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回望历史,“小平您好”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北京大学生物系几名同学一起制作的横幅标语。“小平您好”,短短四个字,成为当时人们对邓小平同志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日二版刊登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横幅照片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亲历者张誌,回忆“小平您好”横幅标语制作过程,纪念邓小平同志。张誌出生于1963年,1993年创办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担任北京市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
谈“小平您好”标语制作过程
“从酝酿到产生只有几小时”
新京报: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回望历史,大家都会想起“小平您好”这一经典历史图片。这个标语是怎么想出来的?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过程吗?
张誌:1984年10月1日是国庆35周年,有群众游行活动。我们从暑假前就开始参加游行训练。节前最后一次彩排,指挥部的领导说学生队伍太整齐划一,缺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看能不能想办法更活泼一点。北大校领导就决定给我们发一些彩纸,让我们扎成花束,游行时拿在手里挥动。
国庆节前一天晚上,我们宿舍的常生回来晚了,说不想扎花,看能不能写点东西。这个主意让大家都很兴奋,觉得挺好,就开始了头脑风暴。大家在讨论过程中,逐渐集中到了小平同志身上,想给小平同志写个标语,表达大家的感情。一开始,有个人崇拜色彩的提法就否定了,后来大家提了“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邓小平同志,您好!”“小平同志,您好!”……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小平同志您好”。
于是,常生拿来几张扎花束的纸,用抹布代替毛笔蘸着墨汁,准备写标语。没有布,我们就瞄准了当时上晚自习还没回宿舍的同学的塑料床单。把纸往床单上一比,发现只能放下四个字。有人说要不把“同志”两个字省去,本来很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因为我们平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领袖名字,一般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
不过,我们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这就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表达我们真实的感情。于是,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字订在床单上,将床单绑在蚊帐杆上。收好横幅,我们就休息了。
这个标语,从酝酿到产生只有几小时。但谁也没有想到,“小平您好”,这句亲切又不失尊敬和庄重的一句话,一句再简单不过的问候,后来成为人们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时代的情感怀念。
新京报:这一历史瞬间是怎样被捕捉到的?
张誌:国庆节当天,学校很早组织我们出发了。当天,横幅由郭建崴和曾周两名同学负责携带。他们穿着实验服,把横幅藏在腋下,带了进去。几名高个子同学给他们做掩护。当时大家想好了说辞,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白大褂代表了我们的专业。我在队伍的第一排,离主席台最近。
左边戴眼镜男子为张誌(受访者供图)
队伍大约走到东华表的时候,横幅传给了常生、李禹等几名同学,他们打开了横幅。经过金水桥时,游行队伍还比较密集,旁边有警卫、执勤人员,他们看到有人打横幅标语就让我们赶快走,队伍跑起来。常生等几名同学,继续打着标语,朝向天安门欢呼。这一幕正好被《人民日报》的记者王东拍到,诞生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谈反响
“只有几天时间,却引发国人强烈共鸣”
新京报:小平同志看到你们的横幅后,是什么反应?
张誌:到金水桥的时候,执勤人员催我们快跑。我就跑起来,来不及看主席台。后来,有同学说,打出标语后,他看到小平同志冲我们挥手微笑了。
新京报:你们心里紧张吗?
