我不喜欢吃蘸料,那次根本就没用蘸料,但服务员说吃不吃都要收费,这让我很无语,后来再也没去过这家店”。
隐性收费的同时,多位受访者吐槽:不少餐饮店收费的餐具卫生质量堪忧,肉眼可见的不干净,有时候还有一股怪味,顾客不得不自己动手用热水过一遍。
不仅仅是餐饮店,隐性消费在美容美发等行业也较为普遍。公开报道显示,由于收费项目和价格模糊不定,因而时常出现洗头发要收取毛巾费、做护理要收取洗头费、做美容时擅自增加美容项目等收费乱象。
上海大学生小薛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美发店办理了一张可享消费6折的会员卡,大二暑假她在该美发店做了价值1178元的柔顺护理项目,打折后是706元。当时卡里余额50多元,小薛以为自己只需再补付600多元,不料结账时老板却说必须充值金额比消费原价高才能打折,小薛无奈之下又充值了1500元。
“现在的隐性消费真是太多了,防不胜防。”小薛感叹道。
面对商家的隐性消费套路,消费者们是怎么做的?
受访的20多名群众,大多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有的人觉得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很多店都这么操作,只能认了;更多人觉得为了几元、十几元钱和商家理论、纠缠不值得,提出意见商家不接受就付钱走人;也有少数人与商家较真,或选择向消费者协会等投诉,最终往往都能免除这笔费用。
受访者江女士说,有一次她和朋友去天津一家餐厅吃烤肉,结账时发现商家要收取每人10元的炭烤费,于是和老板理论了起来。“老板辩解说其他餐厅都收20元,他们收的不多。我说收费就应当提前告知。老板看我据理力争,就没收这钱。”
来自江西抚州的曹女士告诉记者,之前一直以为收餐位费很正常,直到有一次和男朋友出去吃饭,他拿着账单直接和服务员说,你事先没有告知我要收取餐位费,这是违规行为,你要收费我就向有关部门投诉。老板一听,立刻把餐位费免了。“虽然只是4块钱,但让我感觉到懂法太重要了。”她说。
还有受访者提醒说,有些商家为了防止顾客留下其违规收费的证据,还会暗自篡改收费的项目名称,比如将餐位费改为服务费、茶水费等,企图在顾客不注意时蒙混过关。
面对隐性消费,为何只有少数人会站出来维权?对此,有观点认为,深层次原因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方面的规定不明确,实操性不强,对餐饮等行业的制度规范应该有更加细致的条款,而不是等消费者就餐时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和商家据理力争。
来源:法治日报
源:读特
记者走访福田一早餐店发现,顾客用餐后基本都能做到光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参与。记者近日走访深圳多家餐馆调查发现,虽然“吃多少点多少,剩菜剩饭带回家”已经成为市民就餐主流行为,但是餐饮浪费仍偶有发生,“外卖”导致的餐饮浪费问题更不可忽视。
店内有提醒“光盘”很常见
早上8时,记者在景田一家早餐店看到,虽然受台风降雨影响,仍有不少人赶着上班到店里吃早饭。排队点餐过程中,有市民主动对店员讲“炒粉给我少盛点,我吃不了那么多。”据清洁餐具的员工介绍,由于是早餐且客人以单人单餐为主,基本上都会光盘,但是在中餐、晚餐时间就会有一些浪费的现象出现。即便如此,记者注意到,在还没来得及清理的10多份餐盘中,有剩下一半的红薯、玉米,有没喝完的粥、豆浆。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另有机构统计,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
中午12时,记者来到位于田面村的一家餐馆,正值用餐高峰期生意火热。记者看到,店内墙上贴有“光盘行动”相关的标语,提醒食客“珍惜粮食,拒绝浪费”。“我们看到有食客用餐完准备走的时候如果桌上有剩菜都会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打包。”店内服务员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客人都会自觉主动地把没吃完的打包带走。” 记者注意到,旁边一桌黄女士碗中剩下不少米饭,她对记者说:“现在很多饭店里的套餐分量都是固定的,菜和饭就是那么多没得选,像我食量就比较小,经常吃不完,希望餐饮行业可以多提供一些小份饭菜让顾客选择。”
食客担忧商家减量不减价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家餐饮店,店内显著位置均发现有“节约食物、杜绝浪费”“适量点餐,剩余打包”等内容宣传提示标志,提醒客人按量点菜消费,引导顾客合理消费,杜绝浪费。“我们从顾客用餐的光盘结果来看,浪费是比较少的,而从我们门店运营来看,顾客减少浪费我们的运营成本也会有一定的降低,甚至可以转化为一部分的盈利,就比如我们需要处理的厨余垃圾量就已经非常少了。”位于车公庙一家简餐餐厅负责人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拒绝浪费是好事,但就是怕走样。”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比如,会不会就有商家为了不让食客浪费,就把原有的菜码改小,但是价格还是原先的价格。”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存在这样的担心,他们普遍认为倡导节约制止浪费需要全社会各司其职。“食客应该做到节约,适量点餐,不够的话再加菜。餐饮服务行业应该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小份、半价之类的套餐,诚信经营。政府有关单位应该监管好餐饮行业的经营行为,对于欺诈消费者的要严厉处罚。”
“外卖”导致浪费和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与堂食中餐饮浪费更容易曝光在公众视野不同,一种“无形”的浪费已经侵入我们的生活。在APP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叫外卖早已成为深圳上班族所青睐的生活方式。但是,由此而产生的餐饮浪费、塑料污染等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市民杨女士点外卖经常会遇到一个让她困惑的问题。“比如我在一家店点外卖,购物车里已经有25块钱的东西了,我再点一个3块钱以上的东西就可以满28块钱减5块钱,那3块钱我可能就只能随便选一些米饭啊、馒头啊,我是省了钱,但是这增加的食物我肯定是吃不了,多数时候都只能扔掉。”她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外卖造成的食物浪费更具有普遍性,有点多、面广的特点。有受访者表示,本意上并不想浪费,但是有时候外卖的味道、食材都不尽如人意,自己又不想忍着吃掉,就只好无奈扔掉;也有的时候会对店家菜量无法掌握避免吃不饱重复叫餐等待时间长,也会多叫一点。
市民单先生是福民路上一家餐馆的负责人,他的店每天要接上百份外卖订单,一份外卖主要包括餐盒、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记者了解到,虽然有些店家会使用环保纸袋、餐盒,但是市面上的外卖仍主要依赖于“塑料”。每一份外卖订单,都会产生一份“外卖垃圾”,长此以往会造成多大程度的餐具资源浪费?我们又该如何减少这种浪费?外卖包装如何精简、环保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解树森 实习生 陈宇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