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无花果,一口嗦下去,是果浆,也是花蜜。
谁还没嗦过花蜜?谁还没吃过又香又甜的新鲜无花果?
这颗来自山东威海的小果子可不答应!它囤满三季的甜,被称为“树上的糖包子”,一身翠绿的皮囊,藏着火热的红心,那是花朵和果实共同组成的“蜜馅儿”。
红灿灿、软趴趴,细腻柔软,甘甜怡人,一掰一挤一吸,满嘴流蜜,花蜜的芬芳和果浆的甘冽,共同在舌尖上缠绵起舞,瞬间就将吃货们俘获,这种同嗦花蜜果浆的快乐,吃过就再也忘不掉。
树上“糖包子”
囤满三季的甜,狂嗦一口花蜜果浆
“我敢打赌,很多人都没怎么吃过鲜无花果”。虽然无花果树南北皆有,但由于无花果成熟后果形较软,运输不便,多被做成了果脯,近些年随着物流发展,才慢慢走入众人视野。
威海是著名的无花果产地,当地的青皮无花果,一年两熟,有春果和秋果之分。春果个头大,味道清淡,秋果虽然小巧,但历三季的积累,储存了大量的糖分,味道甘醇如蜜。
深秋露寒,正是秋果赏味时。完全成熟后,它依旧披着青色的皮囊,头小肚大,里面装满红色的花蜜果浆,颇似一个“小笼包”,难怪被人称为“树上的糖包子”。
关键是,无花果吃起来还十分方便,直接洗洗就能连皮吃,像吃苹果一样简单。
不喜吃皮的食客,只需轻轻一掰一挤,再上嘴一吸溜就行。无籽无核,软软绵绵,香香嫩嫩,狂嗦一口蜜露糖浆,别提多畅快了。
别看它叫无花果,其实却集花蜜和果实于一体。无花果并非不开花,而是将花藏进“果子”中,我们吃到的红色里的细丝,其实就是它的花序。
这种特性就造就了它绝妙的口感,不是苹果的脆,也不是香蕉的软,而是花蕊与果实组成的“蜜馅儿”口感,千丝万缕汇成一种软糯香甜,又像冰激淋一抿就化,令人大呼惊艳。
而且无花果甜而不腻,没有那种齁嗓子的甜,而是带着水果的甘冽、花朵的芬芳,清冽甘醇,就像秋日舒爽的晚风,一连吃上个五六个都不会腻。
山东威海
丘陵滩涂,三面环海,天然纯净的蜜果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三面临海,在古代曾被称为“天尽头”,秦始皇曾经到访至此。它北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威海是公认的人类宜居城市,海岸线绵长,丘陵、滩涂资源多,很适合无花果的生长。再加上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无霜期长、湿度大,造就了青皮无花果品质佳、甜度高、风味浓的特点。
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威海无花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威海无花果也大量出口到日韩等国,盛名在外。
因为在生长过程中,无花果的根茎会分泌一种白色的液体,它能保护果实,抑制虫害,所以果农不需要打农药,果实更加天然健康。
入秋之后,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变大,无花果得以大量积累糖分,一个个似小福袋般挂在枝头,汲取整整三季的甘甜,等待着食客的到来。
无花果娇嫩,为了这口美味顺利抵达,我们都是现摘现发,顺丰空运,“鲜食”到家。
为防止磕碰,每个果子都会套上网套,一格一托,再放入箱子中,采摘时大概8分熟,收到后滋味正好,可以直接食用。
秋日滋养
打开无花果的N种方式
和蓝莓、桑葚一样,无花果是一种营养浆果,不仅全身都是宝,还能“药食同源”,威海当地人都叫它“长寿果”,《便民图纂》《草木便方》《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等都有相关记载。
无花果中含有18种氨基酸,10种为人体所必需,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C的含量尤高。同时含硒量丰富,是食用菌的100倍,还有钾、钙、磷、钠、锰、铁等,能为身体补充微量元素。
此外,无花果是高纤维果品,含有丰富的酸类及酶类,能促进胃肠蠕动,助力通便。虽然无花果比较甜,但主要含有的是果糖和葡萄糖,可直接为人体吸收利用,不会堆积成为脂肪,深受健身人士追捧。
无花果无核无籽,吃起来很方便。洗干净直接鲜食,一口气就能吃掉四五颗。青翠的色彩也很适合用来摆盘,佐茶下咖啡。
它还能像荔枝一样冻起来吃,将稍软的果子剥皮后放入保鲜袋,投入冰箱,冷冻微化时,又沙又糯,风味迷人。
你还能将它和雪梨搭配,煮一锅无花果雪梨汤,解秋燥,润身心。此外,做甜点、做奶茶,都是精致美好的打开方式,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源:威海新闻网
眼下,离春节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威海市文登区200多个花饽饽生产企业及加工业户也迎来一年中最忙时节,不光生产线上加班加点,直播间的下播时间也一再延后。
每逢节日庆典、祝寿抓周、祭海等重要日子,文登区沿海地区农村就会蒸制石榴、鲤鱼、寿桃等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花饽饽。“胶东花饽饽习俗”也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15年以前的“基本为零”,到现在年产值3个亿,花饽饽成为文登区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样本。眼下,2家企业入驻了文登花饽饽孵化产业园,还有几家正在洽谈中;花饽饽小镇里文化、产业齐飘香;为花饽饽“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已经出台……“饽饽”生机,还在继续显现!
