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孙红卫(南京大学副教授)
饮食承载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美国史学家西敏司在《甜与权力》中指出,饮食模式与所属社会有着一致性,由此特定的文化形式得以维系。“当陌生的物质为人们所使用时,这些新物质也就进入了一个已然存在的社会和心理情境中,并从那些使用者那里,得到(或者说被给予)业已情境化的意义。”
一种食物在跨越文化边界后常常会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得以重新演绎,生成不同的意义。它们虽然表面上保有了原来的名称或近似的形态,但是对应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内涵已发生了变化,标志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罅隙。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茶的“西行”之上。
一、锁在盒子里的茶早期的饮茶与艺术再现
英国画家荷加斯有一幅题为《斯特罗德一家》(1738)的画作,描绘了正在进行一场茶会的斯特罗德家庭。除了奢靡的室内陈设、华美的穿着打扮,最为突出的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看似格格不入的盒子。整个画面的构图中,这个有着金色把柄和锁扣的盒子显得尤为突兀。
这是一个茶叶盒子,用以盛放当时还属奢侈品的中国茶叶——为此,盒子设计了防止仆役偷窃的锁扣。在一定意义上,这个占据了画面最前端位置的盒子起到了“炫富”的作用。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的文物。这是一个由金银制成的实用器具,工艺精良,造型方正规整,轮廓硬朗又富有变化。它的线条细致生动,卷曲交错的纹章图案制造了瑰丽的装饰效果。事实上,它的雕刻和《斯特罗德一家》这幅画一样,也是出自荷加斯之手。这个盒子是他与当时一位匠人合作的作品。盒子上刻着“B”这个字母,代表了“Bohea”,即“武夷茶”的意思,“Bohea”是“武夷”两个字的闽南语发音,盒子同样也装备了锁扣。
无论是画中饮茶的瓷器,还是茶叶盒,都是实用性的用具,但是在18世纪的静物画与风俗画里,它们被附加了别的意义,同时具有陈设性与装饰性,表征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身份。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著指出,“欧洲有关茶的记载开始于1559年……茶在1610年第一次抵达阿姆斯特丹,17世纪30年代抵达法国,1657年抵达英国”。据考,英国第一首提到茶的诗——出自诗人、朝臣埃德蒙德·瓦勒之手——写作于1663年,诗中称颂了中国“这个旭日升起的东方国度”,茶象征神秘、浪漫的东方。
很快情况发生了改变。18世纪30年代——即荷加斯设计那个茶叶盒子的时候,茶叶进口量激增,价格开始大幅下降。18世纪以后,随着价格的日益平民化,茶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艺术和审美。饮茶的画面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构图不断出现在不同的绘画中。本迪纳的《绘画中的食物》提及了18世纪瑞士画家利奥塔的画作《茶具静物》(1781-1783),分析了其中的茶具。这幅画表现了一场茶会后稍显狼藉的情景,有吃剩的面包、奶油,尚未清理的杯盏、糖碗、奶壶和托盘等。画家没有表现高朋满座、相谈甚欢的场面,而是表现了离场后的情景。不过,画面并未因为饮茶者的缺席而显得落寞孤寂,仿佛还留有宾主在场时的温度和气息。在画中的瓷器上描画着中国模样的人物,他们是已散场的饮茶人的替代者。作为茶与瓷器来源地的人们,他们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专家,他们的面孔构成了一种特有的隐喻,反映了专属于中国文化的东西。经由他们的媒介,饮茶者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现场。
