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早上
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推出
《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谋发展“一盘棋”——安海走在突破之路上》
全文如下:
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谋发展“一盘棋”
—— 安海走在突破之路上
1月29日
晋江市安海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人文鼎盛的安平古镇再获国字号荣誉
3月6日
2018年度泉州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考评结果公布
安海镇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新春伊始,安海镇喜讯频传
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再开新局
近几年,安海经历了多次这样的“高光”时刻。2015至2018年,安海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82%、8.87%。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文明乡镇”,近三年均位列“全国科学发展千强镇”第27位,稳居福建首位。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过程中,安海有责任勇当先锋。这些年正是通过凝心聚力,干群一条心,创业一股劲,谋发展‘一盘棋’,使得安海发展抓住了良好机遇,实现了高位突破。”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
爱安海,凝聚干群一条心
安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加上素来重商崇文,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为我省著名的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很多乡镇一样,安海也遇上了“成长的烦恼”:经济发展快,城建、民生、生态建设欠账多;人文荟萃资源丰厚,却疏于整合、知名度不高……2015年的新春座谈会,老干部们一口气提出了100多条意见。
安海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意见皆出自关切,安海要发展,合力是关键。
如何凝聚合力?
安海名企众多,企业界‘大腕’多;人文厚重,文化群体名人多;3万海外华侨和近5000名离退休干部职工,都是安海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青年群体表达出强烈的爱乡热情,村社主干是乡村振兴主力……如何调动这些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成为安海主政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民营企业是安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心声必须当面倾听,困难马上解决。2015年起,安海将“党政商界联席会”常态化,每季度一次,企业家有问题建议当面提,解决措施推心置腹当场定。文化人、青年人平时都是“散做满天星”,需要搭建平台,于是乡镇级的文创协会成立,会员超过400人……
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
安海是千年文化古镇,人文历史厚重,爱国恋乡是安海人心底最深沉的情愫。以“三大节庆”为抓手,安海发动各界力量投入“安平古镇,海丝名城”打造中。
2015年,安海镇党委政府提出复办端午文化节,镇里一些资深干部提出质疑。群众性活动,牵涉众多,工作量大,办得好是应该,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但退休老干部陈建民接下来的反应,让所有人都觉着辛苦值得。
文化节当天安平桥公园吸引上万人,令曾担任旅游局长的陈健民十分感慨。尤其看到安海的三十六巷巷灯、二十四境境旗齐齐在文化节亮相,陈建民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表面上的热闹,更象征着团结。
继端午文化节后,安海又精心策划了中秋、元宵文化节。经三年持续打造提升,“三大节庆”已成为安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安平桥景区升级4A,非遗文化、历史风光频频刷屏朋友圈,魅力安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安海各界纷纷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既解了“乡愁”,更深度体味到安海厚重的发展底蕴。
“我们创办三大节庆,就是为了凝聚安海的合力,增进社会各界对安海的认同和热爱,重塑安海文化自信,涵养发展。”唐春晓说。
人心齐,泰山移
安海干成了很多大事、难事和“不可能的事”。镇级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当日募捐资金2.38亿元,创下全省之最;生态治理企业积极参与,全镇形成“任何人不得为环境污染说情”的氛围;商会、老干部主动帮助党委政府“啃硬骨头”,屡创征迁创建“安海速度”。
在安平桥景区的游客中心,悬挂着100多幅“爱安海”的书法作品,观来颇为震撼。“爱”不只一个字,“爱安海”凝聚起海内外安海人空前的合力,成为安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力量源泉。
抓机遇,担当作为一股劲
近日,记者走进晋江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建设工地,只见建筑已封顶。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总投资4.45亿元的项目从征迁到封顶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少体校是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重要配套项目,初意并非布局在此。当初安海竭力争取这个项目时,立下“军令状”,征迁工作全部自己负责,保证进度准时投用。为此安海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这项涉及68宗房屋、拆迁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征迁1个月内即100%完成。
近几年来,安海镇抢抓小城市试点镇、晋江承办世中运、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作为,主动改革创新,竭力推动产业、乡村、名镇三大振兴。
部署落实,蓝图落地,干部最关键。提振干部精气神,地方发展才会有内生的动力、向上的活力、攻坚克难的定力。
常住人口21万,辖区超过5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和镇域面积堪比县城的安海,亟须破解“小马拉大车”的乡镇治理瓶颈,但由于牵涉部门多,基层干部深觉创新不易,常年难以破题。
“都不要来安海‘上班’了。”这是一个惯偷被抓前在微信群里给同伙的留言。之前,商贸活跃、外来人口多的安海,在社会治安评比中是被通报的常客。2015年,安海镇领导提出要“创建全市治安最好的镇”,电话那头的时任派出所所长李章其15秒钟没说出话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整合镇村巡逻队,全天候巡逻;布设高清探头,实现市镇村全覆盖;首创联动管理综合执法“3+1”平台……当年,安海就由治安评比中的“差生”成为“尖子生”。