“老手艺”如何新起来?
——科技点化,“创新料”下足
2017年,一篇名为《46岁大妈卖馒头,年销1000万元》的报道火遍全网。文章讲述了我市金麦兜食品创始人林红如何将花饽饽卖全国的故事。
首次揭开“面纱”的文登花饽饽就此惊艳全国,来自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花饽饽生产企业也从2015年的两家一直发展到了现今的200多个花饽饽生产企业及加工业户。
文登花饽饽有多火?每年10月,花饽饽生产企业就会开启满负荷生产。临近年关,更有不少企业有了大订单也“不敢接”。据最新统计,文登花饽饽的年产值已达3亿元。
看似“不愁卖”的风光背后,是“老手艺”导致的产能上不去、规模大不了的发展瓶颈。
12月14日,林红又来到了河北省“取经”当地馒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使用果蔬汁上色,添加麦芽汁还原老味道。她还刚刚申请了3项专利技术。
现在,林红的团队又在进行生产线的改造,同时抓紧调整配方比例,让“机械手”也能完成“老工艺”、做出“老味道”,而产能也由此比之前提高20倍以上。
如今,金麦兜已经应用了最新物理保鲜技术,保鲜时长延长至4倍以上,不仅降低运输物流成本,也让花饽饽迈出国门成为可能。
创意多样化、产业规模化、产品科技化不只是林红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多数花饽饽企业的共同目标。
随着花饽饽产业初具规模,文登区委、区政府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助其一臂之力。11月底,文登区出台全国首个专为花饽饽产业“定制”的扶持政策——《文登区关于推进花饽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扶持资金总额为600万元,单个企业最高可获150万元补贴。其中,企业进行设备改造、专利研发等都可获得相应补贴。
曾经位于龙山街道的一处闲置厂房,摇身一变成了“文登花饽饽孵化产业园”。目前,已有2家花饽饽企业入驻,其中包括金长林花饽饽的6000多平方米的10万级无菌车间。
金长林从初创就设有研发基地,专注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线研发,已进厂的新设备都是这几年与高校院所、设备厂家共同研发、不断改造而成的。新厂房投入使用后,金长林花饽饽将除了造型工序外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老民俗”如何传下来?
——政策催化,“文化味”飘香
文登区将非遗产业化作为传承“胶东花饽饽习俗”的主要路径。
去年以来,文登区将发展花饽饽产业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成立产业推进小组,用扶持政策作为引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面引子”。
文登区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侯春光介绍,政府不仅出台了扶持政策,还制定了花饽饽加工企业名录、原料供应企业名录,开展常态化质量抽检。
“标准有了,政策也出了,花饽饽产业的发展路径越走越顺当。”文登花饽饽协会负责人徐浩介绍,花饽饽加工规范团体标准已完成制定,此外,还在产业园里建起了花饽饽共享实验室,为园区及周边的20余家花饽饽企业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文登区关于推进花饽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中提出,企业建设花饽饽文化馆、参加全国性展览会都能获得奖励补贴。文登区还计划明年举办文登花饽饽文化节及相关活动。
在位于文登区侯家镇的益养德康花饽饽文创基地,不仅打造了花饽饽产业研究院、历史文化展馆,还成立了以林荣涛为代表的传承人工作室,形成产、学、研、游为一体的花饽饽综合业态。
花饽饽已成为文登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一年多时间,侯家镇规划打造了文创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集合园区等。同时,文登区还开展花饽饽技能培训班,上万名农村待业妇女在家门口找到了好工作。
开张马上一年了,侯家镇崔家村金玉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订单火爆,30多位村民既是员工也是“股东”。每天上百箱花饽饽从合作社发往全国各地,优品率始终保持在95%。
随着企业的发展,金长林还推出了抓豆、小喜饼;金麦兜推出了功能性饽饽、儿童果蔬特色点心;九九食品推出粽子、蜜果;金玉福推出了月饼、桃酥、海鲜饭……文登花饽饽的“周边产品”层出不穷,弥补了花饽饽产业的春夏季断档期。
“老网红”如何火下去?
