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院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想做出效果却并不容易。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美貌。因此,随着美容需求量的剧增,美容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但是随着美容院越来越多,想要经营好自己的美容院却成为了一大难题。美容院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水平的优劣肯定会直接影响品牌的形象和口碑,但是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呢?吉米小屋总结了一下几点,如果做好了,可以对美容院产生巨大的提升。
一、进行员工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是美容加盟店提高服务水平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员工的服务,体现在许多方面,因此,在培训中,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提升,言行举止形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关键是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水准,真正让顾客满意。而吉米小屋就有专业的培训中心,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专业的美容师的培训都不需要担心。
二、打造舒适环境。现如今,顾客对于消费环境的要求是愈来愈高,尤其是在美容加盟店消费,仅仅干净卫生,已经难以满足顾客所需,还要尽可能地时尚个性或清新典雅,总之,你的装修设计风格,要符合你所定位的消费群体的审美。因此,吉米小屋对于所有的加盟店都会提供一个系统的装修方案,打造良好舒适的美容院环境。
三、定期总结经验。提升服务水平,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总结。既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又要不断总结失败教训,掌握哪些方面获得顾客认可、哪些方面又遭到顾客的反感等,只有不断地总结、反省,才能不断地改进、改善。
四、不断创新发展。时代在发展,顾客的心理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美容院来说,顾客的皮肤状态、皮肤问题等等,也是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的,因此,美容院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提升自我,从而达到留客效果。
五、进行客户维护。线上线下相结合,除了线下的面对面互动外,线上多与顾客沟通,了解顾客所需,解决顾客疑问,提供一些美容护肤方面的小贴士,比如夏天多喝水、防晒小妙招等,让顾客感受到来自美容院的贴心,从而提升在顾客心中的好感度。
现在加盟美容院简单,因为现在美容院品牌特别多,但是想要经营好一家美容院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说经营一家美容院并不容易,但是如果选择了一家好的品牌加盟的话却可以让自己赢在起跑线上,就比如加盟吉米小屋。
吉米小屋是由国际美容大师——吉米发起创办的智能美妆连锁店,诞生于2018年,拥有完善的人、财、物、信后台系统,经营商品覆盖彩妆、护肤品、面膜、身体护理品等品类。 广州吉米小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广东尚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尚凝控股集团”。集团总部设于广州,集团旗下分设投资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健康产业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医药生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上市企业,股票代码:363247。
><>< class="pgc-img">>米小屋开创了新医美的概念,相对于传统美容院,吉米小屋所需的店面面积更小,开店成本更低,但是店面虽小,功效却不小,吉米小屋可以轻松解决八大肌肤问题——色斑,皱纹,痤疮痘痘,强效补水,眼袋,黑眼圈,过敏红血丝,皮肤紧皱,美白。这八大问题深深困扰着现代女性,所以,吉米小屋自开创以来,就深受广大女性群中喜爱,再加上总部的获客引流支持,生意想不火爆都难,商机稍纵即逝,如果您有投资创业的想法,那一定不能错过,创业致富,从加盟吉米小屋开始!