这幅画所呈现的只是一个被有限的物理空间限定的局部,它的宏观的社会背景是饮茶方式的日常化和仪式化。茶已如此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观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图像学意义上解读它,将这个静态的画面激活。它表达了一种寄托,再现了一种典型的富足、闲适的生活方式。从荷加斯的风俗画到利奥塔的静物写生,茶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作为一种固定的构图方式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内涵。一方面,它们确凿无疑地指向了茶的流行;另一方面,它们也指向了一个事实:茶在经历了欧洲之行后,已经改头换面:它的饮用方式需要糖和奶的搭配,在新的饮食结构中发挥了与其原初语境不同的作用。
荷加斯雕刻纹章图案的茶叶盒资料图片
利奥塔《茶具静物》(1781-1783)资料图片
荷加斯《斯特罗德一家》(局部)资料图片
二、茶的饮法加糖与不加糖之争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有句名言:“爱情与流言是调茶的最好的糖。”显然,这么一句妙语所预设的是约定俗成的加糖的饮茶方式。只有在这种饮茶方式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读到这句话的人才能领悟它的机敏和幽默。18世纪以来,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下午茶、茶会之类的活动,甚至荒诞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都要设置一章令人捧腹的“疯茶会”,将饮茶的礼仪和规矩作为戏仿、调侃的对象。民国初年,青年沈从文续写爱丽丝游记,想象她和兔子来到了中国,还贴心地为英国人设置了学习中式饮茶的一节。为了教会兔子适应中国生活,“哈卜君按照中国方法,用龙井茶款待客人,装茶的碗也是中国乾隆瓷器,碗起青花,有龙”。这种无糖、无奶的方式让兔子喝得直摇头:“这个,不用糖,苦的。”对方则详细地解释道:“哈,朋友,我告你,这是中国方法,就是你要到那个地方的吃茶方法!我知道你喝不惯。但得好好学习。喝惯就好了。”
清末民初,龙井茶应是西方人难以欣赏的滋味。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一个落魄旗人到茶馆里“摆谱”,自带了所谓“大西洋红毛法兰西来的上好龙井茶”,这个极具讽刺性的喜剧效果便是建立在“大西洋红毛法兰西”与“龙井茶”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老舍《二马》里也提及了龙井茶在英国的遭遇:“伦敦的几个中国饭馆要属状元楼的生意最发达。地方宽绰,饭食又贱,早晚真有群贤毕集的样儿。不但是暹罗人,日本人,印度人,到那里解馋去,就是英国人,穷美术家,系着红领带的社会党员,争奇好胜的胖老太太,也常常到那里喝杯龙井茶,吃碗鸡蛋炒饭。”不过,这些人“并不喜欢喝不加牛奶的茶”,他们到那里去是为了猎奇。英国人对龙井等中国绿茶非常陌生——喝了马家父子带来的香片,温都太太忍不住疑问:“中国茶有多少种?中国什么地方出茶?他们现在喝的这种叫什么名字?是怎么制造的?”1939年,初抵英伦的萧乾发现英国人饮用锡兰红茶,“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中国茶尤为少见,“龙井、香片,那就仅仅在梦境中或到哪位汉学家府上去串门,偶尔可以品尝到”。这些茶是珍惜物什,平时舍不得喝,只有来了东方客人,“才从橱柜的什么角落里掏出。边呷着茶边谈论李白和白居易”。
饮茶之法各异,繁简也不同,相较于黄油面包、牛奶方糖加持的香浓,中国人更欣赏剥除“浓油赤酱”的淡泊,强调返璞归真,追求高雅绝俗的趣味。关于西方人嗜饮重口味的茶,不谙自然主义、极简的绿茶的看法根深蒂固,部分原因来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反复强化。这里面既有西方人自己的记录,也有中国人的观察。周作人便曾就英国人的饮茶方式指出:“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在他看来,“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在中国学人看来,西方人的饮茶缺少一点风雅和趣味,总是与中国的茶道有几分格格不入。