张誌:既激动,也紧张。横幅虽然只举了十几秒,但全场欢腾起来,因为执勤人员一直催大家快点跑,横幅就掉到了地上,再也找不到了,这也成了遗憾。游行结束后,十一放假,大家各忙各的。
当时,我们心里稍微有一点紧张,毕竟私自带横幅到游行队伍,违反了规定。后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小平您好”的报道,各大报纸转载,开始挖掘标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就放心了。
后来我了解到,王东老师为了进场拍摄,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拍摄这幅图片时间也非常短,是按秒计算的,电视台都没有捕捉到这个画面。这幅图片能刊发出来,背后也有很多故事。
从我们突发奇想制作标语到带进游行队伍打出标语,再通过镜头记录瞬间,再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只有几天时间,却引发国人强烈共鸣,“小平您好”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小平同志有着共同、朴素的感情。
谈“小平您好”四个字的意义
“表达了对他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支持和拥护”
新京报:“小平您好”四个字,当时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誌:当时觉得只是我们一群20多岁大学生对小平同志的一句问候。但回过头来看,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
“小平您好”,虽然是简简单单四个字,但感情真挚,就像是对朋友、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实表达了在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朴素深厚的爱戴,表达了对他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支持和拥护。它契合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轻松的政治生活、民众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对自己未来的自信等,代表了民众心声。
新京报: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张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刚开始解放。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
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这给整个知识界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青年学生提供了新的出路,极大鼓舞了社会,大家非常兴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氛围,大家对改革开放非常拥护。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家由衷地支持改革开放,我们于是想在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的时候,给领导人写一个标语,借机表达我们的感情。
谈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
“我的人生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
新京报: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张誌:1981年,我考上北京大学。1988年,硕士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事业单位,专注科研工作。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3年我就辞职下海创办企业,30年来带着员工成功研制了100多种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坚持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去年我退休了。
张誌(受访者供图)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责任。当有机遇、有挑战的时候,要迎难而上。等过了这段时间,回头看,这是一段非常好的历史记忆。
“小平您好”四个字提出40年了。这40年里,我的人生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也更体悟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所以,今天,我还想衷心地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新京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你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张誌: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个体,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二十届三中全会系列部署,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我想,我们坚定不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新京报首席记者/何强
校对/陈荻雁 受访者供图
销售一年卖170台保时捷
稳坐2023年青岛销冠宝座
该消息近日引起热议
相关词条火速登上热搜
“靠吃饭卖车”
“年薪300万”
一时间谣言四起
1月22日
当事人发布了一段视频
