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气象局的消息,受冷空气影响,预计11月14日至15日,我市将出现降温降雪天气过程,并伴有4到5级偏北风。11月13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商场、综超发现,低气温带旺“暖经济”消费:从暖手宝、热水袋到暖身贴、蒸汽围脖,再到足浴包、加热桌垫、坐垫……越来越多小而精的御寒商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颇为畅销。
便携实用
迷你暖手宝渐成95后最爱
11月13日,记者来到万达茂、亚欧商厦、国芳百货广场店、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发现不少店内都设有“冬暖驿站”“温暖上新 礼物季”等御寒商品专区,足浴包、蒸汽围脖、暖身贴、暖手宝、加热桌垫、恒温杯垫等御寒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品类几乎涵盖消费者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
“我今天过来选一些暖身贴和暖手宝。周末出去玩,看见朋友拿着一个暖手宝,恒温还能当充电宝,很实用,而且它的颜值很高,外观是我喜欢的低饱和度颜色。”正在挑选暖手宝的市民陈同学跟记者说,不同于传统暖手宝,这种充电式暖手宝操作简单、温度可控、更加便捷,身边的女性朋友基本人手一个。
万达茂一零售店店员说,从上个月开始,就有不少顾客进店咨询并购买取暖产品。商品方面则考虑到了年轻顾客的需求,选择了“颜值”和复购率较高且质量好的产品摆放售卖。
暖胃暖身 热饮走向招牌位
随着气温的下降,饮品市场也“热”了起来。不论是商超便利店内的成品饮料,还是街头饮品店里的现制饮品,都有不少热饮新品出现。
在广场商圈,奈雪的茶、喜茶、瑞幸、蜜雪冰城等奶茶咖啡饮品门店都在门前竖起了推荐热饮新品的标识牌,“热饮”“暖心”字样显著;点单小程序上也贴心标注了可做“热饮”的标签,或是划分了“热饮”专区。温度有“温”“温热”两种可选。
“最近热饮配送量直线走高”,正在某饮品店内等待取餐的外卖小哥说,“多数饮品在配送时都会有专用的保温袋,避免在运送过程中打翻或洒出,造成浪费;也能够保证饮品送到顾客手中时仍能保持最佳温度与口感。”
低温突击 取暖小家电走俏
在北京华联购物中心超市内,电暖器、暖风扇、加热器等各种智能型取暖家电琳琅满目,便宜的一百出头,贵的上千元不等。
“电暖器可以随开随用,比较方便而且省电。”促销人员正在向市民介绍一台可远程遥控的电暖器,只需将设备连接无线网络,通过手机就能开机和调控温度。这种取暖小家电操作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促销人员也提醒市民,购买防寒用品一定要在正规商场选购,并向商家索要合法购物凭证,注意商品是否标有商标、产地、生产厂名、生产日期,是否附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保修卡等。使用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取暖电器的使用方法,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让冬天既温暖又安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文/图
责任编辑:马丽
访专家: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王国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淑颖
要问食品界的“流量担当”是谁?奶茶当之无愧。国庆假期前,“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爆火,话题热度一路飙升,这两天“一杯奶茶能量值可高达6碗饭”又登上热搜。让无数人痴迷的奶茶,到底还能不能喝?