这里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审美判断,将东方的诗情画意和西式的甜腻作一个高低立现的区分。我们评述加糖加奶的饮茶方式,就像是在围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捧了茶“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茶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积聚了文化的精髓。它的种种文化表征为后世追慕和模仿,成为一种源自内心的精神体认和自觉的文化追求,有着太多“不与外人道”的难以参透的曲折与幽微。
三、《雪水》当代英文诗歌中的中式茶
2004年,爱尔兰诗人迈克尔·朗利出版了《雪水》这部诗集。在诗集的同名诗歌中,他写道:
一个对沏茶一丝不苟的人,
一个品茶者,还有诗人,
我谦卑地恳求一份雪水
作为礼物献给我的六十寿辰。
茶的氤氲,笔墨的痕。
我专心致志地烫了茶壶,
小心翼翼地取了
供两次冲泡的白毫银针。
其他最爱的茶有清远
银毫,还有寿眉,
或者,从危险的山巅
采来的云雾茶(尤其甘甜)。
这是聪明的猴子摘的茶
篮子里填满精选的叶片
带下山来,送给我,
这个捧着一陶罐雪水等待的人。
这是一首中国读者会觉得很亲切的诗,描述的是烹雪煮茶的雅兴。在中国文化中,烹雪煮茶有着悠久的传统——陈继儒《小窗幽记》云:“烹雪之茶,果然剩有寒香;争春之馆,自是堪来花叹。”又如,《红楼梦》里,妙玉用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来烹茶。以雪烹茶凸显了饮茶人对于水的关注。
关于择水,高濂《遵生八笺》有“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的评价,并盛赞了几处好水:“若杭湖心水,吴山第一泉,郭璞井,虎跑泉,龙井,葛仙翁井,俱佳。”金庸《书剑恩仇录》中有一节,提及用“虎跑泉水”泡“明前的龙井”。有意思的是,金庸小说的译者晏格文对于这一句的翻译直译了“龙井茶”,却未提“虎跑泉”“明前”这两个关键词。也许在译者看来,这种区分太过精微,读者关注的是刀光剑影,这些细枝末节可以忽略不计。再者,对于“明前”“虎跑泉水”的概念,英语读者很难体悟其中的门道。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细节恰恰让小说文字附加了额外的文化意蕴,增加了趣味和可读性。
受地理原因的限制,泉水并不易得,雪水便成了饮茶人较易实现的选择。袁枚《随园食单》云:“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恵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雪水”的重点既在于它作为水的品质,还在于它所引发的清寒、冷冽、纯洁与静寂的诗意。从白居易的“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到陆游的“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再到妙玉藏了五年的一花瓮的梅花雪水,雪水的意象层积了丰富的意义。中国读者见到此类典故,便会联想起一连串的诗文,种种情感随之浮现出来。
由此可见,朗利先生确实深谙中式茶道。在他那里,雪水这个词本身即附带了一种极为浪漫的想象。一罐雪水拿来泡茶,既是他的文化自诉,也是一种美学追求与精神认同。这是他为自己营造的另一种生活。诗中谈茶的种类、烹煮与品饮,从白毫银针到云雾茶,多种茶叶如数家珍,单是名字的罗列,读来便有几分雅趣,让人齿颊生香。茶之名不仅单纯地标识了某种茶的品类,还附带了额外的意蕴:一方面,作为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名词组合,它们的诵读传递了纯粹的声音美感;另一方面,它们同时具有诗性的功能,让人不免产生丰富的联想。19世纪,美国人托马斯·德·维特·塔尔梅奇在其皇皇巨著《茶桌围坐》中便写到过熙春茶让人的言谈活泼愉悦,而珠茶(gunpowder)则令人咄咄逼人、争勇好斗——显然它们的名字在这种解释中发挥了作用。