——品牌强化,“新国货”出圈
四年前就“出圈”的花饽饽算是“老网红”了。根据来自文登区的花饽饽产业调查显示:文登花饽饽的销量80%以上靠客户间的口耳相传,六成走的是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销售渠道。
随着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让文登花饽饽继续“火”下去?政府部门、花饽饽企业在强化品牌上做文章,深耕线上、线下两个市场。
12月7日下午,“00”后姜丽娜坐在金长林花饽饽办公桌前拿着两部手机来回捯饬。“被问了很多次不戴手套的原因”“戴不戴手套后续”等点赞破万的短视频,都由她策划推出。
金长林花饽饽厂长宋修丽是“短视频”里走出来的“宋大姐”。镜头里的她操着一口文登话,下了播就和网络平台进行接洽。从2017年公司成立开始,金长林就建立了直播团队,培养直播达人。“开播”半年,曾经一天就卖出了14万元。
“威海九九食品”抖音账号运营三年多,发起了几十场直播,粉丝3万多人;花饽饽“带货博主”林红也有新动作,新工厂准备打造10个直播间,不仅用于讲好花饽饽的故事,也为年轻人创业搭建新平台。
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线上走俏的文登花饽饽融入更多时尚元素:大枣饽饽出了“迷你版”,“十二生肖”有了“卡通版”,各类造型的“中式蛋糕”,还有玫瑰花形状的“花束饽饽”……紧跟市场需求,变着花样“上新”,“新国货”花饽饽受到了南北方消费者的一致欢迎。
文登花饽饽的线下市场也在不断开辟中。今年5月,威海金穗朵食品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文登花饽饽成功进入高端超市。
“传承文化——打造品牌——推出产品”是益养德康不同于其他花饽饽企业的发展路径。公司主打的“麦花香”品牌门店已开到了青岛,一个月卖出20多万元饽饽。就在上个月,济南直营店已开业,下一个“麦花香”将盛开在北京。
文登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项目总策划汪霖说:“作为非遗,花饽饽很接市场的‘地气’,对于北方人来说是主食,对于南方人来说是副食。上海一个馒头一年卖出10个亿,相信文登花饽饽也能做得到!”
■采访札记
他们把花饽饽当事业
经过几天的采访,记者发现花饽饽企业及加工业户的负责人虽然多为“半路出家”,却都把花饽饽当作事业来做。
责任,在林红心中重如山。近两年,上过央视的“山东馒头大妈”林红稍显沉寂。原来,她一头扎在了花饽饽产业的生产研发里,物理保鲜技术专利获成功。她说:“我有责任让花饽饽做大做强,而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是做大做强文登花饽饽的唯一出路。”
情怀,让侯献芬对花饽饽“越陷越深”。作为金长林花饽饽负责人的她还是一家网络通讯公司的负责人,如今却对花饽饽更加钟爱,在新厂房的旁边,她专门留出1000平方米来做文化长廊。
振兴,是崔喜良的心头大事。合作社开张一年,作为崔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崔喜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最难的,要数每天拿着几部手机进行宣传推广。对于崔喜良而言,最开心的不是看着订单增加了多少,而是看着30多位村民精神头满满地来上班,既有工资拿,也有分红拿。
传承,是毕建忠认为的当务之急。2020年疫情期间,因为“朋友圈”里的一张花饽饽照片,毕建忠、汪霖等人选择投身花饽饽产业。从“传承文化”入手,二人联手打造了益养德康花饽饽文创基地项目,用心讲好文登花饽饽的故事。做了半辈子贸易的毕建忠说:“咱们国家现在有‘鲁花香’‘稻花香’,咱花饽饽的‘麦花香’一定也能香飘万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王海政)
本文来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刘宇
胶东花饽饽,作为流行于胶东文登一带的面食,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当地传承人、面点师和企业的推动下,胶东花饽饽日益形成产业,开始畅销全国各地。这一造型各异、营养健康的饮食,和蕴含了传统技艺和美好祝愿的民俗文化,也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9月10日,由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齐鲁壹点内容运营中心承办的“道不尽齐鲁粮油好”2020年全媒体山东行第二站,走进了文登的三家花饽饽生产企业。
