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创业,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开个餐馆,毕竟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吃饭的需求永远排在第一。
相比炒菜而言,火锅更容易实现连锁模式,产业链短,口味容易标准化,让不少创业“小白”大呼心动。
开火锅店究竟赚不赚钱?今天身边君就想和你一起看一看。以下,Enjoy:
史永翔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 | 来源
01
为什么火锅店更容易盈利?
M公司是广州的一家餐饮管理公司,它的经营者是一位“80后”年轻人,公司主要经营麻辣火锅。
M公司从2003年成立至今已近20年了,迄今每年的销售收入还在5000万元左右。
有一次在我的课堂上,M公司的“80后”老板来向我咨询,倾诉他当前面临的几个管理上的困扰。
第一,因为M公司属于餐饮行业,不像传统行业那样搞定大公司的采购就行。
M公司的客户是形形色色的,员工和客户沟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产品卖得也不是很好。M公司老板想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宣传。
他计划给每个店的店长配一个手机,让店长把所有的熟客加到群里,从而在线上跟客户建立直接沟通的桥梁,并将客户的意见收集在一起。这样去做活动或者做产品开发、宣传,可以更及时、更有效。
第二,M公司的火锅店有一种特色产品—麻辣田鸡火锅。
选择做这个产品的初衷是,不希望抓住当地所有的客户,只需要抓住那些爱吃辣的客户,就足够在创业初期养活几家小店了。
但是这几年随着竞争对手的模仿,M公司店面的利润开始大幅度下降。现在,老板正考虑是否要去其他城市开连锁店。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要想成为大企业,其中的关键是组织一定是开放的,且一定是以客户为导向的。
不难看出,M公司以往的做法中有三个方面让组织规模难以扩大。
第一,M公司老板一直在讲怎么把产品推销出去,根本没有去想如何让客户接受门店更好的服务。
对比之下,海底捞就成功地打造了一种亲情文化,让客户感受到被尊重,客户到这里来消费是快乐的。M公司老板却在讲要给客户推产品,根本没想清楚组织高增长的着力点在哪里。
第二,M公司的店面在组织运行方面的流程做得很复杂。
流程越复杂,组织就越庞大,而利润却不见得有起色。我向M公司老板建议,先相信员工。先做到呵护并信任员工,他就会发现组织其实可以很简单。餐饮业是一个低门槛经营行业,门槛越低,组织的问题就越需要靠管理、靠信任来解决。
第三,店面发展模式单一且保守,如果让员工去做创业家,就可以让公司发生裂变。
M公司可以设计合伙人的组织模式,让优秀的员工干满几年就可以分享单店的利润,还可以升职做店长和区域合伙人。给员工设计一个竞争的舞台,这比到其他地区开店面更适合,也更有效。
对于M公司来说,所谓的特色产品实际就是单一的产品经营,这对于火锅店来说是很容易盈利的。
因为产品越简单,组织成本越低。
这个时候,M公司老板管理好公司内部的组织裂变,着力打造客户文化,再加上不断开发的新产品,企业未来的高增长很快就有可能实现。
< class="pgc-img">>02
产品越做越多
规模却越来越小
为什么?
有一家传统纺织品制造企业,到今年已经经营了12个年头。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我结识了经营这家企业的一对夫妻搭档。
不久前,我意外地接到了来自老板Z总的电话,原来他的企业遇到了困难,可能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了,想请我帮忙给拿个主意。
我听到这里大吃一惊,印象中他和妻子二人把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
Z总非常喜欢钻研,且敢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而Z总的妻子在管理业务和客户关系上是一把好手。此外,这对夫妻每年还会和我一起去山区做公益,为山区的学校捐了好几千册崭新的图书。
在拨通了这对夫妻的电话后,我了解到了这家企业的症结所在。
Z总:史老师,这两年我们企业的产品种类不多,而且也做了相应的产品结构布局,但真正创造销售额的产品却很少,全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订单,您看问题出在哪里呢?