诗集以《雪水》为题名,结合了雪的冰清玉洁和茶的清新雅致,再现了高人雅士的情调。朗利是当代爱尔兰的重要诗人之一,曾于2007年至2010年任“爱尔兰诗歌教授”,他对中国的饮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爱尔兰文学传统中,这种兴趣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游览美国的奥斯卡·王尔德就观察到了那里中国劳工的饮茶方式,对这些干着粗活但却拿着薄如蝉翼的茶杯饮茶的中国人所表现的审美倾慕不已。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开篇就是茶事——“茶在这儿,倒吧。糖在口袋里”,一顿早餐,沏了一壶很酽的茶,每个人分两块方糖,几片面包,写得很是热闹;第二章,布鲁姆一边用黄油煎腰子,一边沏茶——这种“重口味”的沏茶方式,朗利恐怕很难认同。如果乔伊斯写的是饱腹的问题,《雪水》一诗所描述的饮茶显然并不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为了“解渴”或充腹,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艺术的境界。
四、茶与生活亲缘性或疏离性
茶是朗利抒写情思的媒介,借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它是一种具体的对象,诗人“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这是一种“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的过程。饮茶的一系列规范、装置和仪式由此被转化为一种虚化的、象征性的审美体验——这便是“艺术境界”。它主于美,而非物质需求的满足。朗利对中国文化的风雅尤为推崇。在这部诗集中,紧随《雪水》之后是一首题为《月饼》的诗,其中写道:
超然的山巅小小的木屋
是我继续描画杏花
与李子花的地方,直至垂垂老去。
(冬末,白雪覆盖,
难以触及的满月
照亮了我破旧的书房);
在这里我畅饮了茉莉花茶
饱食了月饼(一种甜点,有着复杂的配方)。
他由月饼、茉莉花茶兴发感动,想象了一种中国式的、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在山巅建了一座杏花、李子花环绕的雅舍,并描画了一幅白雪皑皑、月华如练的情景。这让人想起他的前辈、爱尔兰大诗人叶芝在《天青石》中所描述的乾隆时期中国雕塑上三位智者的山间生活——这或许是一种有意的影射。山巅、老者、杏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准东方式的富有禅意的美感,确有诗中所言的“transcendental”(超然)之意。这种超然既是空间的,也是心理的:一个人总要有调剂枯燥人生的方式,工作之外总要有放松和休闲,总要有超离于生存、繁衍等生物需求之外的余地。纵然只是饮一杯茶,便能生发濠上之乐。这样的一往情深,这样的娱乐自我的事,必然是生命之最具审美、最有情调、最为有趣的一面。
除了清净、绝尘的东方式的想象,茶也可以被嵌入到各种生活体验之中,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或思想状态。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写道:
茉莉花茶,珠茶,阿萨姆茶,伯爵茶,锡兰茶,
我爱茶的名字。你喜欢哪一种茶?我说
只要是你,什么茶都可以,请在一天的任何时间,
采茶女在武夷山的山坡上
收获最甘甜的茶叶,
而我,你的爱人,为你着迷,正过滤着你的茶。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那种超然绝尘感,这里讲述的是一场爱情故事。茶既有与日常生活的亲缘性,又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疏离性。这个看似悖论的特点为不同的文学表达奠定了基础。就连茶叶的形状也可以入诗,成为静观、沉思的对象。美国诗人戴尔·李特布什的诗集《天坛远处》(2006)收录了一首题为《绿茶》的诗,诗中以舒展的银毫茶叶作譬,读来妙趣横生:
这是我偶尔
会饮的茶,
蟠龙银毫,
紧紧地蜷曲着
就像小小的卷起的根须,
一种灰绿的颜色。
浸泡时,它的绽放
就像你今晨醒来时一样,
伸展身体,双手
放在头后,直起背来,
脚趾上挑,一道浸泡
在仪式中的笑容,一场庆祝,
张开你的双臂。
诗歌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茶叶在冲泡时缓缓舒展的模样,用这一过程比拟一个人早晨起来伸展腰肢的形态,十分生动活泼,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其中的巧思。