坚决地表示自己的销售业绩是真实的
并且否认了年薪300万的谣言
澄清与客户共进晚餐的传言
“最高的时候成交率达40%”
她叫做Molly(牟倩文),33岁,是山东省青岛市南保时捷中心的一位销售顾问。
在过去的2023年,她的事业如火如荼,不仅创造了自己的销售纪录:170辆保时捷,总价近两亿元,还被保时捷CEO以及区域领导亲自颁奖,以及被邀请同全国销冠一起去日本交流学习。
来源丨青岛李沧保时捷中心公众号
大批网友感叹:太牛了
1月24日,记者联系到了这位销售顾问,加入保时捷品牌6年,她表示自己非常满意这个销售数字,回忆起6年前自己卖出的第一台保时捷,她当时非常兴奋,“那是一台卡宴,被一位年轻的女士买走,价值100万元左右。”
“平均一天接待3组客人”,看似接待量不算高的背后却有着很高的成交率,“最高的时候成交率达40%”,Molly说道,相当于5位客户中,就有2位下单。
据品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青岛保时捷总销售量约在1000台,Molly一人成交的170台在全年总销售额中约占比17%。
来源丨小红书@青岛保时捷中心-molly
“最大的优点是我这个人比较真诚”
经过六年的洗礼与历练,Molly对保时捷的客户群体有着精准的把握,他们是一群时尚的客人,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有着较高的追求,“保时捷都是一台车一个配置,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保时捷,所以每一台保时捷都是独一无二的。”
做一名合格的保时捷销售顾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要对保时捷自主品牌有足够的认知和热爱,更要需要对行业的观察、对竞品的分析了如指掌。
“保时捷销售顾问的年纪都会比其他品牌的大一点”, Molly直言道,她从事汽车行业已有10年,在她看来,销售顾问需要有生活的沉淀和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精准契合客户的需求,展示有效且舒服的对话。
来源丨小红书@青岛保时捷中心-molly
谈到170台这个销售“神话”的秘诀,Molly大方地表示,“最大的优点是我这个人比较真诚,不管是对于领导还是对于客人,他们都能感受到我这份真诚。”
曾经有一位客户连续下单了3台保时捷,Molly运用自己的专业度,根据客户的需求去推荐配置,而非把不必要的配置强加于人。
“在跟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他会感觉到你是在为他去着想,你这个人蛮真诚的,所以慢慢的就变成了朋友了,顺其自然的,可能再买第二台车,第三台车,后来还推荐了他的朋友来买车。”
不介意流言蜚语
Molly常常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开启直播,“新媒体的时代,作为销售顾问,不光只能在展厅只接待走进来的客人。这几年,大家也养成了在线上购物、看直播的习惯。全国有非常多保时捷的销售顾问,在网络上面有非常好的成果,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够做得好,所以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情。”Molly继续说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网红,只是想能够更多地获客,然后更多地去卖保时捷。
网络让Molly被大家记住,但网上也总有不实的消息。
“我觉得这些都是谣言,谣言止于智者,自己不太在意这些事情,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就过去就好了。”她解释说,自己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自己是通过努力工作和对客户的真诚服务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对于刚刚开始的2024年,Molly并未给自己一个硬性的目标,她说自己继续加油努力,保持初心,接待好每个客人,好好做就可以了。
转自:半岛都市报
来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每天都捏一个小时垃圾”
“擦完鼻涕,纸都没地方扔”
“带着喝完的咖啡杯上了地铁,坐了一整程”
……
炎热的夏季,市民游客要扔的纸巾、空瓶、空杯明显增多,但不少人表示,要在上海的地铁站里找到一个垃圾桶并非易事,有时甚至只能把垃圾带回家扔。
地铁站里垃圾桶真的那么难找吗?日前,记者对上海多个地铁站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虽然每个地铁站的站台层、站厅层都设有垃圾桶,但设置数量和摆放位置各不一样,再加上缺乏指示标识,确实比较难找。
市民发帖分享“坎坷经历”
“一些地铁站站台只有一个垃圾桶,有些设在车头或车尾位置,又没有提示牌,如果不熟悉这个车站,不知道要找多久才能找到,一路‘长途跋涉’去扔垃圾,太不方便了。”日前,市民周先生向记者反映,乘坐地铁时,找垃圾桶太不容易,不仅一些站台垃圾桶稀少,摆放的位置也比较偏僻,更没有相应指示标识。
事实上,周先生反映的问题,在社交平台早已开始讨论。
“为什么这么大的地铁站就这么难找到垃圾桶啊!”今年7月,有乘客发帖表示,在轨交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拿着纸巾找了5分钟,才在角落里找到一个垃圾桶。
还有网友发帖表示,在徐家汇地铁站突然流鼻涕,但没找到垃圾桶,只好把纸巾扔在保洁阿姨的簸箕里,结果被阿姨说为何不扔进垃圾桶。
“我有次(带着垃圾)从太古汇拿到2号线,上车(后)带到了虹桥机场扔掉,感谢一路陪伴。”“今天碰巧着凉打喷嚏的纸巾,用完要扔,从车头走到车尾,最终没办法在厕所门口找到垃圾桶才扔掉。”“拿着奶茶杯从公司走到地铁站都要拿出感情了,还一整个在14号线上演‘千与千寻’”……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在地铁站寻找垃圾桶的“坎坷经历”。
一些乘客根据自己的经验“支招”:“真的想扔垃圾就绕站台走,一头一尾肯定有的”“卫生间旁边看看”“开口问一下站务员”……
垃圾桶数量、位置差别大
那么,地铁站的垃圾桶一般摆放在哪里?数量配置有标准吗?网友的“经验之谈”真的准吗?