Z总的妻子:原来我在企业是负责客户和业务这一块的,创业前几年企业的产品就那么两三款,反而赚到了钱。随着近两年我回归家庭,没想到企业的销售额直线下滑,业务团队的能力和组建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Z总:四年前业绩出现了下滑,当时分析可能是产品创新不够、业务能力欠缺导致的,我和管理团队想了很多方法也没有扭转局面,感觉做这一行太辛苦了,还不如换个跑道试试。
Z总的妻子:史老师,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企业问题太多,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您看,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力不强,客户流失严重,业务团队流失率大且分工不明,业务模式老套,电商经营毫无起色……
听完这对夫妻的倾诉,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感受到了他们内心对企业管理深深的恐惧。
Z总是产品经理出身,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方面颇有心得,但在客户维护和业务推广方面却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妻子回归家庭期间,Z总迫于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压力,上架了好几款流行性的产品,接到了些许零散客户的订单,本以为可以靠这些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没想到反而错过了市场机会,白白流失了更多的老客户订单。
抄袭和模仿竞争对手,往往会让经营者陷入创新思维懒惰,以及对产品创新可能带来损失的恐惧之中,导致企业始终只能以市场上的边角剩料为食,不但无法开拓红利的蓝海,而且可能深陷竞争的红海无法自拔。
当经营者没有办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靠跟随和模仿竞争对手来做企业时,那么他就始终无法摆脱把企业越做越小的命运。
对于经营者来说,判断力、意志力尤为重要,而不是技术。我提醒这对夫妻,人们不是看清楚了再做决策,而是因为看不清楚才去做决策的。
这家企业供应商开发慢、产品开发不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经营者的开发思路出现了问题导致的。
做企业不能跟产品,而应该做产品,但是如果产品种类过多,慢慢做成了贸易公司模式,多决策实际上就是没有决策,这是实实在在的过犹不及。
< class="pgc-img">>03
企业经营的12个利润定律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需要经营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通过调整产品和提高组织服务能力来展现自己企业的价值。
我们知道,以往的空调经营模式是卖进每一个家庭里。有这样一家空调生产商,它原来的生意很好,但有一段时间它的产品却卖不动。这家空调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业务员去商场和社区做促销,情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
后来,这位空调商突然想到,既然增加人手不能带来销量,那能不能换产品或者换顾客呢?于是空调商尝试将原来对准家庭主妇的销售思维,转换为现在对准房地产开发商的思维。
想到了之后他立刻行动,跟房地产开发商达成了合作,请他们在盖房子的时候就把空调给装上,这个办法一下子让空调厂家的销售额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卖厨具的企业、做精装修的企业,在社区店的经营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它们同样可以跟房地产开发商达成相关的合作。
客户的需求是可以引导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善于抓住需求方式的改变,把产品当成客户的拉力,把组织当成客户的推力,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客户价值导向。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供企业经营的12个利润定律,从而让企业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决策变得简单、高效。
定律一:客户需求定律—客户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产品?
定律二:客户成交定律—颠覆性产品首先来自客户的体验。
定律三:客户偏好定律—要做到比顾客更懂顾客。
定律四:产品功能定律—如何把产品卖点和客户的痛点相结合?
定律五:产品差异定律—如何发现产品的附加值?
定律六:产品复购定律—跟客户建立关系,最有效率地使用营销费用。
定律七:组织成本定律—做企业是有代价的,要找到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平衡。
定律八:组织速度定律—如何打造高效协同的组织力?
定律九:组织复制定律—把价值与实现价值相结合,推进持续盈利的行为。
定律十:企业高增长定律—保证收入持续增长的三个原则和四大要素。
定律十一:企业高效率定律—高增长的前提是高效率。
定律十二:企业高壁垒定律—企业究竟如何建立护城河?
这12个利润定律能帮助企业经营者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找到企业的利润点,以及经营与产品更好的契合点。
当你试图努力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不妨先想一想方向对不对。
如果能在这12个方面做对并为之转变,相信你对企业的未来会有更美好的期待。
关于作者:史永翔,著名企业管理专家,利润学之父,20年外资跨国工作经验,担任过财务总监、市场总监、总裁等职务,有让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将普通企业推进上市并成为沪深二市第一高股的辅导经历。
本文整理自《利润的12个定律》,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原创首发。
谓创业开店,位置选对成功一半,那什么样的位置算好位置?人流量大且稳定的商场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在这样的商场中租一个门面,开一家小吃店,怎么样?
5个月前,我们论坛的会员老骆就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并很快付诸了行动,如今,他的小吃店怎么样了?是否迎来了生意兴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老骆选择的商场位于渝北,离观音桥商圈不算远,交通方便,本身经营也比较成熟了,人流量稳定,虽然比不上观音桥、解放碑这种大商圈的流量,但也算是周边区域人群聚集的中心点,位置还是没得说。
商场十点开门,早上九点半,老骆就已经到了商场内, 他告诉我,之所以提前半小时过来,是因为商场要给他们这些商家开早会。
老骆的话让我大受震撼,说实话,在我眼里,老骆这种自主创业的小老板早已脱离了打工人的范畴,就像孙悟空一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用看谁的脸色,想干嘛就干嘛,哪想到还要准时到场来开早会,要知道,早会这种事,一般的公司里都挺少见的。
老骆呵呵一笑:你没想到的多着呢!