从荷加斯上了锁的茶叶盒子,到朗利的烹雪煮茶,再到这杯具体而微的、缓缓舒展的银毫——从炫富的标识物,到静观的对象,近三百年的时间,中国茶在西方的发展已经历了深远的变化。随着物质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窥中国茶文化的奥秘,咂摸一杯绿茶额外的滋味。在异质的语境里,人们对于茶的接受过程延续、传播并扩展了它的风韵。茶也因此脱离惯常的文化、社会链条,产生新的意义。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4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饮茶在品,“品”字三个口,暗合分享之义。《全唐诗》一书中诗题含茶字的有103首诗,其中描写参加茶宴、答谢寄茶的约占一半,可见“分享”对饮茶的重要性。
诗与茶 米广弘/摄
分享催生《茶经》成就“茶圣”
一部《茶经》,成就了陆羽在茶界的盛名,后人尊称他为茶圣。《全唐诗》中与陆羽相关的有40多首诗。梳理陆羽的朋友圈,我们会发现,陆羽是在与朋友们分享茶的快乐中,逐渐形成了写作《茶经》的成熟想法;从陆羽朋友们的茶诗中,我们也可以肯定,朋友们在享受陆羽亲手煎茶VIP待遇的同时,也为他认识茶叶、写作茶经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通过诗文向各个社会阶层介绍陆羽和他的茶,更为茶加持以文化的光环。
佛学大师皎然,精通茶事,多才多艺,与陆羽亦师亦友。《全唐诗》中存有皎然大师的诗八卷542首,其中专门写寻访陆羽、谈茶的就有11首,《寻陆鸿渐不遇》还被收入唐诗精华本《唐诗三百首》中。他对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陆羽《茶经》专业性有余而文化性不足的缺憾。他诗中“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句子,堪比卢仝“七碗之句”。
除了皎然大师,当时的名士如颜真卿、刘长卿、皇甫冉等人,也是陆羽的茶友,如果没有这些富有思想和文才的茶友经常的切磋分享,陆羽青灯古佛独饮苦茶,寂寞的胸怀狭隘的环境之下,如何能写出《茶经》这部鸿篇巨制呢?
分享是成为唐诗大咖的必备品质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群星中最耀眼的星辰,被后人尊崇,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分享茶饮时“茶兴与诗情齐飞”的快乐。
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他的茶诗可能多散失,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一首。公元752年,李白与中孚禅师在南京栖霞寺偶遇,中孚禅师热情地与李白分享自己所藏的茶,李白回赠《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这首诗加上序共有300多字,堪称是一篇写茶的短文。李白在序中介绍了“仙人掌茶”的产地和环境,茶的品质和功效,介绍了茶的加工方法和制作人,而且为这种产自湖北荆州的当阳茶取名为“仙人掌茶”。
诗圣杜甫自己会种茶制茶,崇州、大邑、西岭雪山等地至今还留有杜甫采茶制茶的实地记录,成都的杜甫草堂也发掘出土了唐代的茶壶。杜甫写茶的诗结合日常生活,为我们展示了普通人的饮茶场景。如《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闹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柠,婧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落日平台之上,春风拂面,鸟语花香,与友人品饮春茶、桐叶题诗,是诗圣作品中难得的轻松之作。