金长林:推动“百亿市场”标准化、产业化
文登马家汤后村有一栋几层小楼,威海长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花饽饽生产研发基地就位于这里。
一进二楼的展厅,一个个色彩丰富、造型生动的花饽饽就很快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福寿满堂”“花开富贵”“百年好合”……仿佛那些在节庆日子常被挂在口头上的话,都顿时有了各自生动的形象。
“阖家欢乐”,环绕一圈金灿灿的“元宝”上,趴着几只萌萌的尾巴上点缀着小花的金鱼,一起拱卫着一团“福气”;“诸事顺利”取谐音“猪”,则只见一堆金色玉米和粉色福袋之上,趴上了一圈肉嘟嘟的小白猪,最顶层还卧着一只屁股上盖了花的金猪,正咧着嘴笑得喜庆;更不提传统又景点的“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精神又威风的龙,色彩斑斓的风,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下,卧着可爱的玉兔……哪个作品看过去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世界。
再往上爬一层,就进入了生产区,全副武装的生产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做面饼,造型,雕花……一个个“小生命”纷纷诞生。
这里就是总经理林英军眼中,长林全面进军“花饽饽”产业的“先头部队”。目前,长林总投资几千万的新厂房正在选址中,按照计划,明年的这个时候,长林的生产力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林英军原本在威海做电子科技公司,一年也有七八百万的收入。但一个偶然机会遇到花饽饽后,他窥到了这其中更大的市场潜力。“这里面有文化,还有健康。”林英军说,全国很多地方也都有花饽饽,但是,与很多地方花饽饽装饰颜色多为颜料不同,胶东花饽饽除了造型丰富,还更加绿色健康,所有带颜色的面都为天然果蔬汁制成,且没有任何添加剂。在他看来,“胶东花饽饽”的品牌,除了其中蕴含的富贵吉祥等寓意对向往幸运美好的老百姓是种吸引力外,也可以满足大众对高档面食的需求。
“比如我们的传统的单品——莲子,用鸡蛋、牛奶、绵白糖和面,不含一滴水。单价比馒头贵,但更好吃健康。”林英军说,在过去的一个月,长林在抖音上进行了直播和视频卖货,常常一晚上的订单就需要目前的公司做一周。
据了解,目前在文登从事花饽饽产业的企业约有300多家,整体产值也在逐年增长。“2018年8000多万,2019年1.2个亿,今年还要增长。但是,仍旧还是以小作坊和大作坊为主,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可能只有十家左右,产业才刚刚起步。”
在林英军看来,未来,胶东花饽饽还是应当走向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实现量产。“可能在未来,95%的花饽饽产品是机器生产出来的;5%是人工生产,这部分仍旧不能丢。”目前,他正在跟各地公司研发生产适用于花饽饽量产的机械臂。
而除了生产部分,林英军计划在未来将线上线下融合做销售平台,并融入市场大数据调查引导生产方向。“线上做专卖店,线下可以做体验店加盟,让老百姓在实体店体验,同时这些加盟店也可以就近配送。”
林英军希望,有更多的花饽饽企业一起参与推动建立行业规范化标准,并抱团打造威海花饽饽的品牌,才能真正推开这个市场的大门。
“我们曾经粗略估算过,花饽饽在全国的市场,可以达到一百亿。”
九九食品:熟练上手“直播带货”,一次可卖500多件
在文登,有不少已成规模的花饽饽企业,都是近5年成立的。威海市九九食品有限公司亦是如此,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供销集团下属占股企业,已经成为威海厂房规模和产量可排名前十的花饽饽生产厂,其5000吨的冷库也为花饽饽存储,大型配送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多数的订单都是非本地的。”公司总经理吕桂华告诉记者,目前,九九食品在全国各地有合作代理商30多家,以北方城市居多,包括北京和济南的三家餐饮公司,以及一批酒店。这里生产的花饽饽多数会提供给这些餐饮公司和酒店,用于喜宴、生日宴、寿宴、儿童百日宴;此外,节日礼盒也是销售的一类主要产品。
而随着一些新的带货平台的兴起,这家威海的传统花饽饽生产企业也很快“跟上脚步”,找到新的商机。