按老骆的话说,在商场里租摊位经营,就要接受商场的统一管理,服从商场的规矩,最基本的比如不能坐着,不能抽烟,不能玩手机,而且全年无休,还不能请假,换个说法,摊位上不能没人,如果想要休息,可以找朋友或兼职帮你看店。
我:“违反了这些要求会怎样?”
老骆:“最基本的就是罚款,以抽烟为例,罚款2500到5000。”
不是,这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在我的印象中,这些自己拿钱创业当老板的店家,应该是想几点开门就几点开门,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想坐就坐,想躺就躺,怎么到了老骆这我感觉还不如我这个打工仔自由呢?
至少我们公司周末双休,请假什么的也不难,上班带薪摸鱼耍手机就更不用说了,打工人的基操嘛!
老骆笑了笑告诉我,不光是他这边,其实所有的商场都这样,只不过是管理的严格与否的问题。
我想了想后倒也能理解,商场这样的管理,给顾客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如此一来,才能有更多的客流量,这些商家的生意才能更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老骆的门面不算大,满打满算六七个平米,但作为一处小吃摊还是足够了,老骆的主打产品是虾滑系列的小吃,还有一些土豆粉、花甲粉丝、生蚝什么的。现在老骆的店里没有请人,主要是他和老婆一起看顾,他一般来得早,后者要晚点过来,晚上下班也是,媳妇先走,老骆要留得晚一点。
到了店里后老骆就在准备今天的食材,按他的话说就是“备餐”,此时商场刚刚开门,冷清空旷,只有几个客人在吃早餐,老骆一边准备一边跟我聊起了他的创业路。
老骆90年生人,之前一直跟几个朋友做机票代理,据他所说,当时的收入还算比较可观,每月有个几万块钱的进账,但后来疫情来了,机场停摆,机票业务做不下去了,一帮朋友便各谋生路了,此后老骆卖过房子,干过催收,都不太满意,兴许是之前自由自在惯了,不习惯太束缚的生活。
在这期间,之前一起做机票的一个朋友干起了轻食外卖店,当时还让老骆一起合伙干,但他犹豫一番没答应,不过对方开业的时候,老骆倒是过去帮了一段时间的忙,看到对方生意不错,他也萌生了开家餐饮店的想法。
选择位置的时候老骆也去了观音桥那些大商圈逛了逛,发现这些地方人流量大是大,但成本太高,门面什么的加起来要20多万,而且店面比较小,因此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地方。
按照老骆的说法,如今的门面加上装修、设备什么的乱七八糟的加一起,总投入大概在10万左右,除此之外,每月的房租加上收银设备使用费、平台费等等,加起来总共在12000左右,再去除食材成本,这些差不多就是他全部的费用了。
听到最后,我觉得老骆好像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他这个店看起来是个加盟店,怎么没算加盟费用呢?老骆嘿嘿一笑:品牌商是我亲戚,没给加盟费。
仔细捋了下,按照老骆的意思,他的创业成本其实已经不算高了,首先门面不是大商圈的门面,费用低了近一半,其次加盟费用也省了,可以说,开了个好头。
我看了看老骆店里小吃的价格,粗略算了下,均价应该在一份20元左右,对于一般人来说,价格不算便宜。老骆拿出一盆虾滑,一边搅拌,一边告诉我,虾滑不同于其它的小吃,它本身的成本就在那里。
据他所说,他们的虾都是由北海源头工厂粗加工去壳,鲜冻发过来,然后他们手打上浆,而且过夜后虾滑就会掉浆,所以他们不卖隔夜虾滑。
我上前瞅了两眼,发现白色的浆液中混合着一只只深色的虾仁,看起来确实是挺有料的。
上午的时间没什么客人来,老骆慢悠悠将虾滑舀成一团团的,下锅煮着,又将新鲜的花甲反复清洗,煮熟,我尝了一个花甲,没有沙,挺鲜的。