白居易一生写了2000多首诗,其中茶诗有63首,数量居唐人之冠。白居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自称“别茶人”,爱茶之趣可见一斑。他那首载于《全唐诗》443卷的《山泉煎茶有怀》经常被后人引用:“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从诗意中可以看出,白居易非常乐于与人分享好茶,他在杭州时,经常招韬光禅师来陪他喝茶:“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经常有人投其所好,给白居易寄来各地的好茶,从他茶诗的题目就能看得出来:《萧员外寄新蜀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等,一些诗句在直白浅意中抒发着茶人的开心:“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赠茶得诗,茶引诗兴,分享让白居易和爱茶的朋友皆大欢喜,也为唐诗和茶文化留下了多彩的一笔。
分享是茶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唐朝是诗的朝代,也是茶的高峰,诗人们通过分享好茶,诗词唱和,在茶叶流通贸易之外,另辟一条文化传播的渠道。翻阅《全唐诗》中的茶诗,几乎可以看到关于茶的一切。
有记载茶叶产地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记录茶名的:如“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有抒发采茶乐趣的:“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有描写制茶过程的:“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有细述煎茶所见的:“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有写泡茶之妙的:“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有称赞茶叶功效的:“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等等。
遍览《全唐诗》,诗人们还留下了“茶子、茶果、茶瓜、茶汤、茶色、茗宴、茗粥、茶器”等数不胜数的与茶相关之词,为茶文化增添了难得的史料与兴味。
“茶人爱分享,文化共传承。”“分”是传播之道,“享”是美好之味。如果不是分享,我们怎么能看到这么好的茶书、读到这么美的茶诗呢!分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茶文化核心要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爱茶、读诗、谈茶文化,也应继承古人的分享之风。通过弘扬共享精神,把中国茶叶传播出去,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共享一杯中国好茶。(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
责编:王怡婷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和闺蜜看了迪士尼花木兰的预告短片。
看到“对镜贴花黄”画面时,闺蜜忍不住吐槽,“这妆容太突兀了吧,一点儿也没有美感。”
确实,按照今天的审美角度看,腮红抹得过艳,加之额黄妆中贴上花钿,妆容色系过于花杂。
原本面容秀丽的佳人,涂抹过于浓厚的胭脂水粉,过犹不及,反倒影响了整体观感。
像前些天,有茶友发来图片问,“这饼老寿眉,看着年份挺老的,但泡出来怎么都不好喝。身旁朋友说它是工艺不好,想了解这块饼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当细看过图片后,果然工艺上的问题太大,颜色太不正常了!
这饼寿眉,饼的表面粗枝大叶,按叶片宽度和梗的粗度来看,这属于秋寿眉无疑。
但整块茶饼的色系上,却不似秋寿眉原有的五彩色,而是像得了黄疸病般,除了黄叶,就是褐梗,颜色太不正常了。
< class="pgc-img">>这饼据说是2015年的寿眉,颜色上却过分苍老颓败,过犹不及,反倒暴露出它品质不佳的问题。
工艺不精,内质不足,泡出来怎么都不好喝,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该层林尽染般金秋色彩的寿眉,无论存放多久,都不会呈现出这般过分黄与褐的状态。
除非,制茶时被放在了太阳底下暴晒,叶绿素几近分解殆尽,叶片没有了一点绿,黄褐色自然相应的凸显出来。
按照白茶的正常工艺,晾晒时是不能暴晒的,只能温柔的晒,若是直接拿到大太阳底下暴晒,容易过多耗损养分,最后制出来的茶,自然是怎么泡都不好喝!
下边就来聊聊,白茶泡出来不好喝,常见的制茶工艺缺陷,到底有哪些?