对定下的任务,不讲条件、不惧困难、不打折扣,勇于创新,安海在一些痛点难点盲点集中领域不断闯出新路——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医疗纠纷调委会,群众生活更有安全感。开创先河在全镇范围推进垃圾分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河长制”成全省创新典型,铁腕治污,通过国家级生态镇考核验收……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以推诿避责为耻,以担当负责为荣”,走进安海镇政府,两幅巨大的标语引人关注,也成为安海广大干部的自我要求。
今年1月,安海村级换届完成,全镇42个村、社区两委就通过当地媒体公布任期重点工作目标和计划,列出项目清单,向全社会郑重许下“任期承诺”。
安海镇在全省首创的“村主干三年任期承诺”始自2015年。当时安海镇各村居就在晋江经济报上公布了“三年计划”,请大家监督落实。
“任期承诺客观上鞭策干部们对标找差,你追我赶。干不干实事、干得合不合格,手里有选票的群众说了算,于是大家纷纷在‘任期承诺’中出实招,亮大招。”新店村村支书许大限说。
公开“任期承诺”也成为干群良性互动的催化剂
村镇干部的干劲,群众有目共睹,很多人主动担当起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要环境整治,主动让出自家菜地做微景观;要修市政道路,带头拆除自家厂房……在安海已不是新鲜事。支持发展、参与建设,成为安海群众的行动自觉。
2018年届满对标“阅卷”,各村主干承诺的158项事项如期完成。一批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业绩突出的村主干获得连任。
谋全局,紧扣发展“一盘棋”
乡镇工作,十分具体。疏于统筹,就会失于琐碎。安海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跳出安海看安海,站在未来谋发展,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服务发展“一盘棋”。
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道路上,安海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视自身短板。大力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补齐民生短板……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打好硬件基础,营造好软性环境。
外部看来,安海是教育强镇
但内部审视,却是镇强村弱,尤其是东部片区最薄弱。如何以强带弱,把强项做得更强?安海把东部片区唯一的完中——慎中实验学校纳入老牌名校养正中学管理,如此可推动东部10个建制村的孩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
优质教育的公平普惠是民生工程也是投资环境。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仅2018年安海镇4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教育项目就占到9个。优化布局、扩大供给、多元投入,安海镇这几年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三所小学新校区,新增学位1400多个,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满意的教育。
如今,学在安海,声名在外。教育优势,有效地带动了人气集聚,助力产业发展。安海现在有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晋江市级以上优秀人才347名,数量居晋江首位。
不止教育,安海还制定了三年文旅提升方案,策划生成32个项目,目前已完成28项,文化旅游外观蜕变,内涵凸显。安平桥景区连片整治成效显著,洁净怡人的安平桥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龙山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即将启动,短平快旅游线路的整合获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安平古镇文化游品牌初步成型。
驱车进入安海,双向6车道的桥山路焕然一新。这一主干道重修通车,让沿线居民内心振奋。这几年,许多安海群众反映强烈的老问题,旧设施,逐渐改观,镇域交通不断改善,城建品质逐步提升。
安平开发区是我省最早一批的省级开发区,道路和管网年久失修,一遇雨天泥泞不堪,成为厂区企业的一块心病。安海镇党委政府采取政企共筹、共同受益的办法,分段分期施工,在短期内取得业主支持,迅速改变了面貌。如今,因环境改善,一些产业实体纷纷回归。
看到党委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中主动积极作为,本地企业恒安、盼盼、晋工等纷纷增资扩能,很多外地的项目也愿意落户安海。2018年安海共有56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完成投资31.54亿元,同比增长86%。
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安海园,已有30家企业落地,总投资额63亿元。目前,投资5亿元的聪勤机械制造基地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新型锂电池储能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一期本月即可封顶。今年前两月,安海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8.38亿元,同比增长11.1%。安海镇镇长张健龙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安海发展态势很好,我们要抓住时机,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实现下一步增量发展。”
来源 | 福建日报
编辑 | 晋江市融媒体中心 王韦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广告合作:15860407999
< class="pgc-img">>AHUAFUJI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中山北路藏的这家爷爷辈牛肉店
靠着一碗咸饭牛肉羹
说不清喂饱了多少安海人
# 爷爷辈的牛肉店,藏在方言对子里 #
早听安海的朋友夸过,“顶街汤点有杰作,牛肉系列卖鸡福。”
这句从爷爷辈传下来的方言对,说的就是安海旧街里的大华福记。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从卖鸡为业,到牛肉扬名,在安海老一辈人眼里,可以不知道林添褔,却不会不知道“卖鸡褔”。
闲说起来,那时能去大华福记吃顿咸饭牛肉羹,都值得显摆个两三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他家的汤头特别讲究,秘方熬制,不添加明硼砂、明胶、牛肉精膏等添加剂,保证新鲜健康。
大骨十分彪悍,挤满了铁桶的三分之二天下,勺子都探不进去。精炼出来的牛肉骨汤,鲜香浓郁,进店就是铺鼻的牛肉香气。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DAHUAFUJI
-大华福记
< class="pgc-img">># 咸饭+牛肉羹,闽南人最偏执的爱 #
闽南人的午晚餐,一碗咸饭加牛肉羹就可以荤素兼顾。哪怕出苦力的壮汉,这般简省的搭配也能管饱一下午。
讲究点的,搭配牛排或者牛腩,又或者烫点青菜,就是丰盛的一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牛排厚实,每一块都硕大无比,绝对满足食客对于大块吃肉的幻想。
经过慢炖的鲜嫩牛肉浸满了咖喱的味道,色泽诱人。咬一口,厚实且微微带一些油脂在里面,吃起来软烂入味。
< class="pgc-img">>超大size的牛腩阿刁还是头一回见!