近日,记者分别对多个地铁站进行了走访调查。走访十多个地铁站台后,发现这些站台都设有垃圾桶,数量在1-3个不等,摆放位置则千差万别,很难总结出规律,一些市民认为的“一头一尾肯定有”“大家等待的地方有”“卫生间旁边有”等经验也不一定准确。
静安寺地铁站是轨交2、7、14三线换乘站,记者注意到,在这一站,3条地铁线路在站台层摆放垃圾桶的“思路”有所区别。
在2号线、14号线静安寺站站台,均设有两组垃圾桶。2号线静安寺站台的垃圾桶分别位于徐泾东方向12、35号屏蔽门附近,垃圾桶侧放于柱子旁边,两个方向上下车的乘客基本都能看到。14号线静安寺站站台的垃圾桶分别位于封浜方向7、18号屏蔽门附近,因垃圾桶位置均在扶梯对面,也较容易被发现。但在7号线静安寺站站台,记者只在花木路方向13号屏蔽门对面一堵墙的背面发现了1组垃圾桶,从该侧下车的乘客,很难发现垃圾桶的存在,而从对面美兰湖方向看过来,因有楼梯和柱子遮挡,同样很难发现。
在龙阳路地铁站,各轨交线路站台层的垃圾桶设置数量、位置也各不相同。
2号线龙阳路站台设置了3组垃圾桶,分别位于靠近徐泾东方向5、18、35号屏蔽门位置,达到了头、中、尾均有分布,垃圾桶的位置也考虑到了方便上下扶梯乘客及时发现。
但在7号线龙阳路地铁站台,记者仅在靠近美兰湖方向的14号屏蔽门位置找到1组垃圾桶。在16号线龙阳路地铁站台,记者仅找到1处垃圾桶,位置在靠近站台一端,如果是在另一端下车的乘客,需跨越大半个站台才能找到这个垃圾桶。18号线龙阳路地铁站也仅在航头方向12号屏蔽门附近设有1组垃圾桶。
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虽然被乘客发帖吐槽垃圾桶难找,但走遍站台层,记者找到了3组垃圾桶。只是这3组垃圾桶中,靠近浦东国际机场方向18、33号屏蔽门的这2组垃圾桶,都设置在扶梯侧面,因视线遮挡,对面徐泾东方向的乘客很难发现这两组垃圾桶;还有1组垃圾桶位于靠近浦东国际机场方向2号屏蔽门的卫生间门口,因位于站台一端且有墙面遮挡,如果不是刻意寻找或正好上卫生间,也很难看到。在14号线陆家嘴地铁站站台层,记者仅在封浜方向20号屏蔽门附近发现1组垃圾桶。
不过,有一些站台虽然垃圾桶不多,但很容易寻找。比如,10号线四川北路地铁站为侧式站台,在基隆路方向的站台,虽然只在14号屏蔽门有一组垃圾桶,但垃圾桶不仅位于中间位置,还正对上下车的乘客,只要不是“人挤人”状态,基本可以一眼找到。
还有一些站台,保洁员使用的垃圾推车停放在较为显眼的工具摆放区,起到了“辅助垃圾桶”的作用。
比如,12号线天潼路地铁站往七莘路方向的站台,虽然只在靠近20号屏蔽门设了1组垃圾桶,但5号屏蔽门对面的工具堆放区停放的保洁车,也套着分类垃圾袋。不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类保洁车常常要被推走使用,因此位置并不固定。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轨交1、8号线人民广场站站台,15号线娄山关路站站台,11号线隆德路地铁站,13号线大渡河路站站台,2、4、6、9世纪大道站站台等。这些站台设置垃圾桶的数量多为每个站台1-2组,虽然大多数有意识地放置在离扶梯不远处,但无法保证每个扶梯旁都有一组垃圾桶,如果想一下子找到,得看乘客下车位置和上扶梯的位置,需要一些运气。
记者走访这些站台时还注意到,站台上均未设置提示垃圾桶位置的任何标识。
换乘通道垃圾桶“随机出现”
除了站台层,一些市民在进站后、出站前,也会在站厅层寻找垃圾桶,这一需求在换乘站尤为显著,但各站厅垃圾桶的位置设置也很随机,并非站厅面积大,垃圾桶就一定多。甚至有的站厅,哪怕记者抱着专门找垃圾桶的心态去寻找,也要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至于换乘通道,如果不是亲自走过,根本无法“预测”通道里有没有垃圾桶。