>月15日,木屋烧烤位于中国香港旺角的门店正式开业。根据计划,其位于西环石塘咀的第二家香港门店有望5月营业。近日,杨国福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德国团队计划在2024年完成德国20家门店的扩张,未来杨国福计划在德国开始超过100家门店,并将品牌势能延伸到欧洲各个地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许多中国餐饮品牌开始寻求新的市场机遇。尤其是2023年,“出海”和“全球化”成为品牌寻求增长时频频提及的热门词汇。有专家表示,2023年被认为是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或将成为“冲刺年”。但餐企“出海”寻找新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自身供应链、众口难调等难题。未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一起“出海”,才能让中餐“出海”发展成为大产业。
各品类餐企“出海”加速
梳理中餐“出海”的轨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全聚德,东来顺等为代表的国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进入2010年左右,以海底捞、眉州东坡、黄记煌等头部中餐品牌为代表,中国餐饮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国际化布局。例如眉州东坡在美国洛杉矶布局了4家直营店,分别位于比佛利、亚凯迪亚、好莱坞环球影城和尔湾,品牌主要以中式正餐为主,门店相对较高端。
随后,中餐“出海”开始提速,品类也从过去的中式正餐向多元化发展。正餐、快餐、休闲餐、小吃等细分业态的头部品牌都有动作,咖啡、新茶饮、火锅、烤鱼、麻辣烫等众多品类百花齐放。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海外首家海底捞火锅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开业以来,目前海外门店已有115家。2017年,小龙坎在新西兰奥克兰开出了首家海外店,目前海外门店接近50家。火锅“出海”的同时,麻辣烫品牌布局海外市场同样轰轰烈烈。自2016年起,张亮麻辣烫在日本试水经营,探索海外门店发展模式。2019年,张亮麻辣烫正式推出了海外加盟计划。目前,张亮麻辣烫在亚洲、东南亚、欧洲、北美的16个国家已经开出64家店。杨国福麻辣烫也在新加坡开出8家店,马来西亚3家店。
尤其是2023年,中国的餐饮品牌纷纷在海外开设门店,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餐饮出海的元年”。2023年1月,呷哺呷哺海外第一家门店落地新加坡。2023年4月,朱光玉火锅宣布进军海外,首批目的地暂定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城市。
除了中式正餐和火锅,休闲餐饮、小吃等头部餐饮企业均开始开启“出海”步伐。2023年4月,鱼你在一起创始人魏彤蓉在2023年全球加盟商大会上表示,鱼你在一起将加速海外市场的扩张,在纽约、迪拜、加拿大等海外城市和国家布局加盟门店。2023年5月,正新鸡排跨境“出海”,在日本首都东京新宿区开出新店,开业当天营业额超15000元。2023年,正新海外签约新增34家门店,进驻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在菜系方面,中餐“出海”也更加丰富。2023年11月,湖南菜品牌农耕记在新加坡开出2家门店,正式开启了湘菜“出海”浪潮。今年2月,号称“米其林收割机”的新荣记在日本东京赤坂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3月25日,来自杭州的外婆家,推出美国纽约曼哈顿首店。
同时,随着2023年香港掀起的“反向代购”,也有很多内地餐企“试水”香港,“北店南下”蔚然成风。2023年,太二酸菜鱼在香港开了4家门店,未来计划每年增开3至4家,最终达到约15家的规模。今年2月,和府捞面位于香港的首店开业。4月15日,木屋烧烤位于香港旺角的门店正式开业。根据计划,其位于西环石塘咀的第二家香港门店有望5月营业。木屋烧烤的香港市场负责人表示,香港开店是木屋烧烤走向国际的第一步,也是公司实现“千城万店”愿景的重要跳板。根据木屋烧烤创始人隋政军的构想,未来木屋烧烤在香港门店的总规模可达50至100家门店。
2026年中餐海外市场规模将近3万亿
据弗洛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营收2611亿美元,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预计2026 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近3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曾表示,国内中餐品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一个中餐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1%,到2022年连锁化率也只有19%,多元化的中餐生态使中餐一直保持着极强的产品和品牌创新力,除管理体系外,其他很多方面已经全球领先。反观海外餐饮连锁,由于过度集中,创新力缺乏,产品、业态单一,已很多年停滞不前,很多品类在海外都属于空白状态。中餐“出海”非常有机会杀出一条“血路”。