有瘦有油有筋膜,多合一的完美结构,让牛腩自带芬芳,无需花里胡哨的调味,只靠鲜香本味就足以取胜。
他家的咸饭是出了名的。泛着油光的米粒在灯光下分外诱人,一颗颗大小均匀、饱满晶莹。
焖透的红萝卜软烂香甜,煸过的葱头还依稀可见焦影。在油脂作用下,饭粒恰到好处地和各种食材水乳交融,焖出一团饭香十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牛肉羹羹汤相对独立。先将新鲜的肉羹热锅烫熟后,沥水装碗;然后再重新加入牛骨高汤。
这样子的羹汤汤头浓郁,牛肉羹肉感十足,手打的牛肉丸脆口弹牙,简单的一碗羹汤竟也变得踏实起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NIUROUGENG
< class="pgc-img">># 半个世纪,数不清喂饱多少安海人 #
“一份咸饭牛肉羹,这边吃。”
“给我来份咸饭,加个排,牛肉汤,打包带走。”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连工龄较长的阿姐也说不清到底每天送出多少份的咸饭牛肉羹。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回来都会特意拐过来吃。”
时过境迁,儿时的美食记忆在迁移兜转里,早已成为离人难以忘怀的滋味,那道滋味也叫乡愁。
< class="pgc-img">>● 大华福记 ●
< class="pgc-img">>人均
20元(丰俭由人)
时间
7:00-20:00
地点
晋江市安海镇中山北路15号
日,为“复活”失传已久的传统文化“哱螺阵”,原安海文化站站长颜昌瑞和安海青年颜天怀精心做传承工作,将时隔近八十年“哱螺阵”再现安海。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排练中的“哱 bō 螺阵”队伍走上街头,时隔已久,古镇安海再次响起熟悉的螺号声。据悉,“哱螺阵”是集音乐、健身、娱乐、观赏、信号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踩街活动,演奏者通过吹响手中的“螺蛳壳”,奏出美妙的音乐。
< class="pgc-img">>原安海文化站站长 “哱螺阵”发起者之一 颜昌瑞
“哱螺阵”民俗踩街活动到现在已经将近失传近80 年,才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怎么能在我们这一辈失传,所以我很担心,这些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今年90岁高龄的颜昌瑞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以前是安海“哱螺阵”的队员,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颜昌瑞对这项传统文化深有了解。近年来,他一直想重拾这项技艺,直到今年,在众多安海人士的帮助下,这项技艺才得以传承。
< class="pgc-img">>原安海文化站站长 “哱螺阵”发起者之一 颜昌瑞
祖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好好保护,好好传承。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所以我们这一次很多创新,像女士来参加,历史上面是没有女士参加的,现在还有小孩来参加,让我们代代有人传承下去。
< class="pgc-img">>“哱螺阵”队长 颜呈礼
我们觉得传承这个非常有意义,如果这一代人没有抓紧传承下去很有可能失传,我们觉得必须组织一支队伍再现古镇安海。
目前“哱螺阵”共有队员60多人,年纪最大的83岁,年纪最小的6岁。接下来,发起者还将为这一项目申请非遗,带领“哱螺阵”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让这一项目得以代代相传,奏响更美妙的螺号声。
< class="pgc-img">>“哱螺阵”发起者之一 颜天怀
接下去会在吹奏的技巧上、节奏上进行优化跟创新,今天我们听到的是长调, 如果在长调、短调结合的前提下,再加上我们阵头里的五音,整体的听觉的感官会更好。
近期,“哱螺阵”队伍正加紧排练,将于4月25日在安海镇与大家正式见面,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往观赏。