在2号线陆家嘴地铁站站厅层,记者找到了2组垃圾桶;在2号线换14号线的换乘通道里,记者也找到了2组垃圾桶。可是,进入14号线陆家嘴站站厅,记者一眼望过去根本没发现垃圾桶。在站厅里找了好几分钟,才在服务台背后找到1组垃圾桶。这组垃圾桶夹在一堵墙和服务台中间,除非乘客选择正对该垃圾桶侧面的扶梯前往站台,抑或正好在14号线进站且在进站前就隔着玻璃栏杆“瞅”准这个垃圾桶,否则很难找到。
人民广场站作为3站换乘、人流密集的大站,本以为三角换乘大厅的垃圾桶位置很显眼。但在1、8号线换乘区域,记者转了好几分钟,才在一个1号线进站扶梯侧面柱子的旁边,找到1组紧贴扶手栏杆的垃圾桶。垃圾桶放在此处,尽管充分考虑到了乘客通行不受影响,但因为柱子、扶手的遮挡,乘客需要有合适的动线、运气和视角,才能找到这一垃圾桶。从换乘大厅往2号线换乘通道步行,在一处靠墙位置也有1组垃圾桶。
在7号线龙阳路地铁站站厅,记者很快找到了2组垃圾桶,均离换乘通道不远。但进入7号线换2号线的通道,100米左右的通道,始终没找到垃圾桶。2号线站厅内虽然有垃圾桶,但从2号线换乘16号线的通道里,记者也未找到垃圾桶,但在上扶梯进入16号线往滴水湖站台前,可以看到扶梯对面有垃圾桶。同样,从16号线换乘18号线,一路上也很难找到垃圾桶。
龙阳路站16号线换乘18号线的通道里,记者也未发现垃圾桶。从通道进入18号线龙阳路站站厅,一眼望去也无法找到垃圾桶的位置。走到领水、买水的区域,才会发现垃圾桶在靠近12出口闸机附近一堵墙的侧面。
难道这里所有的换乘通道都没有垃圾桶吗?就在记者这么以为时,跟着换乘标识走,在18号线通往2、7、16、磁悬浮的一截并不算很长的换乘通道里,却又发现了1组垃圾桶。
在静安寺地铁站,记者也遇到了换乘通道垃圾桶“随机出现”的情况。在7号线换乘2、14号线的通道里,可以很快发现垃圾桶,但14号线换乘2号线的通道里,却又没有找到垃圾桶。
在上述换乘通道、站厅内,记者同样也没有发现任何指引垃圾桶位置的提示和标识。
建议增加垃圾桶位置指引
“站台上绕着走一圈都用不了5分钟,开口问一下工作人员这么难吗?”在一则吐槽地铁站台垃圾桶难找的帖子下面,也有人觉得,这点“不便”完全可以克服。
但也有不少网友反驳道:“找之前,哪知道要这么久”“5分钟车都来两趟(车)了”……
8月8日17:40左右,正值下班客流高峰期,记者在轨交10号线交通大学站看到,站台上人头攒动,实在难以辨别垃圾桶在哪里。于是,记者尝试寻找站务员询问,但在乘车高峰期,要穿过人群找到站务员,并非易事。
找了2分多钟,记者才找到一名站务员,询问垃圾桶位置后,站务员反应很快地指向站台中间。记者又调头穿过人群,最终在往虹桥火车站方向的17号屏蔽门附近,找到了垃圾桶,这也是该站台唯一1组垃圾桶,一来二去,足足用了五六分钟。
记者注意到,不仅在站台、站厅找不到垃圾桶位置的相关指引标识,在上海地铁官网,虽然有无障碍设施、卫生间的指引,却看不到垃圾桶的相关指引。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陆家嘴地铁站站台,还张贴了用于扫码查阅便民服务信息的“服务码”,扫描服务码后会进入一个“运载四季”小程序,但在这个小程序里,同样搜索不到有关垃圾桶分布位置的相应信息。
“根据2023年版的《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附近50米以内,明显可见位置应设置废物箱1处。但是地铁站内部的垃圾桶设置,我目前没有看到有相应的规范。”市民周先生与记者一起走访一天后表示,“建议部分地铁站点,要调整垃圾桶的数量和位置,更重要的是,最好能设置相应指引,而不是让乘客毫无思路地瞎找。”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姚沁艺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