没多久,老骆的媳妇也过来了,开始帮老骆备餐。
按老骆的说法,如果只是搞虾滑,他自己就能弄得来,但其他的像花甲粉丝什么的也比较麻烦,人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就有点分身乏术了,正好妻子因为生娃在家还没有出去工作,索性两个人就一起搞了。
看着冷清的商场,老骆告诉我,工作日的时候,这个地方主要是靠中午还有晚上两个高峰期,这附近有一些写字楼,那些上班的人中午下班会来这里吃饭。
老骆的话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来吃饭的人基本上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尤其是中午这一餐,这种情况下,一份20块钱的虾滑肯定是吃不饱的,就我个人而言,同样的价格,一份盖饭和一份虾滑,我肯定会选择盖饭,同样都是打工人,我会这样选择,其他那些上班族大概率也是差不多的选择。
另外我在这一层逛了一下,商场把这一片打造成了一个集中的餐饮集市,一排排门店鳞次栉比,几十家商铺全是卖吃的的,种类繁多,从江西的瓦罐汤和拌粉到西北的牛肉面,从广东的白切鸡到遵义的羊肉粉,从海棠溪的手工面块到杨家坪的猪脚饭,天南海北的美食都有,而且我看了下价格,虾滑算是价位稍高的那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吃的定位就很尴尬啊,当主食吃吃不饱,当小吃价格又偏高。
听了我的问题,老骆点了点头,他告诉我,经营没多久,他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一直在寻求破局的办法,这才有了那些其他的像土豆粉、花甲粉丝之类的其他产品,就是想弥补这一短板。
我给老骆出了个主意,让他搞个套餐,给虾滑配一碗米饭。老骆摇了摇头:要能这么办还用你提醒我?
按照他的说法,商场里对于各个摊位都有准确的定位和区域划分,正餐就是正餐,小吃就是小吃,小吃摊是不能卖米饭的。
这么严格吗?这下确实有点棘手了,不能卖主食,那小吃就一直是小吃,它的局限性就改变不了,这也算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点,如果有想创业做餐饮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
刚才老骆还说到他们的店铺也是按照不同分类划分区域的,我看了下,确实如他所说,他左边是章鱼小丸子,右边是钵钵鸡和汤圆,都是小吃。
但老骆告诉我,小吃和小吃还不一样,虽然都面对着没有主食的尴尬,但其它三家生意要比他好很多,其中钵钵鸡生意最好,其他两家次之。
老骆分析道,钵钵鸡之所以受欢迎,一个是价格相对便宜些,种类多,还抓住了重庆人爱吃辣的口味,其它两家也是在价格上有优势,也迎合了年轻人爱吃甜的特点。
“现代人就喜欢吃这几种口味,要么甜的,要么辣的,要么油炸的!”老骆总结道,在他看来,相比较下虾滑并没有什么优势,只能靠爽脆的口感吸引客户了。
我问老骆自己的店平时流水有多少?
他说平均下来只有1000左右吧,也分淡旺季,二月份的时候能达到1500,三月份还没有1000,最近几天疫情严重,只有几百块。我又问到现在有没有回本,他点了点头:差不多了。
我粗略算了下,老骆是去年11月份开始做的,到现在满打满算5个月左右,最开始十万块的投入差不多回本了,也就是每月要赚个两万块。
而他每天流水1000,周末加个倍,一个月流水就是30000多些,去掉给商场的12000,还有差不多两万多的流水。这么算下来,利润率还是很高的。
说实话,日流水1000,乍一听到这个概念,我心里还是有些质疑的,卖这些小吃一天能卖1000块钱?