一杯奶茶热量超过一顿饭
近期,广西消委会从南宁市30家奶茶店铺随机购买30款现制奶茶,包括“蜜雪冰城”“喜茶”“大维”“霸王茶姬”等品牌,单价从7元至23元不等。结果显示,30款奶茶样品中,能量最高的一款为715千卡/杯(以500克/杯计,下同),最低的为189千卡/杯。
< class="pgc-img">>一般来说,1碗二两蒸米饭热量约为115千卡,以此为标准,这些奶茶的热量值大致相当于1.6~6碗米饭。以能量的每日营养素参考值 2000千卡为标准,能量最高的一杯奶茶超过一顿饭的热量。
< class="pgc-img">图为二两蒸米饭的重量
>测评显示,能量值排前5名的奶茶样品,分别加了黑糖或者焦糖、厚芋泥啵啵、牛奶等,奶茶用料越复杂,热量也会随之增加。
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王国义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奶茶的热量跟其用料及用量有关,市面上的产品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奶盖。有的是由奶盖粉(又叫奶泡粉)打发而成,主要成分是奶精、白砂糖、奶粉、稳定剂、香精等;也有的是由奶油加牛奶和风味物质打发而成。奶精也叫植脂末,由植物油氢化得来,饱和脂肪含量很高,除了让你长胖外,过多脂肪还会升高血脂,伤害血管和心脏。之前上海市消保委检测发现,一杯含奶盖的奶茶最高可提供41克脂肪,已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3。
“奶”。“奶”是奶茶丝滑口感的来源,但你喝到的可能是牛奶,也可能是淡奶(浓缩的牛奶)或奶精。此次广西消委会检测的30款奶茶中,有10款蛋白质含量为0,也就是说,这些奶茶一滴奶都没有,可能使用的是奶精或者植物奶油等脂肪制品。
糖。奶茶甜味来自糖或糖浆。浙江嘉兴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检测显示,以500克/杯计,奶茶的含糖量在10~66克之间。其中8批次标注“少糖”或“不另外加糖”的产品中,含糖量最高的为34克/杯。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添加糖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辅料。珍珠、椰果、芋圆、烧仙草等辅料口感顺滑,嚼劲十足,它们主要是以淀粉和食品添加剂制成,会额外增加热量摄入,增加长胖风险。
“茶”。奶茶的茶味来自茶叶提取物或茶粉,有的也可能是茶汤,其提供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是咖啡因的重要来源。此次广西消委会的检测结果显示,30款奶茶的咖啡因含量为39~368毫克/500克。按照目前的科学共识,普通人群每天摄入的咖啡因应控制在400毫克以内。由此可见,每天喝两杯奶茶,咖啡因的摄入量就可能超标了。
奶茶为何越喝越上瘾
尽管很多人知道奶茶不健康,可根本停不下来,越喝越上瘾,这是怎么回事?当丝滑的奶茶触碰到舌尖,其体内的“四大成员”就开始工作了。
成员一,糖。糖与味蕾上的甜味受体迅速结合,大脑上相应区域的信号被激活,进一步触发奖励机制分泌多巴胺,让你感觉到兴奋愉悦、越喝越嗨。糖进入血液,血糖上升,也会让人感到幸福和满足。
成员二,脂肪。脂肪会带来顺滑的口感,也能“操纵”大脑——刺激下丘脑产生炎症,并引诱你摄入更多的热量。更可怕的是,当高糖遇上高脂,大脑内应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两套神经机制同时被激活,进一步刺激多巴胺分泌。
成员三,咖啡因。咖啡因的分子结构跟腺苷非常像,腺苷和它的受体结合,会催促神经系统进入睡眠状态,让你感到昏昏欲睡。咖啡因冒充腺苷,抢了它的受体,让你神清气爽、元气满满。
成员四,辅料。珍珠、芋圆、椰果等辅料口感软软糯糯,咀嚼它们会能增加神经元活性,让大脑放松、减压。
就这样,在糖、脂肪、咖啡因和辅料的“共同努力”下,多巴胺越来越活跃,就像推销员一样,不断强化你喝奶茶的欲望,让你对奶茶的依恋越来越深。然而,这些成分摄入过多,不但会让你长胖,还可能升高血脂,伤害血管和心脏,过多的咖啡因会导致焦虑、失眠、手足颤抖、四肢无力、呕吐等症状。
传统奶茶营养价值高
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奶茶源自北方游牧民族,是地区交流融合的产物。相比市面上的奶茶,传统奶茶整体营养价值较高,其用料相对简单,通常只有牛奶和茶叶。奶是补充钙质的高手,含量与吸收率都很高,富含优质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茶叶中的茶多酚等保健成分有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
因此,爱喝奶茶的人不妨自制。选择较好的红茶,沸水煮3分钟,滤出茶叶,把茶水盛入杯子;将纯牛奶加热煮沸后,兑入之前的茶水,比例可视个人口味而定;待奶茶稍微凉些后,可加适量蜂蜜调味。也可加入各种水果丁、柠檬片,或榛子、核桃等坚果碎,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在外购买,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尽量不加奶盖;第二,选择优质茶底;第三,选择三分糖或无糖;第四,选择牛奶或淡奶;第五,少加或不加辅料,如果吃了辅料,当天就少吃主食。▲