< class="pgc-img">>《2》
缺陷一:萎凋不及时,导致渥堆
每年春秋两季,到了采茶的季节,清风雅静的太姥山上,又会多几分热闹。
采茶人的忙碌身影,又出现在茶园子当中。
趁着天气晴好,采茶的工人们会加快手上的速度,手随眼动,赶忙的多采下一些茶。
带着微微阳光温热的茶青鲜叶,在采摘下来,脱离枝梢后,需要及时的薄薄摊开在水筛上进行晾晒。
若不然,长时间闷堆在一处的茶青,在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渥堆。
福鼎白茶的制作,有“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的要求。为的正是采下来的茶,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若是白茶鲜叶摊晾不及时,没有及时进行萎凋,厚厚堆积起来的茶青,像沙丁鱼罐头般,拥挤不已。
< class="pgc-img">>这般紧紧相挨的梗与叶,内部被太阳光晒过的温热尚存,在得不到及时散热的情况下,会形成又闷又热的环境。
再加上,茶青鲜叶内部仍保留着不少的水分,在脱离枝梢刹那,水分源源不断的从气孔和掐口断裂处流失。
在又闷又热又潮的环境下,白茶的内在物质容易受到影响。
茶叶片当中的叶绿素,遇热易分解,造成流失,使得叶片逐渐变黄,甚至在叶片边缘慢慢泛出红色。
白茶内部的有益物质,如芳香物质和茶氨酸、可溶性糖、胶质物等,同样会受到破坏。
渥堆中的茶青,叶片细胞中容易流出黏腻的汁液,进一步促使发酵,内质的风味物质,逐渐的被消耗殆尽。
按照正常的制茶工序,属于微发酵的白茶,根本就没有渥堆工序,出现渥堆,是制茶不佳的体现。
在制茶过程中,除了采下来的茶,没有得到及时薄摊,容易造成渥堆外。在摊晾茶青时,摊得过厚,同样会让底部的茶青被渥堆发酵。
白茶的茶青摊晾,一要及时,二要薄摊,不能让叶片过多交叠、堆叠在一处。
像S师傅摊晾茶青,将茶青摊得极薄,从水筛底部往上看,通过暗如薄翼的晒网,还能看清日光透过叶片,洒落下来的点点光斑。
如此,舒坦得接受日光浴的白茶茶青,自然可以在他朝一日,呈现出非凡风采!
< class="pgc-img">>《3》
缺陷二:一昧暴晒,不讲方法!
白茶工艺简朴,只有萎凋和烘干这两道,但不简单。
就拿萎凋环节来看,白茶茶青采下来后,除了要及时薄摊外,还需要多留意,日光萎凋白茶茶青时,太阳不能过烈。
晾晒白茶不是晒笋干,也不是晒菜干,更不是晒被子,不能拿来一昧死晒。
若直接放在大太阳底下晒白茶,过于炽热的阳光,容易将白茶晒伤和晒酥。
白茶叶片的叶绿素,在受到高温曝晒的影响下,容易分解和流失,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白茶,不再具备嫩活鲜绿的色彩。
叶片容易发黄、发褐,并且会留下褐一块、红一块的点点晒斑。
好比是大夏天时去海边度夏,在没有做好防晒措施的情况下,晒上一整天回来,人体皮肤容易被晒伤晒红,大片的脱皮。
< class="pgc-img">>白茶芽叶内部的养分物质,同样容易晒伤,造成流失。
茶氨酸在受到高温影响下,容易造成流失,这样暴晒出来的白茶,会丧失清爽和清甜感。
除此之外,阳光的曝晒还会造成白茶的梗叶被晒酥,暗哑无光彩,完全失去鲜活质感。
好比时,一头乱糟糟,没有营养,枯黄不已的毛发般,完全没有光彩。
可见暴晒,对白茶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若是认为白茶制茶工艺简朴,随便晒晒就能喝,那实在是对白茶工艺的误解!
晒白茶,不能暴晒,只能温柔的晒。
刚刚采摘下来,处于摊晾阶段的白茶茶青,好比是娇弱的娃娃般,需要精心照料。
< class="pgc-img">>摊晾茶青时,需要时刻留意天气变化,搬移水筛。
天边飘来乌云,转了阴时,需要及时将室外摊晾茶青中的水筛收回。
正午时分,阳光过分炽热时,需要移动水筛,避开毒日头,避免将茶暴晒。
最后,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要点时,摊晾茶青时,水筛要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
这是因为,常见的水泥地面,被太阳晒过半天后,带着不少的热量。
若是直接将水筛接触地面摊晾,一来不卫生,容易让茶沾染上不少灰尘杂质;二来地面温度过高,不利白茶品质;三来是不利于借助自然风力,更好的完成白茶萎凋。
负责的S师傅,为了摊晾茶青,专门定制了一批离地70公分的铁架子,方便放置水筛。
细节决定成败,细致点做到极致,更能做出稠润鲜香无比的好茶!