但后来一想,按老骆这人均20的消费水平,1000块钱也就是50人左右,中午二十多个,晚上二十多个,好像也不是特别难以想象的事情。
时近中午,我让老骆给我煮了一份蒜蓉虾滑。虾滑放在锡纸盒里,是在铁板上加热的,每个虾滑块头都不小,一盒差不多有8个,上面点缀着香菜,底下是蒜蓉和粉丝。
老实说,老骆的这虾滑味道还不错,Q弹爽滑,蒜香浓郁,但有一点,确实吃不饱,真就只能当个小吃。
12点过后,商场迎来了它一天当中的第一场人流高峰,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一窝蜂涌进了这片区域,为自己饥饿的胃寻找慰藉,也为一上午紧张的情绪找一处放松的出口。
很多人穿着工作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处处摊位前,相对来说,老骆他们这一排小吃店铺都还比较冷清,稀稀拉拉几个人。
我独自在商场里溜达了一圈,发现整个这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比一些商圈里的大商场都要热闹,跟上午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论是一些大的餐厅,还是小的摊位前,都开始慢慢坐满了人,之前听老骆说,商场做过统计,一天的人流能够达到2万人次,对于这个数据,我持保留态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人流量来说,老骆选的这个地方确实没毛病。
走了一圈,在我的感知里,生意最好的应该就是一家用盆盆装菜的麻辣烫,门前挤满了人,门口两边的桌子上也坐满了顾客,而老骆他们这两排,人气最旺的当属在他对面的麻辣小火锅,吃饭的顾客都坐到他们门前这一排桌子上了,果然正如老骆所说,重庆人的饮食密码还得是麻辣!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整个这一层都忙得热火朝天,只有他们这排做小吃的还算冷静了,不过尽管生意没有其他的店铺火爆,但陆陆续续仍有人消费。
趁着没人的间隙,我问老骆有没有搞外卖这条渠道,他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搞是搞了,但订单不多,十单里面可能只有一单是外卖。
老骆告诉我,他没有专门去经营过外卖这条线,因为真想把外卖做起来的话,单纯是佛系地挂上外卖平台是不可能有很大的体量的,要起量,得花钱,得和平台搞好关系。
就像他前面谈到的那个开轻食外卖店的朋友,前期刷单就投入了几万块,而且刷了单也不一定能做起来,按他那个朋友的说法,这其中还有些人情世故,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当然,真要做起来了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老骆说他那个朋友现在下午之前就能有六百单,老骆的语气里有一丝羡慕,这也正常,毕竟我在旁边听着都快流口水了。
尽管如此,老骆还是很清醒,刷单的话不但要投入金钱,还要花费时间把那些单子一个个做出来,对于现在的他以及虾滑这个产品来说,并不合适。
一点半过后,人流渐少,老骆和媳妇轮流吃了饭,两点之后,商场里虽然还有断断续续的人流,但基本上没啥人过来吃饭了,老骆这些店家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看着收银机上的数据,老骆摇了摇头,告诉我,今天生意不好,到现在只有两百来块钱的进账。这个数据跟我结合就餐人数得出的预估相差不大。
随后,老骆又跟我聊起了他想对产品做一些改进创新,以迎合更多人的口味,比如搞点番茄酱或沙拉酱什么的,亦或是将虾滑裹上层面包糠油炸一下。
看得出来,老骆是个思维很跳脱的人,喜欢琢磨一些东西,他还提到钵钵鸡旁边的汤圆店,最近在重庆很火,各个景区都开的有,很赚钱,他还特意去问了别个的加盟费,只要3万元,弄得他心里痒痒,跃跃欲试。
说到后面,老骆告诉我,他其实有意向把门面包括里面的设备什么的转出去,问其原因,他说一个原因是有时候生意不太好,然后这样一天天站着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现在正是家里事情最多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身体不太好,小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有点什么事商场里又脱不开身,非常不方便。
当然,老骆也提到了,现在这几个月属于淡季,不太好转。
我问他如果转让出去后,有什么打算?老骆说想在自家楼下或小区旁边开个小吃店,当然不是卖虾滑,他想卖点麻辣小吃或者饺子之类的,对此,老骆信心十足,按他的话说就是在这里干了这么长时间不能白干,至少有了开餐饮店的经验和一些进货的渠道。
下午五点半,人流又开始变多,据老骆所说,晚上的生意一般比中午还要好些,我观察了下,确实如此,晚上在他这里消费的客户明显要比中午多,而这也正是让人奇怪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晚上整体的人流量是远远不及中午多的,我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与中午的上班族不同,晚上来的人大多都是朋友、情侣、父母和子女等,这些人都是出来玩耍逛街的,这种情况下吃个小吃无可厚非,而且晚餐吃少点也确实没什么。
要验证我这个猜想很简单,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晚上的客人中多了许多的小孩子,很多人脚上的皮鞋也都换成了“拖孩”。
晚上8点多,商场里这一层基本上没啥人了,老骆的媳妇就先回去了,10点钟商场关门,老骆也走了。据他所说,今天的营业额500多,只有平时的一半,勉强挣出房租钱。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老骆每天1000多的流水,每月2万的利润,在普通人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些事情,除却十几万的投资不谈,这份收入是老骆夫妻二人每天长达近12个小时、全年无休的高强度工作换来的,这样的工作安排,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公司甚至工厂的要求,别的不说,单单只能站不能坐这一条就没多少年轻人扛得住。
所以这样看下来,自己当老板也不一定自由,更不一定轻松,世间每一分的收入,都有它的一分辛苦,不管怎么样,做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