中餐“出海”成为新机遇、新增长曲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加上政策的推动,也为更多中餐企业“出海”发展提供便利。亿欧曾根据过往中餐企业“出海”经验,总结出中餐“出海”难题之一就是“食品安全审查问题”: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中餐食材、调味品、制作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差异,让不少中国食材在国外无法使用或者不被批准使用。此外,食材难采集也成为另一大难题。大董创始人董振祥曾表示,大董在美国本地培育鸭种,就花了两年时间。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曾表示,中餐的特色食材和调味品在海外量少、质差、价贵,而与此同时,中餐企业在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又受到所在国的政策限制,特色食材、调味品出口难度较大,成本高,数量少。如全聚德特有北京填鸭的食材等禽类无法出口到国外,使用国外当地的鸭子无法保证北京烤鸭的品质;川菜特有的花椒等调味品在部分国家被列为药材难以出口。
今年3月28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中餐厨师赴境外从业,支持餐饮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探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鼓励中餐专业院校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鼓励国内专业餐饮评价机构开展中餐国际评价,提升中餐评价国际影响力。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餐“走出去”,《指导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是“非常解渴”。“尤其是在中餐厨师境外从业、餐饮原辅料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以前我们的餐饮企业在‘出海’的时候,确实遇到了诸如厨师不能在国外做商业经营,烤鸭坯等食材没有国际认证或者没有经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检疫‘出不去’的困境,这些都影响了中餐的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说明了商务部等部门对此做了大量的调研、下了很大的功夫,积极为中餐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连锁餐饮总裁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客座教授周鹏邦认为,目前餐饮“出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个就是品牌“出海”,连锁品牌采用授权加盟的方式在海外拓展门店;第二种叫产品“出海”,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都在做产品“出海”,国内的酱料、调料、汤底、辣椒酱、粉剂等产品出口。“第三个‘出海’,我们称之为服务‘出海’,比如做餐饮软件、餐饮、设计等配套服务的,也顺着大浪潮跟着‘出海’。”
中餐“出海”,期待供应链、服务链“抱团”
有观点认为,中餐“出海”是一个冒险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能成功。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细分品类,模式重,人力依赖性强,本身产品标准化程度就不强,口味又存在局限性,供应链在国内都可能不完善,根本不适合“出海”。只有在国内已经通过市场验证,有极大需求的,且流程相对简单、供应链完善的超级品类,或本身已出现渗透率高的相似或相近品类产品,市场已培育成熟品类,才具备“出海”的硬性条件。
多位餐饮业内人士表示,对所有有志于“出海”的餐饮品牌来说,都存在着多重挑战,包括口味、服务本地化挑战:目前中餐“出海”,主要以华人、留学生为消费者。但品牌想要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华人。新京报记者也注意到,像很多西式快餐不断推出“本地化”产品一样,很多中餐“出海”品牌也结合了当地人的口味特点推出新品。例如,新荣记的日本首店增加了粤菜和烤鸭。也有消息称,海底捞英国门店的小料台上可以找到法棍面包和黄油。海底捞还针对日本的樱花季推出了季节限定的茶饮、甜品,中午还有三款定食,分别是麻婆豆腐、咖喱炸鸡、咖喱猪排。
同时,供应链对于中餐“出海”来说也是巨大挑战。周鹏邦表示,2023年时,很多餐饮企业只是考虑到海外开个店、找个加盟商、扩充市场空间,测试下自身的产品或品牌在海外有没有机会。2024年则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供应链‘出海’,餐饮企业已经出去了,这条供应链上的餐饮服务商、相关的产品要不要也走出去?二是产业链‘出海’,预制菜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品,餐饮、零售是第三产业,中间还有食品加工,上游还有农业。”周鹏邦说,未来的中餐“出海”,不是只有供应链,还要考虑长远的产业链。
周鹏邦说,2023年被视为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则应该是“出海冲刺年”。中餐“出海”首先要战略先行,做好中餐“出海”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同时要做好国际连锁加盟的设计与规划。而且要执行到位,要有国际化的运营和管理,包括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信息化、供应链等。“餐饮‘出海’没有‘最好的时机’,不要说现在太早或是现在太迟,只是在对的时机做到对的方向、找到对的方法。未来中餐‘出海’如果可以做到上下游整合,供应链、服务链一起‘抱团出海’,中餐‘出海’发展将成一个大产业。”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郑明珠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