< class="pgc-img">>《4》
缺陷三:烘干不到位,干度不足
水分,是成就白茶品质的关键命门。
白茶茶青鲜叶在萎凋结束,散失大部分水汽后,需要再经过文火烘干后,才能得出成品。
制茶,是件细致活儿,半点也不能操之过急。
若为了着急新茶上市,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将烘干当成过场。
白茶在烘干不到位,干度不达标的情况下,难以拥有好品质。
根据白茶的最新国标,白茶的含水量最高不得超过8.5%,这是白茶的生命红线。
< class="pgc-img">>若是干度不合格,在含水量过多的情况下,深藏在白茶芽叶内部的过多水分,就好比是定时炸弹,随时会彻底摧毁白茶品质。
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根本经不起长时间储存。
并且,储存的时间稍微一长,白茶内部的水分,就会不安分的由内而外跑出来影响白茶品质。
在后期储存过程中,从白茶内部逸出来的水汽,容易形成又潮又闷的环境,促使白茶难逃受潮变质厄运。
这样含水量不达标的茶,在泡来喝时,难免会生出水味和怪味,汤水偏薄,不够醇厚。
当水汽进一步作用,白茶受潮情况进一步加深时,还容易发散出酸涩味、馊味、臭味、甚至霉味,令人望而生畏。
故而,在买茶时,可要对干度不足的白茶,敬而远之,毕竟这样的茶,买回去无论怎么存,怎么泡都难以拥有好滋味!
< class="pgc-img">>《5》
缺陷四:为了做旧,洒水高温烘干
正常的白茶工艺下,要求在最大程度保留白茶内部养分的同时,将白茶的含水量控制达标。
并且,较真严谨的制茶师,更会精益求精,将白茶的含水量不断控制在更低的水平。
这样更为有利于白茶的后期储存,减少白茶受潮存坏的风险,让白茶顺利度过慢慢存茶岁月,存成甘醇味美的老白茶!
然,在白茶制茶过程中,却有一类人反其道而行,采用急火烘干的方式,快速将白茶烘干。
这样的急火烘干,目的是为了将白茶做旧。
< class="pgc-img">>通过极端的烘干手段,破坏白茶内部的色素物质,让新茶提前呈现出老茶的苍颓状态,以便冒充老白茶进行售卖。
正常的制茶过程中,烘干是急不来的,需要慢慢的文火烘干,方能保留白茶最佳风味。
而做旧白茶则不同,将一些原本产地不佳,茶青品质平平的茶,拿来高温烘干做旧,冒充老白茶售卖。
这样的茶,本就内质平平,经过做旧后,风味物质更是一去千里,自然难以拥有好品质。
经过洒水高温烘干制出来的做旧茶,好比大火吞噬过后的山林,颜色完全失去了层次,而容易显得黑褐一片,完全没有了鲜活感。
可见,买茶时多要细心分辨,工艺不佳,甚至故意做旧的茶,慎买!
选购老白茶,不能一昧只盯着年份,而是要多留意品质。
年份可作假,但品质不行,若是一饼黑乎乎的老白茶饼,哪怕年份再高,都不值得为其心动!
< class="pgc-img">>《6》
制茶,是白茶品质成形的关键一步。
好比鲤鱼跳龙门般,意义非凡。
工艺到位,全过程得到精细呵护的白茶,自然能走向光明坦途。
制茶工艺出现失误,甚至有重大缺陷的白茶,品质会重重的往下跌。
哪怕出身产地再好,茶青品质再佳,也难以挽回工艺不当的伤害!
出现工艺不当的茶,自然是怎么泡,都不好喝的。
这样的茶,喝起来好比像不小心咬到一口坏苹果。
刚咬下一口,怪涩的滋味便在嘴里弥漫,让人顿时间就没有了好心情。
喝到这样的茶,哪里能让人爱得起来?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