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好多新同仁入职富士康郑州园区,为帮助大家尽快熟悉适应在富士康的生活环境、方便就餐,小编特为大家整理了最全面的就餐指南,建议收藏哦~
就餐指南
餐厅位置
西厂区:B区B13/B16、D区D15、E区E15、F区F15
东厂区:K区K06/K15、L区L11、G区G12
就餐时间
早餐:04:30-08:00
中餐:10:30-13:00
晚餐:16:30-20:00
夜餐:22:30-00:30
厂牌消费额度
员工刷厂牌即可就餐,消费额度30元/日,月消费额度400元
没带厂牌的话,还可以刷脸哦~
惠民品项
每个餐厅均有1.5~4元菜品及6元面食
园区早餐车
现园区二线岗内已增加暖心餐车,多种餐品由你来选,快点击下方文章链接与视频详细了解
暖心福利 | 二线岗卖早餐啦!
园区美食推荐
园区有很多经典的美味哦,快带着你的小伙伴一起品尝吧
温馨提示
餐厅整洁,需要大家一起的努力!请大家就餐时尽量保持桌面整洁, 就餐结束后及时将餐具送至回收处。
同仁们对园区餐饮有任何建议,请扫码反馈您的意见。
司有食堂,午餐是免费的 ,员工就餐时刷个脸就可以了。
< class="pgc-img">周一员工餐
>周一:红烧豆腐、西兰花肉片、牛肉土豆、咸菜、冬瓜排骨汤、米饭。
基本这点量全吃光喝光。米饭和汤只要吃得下都是可以任意添加的。
< class="pgc-img">周二员工餐
>周二:藕片、缸豆肉丝、酱鸭、咸菜、番茄蛋汤、米饭。
食堂的咸菜是一绝,可以自己随意添加多少,我如果吃拌面会放很多咸菜。明知道咸菜吃多不好,但就是觉得下饭下面,挡不住的诱惑!
< class="pgc-img">周三员工餐
>周三:空心菜、茭白青椒丝、红烧鸡块、榨菜粉丝汤、粥。
夏天的这段时间除了汤之外还有粥提供。有时候吃不下饭就拿粥喝。只要吃得下米饭和粥都可以拿。
< class="pgc-img">周四员工餐
>周四:生菜、丝瓜炒蛋、蒸鱼、酸辣汤、咸菜、米饭。
丝瓜炒蛋最近爱吃的一个菜,准确地说喜欢吃丝瓜。
< class="pgc-img">周五员工餐
>周五:包菜、肉片冬瓜、肉丝、咸菜、菜汤、米饭。
一周工作五天,五天中午都在公司吃食堂。有食堂的话,可以免去自己费心考虑午餐的烦恼,同时午饭和饭搭子同事们一起吃,聊聊天,也挺好。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
厅服务员是餐厅里最早接触到客人的工作人员。当客人进入到餐厅,服务员需为客人安排座位、点配菜点、酒水等提供各种服务。纵观近几年的餐饮业,餐饮服务越来越趋向于“自助”模式,那么,未来的餐饮服务,到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 class="pgc-img">>1、隐性
当宅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私密”空间,反映在餐厅服务中,即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顾客排斥以服务为名频繁被打扰。真正优质的餐厅服务一定是隐性的,不显山露水的。
所以,相对于服务员站在餐桌旁随时准备布菜、斟酒,顾客更喜欢服务人员在不影响“随叫随到”的情况下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2、恰到好处
在顾客不需要时悄无声息地“隐身”,需要时迅速“上线”,“隐身”与“上线”转换的契机就是服务员与顾客“确认过眼神”。高素质的服务员会懂得在恰到好处的时间节点与氛围中切入服务。
比如,在顾客起身准备切蛋糕时询问是否需要献上生日祝福歌,得到肯定回答的机率要远远高于刚入餐厅时询问,提前询问,相当一部分顾客会推辞说等会儿再说。
3、智能便捷
线上点单、买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在线上进行。便捷的智能服务手段不仅减少了顾客“被服务”的时间,也为餐厅减少了人工成本。
4、于无声处胜有声
关于一个人吃火锅,网上刷出的“海底捞式”服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小哥哥全程陪聊,口才很好的服务员在顾客用餐期间不停切换各种有趣话题,但是,顾客说,有点尴尬;另一个版本是小熊陪坐,服务员将小熊人偶放到顾客对面,顾客觉得,真的蛮贴心。
让顾客真正享受过程的服务,一定是自然、亲切、流畅的。
5、强社交属性
服务,就是一个餐厅与顾客产生互动交流的渠道,所以,服务一定有着它的强社交属性。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餐厅选择与互联网深度结合,通过服务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互动。
“游戏桌”如今在餐厅中并不鲜见,特别是在排队频繁的餐厅,这些智能游戏桌常被用来缓解顾客等位的焦虑。玩游戏兑换礼品,通过智能小程序让顾客深度了解餐厅中的招牌菜,大厨……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不仅与餐厅产生了良性互动,与此同时,顾客在互动中留下的数据也有助于餐厅描绘顾客画像,用于日后的营销策划与餐品升级。
6、多场景、多平台切换实现人与服务的链接
线上点餐的盛行,外卖市场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顾客对于多元化、个性化餐饮的迫切需求。线上、线下;外卖、堂食;第三方平台、自主APP……多渠道运营,多场景消费,多平台整合……未来的餐厅,传统的线下堂食消费只占据营收的一部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渠道链接起顾客与餐厅。
本文摘自《中国好餐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