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23日,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被曝光大量使用过期食材,此事迅速登上热搜第一,其官网上标榜的“食材新鲜”标签被一下击破。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涉事门店停业整顿。然而这并非个例,近期多个“网红”餐饮品牌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23日,市场监管总局举行新闻通气会,针对近期曝光的“小龙坎”火锅店、“蜜雪冰城”奶茶店、“华莱士”快餐店、“杨国福”麻辣烫店、“奈雪的茶”奶茶店、“大润发”超市6起食品安全案件公布查处情况,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群众饮食安全。
不断曝出的“网红餐饮”质量安全问题,对此网友纷纷有话说。
网红餐厅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影响力,而忽略了作为餐饮从业者的底线要求。毕竟,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面子”,他们更在乎网红餐厅的“里子”——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优质服务。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领域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
此次市场监管总局的快拳出击,对上述6起案件的查处也从四个方面着力体现“四个最严”:
一是不仅强调核查涉事门店,也注重全面排查同品牌所有门店。既有对涉事门店违法违规问题的深挖,也有对区域内同一品牌所有门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全面排查。
二是不仅强调聚焦单独门店,也注重强化总部管理。既有对“点”上单独门店的问题核查、责令整改,也有对企业总部和区域分支机构的约谈,督促其全面强化自查自纠,实现“面”上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三是不仅强调严惩涉事门店,也注重处罚到人。根据违法违规情形,既有对涉事门店的吊销许可、顶格罚款,也有对店长和直接负责人的大额罚款。
四是不仅强调惩处涉事企业,也注重追查上下游和同行业各有关企业。在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时,既严厉惩处制假造假者,同时也注重严厉惩处知假售假者、故意用假者以及协助运输者等为违法生产经营提供便利者,起到了震慑作用。
正如网友所说,“名气越大责任越大”。网红餐厅不能知名度上去了,品质把控反而下来了。监管面前,所有市场主体都一视同仁。对于食品安全案件违法者必须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
此外,净化食品安全环境,也需要全社会参与,共防共治,来共同维护和打造一个更加卫生可信任的餐饮市场。
外出就餐注意事项
作为消费者,外出就餐该如何选择靠谱餐厅?有哪些注意事项?新华网记者也采访了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为大家带来了几点安全小贴士:
(1)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店,消费者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去正规的餐厅、餐馆。
正规餐厅一般都有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质量更放心。尽量选择证照齐全、悬挂“笑脸”、环境整洁、信誉度高的餐饮服务单位消费。另外,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明厨亮灶”的餐厅便于监督食品制作过程。
(2)谨慎点菜
如要食用凉菜、烧卤熟肉、生食水产品、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时,注意查看餐厅环境是否卫生,如果可以,请查看《餐饮服务许可证》上的备注项目是否有相应项目的许可证。高温季节应尽量少吃凉菜或改刀熟肉等容易引起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就餐前应注意检查食物感官性是否异常、是否新鲜、是否烧熟煮透,就餐后一定要索取发票等就餐凭证。
(3)要看一家餐饮单位是否安全卫生,还要看其消毒工作是否完善。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双手清洁、保持个人卫生。
(4)蔬菜、凉菜应当餐吃完,不适合打包再食用;打包带回的饭菜应及时密闭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冷藏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在食用前应确认没有异味等异常,并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5)谨慎购买路边摊贩出售的食物,特别是自制凉拌菜、生食水产品、生食蔬菜水果等风险较高的食品,可能携带致病菌。
监制:朱永磊 邱小敏
策划:李由
文稿:袁晗
海报:周木
实习生: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