2018年8月起,“威海九九食品”的抖音账号就开始更新,迄今已经发布了200余条视频,和几十场直播,粉丝也积累了3万多。在这些视频里,多数情况下是吕桂花本人出镜,介绍厂里的各种美味面食——“吕姐”对着镜头说着威海话,掰开一个个包着满满馅料热气腾腾的花饽饽、花生红糖饼、粽子、蜜果,实在又颇具生活气息,而镜头这端的网友们也顿时大呼“想吃”,产品就这样销售出去了。
吕桂华介绍说,最多的时候,一次直播或视频就能卖500多单,有时候长时间不播,还有很多网友来问“吕姐去哪了?”——吕姐已经成为九九食品的一个重要“形象”,她亲切朴实,带着大家看到这个厂里的一切:成盆的鸡蛋毫不吝惜的砸进要做饼的面里,一个个漂亮的花饽饽陈列在干净的货架上,经面点师的手一条“龙”有形有魂……
目前,九九食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800多万,“我们几乎所有的花饽饽企业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增长,投身这一产业的企业也在增长。”吕桂华说,他们对于整个行业充满信心。
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
建起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
在文登提到胶东花饽饽近年来的发展,多半会提到一个人——林荣涛。作为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和威海市评出的“文登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林荣涛在花饽饽的造型和工艺研究上,投入了几十年的精力。
“从小就喜欢花饽饽。”林荣涛回忆说,童年时候家里苦,一般每到逢年过节,母亲才会拿出一年攒的最好的面,做一顿花饽饽,春节前小刺猬,清明时小燕子,母亲是远近做花饽饽的好手,每每做一次,都让孩子的心蠢蠢欲动。
“锅盖掀开,漂亮又热气腾腾的花饽饽香气散出来的那一瞬间,真馋啊。”林荣涛说,但那时的花饽饽一般都是做出来送亲戚的,自己家根本不舍得吃。顶多是亲戚间送来送去,等到花饽饽都放得冷硬了,一家人才舍得吃。“但就算这样,回锅也特别香。”
长大以后,林荣涛成为了一名面点师,常常服务于各大酒店,他又想起了母亲做的花饽饽。“西点中有蛋糕,我就想能不能把花饽饽也更多的做成这样的造型。”他跟母亲潜心学习,又边全国各地走着拜师学艺,边跟着实物图画研究造型。经过多年研究,其制作技艺和设计水平让他成为胶东花饽饽行业的领军人物,直接推动了当代胶东花饽饽技艺向前发展。
2010年10月,济南举行了中国首届非遗博览会,林荣涛携“百鸟朝凤”、“百花齐放”、“金玉满堂”等作品参展,大受好评;
2010年12月山东省农民艺术节,林荣涛作品“百花齐放”等获特等奖;
2012年6月,威海市国际食品博览会,林荣涛作品“龙头老大”等荣获金奖;
2012年10月文登市旅游局组织的文登市礼物大赛,林荣涛作品“李龙文化面望”荣获创新奖二等奖;
其后,林荣涛还带着他的面塑作品一起频频登上央视,今年9月CCTV4中文国际频道《美食中国.品味威海》第三集《一面之缘》中,他让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地华人认识了威海花饽饽。
如今,以林荣涛为核心和技术经理的胶东最大的花饽饽文化基地正在建设中,依托今年5月成立的山东益养德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基地将进一步推动花饽饽产业化发展和相关的文化研究。
林荣涛介绍说,目前5层楼的一期工程已趋近完工,包括生产车间,文化和DIY中心,荣誉陈列室,林荣涛工作室,以及实习教学场地。未来他们希望以这一基地为龙头,带动花饽饽和周边相关如蔬菜、面粉、鸡蛋、花生油等产业发展,同时促进行业规范化。
林荣涛对花饽饽饱含感情,如今他也将这一传统技艺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手中。
“为什么蛋糕可以有很多店,我常常想,花饽饽也可以。”林荣涛说,花饽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健康有营养的绿色食品,此外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福多寿,百年好合,平安健康,这些都是大家的美好愿望,花饽饽可以成为一种代表,满足这种情感和需求。我希望它有更好的发展,全中国甚至世界有更多人看到我们胶东的花饽饽。”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